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推荐5篇】
【导言】此例“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推荐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第一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黄土崖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湿地净水系统;生态景观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湿地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为城市湿地公园。我国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发展是还处在初级阶段,建设经验还比较单薄。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理论与设计方法将更为完备。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规划设计人员应从湿地对生态服务功能的战略高度认识建立城市湿地公园的重大意义。
城市湿地公园是以湿地生态资源为建设基质,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为主,兼顾满足科学教育和游览休闲等活动开展的新兴公园类型。它涉及设计学、美学、各种类型生态学及其他相关科学。目前,可以说是城市湿地保护的一种较好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湿地保护、开发和利用的难题,因此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意义重大。它以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为重点,并结合公园景观设计。通过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加强城市居民的参与性,以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明确城市湿地对动植物、自然资源、以及人类的重大意义,改变城市湿地的存在状态,避免城市建设占用湿地资源。调动起社会各界对湿地的关注,形成有效的湿地保护。让城市湿地从自然生态走向社会生态,形成对湿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园类型和城市生态恢复保护的重要手段,城市湿地公园受到了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的热捧,成为近年城市建设的热潮,推动了城市湿地的建设发展,让人们看到了改善城市生态的希望。但由于建设的盲目性和管理法规监管缺位,过度公园化、景观同质化、生态硬质化和地域文化缺失等问题,使城市湿地公园遗失了生态恢复和保护的本位。如何在规划设计的源头,从规划设计理念、功能布局的技术角度,把住城市湿地公园城市生态恢复保护的使命,笔者试图从淄博市黄土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项目中探索寻求。
1 项目概况
规划区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西南,西临滨莱高速,东至北京路,北起新村西路,南界规划马南路延长段。黄土崖具有良好的场地生态优势和地块提升潜力,应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建立区域内具有示范性的湿地公园,实现湿地生态保护以及经济开发的双赢。
黄土崖公园距离淄博主城区最近,定位为城市综合公园。昌国路以北以商业游乐、休闲度假为主,凸显城市公园配套服务功能;昌国路以南以湿地玩赏、艺术展示为主,凸显生态湿地特色。
生态/绿色――生态价值是黄土崖建设的基底。保护并提升黄土崖生态体系,打造淄博景观典范。
诗意/浪漫――营造自然宜居环境,打造诗意旅游景观。
地标/印象――融合生态创造独特而鲜明的城市景观,打造淄博城市名片。
2 规划布局
本公园为城市综合公园,规划有滨水商业、游船、露营、健身跑道、游乐设施、展览、湿地游赏、观鸟、垂钓、度假休闲等功能。与周边地块相结合,充分利用公园水域、陆地,并有机组合上述旅游功能。
黄土崖湿地公园分为三个部分:人工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中心旅游区、湿地坝下公园,根据各自的特点,承载其不同的功能。
人工湿地区主要以自然湿地景观为主,为游客提供观光、探索、学习的自然环境,在感受湿地公园自然风光的同时提升大众的环保意识。
湿地公园中心旅游区包含了商业、娱乐、观光和休闲度假的功能,是一个综合体,带给游客全面的服务与体验,丰富了整个湿地公园的功能,从而带动了此地块的经济效益。
湿地坝下公园则更突出静谧休闲的养生主题,为游人提供一个远离尘嚣的安逸舒适的养生环境。
人工湿地公园
整个人工湿地公园包含:多媒体互动中心、访客中心、餐饮中心、湿地美术馆,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整个园区室外也设置不同主题的体验区域:森林冒险主题、湿地探索主题、以及垂钓俱乐部和室外写生区域。充分的让游人各取所需。整个园区提供给人们并不是单纯意义的风景游览区,在游玩的同时,收获知识,创作作品并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整个人工湿地公园分为四个区:人工湿地西入口区,人工湿地东入口区,人工湿地探索冒险区,人工湿地静谥休闲区。
人工湿地公园主入口区域,是整个区域重要的展示窗口。访客中心、多媒体演艺中心也设置于此,通过多媒体互动,向游客普及湿地知识,提升环保意识。
东入口亲水平台,亲水码头,直观向游人展示湿地公园的优美景致,吸引着游人驻足于此,感受这自然风光带给人们的清新与宁静。
人工湿地探索冒险区是整个人工湿地公园的室外活动区比较动态的部分,有各种活动主题:森林冒险、湿地探索、野外露营。为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提供丰富的选择,亲近自然的同时为自己留下美好回忆。使湿地公园不仅仅是一个提供观光的自然景点,更能够带给游人丰富的体验、互动。
人工湿地静谥休闲区相对于人工湿地公园的其他区域,此区域突出休闲、静谥的自然体验。包含了垂钓区、野外写生区、划船观赏区。游人在此区域完全可以远离尘嚣带来的烦躁和压力,尽情释放,享受湿地带给的宁静。
湿地公园中心旅游区
整个湿地中心旅游区包含:滨水商业、湖边剧场、水上游乐园、度假休闲小镇。是整个湿地公园功能最丰富的区域,带给游客迷人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提供更多的生活体验。
滨水商业部分的滨水酒吧街,与周边商业街紧密结合,增添活力时尚气息;水上乐园更侧重对于玩乐需求的人群,炎炎夏日带给游人一丝凉意;度假小镇是这次设计的升华部分,带给整个片区的经济效益是深远的,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以点带面,提升整个片区以至于整个城市的经济,同时又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整个湿地中心旅游区分为四个区:中心湿地商业区,湿地水上乐园,中心湿地主入口,休闲度假小镇。
滨水商业是和周边商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强调了此区域的主要功能,同时又丰富了整个湿地公园的功能,带给湿地时尚、活力的气质。水秀剧场也是吸引游客驻足的特色之一,是整个湿地公园的展示窗口,胶济铁路横穿此区域,向乘客展示此区域的风采风貌。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映像。
水上游乐区是全家人的欢乐场,全家人在此尽情游乐嬉戏,感受自然的无限风光。
湿地主入口,以花海作为设计主体,突出该区域的礼仪空间。
度假小镇的设计是为了提升该区域的土地价值,打破了原有红线的束缚,将小镇和整个湿地公园一起完整的考虑,实现土地利用最优化,通过度假小镇的设计,升华该区域的用地属性,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以点带面的经济策略。
湿地坝下公园
本区域主要景点有阳光草坪、亲水平台、湿地岛屿、休闲广场、休养花田、远眺平台等。
3 湿地净水系统
人工生态湿地是天然湿地系统的模拟与强化,一般有土壤或人工填料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等组成,是一个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利用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按照污水流动方式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应符合下列要求:设计简单;运行维护费用低;尽量利用现有地形,使用诸如重力流这样的自然能源;要与周围景观保持协调;避免过于工程化的设计,尽量模拟天然系统。
通过技术与经济对比,确定本项目孝妇河来水净化工艺主要以生物滞留塘、表流湿地、潜流湿地、人工浮岛等为主,范阳河和湿地内其他分散性污水采用预处理+潜流湿地工艺。
4 景观工程节能设计
绿色设计是本案设计的主旨,方案强调在满足城市功能需求基础上,更多的关注对能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再造。增加生态多样性。
主要对照明、智能化喷灌系统、使用环保铺装材料、对雨水利用、建筑节能设计、人工湿地等几个方面进行节能设计。
5 结束语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第二篇】
一、相关概念阐述
1.植物园的涵义
植物园这一称谓是伴随近代欧洲植物学的兴起而产生的一个专业术语,就我国来说,植物园这一称谓实际上是一个外来的术语。这一术语产生以后,在世界各地产生了不同的解释和含义。虽然人们对其含义和解释不尽相同,当前对其定义的认同中,由国际植物园保护组织提出的:“拥有活植物收集区、并对收集区内的植物进行记录管理、使之可用于科学研巧、保护、展示和教育的机构。”这一定义最为受到人们的认同。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植物园实际上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是集公益性、科普性、艺术性、以及科学性等多重属性于一身的一种准研究机构。
2.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自然灾害和适应环境变化方面具有良好的“水资源弹性”,换言之就是在下雨时能够蓄水、集水、净水、渗水,并在需要的时候将蓄、集、净化的水资源释放并进行利用的雨洪管理理念。前国家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一文中指出:“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发展”。按照海绵城市的内涵和理念,其建设主要突出三个特征,一是保护原有的水生态系统;二是对已被破坏的水生态加以修复;三是采取低影响开发措施建设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从本质上来说在于实现人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循环的和谐共处。
3.集雨型绿地涵义
所谓的集雨型绿地指的是通过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对雨水利用的相关技术和设施进行合理安排,从而在一定降水量下消纳绿地自身产生的雨水径流,或者聚集一定量的绿地本身范围之外的雨水的绿地类型。简言之,就是通过利用海绵城市的技术使得此类绿地在满足原有绿地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强化绿地管控自身范围内以及一定范围外的雨水的能力。从功能上来说,集雨型绿地的功能主要分为三个。一是使得绿地范围内的季节性降水下渗以补偿地下水;二是通过采用低影响开发措施对屋顶以及绿地范围外的道路、广场雨水径流进行收集;三是对蓄存的雨水进行利用。
二、海绵城市系统视角下的集雨型植物园规划设计相关理论探讨
1.植物园的功能定位
首先,综合。植物园的功能从定位上来说主要追求全面性,也即是突出综合。一般来说,在规划设计中,植物园除了要具有收集、引种、展示植物(尤其是湿生、水生植物)这一传统植物园的功能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水资源弹性,能够创造出可以有效平衡枯水期和丰水期带来的景观矛盾的最近似于自然的湿生和水生环境,进而实现植物园内部水资源的收集、净化以及利用。其次,主旨。主旨比较简单,就是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之初,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植物园相应的主题特色园以及主题园组群。就集雨型植物园来说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有专门的区域展示植物在低影响开发设施下的生长状态。最后,其他功能。集雨型植物园的规划设计除了要满足消纳园内一定量的雨水外,还要满足消纳园外一定量的广场和建筑雨水径流的需求,经过院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特殊的种植池的净化以后可以对吸收的雨水加以利用。
2.植物园规划原则
首先,低影响原则。植物园的设计最核心的命题在于协调好人与自然水生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之初,应该对场地的自然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 和评估,具体来说植物园规划设计初期要注意场地范围内各项水体,也即是能够及时涵养和渗透水源的区域。而在规划设计后期则要注意因地制宜保护区域内的自然排水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园区不同功能需求的区域采取针对性的雨水管理措施。其次,科学性原则。集雨型植物园的科学性主要集中在科学的规划设计、科学的大众植物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及科学的植物学研究等方面。其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原则就是要在规划设计中按照这些要求开展规划设计工作,确保植物园能够满足植物学研究、植物知识科普的需要。再次,艺术性原则。植物园最终是要向公众开放的,因此,要强调游览时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因此,植物园的规划设计要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无论是院内的植物搭配、建筑、各种场地的位置均需要对虚实、疏密等加以考虑,以实现远景、近景的协调。最后,地域性原则。地域性特色则要求植物园规划设计时尽可能考虑当地的文化地域特色,在构景中突出本土特色。例如,本土特色植物,现有建筑等。3.植物园低影响开发措施首先,渗透系统。渗透系统的作用在于引导地表雨水径流向下流动,其主要涉及到地表径流汇集、土壤基质的吸水和透水功能等。因此,在规划设计时要根据场地的现场地勘报告,因地制宜开展渗透系统规划设计。其次,净化系统。植物园对雨水的净化主要是通过生物生态法来实现的,也即是通过人工湿地来实现。根据污水在湿地床中的流动方向,湿地可以分为水平潜流湿地、表流湿地、以及垂直潜流湿地,水平与垂直潜流湿地的净化效果最为明显。再次,传输系统。传输系统所起的作用是将雨水汇集到处理雨水的其他系统设施中。常见的传输系统设施有植被渠、植被沟。此类传输系统相对于传统的混凝土的明、暗渠而言具有成本低、可减缓雨水径流速度的优势。最后,存蓄与回用系统。存蓄与回用系统指的是在丰水期将雨水进行处理和预处理后暂时储存起来,并在之后适时、适地加以回用的系统。存储系统主要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种,地上主要是可以与屋顶连接的雨水桶,地下主要是大型储水箱体。
三、海绵城市系统视角下的集雨型植物园规划设计案例——两个个集雨型植物园案例简介
1.上海辰山植物园规划设计分析
首先,项目基本概况。辰山植物园地处上海市松江区余山山系中的辰山,因此得名辰山植物园,该园由上海市政府、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建,是一座集科研、游赏、科普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其占地总面积为207公顷,距上海市中心区的距离大约为35公里。其次,植物园的功能定位。在功能定位上辰山植物园突出了综合性原则。植物园整体功能定位比较全面,没有偏向于某一主体功能定位,而是将其定位于游赏、科普、科研为一体的集雨型植物园,功能定位上突出综合性。再次,突出科普性。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中,在绿环围绕的中心设计了中心植物专类园区,其中以水生类植物、湿生类植物为专类园区的主要植物,同时也是辰山植物园主要的展示区,植物专类园区在突出江南水乡植物主题的同时也强调了科普性,在该园的特殊水生植物园的科普池中,就收集种植了诸如水稻等对人类有较大影响的水生植物。第四,规划设计的艺术性。规划设计的艺术性是辰山植物园的一大特色,也是集雨型植物园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规划设计的艺术性主要着眼于提高植物园的可观赏性,同时也兼顾解决一定的生态问题。辰山植物园规划设计中,在对场地进行地勘和评估的基础上,提取了三个最突出的设计元素:植物、山、水,分别对应园区的中心植物专类园区、辰山、以及专门用于引种外来植物的绿环这三个最为重要的空间设计要素,对这三个设计要素的合力规划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不仅使得园区的观赏性大大增加,同时还有效解决了场地中存在的水质低劣、土壤碱性偏重、以及地形不丰富造成的生境单一等问题。第五,优秀的水循环以及雨水管理规划设计。水循环和雨水管理规划设计是辰山植物园规划设计中一大亮点。在植物园的西北侧有集中处理污水的设施;园区内的东湖、南湖、西湖等几个水体之间均相互连通,当丰水期园区水位过高时可以将多余的水排出园区,而在枯水期园区水源不足时则由净化后的水加以补充,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院内水位的调控。而对雨水的管理辰山植物园则主要通过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和径流量来实现。在径流量的控制方面,绿环带区域地形变化的丰富性以及断面结构保证了雨水能够及时下渗,在经过地表和地表下的碎石层之后,雨水经由铺设在地下的渗管汇集到地下蓄水池中,这些被汇集起来的雨水在经过绿环的初步净化以后可以作为园区植物枯水期的灌溉用水加以回收利用。此外,辰山植物园内的温室等建筑物顶也对雨水的滞留起着一定的正面作用,与地表对径流的控制一起形成对雨水循环的有效控制。在径流污染的控制方面,植物园规划设计时通过对集雨面进行分层设计,很好地实现了对地表径流污水的水质改善。雨水在经过植被层、透水层、腐殖层、渗水层、透水层、储水层、以及土工布等之后得到较好的改善,达到较好的水质状态,从而改善植物园内的水体水质。上海市辰山植物园的规划设计是集雨型植物园规划设计的一个典范之作,无论是从整体规划设计层面,还是雨水的收集管理等方面,植物园对细节的考虑与规划设计都是超前的、科学的,是目前国内植物园中比较符合海绵城市理念的集雨型植物园,对今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集雨型植物园的规划设计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2.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剖析
首先,项目基本情况介绍。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下文简称群力湿地公园)地处哈尔滨市群力新区内,占地面积大约为34公顷,建成于2010年11月。其总体规划图如下图2所示。其次,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自然性原则。该湿地公园所在区域原本是片被保护起来的湿地,在公园项目开工建设以前,为了恢复这一区域的生态,花了一年的时间进行先期整治。在项目规划设计中,该公园的规划设计者们充分按照集雨型植物园规划设计的自然性原则,最大限度地对原有湿地进行保留,减少人工对湿地水体的加工程度。项目规划中保留了原有湿地的绝大部分作为确保湿地生境演替的基础,这种遵循自然的规划设计理念一方面降低了项目的工程量和成本,另一方面用自然力量来塑造景观本身更加凸显了公园的自然性。这与周围城市充满了人工元素的环境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为人们提供了可供游览的一个理想的自然之地,无形中体现了公园的可观赏性。再次,公园规划设计的艺术性。规划设计的艺术性是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的一个突出特点,该公园以周围的过滤净化带作为设计的重点和核心,采取艺术性的设计手法塑造了观赏性极强的景观。通过地形塑造形成了高低不同且错落有致的山丘,以及面积和水深不同的水泡,这两种空间设计元素的不但大大丰富了公园周边的景观层次,为广大公众提供观赏游玩的空间和场所,同时的净化过滤渗透设计有效地将城市周围的雨水径流在汇入公园内部自然湿地前进行了一定的净化处理。而不同深度的水泡不仅为不同种类的水生、湿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境,同时也为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参与亲水活动提供了平台。最后,公园较高的可游览性。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的位置决定了其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游览的理想场所,因此其在规划设计上着重体现了公园景观的可游览性。整个公园的游线安排、以及路网的规划设计和上下层流线的穿插使得游客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游览公园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穿梭于山林水泡之间、创造出一种贴近自然的游憩体验;而空中栈桥、观鸟塔等建筑的融入,使人可远眺全园的美景,体会湿地带给人的舒适与震撼。在经过一连串的低影响开发系统的规划设计之后,不仅使得群力湿地公园这块城市自然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了恢复,同时还在城市雨洪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不但可以收集、涵养、存储和利用雨水,甚至还可以补偿地下水。与此同时,本土的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全,园内种植植物多是以呈现植物的野外自然状态为主。此外,公园内的道路铺装也采用了有利于雨水下渗的材料,园区的建筑景观小品等也主要采用的是原生态材质来进行建造,整体景观形态在充满现代感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对自然的敬意。
四、结语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第三篇】
江苏泗阳(众兴镇)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汉代泗水国国都(公元前113年至公元10年),黄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县,长度,河两岸自堤外坡向外延伸,栽植从100~500m宽度不等的中国山杨人工林林带,形成数万亩的“中国山杨林海”,成为广袤的苏北大地上少见的森林景点。但在故黄河河道至堤内侧,由于长期疏于整治,该区域水利设施老化,河道淤积严重,水源仅靠境内两岸有限的弃水回流,水质污染严重。旱期河床大部见底、汛期河水泛滥,自然植被遭受毁坏,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严重,严重影响水质净化、水源调节、固土护坡效益以及自然景观。为使故黄河恢复生态功能和自然生态风貌,“十一五”后期,泗阳县政府开始对故黄河湿地开展综合治理,配套开展生态绿化和休闲旅游公园建设。本文探讨了公园绿化总体原则和思路,并对主要节点的绿化模式和植物配置作了初步的规划和设计,将有助于把故黄河湿地公园建成泗阳滨水森林城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骨干工程。 1自然地理条件与故黄河湿地概况 故黄河泗阳段位于33°28'~33°59'N,118°41'~118°43'E,境内故黄河流域面积。年降雨量在500~1502mm,平均897mm,冬季干旱少雨,河道内水量少,水位浅。汛期降雨量高度集中,65%的水量在6—9月。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自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土壤类型主要为黄潮土或沙土,pH值~,地下水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治理中泓长、中泓挖~2m,底宽31m,口宽40~45m,内堤距100~120m、滩面地每边宽30~40m,筑中泓子堤长。子堤顶宽4~6m,坡比13。流域内大部分为粉沙细土,遇风起尘,遇水流失,少部分淤质黏土成段分布,全线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差,河岸极易冲刷,河道严重淤积。规划湿地公园位于县城东南约3km,京杭大运河南面,西起大兴漫水闸林海渔村,沿古黄河道经过3300多hm2中国山杨林及沿岸湿地,直至上海路,全长,面积,其中水面面积。2010年泗阳县开始对故黄河湿地进行全面整治,计划在3~5年内建设滨水湿地公园。目前已建子堤顶沙石路,林中自驾游路,栽植以中国山杨为主的乔木数万株,灌木3000株,竹类1000穴3000秆,局部中泓滩面栽植柴蒲5000m2,以及部分沉水、浮水和挺水植物。 2绿化模式的功能定位与设计依据 公园的主要功能为恢复生态功能、美化湿地景观、传播湿地保护知识,并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观光休闲和居民游憩等功能。遵循生态学、生物学和景观规划学相关原理,应用“生态位互补”、“互惠共生”以及“物种多样性”的理念,根据泗阳县废黄河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的自然植被恢复计划、景点配置方案、休闲科普设施配置方案以及基本实施建设方案,结合公园内各种地形、地貌、土壤和水文条件,采用乔、灌、草、花、水湿生动植物,与园林建筑及其他基本设施相配套,科学配置模式中的绿化植物种类与群落,进行绿化造景[1-5]。 2.1湿地恢复和保护优先 根据故黄河河床、滩面、环岛河岸的自然地形地貌、土壤性质,适地适树,增加植物多样性,景观异质性,构建河道湿地生境走廊,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最大限度地减轻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休闲游憩为辅 结合水利工程措施,根据适地适树原则设计植被结构。公园面上的植被设计主要是满足生态需要,发挥植被的固土护坡功能、过滤净化汇入河流的农田尾水和地表径流;在一些主要的游憩点如栈桥、滚水坝、亭、台、廊、石和池塘等节点,设计景观植物配合造景,实现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相结合。 2.3体现地方特色 结合泗阳及宿淮地区的自然植被、相关经济特色和历史文化特点。总体设计方面,保持了现有文化建筑,新建小景兼顾了地方文化内涵,起到了保护、传承和宣传地方文化的作用。绿化设计上,应体现徐淮地区自然的桑柳榆槐原生地带性树种特色和古桃园、现代中国山杨产业等文化经济特色。 3设计内容 3.1植物种类 由于河道水位不稳定,无法保证湿地保育及植物生长的需求。已规划在项目区上游改建从大运河到湿地公园的引水排水设施,实现汛排旱引,保持湿地公园区内河流2m左右水位。公园植被由深水到浅水、水陆交替、近岸和远岸依次设计水生植物(沉水、浮水、挺水)、草坪绿地、树木(乔木、花、灌木、观赏竹)花草等3大类型;在栈桥、滚水坝、廊石亭阁、仿古建筑和曲径蜿道等园林建筑周边,按照设计不同空间层次和时间(季相)层次配置风景植物品种,营建不同类型的风景植物群落,使植被能与公园内建筑、水利设施等相结合。形成“古为线索”、“绿”为基础、“园”为框架、“景”为特色的湿地公园风貌,体现“古绿水文秀”地域特色湿地生态景观。设计上述3大类植物123种,其中乔木、竹类53种,灌木25种,地景植物37种,水生植物(沉水、浮水、挺水)33种,在乔木树种中要逐步改造树种单一(中国山杨)现象,最终达到常绿树、落叶树的比例为1∶6,针叶树与阔叶树的比例为1∶9。 3.2主要立地的植物配置 除水面外,公园内立地类型丰富,有滩地、水陆交替带、坡地和河堤等多种类型,按不同立地的位置、规模大小和适生植被类型,大体分为堤顶、坡面与局部高滩面以及水际线与浅滩人工半岛等3种类型。 3.2.1堤顶 堤顶是公园内远水、高程最大的立地,不易受淹。堤顶一般设置行道,因此,堤顶绿化以行道绿化为主,是湿地公园的一条主景线、框架线。物种设计需考虑到护坡固土、遮阴和景观需要。上层乔木设计栽植中国山杨1~2行,分段间植雪松、女贞,路侧分段设计紫叶李、紫薇、红枫、黄杨、海桐等小乔木或灌木,下层种植一串红、鸢尾、玉簪等花草,形成高大挺拔的落叶阔叶树与常绿针叶树复层配置、结构与层次鲜明的绿色景观。#p#分页标题#e# 3.2.2堤坡与局部高滩面 堤坡与高滩面是故黄河湿地公园的基础景观,是绿化走廊又一条观光主景、框架线。在视觉面和主要景点附近,绿化植物品种选择兼顾固土护坡、水源过滤等生态功能与造景需要;设计采用垂柳、苏柳品种、紫薇、合欢、碧桃(高压线下滩面)、枫杨、紫叶李、垂丝海棠、红枫、紫荆、紫叶小檗,构骨、三角枫,木槿等乔、灌木,高低有序,错落有致,水边种植水杉、池杉、落羽杉等;直立乔木,能起到垂直空间的线条作用,增添了水面空间的层次,而且丰富了水面空间的色彩,其优美的倒影成为主要水面景观。草本植被配置湿生植物红花锦鸡儿、柳叶菜、黄花鸢尾和野大豆等。其他区域以生态需要为主,布置桑、柳、榆、槐、水杉、枫杨、杜梨、卫矛、枸杞等乡土树种,以及狗牙根、狗尾草等草本品种,乔灌草结合,深根性物种与浅根性物种结合,充分利用地方空间和地下空间。 3.2.3水际线、浅滩与人工半岛 水际线、浅滩型与人工半岛立地条件较为特殊,结构上包括河滨、浅滩湿地、滩面、堤岸带,其中河滨浅滩和半岛相对宽阔,洪水期没于水下,枯水期露出水面。此类立地常遭水淹,土壤极易被冲蚀,又有大量的视觉轮廓线,对物种选择的要求较高。水际线上,从近岸到水际线再到岸上依次或段状种植菱角、睡莲、菖蒲、芦苇以及垂柳、水杉、落羽杉,浅滩和半岛上种植挺水植物芦苇、香蒲、茭白和水葱、莲、荸荠、芡实等,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增加景观异质性。半岛远水处,根据水位高低,可行状、片状或孤植垂柳、苏柳品种、水杉、枫香、火炬树以及榉树等耐水能力不同的风景树种,下层种植耐水的草本如茭白、芋头等植物。水际线和半岛乔木品种组合考虑到各树种的季相互补,形成春季观柳树的嫩绿、秋季观水杉金黄、火炬火红、冬季观雪后雪松和女贞的翠绿景观效果。 3.3主要功能区(景点)的绿化配置 根据泗阳县故黄河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全部区域分为10个主要功能区或景点,其中有4个节点已经建成或不需要进行绿化设计,有6个节点需要进行绿化设计,参见图1。 3.3.1湿地民俗体验区 位于湿地景区模式上游,为主入口处。占地面积30km2,内设饮食服务、度假休闲、会务娱乐,湿地动植物标本室,湿地文化展览室、湿地产品展销区。区域内有鱼塘50hm2,重点设计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标志性湿地景观及林海渔村。该区主要围绕鱼塘进行绿化设计。考虑养殖业需要,避免大型乔木,主要采用小乔木、灌木和草本,堤坝栽植紫薇、火棘、瓜子黄杨、海桐、红叶楠、女贞、重阳木等;建垂台数座,长廊若干,长廊边植常春藤,建观赏鱼池等。另外,在湿地浅滩建河流弯曲栈道,形成游客进入景区的第一印象,展示故黄河湿地的生态魅力,吸引游人的进一步游览体验。场馆会所周边行植中国山杨、桑树、雪松等大型乔木和紫薇、红叶石楠等观赏小灌木。 3.3.2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 位于泗阳县大兴镇大兴闸向东200m处,设浮水植物功能区、挺水植物功能区、沉水植物功能区。根据各立地类型的生态需要配置植物种类和数量,丰富该湿地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展示生物护坡、水体净化、物种保护等生态功能,并营造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湿地景观,增加视觉效果。 (1)生态护坡展示区:采用2种生态护坡带,分别为桩基护坡,上下两层结构,间距80cm,并排打入15cm左右柳木桩,活桩数大于50%;块石与植物混合护坡;石块散落放置,用木桩或碎石固定支撑植被配置:坡岸成丛成片交叉种植红花锦鸡儿、柳叶菜、鸢尾、野大豆等形成景观效果。 (2)浮水植被净化展示区:展示浮水植物对河道水体中固体颗粒、富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按比例种植浮水植物睡莲、荇菜和水鳖,各浮水植物投放量占水面30%;同时投放水生动物,各种枝角类动物(水蚤)蚯蚓、鲫鱼、鲤鱼、泥鳅,其功能为控制藻菌、有机碎屑共胶体及水生动植物衰老或死亡的残骸。通过浮水植物叶径根等对水中悬浮颗粒的吸附作用以及科普标牌展示浮水植物对湿地水源的净化效果。 (3)挺水植被净化展示区:该水域种植挺水植物芦苇、香浦、茭白和水葱等,其功能是净化水质,阻隔悬浮物、水生动物投入田螺、环棱螺等,过滤水体悬浮性灰尘。该区布置于河道水落交替带及河边,展示挺水植被的固土固沙及其对农田尾水和地表径流的净化作用。 (4)沉水植被区:水生动物有蚌螺、鲫鱼、鲢鱼等,以1∶1∶1种植沉水植物水毛茛、马来眼子菜、金鱼藻和苦草等,种植面积占总面积40%,以保持一定的水体透明度,可观赏到鱼类。主要通过沉水植物对水体中颗粒的吸附效果以及科普标牌展示沉水植物的生态功能。 3.3.3河流湿地景观区 在保持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构建具有地域植被、文化和社会经济特色的景观,位于泗阳县临河镇云渡村。泗阳县古称桃源县即缘于此地。明朝初年该地农民广植桃树,“山川墩下多植桃树,八景中所谓夭桃千顷是也”(康熙版《桃源县志》)。“夭桃千顷”为古桃园八景之首。今云渡桃雕被江苏省列为民间保护工程,村民仍有传统植桃习惯。据此,在河南北两侧坡地上部及堤外侧扩建桃园,形成“千亩桃花园”,作为“中国山杨林海”之外的又一特色景点。从故黄河云渡段向两侧辐射35hm2引种水蜜桃、碧桃、冬桃(雪桃),建白鹭文化亭(水禽)、游廊等,造园构景,给游客以游桃园、看水禽、观鸟台、赏桃雕,回归自然感悟人生,领略世外桃园的闲情怡趣。此外,在主河道北侧河滨种植荷花带物种示范园、王莲池、睡莲池,泽泻、黄菖蒲、千屈菜、花叶芦竹等,临河栈道上分设阁式鸳鸯亭、休闲亭(仿汉代建筑),以满足游客休闲、审美需求。 3.3.4湿地公园休闲区#p#分页标题#e# 位于众兴镇二桥林区。在故黄河堤北万亩平原中国山杨林海中,有羽毛球场、篮球场、门球、魔幻探险城、林海嘉年华等运动游乐场地,在场地四周由外向内侧配置乔-灌-花草模式,以阻隔和吸附空气中粉尘和噪音,营造清新芬芳的空气环境和鸟语花香、绿意盎然的意境。在现有空地周边中国山杨林基础上向内栽植乔木(广玉兰、白玉兰、紫玉兰、红叶李、红枫、合欢、国槐、桂花等),再向内配置低矮灌木(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竺、木槿、鸡爪槭、迎春花、木芙蓉等)和少数季相的观赏植物(如绣球荚蒾、紫荆、连翘等),不同色叶花草结合的方式栽种,形成空间层次丰富的景观结构,体现景观的层次感和季相色彩变化。 3.3.5平原林海自驾游体验区 东起泗阳运河二桥,西至千亩桃园,远离喧嚣都市,体验苏北平原林海和千亩桃园花海风景。自驾游线路已铺设,沿线路面起伏,迂回曲折,部分临水段建有栈桥或栈道。为保持视线通透,感受林海花海的辽阔,在保持所有中国山杨的基础上,自驾游线路植被改建成乔矮草结构,大乔木主要由中国山杨、水杉、池杉、落羽杉等高大树种形成乔木层,占据林子上层空间,营造幽静的环境;林下根据地形或驾车行驶需要的视野范围,种植二月兰、玉簪、三叶草等地被植物和、丹参、枸杞、、牡丹和芍药等观花药用植物,形成林草的景观效果,也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3.3.6湿地水上娱乐区 自泗阳运河二桥至上海路,娱乐项目有漂流、垂钓、野营等,配备有木筏、竹筏、电动游船、划船等器具。绿化设计依托湿地景观资源,临水垂钓处栽植垂柳。岸上栽植红叶石楠、桃树、桂花等风景花木,沿线河流行船线外,分段种植荇菜、芡实、睡莲、莲花、菱角等观赏浮水植物,使游人可以在轻舟慢行途中,一边观赏岸上风景,一边采摘菱藕,体验慢生活乐趣。 4结语 故黄河湿地公园是泗阳滨水森林城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绿化设计是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的植物配置可有效增加泗阳森林绿量、美化景观、展示历史名城风貌,促进观光旅游与经济发展。故黄河湿地公园建设应体现“生态优先、保护资源、培育景观、体现文化”的原则,并以物种丰富、景观多样,乔、灌、花、草和水生物种齐全,人工植物群落与园林、文化与休闲设施有机结合为公园植物配置的基本思想,使故黄河湿地焕发新的生机,发挥很好的观光、休闲、旅游功能。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第四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圆林规划设计;生物净水湿地;多元复合型公园
引 言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调节功能,在维持区域水平衡,提供丰富物产,控制环境污染,调节局部小气候及美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湿地公园是集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科普教育、与湿地研究为一体的多功能主题公园,它的保护与建设也就具有较高的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是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以形成开敞的自然空间和湿地公园地带,接纳大量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在保护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同时,如何使湿地公园的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与当代社会生活相适应,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又为当代人生活提供观赏、科学研究、休闲娱乐等价值是当代湿地规划建设的方向。本文以此为方向,对东莞大岭山湿地公园的,分析了区域现状,从生物净化水展示与教育、乡土地理形态与生态以及艺术人文等各个方面重构复合的角度对公园的规划进行了探讨性的设计,以期充分挖掘公园的自身魅力与特色,建设多元复合型公园。
1 区域概况
大岭山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用地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北部,占地总面积225hm2。公园用地北侧为同沙大道,南侧为连马路,东侧为连马污水处理厂。园区地形、地貌特征见图1。
设计用地区域拥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山塘分布景观极具地方特色;水库水体开阔;大部分山体植被保存完备,自然景观资源尚优;同时依托于雨水生物净化流程而建设,独具特色;拥有完备的交通系统。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南侧地块周边环境杂乱;植被及林相单一;现有公园内部道路网络不完善,各景区缺乏联系;公用设施、市政配套设施不齐全等。
2 方案规划与设计构思
设计思路
摆脱传统公园观念的套路和封闭模式,依托雨水生物净化功能,建设生态教育展示区;依托原有的山塘果岭,建设运动,健身,休闲区,充分挖掘大岭山镇地方及公园场地自身魅力与特色,使公园成为城市生态生活、城市魅力中心,从而提升本区域吸引力。
设计原则
(1)建筑设计采用“适用、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以“适用、经济、与环境相协调”为原则,尊重和完善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恢复和维护水岸的自然形态、建设与保护湿地系统为指导,随地势的起伏,合理布局,进行建筑构造造、植物造景。
(2)生态保护与社会效益、生态文化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保护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也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呵护,同时也要在大力保护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的社会效益、生态文化效益,让人们在体会自然资源无与伦比的美的同时,呼吁与带动更多的人人积极参与保护自然,这样而来,将是一种良性循环。
3 公园结构设计
湿地公园由雨水生物净化公园、山塘果岭健步公园、同沙水库、完整的游览系统四部分构成,下面逐一介绍。
雨水生物净化公园
以生物净水主题,结合净水功能的设施元素,将其景色观赏性最大化。公园各个净水斑块采用仿生形态,以流畅的曲线将游人的观赏、体验路线顺畅连接。园内所有建筑及构筑物采用现代设计手法,以低调、绿色的姿态与环境交融。植物选择首先服从净化水的功能特色,并通过整体大气的片植方式展示植物。园内保留部分厂房建筑作为净化水厂的管理及后勤用房,保留部分原有厂房设备加以塑造成型,作为园内观赏性景观,最大化的保留现有植被。该片区主要的功能设施有:游客中心、科教展览中心、停车场以及一系列以生物净水为主题的景观。
山塘果岭健步公园
采用最少人工干预的手法,对该区现有的风景优美的山塘果岭风光予以保留,利用原有的道路现状和建筑选址建设相关交通及配套设施。改造优化现存山林林相,并为鱼塘增添具有乡土意境的景观元素,在公园内新建一批些具有高品质定位的服务设施:茶室、餐厅等。该片区主要的功能设施有:游客服务区、停车场、茶室、山顶餐厅以及一系列围绕登山健步、渔塘休闲的景观与设施。再者,建筑做最大程度的景观化,材料采用乡土材料、科技工业材料等绿色环保材料。
同沙水库
水库是整个公园不可分离且最有灵性的一部分。为提高水库的观赏性,增加了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生态种植浮岛,远近层次分明,水库景观更别具特色。水岸设置一定的栈道,并将水适度引至岸上化为浅水小溪。
完善的交通系统
为减少对园内景观的破坏与污染,园内交通一律采用绿色环保的自行车或者步行,并构建趣味性的活动道路系统。
4 植被配置规划
为解决园内植被较为单一的问题,本人遵循湿地选择的以下七条原则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根系发达;适合当地环境,优先选择本土植物;耐污能力强、去污效果好;具有抗冻、抗病虫害能力;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容易管理;有一定的景观效果。并从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岸边湿地植物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甄选。结果如下:
(1)挺水植物: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香蒲(Typhaorientalis)、美人蕉(Cannagencralis)、菖蒲(AcoruscalamusLinn)、水葱(Scirpustabernaemontani)、风车草(Cyperusalternifolius)、灯心草(Juncuseffuses)、再力花(Thaliadoalbata)。
(2)浮叶植物:睡莲(Nymphaeatetragona),萍蓬草(Nupharpumilum)、水禾(Hygroryzaaristata)、水龙(Jussiaearepens)。
(3)漂浮植物:凤眼莲(Eichhornia Kunth)、大漂(PistiastratiotesL.)、浮萍()。
(4)沉水植物:狐尾藻(MyriophyllumLinn.)、苦草(VallisneriaasiaticaMiki)、菹草(Phyllospadix HookcrispusL.)、黑藻()
(5)岸边湿地植物:水松(Glyptostrobuspensilis)、水翁(Cleistocalyxoperculatus(WaterBanyan))、水蒲桃(Syzygiumjambos)、水石榕(Elaeocarpushainanensis)、垂柳(Salixbabylonica)小叶榕()、海芋(Alocasiamacrorrhiza)、白姜花(Hedychiumcoronarium)。
5 结束语
城市湿地公园对无论是对整个国家大环境,还是所在城市的小气候调节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保护好这些湿地自然景观的同时,开发其旅游、科普与科学研究的价值,是城市规划人员与设计者的挑战。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大岭山湿地公园的园林规划设计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希望通过这个设计能对同行人士起到启发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婷,简敏菲。城市湿地公园研究进展及发展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第五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建设;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
一、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设计背景
(一)区位分析
湿地是一道天然屏障,它不仅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和防洪功能,是多种生物的避风港。城市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环境、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休闲娱乐、美学价值、科研教育、经济效益这8个方面都具有重要功能和价值。
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的前身,是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积场。堆晒了6年,在西湖淤泥里沉睡了数百年的水生、陆生植物种子纷纷发芽,江洋畈变成了以垂柳、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规划面积以河岸为导向,长约公里,江洋畈历史悠久,而西湖因优越的水域地理位置成了建设湿地公园的首选之地。
(二)设计思路
由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文化联想到对江洋畈文化的传承与解析,将生态元素分解和组合,最终形成本案的思路,即道路布局以发射感型态为主。透过景观环境模式及纹理解析,解构出如何向四周放射性和向一个方向聚集的形式。江洋畈湿地公园将景观作为生命系统。在垃圾遍地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净化、防洪、多样性维护、人文效应等综合功能的城市公园。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地处狭长的长江/河景观带,同样要求将防洪、生态和景观设计融为一体。
二、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具体方案分析
(一)功能分区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生态教育及湿地主题休闲区、湿地多样性地生态体验区、芦苇荡水鸟生态保护区。文化动脉分为以环河步道和环河自行车道为主的自行车服务中心、以环河步道和绿营大道为主的绿带。
1.湿地多样性地生态体验区:以骑自行车或徒步游览湿地绿道为主题,这段湿地绿道正是环河步道和绿营大道,在生态教育区内有与主题相关的自行车服务中心、休息亭廊、木栈道等。
2.芦苇荡水鸟生态保护区:以静态观赏金叶苇荡、花蒲草、日本鸢尾、花叶芦竹等为主的水生植物景观和潜鸟目、形目、鹳形目、目、雁形目等湿地水鸟为主。
(二)交通组织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交通流线:以木栈道为发散点,景观节点向外辐射,木栈道遍及入口广场和西湖,中心的活动区形成次干道开路,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景观空间以"点、线、面"相组合的原则,使公园的绿化空间更有层次感。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规划区内入口及道路分类为:主入口宽度26m,次入口宽度13m,公园主要内道路(双车道)宽度6m,公园内道路(单车道)宽度4m,公园内小园路宽度1m。 宽6m的双车道指的是靠近江洋畈的村村通水泥路,双车道形成回路,是连接各个组团的主要交通和消防通道;宽4米的单车道位于公园内,只允许小型机动车和行人通过,单车道以四个功能分区为轴线,连接生态教育及湿地主题休闲区、湿地多样性地生态体验区、芦苇荡水鸟生态保护区和工艺品展示区,直达北、东两端;宽1米的小园路则将四个功能分区与其他的组团小景点连接,增加了组团的游赏性和紧密性。公园主干路顺应地形北、东走向,公园道路形成一个环路,支路均开口于环路。
(三)植物配置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常见植物有:
1.乔木:广玉兰、香樟、银杏、杜英、合欢、黄山栾树、榉树、无患子、白玉兰、桂花、日本柳杉、罗汉松、深山含笑、加拿大海枣、苏铁、华盛顿棕榈、栾树、山麻杆、西府海棠等等。
2.灌木:海桐、红叶石楠、金边黄杨、栀子花、红花继木、法国冬青、龟甲冬青、泰特珊瑚、栀子花、大叶黄杨、夹竹桃、月季、棕竹、凤尾竹、八仙花、决明子、;连翘、紫荆、紫薇等等。
3.藤本植物:凌霄、木香、爬山虎、油麻藤、迎春花、云南黄馨、紫藤花、葡萄、常春藤等等。
4.水生植物:旱伞草、蒿苞、花叶芦竹、芦苇、水葱、睡莲、莲藕、香蒲、金叶苇荡、花蒲草、日本鸢尾等等。
5.地被植物:草坪类的有百慕大、匍匐剪股颖、高羊毛草、草地早熟禾、黑麦草、马蹄金、马尼拉、狗牙根等等。
在补种的植物选择上,江洋畈湿地公园全部选用原生品种:金鸡菊、狼尾草、红蓼、红果接骨木、波斯菊等,与西湖淤泥自然生长出来的柳树相映成趣。
(四)特色景观
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借助西湖,依靠独特的山水之地势,形成园区内山丘绵蜿蜒起伏,溪水蜿蜒流溢,水杉婆娑起舞,苇海草丛荡漾,水鸟扑翅展飞的自然景观,以及环河绿道绿意苍郁,游人可进行观鸟、绿道驱车体验自然、临风远眺、放风筝、观日出、赏花等公共活动,既可形成特色园林景观,又可带动江洋畈当地的经济发展,形成旅游与经济结合的双向产业。总的来说,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的特色景观包括:
1.以潜鸟目、形目、鹳形目、目、雁形目等湿地水鸟为主的动物景观;
2.以杭州市的地域性市花桂花为主,配合其他植物的天然植物景观;
3.以金叶苇荡、花蒲草、日本鸢尾、花叶芦竹等为主的水生植物景观;
4.以西湖形成的自然溪流景观,以及借助溪水优势开展的漂流、涉水捕鱼、游泳、划船等活动;
5.以环河步道和绿营大道带来的绿道自然景观,以及沿着绿道展开的骑车、散步、放风筝、观日出、赏花等活动。
6.以生态教育及湿地主题休息区为媒介展开的教育活动,通过野生动物模型展览、仿真湿地场景和娱乐教育等设施来告诉游人保护湿地的重要性。
三、结束语
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整个杭州城区品位和内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现有绿地升级改造和扩建,增加景观设计元素,使之成为一处集市民游览、休闲、活动、交流、健身、娱乐等活动于一体的标志性城市公园,从而丰富杭州城市的生态空间、艺术空间和文化空间,提升土地利用率,带动公园周边地区房地产、服务业的发展,发挥江洋畈湿地公园的生态及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1] 严军。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公园规划与应用研究[J]. 景观设计。2013年 12期
[2]郁廷栋、沈朝栋。杭州湾滨海湿地公园综合效应的展望[J].中华建设。2011年08期
上一篇:厨艺大赛活动方案(案例)优质4篇
下一篇:工程项目规划方案(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