春节期间文化活动方案(案例)(实用3篇)
【导言】此例“春节期间文化活动方案(案例)(实用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春节节日活动方案1
20xx年农历春节即将到,为了让全省盐业系统广大职工都能过上一个欢乐、祥和、喜庆的新春佳节,现就春节期间开展“送温暖、迎新春”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做好困难职工调查摸底工作
调查掌握准确的困难职工情况是开展好困难职工送温暖工作的重要前提。各单位工会要把“送温暖”活动作为当前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深入到一线职工家庭、困难职工家庭进行调查摸底,深入了解他们的困难原因、经济收入变化、重大疾病就医等状况,全面了解、真实反映困难职工情况,做到不漏报一位困难职工,不忽视一个困难家庭。
二、切实做好重点对象的帮扶工作
根据上级工会要求,各单位工会要对已建档的困难职工和困难劳模进行走访慰问,重点做好以下对象的帮扶救助工作:生活困难的老党员、老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生活困难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700元的'困难职工;长期患重病,医药费报销有限的困难职工;因家庭遭受意外事等原因影响基本生活的困难职工;公司有法定优抚义务的其他人员等。
三、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春节送温暖活动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各单位工会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筹划,研究制定本单位送温暖活动方案。要深入基层,深入困难职工群众,轻车简从,厉行节约,把送温暖工作落到实处。
(二)进行公示。各单位工会统一申报填写《困难职工情况统计表》,本着“谁申报、谁负责”的原则,各市公司负责所辖县公司困难职工的申报工作,对《困难职工情况登记表》认真审核,严格把关,据实申报。同时将困难职工情况在本单位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报送困难职工情况时,要附单位公示复印。省公司将根据各单位申报情况,研究确定帮困名单。
(三)及时报送。各单位在1月20日前将《困难职工情况登记表》、《困难职工情况统计表》(纸质版需盖)与电子档一并报送省公司党群工作部,逾期不报视为无符合条帮扶对象。
春节主题活动方案2
春节即将来临,为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学院党政对老干部、老教师、老同志及退伍军人和军烈属的关怀和尊重,让他们过一个快乐、祥和、平安的节日,根据中办国办和省教工委、省教厅通知精神,开展“送温暖、办实事、促发展”新年慰问活动,为做好这次慰问活动,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参加慰问活动的领导及工作部门
整个慰问活动由人事处牵头,党委工作部、院工会参与,重要慰问活动邀请学院主要领导参加,具体安排另附。
二、慰问的对象
离休干部、县处级及以上退休干部、特级教师、退伍、复员、转业军人、军、烈属及全体离退休人员。
三、慰问活动的形式
1、分别召开座谈会
2、离休干部、特级教师、县处级及以上退休干部上门慰问
3、退伍、复员、转业军人、军、烈属分校区慰问
4、全体离退休人员参加团拜聚餐
四、慰问活动费用预算
1、离休干部、县处级及以上退休干部、特级教师、退伍、复员、转业军人、军、烈属共39人,人均100元,共3900元。
2、离休干部、县处级及以上退休干部、特级教师座谈会,会费及餐费1200元。
以上费用合计5100元,由学院划拨经费开支。
3、全体离退休人员春节团拜聚餐20xx元,在离退休人员活动经费中开支。
五、慰问活动参加人员及时间安排:(另附)
春节民俗活动3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一交丰年子时,迎来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驱邪、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自宋代中国人开始用纸裹火药制成鞭炮。京城百姓才开始有了燃放鞭炮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再搞些娱乐活动。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年轻的推“牌九”,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
除夕子时接神后,全家要进行团拜,团拜最早出现在汉代为官方朝拜皇帝之礼。老北京的团拜从清代盛行。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起于清代。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则要串亲走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到了初五北京人称“破五”,百姓“送穷”、商人“开市”(初六正式开业)。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蕴含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望,这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美好理想的古老传统节日,已扎根于人民心目之中,所以才能延续二千多年至今 。
下一篇:团队建设方案【汇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