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春联欢会活动方案(案例)【范例5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2024新春联欢会活动方案(案例)【范例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水调歌头苏轼【第一篇】
作者苏轼 朝代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水调歌头苏轼【第二篇】
关键词:社会文化因缘;社会文化功能;社会文化层次;苏轼词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29-02
宋词,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巨大的艺术魅力与中国文学史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楚辞、汉赋、唐诗、元曲等交并而誉,称之为一代之胜。提起宋词,人们自然会想到苏轼,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审视苏词,我们发现苏轼一方面创作抒写“歌姬情结”,表征社会风俗行为的应歌词、应社词、酒词茶词和节序词,一方面又以诗为词,以词言志,抒发家国之忧和经事济世之怀,向儒家提倡的诗教靠拢,力求在下层世俗文化与上层高雅文化的相互冲撞中,走向二维复合的境界。
一、抒写“歌姬情结”――苏词的社会文化因缘
吴雄和先生在其《唐宋词通论・重印后记》中,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对词的意义作了这样的界说:
许多事实表明,词在唐宋两代并非仅仅为文学现象而存在。词的产生不但需要燕乐风行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环境,它同时还涉及当时的社会风习,人们的社交方式,以歌舞佐酒的歌姬制度,以及文人同乐工歌姬交往中的特殊心态等一系列问题。词的社交功能和娱乐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同它的抒情功能相伴而行的。不妨说,词是在综合上述复杂因素在内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文化现象。
词本身是一种与隋唐燕乐结合而成的新诗体,宋词很大程度上源于歌姬制度的社会化、商业化倾向,每逢宴饮,歌姬奏乐唱词,成了士大夫家庭中普遍流行的娱乐方式,当时人们有“共听新声”的时尚习俗,在尊前筵间歌舞佐欢的社交与娱乐场所中,歌姬始终是作为歌唱主体而出现的,而作为文本的创作主体词人在唱歌填词中,有时往往移情闺阁,作妇人语,代为歌姬抒情达意。源出“北里”的小词,到了士大夫之手后,出现了士大夫官私筵宴与市井秦楼两个歌场并存的生存环境。在这两个生存环境里所呈现的具体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虽然不尽一致,但都不出以伶工为核心的“歌场舞榭之生涯”一途,在文化层面上,也都不出世俗化的范围。苏轼是在这一生涯和范围中成长起来的词人,在他的词中有不少抒写“歌姬情结”的应歌之词。象《南歌子・舞姬》、《醉落魄》等,是他在政事以外对个人情感生活的一种追求和价值判断个。表现出苏轼偶偕知己红粉佳人而深感人生之幸的情感取趋向。他的应歌词与当时停留在“人生行乐”层面的词不同,升华到了纯美的情感世界,是对个体主体的情感欲望的肯定与追求的表现,我们举他的《三部乐・情景》为例。词云:
美人如月。乍见掩暮云,更增妍绝。算应无恨,安用阴晴圆缺。娇甚空只成愁,待下床又懒,未语先咽。数日不来,落尽一庭红叶。 今朝置酒强起,问为谁减动,一分香雪。何事散花却病,维摩无疾。却低眉、惨然不答。唱金缕、一声怨切。堪折便折。且惜取、少年花发。
词中“唱金缕”三句,化用唐杜秋娘《金缕曲》“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词义,为歌姬立言。据考该词作于通判杭州时间,词中的歌姬就是作者深爱的歌姬王朝云,词作表达了作者出于肺腑的对歌姬的爱恋,就是当时流行于士大夫社会的“歌姬情结”,真实地折射出当时士大夫在游姬恋姬的风俗行为重具有共通性和普泛化的心理积习与情感取向。这种抒写“歌姬情结”的应歌词成了当时的约定俗成而又极富时尚的社交语言和语体。
二、表征社会风俗行为――苏词的社会文化功能
清人周济指出:“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然美成《兰陵王》、东坡《贺新郎》当筵命笔,冠绝一时。碧山《齐天乐》之咏蝉,玉潜《水龙吟》之咏白莲,又岂非社中作乎?故知雷雨郁蒸,是生之菌,荆榛蔽芾,亦产蕙兰。”这段评论虽然承认在应歌、应社而作的词中,不乏“有谓之词”,但在总体上否认了应歌词与应社词的艺术价值。以纯艺术的标准来衡量,应歌之词不少确如“荆榛蔽芾”,然而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观之,无论是其中的“有谓”之作抑或“无谓”之作,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与价值,因为它们都是风俗行为的表征,都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士大夫群体的心理积习与趣味原则。
作为风俗文化的表征,苏轼就创作了像《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这样有名的应社之词,词曰: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前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这首词是苏轼在润州甘露寺多景楼与孙巨源、王正仲的一次社交活动中所作,该词既有在“三公皆一时英秀,景之秀,姬之妙,真为希遇”中的“应社”性能,又有付诸姬喉,佐欢寄情的“应歌”性能。现存苏轼和其他词人的应社之词数量相当多,反映了士大夫在交往中非词不足以尽兴的习俗,如果说应歌词、应社词是宋代文士在“一张一弛”中形成的日常生活行为的表征,那么,节日宴赏,歌词佐欢,则是人们在“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中形成的非常生活习俗,它孕育了大量的节序词和寿词,成为宋词赖以繁衍的重要渊薮。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创作了数量不少的节序词,而且成就斐然。他的中秋节序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丙辰”为神宗九年,子由即苏轼胞弟苏辙。苏轼与弟自熙宁四年于颖州分手后,已有六年不见了。对此,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与月有阴晴圆缺,都是自然常事,无须怀恨;更何况在共同“玩月”、遥致慰藉中,离别这个人生憾事不也就得到补偿了吗?该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境界高洁,说理通达,展现了旷达而又浓厚的“中秋情结”,被称为“第一中秋词”,有的还认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馀词尽废”。所谓“馀词尽废”,主要就艺术成就而言的,作为积淀在中秋这一节序中的情感定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其他中秋词所普遍具有的,虽不及苏词旷达,但与苏词一样都反映了饱含在“万家齐望清辉”的风俗行为中的“情结”,都具有相同的文化功能与价值。
三、以诗为词,雅俗并存――苏词的社会文化层次
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生成,深深根植于唐宋社会的变革中所崛起的庶族知识分子雅俗两极的文化性格。他们轻视礼法,“必争名竞利以求快其欲”,注重个体生命的欲望满足,明显具有流俗的一面;他们在崇尚文章之学或新型的经学中,又“持国是,规君过,述民情,达时变”,体现出传统儒学所倡导的群体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明显具有 崇高或高雅的一面。这种雅俗两极的文化性格,既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又规范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创作实践。就苏轼词的创作来看,既有上面论述的表征世俗化生活行为的应歌词、应社词,其成就更表现在以诗入词、以词言志,抒写经事济世的伟大抱负,表现乐观旷达之人生感悟,这些词达国事,规君过,述民情,通时变,表现时代精神,属于高层位即雅文化范畴。以王安石宁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诱发了苏轼在词体的创作中的“诗心”,推动了他在歌台舞榭的“生涯”之外将小词诗化、雅化。其《临江仙・夜归临皋》云: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该词作于元丰五年。词人在荒山大江的大自然怀抱中,深感宇宙的无边安详与宁静,白天的烦恼,平时的得失荣辱,一齐被摆脱了。其中“此身非我有”语出《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乎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熟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长恨此身非我有,则反其意而用之,表现了苏轼对自我在奔走“营营”中失落的悲哀与对个体之实在性的肯定和祈取。
由“求适”而“全适”,苏轼的个体主体获得了自由,自我生命价值得到了充分实现。请看作于这一时期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调下有题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指行路时遇到一阵过雨,其他人狼狈不堪,自己却独不改其度,反而觉得雨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别有其趣。词借眼前经历,书写怀抱。苏轼待罪黄州,政治上沦落失意,但不随物悲喜,不让外界环境的变化扰乱自己的心境,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该词写他在风雨中不怕风雨,在逆境中保持怡然自得的精神状态,也是其“性之便,意之适”的具体体现。
从贬后不“适”到求“适”,从“适未厌”到全然而“适”,是苏轼待罪黄州时期的一个心路历程。苏轼求“适”的目的是为了化解由“多难畏人”带来的沉重情累。当其发而为词时,往往“任天而动”,随物赋形,“如川之方至”,从而冲破了歌场舞榭的限制与束缚,扩大了词境,提高了词品,革新了词风。换言之,作为苏轼化解情累的心路历程的重要载体,其黄州词成功地得到了诗化,实现了从“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转变。
苏轼雅俗之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一面载负着世俗文化的品格,一面却又担负着精英文化的气息,犹如一块硬币的两面――既相背离又相统一,真真作到了雅俗共存,文野互见。
参考文献:
[1]吴雄和。唐宋词通论[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2]《全唐五代词》卷二[M].中华书局,1985.
[3]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全宋词 [J].中华书局,1986:280.
[5]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水调歌头苏轼【第三篇】
关键词:苏轼 豪放词 人格魅力 壮美词境 情感抒写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历代以来,人们论词,必提苏轼;若提苏轼,亦必提其“豪放”词风。苏轼的豪放词融合了词人的人格魅力,以阔大雄壮的审美意象抒写其情感。下面拟就从三方面来试述苏轼豪放词的审美特征。
一、苏轼豪放词的人格魅力
苏轼早在二十六岁时即踏上仕途,他的一生处于北宋新党与旧党相互倾轧、激烈斗争的时期。宋神宗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之有诽谤朝廷,遂被捕下狱(即“乌台诗案”),数月后出狱调任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年间,旧党执政,苏轼官至翰林学士,又因反对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再次贬谪杭州。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的打击,远调惠州、琼州。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为什么苏轼会遭受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呢?原因只有一个,即他的坚持。无论旧党执政还是新党当朝,他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让我们看到了他的骨气!
陶渊明在仕途不得志后选择了隐居山林,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李白在仕途不得志后选择了纵酒放歌,唱出了“莫使金樽空对月”、“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慷慨雄放之音。苏轼却一直坚持着他的理想,无论身处何地他都能有一番作为,如开浚西湖、赈济灾民、兴建医坊等。苏轼之所以有此类兼济之举,乃源于其人生哲学中渗透着儒、释、道三家思想。
苏轼汲取了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他对仕途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源于儒家的入世和有为。他能从容面对一次次打击,又得悟于道家的无为。佛家的净达圆融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显得从容自如。因此,苏轼才能在长时间的宦海沉浮中挺立不败,并在其作品中展现出乐观、旷达的风貌。
且看他的《定风波》,词云: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1](P220)
这首词作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1](P220)仅从小序中我们就能感受到苏轼的那种达观、超然的处世哲学。“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莫”字写出了词人的潇洒。“穿”和“打”都是力度很强的字眼,似乎象征着恶势力的攻击,苏轼叫你“莫听”它,心不为外物所动,有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泰然。[2](P209) “何妨”表现了他对外界干扰的蔑视。“吟啸”表现了一种玩赏的心情,词人始终给自己的心灵留有空间。他不但未被外界打倒,而且还能够观察,能够欣赏,能够体会。写作这首词时苏轼在被贬地黄州城的城外,他穿着芒鞋,拄着拐杖,在风雨中吟啸徐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真正领会了苏轼的旷达、豁然。“谁怕”是一种鼓励,仿佛在说,不要等待条件,勇往直前,你依然会有所收获。“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词人在雨中吟咏徐行,处之泰然,雨停之后,反倒觉得寒冷。这是写实,也是对人生遭遇的感受。不管是自然的风雨,还是人生的风浪,总会给人以悲观苦乐等不同体验。于是,山头的斜阳拥抱作者时,作者有了异常温暖的感觉。对人生有了一种领悟,不要永远沉浸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希望就在前方。“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我走过的地方,穿林打叶,雨打风吹,那些萧瑟凄凉的景象呢?这里“景象”暗指他生平所经手的打击和苦难,确实“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并不能改变我,我依然坚定我自己的意向,不管外在的境遇如何变幻,都如过眼烟云,明镜透彻的心灵不会被外物所困扰,因为无所计较,故而所向无敌。这不是一种虚无主义,而是明白宇宙与人生真谛后,对身世利害的断然超越。这样才可以摆脱一切牵绊,去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否则任何纤芥细故都能扰乱心志被世俗所困扰,心灵随波逐流,往而不复。苏轼正是因为明白此理,才能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潇洒、淡定。仅从这首小词我们就已充分感受到苏轼乐观、旷达的人格魅力。
然而,乐观、旷达仅是苏轼人格魅力的一个方面。《满江红》(汉江西来)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给当时的好友朱昌寿的。面对友人,苏轼禁不住将一腔悲愤开怀直书,词的下片最能看出这种被压抑的郁勃不平:“《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1](P214)作者以急促的节拍传达对古代忠直之士的深情悼惜,正在于宣泄自己英雄失落的忠愤之情。这种来自心灵的呐喊,饱含着词人不屈的人格力量。
同时,词人又大胆地向世俗挑战,如《满庭芳》一词写道:“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1](P229)以真实的人性,生命的自由状态,挣脱名缰利锁的羁绊,是很多伟人心中所想而不敢做的事。这种人格风范和张扬主体的精神力量,共同构成了苏轼豪放词人格美的特质。
二、苏轼豪放词的壮美词境
叔本华在谈哲学的时候曾经说过:“作品的风格就是人的心灵的相貌,是心灵感情修养的一种表现。”[3](P256)风格与作者所选择描写的审美意象之间也有一种承接关系。
苏轼词常采用大江、惊涛、雷鸣、天涯等时空意象,涌动着一种壮阔和力度,具有震撼力。这与婉约词取象形成强烈反差。如柳永词常采用凉水、芳草、笙歌、涟漪、双燕等意象,采象轻盈细微,传达词人对自然人生的细腻感受。而苏轼词则要表达对宇宙和历史的深切感悟,抒发对社会的责任感,表达自己的壮志雄心,因此在取象上总是寻找博大流动的对应物,以呈现出崇高的美学力量。
且看《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P223)
这首词被视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被誉为千古绝唱。此词一出,便以它的遒劲的笔力,高唱入云的声韵,在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引起强烈轰动。据宋人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4](P79) 可见苏轼豪放词区别于婉约词的特点。
这首词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阔景物,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词人的理想抱负及老大无成的感叹。上片主要写景,追溯历史。开篇“大江东去”四个字大气磅礴,将“大江”的滚滚气势浓墨泼出。“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数句,以精炼的笔墨点出时代、人物、地点,为英雄人物的出场做好铺垫。“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三句描写眼前景色,刻画了长江惊涛拍岸的磅礴气势。乱石穿空,形容嶙峋奇错的巨石直刺苍穹;惊涛,形容浪涛像脱缰的战马一样,一泻千里;卷起千堆雪,形容波涛撞击在石壁上,激起向上卷起的浪花,洁白如雪。这三句,有仰视、俯视之所见,有远景、近景之交叉,有色彩,有涛声。全词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景色,但却写得意态纵横,精神饱满。“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自然地过渡到下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刻画周瑜少年英俊,从容对敌的雄姿,抒发词人的敬佩与向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已现谋略智慧,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此乃词人自己的感慨,总揽全篇。
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两组意象,一组自然意象有“大江”、“浪淘”、“乱石穿空”、“千堆雪”,另一组历史意象有“风流人物”、“周郎”、“豪杰”、“公瑾”、“小乔”。自然江河的浩大激荡与千古历史的深远浩渺相互重叠,使人不得不为这雄壮而深邃的双重意象的气势所震撼。而豪放词风的义点,多选用“大”、“阔”、“强”、“众”、“超凡”、“与众不同”之类,苏轼则紧紧抓住这一点,描绘出种种超凡的景象,震撼人心。[5](P2)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笔下的赤壁之境有着无穷的神力,这种典型的以我观照世界的“有我之境”,是源于词人心灵深处对崇高境界的一种向往。[6](P95)
我们非常熟悉的《水调歌头》,是中秋之夜咏月兼怀弟弟子由之作,同样被人们认为是苏轼词中的杰作。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最具有浪漫色彩,她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
《念奴娇》与《水调歌头》内容和题材虽有所不同,但意境却同样神奇壮美。
还有更多的作品能让我们感受到苏轼豪放词的意境之美。如《归朝欢》中云:“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碧。” [1](P224)《满江红》中云:“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1](P225)我们感受到词人所表达的这些难以驾驭的无限,不知不觉中唤起了我们向往崇高的激情。又如《念奴娇》中云:“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1](P226)《江城子》中云:“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闲。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1](P208)诸如此类宏阔的意境无不震撼着我们的视听,令人感到从未有过的新异、俊爽。
南宋刘辰翁云:“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观天地。” [7](P183)此言可谓深得苏轼词意境壮美之精髓。
三、苏轼豪放词的情感抒写
词以抒情为本,在苏轼之前的词人承袭晚唐五代花间派的词风,依循词为艳科的道路。到了苏轼,他一改故辙,大胆开拓词境,以自己磊落的情怀直接入词,扩大了词体抒情的内容,并且彻底改变了前人“代言”的方式,强化主体意识,表现个体的心灵矛盾,抒情人由“共我”向“自我”转变,完成了与自己人格精神相辉映的大气磅礴的词体书写形式。[8](P328)此外,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算作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而这里所说的“内心世界”,则主要是指苏轼的词扩大了反映内心世界的范围。他的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抒写了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态度、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首先,苏轼以词抒写了爱国的豪情壮志。北宋内忧外患交织,尤其西夏、北辽的边患威胁,始终令北宋统治者寝食难安。每一位有志于现实的文人士大夫当然也牵挂着这一切,期望自己建功报国,有所作为。正如惠特曼所言:“一个诗人必须和一个民族相称……他的精神应和他的国家的精神呼应。” [9](P88)苏轼活跃于政坛的年代,边塞矛盾集中在防御西夏的入侵方面。苏轼在词中就涉及到这方面内容,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写道: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P206)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出了这首射猎词。作者于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并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千骑奔驰,腾空越野!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显出苏轼的“狂”劲和豪兴。“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作者在这里塑造了一个充满斗志的英雄形象:渴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即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苏轼将这一英雄形象植入词中也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其次,苏轼词揭示了复杂的内心世界。苏轼的词里常常跃动着一个活泼泼的生命,而且这个面貌的生命、性格是十分清晰的,即使把它混杂在别人的作品里,也能够把它识别出来。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词云: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P213)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中的“孤鸿”,实际上也就是词人的自我形象:它傲岸不羁,又孤寂独处。在冷落凄静的夜晚,唯有“孤鸿”与“幽人”相对,“孤鸿”之“有恨无人醒”与拣枝而栖,正是词人的现实处境以及对付现实的孤高态度。该词表面上看是在咏物,而实际上却是在写人,写词人自己,写他自己的内心世界。类似揭示词人复杂内心世界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熟悉的《定风波》、《西江月》等等。
除了以上两种词作内容的创新,苏轼还有大量的词作抒发了真挚的亲友之情感。在苏轼之前词所抒发的大都是文人或士大夫与歌儿间的游戏之情。到了苏轼笔下,除却男女之艳情,还有夫妻之情,手足之情,友朋之情,即使写到男女之情,部分词篇早已与色情无缘,纯然是人之常情、常性之抒发。苏轼一生兄弟情笃,苏辙是他在词中抒发思念之情的一个对象,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孤馆灯青)都是这种类型的代表作。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则是优秀的悼亡诗,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感人至深。
苏轼不仅仅是扩大了词作的抒写内容,他的豪放词的抒情方式也有其独特之处。
发端警挺、先声夺人是苏轼抒情的方法。苏轼一生怀抱济世之志,却屡遭磨难,一腔磊落不平之气,常不自觉地动乎其心而见乎其文。苏轼常于开篇就将刚劲雄健的情感喷射而出,造成振聋发聩的威势。如《满庭芳》中写道:“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1](P229)对历来被文人视为圭臬的功名利禄,给以当头棒喝,令人顿悟。又如《西江月》中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1](P245)深沉而又富有悲剧意义的人生感悟以锐不可当的气势直刺胸臆,发人警醒。词人用一系列的作品让我们充分体验到他那强大的情感气流和英气逼人的艺术震撼力。
一气贯注、盘旋而下亦是苏轼豪放词的抒情方式。苏轼的创作是“要将百篇诗,一吐千丈气”,词人无暇也不屑去苦思力索,唯求将胸中之气一吐为快。如《沁园春》中有云:“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1](P203) 句促意密,一气而下,爽快酣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动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次脱口而出,无娇揉装束之态。” [10](P58)苏轼之词当之无愧。
通常,人们将其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两大派别。其中,既有温庭筠朦胧深隐的花间词,又有柳永铺叙展衍的慢词和周邦彦雍容典雅的长调。苏轼作词之前,宋词的词风自然是非婉约莫属。但苏轼摆脱花间词的婉转之态,成为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其作品中的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了他乐观、旷达的人格魅力。壮美的意象不仅扩大了词境,还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使词品与人品得到了统一和融合。他对词的审美特征的这些改革与创新,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人。
参考文献:
[1]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叶嘉莹。北宋名家词选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董森,杨哲.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丛书:苏轼[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5]韩陈其.中国诗歌语言的语学释读欣赏系列研究――苏轼词释读欣赏[J].中国人民大学,2007(1)
[6]王水照,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邓乔彬.唐宋词美学[M].济南:齐鲁书社,2004
[8]崔海正.北宋词研究史稿[M].济南:齐鲁书社,2006
2022新春联欢会活动方案【第四篇】
为深入贯彻***六***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丰富教职工的文化生活,根据市教体局、教育**关于(于20xx成年11月至12月)举办第五届教职工文化艺术节的通知的决定,结合我校教职工艺术节暨迎新春联欢会实际。现将本届艺术节活动方案的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
1、**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各教研组组长
二、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
1、活动主题:传播先进文化,反映时代精神。
2、活动内容:
(1)活动内容要围绕主题,充分反映我校教师热爱祖国,热爱学校,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坚持先进文化的导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体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构建**校园,憧憬美好未来。
(2)形式、类型不限,每一个节目演出时间一般不超过6分钟。
三、活动人员:全体教职工及部分学生
四、活动步骤:
活动分为节目构思、节目排练、节目上报、节目筛选、节目彩排以及正式表演六个阶段。具体日程安排如下:(时间如有变动另行通知)
序号阶段时间责任人
1节目构思11月中旬各教研组组长
2节目排练11月下旬———12月中旬各教研组组长
3上报节目12月16日———12月20日各教研组组长
4节目筛选12月20日工作小组
5节目彩排另行通知工作小组
6正式演出12月30日下午3:00
五、注意事项
1、各教研组要****、精心准备,根据实际情况选定节目,参与表演的教师,加强训练和指导,确保演出质量。各教研组长按照上报节目时间按时将节目名称、参加人数用即时通分发送至王述福、刘晓丽,学校对各教研组完成情况,将在学校网站进行公示。
2、有伴奏的节目请事先准备好伴奏光盘,彩排前必须及时交给负责音响的老师。
3、各级部应积极鼓励全体教师参与节目,**表演。
4、语、数、英教研组各准备3—4个节目,其他教研组2—3个节目
六、奖励办法
1、学校**人员对节目进行认真的筛选,选出优秀节目进行展演
2、设一、二、三等奖及鼓励奖
水调歌头苏轼【第五篇】
1、何妨小驻听吾语。——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2、可怜闲剩此婵娟。——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3、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_攫银河决。——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4、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5、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6、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7、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8、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9、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10、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1、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12、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13、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4、月月势皆圆,中秋朗最偏。——许棠《中秋夜对月》
15、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16、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17、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18、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陈着《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9、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0、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1、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好问《倪庄中秋》
22、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2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2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5、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2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7、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28、何人意绪还相似,鹤宿松枝月半天。——薛能《关中秋夕》
29、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2、空碧无云露湿衣,众锈外涌清规。——齐已《中秋月》
33、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4、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3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6、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3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8、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39、槁秸申酬,轮嗣布。——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0、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41、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42、从今三夜看婵娟。——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43、分不尽,半凉天。——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44、可怜闲剩此婵娟。——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45、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46、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47、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8、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49、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下一篇:大**动会拉赞助策划书 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