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学习贯彻A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
在深入学习贯彻A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
各位学员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就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进行学习和交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A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立足于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三农”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和新观点,将“三农”工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印发,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1个中央一号文件,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发布的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体现了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传递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A总书记就“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这些重要指示,在每一个中央一号文件中,都得到充分贯彻。回顾11个“一号文件”,一个鲜明的主题一以贯之——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A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增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今天我从三方面讲:
一、A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一)什么是“三农”、“三农问题”和“三农”工作?
1、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
2、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首先我们从新中国三次农村建设的回顾:第一次,上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由于实行了土地改革,农民得到土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后来,这一阶段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走向滑落,经历了刘少奇主导的分田试验的挣扎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走向底端;第二次,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安徽小岗村18位英雄开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掌握了土地的自主经营权,加之科技贡献的大幅提升,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生活实现了飞跃,全国也基本实现了温饱。到1984年底,全国569万个生产队,99%以上实行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连续几年农业特别是粮食增产幅度很大,1984年达8000亿斤,人均8000斤,接近世界人均水平。国务院向世界粮农组织宣布,我国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第三次,从十六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开始,现在正处在延续过程中。200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04年至2017年,先后出台过十四个中央“一号文件”,不断推进农村改革。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996年正式提出“三农”的概念;2000年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
3、那三农工作是指什么?三农工作就是指做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工作,其目的在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和农村稳定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A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就“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举措,为新时代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A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一)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整体形势是不错的,2004年以来,农业连续实现丰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66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这几乎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的一个奇迹。近年来,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已经从10.2%下降到了1.7%。
但是,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大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比如,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1:1;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9:1;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4:1;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6:1;2021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0:1;202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5,从以上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A总书记一针见血的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实践表明,只有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才能真正缩小贫富差距,才能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农”必须“强富美”
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短腿就是“三农”,三农问题是事关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因素。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7年,我国的人民的GDP达到8800美元,我国已经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当前我们正处于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从后工业化时期向工业化社会转变的关键期,而同时,这也是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历史关口。一方面,我们可以为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喜悦,另一方面,我们必须面对40多年的高速发展,它积累的一些结构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和矛盾在不停地显现,如果我们不能够顺利的实现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的时候,可能会导致经济的停滞。而快速发展中积聚的问题就会集中爆发,最常见的贫富差距分化、产业升级困难、城市化的进程受阻,如果这些问题集中出现,就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几乎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向现代化迈进过程当中的一个难以逾越的坎,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世界上大约有101个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真正的能够跨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不过13%,而我们看到的像阿根廷、智利、巴西、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以及北非的一些国家,都是处在这样的一个发展节点当中,没能处理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农业农村发展跟不上,大量的农产品供应不足,农业没有吸引力,这时候呢,农业就被国际的大资本所垄断。这时候,整个农村就会出现,他不能够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民被迫涌于城市,而城市在快速扩张的过程当中,又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住房和社会保障,没有办法让这些涌入城市的农民安居乐业,大量的失业农民就聚集在城市的贫民窟里,乡村经济和乡村出现了凋零,而城市里工业化和城镇化都陷入困境。因为没有处理好农业农村和城市社会发展的一个平衡关系,从而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们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有着地区城乡之间的一个发展差距,如果不能够顺利地跨过这个阶段,那我们面对的风险和问题将会更多,在2021年在“第一个百年”计划完成的时候,我国已经实现人均GDP过万,去年我国人均GDP为121.02万亿元,当我国的人均GDP将超过13000美元,届时我们将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也就意味着2025年,我国将成功的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而在这一个节点,能否顺利地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所以三农问题是事关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因素,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农”必须“强富美”。
(三)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
A总书记指出,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变前所未有,疫情、极端天气等因素叠加造成全球粮食短缺、粮食供应链不畅、粮价剧烈波动。比如俄乌冲突导致①世界面临粮食供应短缺②战争扩大可能会使乌克兰粮食产量减少,从而造成整个世界粮食供给不足③导致港口和铁路的运行受阻,将对国际粮食供应链造成冲突④紧张局势对全球不发达地区造成更大威胁,导致全球饥饿人口上升;⑤冲突导致全球粮食成本上升,粮食飙升等问题。当前,全球约50个国家和地区高度依赖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小麦供应,其中,26个国家50%以上的小麦依赖俄乌两国。2021年,俄罗斯出口小麦4249万吨,占全球小麦出口量的21.99%,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乌克兰出口小麦2036万吨,占比10.54%;两国总计出口量达到6285万吨,占全球小麦出口量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俄乌冲突势必会加剧全球粮食供应短缺,导致粮价上涨,危及数百万人的粮食安全。据统计,截至2022年2月24日前,已有约110万人需要粮食和生计援助,约40万人面临粮食不安全问题。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戴维·比斯利认为,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饥荒年 。俄乌冲突的加剧,更是直接影响了30%的全球小麦贸易、20%的全球玉米贸易。
从国内看,A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纵览历朝历代,农业兴旺、农民安定,则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凋敝、农民不稳,则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到了近代,列强入侵,内忧外患,农村荒凉,民不聊生。我们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致力于使农民从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下解放出来。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1936年,他在延安会见美国作家斯诺时说到,“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实现了亿万农民翻身得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组织农民重整山河、发展生产,进行了艰辛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农民率先拉开改革大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绩是全党全国共同奋斗的结果,大家都付出了艰辛努力。尽管我们的“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从现在到2035年,也就3个五年规划期,要抓紧行动起来。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的状态没有变,大豆等部分农产品对外依存度高的格局没有变,粮食安全方面的挑战依然较大。
应对风险挑战,不仅要稳住农业这一块,还要稳住农村这一头。经济一有波动,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农民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际经济下行影响,一度有近3000万农民工留乡返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大局能够保持稳定,没有出什么乱子,关键是农民在老家还有块地、有栋房,回去有地种、有饭吃、有事干,即使不回去心里也踏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民在城里没有彻底扎根之前,不要急着断了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这就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特色,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中国的粮食安全也被看成是全球粮食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要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然离不开强大农业的支撑。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必须振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纵览历朝历代,农业兴旺、农民安定,则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凋敝、农民不稳,则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到了近代,列强入侵,内忧外患,农村荒凉,民不聊生。我们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致力于使农民从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下解放出来。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1936年,他在延安会见美国作家斯诺时说到,“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实现了亿万农民翻身得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组织农民重整山河、发展生产,进行了艰辛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农民率先拉开改革大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二、A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A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涉及“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贯通历史、现实、未来,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直接体现,是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指导与顶层设计,要将其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从整体上进行理解和把握。我这里梳理了
(一)战略地位作用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2022年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A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在这篇重要讲话中,A总书记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揭示了“三农”问题和我们党、国家、民族内在的本质联系,极大深化了我们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A同志在地方工作期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在陕北梁家河,他与村民们一起战天斗地,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了深切的了解和感悟,成了“黄土地的儿子”;在河北正定,他探索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新路子,总结出裕民富民的“二十字经”;在福建,他组织推动山海协作、闽宁对口帮扶,强调扶贫先扶志,提出“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扶贫搬迁“造福工程”;在浙江,他亲自部署“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重要工程,探索推进“三位一体”合作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农业农村重大改革,推动浙江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走在全国前列;在上海这个农业比重不到1%的超大城市,他的足迹遍布郊区乡村,强调只要有农业农村农民,就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做到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减弱,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良好势头。
(二)总抓手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扩内需、稳投资、搞建设,不能只盯着城镇。农村这块欠账还很多,投资空间很大。这几年,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还存在明显薄弱环节。要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短板要加快补上。要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十四五”时期,要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健全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当前,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并着眼长远,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安排。唐仁健同志说“我们要深刻领悟农业强国的历史方位、战略定位、统领地位,明确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不断强化政策和要素供给,着力推进科技和制度创新,铆足干劲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除此之外我们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大功夫:一是要大力传播优秀传统道德情操,通过教育、宣传,让“勤俭节约、自强不息、与人为善、崇尚和美”的高尚道德情操深入扎根乡土,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二是要大力推行“孝老爱亲、诚实守信、推己及人、邻里互助”的良好行为规范,确立“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向上向善风尚,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人文基础。三是要大力保护“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乡情浓郁、古色古香”的乡土文化遗产,把乡村文化遗产的展示体验深度融入现实生活,让乡村文化遗产始终保持与时代的互动交流,让中华农耕文明历史根脉绵延不断并随时代发展进步而发展演进,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财富。四是坚持“四个优先”: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即选拔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好干部去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即重点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解决土地增值收益长期“取之于农、用之于城”的问题,破解“农村的地自己用不上、用不好”的困局,让农业农村能够公平公正地享有更多发展资源。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牢牢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牢牢把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个总方针,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实;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从以上可以看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牢牢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使农业农村与国家同步实现现代化。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脱贫地区防止返贫,这个任务很重,重就重在,相当一部分脱贫户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一些边缘户本来就晃晃悠悠,稍遇到点风险变故马上就可能致贫;脱贫地区产业的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有的地方甚至帮扶干部一撤,产业就可能垮掉。针对这些问题,A总书记指出,“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绝不能出现这边宣布全面脱贫,那边又出现规模性返贫”,并从两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1、“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A总书记针对不同情况提出相应要求。对易返贫致贫人口,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常态化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继续精准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强调“要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帮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不能靠发钱养人,防止陷入福利陷阱、政策养懒汉”;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强调“要做好兜底保障,及时纳入现有社保体系,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对脱贫地区产业,强调要继续帮扶,“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挡升级”;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强调要强化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对扶贫资产,强调“要摸清底数、加强监管,确保持续发挥作用”。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脱贫地区防止返贫,这个任务很重,重就重在,相当一部分脱贫户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一些边缘户本来就晃晃悠悠,稍遇到点风险变故马上就可能致贫;脱贫地区产业的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有的地方甚至帮扶干部一撤,产业就可能垮掉。针对这些问题,A总书记指出,“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绝不能出现这边宣布全面脱贫,那边又出现规模性返贫”。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比如我们新疆克州1.27万户5.51万人监测对象消除风险,风险消除率达93.25%。
2、“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
A总书记提出四方面具体要求:一是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二是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继续坚持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机制;三是平稳有序做好各级扶贫办机构职能的调整优化,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四是压实责任,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
那么在贯彻落实A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防风险、抓衔接、促发展几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342元,同比增长14.3%,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8个百分点。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收入较快增长。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1561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出台多方面倾斜支持政策。8个东部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市),东部已向协作地区投入财政援助资金228.7亿元,互派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2.3万人。务工就业规模达到3277.9万人,比2021年底增加132.9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58.7万人。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11元,增长7.5%,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2个百分点。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从九个方面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之一进行强调部署。
新疆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951元,较上年增加1608元,比全国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高609元,同比增长12.1%,比自治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5.8个百分点。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脱贫人口由2021年底的95万人降至2022年底的25.71万人,降幅达72.9%。
总的来看,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我们要坚持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部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三)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不能以农业萎缩、乡村凋敝为代价。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A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同时,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四)粮食安全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和对农业的支持。恰恰相反,我们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A总书记强调:“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要绷紧,一刻也不能放松。在2019年发表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全文约1.2万字全景式展现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是从战略上考虑的。要严守耕地红线,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落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防止粮食生产出现大的滑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也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了战略主动。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疫情灾情叠加影响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市场运行平稳。这充分表明,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靠自己端牢我们的饭碗!同时也要看到,从吃饱到吃好,消费结构还在不断升级,粮食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态势,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
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持续增加,供求紧平衡将越来越紧,再加上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确保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宁可多生产、多储备一些,多了的压力和少了的压力不可同日而语。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
要求要做到以下几点: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A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先后对清理整治大棚房、违建别墅、乱占耕地建房和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等提出要求。总书记严厉批评一些屡禁不止的耕地乱象:“绝不能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去搞造林绿化。各省区市现有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必须保住,不能再往下降了!”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总书记强调,“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比第二次调查减少1.13亿亩;在耕地减少的同时,人口规模却从2000年的12.67亿人增至2021年的14.13亿人。人均耕地面积分别由前两次国土调查的1.59亩/人和1.52亩/人,降至第三次调查的1.36亩/人,已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因此总书记明确要求:“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多次讲到:“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搞变通、做手脚,‘崽卖爷田心不疼’。”
——“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耕地数量有限,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当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绝不能落后。A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总书记明确要求,拿出攻破“卡脖子”技术的干劲,“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早日实现重要农产品的种源自主可控”;在严格监管、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快推进生物育种研发应用”。总书记还强调,加快打通科技进村入户的通道,促进政府公益性服务和市场社会化服务协同发力;既要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也要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短板,特别是要加大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建设。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亿万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A总书记强调,“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并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一是要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范围;二是要创新经营方式,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要加强农民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培训,促进管理现代化。
——“实行党政同责”。确保粮食安全,需要压实各方责任。A总书记深刻指出:“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保面积、保产量,饭碗要一起端、责任要一起扛”;明确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粮食安全要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总书记还对长期以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的产粮大省、大市、大县提出表扬,要求“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奖补力度,决不能让重农抓粮吃亏!”
——“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A总书记深刻指出:“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今后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围绕这一目标,总书记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促进生猪产业稳定发展;抓紧研究部署大豆、棉花、玉米、小麦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打好农产品贸易这张牌,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走出去,增强供应链韧性。总书记要求,保粮食安全要一个品种一个品种深入研究、制定方案、落实下去。制止餐饮浪费意义重大,总书记强调“必须长期抓下去,推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因此,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在任何时候都要努力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五)农民共同富裕论:“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
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还是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关键就是要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A总书记指出:“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他还强调“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2021年4月他在广西南宁考察时指出,“我说过,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中国人说话、中国共产党说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说话是算数的。现在全中国56个民族都脱贫了,兑现了我们的庄严承诺。我们还不能停步,接下来要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迈进,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加油、努力,再长征!”因此,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
(六)乡村治理体系论:“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A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当前,我们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农村社会。
(七)美丽家园论:“再现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进行新农村建设,决不是要把这些乡情美景都弄没了,而是要让它们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要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A总书记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同时,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全国行政村环境整治全覆盖,基本解决农村的垃圾、污水、厕所问题,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八)党的全面领导论:“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党。A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2019年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对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作出了系统规定,是新时代党管农村工作的总依据,充分体现了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
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我们常讲,“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支部”“给钱给物,还要建个好支部”。因此,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A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并提出具体要求:
一是落实好“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A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并提出针对性要求: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县以上各级党委,要发挥好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健全议事协调、督查考核等机制。对于地方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缺兵少将、运转起来疙疙瘩瘩的现象,总书记要求抓紧充实力量、完善运转机制、切实予以加强。
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A总书记结合这些年来的考察经历,深刻阐明规律:发展得好的村子,都有一个好支部、好书记。总书记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乡镇、村集中换届要早做谋划、采取措施,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二是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三是针对基层反映突出的“表海”、“会海”泛滥,“打卡”、“考核”一大堆,“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等问题,还要继续下猛药,常抓不懈。
三是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A总书记提出四方面要求:一是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对在艰苦地区、关键岗位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要优先重用;二是各级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本领;三是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四是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
三、A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A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必将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从而不断书写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篇章。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胜利召开后、“十四五”时期的关键之年,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前言部分结合二十大、中央一号文件、自治区一号文件精神,我们从以下五方面
(一)对“三农”问题认识达到新高度
立政之本则存乎农。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发展始终关乎社会发展、国家命运。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赋予“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和战略任务。
一是要坚决落实国家粮食安全责任。
二是要加强耕地保护建设。
三是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四是要落实A总书记对新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点内容。
(二)对工农城乡关系进行新定位
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彻底改变长期存在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思维定势。
一是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
二是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着力推进扩权强镇,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三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继续保持工作力度和政策强度,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坚持常态化排查和集中排查相结合,用好防返贫监测和帮扶管理平台,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完善帮扶政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确保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三)对农业发展阶段作出新判断
现阶段,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中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的农产品不适合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要的是高品质的、没有污染的农产品。农业发展方向,应该走的路就是以低端传统产业对接高端现代需求。所谓高端现代需求,就是绿色的、有机的、高品质的东西。为此,我们要跳出传统农业,创新发展路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产业振兴要重点构建面向市场需求、市场导向性的新型产业。要适应市场需求、大众需求的新变化,坚持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发展新动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同时,要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培育一批链主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产品和品牌。
(四)对“三农”工作目标任务展开新谋划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
(五)对党管农村工作进行新部署
要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目前,要切实加强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中央强调建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求强化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主体责任,落实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等要求。同时,要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落实“四个优先”(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头等大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绩考核联系起来,层层落实责任。
结语:
“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一定能够不断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上一篇:实用秋分祝福话语大全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