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青少年寒假活动方案(案例)精编3篇
【导言】此例“社区青少年寒假活动方案(案例)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社区青少年寒假活动方案1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同时主动深入基层,迎接机遇与挑战。学校定于今年寒假开展“xx暖冬”——寒假社区公益实践活动,力求利用学生的返乡机会,记录家乡变化,真情奉献社会,感知“美丽中国”,法学院将积极地配合学校工作,鼓励法学院学子通过这一暖心公益实践活动步入社区,在实践中丰富人生经历,提高自身素质。现将法学院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xx暖冬”——寒假社区公益实践活动
二、活动内容
今年“xx暖冬”——寒假社区公益实践活动采取就近就便原则,积极鼓励青年大学生利用寒假在所在社区开展一系列关爱弱势群体、创建明社区、宣讲财经知识等活动,用实践行动温暖社区,为社区的美好建设贡献青春的力量。学校拟重点开展以下五项实践专题行动:
(一)“学以慧民,财经传世”——共建智慧社区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当前,xx学子充分发挥财经专业优势,灵活运用财经专业知识,了解当前基层经济发展状况,为社区各年龄段人群进行金融、保险、证券、信贷等经济领域的基础知识普及,力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在交流中体会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真谛。
(二)“扶老携幼,情暖邻里”——共建和谐社区
针对近年人口老龄化加剧、留守儿童增多等社会问题,xx青年积极走进社区,为老人送去慰问,为儿童送去温暖。同时聚焦和睦邻里关系,为营造“与邻为德、与邻为善、与邻为友、与邻为亲”的和谐邻里氛围助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三)“碧水蓝天,绿色家园”——共建绿色社区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肯定环保事业进步,同时指出其短板,进而确立下一步目标。生态问题关乎个人和国家的未,绿色家园亟待协力创建。关注生态,追求绿色,走进社区。了解公众看法,呼吁绿色生态,共创碧水蓝天,为美丽家园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生命至上,安全为天”——共建安全社区
近年,随着社区人流量的增加,火灾、踩踏等安全隐患也愈发突出。为更好维护社区安全,消除安全隐患,于春节临之际,为居民们讲授安全常识,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的安全防患意识,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社区各类伤害事故的发生,营造良好社区安全氛围,同庆新春佳节到。
(五)“授法于心,寓法于行”——共建法治社区
当今我国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依法治国”已然为社会各界所共识。作为公民,我们应该知法懂法;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积极承担起普及法律的责任。同时倡导全民守法,在社区营造良好守法风气,为共建法治社区做表率。
三、活动形式与要求
1.我校“xx暖冬”——寒假社区公益实践活动分为省内项目和省外项目,每个项目团队人数控制在-人,省外项目要求成员为同一生地(地市一级)。
2.我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均可参加,鼓励跨专业跨学院组建团队。
3.社区公益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天。
四、活动流程
(一)活动启动与动员宣传(12月19日)
学校于12月19日启动开展“xx暖冬”——寒假社区公益实践活动,对寒假社会实践工作进行部署。请各学院(中心)、分团委(团总支)根据学院实际情况,扎实开展本学院的社会实践动员宣传工作。
(二)项目申报与项目立项(12月20日-12月27日)
项目申报团队填写项目申报书(见附)于20xx年12月27日1:00-xx:00交至学生活动中心0办公室,学校将根据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等方面评出重点项目20项,一般项目若干,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三)项目实施与过程追踪(1月中旬-2月末)
1、项目实施。学校提供《学生社会实践操作指南》、实践旗帜等物资保障,各社会实践团队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按照学校要求和实践方案奔赴实践地,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务实创新,出成果、出效益。
2、过程追踪。学校将依托“寒假社会实践通讯平台”进行全程追踪,各社会实践团队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及时提交活动新闻和感想,学校定期更新寒假社会实践专题网站。校团委安排寒假期间值班,了解并解决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工作总结与评优表彰(20xx年X月)
1、工作总结。参加社会实践的队伍和个人在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在规定时间内将团队总结、视频等相关材料按要求上报校团委。开学一月内,各学生团支部要认真开展“实践归话成长”主题活动,总结成果,交流经验,促进共同成长。
2、评优表彰。学校对实践过程中的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统一进行表彰。
典型宣传。学校将通过校园媒体对在社会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的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增强示范效应,扩大教育范围,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青少年性心理行为问题及应对2
摘要 青少年是带着生机和希望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于性的认识和理解,更能体现当今性作为一门科学的价值所在。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最难以把握也最容易埋下问题的发展课题便是性的发展。本研究从心理学层面深入探讨了青少年性认知发展、发展、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现象,并从多个角度挖掘成因,提出相应地应对策略,以期为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性教育指明方向,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 青少年; 性心理行为问题; 应对
引言
在过去的中国,性一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而如今,可喜的是人们已经开始将其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对待。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最不稳定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个体生理成熟趋早而心理成熟滞后,不同步的身心发展容易导致各种身心问题的发生。性作为这个时期萌芽并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容易困恼青少年的生活,使其无法顺利完成这一时期的发展任务而进入下一人生阶段。二十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青少年的性心理问题,但大多是围绕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性生理、心理困扰和性心理发展理论及现状展开的,抑或单独从某一角度论述青少年的偏差,很少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全面梳理青少年的性心理行为问题,并深挖其成因以求找到应对之策,这也是本研究的致力之所在。
1青少年性认知偏差
——性别角色偏差的表现及成因一个人的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两种。前者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生理解剖学上的差别,而后者也可以称为“性身份”或“性别角色”,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自己生理性别相适应的行为规范[1]。通俗点说就是个体所表现出的与生理性别一致的气质、性格、思想感情和行为特征。
一个人把自己看成是男人还是女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男性特质或女性特质?这种对自己男性特质或女性特质作出的评价或持有的看法叫做“性别同一性”,或译“性别自认”,性别同一性规定着异性间的关系和对于性的态度[2]。如今,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差现象:女生穿破洞牛仔裤,说话粗声大气,只和男生玩;男生说话细声细语,为人处事扭扭捏捏,一见生人就脸红。更有甚者长期男扮女装并自以为正常,这无疑都是性别角色认同出现了偏差,长此以往,无形中形成了与自身生理性别不相符的行为模式。
有调查显示:3、4岁儿童已获得性别认同的能力,4、5岁儿童逐步获得性别稳定性的能力,5、6岁是性别一致性发展的快速期,大多数的6岁儿童已获得性别恒常性[3]。缘何如今已过性别恒常性关键期的青少年看似仍未具备性别同一性?首先从客观现实上来说,独生子女家庭俨然已经成为我国主流的家庭结构,这些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同龄的性别参照和性别对比;其次,从早期家庭教育上来讲,有些父母无视子女的生理性别,按自己的心愿来抚养孩子;另外,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父母疲于奔命,与子女的沟通和相处时间减少,子女缺少对同性父母榜样的模仿机会,同时,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并不因性别差异而区别对待;当然,受大众传媒的影响,更不乏青少年对“中性化偶像”的争先追捧和模仿。由此,青少年性别中性化和性别模糊化的趋势愈演愈烈,从而使自身的性别角色概念模糊不清。
2青少年偏差的表现及成因
性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生物基础,也是人类种族延续的必由之路。但是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特别是道德心理都不甚成熟。在如今这样一个风云多变、真伪难辨的信息时代里,尤其容易受到不良性文化的影响,从而出现各种问题。
青少年未婚先孕
2010年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和北京大学人口所联合的《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婚青少年中,约有60%对婚前持较宽容态度,%曾有婚前,其中有%的青少年在首次时未使用任何避孕法。在有婚前的女性青少年中,超过20%的人曾非意愿妊娠,其中高达91%的非意愿妊娠诉诸流产。此次调查历时近2年,涉及亿15岁至24岁未婚青少年[4]。如今,未婚少女怀孕或流产的消息更加频繁的见诸报端:“初生婴儿被遗弃,父母均为未成年人;11岁女孩怀有葡萄胎,父母浑然不知;13岁的初中生拿压岁钱做人流;16岁女生做人流时不慎被医成植物人……”5年前,中学生或大学生做人流还会遮遮掩掩,现在,则是直接穿着校服就去了,种种现象实在让人痛心不已。青少年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还未具备为人父母的条件,但是他们却屡尝禁果,无视未婚先孕和人工流产对其造成的隐性伤害:在人工流产过程中,少女可能会出现大出血、子宫穿孔等并发症,术后还可能并发各种妇科炎症,多次流产甚至会导致终生不孕;在心理上,未婚先孕的事实必定会给少女及其家人带来负面影响,让他们觉得做了不光彩的事,从而抬不起头,心情压抑而无法抒怀,甚至还会造成两个家庭的矛盾而伤害彼此感情。这种种严重的后果反应出的不仅仅是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更折射出了社会道德监督的失职。
青少年性犯罪
2005年的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的数量已经占到我国总犯罪量70%,其中性犯罪的比例超过30%。犯罪年龄集中在14至18岁之间[5]。如今七年过去了,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但是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案例和众多学者的数据分析预示着这比例一定是有增无减,而年龄也是更趋低龄化。以前青少年性犯罪势单力薄,多表现为,但如今青少年性犯罪的情节日渐恶劣,团伙性暴力性的性犯罪案件增多趋势明显,杀人、、、、奸淫、强迫少女、网络等等,犯罪手段的残忍性,犯罪形式的多样性、组织性让成年人瞠目结舌,而且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天津市建新劳教所年龄最小的“犯”仅14岁[6],青少年性犯罪的年龄越来越趋低龄化。这和青少年性早熟、“黄色”影像的荼毒关系最大,当然家庭教育的缺失,道德观、价值观歪曲,法纪观念淡薄也是导致青少年性犯罪频发的主要原因。
3青少年性心理偏差的表现及成因
青少年性心理偏差是指青少年期出现的对于性的认识及活动方面的问题,常见的有青少年性识别障碍、性偏好障碍、性取向障碍,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较受争议的性心理障碍——虚拟色情迷恋症[7]。
性识别障碍
个体对自身生理性别的认同发生了紊乱,称之为性识别障碍。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易,又称性别改变症。其特征是从心理上否定自己的性别,不接纳自己的生殖器官及副性征。他们的穿着打扮、情感行为、社会交往、工作选择处处按与自身相反的性别去要求,不顾舆论压力和家人阻拦,坚决要求做变性手术[8]。其实儿童早在3岁左右就确定了自己的性别身份,其后随着与外界的相互影响和社会对其的性别角色期待,逐渐形成一套符合自己性别身份的行为系统,但是有些儿童由于早期教育的缺失及不当,没有在关键期内确立明确的性别身份,这就为后来的性别识别埋下了祸根。虽然这类青少年并不占多数,但是越来越吸引眼球的“伪娘”“变性”现象让我们不得不警醒:对青少年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的引导与教育刻不容缓。
性偏好障碍
性偏好障碍又称性倒错,指采取偏离正常的行为来取得性满足的心理倾向。在青少年中较常见的有恋物症、异装症、窥阴症、露阴症等形式。恋物症指迷恋非生命物体,以此作为刺激物唤起性幻想和性冲动。常见于男性,迷恋对象常为女性的服饰。异装症:指穿着异性服装,主要是为了获得性兴奋。窥阴症:反复出现的窥视他人或性活动,通常引起性兴奋和。露阴症:反复或持续出现在公共场合向他人暴露生殖器,暴露时出现性兴奋[9]。调查发现成人的这类问题大多开始于青春期,18岁以前开始的约占半数[10]。性偏好障碍的形成原因大多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解释,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这与个体童年期被压抑的性心理发展过程有关,行为主义则认为这是习得的一种行为,但更准确的应该归咎于个体的动机和人格的部分缺失。
性取向障碍
性取向是指个体性活动的对象是异性、同性或两者兼有,是一种基本的活动的性别指向,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11]。这里主要讨论近些年来在我国青少年中日渐多见的同性恋现象。虽然很多国家已经认可了同性恋行为,而不再把它视做一种疾病,但由于我国文化的特点,大多数人对于这一现象依旧是无法完全接受。同性恋个体以同性为满足的对象,多见于未婚青少年。有学者调查发现,同性恋大概占总人群的4%左右[11]。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一直备受争议,早期的性学家大都认为同性恋主要是通过遗传决定的,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科学的证据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正确与否。不过病态的家庭结构致使儿童发生角色认同错乱似乎更能解释这种现象。同性恋行为在我国是近几年才浮出水面并日渐公开化的:有女学生直接牵着自己的“女朋友”去上课的,也有男学生和“男朋友”公开接吻的……虽然有调查显示人们对这种行为比以往表现出了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但是这种包容是极其有限的,在中国这样一个道德规范严谨且正统思想仍占主流的社会中,同性恋者仍然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异类”。
虚拟色情迷恋症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虚拟色情也随之潜入青少年的生活,他们登陆互联网,浏览,在聊天室里同其他网民进行网上虚拟,有时甚至发展到在现实生活中与网友见面并。有些频繁登陆的网民甚至形成了对电脑的条件反射,一登陆到电脑甚至在电脑启动之前就会产生性兴奋。有学者认为,当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寻求网络的行为,甚至在网络影响到自己与亲近的人的关系时,他们仍然无法停止这些行为,那么对这个人来说网络的迷恋就是一种真正的瘾[7]。虽然这种现象更频繁的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信息资源全世界范围内的覆盖,我国青少年中也已经出现这种现象。尽管目前虚拟色情迷恋症还未被列入官方诊断的范畴,也不能界定在何种程度上使用网上色情资源属于娱乐活动,何种程度就构成虚拟色情症,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如果网络监管不力加之青少年辨识力与自我控制力不强等原因,虚拟色情迷恋问题会愈演愈烈。
4青少年性心理行为问题应对之策
性教育从娃娃抓起
这里所说的性教育包括性别教育,是广义的性教育。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在岁~3岁左右,因此在学前儿童期就要开始进行性别教育。儿童早期形成的性心理定势及性别观念,是成年人高度明确的性概念和信念的基础,也是影响成年的重要因素。在学前阶段不正确的性别教育甚至是导致成年时期各种性问题和心理问题的根源[12]。国外研究也指出,几乎所有的要求手术变为女性的男性易患者,其幼年均有女性化行为;大约有23的男性同性恋者,其幼年就有女性化行为;大约有一半的异装癖者幼年就喜欢着女装。上述研究表明,成人的性变态与儿童的性角色畸形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13]。因此,性别教育应该从小做起,尤其是家庭教育,家长不能不顾儿童的解剖性别而根据自己的喜好人为地去为孩子“选择性别”,当然也不能以严格的性别刻板印象去要求孩子,性别角色教育已经由最初单维的女性化、男性化教育走向适应当前竞争社会的双性化教育。坚强勇敢、果断机智、温柔体贴、耐心细致……这些性格特征不应被贴上性别标签,它们是两性共有的。只要是孩子身上表现出值得肯定的积极品质就要加以鼓励。父母一方面要意识到自身所扮演的性别角色模式,但要尽量避免典型男性化和典型女性化倾向,父亲也要从事家务劳动,照看孩子;母亲避免做专职家庭主妇,也要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鼓励孩子积极进取。这样有利于孩子把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优秀品质综合起来,为塑造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打下基础[14]。
安全度过“危险期”——青春期
有学者形象地将青春期叫做“危险期”,这很贴切地描述了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如果没有经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容易走上“危险”的不归路,也很容易为未来的发展埋下祸根。因此,青春期性教育不容忽视,为了使青少年能够安全度过“危险期”,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多管齐下。不仅要对青少年进行性生理教育,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向他们传授“第二性征”等生理知识,让他们了解生命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同时还要辅以性心理教育,以平和的态度解答孩子出现的种种疑问,对孩子出现的正常的望和性冲动适时引导,合理疏通,一旦发现孩子有任何心理行为的异常现象,应及时寻求心理老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当然,性道德教育也必不可少,对女孩尤其要进行恋爱观、观、忠洁观、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观念的教育,对男孩则要重点进行责任感、使命感、理想抱负和家庭观念的教育;同时,性法律教育和性保护教育也不可或缺,必要的法律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与技巧也应该向青少年全面传授。青春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这一时期也是早恋的常发期,对于早恋问题,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贯彻“宜疏不宜堵”的指导思想,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能雷霆大怒,尝试和孩子平等民主对话,说以利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或巧妙地采用“冷冻法”——和孩子达成“协议”,暂时冷冻封存感情,等考试过后再来细品这段感情,必有不一样的感触。总之,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
青少年性教育应纳入课程体系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仅要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在人文素质上武装自己,同时在生理和心理上也要迅速成长起来,逐渐发展成一个完善的人,掌握各种生存技能并具备应对人生中可能发生的各类事件的能力。虽然中学时期他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从“生物课”上了解了一些“性知识”,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校的性教育基本上都是“点到为止”或根本不成系统,再加之青少年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无法辩证和坦然客观地面对性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将性教育纳入学校德育课程或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中来势在必行。通过专门的课程开设和专职的教师授课,辅以科学的分班分层或分性别分年龄的分组教学,向青少年系统科学地传授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法规和婚恋家庭、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内容,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和性道德荣辱观,为其以后组建幸福家庭、融入和谐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石。如今大学生婚前同居、未婚先孕并流产、、“包二奶”、“求包养”等现象遍地开花,这其实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中学阶段性教育的缺口。性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不应仅局限于中学阶段,大学阶段也应该开设相应的必修课程,应将性教育贯穿于生命发展的全过程。
净化大众传媒,隔离“有色信息”
有调查显示,80%以上的少年犯在“犯事”前都接触过含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书刊和音像制品[15]。也有很多调查揭示,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一种来源便是各种杂志、音像制品和网络信息。这充分说明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套用描述网络利害的一句话,其实“大众传媒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青少年能够在成人的指导下科学正确地利用大众传媒,那么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教育渠道。但是,如果青少年只迷恋于一些不正规渠道所传递出的腐朽、肮脏的“有色信息”,那么其心灵必定受到毒害。青少年的自控力和分辨力都不甚成熟,很容易被垃圾信息蒙蔽双眼,这也就给政府有关部门敲响警钟: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大对“贩黄”、“制黄”以及传播黄惑行为的整治力度,加强对传播、复制、发行、色情录相、光碟等的不法经营者的打击,彻底清除文化市场中的“精神垃圾”[16]。净化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让“有色信息”没有机会和途径接近青少年,同时辅以科学规范地性教育,相信必能还青少年一片晴空。
5结语
弗洛伊德把人类一切活动的本源都归结于性,虽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也从另一角度折射出性对于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青少年性认知、和性心理的和谐发展是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达到和谐统一的前提。而如今青少年受不良性信息的刺激增多,性成熟提前而性心理结构却不甚完善,因此,全面了解青少年性认知、和性心理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现象,一方面为青少年的成长道路扫清了障碍,另一方面也为成年期可能出现的各种性问题找到症结之所在,从而找出应对之策,为保障青少年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参考文献
[1]Burger M. Personality Pacific G : B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97: 432-433.
[2]李鹰。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63.
[3]范珍桃,方富熹。学前儿童性别恒长性发展。心理学报,2006,38(1):63-69.
[4]周丽。未婚先孕低龄化私自药流危害多——未婚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河北日报,2010-11-1.
[5]马伟,王慧。试论青少年性犯罪的原因及对策。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5, 18(12): 91.
[6]侯林。当前青少年性犯罪变动趋势及其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6):143.
[7]Jeffrey S. Nevid Spencer A. Rathus Beverly Greene.变态心理学:变化世界中的视角(第六版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56.
[8]王希宝。性心理障碍表现。家庭医生报,2003-3-17.
[9]冯菁菁,徐秀。儿童性心理早期发展。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 15(5):513.
[10]张劲松。儿童心理行为及其发育障碍——儿童青少年的性心理问题。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3):184-186.
[11]王建平,张宁。变态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38.
[12]宫亚男。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特点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5):2-3.
[13]翁晖亮。儿童性角色畸形。中国社区医师,2005(16):39.
[14]盖笑松,王晓宁,张婵。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229-230.
[15]海军。青少年性犯罪透视。河北工人报, 2002-6-15.
[16]宋利平。都是黄色录像惹的祸——青少年性犯罪原因与预防经营管理者,2011(3):304.
[收稿日期:2013-01-10]
社区青少年寒假活动方案3
为了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培育公益理念,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为了确保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满足广大青少年学生假期多样化的活动需求,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服务,我社区决定在寒假组织青少年开展各类公益性活动。
一、活动主题:
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区做个好公民。
二、活动时间:
20XX年1月16日—2月10日。
三、活动内容:
1、开展假期安全教育活动。在全社区未成年人特别是中小学生当中大力开展以安全防范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知识教育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危险自救;培养对危险情况的识别能力,自觉远离危险场所;加强对青少年防范意识的培养,避免意外伤害等。
2、深入开展以“促环保、爱生活”为主题的公益活动。以“我为社区环境贡献一份力量”为主要活动内容,通过设立宣传板,开展生态活动等形式,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生态保护情感,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儿童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开展“做文明行为小使者,过安全快乐幸福年”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入手,培养青少年文明的礼仪,从为父母长辈做一件小事入手,培养青少年应有的基本品质和动手、动脑能力。
4、安排广大青少年利用假期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志愿服务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帮助孤寡老人及残疾人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让孤寡老人及残疾人能够过一个干净整洁温暖的春节。
5、进行一次针对春节、元宵节这两个节日,开展编春联、写春联、话民俗、做灯笼、集灯谜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