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人教版小学五下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优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3年新人教版小学五下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优推8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人教版小学五下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篇】

第三单元:三角形

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

上课时间:3/10 累计课时:1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 (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

3、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利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须首尾相接,才能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

2、汇报。

3、实践操作,探索发现。

(1)(出示4种小棒)老师准备了这样4根小棒,请你任选3根小棒,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2)边操作边由小组长负责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表中。

(3)小组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成怎样的关系?

第1根长度

(厘米) 第2根长度

(厘米) 第3根长度(最长)

(厘米) 能否围成

三角形

先由小组讨论汇报后得出结论。(出示结论)

4、验证结论。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p24第2题。

2、判断如果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①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②用长度为4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③要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还可以是几厘米?(讨论后回答)

7厘米行吗?7厘米以上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可以有几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总结延升:

1、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从中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展示各种运用三角形图片。生活中有如此多的三角形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就能发现三角形中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新人教版小学五下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篇】

内容提要:通过数学的教学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独创及精密的思考能力,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体参与作用,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潜能和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了向40分钟要质量,让数学走向生活化。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潜能    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    小学生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并不是离开素质中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和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元=元,5米=米=米,对于这几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出营造情境--建房施工放线,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华东师大出版社的课改教材七年级(下)节时,可设疑“为了装饰墙报,准备用长80分米的彩条围一个长方形,但好的作品太多,怎样围才能张贴出更多的作品呢?”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

1+3+5+7+9=?

┅ ┅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由于小学生的教学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参加文献:1、《创新与创新教育》作者:漆权

2、《走进新课程》作者:朱慕菊

3、《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新人教版小学五下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篇】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能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1、学生每组准备一个圈尺。

2、调查市面上的几种地砖的规格,计下它们的尺寸。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让学生说说装修住房客厅里一般铺什么,怎样知道要用多少块地砖。接着按教材提出任务。

2.说明课题,并板书:铺地砖。

二、小组活动

1.提问:在客厅里铺地砖,首先要做哪些工作让学生相互讨论后在班内交流。说明需要知道客厅的长、宽和地砖的规格。

2.学生汇报所调查的地砖的规格。

3.出示客厅的长、宽和三种地砖的规格。

4.小组讨论。

(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计算,然后汇报不同规格地砖块数的 计算方法和结果,老师可以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按实际情况想到各是怎样拼接的,了解拼接太多就不美观。

(2)提出美观要求,让学生讨论好的办法,每组计算后填表,然后在班内交流,得出比较好的办法。

(3)提出四周铺15厘米的大理石条,让学生讨论要怎样计算。

(4)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使得地板更美观?学生讨论后发言。

三、测量、计算

1.提出要在教室里铺地砖,必须做哪些工作,怎样计算的问题。

2.分小组进行测量、讨论和计划、计算。

3.各小组汇报每组的计划,在班内交流、比较。

四、活动小结

五、课外延伸

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为你的房间设计一个合理的铺地砖方案。

新人教版小学五下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第四篇】

今天上第一节新课《数一数》,问题有很多,的问题就是节奏慢,教学任务只完成了一半。新课上完了,习题没来得及做。主要原因是维持课堂秩序,培养学生的课堂纪律意识,塑造良好的课堂纪律行为。当然还有我的教学语言过于啰嗦,话多,实在值得反思。

4班上课伊始,课前准备有待加强。收拾学具盒,摆好数学课本花了一些的时间。然后就是各种整纪律,但是效果却是一般般,我一方面舍不得花太多时间整纪律,一方面孩子太闹,又不得不停下来整纪律。这就导致纪律没整透,孩子依然闹。今天我用了投影,结果很多孩子很好奇,一直问:老师这是什么?上课的时候,郭林轩就在讲台前跑来跑去,一会儿动动幕布,一会儿摸摸投影机,我在展示学生作业的时候,郭林轩就在碰投影,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我就应该停下来好好整治他,只是随便说一说,没什么效果,他依然我行我素。最气人的`是郭林轩一会儿碰这个,一会儿碰那个,带着其他小朋友也开始闹腾。龚文轩就是极受影响的一个,今天很开心地在讲台上跑来跑去,被我吼回去了。5班的许睿聪也是,一直要上厕所,声音很大,直接走到你面前,想不理他都不行。所以今天总结下来就是一半的时间在整纪律,但是也没整透。

一年级的课堂要做到以下几点:

1、使劲表扬。不只是回答得好的同学要发积分,只要站起来回答了问题,和答案相关的就可以发积分。像郭林轩只要他坐得住就可以发积分,安安静静地坐在课堂上就行。许睿聪也是。不要吝啬,要用奖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2、不要吼孩子。才开始不能吼,不仅自己嗓子受不了,孩子也会对你厌恶。整纪律的时候一定要达到效果,不能因为时间问题就放松要求,我让你们在什么时间内做完什么事情就要做完。切记拖拖拉拉。

3、有些问题可以一带而过,学生精彩的回答要大肆表扬,今天周优悠回答数小鸟的时候就说2个2个地数,已经会分群数数了,有乘法的基础在里面。

4、一定要让孩子介绍自己数的方法。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5、同伴交流合作的时候,左右不分。

6、一定要有积分奖励、物质奖励。

新人教版小学五下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五篇】

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分类)

上课时间:3/14 累计课时: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会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新

谈话:你学过哪几种角?小于平角的角可以分为哪几类?(锐角、直角和钝角)怎样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或钝角?那么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呢?又有哪几类呢?今天老师和小朋友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分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二、 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1. 出示书本上6个三角形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每个三角形的内角,说说他们各有几个锐角、直角或钝角。

指定几个学生回答。、

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①号三角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锐角个数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

提问:你会照样子填一填吗?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交流.

2.三角形的分类

提问:观察上表,这些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怎样分?在四人小组内讨论。

交流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类: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三角形,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三角形。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你们分成的三类三角形有没有相同的地方?(都有两个角时锐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另一个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有的是直角)我们抓住不同处来分类,你认为可以怎样分?

谈话: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类。

提问:那么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出示各类三角形的定义: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2. 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1) 判断一下说法对吗?

3个角都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

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谈话:三角形的3个角中只可能有一个钝角或一个直角,至少有两个锐角;3个角一个角大了,另两个角就小了。

(2) 教师出示一次三角形,用纸挡住两个角,让学生根据露在外面的一个角,猜一猜这个三角形属于哪种三角形。

只露出一个直角;只露出一个钝角;只露出一个锐角。

组织学生讨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第(1)题是直角三角形,第(2)题是钝角三角形,你们回答的非常准确。第(3)题只露出了一个锐角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因此无法判定是什么三角形。

3. 用集合图表示分类结果。

(1) 出示一个椭圆,谈话:如果我们用这个圈表示三角形这个整体,你能把它分成几部分,填写出每部分的名称吗?要求学生尝试着在集合图中表示分类的结果。

(2) 出示学生填写的分类集合图,并说说对图意的解释: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三、 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从而判断画出是什么三角形。

提问:你在用三角尺比三角形的角是,是3个角都比的吗?如果不是,你是怎样比的?

谈话:只要量出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角是什么角,就能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1) 独立完成,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校对。

(2) 提问:你在判断图中的三角形时使用的什么办法?(有的凭观察,用的用三角尺去比量)

(3) 谈话: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哪一类三角形时,一般情况下凭观察就可以作出判断,如果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接近直角时,就要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量一下,再准确地作出判断。

3. 做想想做做第3、4、5题

组织学生动手做一做,再展示部分学生的操作结果,共同评议。

4. 做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各自动手画,展示学生的答案。

提问:你画出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5. 做想想做做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作图,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生共同小结:可以分别从3个顶点向对边画线段,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从直角顶点向对边画线段,可以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从其他两个顶点向对边画线段,只能分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

四、 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哪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自己可以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阅来获得更多的知识。

新人教版小学五下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第六篇】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梯形的认识过程,了解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厅性的高的概念,画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配套教材、直尺、三角尺等。

教学流程: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重点可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梯形)

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梯形吗?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梯形。你还记得我们昨天是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吗?

根据学生回忆板书:

(1)探究特点

(2)认识高、底

(3)多种练习

有了这些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想自己来进行研究活动吗?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你们准备开展哪些活动来完成(1)和(2)。

老师的友情提醒:研究梯形时注意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将使你事半功倍。

二、小组活动

(一)探究特点

1、展示小组内制作的梯形,介绍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2、归纳梯形的特点: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二)认识高、底

1、介绍小组内的研究成果

2、在此基础上指导看书自学:

量出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就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有多少条?为什么?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是,梯形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说说什么是上底、下底、腰、等腰梯形。

3、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4、说明: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在直角梯形中有几个直角?

三、练习提高

想想做做1-5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同桌间说说看。

新人教版小学五下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七篇】

新人教版约分教学设计(三)

教材简析与设计意图:

《约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册内容,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在约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发展动机;创造机会,提供发展条件;因材施教,扩大发展层面;激活思维,深化发展效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过程,从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教学目标: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探索约分的方法。

2、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进行约分。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猜测验证

1、创设游泳情境,提出问题

师:让我们一起到游泳场看一场激烈的百米游泳比赛

(播放游泳比赛录像,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比赛过程)

师:游在第一位的运动员已经游了75米。

师:一共100米,已经游了75米,看到这两个条件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还有25米没有游;

生2:已经游了全程的75/100;

生3:还剩全程的25/100没有游;

生4:已经游了全程的3/4;

生5:还有1/4没有游。

师:已经游了全程的 75/100和游了全程的3/4是一回事吗?

生1:不是

生2:是一回事

师: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验证你们的结论吗?

2、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验证

学生进行激烈的小组讨论并汇报

生: 我们组认为75/100=3/4,因为75÷100= 3÷4= 所以75/100=3/4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什么知识呢?

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你们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找到它们是相等的,还有其他的验证方法吗?

生:我们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75/100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25,得到3/4。

师追问:为什么同时除以25?

生:25是75和100的最大公因数

师:你们组不仅运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找到了75和100的最大公因数25,从而验证出相等,能学以致用,多好啊!

(板书:75/100=3/4)

3、根据验证过程引出最简分数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我们知道75/100=3/4,还能说出一些和3/4相等的分数吗?

生:6/8、12/16、15/20、30/40 ------

师:这些分数中哪个最简单,为什么?

生:3/4最简单,因为3/4的分子和分母是一对互质数。

师:什么是互质数?

生: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

师:其他同学听出来了吗,有个词用得很好?

生:是“只有”

师:对,我们就把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这样的分数就叫做最简分数。

(板书:最简分数)

师:在黑板上你还能很快找出一个最简分数吗?

生:1/4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1/4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所以它是最简分数。

师:那你现在知道1/4和25/100的关系了吗?

生:也是相等的。

师:很好,你们还能再举出一些最简分数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猜测、验证得出了最简分数的意义,大家表现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把一个分数化简称最简分数。

二、自主探索约分的方法

1、 理解意义

出示例4 :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

师:仔细读题,如何理解“化成最简分数”这句话。

生:就是把24/30变成和它大小相等,并且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这样的分数。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该怎么做呢?

学生互说并汇报

生:24/30=24÷2/30÷2=12/15 12/15=12÷3/15÷3=4/5。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用24和30的公因数2去除,发现12/15不是最简分数,还有公因数3,再用3去除,最后得到最简分数4/5。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4/30=24÷6/30÷6=4/5 ,我是先找到24和30的最大公因数6,再用6去除分子和分母从而得到最简分数4/5。

师: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一些呢?

生: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更快地把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

师小结:同学们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你们知道吗,刚才的这一过程叫做约分。(板书课题)

2、 学生独立探究,尝试约分

学生看书p85,约分的一般方法

师:看完后,你能回答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每一步中都是用分子、分母的哪个公因数去除的?"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演示约分的步骤及方法,并强调书写格式

师:在把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时,如果能很快找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就可以用最大公因数去约分,如果一下子找不到最大公因数,可以一步一步地用公因数去约分。下面请你仿照这一方法,把8/12进行约分。

学生自己完成

三、综合练习

1、情境中折纸表示8/32

出示蛋糕图

师:用你们手中的圆片代表蛋糕,并很快表示它的8/32。

学生积极思考,有的认真观察分数,有的急于动手折8/32,最终出现两种折法。

生1:我是把圆片对折了5次,平均分成了32份,再表示出其中的8份。

师:你很认真的折出了这个蛋糕的8/32,就是时间长了些,为什么有些同学却折得很快呢?

生2:我只折了它的1/4。

师:为什么?

生2:我发现8/32的分子和分母都有最大公因数8,约分后得到1/4。

师:多好啊!通过你的认真观察,运用今天学的知识-----约分,很快地找到了这个蛋糕的“8/32”,真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师小结:学习约分不仅可以分蛋糕,还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很多地方,只要你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你一定能做得最好、用得更好。

2、下面哪些分数没有化成最简分数,请把它们化成最简分数。

16/24=4/6 15/36=5/12 28/42=14/21 16/12=8/6

3、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每项活动占全天时间的几分之几?

4、 我校六年级三个班在的植树活动中,一班种了总数的17/30,二班种了总数的20/60,三班种了总数的7/30,你知道哪个植树最多吗?

生:20/60化简成10/30,在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发现哦一班种得最多。

师:你用约分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好!完成了这道题后,同学们想说些什么呢?

生:看来约分不一定必须化简成最简分数,要根据实际而定。

师:说的多好啊!你们不仅会学以致用,而且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新人教版小学五下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第八篇】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的高)

上课时间:3/11 累计课时: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2、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高,并正确地画高。

教学准备:三角尺、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了解。?

2、画一个类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条边)

说说三角形的组成: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我们刚才说到三角形有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认识关于这个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条线段。

2、同学们,看看这个图形知道它像什么吗?(介绍人字梁)

3、我们要最出这幅人字梁的高,应该从哪儿量到哪儿呢?

学生讨论。

指明:人字梁的高度就是从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

4、画一个锐角三角形后,提问:数学中三角形的高是什么意思呢?

从三角形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5、示范画高。

边画边讲:现在要找它的高,就是从顶点画出这条边底边垂直线段。从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画的这条线段用虚线表示,既然是垂直线段,画完后还要要注意标上直角标志。

学生在作业本上,模仿板书也画一画。

6、同学们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几条这样的高呢?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指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可以向对边画三条垂直线段。也就是可以作三条高。

分别请学生来用三角板摆一摆另两条高的位置。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三条高。

引导观察该图: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它的3条高;这3条高应相交于同一个点。如果你画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同一个点,那么你的高肯定是画得不够准确。

(二)巩固新知

出示三角板,问:我手里的这个三角板和刚才画的三角形,有什么不用?(有一个直角)

描画出三角板中的三角形,并标出其中的一个直角。

提问:这个三角形,你也能像刚才那样找到3条高吗?怎么找?

结合学生的回答,使大家明白: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角边可以互相看作是一底一高,不用另外画;只有当把斜边当作底的时候,它的高要另外画;3条高相交于原来的直角处。

三、完成书上的练习

1、试一试,分别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2、想想做做第1题: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注意:图上以规定了底,只要画出指定的一条高就可以了。交流的时候,重点说说第三个三角形:它的高是哪一条?为什么?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先串成一个三角形,除了书上举例的5厘米、3厘米和6厘米外,还可以怎样剪?

说说你的方法?有没有有序思考的方法?

4、想想做做第3题,请你说说为什么这个三角形的高的长度一定比小棒短? (可引导学生回忆: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最短。所以这条高要比小棒短。)

四、介绍“你知道吗?”

学生分别用学具盒里的3根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轻轻捏住其中的一个角,敲其他的边或角,发现: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变。

再用4根或5根甚至更多的小棒,围起来,得到一个多边形,也捏住它的一个角,轻轻地敲,发现:它非常容易得变成其他模样。

指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看书,说说这些图中哪些地方有三角形?还有什么地方也有三角形的结构?

48 6879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