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鲁迅先生【优秀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纪念鲁迅先生【优秀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纪念鲁迅先生【第一篇】
一提起鲁迅先生,大家都一定已经非常熟悉了。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毛泽东对他评价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给我带来的印象无疑是非常深刻的,我眼中的鲁迅先生是乐观向上的,坚强不屈、知错就改、伟大的人。
他用尖锐的目光看到了社会的腐败,他认为国人的病要用文字来医,而药只能救助几个人。他以尖锐的笔尖向敌人刺去,他呐喊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进,追寻着一片光明,企图唤醒在“黑屋子”里沉睡的人们。
鲁迅先生在一次又一次地批判中,孤身一人走上了为民族、为人民的奋斗之路。这一路上,鲁迅先生一次又一次受尽迫害,尝尽辛酸,自己写得文章屡次查封,但他依然不放弃,不惧迫害。他用满腔热血实践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追求。
他对青年的关心无微不至,给予那些失落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鼓励,给他们父亲的慈爱和关怀。
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族魂,历史在人们心中,永远铭记他的名字,这就是我心中的鲁迅,这就是民族之魂。
纪念鲁迅先生【第二篇】
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20xx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
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
鲁迅纪念馆总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使其与该地区传统街巷肌理保持统一。纪念馆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绍兴传统竹丝台门。
纪念馆环境幽雅,广场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绍兴传统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厅和鲁迅祖居毗连的绿化巷,栽竹叠石,花木扶疏,更是绍兴的典型传统天井庭园。还有一条水景系列,从序厅西侧开始逶迤北上,在馆址西北方形成开阔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积石理水,配置绍兴特有的廊桥、乌篷船舫等建筑小品,营造出一派江南水乡意境。陈列厅庭园植物以文化含义深厚的樟、松、兰、梅为主,同时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椹、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再现鲁迅当年的环境氛围。
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本身是一座富有绍兴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展馆,造型简洁平和,朴素无华,充分体现了鲁迅精神的人文内涵。内部采用雕塑、不锈钢装饰墙面,以现代化展示手段加强了纪念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建筑与水景纵横交错,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充满灵气的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展馆。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
陈列厅由序厅、南北主展厅、辅助展厅、名人文库及休闲区等几部分有机组成。
进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座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和蔼可亲,仪态从容,更多地表现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面貌。序厅两侧设有“水乡绍兴”、“越中名贤”大型浮雕,反映绍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边上放置导游触摸屏等。序厅空间开敞亮堂,配置盆栽乔木,氛围庄重朴实,体现鲁迅先生的伟大和平和。
主展厅共两层,分为南、北展厅两个大空间形式,同时又与序厅紧密相连,空间贯通一体。
南展厅底层为*部分:鲁迅在绍兴(1881—1897)。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的历代越中先贤,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7岁启蒙,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从野史、笔记、小说及各种民间文艺中吸取养料,努力掌握文化历史知识。鲁迅从小接触农村,亲近农民,这使他既了解了绍兴的风土人情,又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祖父的科场案发生,鲁迅家从小康而跌入困顿的地步,使少年鲁迅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心灵受到创伤。建筑空间布置成鲁迅当年的生活环境,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南展厅二层为中庭式回廊展场,主要展出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的生平事迹。
第二部分: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1898—1912)。鲁迅在南京求学,努力寻求新的知识,逐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东渡日本留学.他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积极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在事实的教训面前,他改变医学救国的初衷,认为主要是要改变国民的精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武器,投入了新的战斗。辛亥革命前夕,他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任教。一方面培养青年,一方面又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第三部分: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1912—1927)。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站在时代的前列,写下了许多战斗檄文,猛烈抨击旧思想、旧文化和旧道德,并同帝国主义、新旧军阀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大革命的高潮中,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先后到厦门、广州,一边从事教学、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他在广东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在事实面前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第四部分:在上海(1927—1936)。鲁迅到上海定居,开始了他一生中*光辉的十年。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团结广大进步文化人士,向敌人冲锋陷阵,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北展厅二楼为第五部分:民族魂。鲁迅逝世后,举国哀悼,人们喻之为“民族魂”。人们纪念他,学习他。建国后,北京、上海、广州和绍兴等地相继建立鲁迅博物馆(纪念馆),《鲁迅全集》多次再版。鲁迅著作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等50余种文字,远播世界各国。北二楼建筑环境明朗,建筑空间宽敞,再现鲁迅先生民族魂的伟大气概,给参观者无限的振奋和沉思。
展览通过大量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体触摸屏、三维立体成像及鲁迅与闰土、鲁迅与藤野等仿真人物蜡像,生动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既有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绍兴地方特色,反映了绍兴乡土文化对鲁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变故对鲁迅的影响,同时又有鲁迅在上海十年韧性战斗的重点,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辅助展厅单独设在主展厅西侧,与主展厅隔水相望。通过一条明亮的玻璃廊桥,与主展厅有机结合。辅助展厅东侧临水设有玻璃通廊和弧形挑台。在参观中不仅将庭园水景尽收眼底,而且在主展厅与辅助展厅之间通过透亮的玻璃墙面,构成相互渗透相互烘托的活跃人文景观。
名人文库采用藏书室形式,设在东侧,面对封闭式绿化庭院,环境幽静,是学者、公众进行资料收集、学术研究的好场所。
北展厅底层为休闲区,设有休闲茶座、三味书店及休息观景平台。观众可在此休闲购物,欣赏美景。
纪念鲁迅先生【第三篇】
9月12日上午,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学社组织我们参观鲁迅纪念馆,瞻仰鲁迅先生之墓,并游览鲁迅公园。在这春意盎然、万象更新的春天,利用假日参加这一活动,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鲁迅二字蕴含着愚鲁之人应当赶快做的严格自勉,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写照。
鲁迅纪念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个名人纪念馆,1951年正式开放,我们敬爱的周恩来为它题写了馆名。鲁迅纪念馆十分宽敞、明亮。1650平方米的陈列厅,用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传播人、精神界战士、华夏民族魂五个主题,真实地再现了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以及他曲折多姿的战斗人生历程。我认真地浏览了鲁迅的生平介绍。鲁迅先生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他毕生为造就理想觉醒的国民而呐喊着;他用文学作武器与敌人进行战斗。他的小说《呐喊》、《彷徨》、《阿q正传》等以及杂文《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风格犀利泼辣、冷峻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它似匕首,如投枪,刺向敌人的心脏。敌人恨他,人民爱他,几十年来,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这次参观,我对鲁迅有了更深、更多的了解。鲁迅伟大、崇高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纪念鲁迅先生【第四篇】
方脸,一字须,每一根头发都笔直地挺立着,有如鹰一般锋利光芒的眼神,还有一双以笔代戈、可以医人亦可以医心的手。他就是我的偶像——被人们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用笔杆子代替枪杆子奋斗一生,在他的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深深地吸引着我。
鲁迅先生是珍惜时间的楷模。他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他在有限的生命中,撰写和翻译竟高达640多万字,平均每天写2000字。鲁迅先生可以一天不吃饭,可以一天不休息,但他不能一天没有精神食粮。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他不怎么吃鱼,因为他觉得吃鱼太浪费时间。鲁迅先生也不愿让别人浪费他的时间,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辜浪费时间就等于图财害命”。由此可见时间对于鲁迅先生的重要性。鲁迅先生到晚年还说:“倘能生存,我仍要学习。”对此,我深受启发。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正的,勤奋者会努力去追赶,去挣、去挤;懒惰者终不愿去挤、去挣,他始终不会拥有。正值黄金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像鲁迅先生那样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做时间的支配者。
鲁迅先生是一心为人民群众着想的人。他非常关心爱护青年人的进步,一生接待过来访青年六百多人,关心过的青年不计其数。当时穷困的萧红找上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没有冰冷,没有歧视。而是毫不犹豫的收下了她,得知萧红喜欢写作时,鲁迅先生尽自己可能地帮助萧红写作并予以推广,可以说是他造就了一名优秀的女作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坚持为社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今年河南洪涝灾害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我把自己拍摄广告获得的850元全部捐出,为灾区人民捐献出自己的一份心意。我还用节约下的零花钱购买了200只口罩上门送给困难群众,前往卡口和社区执勤现场捐赠抗疫物资,慰问抗疫一线的无名英雄……我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好少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心中的偶像致敬。
思想的光芒是不会受时间与空间阻隔的。在那个黑暗荒芜的年代,鲁迅用自己的心血引导莘莘学子,走上真理和正义之路。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鲁迅的思想仍然是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指引我不屈不挠地向上攀登!
鲁迅先生,他不在了,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纪念鲁迅先生【第五篇】
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
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
鲁迅纪念馆总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使其与该地区传统街巷肌理保持统一。纪念馆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绍兴传统竹丝台门。
纪念馆环境幽雅,广场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绍兴传统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厅和鲁迅祖居毗连的绿化巷,栽竹叠石,花木扶疏,更是绍兴的典型传统天井庭园。还有一条水景系列,从序厅西侧开始逶迤北上,在馆址西北方形成开阔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积石理水,配置绍兴特有的廊桥、乌篷船舫等建筑小品,营造出一派江南水乡意境。陈列厅庭园植物以文化含义深厚的樟、松、兰、梅为主,同时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椹、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再现鲁迅当年的环境氛围。
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本身是一座富有绍兴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展馆,造型简洁平和,朴素无华,充分体现了鲁迅精神的人文内涵。内部采用雕塑、不锈钢装饰墙面,以现代化展示手段加强了纪念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建筑与水景纵横交错,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充满灵气的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展馆。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
陈列厅由序厅、南北主展厅、辅助展厅、名人文库及休闲区等几部分有机组成。
进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座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和蔼可亲,仪态从容,更多地表现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面貌。序厅两侧设有“水乡绍兴”、“越中名贤”大型浮雕,反映绍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边上放置导游触摸屏等。序厅空间开敞亮堂,配置盆栽乔木,氛围庄重朴实,体现鲁迅先生的伟大和平和。
主展厅共两层,分为南、北展厅两个大空间形式,同时又与序厅紧密相连,空间贯通一体。
南展厅底层为*部分:鲁迅在绍兴(1881—1897)。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的历代越中先贤,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7岁启蒙,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从野史、笔记、小说及各种民间文艺中吸取养料,努力掌握文化历史知识。鲁迅从小接触农村,亲近农民,这使他既了解了绍兴的风土人情,又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祖父的科场案发生,鲁迅家从小康而跌入困顿的地步,使少年鲁迅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心灵受到创伤。建筑空间布置成鲁迅当年的生活环境,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南展厅二层为中庭式回廊展场,主要展出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的生平事迹。
第二部分: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1898—1912)。鲁迅在南京求学,努力寻求新的知识,逐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东渡日本留学.他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积极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在事实的教训面前,他改变医学救国的初衷,认为主要是要改变国民的精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武器,投入了新的战斗。辛亥革命前夕,他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任教。一方面培养青年,一方面又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第三部分: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1912—1927)。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站在时代的前列,写下了许多战斗檄文,猛烈抨击旧思想、旧文化和旧道德,并同帝国主义、新旧军阀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大革命的高潮中,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先后到厦门、广州,一边从事教学、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他在广东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在事实面前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第四部分:在上海(1927—1936)。鲁迅到上海定居,开始了他一生中*光辉的十年。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团结广大进步文化人士,向敌人冲锋陷阵,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北展厅二楼为第五部分:民族魂。鲁迅逝世后,举国哀悼,人们喻之为“民族魂”。人们纪念他,学习他。建国后,北京、上海、广州和绍兴等地相继建立鲁迅博物馆(纪念馆),《鲁迅全集》多次再版。鲁迅著作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等50余种文字,远播世界各国。北二楼建筑环境明朗,建筑空间宽敞,再现鲁迅先生民族魂的伟大气概,给参观者无限的振奋和沉思。
展览通过大量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体触摸屏、三维立体成像及鲁迅与闰土、鲁迅与藤野等仿真人物蜡像,生动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既有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绍兴地方特色,反映了绍兴乡土文化对鲁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变故对鲁迅的影响,同时又有鲁迅在上海十年韧性战斗的重点,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辅助展厅单独设在主展厅西侧,与主展厅隔水相望。通过一条明亮的玻璃廊桥,与主展厅有机结合。辅助展厅东侧临水设有玻璃通廊和弧形挑台。在参观中不仅将庭园水景尽收眼底,而且在主展厅与辅助展厅之间通过透亮的玻璃墙面,构成相互渗透相互烘托的活跃人文景观。
名人文库采用藏书室形式,设在东侧,面对封闭式绿化庭院,环境幽静,是学者、公众进行资料收集、学术研究的好场所。
北展厅底层为休闲区,设有休闲茶座、三味书店及休息观景平台。观众可在此休闲购物,欣赏美景。
纪念鲁迅先生【第六篇】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灰色空间是不溶于黑白的禁域,岁月只能抹去痕迹,却不能融化记忆。鲁迅先生所愤恨的,是无知的国人与其愚蠢的心智;所同情的,也是如此。如何让世人清醒,是非分明,他弃医从文,用笔杆阐明真理,用文字轰击敌人,用精神感化国人。鲁迅,一个不能被中国人遗忘的为人,新时代的奠基人,旧思想的终结者。于是,20xx年3月,一个草长莺飞的日子,我与思修小组同学前往闻名遐迩的上海鲁迅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希望能睹物思人,再度重温大师风采。
鲁迅纪念馆坐落于鲁迅公园中,而鲁迅纪念亭建于鲁迅墓和鲁迅纪念馆之间,有登高望远,无限缅怀之意.公园里的植物种类繁多,赏心悦目,令人心情愉悦.经过公园熙熙攘攘的人群,终于来到鲁迅纪念馆的门口.雪白高大多的墙壁上,用硬朗的书法写着"鲁迅纪念馆".馆中共有两层,底楼是专供游客购买的纪念品商店及问询处.
纪念馆的核心是二楼.馆内安静内祥和温度环绕着陈列室门口的五幅巨大的鲁迅纪念板,深灰色的基调透露着庄严地气息.随着灯光的逐渐昏暗,我们慢慢走进鲁迅的世界。墙壁上,是他留下的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话语;展示窗里,是一本本褶皱泛黄的老刊物。岁月沉淀了鲁迅的文字,让他超越时代禁锢的思想发热、发光,由普通的白纸黑字升华为醒世明言。展厅昏暗走廊的尽头,一面粗铜制成的人像浮雕印入眼帘:鲁迅、李大钊、宋庆龄等五人(另外两人为分辨出是谁)。曾经,他们用犀利的文字教化国人,用支离破碎的心倡导革命。衰败的国家、愚钝的人民、腐朽的文化禁锢、劣根性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失去了一切可能保护自己的壁垒。他们赤手空拳地站在敌人面前,毫无惧色,在刀锋枪响中振作前行。他们以纸为战场,以笔为武器,以字为弹药,向敌人步步紧逼,用自己的方式保卫国家。这文字,不光是刺穿侵略者胸膛的利剑,还是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风向标,他们将血灌入笔中,用激情和青春书写救国救民的民族史书。五位文化英雄的形象,不只是留在铜雕上,更是烙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边走边看,墙壁上的塑料展示窗里,嵌着着鲁迅先生曾今发表的一本又一本的书籍。老照片、旧报纸,鲁迅生前用过的矽肺器、座椅、书桌、粘有他胡须的易容面具,蜡像、画像、映像,纪念馆的一切,为参观者营造了极好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仿佛离鲁迅更近了,离他那风华绝代的文人艺术更近了。
随着纪念馆参观活动的深入,我们来到“内山书店”门前。内山完造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日本友人之一。1920xx年内山完造夫妇在上海开设内山书店。1920xx年10月,鲁迅到达上海,在内山书店与内山完造相识。从此,两人友谊日深,过从甚密。内山书店不仅是鲁迅购书场所,也是鲁迅著作代理发行所。鲁迅通过内山完造结识了许多日本友人,鲁迅也常将内山书店作为会见友人的场所。内山完造以书店为纽带组织“漫谈会”,推动中日文化交流;内山同情中国革命,为鲁迅、郭沫若等提供躲避国民党当局追捕的场所,出售苏联等革命文艺的书籍,传播革命思想;鲁迅逝世后,内山完造任治丧委员会委员,还发起募集“鲁迅文学奖”。由此可见,鲁迅的笔锋从来都不是指向日本人的,而是指向消极无能的民族。兵来将挡,水来土堰,侵略之事,自古以来,举不胜举。所以说,侵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反抗侵略。鲁迅的悲哀,在于斥责广大劣根性同胞的同时向他们报以深度的同情。恨铁不成钢的时代背景就这样造就了一个选择先医“内伤”,再医“外伤”的伟大医者——鲁迅。
参观完毕“内山书店”,纪念馆部分的活动也已渐入尾声。虽然最终是抱着对鲁迅先生及他的同仁为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感慨心情走出纪念馆的,但脚步并没有变得沉重,反而越发坚实有力。我们,不奢望可以比鲁迅先生为国家做得更多、更好,但时代给予我们的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让我们有机会用小小的汗水、微薄的力量,为自己、为国家,开垦新的土壤。
此次活动的第二站,是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居所,即鲁迅故居。这名字听起来响亮,却不想,是坐落于阡陌交通的弄堂之中。不过,这一切,细想起来,倒也合乎情理:依鲁迅的性格,房子不必大,但必雅致。就像三味书屋一样,不在华丽,但在能留下美好的回忆。故居是占地不大的三层阁楼样式,因此每一层都只能“专用”:一楼是书房兼会客厅兼餐厅;二楼是鲁迅夫妇的卧室和狭小的储藏室;三楼是儿子的卧室及用来安置逃避抓捕于此的同仁住的小客房。进门第一眼环顾四周,并没有惊艳雅致之感,更多的是陈旧的红木家具发出的尘封古老的气息。家具都是简单实用类型的,可见这段时间的鲁迅并没有定心,坐在老式书桌前的他,或许思绪还徘徊在如何带领人民思想走向进步的问题中。接下来,我们的参观脚步由客厅移至主卧,再移至三楼。布局简单,风格朴素,是我对鲁迅故居的整体印象。就是这样一间小屋,鲁迅先生此生最后三年居住的地方,是他无数次冒险掩护逃难文人的地方,也是记忆止步的地方。
鲁迅故居门前的一张照片,把这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定格在了日照当空的上海老宅前。活动结束了,但心却飞了。思绪一时无法从回忆中抽离。也罢,任它在他的世界中游荡,让他的精神继续同化它,感动它吧!
纪念鲁迅先生【第七篇】
想写1篇文章来纪念鲁迅先生,是几年前的事了,却羞愧自己的文笔,怕误了先生的英明,一直都不敢下笔。如果,要我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涌现的若干伟人中选出三个人来代表我们这个民族,先生必是其一。我对于鲁迅先生的敬仰,是无法言表的。他首先是一位思想家,其次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名斗士、一位革命家,不愧于革命的旗手。
如果,仅用数量来衡量一个文学家的成就,那先生很难与当今的那些专业写手抗衡。他们堆砌文字的功夫已与工人堆砌砖瓦的功夫不相上下,这就是他们胆敢蔑视先生的原因,也是胆敢说自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原因,遗憾的是这句话也是出自古人之口,非他们原创。幸运的是,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没有用数量来衡量文学贡献的。先生的贡献,仅仅是《呐喊》、《彷徨》、《朝花夕拾》和《野草》就可以站在世界文学史的山顶了,何况还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这一点,其实已不容我在这里多话,先生在世的时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就已经承认和肯定了他的成就和贡献。血写的事实不是现在的一些屑小之辈可以抹杀的,更不是现在的一些无耻之徒通过谩骂可以改变的。
现代文学在中国发芽以来,鲜有对历史具有批判意义、对现实社会具有指导意义、对未来进步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而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以上意义和作用!他的革命精神也体现在这些文字中。
首先是对历史的批判和继承。鲁迅先生对历史的批判是无情且深刻的,但是,请记住,他批判的是历史文化中负面的消极的保守的落后的部分,是“吃人”的那部分历史文化,而不是全部历史文化。相反,他比一般人更重视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更重视对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全面否定历史文化,谩骂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垃圾,不适应经济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礼顶膜拜,完全背叛自己的祖宗!其中,竟有一些人打着鲁迅先生的旗号,以为先生是他们的先导,这是对先生最大的诽谤之一!鲁迅先生不仅继承了我们的优秀历史文化,而且,还发扬光大了我们的历史文化,他自己的作品和精神也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优秀部分!我们要踏着他的足迹,举着他的旗帜,在继承中发展、在学习中创新,不断发展我们的优秀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中华民族的.贡献!
其次是对现实社会的改造。先生所在的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出生、成长在清末,成熟、战斗于**的民国。他为什么要弃医而从文?就是因为他认识到医生仅仅只能医治个别人身体上的病,不能医治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病;医生仅仅只能挽救个别人的生命,不能挽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所在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旗手的时代,而他,就是一名旗手,他深刻的认识到这个社会需要改造,需要革命,而他,就是一名革命者。有人说,他没有拿起枪、举起刀,没有去冲锋陷阵,是的,革命需要行动的实践者,但是,革命更需要思想的实践者,革命的思想是革命的方向,革命的思想是革命的旗帜,没有方向和旗帜的革命是盲目的,无畏的牺牲有什么意义?别忘了,在他努力寻找民族解放与民族自强的道路时,更多的文人是合流同污,风花雪月,粉饰太平,如梁实秋、张恨水之流,最更悲的是,他们现在又“重生”了,红火了,历史又在重演!
鲁迅先生的精神是什么?就是革命。革命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就是创新。不断革掉落后的保守的腐朽的,创造先进的开放的文明的。这种精神会过时吗?永远不会!先生的革命精神在他的杂文里表现的最清楚,他努力与中华民族的一切落后的保守的腐朽的文化、思想、传统作斗争,与这些文化、思想、传统的代言人作斗争,他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强大寻取一条正确的道路,十分迫切的希望自己的祖国民主、富强、文明,十分迫切的希望自己的民族解放、自由。现在,我们不仅不能没有鲁迅先生的精神,相反,我们比以前更加需要鲁迅先生的精神!为什么?因为,革命还远远没有成功!就如毛泽东同志说的,建立新中国,只是万里长征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的道路更加漫长而且艰巨。现实告诉我们,革命的任务还很艰巨,外部环境,资本主义依旧统治着世界,它们对我们的敌视和颠覆一刻也没有停止,军国主义、帝国主义随时可能死灰复燃;内部环境,官僚主义还十分严重,腐败问题还十分严峻,它们时刻都在威胁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严重影响我们的政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有时候,我都有点痛恨先生,为什么把中国人的劣根性看得那样深、那样准!可是,不得不承认,现实依旧每天在重演先生笔下的故事,无情的官僚、冷漠的看客,阿q一般的人物,活灵活现的生活在我们中间。所以,先生的时代并没有远去,这不是我们的幸福,这是我们的悲哀!今天,我写文章纪念鲁迅先生,不仅为我们的历史,更为我们的现在。我们要好好读一读先生的文章,好好想一想先生的用心,为着过去、为着今天,更为着未来!
纪念鲁迅先生【第八篇】
一张瘦瘦的脸庞,两道犀利的目光,透露出坚强与不屈。悠扬的手常常在纸上‘沙沙、沙沙’的留下一排排刚劲有力的文字,他的文字给人清爽的感觉,他的文字是那么的优美,带着的又是刚毅与坚强!一头不屈的硬发,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竖着。他就是鲁迅!
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终年才55岁,但他写出了无数经久不衰的书: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彷徨》、《坟》等,他的作品广为流传。被世人所敬仰的鲁迅先生却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鲁迅先生的房间必定是最“热闹”的,因为,他正在演奏着“文字交响曲”希望这一首首动听的曲子能唤醒麻木不仁的中国人。
原本我对鲁迅几乎一无所知,是我读了许许多多鲁迅的文章后才知道的。刚看到鲁迅二字时,居然……想想也真好笑。居然以为鲁迅就是造伞的那个,春秋时期的人……结果,后来一查才知道,原来造伞的那个是鲁班啊!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个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被毛主席赐予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奠基人。鲁迅一路走来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开始时,鲁迅选择的是做医生的,而鲁迅也是当时的一代名医,救死扶伤。后来,弃医到从文,用笔做武器,一次又一次的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也因此被国民党反动派列入了黑名单,是他们的眼中钉,他们眼中的一根刺。鲁迅屡屡遭受迫害,不,因该说是无论何时都有人想迫害、加害于他。他的武器虽然只是一支极为普通的笔,却是最有力的武器!他用笔划存漫漫长夜,挑出些许亮色。同学们,鲁迅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鲁迅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那充满黑暗的年代,他的笔杆像抢一样精准,他的文章像子弹一样打进反动派的心脏。他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他用自己的身体燃烧出星星之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鲁迅对自己一生的写照。
上一篇:实用食品突发应急预案【汇编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