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精编5篇
【导言】此例“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经济学1
经济学家们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存在着三个本质性的差别,即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和激励机制不同。决策机制不同是指计划经济的选择或资源配置是由至高无上的政府机构做出的,而市场经济的选择或资源配置则是由成千上万的个人分散地独立做出的。协调机制不同是指计划经济的存在与运行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等级制度,自上而下以一种命令的方式来贯彻落实,而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是由一个统一的价格来调节千千万万的分散个体,使它们达到一致。激励机制不同是指计划经济是以集体利益为中心的,强调“大河没水小河干”,而市场经济却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强调“小河有水大河满”。例如处理同一件事情,采取计划经济和采取市场经济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同是医院专家门诊挂号价钱的问题,如果采取计划经济,即政府做出规定:为了使经济条件不好的人也能看得起专家门诊,医院的专家门诊挂号费不得多于14元。这样,无论大病小病,人们都想去看专家门诊,而专家的看病热情则急剧减小,就出现了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处理这种情况,政府可采取三种不同的手段方法。一、采取分给指,由挂号处人员决定将票号分给谁,但是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挂号处人员受贿的现象,损坏的还是人民的利益。二、采取排队制,即按次序挂号,每天售出一定量的票号,直至售尽为止,,这样,人们便都不去工作,来到医院排队挂号,浪费了时间和大量的人力资源。三、会出现“黑市”,不法分子将14元的票号以100元的高价卖给看病的人,从中获取高额利润。但如果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放手不管,医院会自己制定出一个合理的价格,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医院便会迅速降价,而一旦供给小于需求,医院又会相对的提升价格,在此过程中,医院不断地在寻求一个经济平衡点,直至供求相等,便实现了经济最大化。原来存在的种种问题,便自动消失了。
经济制度是一种根本性的资源配置方式,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总体方向,十分重要!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范文2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人文社科类、技术类、工程类及有关学科的专业选修课,也是国内大多数学校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课程。宏观经济学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分析这些国家的经济问题,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其枯燥乏味,是每一个讲授经济学的老师都能体会的。但是,如何能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以及如何能使学生迅速而直观地领会其深刻宗旨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在目前我们《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鉴于其较强的理论性,大量的图形、数据、数学公式及推导、表格等贯穿其中,往往教师会机械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它的“宏大叙事”,对刚刚从应试教育的重围中杀将出来的大学生而言,大部分像似“天方夜谭”。这种教学效果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而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本土的经济实践案例相结合,将会强化学生对宏观理论知识的把握,树立其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并能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宏观经济学》采用案例教学的价值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20世纪初首创的,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形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融会于特定案例分析的一种教学组织架构和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一种灵活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借助大量的数学论证、图形、表格等来加以分析和说明,学生普遍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例如,在国民收入决定一章中,对于其中的三市场四部门的分析背景并不完全清楚,以及其中有关支出法对于国民收入的计算及乘数理论亦如此;关于IS—LM以及AS—AD模型的分析中,学生并不能从直观的感受上来理解,只基于最机械的记忆。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恰当的载体,将这些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案例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其采用现实经济问题作为依托,包括当前社会的热点经济问题,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吸引他们积极讨论、主动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能够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习惯。《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并非是简单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是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注重将知识到技能的转化。案例教学并非以教师对宏观经济原理的讲述为切入点,而是从精选出的案例入手,给学生提供一个逼真、具体的情景,让其通过思考和处理问题得到有效的锻炼,利于其综合素质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也符合当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3.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共事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其次,案例教学最突出的优势之一便是采集大量的经济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具有启发教育的作用,培养其处理复杂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可以选取现实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如在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讲述过程中,以当前热点国际金融危机及债务危机进行剖析,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能够真正领会经济现象的本质。
二、《宏观经济学》中案例教学的选择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教学案例的选择力求深入浅出,突出实用性,具体如下:
1.案例的选择应从实际出发,突出实用性、优良性。如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相应章节案例的选择应从实际出发,包含经济学原理的基本要素。就通货膨胀理论这一节而言,应结合通货膨胀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通货膨胀表现、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的影响等多个案例,尽可能多角度地全面阐释所涉及的知识点。选择和编写优良的教学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其中,教师可凭借对经济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和概括力,以及通过生活实践、社会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充分发挥教师本人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撰写具有一定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其次,可借助其他媒介获得“二手资料”,这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素材取舍能力。
2.应多增加背景案例的铺垫。如前所述,宏观经济学的各个理论背景,学生往往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就某个理论只能在该理论内部兜圈子,而不能很好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铺叙,因此,对宏观经济知识感觉晦涩难懂。如在介绍关于国民收入的几个主要概念以及国民收入循环时,关于宏观经济分析的三大市场四大部门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关于宏观经济的学派之争,也要予以必要的时代背景介绍,否则关于各学派的相互区别,学生多机械记忆,瞬间即遗忘,不能将其作为有机体进行对比分析。如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利息理论、货币理论的不同,应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分析。背景型案例的介绍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恰到好处地进行铺垫,使学生在情景中实现较好的理解。
3.案例的选取应具有逻辑性和时效性。案例的选择应注重其内在逻辑关系,使案例分析成为对原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如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导言部分,需要先对介绍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二者之间的演进过程进行说明,才能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离”这两大分支,在对宏观经济学有整体把握的前提下,方可开展后面具体内容的探讨。在介绍消费理论的同时,可以用关于蜜蜂消费习惯的寓言故事揭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能结合当前社会中的示范消费、攀比消费、中外消费习惯的不同等小故事情节予以透彻的展示。其次,关于宏观教学案例的选取应当时刻关注当前经济热点及最新宏观政策的动向。如针对国家目前出台的宏观经济调控,可使许多抽象的宏观经济理论可通过发生在眼前的事例来加以阐释;关于货币乘数的讲述,可对当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分析,并搜集关于我国央行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历年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以及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数据资料来分析;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讲述,可剖析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以及对未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解释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等;关于通货膨胀内容的讲述,可结合目前的物价上涨等实例进行分析,并结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介绍。通过这些发生在眼前和身边的案例,使宏观经济学涉及的理论不再显得遥远和空洞。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范文3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发源于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如今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法学、MBA以及经济管理等许多课程的教学中,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案例式教学就是通过模拟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其独力思考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式教学重在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课堂讨论式和课后研究式、学习式和体验式、个人式与小组式等,通过“课堂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角色扮演”“课堂案例讲演”等,启发学生心智,引导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活学活用[2]。广东金融学院自升本以来,一直在探索确定新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性人才培养CPE课程模式,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特色为先”的教学理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项目开发的价值重在“强能力”上,力求使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厚基础”的基础上,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将来毕业以后走向社会时,遇到一些社会现象能用所学的理论加以解释,从而提高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目前,学院的教材更新速度滞后,教材中的材料和案例一般比较陈旧,这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虽然过时的教学案例和材料对于理论本身的正确性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教材中充斥了过多的陈旧和过时的材料,可能会影响到经济学理论的说服力,以致于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当前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比较关注,也倾向于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试图解释经济现象和解决某些问题。如果经济学理论能够很好地分析当前的社会经济问题,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的信心。此外,新颖和贴近现实的材料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教材本身是无法满足这样的教学要求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理论本身的需要,以各种途径搜集一些新颖的材料和教学案例来补充教材内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渐产生、形成,并得以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且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高等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可以较为科学、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内涵和运行规律,并通过回顾和梳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较为全面地了解和熟悉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形成的最新理论和实践。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在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紧紧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着眼于经济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进而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以科学的经济理论武装头脑,提高用经济理论科学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奠定学习经济类专业知识的坚实基础。但在目前的一些高校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重理论教授、轻实践分析,重书本传授、轻实践指导的问题还很突出,晦涩的理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经济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大打折扣。广东金融学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类问题。将案例教学植于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对象是高年级的学生,主要实现目标是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客观存在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和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争辩、质疑,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情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是广东金融学院本科层次经济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学时为54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部分36学时,2学分;实践部分18学时,1学分)。目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采取专题式教学,共有10个专题。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适应选取案例,其教学基本思路如下:第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选取案例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选择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二是选择现实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难点问题;三是选择我国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按照这一原则,筛选高质量的案例,创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案例库。第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按照理论体系构建案例教学体系,使每讲中具体案例的位列与知识体系一脉相承。目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共开设10个专题。其理论架构体系为:第一讲,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角度入手,论述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第二讲,阐述目前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及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接下来几讲,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从“两大体系”“三项基本制度”入手,分别阐述了市场体系(第六讲)、宏观调控体系(第九讲)、企业制度(第三讲)、收入分配制度(第七讲)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第八讲)。同时,从多角度阐述了整个理论体系。诸如从市场主体、客体以及外部环境角度,从国内、国外角度,相适应地还设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四讲)、社会主义社会的居民消费(第五讲),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对外开放(第十讲)等课程。为了配合理论体系的教学,相应地选取了以下案例: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造;广州新沙港务有限公司的企业制度;近年中央1号文件解读;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近年来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三鹿”奶粉事件;我国目前居民的收入差距;“新农合”制度的建立;意味深长的“铁本事件”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立等。这些案例主要是为了配合整个理论体系而选取的,诸如,为配合第一讲所讲的内容,相应地选取了“邓小平南巡讲话”。通过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对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有所认识。再比如,为了配合第九讲理论体系的教学,特选取了“铁本事件”,通过“铁本事件”的案例教学,学生们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历史,同时也使学生们了解到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政府如何确定宏观调控的目标以及相应采取的手段,最终取得的效果等。第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采取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同时辅以讨论式教学以及现场教学等多种方法,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上力求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借助多媒体授课外,也使用纸质形式的案例资料方式,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该课程也为网络课程之一)巩固所学知识。在案例的选取上,做到经典案例+现实案例+原创案例相结合。
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办法
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因为案例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有与案例教学相适应的班级规模和物质设施,因此在2012级中的某一个班级进行试点,实行小班授课,以不超过50人为宜。同时,课堂设备及桌椅的摆放要与案例教学的要求相适应。第二,由于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授课前期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并熟悉学生的关切与需求,以此确定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案例。第三,扎实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学生的准备和教师的准备工作。学生的准备工作包括:课前预习,熟悉基本理论,找出疑点、难点,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包括一些数据和案例,达到对基本经济理论的初步理解。教师的准备工作包括:课程设计、精心备课、熟知内容、案例选择等。第四,教学的实施,也就是拟定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诸如,哪个案例用案例教学法、哪个用讨论法、哪个用现场教学法,以及如何组织、如何引出问题等[3]。第五,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具体包括:学生行为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以及课程评价。学生行为的评价与反馈包括:课堂参与以及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具体可通过考核来评价学生。考核方式可采取平时考核(包括平时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情况等)与考试(期中、期末考)相结合的办法,前者和后者以各占本科总成绩的40%和60%为宜。教学评价包括课堂讨论的评价、案例质量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自我评价;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与反馈、管理者对课程与教师的评价,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2.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案例设立的实际性。主要考虑目前大学生已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第二,案例设计的现实性。大部分案例都来自实际经济生活,或来自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以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从而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便于他们创新实践能力的开发。第三,案例开发的指导性。对于今后大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第四,案例实施的互动性。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取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第五,案例教学的丰富性。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第六,案例教学的时效性。一般意义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实际的经济现象和实践,教师的任务是通过现实中复杂而多样的经济现象,来使学生把握其背后的经济运行规律。时效性的另一层意思是指讲授的经济学理论也应与时俱进,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所说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具有理论上的前沿性并体现时代性。
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创新之处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是为了广东金融学院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而提供的案例教学,通过精选的一些典型案例,力求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知识和研究我国宏观经济中的实践问题。其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有所创新,具体包括:第一,配套性。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所提出的理论体系,精选出若干个国内外宏观经济层面的典型案例,再加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层面所出现的现实案例以及部分原创案例,以利于进一步巩固理论教学。第二,实践性。“实践之树常青”,学习理论的重要目的是指导实践,任何一种理论如果离开了实践的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经济学更是如此。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也在不断形成新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着重对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宏观经济案例进行分析,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第三,启发性。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主要用于经济学以及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通过角色分工,让学生身临其境,以当事人或决策者的身份参与辩论,重演决策过程。这种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力求引导学生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考察与分析,开阔知识视野。第四,前沿性。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在案例组织与设计上体现了前沿性特点。在案例的组织上,既选择了我国改革开放中宏观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事件,又吸收了部分国外宏观经济的典型事件。在案例教学的编排上,力求选择一些前沿性的观点,供学生参考。
参考文献:
[1][美]朱迪斯•H.舒尔曼.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马克思经济学4
关键词:分歧;联系;结合
作为特定历史阶段和特定发展阶段人类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皆对客观世界和经济实践活动进行了相对正确的理论分析。两者既有明显的相互对峙、相互竞争的分歧,也有显著的相互补充、相互耦合的联系。研究两者之间的分歧和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结合之处,对中国经济学的构建不无裨益。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歧
作为以公有制和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劳动的经济学和作为以私有制和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资本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和主要观点,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上具有很大分歧。
1.研究目的的分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目的,它不仅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也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当然,前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出发点,而后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承接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剖析的目的在于探索、研究生产关系跟生产力结合的形式,以便于更好的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分析、研究、预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并最终为使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奠定理论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有反映自身经济运行特性的个别规律、特殊规律,也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运行共性的普遍规律、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探索、分析、揭示经济规律的科学。与此不同,西方经济学探索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运行机制,其目的在于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及资源效益最大化。西方经济学在以私有制和“经济人”假设作为内在规律和根本前提的基础上,利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严格的计量检验,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研究规范,它不仅对商品、市场、现代经济的微观机理进行了深刻剖析,也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机理进行了研究。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活动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生产关系极其变动的规律,例如剩余价值规律和两大部类协调发展规律,而西方经济学注重研究经济运行的具体过程和细致环节,其所谓建立在主观心理上的规律例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规律。
2.研究方法的分歧
这一般表现在基础分析方法、一般分析方法和具体分析方法三个方面。在基础分析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而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例如,马克思以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为起点分析资本主义国家有效需求不足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西方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理论却以“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为起点对其进行分析。在一般分析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矛盾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方法、科学抽象方法、强调从分析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整体的分析、强调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而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包括实证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等。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西方经济学对边际分析方法和最优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流量分析方法和存量分析方法、长期分析方法和短期分析方法等的运用明显多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采取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科学叙述的研究方法,客观地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灭亡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整个体系、内部结构的运动规律,而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却大量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复杂的经济过程、微观经济现象、宏观经济现象进行量化分析与描述。
3.研究对象的分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其中生产关系包含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三种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是其研究对象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研究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途径,也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揭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经济关系,虽然它也分析经济运行机制,但其侧重点在于解剖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制度。而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其重点研究的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虽然西方经济学也涉及经济制度的研究,但其侧重点是研究在既定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的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很明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关系中深层次、本质性、实质性、原始性的问题,后者研究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浅层次、对策性、操作性的问题。总之,西方经济学是在承认现实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表层分析,其理论注重解释经济现象而非经济实体的价值度量和内在运行规律。与此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考察经济发展变化时,以物质的社会关系为起点,研究经济发展规律,注重揭示其现象背后的本质。
4.研究内容的分歧
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相互联系,后者是前者的概括和总结,而前者是后者的具体化和细致化。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基础,着重经济关系本质的思考,而西方经济学偏重于描述和分析经济现象的表层。因而两者在许多重要问题的论述上存在观点分歧。例如:在价格和价值问题上,当代西方经济学家混淆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区别,认为商品的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认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而价格和价值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价格取决于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市场规律的共同作用;供求只是影响价格的表面因素,而价值才是影响价格的本质因素。又如工资问题,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资等于劳动的价格或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格,工人的劳动能力创造了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工人只获取前者,资本家得到后者。再如经济危机问题,西方经济学界有供给学派的“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引起危机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危机论”、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供应引起危机论”等众多版本,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联系和结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并不意味着两者无相似之处。实际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之间区别的目的就在于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基础找出两者的结合点,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奠定理论基础。
首先,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基础上寻求结合。西方经济学研究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以最大化地满足经济活动主体的需要,而经济活动主体利用生产资源体现了其在经济实践活动中改造自然、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因此,可以说西方经济学是对生产力的分析和研究,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方式和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是一门注重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在经济活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能动的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制于生产关系的发展。其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时必须研究生产力,而西方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力时也不能回避生产关系,因此,以生产力变化规律为研究重点的西方经济学与以生产关系变化为研究重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以彼此切入,进而构建一门集全面性、系统性于一体的经济学。
其次,在使用价值和效用价值相联系的基础上寻求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这种有用性以物为载体,决定于商品本身的属性,而商品以其使用价值来满足人的需求和欲望。西方经济学认为,效用价值是物品满足人需求和欲望的能力,它具有稀缺性和有用性两个必备条件,即只有同时具备稀缺和有用的物品才具有价值。通过对比可知:使用价值和效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使用价值和价值当作商品必备的、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两个因素: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共存于商品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价值的物品可以有使用价值,但这只是普通的使用物品,而不是商品;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商品生产者要取得价值就必须生产使用价值,而购买者要想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即买卖双方都不能同时既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又获得商品的价值。这里,使用价值与效用价值和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为效用价值与价值和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对立统一奠定了基础。
再次,在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价值论相联系的基础上寻求结合。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而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来决定。进一步,由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竞争和交换的市场过程中形成的,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包括竞争规律和交换规律在内的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可以形成这样一种逻辑: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市场规律决定,而价格是商品价值量的货币表现形式。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蕴含着市场规律决定价格的思想。主流微观经济学关于商品价格的决定问题在马歇尔对经济学所做的第二次综合里已有详细论述。马歇尔综合运用效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价值理论,说明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者供给决定商品价格。其中前者体现在需求方面,后者体现在供给方面,而生产费用包括资本、劳动、土地,如此看来,劳动价值论不过是生产费用价值论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此点上的结合也是可能的。
最后,在平均利润论和正常利润论相联系的基础上实现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部门之间的竞争是部门内部竞争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进一步展开与扩大。由于不同的部门存在着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存在明显的差别。竞争的手段则是资本的转移。结果是,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资本增量很少,资本存量大量转移,生产大量缩减,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使利润率提高,而利润高的部门恰恰与其相反。资本在各个部门不断涌进涌出,直至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即趋于平均化时才会暂时停下来,从而形成平均利润率。由此可知,从长期来看,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的企业只能获得收支相抵的正常利润,即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的利润,而不能获得由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所产生的超额利润。稍微比较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平均利润和西方经济学中的正常利润是趋于一致的。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部门之间的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在西方经济学中,市场中的供求导致正常利润的形成。实质上,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都是市场规律的体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也可以在此点上实现结合。
三、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定位
基于以上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并非完全对立,在一些方面存在结合的可能,这为中国经济学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经济理论存在的核心价值在于解释经济现实和预测经济未来。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道路迥异于西方经济理论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描述的道路,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难以很好的解释中国出现的问题,中国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以解释中国经济现实和预测中国经济未来,为此要处理好“既不能完全依赖西方经济理论也不能完全丢弃西方经济理论”和“既不能完全依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也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两方面的问题。之所以不能完全依赖西方经济理论,主要因为经济科学是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而意识形态体现一定的阶级利益和诉求。众多事实表明,经济学家在分析、研究、解释、试图解决经济问题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特定的阶级立场,接受反映特定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采取符合特定阶级利益的价值判断,很少有例外。正统西方经济学是反映西方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及其相应的经济关系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它极力否认资本主义剥削和力图掩盖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学。基于固有的阶级局限性,西方经济学不可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本质进行客观、全面、深入的科学研究,而只能给予主观、片面、肤浅的解释。但是,西方经济理论虽有阶级性、辩护性、庸俗性的一面,同时也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工具性的一面。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约翰穆勒的第一次综合,马歇尔的第二次综合,萨缪尔森的第三次综合),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不断革新,这有利于对经济现实做出相对精确的研究和预测,因此,在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过程中不能对其持完全丢弃态度,而应持批判性的态度。中国经济学的构建之所以不能完全依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解剖和批判的经济学,其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且着重探讨不同阶级的行为和利益矛盾,而疏于对具体经济行为研究。另外,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论述已不相符合,难以用马克思主义现成理论解释。然而,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国家,经济理论和实践当然也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更何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蕴含丰富的科学内容,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都应坚持,因此,完全丢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错误的。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定位应是:在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西方正统经济理论的具体研究方法,尤其是实证逻辑分析方法和经济计量方法,构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统一的经济学分析框架。
参考文献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范文5
关键词:案例教学;宏观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建议
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内容的重要部分,院校内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宏观经济学主要对于社会整体的经济行为以及后果进行了研究,包括社会总产量、收入、价格水平等信息进行分析,对于宏观经济问题的产生以及后果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对于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应用宏观经济理论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面要学习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以及特点
美国哈弗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在1870年提出了案例教学法。这一教学方法迅速由美国传播到了世界,并被认为是成功的教育方法。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即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现实生活中场景的模拟,学生将自己放入场景之中,帮助学生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查、分析、思考以及讨论,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具有六个特征:1.案例教学的教学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以案例作为载体进行教学。3.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式。4.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担任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而是扮演导演者以及案例推动者,学生在案例教学中作为参与者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并进行讨论。5.案例教学强调交流的双向性,包括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6.案例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非知识的掌握。
二、宏观经济学采用案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案例讲解没有以我国实际情况为基础
由于教学案例大都来源于国外的发达国家,因此在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并为没有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自编教材中一些中国例子往往缺失对于模型的假定分析,学生进行我国宏观经济案例的学习后,虽然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理论有了一定的分析,但是仍旧缺乏对于理论大背景的理解。当今存在的案例大都是建立在西方百年经济发展历史上的,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尚短,且与其他国家存在明显的政治制度差异,所以案例在我国的适用性还有很大的局限。
(二)學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案例教学
我国的应试教育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大都是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而案例教学则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并对我国近来出现的经济问题进行探索学习。学生如果没有结合我国案例采用西方经济理论进行研究,在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时,学生难于理解。在回答案例教学中的相应问题时不能把握要点进行解答,无法适应案例教学,降低学生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无法适应案例教学
教师上课时习惯了讲授式的教学,缺少和学生的双向交流。进行案例教学时,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气氛,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有的案例大都是国外经典案例,在教师对于我国实际经济情况不了解的前提下进行案例教学,有可能导致教师照本宣科的情况出现,学生更加难以理解教学内容。
三、提高宏观经济学施行案例教学的措施
(一)引用我国的宏观经济案例与国外案例进行比较
教师需要收集我国宏观经济案例,尽量选取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事件。教师在进行西方宏观经济理论讲解的同时需要与我国的经济问题、经济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发现我国经济的特殊运作规律。可以将我国、日本以及美国内人们群众的消费倾向做比较。找出不同之处后,在其消费环境、收入水平、特殊的经济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东西放经济制度的不同之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宏观经济学的讲解。
(二)引导学生参与案例教学
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前教学资料和数据的搜集,在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和案例的讲解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教师互动。理论讲授完毕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谈论,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小论文,让学生提高课外信息的掌握。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发言,锻炼其表达能力,促进其学习兴趣。
(三)提升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
为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可以安排教师进行课程的互听,年轻的教师在听课过程中学习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的优点,提高其自身的教学效果。进行备课以及课件制作时,教师需要相互借鉴和谈论。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教师培训、高师讲座以及教学交流活动。也可以安排宏观经济学教师到相关的政府经济机构进行调查研究,如统计局、商务厅以及财税部门等。进行教学案例的采集。学校设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比如教学奖励基金的设立,以及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的表彰奖励等。
参考文献
[1]范国华。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6(9):135-137.
[2]王晓丹。案例教学的幽默感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丝路视野,2016(19):61.
[3]占金刚,詹满琳,黄伟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探讨[J].钦州学院学报,2016, 31(5):76-79.
上一篇:年会流程方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