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具体实施方案【热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对口支援具体实施方案【热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对口支援【第一篇】

一、主要目标

对口支援方面:加强与宜川、洛川的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推进宜川县供水工程项目建设等四只项目,以及洛川县标准化屠宰场扩建及维修工程项目建设。推进与新疆阿合奇县的合作交流,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的发展,有重点地在对口乡镇街道之间、部门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围绕劳动力就业与培训、旅游资源开发、矿产资源产业化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共建关系。

南北挂钩方面:加快蠡园经济开发区与徐州市工业园(贾汪区)、经济开发区与徐州邳州开发区的共建步伐,多渠道招商引企,鼓励引导企业进行产业转移,使南北区域合作结出丰硕成果。

二、工作任务

(一)支持项目建设。重点支持对口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项目的建设,突出新农村建设与改造项目的推进,突出扶持对口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提高就业水平。加强对口地区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工作,力争每个贫困农户有一人进城打工,尽快脱贫。

(三)调整产业结构。帮助贫困地区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步伐,扶持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大互相交流。继续加大对口地区干部培训和文化、教育的帮扶力度,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

(五)研究产业转移。探索产业转移的新模式和新途径,有组织的进行产业梯度转移,进一步研究产业转移的双赢办法。

(六)确保资金落实。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对口支援资金任务。

三、资金筹措

省、市下达我区2012年对口支援和南北挂钩专项资金133万元,其中区财政解决89万元,各镇、开发区、街道负责筹措44万元。各镇、开发区、街道任务安排如下:

上述援助资金于7月31日之前缴区挂钩合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发展和改革局),以便集中上缴支付。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落实。所有对口支援项目扎口协调由区挂钩合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各单位要全面落实扶贫开发的工作要求,重视对口援助工作,确保援助资金到位、工作责任到位、组织落实到位,创新援助特色,组织好、落实好、完成好各项任务。

对口支援【第二篇】

一、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有关省市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援;受援地区树立地方为主的思想,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互帮互助,苦干实干,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二)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战略,中央统筹协调,组织东部和中部地区省市支援地震受灾地区。

(三)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依据支援方经济能力和受援方灾情程度,合理配置力量,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在具体安排时,尽量与安置受灾群众阶段已形成的对口支援关系相衔接。

(四)对口支援期限按3年安排。在国家的支持下,集各方之力,基本实现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目标。

二、对口支援安排方案

(一)支援方。

东部和中部地区共19个省市,考虑海南省的实际情况不作安排;同时考虑重庆市是直辖市,且与四川的历史联系,西部地区安排重庆市承担对口支援任务。支援省市为19个,即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北京、辽宁、河南、河北、山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天津、黑龙江、重庆、江西、吉林。

(二)受援方。

根据国家地震局提供的汶川地震烈度区划和四川省提供的受灾县(市)灾情程度,将四川省北川县、汶川县、青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都江堰市、平武县、安县、江油市、彭州市、茂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小金县、汉源县、崇州市、剑阁县共18个县(市),以及甘肃省、陕西省受灾严重地区作为受援方。

(三)对口支援安排。

考虑支援方的经济实力和受援方的灾情程度,兼顾安置受灾群众阶段已形成的对口支援格局,对口支援安排如下:

1.山东省——四川省北川县

2.广东省——四川省汶川县

3.浙江省——四川省青川县

4.江苏省——四川省绵竹市

5.北京市——四川省什邡市

6.上海市——四川省都江堰市

7.河北省——四川省平武县

8.辽宁省——四川省安县

9.河南省——四川省江油市

10.福建省——四川省彭州市

11.山西省——四川省茂县

12.湖南省——四川省理县

13.吉林省——四川省黑水县

14.安徽省——四川省松潘县

15.江西省——四川省小金县

16.湖北省——四川省汉源县

17.重庆市——四川省崇州市

18.黑龙江省——四川省剑阁县

19.广东省(主要由深圳市)——甘肃省受灾严重地区

20.天津市——陕西省受灾严重地区

(四)未纳入对口支援的受灾县(市、区)由所在省人民政府组织本省范围内的对口支援。

社会各界及境外提出对口支援的,由受灾省人民政府统筹安排。

三、对口支援的内容、方式和任务

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多种力量,优先解决灾区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对口支援的内容和方式有:

(一)提供规划编制、建筑设计、专家咨询、工程建设和监理等服务。

(二)建设和修复城乡居民住房。

(三)建设和修复学校、医院、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

(四)建设和修复城乡道路、供(排)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五)建设和修复农业、农村等基础设施。

(六)提供机械设备、器材工具、建筑材料等支持。选派师资和医务人员,人才培训、异地入学入托、劳务输入输出、农业科技等服务。

(七)按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企业投资建厂、兴建商贸流通等市场服务设施,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

(八)对口支援双方协商的其他内容。

基层政权建设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为主安排,各级党政机关办公设施不列入对口支援范围。

各支援省市每年对口支援实物工作量按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考虑。具体内容和方式与受援方充分协商后确定。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复杂,任务艰巨,支援和受援双方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设立机构,协调配合,抓好各项措施落实。为争取时间,支援方要尽早参与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

(二)依据规划,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要严格按照灾后重建规划布局、选址要求和各类建设标准组织实施。制订科学合理的建设计划,防止盲目建设,防止盲目攀比。

对口支援【第三篇】

新疆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区,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当今世界独有、中国唯一的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是稳定新疆、建设新疆、繁荣新疆的一支关键力量。作为兵团高等教育的龙头,石河子大学担负着兵团“人才库、思想库、智力源”的重要任务。正是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北京大学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将对口支援我校纳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整体规划中,并作为北大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落实。天津大学也将对口支援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本着实事求是的校训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支援高校也都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对口支援工作,积极支援我校。石河子大学更是将对口支援工作当作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深入挖掘对口支援的各项资源。

五年来,石河子大学以对口支援为契机,抓住机遇,统筹规划,乘势而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2005年我校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在新疆率先顺利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博士点从无到有,已建成4个博士点学位授权点,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取得立项,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实现零的突破,文科硕士点申报成功,留学生教育和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本科生就业率连续四年位居新疆高校前列,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美誉度迅速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校正一步步朝着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开放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对口支援工作在我校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北京大学全方位对口支援成果丰硕

(一)名校名师支教,教学水平、师德师风建设明显改善

五年来,北大先后有100多位学者、教授来我校讲学、支教。2003-2005年教育部实施“李嘉诚基金会重点课程教师选派计划”,北大派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较高学术水平的30位教师来我校支教,重点支持我校新办专业,使新办专业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在短期内都得到提高与完善。我校给每位支教老师配备了1-2名助教,使这些青年教师足不出校就可得到名师们的指点。一批批北大教授来我校支教的同时,将北大百年名校的精神在我校传递。中文系孟二冬教授就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支教期间,他忍着病痛坚持完成了支教任务,最终咳血住进医院。他在我校支教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总书记为孟二冬同志题词:“为人师表,品德高尚”。北大精神孕育培养了孟二冬,同时,他对学生高度负责、对科研锲而不舍、对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在我校得到了升华。

名校优秀教师群体所传递的奉献精神与我校一贯秉承的艰苦奋斗的兵团精神高度融合,这两种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校的教师,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我校教师扎根边疆、献身边疆教育事业的决心明显增强,我校教师流失率从2000年的10%下降到2006年的1%。

(二)实施“文化西援”工程,开展“名校名师讲坛”,校园学术氛围空前浓厚

“文化西援”工程是北大对口支援的文化盛宴,是弘扬学术精神的主阵地,是推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项目。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大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柯杨、原北大校长吴树青、著名学者梁柱、陆俭明、阎步克、魏英敏、曹文轩、王晓秋、胡壮麟等在内的31位专家学者先后到我校开展了66场学术讲座,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语言学、伦理学、经济管理、医学、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听讲师生多达三万余人次。“文化西援”工程引起了新闻界、学术界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在新疆地区产生了强烈反响,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名校名师讲坛”掀起学术高潮。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影响,带动科研和学科建设,2007年3月我校全面启动“名校名师讲坛”计划。邀请北大、天大等国内著名高校的名家名师来我校开坛讲学。从2007年4月至10月将陆续有40位国内一流学者来我校讲学,为我校十年并校庆典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学术的浓厚氛围。

(三)加大人才培养,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对口支援工作伊始,我校就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对口支援的中心任务认真落实。五年来,石河子大学共派出120余名教师赴北大进修,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7人作为师资后备力量前往北大学习。2005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新疆研究生培养基地”在我校挂牌成立,重点为我校培养高层次教师。目前共招收我校21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占目前我校攻读博士学位教师总数的18%。

(四)重点扶持学科建设,以科研为突破口,四个学科取得重大突破

对口支援工作伊始,北大确立重点扶持我校汉语言文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药学四个专业。五年来,四个专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药学方面,在北大专家的指导帮助下,申报新专业1个、硕士点1个,立项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兵团级重点实验室1个,合作申请国家“973”前期预研项目1项,联合申报部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生物技术方面,两校共建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综合类、设计类实验课程的开出率,申报国家“863”转基因项目获得立项。计算机科学方面,我校教师与北大教师合作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采取共建EDA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计算机联合实验室、实施远程授课等形式,提高了我校计算机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在自治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课程评估中,我校名列第一。汉语言文学方面,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主,我校成立了文学艺术学院,改变了我校文轻理重的局面。2006年6月在北大的帮助下,文学艺术学院成功举办了“文学与文化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区的专家、教授在会上进行学术交流。

在北大的带动下,我校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层次显著提高。在国务院学位办第九、十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我校共获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32个硕士点,博士点和文科硕士点取得零的突破,我校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五)举办干部培训班,互派干部挂职,干部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

北大充分发挥学科齐全、知识信息密集的优势,于2004年10月为我校中层干部举办了为期两周的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我校42名机关部门、各学院、直属和附属单位主要领导参加了培训。短期干部培训开拓了我校干部的视野,转变了我校干部的思想观念。北大还通过与我校互派挂职干部,帮助我校提高管理水平。北大先后派东方语言所所长赵杰教授、校长助理于鸿君教授出任我校副校长。根据我校需求,北大派出研究生院彭万华、国际合作部潘庆德、药学院李长龄、政府管理学院王磊担任我校相关部门和学院领导。挂职干部们管理经验丰富,管理理念新颖,管理思路明确,管理方法科学,既能出成绩,又能带队伍,为我校的管理队伍注入了新鲜活力。同时,北大接受我校10名中层干部到相关部门挂职,加强了两校干部交流。

(六)积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毕业生自愿留疆工作人数逐年增加

我校十分重视学生工作,把人才培养作为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口支援以来,我校每年都选派优秀本科学生赴北大插班学习,感受北大名校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对口支援工作中,我校联合北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不仅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增进了两校学生间的友谊。2003年,两校学生开展题为“西部开发,教育先行”的同台演讲,以“相约在西部”为主题举行了两场文艺晚会。此外,应北大邀请,我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作品在北大图书馆展出,我校学生参展的87幅美术、摄影作品受到北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2003年12月,应北大邀请,我校5名优秀学子赴台湾参加了“海峡两岸大学生交流实习营”活动。我校每年接受北大学子暑期社会实践团来新疆兵团进行社会实践,加强了双方学生的交流。通过开展活动,与北大学生交流对话,开阔了我校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我校学生素质得到很大提升。

随着我校的快速发展,随着新疆及兵团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大,让许多内地毕业生看到了巨大的创业空间和自身发展的希望所在。对口支援五年来,一批优秀的内地毕业生志愿“服务地方经济,投身西部开发”,到新疆和兵团基层农牧团场建功立业已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一大亮点。西部大开发人才需求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我校创设的教书育人的内部环境共同作用,促使教育留人扎根西部的新的人才流向机制逐步建立起来。自2003年以来,学校毕业生中自愿留疆工作的内地生源人数和比例不断扩大。2003至2006年内地生源毕业生中在新疆和兵团就业率均在53%以上,2006年达到了70%,截止目前已有2084名内地生源毕业生扎根在了西部,不少学生已成为新疆及兵团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七)开放办学,扩大交流,石河子大学声誉明显提升

对口支援之初,北京大学就积极帮助我校做好外事工作。经北京大学牵线搭桥,我校已同日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岩手大学、韩国忠南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欧亚太平洋地区大学合作中心等多所境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学者和学生交流、交换图书资料和学术刊物、科研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面与上述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我校接待国外友好院校访问团近30批次,接受日本岩手大学赠图书700册,与国外高校合作科研项目2项。北大还介绍国外基金资助我校教师到国外研修,和我校共同组团参加国外和港台学术交流活动。自2004年起我校开始发展留学生教育,目前已培养巴基斯坦、韩国、日本留学生百余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外引内聚,我校五年来的外事活动量超过了建校以来外事活动量的总和,形成了开放办学的局面,极大地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美誉度。

(八)物资捐赠,资源共享,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北大组织出版社每年向我校捐赠新版图书,动员全体教师为我校捐赠自己的出版著(译)作。五年来共捐赠图书一万四千余册。由北大牵线,北京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石河子大学图书馆签署了三校学术资源共享协议。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向我校开放了网上电子资源,北大图书馆在外文全文期刊查新上给予我校支持和帮助。

为改善我校办学条件,北京大学方正集团向我校捐赠了100台电脑建立了“第五微机实验室”。北大向石河子大学化学系捐赠价值30万元的化学实验设备。北京大学资源集团向我校捐赠了40台NC机和4台服务器,由北大牵线,美国明导公司向我校捐赠了价值1亿元的计算机软件,三方建立了美国明导公司一一石河子大学——北京大学“电子系统设计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成为新疆电子设计第一家,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天津大学全方位对口支援,注入新鲜活力

(一)两校互访频繁,重点突出

我校校领导先后多次赴天津大学访问,就对口支援工作与天大领导沟通交流。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先后组团赴天津大学寻求支持与合作。2006年6月22日,天津大学校长率代表团来我校,落实两校的对口支援协议工作,并签订了两校“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协议书。11月23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元英进、党委书记冯亚青率相关专家教授等一行13人来访我校,就天津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召开科技洽谈会。2007年4月,来自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化工学院和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的领导、老师一行12人参加天津大学和石河子大学联合招生的工程硕士班开学典礼。

(二)人才培养措施得当,力度显著

天大化工学院与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签订联合开办“化学工程类专业”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班协议,并于2006年在我校招生。经过组织报名、考试,目前已有我校和新疆农垦科学院的22名教师、工作人员被录取。该工程硕士班的开办,对于我校提升化工专业教师学历层次,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同时帮助兵团培养高水平化工人才,适应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二产、三产转型等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今年,我校化工学院教师徐晓琳考取了天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天津大学免收全部学费。为帮助石河子大学提高英语语言学等专业的教学水平,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还与我校外国语学院决定为我校联合培养单考英语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天大研究生院和社外学院领导、教师等多次来我校组织报名考试工作,该班今年招收我校15名教师作为师资培养。同时,天津大学接受我校选派的第一批工科类5名教师赴天大进修。2007年4月,天津大学聘任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李春、代斌两位教授为该校的博士研究生导师。

(三)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带动学院发展

在天津大学的支持帮助下,我校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的组建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2006年11月,该实验中心通过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实现了我校自治区级基础实验课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零的突破,并成为自治区向国家推荐的两个实验中心之一。目前,该实验中心正在积极准备申报2006年部级示范中心,迎接教育部组织的评审。为了更好的加强院际之间的合作,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与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正在积极准备组建联合学院,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并针对新疆生物质富集畅通等特点,筹建旨在解决能源短缺等问题的生物质转化工程中心。

(四)选派名师支教,我校教师受益匪浅

截至目前,天大已派出9位教师来我校短期讲学。天大派出的教师都是多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荣获多项教学科研成果奖的老教授。他们怀着对西部教育的满腔热情来到石大,认真准备了授课内容,将自己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校师生,详细介绍学科前沿动态,受到我校师生的热烈欢迎。2007年5月22日,天津大学李淑芬教授来我校为化学化工学院、食品学院、药学院的师生们作的题为“超临界流体技术研究进展”的专题讲座,使我校三个学院的师生们受益匪浅。

三、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构建全新办学格局

(一)签订学科建设计划协议,积极出访加强校际交流

2006年4月-6月,我校党委书记周生贵,校长向本春分别带领有关学院、部门前往这5所支援高校就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事宜进行磋商,初步达成合作意向。2007年2月,我校党委书记周生贵带领相关部门领导就进一步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专程前往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5所高校考察,具体商洽选派援疆干部事宜。

2006年6月,教育部在新疆召开“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上,我校与天大、浙大等5所高校分别签署了“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协议书。2006年8、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孙武学校长、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文心田等先后率团来我校进行调研考察,落实两校签订的有关协议。

2007年伊始,我校校领导、各院系组团积极出访各所“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支援高校,落实对口支援各项工作。2007年3-6月,我校党委书记周生贵、校长向本春先后组团访问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支援高校,就学科建设、选派挂职干部、申报部级重点学科、师资培养等事宜与各高校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并落实了工作。在此期间,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农学院先后组团赴天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访问,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重点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我校师资水平

2006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接受了我校医学院选派的1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该校在职博士研究生班学习。该院还决定在我校医学院举办一期在职硕士研究生班。2006年10月,根据两校签订的协议,四川农业大学破格录取我校动物科技学院一名教师为动物营养学博士研究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接收我校选派的两名硕士研究生前往该校相关实验室进行硕士论文实验。今年,我校动物科技学院一名教师报考川农大的动物营养学博士,三名教师报考浙江大学动物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确定与我校联合培养博士生两名。

(三)广泛进行教学、学术交流,促进相关学科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研究生部石年、李龙和吴汉荣三位教授先后来到我校,为我校2002级预防医学专业方向班学生讲授课程,并留下了他们的授课资料及相关多媒体课件。近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又将有4位教师来我校讲授课程。

2006年11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黄祖辉教授来我校举办讲座,并被我校特聘为客座教授。2007年4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动物营养学教授许梓荣应邀来我校访问,与我校动物科技学院院领导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谈。许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介观动物营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的学术报告,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他在我校有关领导的陪同下专程前往兵团科技局、兵团发改委及兵团农业企业就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与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共同申报部级项目、联合研发产业化项目等事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结合新疆地方资源优势特点,我校动物科技学院联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共同起草了兵团“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受到兵团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争取到了兵团科技局工业科技攻关计划的立项支持,双方教师还共同参编专著1本。近日,我校动物科技学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两项科研项目意向。

(四)挂职干部积极沟通,促进学院学科交流

对口支援实践证明,选派挂职干部是加强学科交流的有效途径。我校党委研究决定,以共同院长、挂职干部、副院长等形式大力引进支援高校的优秀管理人才,在1-2年间给我校17个专业学院都选配上支援高校的领导干部。2006-2007年,共有7名“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所属高校的挂职干部来我校工作。他们是天津大学张毅民博士任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吕家高博士任我校医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余东游博士任我校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北京阜外医院任晓庆博士、熊长明博士先后出任我校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四川农业大学傅体华教授任我校农学院副院长,江南大学王洪新教授任我校食品学院院长。这些挂职干部都来自名校,学有专长,不仅能够承担一定的授课任务,指导实验室及学科建设,而且能够结合自身专业为学院建设出力,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与支援方良好的沟通作用。

此外,2004年8月,教育部实施“50所内地高校对口支援新疆高校选派教师计划”,确定中国政法大学对口支援我校。三年来,中国政法大学派出9位教师来我校支教,成功举办两届“西域法学高峰论坛”,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对口支援工作,我校更加积极地与内地名校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我校先后与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书,开展校际之间的合作。

四、对口支援工作几点体会

五年来,我校党委紧紧抓住对口支援这一历史机遇,在教育部的大力扶持下,借助北大、天大、援疆学科建设计划高校等支援高校的力量,我校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对口支援工作硕果累累,对口支援工作规模逐步扩大。回顾五年的对口支援工作,我们总结以下经验: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措施到位。从受援角度讲,兵团领导、学校领导对对口支援工作十分重视。我校将对口支援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写入规划中,把对口支援当作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来抓。从支援角度讲,北大领导也十分重视对口支援工作,闵维方书记一直强调:“对口支援是北京大学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一定要把它做好、做实,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北大许智宏校长把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看成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天津大学校长也明确表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高起点、见实效地做好对口支援我校的各项工作。支援、受援双方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组,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工作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口支援日常工作,每年切块对口支援专项资金。建立了对口支援例会沟通机制。中央、兵团、学校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全面开展,重点突出,树立精品。在对口支援中,我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采取教师单科进修、访问学者进修,推荐免试研究生攻读学位,建立北京大学新疆研究生培养基地,与天大、华中科技大学等支援高校以联合开办研究生班等形式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共培训、培养师资近200余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1/6。同时,以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互派挂职干部等形式提高管理层整体素质。落实“重点课程教师岗位计划”,带动我校药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以及汉语言文学四个学科的发展。天大通过学科重点建设带动我校化工专业建设。我校强力打造“文化西援”工程、“名校名师讲坛”、“西域法学高峰论坛”等扩大我校学术影响力的精品项目,提高社会声誉。

(三)积极合作,优势互补,科研攻关。我校教师与北大、天大、浙大、华中科大等教师利用新疆的地区资源特色,结合双方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一同立项申报科研项目,取得包括国家“973”预研项目立项1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内的多项科研合作项目。申报立项省部共建实验室1个,兵团重点实验室1个,植物分子学实验室1个,EDA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1个,组建基础化学实验中心1个。我校充分利用新疆的资源优势与支援高校合作科研项目,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上取得了突破。从兵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出发,我校同天津大学联合与新疆石化企业合作,增强我校科技服务能力。

对口支援【第四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对口支援;实践;思考

一、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成就。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毛入学率为 21%,规模居世界第一,我国高等教育已步人大众化阶段。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却明显存在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西部高等教育远远落后于东部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国西部12个省(区、市)土地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5%,人口约3.7亿,占全国的28.7%。2004年,上海、北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55%和52%,进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而西部省份,如贵州、云南、内蒙等地不过10%而已。这种差距反映出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1731所,东部地区(11省市)为 770所,占总数的44.5%;西部地区(12省区市)409所,占总数的23.6%。招生数、在校学生数、毕业生数,东部地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5%、45.8%、48.2%,西部地区分别占21.5%、 21.2%、20.7%。可见,与东部相比,西部高等教育规模偏小,既不能满足西部开发对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我国东、西部高职教育发展比较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也得到长足发展。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截至2005年5月,全国高职高专院校1102所。其中,西部275所,约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5%;东部451所,占全国的41%。从数量上看,西部高职院校数远远不及东部地区;但从发展速率上看,2000年西部高职院校只有99所, 2005年5月已达275所,年增长率为20.8%,东部地区2000年高职院校165所,2005年5月已达461所,年增长20.9%。可见,西部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并不逊于东部地区,显示出高职教育在西部地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部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成果研究与改革项目上看,西部地区高职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如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建设项目计划共114项(截至统计到2003年6月),西部承担了8项,东部承担了75项;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前后4批共415项,东部有180项,西部64项;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3年至2005年共评出136门,东部有89门,西部19门。从以上项目建设的比较中,东西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差距可见一斑。

此外,西部高职教育与东部相比还表现在整体办学条件较差,资金投人明显不足,教学基本建设十分薄弱,实验设备陈旧过时,实习实训条件简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毕业生就业率低等。所有这些严重制约着西部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制约着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对口支援是促进东、西部高职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重任。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高职教育有了飞速发展,但由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状况及其所处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方面的困难,仅靠西部地区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东、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不仅不会缩小还会进一步拉大。

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逐步缩小差距,而缩小差距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中央政府的关注和协调。对口支援,是党和政府对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采取的有力措施。高职院校对口支援,需要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无偿地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受援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增强西部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能力,缩小东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的差距。对口支援西部高职教育,有利于缩小东西部高职教育的差距,对于保障教育公平和促进民族团结、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对口支援西部高职教育的实践

2001年6月,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得到东部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及众多高校的积极响应。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作为全国高职院校的排头兵,也大力推动此计划的开展。根据我们对全国高职院校对口支援活动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对口支援不同于本科院校,具有自己的特点与模式。

(一)特点

1.联席会议搭台,众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自成立以来就把对口支援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校院长们实地考察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发展情况,加强东西部地区校院长们的交流,为东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工作牵线搭桥,提供组织平台。在联席会议的倡议、组织下,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辽宁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都积极开展了对口支援活动。2006年1月,11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与西部19所高职院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导向。开放联合原则,实现双方自身发展能力提升;以专业建设为载体,以品牌专业建设、精品课程打造、示范性实践基地共建共享为具体内容,采取多途径、多模式的合作。

2.以智力支援为主,智力支援与物质支援相结合。支援学校围绕以智力支援为主,从学术交流、科研项目、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师互访、联合办学、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此外,还捐赠设备、资料等物质资源帮助建立实训基地,提高西部高职院校硬件建设水平。

3.千方百计提高西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解决好西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西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千方百计提高受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是对口支援西部高职教育的一个亮点和特点。东、西部高职院校采取联合招生、共同培养模式或订单式培养模式,提高西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解决西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问题。转贴于

(二)模式

1.内涵建设模式。如何加强西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也是对口支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以智力支援为主,从学术交流、科研项目、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师互访、联合办学、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坚持以学校发展为着眼点,以教师发展为立足点,以学生发展为生长点,帮助西部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之路。

2.“2+1”合作办学模式。“2+1”合作办学模式,就是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利用东部高职院校的品牌优势,支援学校与受援学校共同招生,按照统一培养目标,开展“分段式”合作办学。前两年在西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到东部高职院校完成最后的专业学习及毕业实习任务,以充分发挥支援学校在专业教学、实验实训优势和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3.订单培养模式。东部高职院校按照企业订单培养要求,招收西部学生开展委托订单式培养,既解决西部学生就业问题.也缓解了东部地区高技能人才不足等问题。

三、对口支援西部高职教育的建议和设想

根据对口支援西部高职教育的实践及未来发展要求,笔者就今后对口支援西部高职教育提出以下建议和设想:

1.就国家层面来说,以政策引导及项目管理等方式整体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教育部正在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遴选并建设100所左右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代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高等职业院校。建议教育部制定相关政策,要求每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对口支援若干所西部高职院校,以带动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建议西部高职院校把急需支援的内容上报教育部,由教育部统筹考虑,把急需支援的内容设置成若干个项目,如师资培训项目、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科研合作项目等。每一个项目的运作,辅以一定的专项经费,以吸引更多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去申报这些项目。通过一个个项目的运作,解决西部高职教育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推动西部高职教育水平的提高。

2.就当地政府层面来说,要以制度创新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要改革招生、就业制度,省属高职院校可对口招收西部学生。学生毕业后可在东部地区就业,也可回西部就业。为使对口支援工作规范、有序,常抓不懈,建议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成立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对口支援工作。

当地政府要创造条件,鼓励以“连锁化、集团化”等方式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允许东部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去西部连锁办学,或东西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等加强合作,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联合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此带动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

3.就学校层面来说,要全面、深刻把握对口支援的内涵,力求对口支援的实效性。支援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西部地区及受援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对口支援;受援学校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合理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支援学校要把自身的优势和受援学校的需要,最佳地结合起来,讲实效,实实在在地提高受援学校的办学水平。

加强支教和干部挂职交流制度,进一步增强受援学校的造血功能。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提高受援学校基层院系的师资和管理水平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受援学校的整体水平。

以校园信息化建设为切人点,提升西部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教育。对于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职院校,信息化是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对口支援中,可把援建校园信息化项目作为切人点,整体提升西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数字化校园,才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帮助受援学校开设紧缺的高质量课程,开展专业教育探索,培训管理干部。

4.加强舆论宣传,为对口支援西部高职教育营造良好氛围。要注重运用灵活多样方式,及时宣传、表彰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全社会对对口支援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对口支援工作,使对口支援西部高职教育在更大层面上、更大范围内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高教毛入学率21%在校生2100万世界第一[N].人民日报,2006—02—17.

38 23155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