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新词:老表(精编2篇)
【导言】此例“本期新词:老表(精编2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本期新词:老表1
粤语的“老表”是表亲们的俗称。最近,由于无线剧集《老表,你好!》的热播,“老表”这个词又开始成为港人对内地同胞的昵称。其实,从1980年代开始,港人就昵称内地同胞为“表姐”、“表哥”及“表叔”,1990年代初张坚庭导演,郑裕玲主演的《表姐,你好!》系列幽默电影,让“表姐”形象深入民心。
港人称呼内地同胞为 “表姐”、“表哥”、“表叔”,与现时内地称贪官们“表哥”、“表叔”意义上完全不同。有媒体质疑,港人称内地人为“老表”含有贬意,但细心分析,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大部分港人的父辈都是从广东及内地其他地方来的移民,到1980年代取消抵垒政策后,内地女子嫁到香港十分普遍,即使在今时今日,香港的新注册结婚人士,其中一方接近50%不是港人。因此,可说每一个香港家庭都有不少居于内地的表亲,因此以“老表”代称内地同胞是十分自然的事。另外,港人称内地同胞为“表姐”、“表哥”、“表叔”而不是表弟、表侄,实际上包含了一份尊重在内。在广东,以一个比自己低阶的称谓去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例如用粤语骂人“契弟”,就是意指对方是下贱的人。
无线电视剧集《老表,你好!》是一部讲述当下香港的故事,是以内地与香港融合为题材。因为两地往来越频繁,越显现文化差异,出现了很多的矛盾。此剧还没有播出,就已经在港引发很大的争议,出尽挑衅话题。王祖蓝在名店门前大唱“蝗虫歌”,汤盈盈“恶珍”现身大骂游客……在播出的首周,香港通讯事务管理局收到近60宗关于该剧的观众投诉,从投诉内容来看,有“激化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矛盾”、“丑化香港人”、“令观众误会本地导游的质素”、“影响香港购物之都美誉”等。
在剧中演香港导游的郭晋安透露,他在马路上遇到一个女孩,问他凭什么要代表香港人讲不标准的国语。该剧监制黄伟声则收到一男子来电,一轮十几分钟机关枪式质问,数臭《老表》没有笑料之余,还加深内地与香港矛盾。
据有份参与编剧的该剧主演王祖蓝表示,剧本创作时是参考网上话题与时事新闻,事情都有发生过。他表示,根据他在旅游业工作的经验,关于香港恶导游的剧情相当写实。“我所了解的香港导游,比剧中恶导游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对该剧的指控是毫无根据的。也许投诉者正是那些比“恶珍”还恶劣的香港旅游从业者,害怕剧集曝光了他们的经营手法,以后对来港旅游的“老表”坑蒙扼骗就变得更难了。”
对于这部剧集,大家只需抱着平常心去看待,就会看得轻松、快乐。剧组主创们只是把一些矛盾用夸张的手法展现出来,他们对矛盾不回避不遮掩,是非常符合港人“务实精神”的――从嬉笑怒骂中带出某些信息,并非哗众取宠,而是为解决问题提供意见。
与1990年代的《表姐》电影对比,最值得反思的是剧中内地人形象的变化。在《表姐》电影中,国人的形象是标准的“丝”,带着纯朴与正义感,而港人则表现 得冷漠与铜臭味十足。20年过去了,“老表”旧有的“丝”形象没多大改变,却增加了不少原属于港人的冷漠与铜臭。对此,内地影评人并没有异议,认为这是客观现实。
坊间认为,万绮雯出演社工一角体现了该剧的核心价值:独立自爱,自强不息,理性包容,不用怕别人怎么说。
“老表”一词到底是贬还是褒,能定义者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张澜:“与日俱进”的“表老”2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他的身边,一位老者格外引人注目:他头戴瓜皮帽,身着长布衫,蓄着银白色的长须,还不时用梳子梳理几下。对他格外敬重,称他为“表老”(张澜字表方)。他就是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
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张澜在三个时代的政治舞台上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四川为官时,他呼吁慈禧退位,主张变法维新,被称为“川北圣人”;作为民盟领导人,他是共产党的好朋友,以坚定的民主信念反对的独裁统治;作为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为新中国建设殚精竭虑,因而成为眼中“与日俱进”的“表老”。
张澜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中和乡的一个贫农家庭。他幼年时随父耕读,25岁中秀才,补廪生,在当地乡塾任教,后入成都尊经书院深造,专攻经史。1903年,31岁的张澜作为公派留学生赴日本东京宏文书院留学。留学期间,他因倡议慈禧太后退朝,被视为大逆不道,被清廷驻日公使押送回国。
张澜的名字第一坎被人们所熟知,是在辛亥革命前夕。1911年,清政府为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将川汉铁路抵押给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用以举借外债。这一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激起了四川各阶层人民的愤怒抗议,但他们却被清廷野蛮镇压。身高不满五尺的张澜挺胸对着清兵的枪口,以生命维护民利,被捕入狱。被营救出狱后,张澜开始踏上政治舞台,他的政治理想也从留学日本时的君主立宪走向了革命。
自彼时起,张澜在四川前后当了8年地方官,从川北宣慰使直到四川省长。他革除旧官场种种腐败,自己带头清廉,在百姓中赢得盛誉。
1926年,军阀刘湘坐镇四川。新成立的成都大学校长一职出现空缺,刘湘请出了德高望重的张澜。张澜将蔡元培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移植到成都大学,无论教师出自何校,来自何党何派,一律唯才是用。短短四年间,张澜把只有一块牌子的成都大学办成了声名远扬的高等学府,当时的成都大学被看作西南地区“民主与科学的堡垒”,人们一度把他和蔡元培相提并论。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张澜对此极为不满,并在心理上与共产党人越来越近。1937年1月,的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的四项方针,并设置了专门的防共委员会。张澜甚为震怒,为此当面质问:“共产党抗日是大好事,为啥子要反它、限它?”
1941年,张澜因任国民参政员而寄住在民主老人鲜特生的寓所重庆特园。中共五老之一的董必武称特固为“民主之家”。当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特园秘密成立。民盟由三党三派所组成,其成员基本上都是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在大学者粱漱溟的提议下,一贯反对结党、追求民主救国的张澜被推上了民盟主席的位置。
半年之后,张澜、罗隆基等人在国民参政会上根据民盟纲领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尽快结束训政,实行。当场恼羞成怒,拍案大骂,“把我当宣统了”,并随即派遣特务对张澜进行严密监视。张澜毫不惧怕,曾与当面辩论长达两个小时,并在此后两年中拒绝出席参政会。
抗战胜利后,邀请来重庆进行谈判。张澜作为派的代表到机场迎接。在重庆,与张澜先后三次会面,交换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看法。二人所追求的民主建国理念如出一辙,在对民主的共同期盼中,民盟和中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同一个战壕。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口号”,号召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5日,在香港的民盟总部和各派代表联名通电全国。并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表示拥护“五一口号”。张澜得知后,立即给香港的沈钧儒等人去电报,对响应“五一号召”这一行动表示赞同,指出“这是国家当前自救的唯一途径”。
进入1949年后,国共两党在战场上进行大决战的同时,也在努力争取各派的支持。要求将一些重要人士强行带往台湾,特务为此特意列出了一份名单,张澜位列其中,并被特务严密监视。而在的周密安排下,被特务严密监视在医院中的张澜、罗隆基成功逃脱,北上北平。
10月1目的开国大典上,张澜仍如平日一般,穿着一身旧布长衫,带着瓜皮帽就上了天安门。主席笑着对他说:“表老。你太俭朴了,你现在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了,还是应该穿好点。”
但此后的张澜依旧不改本色,终生俭朴,一尘不染。尽管高居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之位,但他坚持居住在北京皮库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并在此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5年。没有人相信,这个毫不起眼的地方,竟住着一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张澜因病逝世,终年84岁。张澜逝世后,亲自到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为他守灵一小时。
晚年的张澜曾写道:“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这段被称为“四勉一戒”的文字,成了张澜一生的真实写照。
下一篇:学生保证书格式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