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二年级语文朗读设计方案【热选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沪教版二年级语文朗读设计方案【热选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朗读设计方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正音。
二、解释重点字词。
三、个别学生朗读、翻译,边明确。
四、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2、讨论: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3、讨论: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第二课时。
一、全班齐读,正音。
二、解释重点词语。
三、串讲课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刚才合情合理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回来,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所以,《杨布打狗》这则故事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朗读设计方案【第二篇】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两个古诗文小段。
2、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教具准备:
《祖国》录音带、小黑板(写六种方式、《祖国》歌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激情入景:
二(4)班的同学们给老师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首届艺术节中,我班荣获了第一名……这节课,希望同学们有好的表现。
2、材料分析:
(1)1842年8月,中英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20__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学生发言:中国,有着屈辱的历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祖国能在国际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是离不开一些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人。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位在国防事业上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邓稼先。
二、初步理解课文。
1、简要介绍邓稼先及作者。
华侨、华裔的含义。
2、朗读课文,简要说说各个小标题部分分别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什么内容。
三、速读课文,深入内容。
你想提出一个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集中讨论:。
举例:
1、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
既交待了邓稼先的成长背景,又突出他对民族复兴的贡献。
2、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照起来写?
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文言文的语段的意思是什么?
4、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朗读设计方案【第三篇】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语。中国受长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尤其注重亲情。千百年来,抒写亲情成了文学的母题,这种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你能列举出几篇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2、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暑假以后到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_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写作背景。关于写作背景,主要指出课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的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为了讲解方便,出示一幅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的简图。这样,课文涉及到的作者的家境和作者的行踪就都清楚了。
(二)听录音朗读,教师给以朗读指导。?
(三)学生自行查字典解决疑难字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
问: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鼓励学生踊跃回答,简要说明原因)?
(五)仔细研读重点段落。?
1、研读第一、二、三段。(学生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2)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说明了什么?这些内容和“背影”有什么关系。
2、研读第四段。(指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自由回答。)?
(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
“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帖。
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2)进站上车,父亲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呢。
(两个“忙着”说明父亲全然不顾自己,只想着为儿子劳神费力。一个“嘱我”,一个“嘱托”,说明父亲像慈母一样对“我”关心体贴。即使是找一个座位,他也要认真地“拣定”进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细致入微,用心良苦。)。
4、研读第六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2)第一次写看见父亲的背影,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主要写了父亲的穿戴和一系列动作。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接着具体描写父亲是怎样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手攀、脚缩、身子倾,形象地写出了吃力的样子,看到父亲不辞辛苦为自己买橘子,“我”怎能无动于衷。因此,“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写第一次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但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
(5)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6)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子,使“我”感动不已,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六)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1、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这几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找出写背影的地方,分析特点。)。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站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3)艺术视角的创新。?
2、结合第三题,说说油画《父亲》的感人之处。?
3、结合第四题,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来描写一下养育你的亲人。?
(八)教师小结。?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表达的真情。老老实实,朴素自然,毫不矫揉造作,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奔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九)结束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的父母就在我们的身边,把我们的目光悄悄移向他们,你将是一个善良的人,饱含爱心的人。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朗读设计方案【第四篇】
时间的脚步没有停歇,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总结过去是为了积累经验,计划将来是为了更好的工作。现将本学期担任的初二语文课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二、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19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学习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运用;认识80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有一定的识字能力。
4、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动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育指定的课文。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朗读设计方案【第五篇】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段落示结构。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2.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3.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5.三个留白显详略。
要求:根据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揣摩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和详略的意图。
方法:说读结合、讨论交流。
简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会以怎样的说来“辞”?扣紧文意想象、表达。
(2)蒙乃始就学……。
为什么不写他如何勤学?
(3)肃遂拜蒙母……。
为什么要交代这个环节?删去了会怎样?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呢?
前两个留白是略写,而最后一个则是扩充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吗?
除了以上的“三”,还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视如:
三个称呼表亲密: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五、总结。
1.文言文章学习的角度:积累词汇。
2.文学作品学习的角度:品析写人记事的妙法。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朗读设计方案【第六篇】
教学内容:
相等和不相等(《现代小学数学》第二册).。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关系.。
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相等的量的变换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有趣的数学课.。
二、新授:
[1]引入相等和不相等概念。
1.出示[例1]图1。
提问:(1)图上有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摆学具.。
教师出示学生的摆法,并让学生比较哪种摆法较好.。
2.出示图2。
提问:(1)第一行与第二行是什么与什么比?
(2)比的结果怎么样?
板书:相等。
师:请同学们看第二行与第三行.。
提问:(1)第二行与第三行是什么与什么比?
(2)比的结果怎么样?
(3)它们的个数相等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板书:不相等。
提问:正方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动手摆学具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1)摆两行图形使它们的个数相等.。
学生活动、汇报反馈。
(2)摆两行图形使它们的个数不相等.。
学生活动、汇报反馈。
第一行摆了几个?
第二行摆了几个?
谁比谁多几个?(少几个?)。
追问:你摆的多的那一行图形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3]运用概念进行等量代换。
出示[例2]。
提问:(1)第一行有几个白皮球?
第二行有几个花皮球?
(2)这道题让我们求什么?
师请学生用三句话说清图意.。
追问:花皮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师:要想求出花皮球多出来的部分,怎样列式?
板书:9-5=4。
提问:(1)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9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4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出示84页猫图。
提问:(1)谁能用三句话说清图意?
(2)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学生活动:学生把算式写在写字板上,反馈。
(3)1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2.出示84页正方形图。
要求:(1)组内说清图意。
(2)列式计算。
(3)小组互相订正。
(4)表示什么?
课间休息-拍手操。
3.(不等变相等)出示84页第2题,用什么方法使两行纽扣的个数相等?
要求:小组讨论,看一看哪个组的方法最多?
(相等变不等)出示84页第3题,要使上行与下行的纽扣相差4个,怎么摆?
要求:小组讨论,看一看哪个组的方法最多?
四、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朗读设计方案【第七篇】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友谊的可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受童趣。
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到童话王国中去。(老师板画:高山、小溪、花草)。看,从童话王国中来了两个小朋友,快点和他们打声招呼吧!(挂图展示松鼠和小熊的图片,学生向小动物问好)有一天,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一个纸船和风筝的故事。板课题,读课题。(风筝的筝要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老师范读,一边听一边想,故事都写了些什么?听后交流:关于课文的内容(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在黑板上找到两个小动物的家,理解“山顶”和“山脚”。)。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划出难读的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
课件出示:扎、坏、抓、莓、幸福、受、吵。
具体操作: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2)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随机正音。
三、学习课文1——6自然。
1、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看看纸船和风筝是怎样使它们成为好朋友的。(学生回答问题,可引导他们从小熊和小松鼠是通过纸船和风筝互赠祝福话,互送自己喜爱的食物,来理解它们如何成为好朋友的。当学生说的不完整、不全面时,鼓励学生相互补充。老师借机把纸船图贴在小溪上,将风筝图贴在天空中。)。
2、学习第3自然段。那咱们来看看小熊收到纸船时表情是怎样的?(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你们有“乐坏了”的时候吗?(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乐坏了”?)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小熊的快乐。
3、还有谁也乐坏了?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
4、理解“飘”和“漂”。看黑板上的图,风筝是怎样上去的?纸船又是怎样下来的?
出示写有“飘”和“漂”的小纸片,指名学生把纸片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小溪上和天空中。并分别用这两个字说一句话。
5、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6、师: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他们乐坏了,那我们就在音乐中去体会快乐吧!挺起腰来,看谁读得最幸福、最快乐。生在音乐伴奏下齐读1——6自然段。
7、小结: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时,这快乐却没有了,因为他们吵了一架,从此,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老师拿掉黑板上的纸船和风筝)后来它们又是怎样和好的呢,咱们下节课来研究。
四、书写生字:扎、抓。写好左窄右宽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开火车读读生字新词。
2、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小松鼠和小熊因为互赠礼物而成为了好朋友,可是有一次它们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
二、学习7——11自然段。
1、读文深入。后来纸船和风筝又是怎样使它们和好的呢?自己读读7——11自然段。(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小松鼠主动给小熊放一只纸船,并写了一句和好的话来理解它们是怎样和好的。)。
2、读中体验。
(1)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小松鼠再也受不了”等语句,体会小松鼠的心情。让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假如生活中与好朋友吵架了,心情会如何呢?体验小松鼠的孤独与难受。
(2)汇报朗读。指名读第10自然段。(这只“小熊”听了“小松鼠”的朗读,会不会和它和好?如果学生读时体会得好,这只“小熊”就可以针对“小松鼠”读时态度不够真诚、心情不够迫切来拒绝与它和好,并让其他同学继续扮演小松鼠进行读文。)老师相机贴风筝,并用一根粉笔线连在小熊的手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指导读11自然段。
(3)此时此刻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心里就会默默对小熊说上一句话,他会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朗读设计方案【第八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帘、女”等1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要体贴,照顾父母的愿望和行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的感受。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板书:心愿。
谁会读这个词语?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的心愿是什么呢?生自由回答,同学们现在已经春暖花开了,郊外的景色一定很美,在这个多彩的季节里你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郊游)有个班的小朋友也要去郊游了,我们去看看吧?今天一起和我们去的还有月亮姐姐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图1、图上画了什么?
出示图2、图上有画了什么?
2、聪明的同学一定发现这两幅图上月亮的表情不一样,月亮的表情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遍课文,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一定要读准字音,不掉字,不加字。
3、老师看同学们读得可认真了,如果老师把词语单独抽出来考考大家怎么样?出示词语:
生自由读、师教读、生齐读、男女赛读、抢读(以各种形式读词语)。抽读——评议。
3、看着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老师也想表现一下,但是老师读的时候呢?请同学们认真听。(师范读)。
三、深入朗读,感悟亲情。
(一)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1、一天,月亮姐姐在空中散步,她来到一个小女孩家的窗户前,看到了什么呢?
(2)什么是自言自语?谁来表演一下?练习用“自言自语”说一句话。
2.思考:月亮为什么要跟太阳商量,让明天的天气好起来?
3.情景再现:月亮找到太阳公公会说些什么呢?太阳公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表演)。
(二)角色表演,理解体验。
1.可是,当月亮来到另一家窗前时,又改变了主意,想让明天下雨,为什么呢?女生读3——8段。
2.引导看图:月亮看到了什么?妈妈和珍珍在说什么呢?
3.此时的珍珍是怎么想的?如果你是珍珍,你会怎么样决定?(老师渲染:一年就这么一次郊游,我们盼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盼来了春游的这一天,东西我老早就准备好了,可是妈妈却病了。)。
过渡:是啊,珍珍真是个好孩子。如果你听到了珍珍与妈妈的对话,你会更感动的。(师范读对话)。
4、听了以后,你有什么感想?珍珍她真的不想去吗?她的哪一句话可以泄露了她心里的秘密?(可是。。。。。)。
听到珍珍说的这些话,相信大家更了解珍珍了。现在,你们想读一读吗?(小组合作读珍珍和妈妈的对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