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课程方案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特殊教育课程方案通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特殊教育课程方案【第一篇】

[摘要] 特殊教育学校教材问题是制约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是学生适应生活的重点,它对于培智学生的教育目标、彰显出特教学校教育特点、为培智学生提供最急需的适应生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培智学生;校本教材;编写使用

当前,“以人为本”理念日益凸显,关注障碍学生的个体差异越来越被特殊教育工作者重视。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烹饪教材作为培智学生学习、教师教授最基本的蓝本和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编写适用特教学校培智学生使用的教材,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编写前期的准备

烹饪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一项很复杂的具体工作,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所以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准备:

(一)成立烹饪校本教材编写小组

编写组成员由学校校长为编写组长,以培智专业烹饪教师为主要编写人员,大家齐心协力,确定教材编写目标,拟定具体编写步骤,选定适合的参考教材,细化编写体例等工作。

(二)组织编写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编写水平

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互补充,外出学习与请专家来校讲座相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的文件、烹饪课程理论和校本教材的编写理论等,力争让编写教师尽快领悟校本课程实施的要义,并掌握烹饪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步骤。

二、教材编写方案

(一)编写目的

根据《培智学校课程设置方案》中提出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通过使用烹饪校本教材,掌握一些简单的烹饪技能,学会并掌握烹饪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烹饪课堂上的实操训练,对学生进行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为培智学生毕业生后步入社会、融入生活奠定基础。

(二)指导思想

1.总体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要求。

2.根本依据:以国家教育部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为基本依据,全方位展现《方案》提出的基本观念,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力争能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安全性高度统一,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完成。

(三)编写原则

1.鼓励更多教师参与。编写教材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工作,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完成。

2.统一性与差异性、多样性结合。由于不同省市地区存在差异,城市和乡村也存在差异,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实际情况不同,因而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不求整齐划一,尽量突出地方特色、学校特色。

3.编写过程的开放性。随时扩容素材,不断更新数据,时时引导践行。

4.遵循“以实践操作为重点、劳动技能为主线、突出动手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培智劳动技能课程的特殊性,兼顾差异,力求简明性,具有适应性,并通过主题单元有机整合。

(四)教材结构

本学科教材共计9册,从一年级至九年级,每学年1册。教材以课时为基础单位,每一课的教学一般为3课时(少数为2课时),3~4课组成一个单元,课与课之间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是单元主题的分解,每学期按16个有效学习周的课程准备。每一课都安排有常用工具和原料、快乐制作、技能实践、我的收获、教学建议等五部分。

三、校本教材的使用

(一)劳动习惯逐渐养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教材编写真正的受益者,烹饪课程的开展,使学生的烹饪技能逐步提高,增强了自信心,为学生毕业后能够生活自理,积极投身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文化基础学科的学习之外,为学生打开了一片自主实践的天空,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表现的机会。

(二)丰富了特教学校课程内容

学生对烹饪课的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拓宽了知识领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技能需求,在特殊教育发展方面,特色日益突出,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一抹亮色。

(三)特教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特教教师在编写过程中亦积累了不少校本教材开发的经验,有利于个人专业化成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师生关系都有了显著提高。

校本教材编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编写教师中有在教学一线的年轻教师,理论水平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难免某些地方还存在欠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将在今后的烹饪课堂教学实践中,继续修改和完善校本教材,我期待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烹饪课程会在特殊教育课程体系中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它的影响力,将会伴随每个培智学生一生的成长。

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二篇】

相关热搜:特殊教育制度  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教学

随着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教育机构的多元化发展,残障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开始受到社会大众更多的重视。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由于公共资源总量的紧缺和分配不均等原因,我国的特殊教育水平仍然差强人意。本文从资源配置的角度,阐述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对特殊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建议。以期对当前全方位的育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1.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与特殊教育

教育资源的内涵

教育资源是指教育活动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时间资源的总称,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其中,人力资源是核心,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和辅助人员等;物力资源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教育资源,包括学校土地、基础设施、教研和后勤设备等;财力资源是指维持学校日常运转的资金,目前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的划拨;信息资源也称智力资源或知识资源,泛指新知识、新技术等,传递信息资源就是教育活动的目的;时间资源是师生进行教育活动所能够利用的时间,总量极为有限,是一种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表现

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将从各种渠道获得的教育资源以一定的方式配置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定的资源结构的过程。均衡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使每个学生都能同等享受国家和社会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应不同的维度,笔者认为,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表现为:

教育资源向西部倾斜。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东中西部的地域差异,单靠地方政府投入的教育资源是无法支撑庞大的教育消费的。因此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进行跨区域资源整合。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文明程度高,应该相应地把公共教育资源向西部倾斜,特别是在人才、先进设备等方面大力提高西部教学水平。

关注多种教育类型。长期以来,考虑到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科研力量,我国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两个教育过程的终端上投入的教育资源多,而有所忽视中间的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其他教育类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为目标之一的社会改革,需要在特殊教育等多种未受到重视的教育类型方面投入更多资源。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城乡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统筹城乡间的教育。农村教育在师资队伍、学校基础设施等方面与城市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有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注意,随着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农村出现了一批“空巢”学校。教育资源的落后与部分资源空置现象在农村并存。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和升级成为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乡间教育资源的配置均衡。

教育资源在特殊教育中的均衡配置

特殊教育的定义。特殊教育是指对身理或心理发展有缺陷的儿童、少年的教育。它对保障残障青少年与社会融合、体现教育公平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经过了20世纪50到80年代特殊教育体系的形成期和调整期,再到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将此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之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数量与质量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资源均衡配置在特殊教育中的表现。上文中,笔者提出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标志之一是教育资源在各类教育中实现均衡配置。本文重点分析教育资源在特殊教育中的均衡配置。

时间资源上:在此次论文写作之前,笔者走访了成都市、德阳市的其中5所特殊教育学校。了解到特教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的平均时间是正常学生的3-4倍。特教老师均表示,在特殊教育中保证时间是前提。因此,在课程设置和设计等方面都要根据特教学生的残疾程度对教育时间进行特别设计。同时,教师额外的时间成本也需物化成补贴,才能不打击其工作积极性。

物力和财力资源上:特教学生是一个“医教结合”的群体,对基础设施和设备有额外的要求。如无障碍设施、辅助器具、康复设备等。但目前大多数的特教学校还只是具备普通学校的功能,专业度不高。要实现物力和财力资源在特殊教育上的配置均衡,就要在医疗部分投入更多的资金。

信息资源上:传递信息是教学的目的。提高传递信息的有效性是特教学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特殊教育要更加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接受度,在知识结构和内容的设置上需要以特教学生的身理缺陷特点为首要考虑因素。

2.我国在特殊教育公平上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面临的问题

在与传统教育的比较上,特殊教育面临的不公平更加明显。

发展落后。虽然我国的特殊教育取得了飞速地发展,但与传统教育相比,特殊教育发展仍然滞后。据近期公布的统计数字,我国在校的残疾儿童万人,随班就读的学生为万人,占在校人数的%。这表明,有相当大数量的残疾青少年没有享受到真正适合的特殊教育。其次,特殊教育机构类型不健全,残疾人教育内部的发展不平衡。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自闭症、脑瘫、语言障碍、智力落后等),而经调查,地区的特殊教育机构在数量和类型上都无法满足残疾人教育的需求。

办学条件亟待改善。一是资金投入量少。有关部门近期年对136位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做过问卷调查,对于“配额资金能否及时到位”的问题,仅有%的人作肯定回答,%的人表示不能够及时到位;同时,%的校长认为学校使用经费缺乏。二是资源分配极不均衡。像陕西、河北农村个别条件差的特教学校,全部家当加起来就值几万元钱,而杭州一所特教学《》校就投入亿元,差距非常悬殊。目前我国60%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设在县镇或农村,校舍建设标准较低,存在较多安全隐患。70%左右的特殊教育学校需要进行校舍建设和配置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其中中西部占绝大部分。

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加强。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所具有的资质、能力、道德品质之外,还需要担任康复师、家长等职责。据2002年的高校名单和专业目录,全国84所师范院校,共11所开设特教课程。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只有3所设有特殊教育系(所),4所学校有特教专业,但其中有两所学校做不到每年招生。目前,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招生最多,平均每年也不过是60人。

产生的原因

本文将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目前特殊教育面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进行原因分析。

学校方面。学校是特殊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管理的权力和责任,对学生的教育成果负有直接责任。但由于资金、师资等客观原因,特教学校常常感到有心无力。同时,目前的特殊学校确实存在主观管理上的问题,如管理松散、民办特殊教育学校落后,机构类型不健全等。

社会家庭方面。目前,在社会和绝大多数家庭中存在这样一种观念:特殊儿童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达不到正常儿童的水平,接受普通的教育存在着极大的难度,接受特别教育难以找到相应的学校和教师,并且费用高昂,即使接受教育之后,他们也不能达到正常水平,所以,有一部分群体认为特殊儿童接受教育是不必要的。

政府方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政府对各地的拨款不能满足需求。特殊儿童康复所需的器材和对特殊儿童的服务所成本很高。若政府的拨款不能弥补这部分资金空缺,特殊教育机构,特别是民办特教机构资金短缺导致机构的环境建设跟不上,教学条件简陋的现象更加明显。第二,法律保障尚不健全。

中国建国以来虽通过宪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等对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力和特殊教育的实施做了规定,但由于这些法律都不是专门的特殊教育法规,对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和特殊教育实施的细则都规定得不够具体,因此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3.促进我国特殊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的措施

加大宣传,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弱势群体逐步得到更多的关注,这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利用新闻传播、教育培训等多种手段提高全社会认识。要特别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学校、福利院等行业的从业人员。这些人相对其他行业的人付出更多,但是得到的回报,特别是物质上的回报比较少。根据双因素激励理论,可在提高特教教师社会地位,大力表彰残疾工作者等方面做工作。

提高财政经费比重,拓宽筹资渠道

一是要严格遵守“特教特办”的原则。中央政府明确表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带着深厚的感情,履职尽责,特教特办,认真实施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让残疾孩子与其他所有人一样,同在蓝天下,共同接受良好的教育。”二是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新增教育经费向特殊教育倾斜。要规定对特殊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制定基础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三是要拓宽特殊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引导社会捐助、慈善基金等更多地投向特殊教育领域。建立政府资金投入民办特教学校的渠道和机制,利用民办学校的体制优势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特殊教育领域中来。

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加强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建设,扩大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特殊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二是创新特殊教育的教学理念、模式以及方法。三是加强对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定期总结特殊教育工作经验,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的特殊教育实验学校。四是学习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特殊教育发展经验,如“正常化”、“回归主流”、“一体化”、“全纳教育”等特殊教育模式。

面向市场,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当前特殊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是因忽视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高中和高等教育,导致许多残疾学生毕业即失学或失业,其中许多残疾学生初中毕业后又回到了原先的生活状态,从而从整体上影响了残疾人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大力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基础上,要为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在教育体系较为成熟的前提下,开展学前教育以保证特殊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目前,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一些民办特教机构做了一些尝试,将机构的资金筹集推向市场,包括将特教青少年的艺术作品进行慈善拍卖以筹集善款,逐步实现学校集团化等,成效还是比较显著的。本文认为可以在将特殊教育推向市场等方面多做尝试。拓宽发展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为我国的特殊教育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作者:李奥 来源:金田

特殊教育课程方案【第三篇】

主要问题

一是特教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还未完成。

特教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直接关系到特殊学生社会融合的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目前特教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其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特殊教育的性质理解片面,对特殊学生缺乏合理的教育期望,因此学校课程和教学的严肃性难以获得保障;其二,教育主管部门缺少对特教学校课程与教学的监控。

二是普通学校中的特殊儿童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虽然随班就读已成为我国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但目前随班就读的效果并不理想,“随班混读”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其一,没有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能力做过系统的调研,因为不了解其学习能力,因此无法对普校课程与教学进行科学的调整;其二,普校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他们对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求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无法为特殊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其三,资源教师严重不足,由于没有独立的人员编制,普校资源教师大多是“教师”,他们不可能专心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所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是缺乏对送教上门质量的监控。

由于接受“在家教育”的重残、多重残疾儿童的教育课程尚处空白,因此送教上门的课程与教学随意性大、科学性差。

四是缺乏对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的监管。

目前残疾青少年初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与教材非常匮乏,学校主要是照搬普通职校的课程与教材,或自编教材。由于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开发中缺乏专业人员的参与指导,缺少教育主管部门对教材的审核与备案,这些教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难以评价。

发展对策

制定与完善特殊教育课程政策。为保障特殊教育课程的健康、持续发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考虑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目标,尽快出台引领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制度与规划。

加强对特教学校课程、教材与教学的监管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特教学校课程与教学的监管力度。通过新课程方案培训、课程实施检查、教学督导等方式,落实特教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同时加强对特教学校教材编写、使用与推广的规范,并严格执行教材上报审定、备案制度,以保证教材的科学、使用的规范。

编写特教学校课程标准和教材,并开展教学实验。“课程标准”规定了学校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框架和实施要点,它既是国家和地方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的基础,又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的依据。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加快特教学校课程标准的研制,开展教学实验,推进特教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

加大随班就读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加强随班就读课程和教学的研究与管理。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对随班就读生学习现状和学习能力的充分调研与分析基础上,制定与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能力、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提升“在家教育”的质量。为使多重残疾和重度残疾儿童享受优质的教育,应研发多重残疾、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课程和方案,并加强上门教育人员的专业指导。

成立特殊教育课程和教学研发中心。为规范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应尽快成立国家和地方两级“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研发中心”,负责全国或各地区的特殊教育课程规划与建设,负责教学的研讨及科技辅具开发。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研发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辅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可以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支持,政府应投入必要的人力与物力,支持特殊教育科技辅具的研发和推广。

特殊教育课程方案【第四篇】

关键词:大学生 体质弱势 体育健康教育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不断的扩招,高校殊的大学生出现率逐渐上升。这些学生由于身体肥胖、瘦弱、残障以及身体疾病或身体某部位损伤等原因,造成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较差。开展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探究,为学校、社会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关怀的环境,让特殊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发展轨迹

1.特殊大学生人群的定义。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中的特殊大学生群体定义为五种人群,包括身有残疾、心理或生理等方面不适合运动的学生,学生本人年龄状况不适合进行体育运动,肥胖或过于瘦弱的学生,被医生诊断为不适合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以及对体育运动有认知障碍、情绪障碍的学生。美国学者张加贝认为,特殊体育学是为体育运动能力显著地低于同龄正常人平均水平的特殊群体提供体育服务。

2.体育健康教育的提出与发展。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保健课,系为个别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康复、保健教学。”2010年以后的文献显示,特殊体育教育多处于“游离于学校场域”的状态,即使有些条件较好的大学开设了保健体育课,也多数流于形式。

3.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建设与发展。在对每周锻炼在3次以上(含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残疾体弱学生的调查中,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的学校占%,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仅占13%。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更加偏爱活动量不大、身体对抗较少的项目。

二、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于该特殊人群的体育教学研究,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够将体育保健课教学发挥到使学生终生受益、达到终生健身这样的高度,体育保健课程的开设便会流于形式。如以正常体育课考试标准来评价残疾、体弱学生的体育保健课。

对已有大学课程内容与实践研究中,没有相应保障措施,学校普遍没有建立健全在校学生的保健档案。对已有大学课程内容与实践研究中,虽然开设了传统养生、慢运动等多门运动,但没有相应的活动场地和教师人员的基本配备。

关于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与国外教育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人性化的关怀下,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则显得不是太突出。其次,没有积极利用各种方式将对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向学生作出宣传、说明。

三、对策与建议

1.在传统体育保健课程以理论为主,承载运动健身、体育保健和医疗等多重作用下,本研究提出了体育健康管理新理念,注重健身运动与教育引导,倡导健康促进运动,依托运动处方和健康体适能评价等现代化手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个性化发展。

2.体育健康管理教学课程研制,根据不同体质类型群体等特征,包括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开发、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课程建设与评价等。要秉承课内外一体化,制定相应的课外干预机制和政策性人文关怀。

3.建立360度评价机制。本研究对于教学效果评价指标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其基本功能统一表现在体质与身体素质的提升、运动方法的掌握、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等方面,这些共性特征要求评价指标设计要有统一的共性指标。此外,还应体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特殊影响,如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处理等。

4.健康档案。要建立体育健康课学生的身体状况信息档案,包括不同时间段的运动处方实施、健康体适能测试成绩等,加强和监督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自我保健能力,作为课内外有效的干预手段。

5.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是对于特殊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教育部门对于特殊大学生的教育公平性。体育健康管理课程的设计与建设,不仅突出保健体育的特色,同时注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大大提高了体育对于弱势群体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蔡其飞 等 从美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7。

[2]《体育保健学》教材编写组 体育保健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2,第二版。

[3]申忠华 等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个性化体育课程设置的对策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6。

[4]雷慧 等 残疾、体弱大学生体育保健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2010,6。

38 10789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