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无人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强化飞行操作、数据处理与应用开发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满足行业需求。下面整理的优秀范文,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用于三年全日制高职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由洛阳文旅职业技术学院无人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专业教师共同制订。从2024级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开始实施。
主要编制人员一览表
序号
姓名
所在单位
职称/职务
签名
1
2
张奇生
院长
3
崔聪
副教授
4
李婷
教学科研办主任
5
常文龙
高级技师
6
王东纯
高级技师
7
谢天浩
高级技师
8
邵嘉康
高级技师
9
杨宇
高级技师
10
任思宇
实验师
11
韦志冲
实习指导教师
12
13
14
复核人:
专业负责人(签字):
2024级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代码
专业名称:无人机应用技术
专业代码:460609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学制与学历
学制:三年
学历:普通专科
四、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无人机覆盖了机械、机器人、自动化、电子、AI 编程、嵌入式等,对这些领域的兴趣是学生终生学习的最强大的驱动力。根据数据挖掘和岗位调研访谈,结合国家专业建设教学标准,建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掌握无人机飞行技术和熟练的操控技能;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熟练的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以及较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够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管理,无人机操控、组装调试、维护维修,无人机航拍、测绘、植保等生产作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素质要求
1、基本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自尊、自爱、自立、自强,遵守法纪,尊重他人,恪守职业道德,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具有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情绪状态,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3)身体素质
生理健全、身体健康,达到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应要求,能胜任现场工作的需要。
4)文化素质
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有一定了解,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与本专业技术应用相关联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素质和无人机、电子信息等方面的工程素质或技术素质。
2、职业素质
1)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
5)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6)具备“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国防精神。
(2)知识结构
1、基础知识
1)掌握较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7)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8)掌握人文、道德和法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9)掌握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
2、专业知识
1)技术技能型人才所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一般性英文技术资料;
10)掌握电路原理图、装配图的识读、绘制;
11)掌握常用仪器仪表使用;
12)掌握飞行器基础理论知识;
13)熟悉智能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14)掌握无人机专业软件应用;
15)具有安全用电救护常识;
16)理解计算机、自动控制、电气等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
17)掌握农业植保、摄影、巡检、航测等无人机专业领域知识,掌握作业方式,并懂得相关软件的应用使用。
(3)能力结构
1、方法能力
1)自我学习能力
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快速查阅专业的相关资料和文献,能够快速自学专业领域的一些前沿知识和技能。具有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具有自我控制、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2)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
能根据专业领域的需要,运用多种媒介、多种方式采集、提炼、加工、整理信息。掌握专业所需的计算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专业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
3)实践动手能力
能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及时、正确地处理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能积极主动地解决所在岗位的技术难题,具有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业能力
1)具备安装调试固定翼与多轴旋翼无人机系统的能力;
18)具备操控无人机实施工作任务的能力;
19)具备日常维护保养无人机的能力;
20)能检查排除无人机常见故障;
21)具有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专业学习能力;
22)具有阅读有关技术资料,拓展学习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标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3)具有职业生涯自我规划能力;
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及高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按照学院“校企联动、工学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递进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基础课程成系统、实践教学成系统,并相互融合,形成递进交互式课程体系。通过在校内外开展多阶段、分层次的航空教育系列活动,将创新精神与品质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行“双证书”制度,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实现课程体系与专业岗位耦合、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耦合,使学生毕业时既获得毕业证书,又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递进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结合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实际情况,对“校企联动、工学耦合”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实践和拓展之后,形成的“校企联动、工学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外延。“递进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依托学院“校企联动”的合作平台,以联动办学为主体,以联动培训、联动研发为两翼,通过深度互动的校企合作推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课程体系与专业岗位、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实习作品与企业产品、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耦合”融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方方面面,实现“工学耦合”模式内涵与外延的深度统一。
递进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横向六个阶段使实践教学成系统,纵向四个环节使基础课程成系统,并使两个系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进而形成系统化的递进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体现了学生的职业素质由一般到综合、职业能力由低到高、知识从基础到综合的递进过程,体现了工作与学习、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交互过程。
校内的学习为校外的顶岗实习打下基础,反过来,经过校外实践的学生,其学习目标、学习态度显著提高,促进了校内的学习,从而形成校内校外两个教学环境相互交替,知识与技能逐渐加强的递进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递进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是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强调“育人为本”,从关注操作层面上的校企合作升华到关注学生的成长及其认知规律,是对前期探索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升华和扬弃。相比而言,递进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更强调以校企联动、工学耦合为手段,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此,从学生知识积累、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的过程出发,通过横向实践教学系统六个阶段的交互实施,通过纵向基础课教学系统四个环节的逐级递进,使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经过岗位训练的实践运用得以巩固,再经历校外实习的体验印证,就构成了一轮校内外联动交互、工作与学习交互、理论与实践交互的闭环过程。每一轮闭环过程都是学生由接受共性知识,到体验个体经历,再到获得自我塑造的人才培养循环。而在三轮闭环过程依次进行时,学生每次校内学习的起点都是建立在上一轮闭环过程的终点之上,在这种螺旋式上升过程中,学生逐次递进地使自我的职业素质由一般到综合、职业能力由低到高、知识从基础到综合。学生在这种横向交互、纵向递进的系统化反复经历中,不断归纳、总结,形成个性化、可迁移的经验和策略,养成适应职业发展的方法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社会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后真正进入社会、展开职业生涯以后,仍旧能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获得可持续发展。
五、课程设置
(一)专业课程设置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学期
1
2
3
4
5
6
专业基础课
1
无人机技术基础
2
32
32
2
电工技术
4
64
64
3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4
64
64
4
机械制图
4
64
64
5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4
64
64
6
电子技术基础
4
64
64
专业核心课
7
固定翼无人机技术
4
64
64
8
无人机系统与结构
4
64
64
9
无人机模拟飞行技术
4
64
64
10
无人机组装与调试
4
64
64
11
无人机飞行操控技术
4
64
64
12
无人机检测与维护
4
64
64
专业拓展课
13
无人机测绘技术
4
64
64
14
无人机航拍技术
4
64
64
15
无人机植保技术
4
64
64
16
无人机巡检技术
4
64
64
17
无人机编队飞行技术
4
64
64
专业实训课
18
无人机二次开发
2
32
32
19
无人机组装调试
2
32
32
21
无人机动力测试
2
32
32
22
无人机编队飞行
2
32
32
23
无人机维修定损
2
32
32
24
无人机竞速飞行
2
32
32
合计
76
1248
160
352
288
256
224
(二)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Ø固定翼无人机技术
本课程共计64学时,理论实践课时分配为:32/32。理论学时重点讲解固定翼无人机飞行原理、飞行性能、操纵性能等知识内容;实践学时主要通过动画、仿真、参观等方式为学生更加生动的展现知识内容。
Ø无人机系统与结构
本课程共计64学时,理论实践课时分配为:32/32。,理论学时重点讲解各类无人机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等内容。实践学时主要通过动画、仿真、动力测试实验、无人机系统部件认知实践等形式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Ø无人机模拟飞行技术
本课程共计64学时,理论实践课时分配为:0/64。本课程通过无人机模拟飞行训练系统,对无人机室外操作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讲述重点就无人机遥控器使用方法及无人机进场操控方法和升降操控方法等。经过本课程学习能够使学生全面学习无人机无人机模拟飞行操控技术,为后面进行室外实飞训练打好基础。
Ø无人机组装与调试
本课程共计64学时,理论实践课时分配为:16/48。,理论学时使学生先了解无人机的结构组成及常见部件的功能;实践学时通过实践操作与无人机组装调试实训周让学生掌握无人机组装与调试基本知识、无人机组装调试工具材料及安全操作、无人机组装调试工艺、多旋翼无人机的组装、多旋翼无人机的调试、无人机的保养与维修等内容。
Ø无人机飞行操控技术
本课程共计64学时,理论实践课时分配为:0/64。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实践飞行操控能力,从不同机型设计不同训练难度的科目,提升学生操控技能。分上、下两个教学阶段。上半主要学习无人机视距内飞行,包括多旋翼无人机四面悬停,多旋翼无人机平飞斜飞,多旋翼无人机定点自旋,多旋翼无人机圆航线飞行,多旋翼无人机 8 字飞行,下半阶段主要学习地面站操控、超视距飞行、垂直起降固定翼等无人机的驾驶。
、部分专业拓展课程简介
Ø无人机测绘技术
本课程共计64学时,理论实践课时分配为:32/32。主要实现根据摄影测量相关技术理论,操控无人机自动按航测飞行要求拍摄采集照片,制作满足测绘精度要求的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三维、数字线化图及通用的空中全景图,创新无人机测绘行业应用。
Ø无人机航拍技术
本课程共计64学时,理论实践课时分配为:32/32。本课程主要讲解多旋翼航拍无人机的飞行技能以及摄影构图和后期处理等知识,包括摄影摄像基本知识、航拍思路与规划、光影与构图、后期处理等理论基础,以及航拍作业实践,培养学生对无人机的学习兴趣。
Ø无人机植保技术
本课程共计64学时,理论实践课时分配为:32/32。本课程主要讲解多旋翼植保无人机系统构成、植保无人机安全作业、植保无人机功能使用与维护、飞防植保作业特性、植保无人机作业规范、病虫草害基础知识、农药基础知识、常见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飞防植保经验总结、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案例等内容。
Ø无人机巡检技术
本课程共计64学时,理论实践课时分配为:32/32。本课程主要从巡检无人机基本操控、飞行器组装与任务设备调试;任务设备使用与维护、可见光相机、红外热像仪、RTK模块使用与维护;电力巡检作业要领、激光雷达基础知识、红外热像仪基础知识、基础设备可见光影像拍摄等内容培养学生的无人机巡检技术的行业应用技能,为学生的后续就业打好基础。
Ø无人机编队飞行技术
本课程共计64学时,理论实践课时分配为:32/32。本课程主要是从编队飞行无人机图形化与程序语言出发,帮助学生学习与理解编队飞行舞步的设计思路与编排原则及后续表演实施的步骤及流程。重点对无人机飞行操控集群化飞行和自主飞行程序任务规划这两部分内容在深度、广度等方面进行了扩充。从而为学生进一步解惑了无人机为什么能够自主飞行、如何使用无人机进行相关表演与演出”等问题。
六、基本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建设结构化混编师资队伍
“混编师资团队”是甲乙双方合作的重要创新与实践成果,是甲方实现持续引领的重要基础保障。从“混编师资”到“结构化的混编师资”,是无人机技术学院深度创新师资团队建设的重要举措。“结构化的混编师资”从人员组成结构化;职能分工结构化;团队能力结构化实现对“混编师资”的升级。
建设内容
(1)构建“校企行”多元参与的师资结构
在甲乙双方构成混编师资团队的基础上,继续向产业链延伸,引进产业链、创新链关键岗位人员,使混编师资团队纵向贯通产业上下游,横向覆盖产业群,立足人才培养面向科研创新进行全面的能力覆盖。能够共同进行行业领域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
(2)明确优势分工的职能结构
进一步细化职能分工,甲方教师主要承担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地方产业专项服务等多种职能;乙方工程师主要承担学习实训任务、科研支撑、社会服务支撑、创新创业辅导等多种职能;双方共同承担教学资源开发、教改课题研究、学习体系建设等职能。
(3)能力互补互融的团队能力结构
建立甲、乙双方双向流动机制。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和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为甲方培养10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甲方教师定期企业实践制度,选派甲方教师到行业内领军企业兼职,使骨干教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与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激励骨干教师参加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提升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选派骨干教师参与企业组织的行业技术培训与认证;乙方引进具有3年以上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能工巧匠充实骨干教师队伍,在知识与技能水平、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提升。
(二)教学设施
围绕基地运转的核心实践教学所需的实训室、专业智慧运营所需的智慧学习工场、职能办公所需的场地,综合规划以下基地建设项目:
序号
名称
功能
1
无人机组装与调试实训区
无人机组装、调试、检测、维修等教学任务。涵盖多旋翼、垂直起降固定翼等多种机型
2
无人机虚拟仿真实训区
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区用于完成无人机飞行模拟实训、无人机植保仿真实训、无人机巡检仿真实训、无人机测绘仿真实训、无人机编队仿真实训等
3
无人机行业应用实训区
完成无人机航拍技术、无人机农业植保技术、无人机测绘技术、无人机巡检技术四八板块的行业实训教学
4
无人机飞行操控实训区
根据无人机民航执照考试管理要求设计的无人机飞行实操区域,可以完成飞行实操教学、无人机执照培训考核等
5
无人机工程创新实训区
通过动力系统测试实验、无人机二次开发实验、无人机集群编队实验等多种实验研发课程使学生学习了解无人机领域前沿新技术
6
无人机专业课程资源建设
建立无人机专业在线教学管理SaaS云平台,推进我校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并建设9门专业核心课及专业拓展课的课程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资源,打造我校新型资源的教学全覆盖
(三)教学资源
(1)建设精品数字化课程资源库
甲方与乙、丙方联合建设线上学习的平台,通过将学习过程完整的线上化,将学习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在线进行学习,老师能够随时随地在线开课。也使得甲乙双方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进行快速的沉淀,最终,能够形成完整的学习画像,进而进行智能的数据分析。
(2)对接1+X职业标准,校企联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
建设期内,制定融入“1+X”证书制度的“互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方案,构建“课证通、积木式”课程体系,制定课证融合课程标准。
教学资源建设坚持以甲乙双方合作为基础,行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书证融通,使专业核心课程与X职业认证融合,开发符合1+X职业认证需要的的专业核心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内容以学习者角度组织,以教材、课件PPT、教学视频、题库、微课、题库、素材资源等组成完整的课程资源库。落实国家“1+X”职教改革,学习内容融合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国赛、省赛、行赛,将无人机专业领域新技术、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内容。
(3)基于项目制、任务制为驱动的教材教法改革
建设期内,基于基于项目制、任务制学习体系,以项目开发组的形式创新专业核心课程的课堂教学。
以三大核心——以项目制、任务制驱动无人机技术应用;通过项目小组的形式复现典型的无人机基础教学流程与行业应用作业标准;通过不同的项目角色替代技术方向,牵引学生树立职业方向。同时相应的教材资源以“活页+手册”形式的新型教材全覆盖;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普及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探索团队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以此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
本专业学生学习考核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总评成绩由形成性考核的各项成绩和期末结果考核的成绩组成,全面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基础理论和平时学习状况。学习考核评价结构为综合素质评价(平时表现+通用能力考核)、过程考核(课堂实践考核+课后实践考核+项目开发实践)、结果考核(期终考核)。
七、质量管理
(一)文化与旅游学院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人员,定期开展市场调研,了解本专业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和本院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度;适时召开会议研究专业建设过程中相关问题,做好顶层设计,为专业建设提供市场、政策及行业信息,提高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学校实行教务处(校)-教学办(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运行管理和督导团(校)-督导组(院)二级教学督导管理体制。学院教学工作由分管教学院长总负责,教学办公室和各教研室分工负责。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下,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过程实施质量监控,从制度入手,采取信息化手段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行监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为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正常运行和规范提高,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基地评价系统,建立定期对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质量评价的制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评估机制,保证实践教学基地能满足课程实训、综合实训、认知实习、岗位实习的需求,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教师和管理人员成立专项调研组,负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新生素质调查等工作,为本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提供支持。
上一篇:公司安全月活动方案案例推选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