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广州中秋节活动策划范本【优秀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2023广州中秋节活动策划范本【优秀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2021广州中秋节活动策划【第一篇】

一、基本构想

1、时间:中秋节当晚、或前一晚。

2、地点:本园或社区、公园宽敞的户外场地。

3、参加人员:

A、幼儿园孩子、家长(自愿参加),幼儿园工作人员和家属。

B、主管单位领导及家属。

4、材料:幼儿园准备灯笼、蜡烛,家长自备月饼、水果、饮料。

5、活动内容:

A、赏月;B、儿童自由活动;C、唱歌;D、亲子游戏。

二、意义

1、让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有意义,让孩子们获得更多快乐的童年体验。

2、家长、孩子、社会更加喜欢你的幼儿园。

三、新闻卖点

1、创新传统佳节,弘扬民族文化。

2、做实事,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爱父母,爱幼儿园,爱社会。

3、培育良好的亲子感情。

四、建议合作单位

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妇联、关工委、小区管理处等。

五、建议邀请单位

福利院孤儿,老人院老人。

特别提醒:请媒体记者带自己的爱人、孩子一起参加。

中秋节传统习俗【第二篇】

关于中秋节传统习俗

赏月

中秋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项目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关于中秋的诗词也层出不穷,包括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东京梦华录》更有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吃月饼

中秋节中秋节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烧塔

中秋夜烧塔中国南方的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农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砖和瓦片以及树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圆窑形,下宽上尖,内为空心,中秋晚上点烧,常常会有烧塔比赛,塔烧得越通红越好,烧得越旺越有彩气。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南瓜

“八月半吃南瓜”,吃南瓜是江南各地过中秋节的食俗。传说很久以前,南山脚住着一户穷苦人家,有一个女儿,名叫黄花。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年老多病,加上缺衣少食,病在床上,奄奄一息。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香喷喷、甜滋滋,二老吃了食欲大增,病体也好了。黄花姑娘就把瓜子种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因为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食田螺

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饮桂花酒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中华门外窑湾街的上码头有座“涧子桥”,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则来此往桥下摔瓦罐,据说能使妻子怀孕。久而久之,这座桥也讹称“见子桥”。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关于中秋节传统习俗相关文章推荐:

1.关于中秋节传统习俗

2.关于中秋节习俗资料

3.关于中秋节的习俗50

4.关于中秋节的习俗英语

5.关于中秋节习俗作文

6.有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2021广州中秋节活动策划【第三篇】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按照节俭、大众化、祥和、绝对安全的工作要求,广泛开展富有时代感和生命力的节日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参与中增强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坚定“四个自信”。

二、活动原则

坚持守正创新,把“要在守正,贵在创新,重在实践”贯穿节日文化活动全过程。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群众需求,在坚守中改革创新,让节日文化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符合新要求、展现新气象。要突出“实”、力戒“虚”,紧密结合群众生产生活新变化新特点,综合运用基层各类文化阵地,推出特色鲜明的群众性节日文化活动,让节日活动在基层活跃起来,不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三、活动内容

紧密结合中秋、国庆和重阳节日特点,突出节日文化主题,挖掘节日文化内涵,准确把握节日文化内容,组织开展主题展览、文艺表演、书法绘画、民俗展演、非遗展示、美食体验、经典诵读等活动,营造万家欢乐的节日氛围。

(一)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公园等开展城市节日文化活动,让城市“亮”起来。为了营造中秋、国庆、重阳节日氛围,市区各主要道路、公园、主体建筑要亮化起来,要结合本地历史文化特点,结合节日主题和习俗,活化节日文化资源,采用就近就便、小型多样的方式,设计和组织节日文化活动,让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

(二)着眼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开展农村节日文化活动,让乡村“火”起来。充分发挥“新时代太行文艺轻骑兵”作用,组织文艺院团和民间文艺团体送节日下乡,活跃乡村文化生活。挖掘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传承优秀节日文化、传统美德,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把开展节日文化活动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与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培育新的节日习俗,涵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运用互联网阵地开展网络节日文化活动,让网络“活”起来。主动设置话题,注重互动交流,吸引群众参与网络节日文化活动。制作刊播节日主题H5、微视频、纪录片、动漫等网络作品,生动宣传和阐释节日文化内涵。运用“两微一端”手机APP等载体,拓展群众参与节日文化活动渠道,表达对家人、对朋友、对祖国的美好祝福。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要通过实地走访、参观体验、座谈采访、主题研讨、交流互动等多种方式,尤其要注重运用“图文+网络直播+微视频+H5传播”等全媒体报道手段,立体化呈现我市近年来取得的新成就、新变化和全市人民欢庆佳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发挥公共文化设施传播节日文化的作用,开展群众文化节日专题活动,让场馆“热”起来。文化部门要紧扣依法履行政府主体责任,更好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和机构的群众文化主阵地作用,让广大群众在节日期间体验更多文化精彩,享有更好文化福祉。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分别组织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_等各类文化单位和机构,举办读书会、书画摄影展、红色文化展、电影展映等群众文化活动。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相结合,各地要以国庆喜悦、中秋团圆和重阳孝道为契机,组织开展文脉传承主题活动,唤醒文化记忆、激活文化基因,充分展示我市近年来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凸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与魅力。文化部门要引导全市各类文化企业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倡导文化企业和院团深入对口贫困地区以多种文化形式为贫困群众送温暖、献爱心,鼓励演艺、非遗进景区景点,鼓励文化创意试点单位展示推广文创产品。引导旅游景区、景点做好节日文化宣传推介,增强人们对节日文化的认知认同,对中华文化的礼敬热爱。

(五)开展优秀剧目展演活动,让优秀节目“演”起来。我市文化资源丰富,宣传文化部门要行动起来,让城乡节日舞台更加丰富和喜庆。节日期间,在市文化活动中心广场举办专场文艺演出。

(六)面向青少年开展节日文化活动,让青少年“爱”起来。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推进,搭建活动平台,吸引青少年参与节日文化活动。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和社区活动中心等阵地作用,针对青少年的接受习惯和兴趣特点,积极举办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文化讲座和手工制作、文艺表演等活动,引导青少年更好地学习中华文化、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四、抓好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宣传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协同配合,把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开展中秋、国庆和重阳节日文化活动,作为市委、市政府对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扎实推进宣传文化工作的一次集中检阅,抓紧制定具体方案、认真推动落实,确保党委政府放心满意、社会氛围欢乐祥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得到提升。

(二)倡导文明节俭。组织节日文化活动要坚持勤俭节约、因地制宜,严禁举办豪华晚会、奢侈庆典,杜绝比阔气、讲排场的节庆方式,严防各类“节日腐败”,倡导廉洁节俭新风。节日期间倡导理性、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和人情观,引导人们尚俭戒奢、移风易俗,自觉抵制大办酒席、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

(三)突出面向大众。坚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成为节日文化活动的主角,多设计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多搭建便于参与的活动平台,让节日文化走进群众生活,切实活跃在城乡基层。文明城市、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要带好头、作表率。要顺应群众愿望,贴近群众需要,使节日文化活动接地气、受欢迎,坚决反对和防止形式主义。

(四)确保安全有序。按照“谁组织、谁负责”原则,全面落实属地管理和部门监管责任,制定节日活动应急预案,确保节日活动有序进行。要通过开展应急演练、隐患排查、安全培训等,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积极协调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门,强化大型活动保障力度,强化限流、疏导、管控等安保措施,确保节日活动绝对安全。

(五)营造祥和氛围。围绕欢乐祥和的节日主旋律,综合运用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访谈、群众讨论、网络互动、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对节日文化进行时代化解读、形象化展示、故事化表达,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教育人。

市直各有关单位要把组织开展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欢度中秋、国庆、重阳节日文化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活动,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加强统筹协调、沟通联络,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积极性,明确责任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扎扎实实把节日文化活动做的有声有色、富有成效。

西安民众传统习俗过中秋节【第四篇】

19日正值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众多西安民众来到西安博物院,参与手工制作月饼、画兔儿爷、绘制团扇等活动,体验传统节日习俗,共度别样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仅次于春节的节日。与中秋有关的传说很多,如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各地习俗也非常丰富,包括祭月、赏月、拜月,玩花灯、玩兔儿爷等。

“传统习俗过中秋”吸引了不少民众参与,一些汉服爱好者自发组织前来,除为活动增添古色古香的气氛外,也表演了古典舞蹈。优雅曼妙的舞姿加上精美的汉服为现场增添了一抹亮色。民众更是有机会体验穿汉服的乐趣,学习汉服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服饰。

活动现场,许多小朋友对制作月饼、画兔儿爷、绘制团扇等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踊跃参与外,更是笑容不断。其中尤以制作月饼让小朋友兴奋不已,他们纷纷表示,亲手制作很是新奇,中秋节可以让家人吃自己做的月饼倍感骄傲。

身着汉服的杨人畅在一群孩子中尤为显眼,他经常与妈妈一起着汉服过传统节日。谈起中秋节,年仅6岁的孩子,已经知道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吴刚伐桂等传说。在制作月饼、画兔儿爷等之后,他告诉记者,这个中秋过得十分特别,自己也学到了东西,很是开心。

西安博物院教育推广部部长孙黎表示,传统节日是一种非物质文化,西安博物院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民众可以亲身参与并体验传统的节日文化,让孩子能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启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中秋节传统习俗烧塔

2.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3.传统习俗守岁

4.腊月传统习俗

5.传统习俗拜神

6.清明的传统习俗

7.传统习俗数九

8.过年传统习俗扫尘

9.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10.过年传统习俗拜年

中秋节有什么传统习俗【第五篇】

中秋节故事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习俗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

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

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38 715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