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云南大理的导游词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4年云南大理的导游词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云南大理的导游词【第一篇】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来到云南大理古城,我是你们的导游。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云南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又名叶榆城、紫城。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

大理为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游核心区。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置叶榆县,隶属益州郡。

唐宋时期,大理相继建立过南诏、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太和城被南诏国选做其都城。太和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外城筑有南北两道城墙,两道城墙的西端在金刚山顶相连接,南城墙长约3350米向东延伸;北城墙长约3225米。

唐贞元四年(779年),皮逻阁之曾孙将都城迁至羊苴咩城,即大理旧城。

唐天复二年(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夺权,建立“大长和国”。南诏天应元年(927年),杨干贞扶持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随后又自立为王,建“大义宁国”。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于羊苴咩城定都建国,国号大理。

元朝灭大理国,城毁于兵燹。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攻占大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仍治太和县,并筑新的府城,即大理古城。

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大理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文献楼

文献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楼额悬挂云南提督偏图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所题的“文献名邦”匾额,故名文献楼。文献楼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结构的镝楼,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

五华楼图片

南城楼图片

北城楼,又称“安远楼”。北城门又称“安远门”、“三塔门”,始建于1382年,是古城四座城门之一。城楼的屋顶采用了中国宫室建筑中较高等级的重檐歇山式,保留了明朝时的建筑风格。

西云书院位于大理市古城片区城内,大理市第一中学内。书院建于清代,原为杨玉科私人府第。《西云书院》既是历史悠久的学府,又是典型的大理古建筑,对研究大理教育史、清末历史、古建园林具有重要的价值。

大理府考试院位于大理古城博爱路北段东侧,是清代滇西北童生考举的场所。大理府考试院始建于明代,原建筑在大理城内西北角,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迁至现址。1985年,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理古城天主教堂是辐射滇西教区的中心教堂。教堂由巴黎外方传教

会法人牧师严美璋(中国名)于1927~1932年建盖。教堂坐东朝西,由大门、通道、二门和礼拜堂组成。主体建筑为台梁式结构,外面双层皆偷心,顶施彩绘藻井,大门斗拱挑檐歇山顶,二门与教堂相连。堂前为门楼,双层,中间高两头低,采用白族实木结构建筑形式,由狮、象、龙、凤等瑞兽斗拱挑檐。1985年,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圣寺图片

大理古城基督教堂由传教士韩纯中于1914年(1904年)建盖。当时称“中华基督教礼拜堂”,1956年,更名为“大理基督教合一会”。1980年,又更名为“大理古城基督教会”。20xx年再次更名为“大理古城基督教堂”。教堂坐北向南,由石拱形大门进入东西两道二门、礼拜堂、祷告室和屋顶的钟楼。教堂主体结构为土木结构、四撇水瓦屋顶,四面墙壁均由石头垒砌而成。20xx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圣寺三塔又称“大理三塔”,是中国著名的佛塔之一,位于大理以北公里苍山应乐峰下,崇圣寺三塔的基座为方形,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其东面正中有块石照壁,上书“永镇山川”四个大字,颇有气魄。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底宽米,高米,塔顶有铜制覆钵,上置塔刹,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

三塔1961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维修时,发现600余件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文物,具有极高的维护价值。

太和城遗址是南诏立国时的都城。南诏在751年和754年与唐王朝发生了两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并取得了最终胜利。776年,为“立此存照”,南诏王阁罗凤立“南诏德化碑”于“国门”之外,“论阻绝皇化之由,受制西戎之意”。

1961年3月4日,太和城遗址(包括南诏德化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和城遗址因其规模宏大、地面遗迹保存较好、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被列入期间全国百项重大遗址项目名录。

好了,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下面是自由游览时间,祝大家旅途愉快!玩的开心!

-->

云南大理的导游词【第二篇】

大理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云南著名的景点,吸引了各地的游客来参观游玩。下面是本站网友为大家分享的“2024年云南大理的导游词精编4篇”,欢迎参考!

大理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总面积 29459平方公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川秀丽,四季如春,是祖国大西南一块待开发的宝地。全州辖一市十一县,是一个居住着汉、白、彝、回、傈僳、藏、纳西等26个民族的地区,1999年末总人口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0%,其中白族人口万人,是一个以白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是闻名于世的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

州府所在地大理市,是滇缅、滇藏公路交汇地,滇西的交通枢纽;是历史上我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是唐代南诏和宋代大理国五百年都邑所在地,素称“文献名邦”;以“风、花、雪、月”著称的大理,现为国家对外开放城市、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的南诏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宾川佛教圣地鸡足山,以及挺拔雄伟的苍山,明媚清澈的洱海,蝴蝶泉的湖光山色,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又神奇的画卷。大理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的民族风情为特色而闻名遐迩,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

大理崇圣寺三塔,距离下关14千米,位于大理以北千米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雄浑壮丽,是苍洱胜景之一。

崇圣寺三塔的基座为方形,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其东面正中有块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颇有气魄。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底宽米,高米,塔顶有铜制覆钵,上置塔刹,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

三塔相传建于南诏保和时期,近年来曾在塔顶发现南诏、大理中时期的重要文物600余件。南、北二小塔,位于主塔之后,两塔间距米,与主塔相距70米,成三塔鼎足之势,两塔均为八斛形檐式空心砖,共10级,各高43米。崇圣寺三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 游客可在下关乘班车至崇圣寺三塔,票价3元。如果从大理古城前往景区,可选择步行,只需半小时;也可乘小马车至三塔,费用4元;或者坐私人巴士直达,票价1元。

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从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阳苴咩城,已有1220xx年的建造历史。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

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

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馆、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吸着金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流连忘返,寻找东方古韵,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古城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方圆十二里。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大理古城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云南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的“世祖皇帝平云南碑”,就耸立在三月街街场上。在古城西北1公里处,就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理三塔,与古城西南角的弘圣寺一塔遥遥相对,为古城增添了一层灿烂的色彩。大理古城的城区道路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被修复一新。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的古朴、别致、优雅。

现存的大理古城是在明朝初年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被修复一新。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古城的古朴、别致、优雅。从苍山俯看大理古城,文献楼、南城门楼、五华楼,北城门楼一字排开,巍峨雄壮,使古城透出一种诱人气韵。街道两旁,白族民居古香古色。

鸡足山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是享誉南亚、东南亚的佛教圣地,中国十大著名佛教名山之一,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理景区的重要景点、是以展示佛教文化和生态景观为主的集佛事朝拜、佛学研究、观光旅游、科普科考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景区。鸡足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境内,距古城大理86公里,距春城昆明410公里,最高峰天柱峰海拔3248米,苍崖万仞,翠微千里,高峻险拔,因“前列三峰,后拖一岭,俨然鸡足”而得名。鸡足山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常年如沐春风。

山顶终年云雾缭绕,如梦似幻。原始生态保存完好,珍禽异兽数十种,形成了以动物和原始生态植被为主的自然生态体系。古人用一鸟、二茶、三龙、四观、五杉、六珍、七兽、八景来概括鸡足山的自然景观。按区位划分,鸡足山风景名胜区可分为:山门游览区、祝圣寺游览区、迦叶殿游览区、金顶游览区。

鸡足山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首座弟子饮光迦叶守衣入定鸡足山华首门,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到元、明两代,形成了以迦叶殿为主的八大寺七十一丛林。鼎盛时期发展到三十六寺七十二庵,常住僧尼数千人的宏大规模,形成了“金殿空中香迷雾,十里松风吹不断”的盛况。厐大而气势宏伟的寺院建筑群,撰写鸡足山格外辉煌的历史。历代高僧大德多来朝拜、住持和修行,声闻九州。清末民初,旷世高僧虚云数登鸡足山,驻锡圣地,开时代佛学新风。游历的墨客骚人为鸡足山留下了极为保贵的诗、文、书、画。米芾书法“天下第一山”,担当的诗、书、画,徐霞客《鸡足山志》,屈尔泰绘《墨龙图》,徐悲鸿的画《鸡·竹·山》、《奔马》,孙中山题扁“饮光俨然”,梁启超题扁“灵岳重辉”,不仅是鸡足山的崇高赞誉,更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鸡足山蕴籍了悠久的佛教历史和丰厚的佛教文化内涵。

鸡足山旅游资源有三大特色:

一是有浓郁的佛教文化特色。鸡足山佛教为释迦牟尼大弟子饮光迦叶所开辟,盛于明清,鼎盛时发展成以祝圣寺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3000余人的宏大规模。其间,高僧辈出,著名高僧小澄、慈济、普通、本贴、读彻、周理、释禅、净月、大错、担当等大师,讲经、说法、著述、建寺,极大地丰富了鸡足山佛教文化。鸡足山为禅宗发源地,且部派兼容,是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交汇点,在南亚、东南亚各国享有盛誉,自古以来是中外佛教徒心仪的圣地。

二是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特色。在鸡足山历史发展中,文人墨客荟萃,米芾、董其昌、吴伟业、李贽、徐霞客、孙中山、梁启超、徐悲鸿、赵朴初等为鸡足山赋诗著文,题字献画。云贵总督范承勋、姚安土知府高奣映先后四次纂修《鸡足山志》,滇中著名学者李根源、赵藩再修《鸡足山志补》,是后人了解考察鸡足山历史、山川、人文、寺观、特产的重要文献和典籍,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步行五千余里,于1638、1639年两次登上鸡足山,住山数月,对鸡足山地质、水文、植物、胜景、寺院等进行了详细考察,记述

日记

3万余字,纂修了第一部《鸡足山志》;1920xx年,孙中山为祝圣寺题写了“饮光俨然”,梁启超题写了“灵岳重辉”,1920xx年云南省主席龙云慕鸡足山胜名,登山览胜,拨巨资在天柱峰金顶寺光明宝塔原址修建了楞严塔,为楞严塔题词“法相庄严”,1937年,袁嘉谷登游鸡足山,登楞严塔,供奉了手书《楞严咒》、《大悲咒》和《楞严塔碑记》,留下了著名的石钟寺长联,著名画家徐悲鸿于1942年留下《雄鸡竹石图》和《奔马》等书画5幅,1982年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为鸡足山题写了“祝圣寺”、“灵山一会”、“天开佛国、地涌化城”等匾额。这些都是鸡足山难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是有雄、秀、幽、奇、绝的自然景观特色。鸡足山面积2822公顷,最高海拔3248米,相对高差1486米,摩天凌云、雄峙天南,古人曾以“苍崖万仞、猿踞猱攀”形容其险峻,共有40余座奇山、13座险峰、34座崖壁、45个幽洞,另有泉潭百余,岗岭谷壑无数。全山气势磅礴,山峰竞秀,林泉交错,奇峰嵌寺,苍藤古树,缨络万千。素以雄 、秀、幽、奇、绝而著称。鸡足山一鸟、二茶、三龙、四观、五杉、六珍、七兽、八景为名人墨客赞叹不绝,更让人流连忘返,可谓“鸡足奇秀甲天下”。鸡足山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有高等植物80多科500余种,主要有栲、松、栎、楠、杨等种类,树龄多在百年以上,为鸡足山增添了美丽和神奇,有“天然森林公园”之美誉。

1996年,宾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争取到20xx年前把宾川建成以“鸡足山旅游、佛教圣地和南亚热带生物资源开发为鲜明特色的大理州东部旅游、商贸、加工工业为主的,与国际化城市相连接的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20xx年,县委、政府在“十五” “”规划中,进一步提出了鸡足山开发、建设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我县紧紧围绕战略目标任务,历经多年的努力,现在鸡足山旅游的已形成良好的发展格局,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齐备,服务热情周到,经营文明守法,安全保障有力,治安秩序良好,资源保护完整,管理严格规范,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培植健全。鸡足山于1998年被列为'99昆明世博会重点接待景区;1999年被国家'99生态旅游年组委会列为香格里拉探秘游精编景点之一;20xx年被列为中国面向世界隆重推出的11条国家级精品旅游线及云南面向世界建成5条精品旅游线之一的滇西北香格里拉及少数民族风情之旅的重要景区之一,被列为云南面向世界推出的23个精品景区之一;20xx年通过了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被评为云南省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20xx年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

-->

云南大理的导游词【第三篇】

大理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川秀丽,是祖国大西南一块待开发的宝地。大理州历史悠久,素有“文献名邦”的美称,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下面是本站网友为大家分享的“2024年云南大理的导游词精编4篇”,欢迎参考!

巍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蒙化志稿·城池志》载:“(巍山)城方如印,中建文笔楼为印柄。”从文笔楼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出去就是古城的四条主街道。由于种种原因,古城的东、西、南三座古楼已毁,而今只有北门古楼和城中的文笔楼幸存下来。古城池形如棋盘,24条街和18条巷星罗棋布,纵横交错,是典型的明清风格“棋盘式”城池布局。

走进古城,映入眼帘的是青瓦白墙、木雕大门、黑底鎏金的招牌、被岁月磨得光亮的石板路。街道上的房子,底层一律是店铺,临街的门面都是木质的,把门板卸下来,整个屋子就向街心敞开着。店门也是家门,没有扎眼的时尚招牌,也没有走遍天下都一样的纪念品。那些马具店、碑刻店、古董店、剃头店、小吃店……可以让你逛个够。小店的主人,悠悠地坐在草墩上,也不在乎身边的铺子是否有生意,怡然自得地打着哈欠。三五成群的老人们悠闲地坐在街边的草墩上,围着小方桌吃茶下棋吹牛,看街上的热闹。古街上,背着书包的、挑着蔬菜的、提着鸟笼的、牵着毛驴的、甩着空手的……人们从古楼的门洞穿梭而过,来来往往行走于古街上。岁岁年年,热闹的景象似乎在这古街上定格。

清晨,你可以在古街选择一家早点铺,吃上一碗八巴肉饵丝或者一碗巍山一根面。八巴肉饵丝和一根面都是巍山响当当的小吃,价格公道味道鲜美。转出来在街边,可以花上几元钱买一堆刚采的菌子。如果有兴趣可以在碑刻店或古董铺里泡一个早上。每一条小巷,小食馆、小旅店和小茶铺,都涌动着一种亲切的氛围。只要你在谁家的大院或店铺探个头,主人家就会用软糯的巍山腔打招呼“请进来坐坐!”“来,和我们请饭!”

随便进到一户人家,古朴清幽的庭院;清香扑鼻的花木;满院子都是绿,梅兰竹菊风姿绰绰,山茶杜鹃争奇斗艳。山石砌成的花台、假山别有韵味。巍山人爱养花,闲暇时浇水施肥,修剪造型,既美化了环境又能修身养性。难怪巍山人有温文尔雅谦和礼让的性情了。

沿古街一直往北走就到了拱辰楼。拱辰楼原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现存为永历年间的建筑。拱辰楼建在二丈多高的砖石城墙上,土木结构。高米,长米,宽米,由28根合抱的大圆柱支撑,四面出厦,雄伟壮观。城楼上檐南面悬挂有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化府同知康瓤题写的“魁雄六诏”巨匾;北面悬挂着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蒙化直隶厅同知黄大鹤书写的“万里瞻天”大匾。登上拱辰楼,巍山坝子的山川景色历历在目。

巍山地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彝族先民细奴逻在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建立的南诏国,历经13代200余年。巍山的老百姓生活在古老文化积淀的环境中,南诏文明的深远背景在许多场所0现,一座寺庙、一间铺子、一种小吃、一条街巷,这一切都从中透着历史的痕迹,仿佛都在记忆中,而那鲜活的历史则是整个巍山的灵魂。这座曾经被岁月的尘埃遮蔽了的高原小城,充满了无可复制的性格,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这样一座活态的古城是多么让人魂牵梦萦啊!

水目山塔位于云南省祥云县马街乡水目山水目寺前。

此塔为纪念大理国0公高量成之子皎渊而立。史志中并无确切记载,一般认为大理国时期(公元938-1253)所建。据现存水目寺内的《渊公塔铭碑》记载,水目寺为南诏龙兴四年(公元813)普济庆光禅师所建。而寺前密檐塔为纪念大理国0公高量成之子,水目寺三祖之一的皎渊而建,因此又称“渊公塔”。

水目山塔,为四方形15级密檐式砖塔,高米,塔双层台基,八角形。塔身第一级东面设门,南面塔壁彩绘壁画。其上各级每面有龛洞1个,塔刹由仰莲、覆钵、宝顶组成。塔西有水目寺,现存大殿、中殿、厢房等,规模宏大。现保存明代铜钟及较多碑刻,寺右尚僧塔50余座,形成壮观的塔林。弘圣寺塔位于大理中和镇弘圣寺旧址,寺毁于明初。塔通高米,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塔身下部为块石砌成。全塔分为基座、塔身、塔刹3部分,塔身各层之间用砖砌出叠涩檐,其上逐层收分。

第二层东西面设佛龛,内置石刻佛像。第三层东西面设券洞,与塔心相通,其上交替至16层。塔刹宝盖为八角形,角挂风铎。从唐朝起,水目山寺院经过多次修理工建,逐渐形成了一个建筑群落,有水目、贤填充、地藏寺、灵光寺、塔院、三教阁、毗卢阁、弥陀庵等寺观。水目山寺分为上、中、下三庵,现仅存的下庵,为清代宣统二年(1920xx年)重建,1984年至1987年重修。下庵依次是山门、塔院、前院、西北配殿、大雄宝殿,南北两边有僧房、香橱、职事堂、斋堂、茶室、云会堂。下庵前面,有历代僧人精心培植的梨数十亩。

水目寺塔为15级密檐式实心砖塔。塔平面呈正方形,通高19米,塔身下砌台基两层,下层台基为方形,边长米,高米,用毛石垒砌,条石压沿;第二层台基呈八角形,边长米,高米,上为砖砌双重莲花基座。塔身第一级较高,东西方封闭式塔门。第二层以上逐级递减,叠涩式塔檐,其上各级每面有龛洞1个,塔刹由仰莲、覆钵、宝顶组成铜质葫芦顶形。塔身第一级南壁绘有佛教题材壁画23幅,画幅高米,宽米,画面虽已剥蚀不清,但尚可隐约分辨是23组佛教题材造像组成。

在塔的方形台基上分别排列有48个石柱础,柱础的排列为四周檐柱20棵,内侧金柱20棵,而塔身四角各有角柱2棵,计8棵。说明在塔的底部曾经建过双重廊庑,也就是俗称的“寺抱塔”。即在塔的四周,原建有八角环形殿宇,把塔围住,塔尖从殿顶伸出,很是独特。现塔殿已毁,仅留下塔基上的48个石柱础。

水目山北岗有一片罕见的墓塔林,占地17500平方米,有墓塔72座,为云南目前发现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塔林,在全国塔林中也名列前茅。水目山塔林为研究滇西地区的佛教禅宗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塔林始建于宋嘉定四年(1220xx年),规模大小不等,造型风格各异。塔身为纺锤型,塔顶呈宝珠型,整座墓塔呈宝塔型,基座为六方形或四方形须弥座,上有卷云纹、莲花纹及人与兽的图案雕刻。基座底下均设有墓室,四壁有台架龛洞用以置放历代僧尼的骨灰罐,其中最大的墓室可置放200多个。所有墓塔从上到下全用沙石砌成,并沿山岗成梯级排列,错落有致,掩映在莽莽苍苍的松林中。远远看去,塔林和松林交相辉映,影影绰绰,另有一番景象。

20xx年水目寺塔作为唐至明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从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阳苴咩城,已有1220xx年的建造历史。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

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

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馆、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吸着金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流连忘返,寻找东方古韵,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古城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方圆十二里。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大理古城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云南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的“世祖皇帝平云南碑”,就耸立在三月街街场上。在古城西北1公里处,就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理三塔,与古城西南角的弘圣寺一塔遥遥相对,为古城增添了一层灿烂的色彩。大理古城的城区道路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被修复一新。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的古朴、别致、优雅。

现存的大理古城是在明朝初年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被修复一新。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古城的古朴、别致、优雅。从苍山俯看大理古城,文献楼、南城门楼、五华楼,北城门楼一字排开,巍峨雄壮,使古城透出一种诱人气韵。街道两旁,白族民居古香古色。

因殿宇后山岩中有一石洞而得名,是后山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大殿和前殿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xx年)贵州人李法纪、杨法荫初建,1987年进行修复,是巍宝山众多殿宇古刹中仍保存完好的殿宇之一。殿内祀内皇大帝、雷祖、真官、土地、马帅、灵官等道教神像。

长春洞的外观布局十分独特,外观建设布局为一个规整的八卦图,由前殿、大殿、厢房、花园、藏头等组成。这些庙宇建筑样式新颖,建筑工艺精湛,以长春洞大殿的格子门和独特的八角澡井镂空雕龙建筑工艺为代表。大殿的八扇格子门上雕刻着“八仙过海图”和花卉鸟兽图。每扇格子门上的一位仙人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见者无不惊叹。大殿两组格子门中间的窗壁上雕刻着白兔舂药、金鸡啼晓和宇宙万物图,分别代表月、日、宇宙,象征“日月同心,滋生万物”。大殿内的天花板上有一个每边长约35厘米的八角澡井,澡井内壁上有一幅黑色的八卦图,镂空雕龙盘曲其中。这些雕刻作品距今已有320xx年,但作品的画面仍不变形,不走样,保留着古香古色的特点,堪称雕工艺的珍品,成为研究清代巍宝山道教特征的重要实物资料。

长春洞周围古木参天,溪水环流,气候凉爽,被誉为“古洞长春”的胜景。殿内有这样一副

对联

:“石洞春深,六月犹留三月景;春堂昼永,一天得有两天闲。”这是对“古洞长春”胜景最形象的解释。

长春洞的殿宇内还有“三皇图”、“九龙图”、“二十四孝图”和“百鸟朝凤图”等许多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宗教彩色壁画,这里为您介绍其中的“百鸟朝凤图”。

在南厢房的侧山墙上绘有一幅巨大的“百鸟朝凤图”。画高10米,宽6米,中间为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主干上绘有一只羽毛丰满神采奕奕的凤凰,围绕着画眉、八哥、绿鸠、鹦鹉、鹭鸶、喜鹊、野鸡等数百只珍贵禽鸟。这幅巨大的“百鸟朝凤图”绘制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xx年)。

在巍宝山还有一个与这幅彩图有关的神话传说。相传,南诏始祖细奴逻接替张乐进求的王位时,有吉兆出现。一只彩凤飞翔在巍宝山内的一支山峰上,百鸟便从四面八方飞到这里来朝拜这只凤凰。当年凤凰翔落的山脉被称为凤凰山,又叫鸟吊山。长春洞的这幅“百鸟朝凤图”便依据这个美丽的传说绘制而成。

实际上,这幅“百鸟凤图”是巍宝山自古以来就是鸟类的乐园的一种表现形式。巍宝山古木参天,风景优美,是鸟类理想的栖息场所。每年秋季中期,有成千上万的候鸟迁徙路经被誉为“鸟道雄关”的巍山隆庆关,飞往缅甸、印度、马来半岛等地过冬。每到候鸟路经“鸟道雄关”的时节,吸引了不少科学家前来进行鸟类的环志科考工作。“鸟道雄关”的石碑立于明万历年间,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最早、最古老的关于“鸟道”的记载。

-->

云南大理的导游词【第四篇】

大理古城简称榆城,位居风光亮丽的苍山脚下,距大理市下关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雄伟,风光优美。大理城的规模壮阔,方围12里,原城墙高7。5米,厚6米,东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门,上有城楼。如果说,自治州首府下关给人以繁盛、喧闹的印象,那么大理古城则是古朴而幽静。

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馆、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吸着金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流连踯躅,寻找东方古韵,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

48 20843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