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清明情6篇精编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清明情6篇精编”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清明情【第一篇】
暑假的一天,我们一家人慕名奔往北京故宫博物馆,为的是一睹那幅名画的芳容——《清明上河图》。
来到馆前,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馆前人山人海,一大群人在馆前拥着,排成好几排长龙,人们摩肩接踵,景象颇为壮观。
我们挤入人群,焦急地等待着博物馆的开场。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世名画之一,诞于画家张择端的笔下,是世界绘画史上独一无二的风俗画,描绘了清明时节京城汴梁的繁荣市景和乡村风光。之前我就猜想:今天来“赴约”的人一定很多,但队伍之长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
博物馆终于开场了,队伍开始慢慢地向前移动,向博物馆深处走去。过了一段时间,我们终于走到了陈列《清明上河图》的房间外。队伍移动得更慢了,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进了房间,终于看到了那幅画。
那幅画很长,大概有五米多长,整幅画几乎全是一种土黄色。画的中心是一座虹形大桥,桥上人流翻滚,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农民们挑着扁担,在路边大声吆喝,招揽客人。有钱人家扫完墓,正匆匆赶回城里。大官们骑着高头大马,在桥头逛着。一个个商人带着包袱,身后跟了几匹驮着粮食的驴,大踏步走上桥。桥上的摊位上热气腾腾,一碗碗新鲜的饭菜刚出炉,摆在客人的跟前!
汴河码头更是热闹非凡。粮船、客船云集,遍布了整条汴河。船上的船夫肌肉紧绷,正使出全身的力气用竹竿撑着船。船旁有一个人正用长竿抵住桥底,防止船撞上桥。船顶还有几个大汉,边放下桅杆边张大嘴巴,仿佛在大声喊着劳动号子。
河边的街道也很繁荣。酒楼,茶坊,客栈,不计其数。商店中的伙计大声吆喝,推销东西。一面面旗帜挂在酒楼上,迎风飘荡,店中的顾客连续不断,一派繁荣。路边还有几个挑酒桶的大汉正在卖酒。街上人山人海,人们摩肩接踵,好一派繁荣的市景。
这画中的一个个场景被画家画得恰到好处。画家张择端抓住清明时节京城汴梁的热闹情景,画下了存世精品《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它的人。我虽然只在它面前站了短短的几分钟,它却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它已成为我灵魂中的一部分。
清明情【第二篇】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依然盛行。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放风筝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我家乡的清明节主要以扫墓为主。今年的三月四日,我们一家四口人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坐车回老家——长乐祭祖扫墓。这一天,天气阴沉沉的,偶尔还伴着细细的小雨。我们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提着祭品,有的拿着镰刀,一路走上山来。山上的空气尤其的新鲜,放眼望去满目苍翠,真个心旷神怡啊!我们顺着弯又陡的山路,连走带爬地来到山顶,终于来到了爷爷的坟前,我们要给敬爱的爷爷扫墓了。
我的奶奶和妈妈忙着给爷爷上香,摆祭品,我和爸爸负责清除坟上的杂草。“正正,你割得真认真呀!”妈妈夸赞我道。可我一根草也没割断过,真是不好意思。
一眨眼的功夫,山上便多了许多上坟的人们。时近中午,我们上好了坟,收拾好东西就高高兴兴地下山了。这时又下起了牛毛般的春雨,妈妈便教我念起了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情【第三篇】
今天是清明节。我和爸爸妈妈早早吃完早饭,准备去墓地给先祖们上坟。爸爸连续打了好几个电话,他约了大伯、大姑、二姑他们半个小时后到墓地集合。爸爸还把早已准备好的冥币、元宝、年糕、酒什么的,一大包东西准备带到墓地去。
我因为可以去乡下透透气,心情特别好,走到楼下的时候才发现天空飘着蒙蒙细雨,怪不得杜牧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能够千古流传呢。
通往墓地的小路上熙熙攘攘的都是来上坟的人,爸爸妈妈一路上都在和熟悉的人打招呼,平时难得见到的叔叔阿姨都碰到了。我问爸爸:“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来扫墓啊?那个柳叔叔不是在贵州吗?他怎么也回来了?”爸爸说:“现在清明祭祀已经成为除了春节之外,又一个家人团圆的节日了。不管离故乡有多远,都不会忘记给先祖的坟头添上一抹新土的。”哦,我抬头看见一个正拿着风筝奔跑的小弟弟,心里想,那些漂泊在外地的游子就像那只风筝:故土就是放线的轴子,而先祖就是连接两端的丝线,风筝飞得再高再远,也离不了坚韧的轴啊。
穿过接踵摩肩的人群,终于到了我们自己家的墓地。大伯和姑姑们已经等在那里了。爸爸他们神色肃然地把那些冥币、糕点一样一样摆放在墓碑前,二姑眼泪汪汪的对着墓地说:“爸爸,你喝点酒吧,这是你最爱喝的酒。妈妈,你不是喜欢吃年糕吗?吃点年糕啊……”接着大姑也开始抽泣起来,我也忍不住鼻子酸了起来,眼泪一个劲地在眼眶里打转。
我跟着爸爸妈妈们对着墓地虔诚地鞠躬磕头,大伯点了火把冥币烧了起来,刹那间烟火袅袅,纸灰飞扬。我环顾了一下四周,一番祭祀过后,各家的墓碑前都是一片狼藉。我问爸爸:“为什么我们不像电视上一样带束鲜花来拜祭呢?鲜花比香烛纸钱更卫生,电视上说这样的祭祀方式也更文明呢!”
爸爸惊讶地看着我,目光中透露出赞许的神色,他说:“好孩子,你现在能够发现问题了,爸爸真的很高兴,明年我们就带鲜花来祭拜,也让叔叔阿姨们带鲜花来。其实无论哪种祭拜方式,只要能把这种故土情节传承下去,把对老祖宗的思念之情延续下去就行了。”
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清明节很快就会过去,但我想我们对祖先的缅怀之情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清明情【第四篇】
今年的清明,一扫往年阴雨绵绵的冷清,随着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这别样的清明真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每年临近清明的时候,心中总会有丝淡淡的莫名的哀愁,不甚强烈,却也挥之不去,就这样在心头萦绕着、纠缠着。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
是清明成全了这场雨,更是这雨衬托了清明。每当望着飘洒的细雨,人们心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思念会越发浓郁。
回味少年时,清明节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优美的画卷。随风飘洒的细雨中,一位骑着马赶路的清贫诗人,俯身向着一个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着鞭子,一手遥遥指着间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红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细雨中时隐时现。这大概是源于《清明》这首诗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我无忧的岁月里,这首诗所给予我的就是这样一种恬美的意境。
少年无忧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只风筝,挣断了线,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到处也寻觅不到了。渐渐地,清明对于我,便多了一丝淡淡的哀愁,愈来愈重,特别是宏伟弟弟离去后,这感觉更加强烈了。在我的印象中,弟弟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小伙子,对我也特别的好,弟弟走后,每年的清明和他的祭日,我们心中都会很哀伤。
有人说,对别人的思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我想,或许对于至爱亲人的思念恰恰与之相反吧。即使过了再长的时间,在每次忆起他们音容笑貌时,我们的心中总会有些酸酸凉凉的感觉吧。哪怕是十年、几十年,这种感觉也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变的更加强烈。正因如此,清明节才会成为一个流传千年的日子;清明时节的细雨,才会绵绵不绝地纷纷而至,这大概是对于人们心中哀愁的感应吧。
又是清明了。“有泪不轻弹”,清明雨没有如期而至,我们的思念却也丝毫没有减少。
也许,明媚春光能驱逐沉积太久的红尘世俗的纷杂无奈,给自己一份清新和明白,给远去的亲人一份醒悟清朗的告慰。相信自己能活出清清爽爽的生活,拥有自己清清白白的人生。
那么,人生思绪在轻扬,也许我们能再次从心灵深处感受一种人生的超越,体会一份血缘亲情的真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