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范例(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国学经典范例(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国学教育1

关键词:国学教育;人文素养;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11)06-0066-04

所谓国学,原则上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文化。近年来关于“国学热”的讨论已经很多,国内一些高校纷纷设立有关国学的研究机构,开设国学班和国学课程,旨在对大学生加强国学教育。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1]国学教育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基础性工作,对培养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国学教育的意义

1. 完善知识结构,夯实文化底蕴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于丰富知识,夯实文化底蕴的意义不言而喻。1999年1月,在内蒙古大学视察时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特别是理科的学生,更要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2]古往今来,凡是真正称得上“大家”或“大师”的,不管是社会科学家还是自然科学家,都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 都能博览群书、博古通今,都是博学多才。

受应试教育和高考文理分科的消极影响,当代中国教育的文化功能被严重削弱了,致使大学生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在他们看来,学好外语、专业课或掌握一项技能才是最重要的,不会写请假条、申请书,求职时不会写自荐书的人比比皆是。大学生接受国学教育,一方面可以拓宽知识面。国学经典记载着古代先人感悟的人生哲理,记录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比如,堪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科全书”的《诗经》,孔子评价说:“《诗》三百,一言一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传统蒙学教材《三字经》具有广博的知识内涵,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文化、历史、天文、地理、古今人物等常识,应有尽有。另一方面能提高文字功底和阅读理解能力,增加美学修养。但凡经典之作在文字使用上都很有讲究,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则善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和文字功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书的多与少。每一部国学经典同时也具有很高美学价值。如《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其中的文学、宗教底蕴, 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深度的了解是不能悟出其精彩之处,其本身就具有无穷的魅力和美学价值。

2. 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人才规划的举措中,提出要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就把“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首要标准。国学经典著作中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今天,我们所提倡的许多美好品格,都可以在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宝库中找到渊源。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诚信度不高,理想信念淡薄等。通过国学教育,能够教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倡“仁者爱人”,把做人的道德品格摆在重要的地位,教诲人要有宽广博爱的胸襟,“仁者,人也”,“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诚信道德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伦理规范,国学义理中非常讲究诚信知报,“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孔子家语・儒行解第五》),“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投之木瓜,报之桃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世俗社会中是公认的美德,作为当代大学生更要诚善于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地继承这些传统美德的内核。在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些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履行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一些平时怠于学习的大学生强调勤奋好学的传统美德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业精于勤荒于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都表明了勤学苦读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针对利义的价值取向,“先义而后立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处理道德与金钱的关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的侵蚀。传统道德中这些美德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完善、规范,已成为深入人心的民族道德准则和传统民族美德,用这些美德引领大学生道德成长,对提高人文素质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3. 培养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纪宝成指出: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3]。中华民族五千年创造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蕴藏了丰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过国学教育,在学习和鉴赏经典的过程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使他们树立报国之志,并转化为行动,把自己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国学典籍中,爱国主义永远是一面永恒的旗帜,它对外展示了历代先拳的爱国之情,对内则能团结和聚集仁人志士,“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爱国名言代代传颂,生动讲述了中华民族在动荡危难之际一段段爱国主义故事,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贞和热爱。“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凡此种种,透露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曾在历史关键时刻起过激励作用,奠定了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根基。通过国学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在感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中承继先贤,对激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4. 提升为人处世的品味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越来越密切,学会待人接物,提升为人处世的品味与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有着莫大的关系。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国学中有许多关于为人处世技巧的精辟论述,在为人处事、寻找自我完善的途径、完善人格等方面对促进大学生成长很有借鉴意义。

传统儒家经典中,认为做人应具有的五种美德是“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只有具有温和、善良、谦虚而有礼貌,勤俭朴素和谦让宽厚的道德作风,才能得到别人的崇敬和信任。在严以律己、宽厚待人上,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尚书》主张“与人不求备, 检身若不及”,要求人们根据道义, 检点自己的行为, 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或曰:“以德报怨, 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论语・宪问》)是宽厚待人的思想。《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广博厚实,能承载万物,要学地这种精神,以宽厚的品德对人待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也十分重视为人谦虚的道德品质,就是在接人待物中要尊重别人,对人恭敬有礼。《尚书・大禹谟》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谦虚能使人受益,自满则招来损失,这是自然的法则。《周易・谦卦》说:“谦,亨。君子有终”,意思是谦虚能使人亨通,能使人顺利地办好事情,君子行之必有好的结果。“礼”作为中国一种道德规范,是谦虚的外部表现,是指为人、处事谦恭有礼,宽容大度,克己忍耐,遇事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不学礼,无以立”、“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这些名言警句讲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社会伦理道德,要求人们学会尊重他人,培养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先人后己的处世态度,对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也加强了交往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生国学教育的实践途径

1. 开设国学课程,发挥教学渗透作用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是开发与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场所,通过开设国学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类型上,一要重视在思想政治理论等公共必修课程中挖掘体现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两课”中蕴涵着许多通识的国学教育内容;二是依据学生专业课程进行国学知识渗透,并结合实际挖掘统文化中优秀传统的专业教育资源和和文化教育资源;三是开设“国学经典”系列选修课程,将“四书五经”和古代经典名篇等优秀读物作为德育读本,并规定学生任选课应达到的最低学分;四是邀请名师、专家不定期开展国学经典专题导读和讲座,在对学生解读经典的过程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从而加强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 培养民族自豪感, 弘扬民族精神。

在教学方法上,要力戒单纯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呆板的说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眼于大学生道德成长要求和价值诉求。借助优秀道德事迹的陈述等切身体验途径, 激发和满足参与者的道德需要, 并改变他们的道德认知, 形成主动自觉的道德养成。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实物图像、声音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展现传统文化的形象魅力,有时还可以采取课堂讨论、辩论赛、主题演讲等动感画面来诠释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抽象性与形象性相结合,使文化经典焕发青春活力。

2. 举办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发挥实践感悟作用

国学教育除了课堂国学课程外,还可以结合校内外资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实现感悟和领会。一是举办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日,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活泼、重在体验的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与之相关的国学知识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使用,在使用中感悟经典价值。二是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文体活动。如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名作、经典格言的诵读活动,在欣赏感悟经典文献与历代名篇诗文的过程中思想素质与审美能力得到提升。三是结合社会实践,积极开展包括暑期“三下乡”、学生的课程实习、社会调查与考察、生产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参观革命教育基地、文化古迹、文化艺术参观学习调查活动等等。通过探究文化源地, 考察文化遗址, 走访博物馆、历史古迹、革命纪念馆等,了解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认知历史、认知祖先、认知中华文化,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使大学生在民族优秀文化发掘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三、设计好校园空间文化,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通过国学元素的介入搭建国学教育的平台,发挥校园环境潜在的育人功能。(1)以传统文化之精髓提炼校园精神文化,如校歌、校训,这些校园精神虽然抽象,但又客观存在,能内化于心灵,外作用于实践行动。许多学校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校园精神,如北京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思想,充分体现和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2)以传统文化之气息构造校园景观文化,包括校园内的楼、桥、路、馆等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的建筑物以及种植、山水等自然条件,用国学元素来命名或美化设计,赋予他们特定的文化内涵,让国学经典既能无声地熏陶和感染,又能有形地引导和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校园布局的景观文化色彩看得非常重要,在论及校园文化设施时指出:校园应该像伊甸园一样引人入胜,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这些精辟见解,让我们领悟到校园文化体系融于校园景观外壳的重要意义[4]。

四、利用新媒体创新国学教育方式

在教育方式上,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国学学习的兴趣,对传统校园橱窗、展板、报刊等媒体可以通过开设专栏的形式创新策划形式。在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特别要加强对网络传媒的建设。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国学教育也要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一是,搭建互联网、手机新平台。可以向大学生推荐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品牌网站,如中国孔子网、中国国学网、中华文明网,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和帮助;也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设国学主题网站,建立网上课堂,运用即时通讯、群组、博客、手机报等形式使学生可以广泛了解和阅读各种经典之作,利用互联网的互动式特点开展信息交流活动,发表阅读心得。二是,开展网上传统文化比赛活动。如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博客征文比赛、网页设计比赛、中国历史典故和历史重要人物的Flash制作比赛等。这些网上文化活动即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专业网络技术人才,又施教于乐地推进国学教育,激发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并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国学教育服务,要把握好宣传导向和信息传播输入的关口,帮助学生在网络中捍卫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防止网络传播多元文化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有文化教养的人。国学教育旨在重视和发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教育功能,在青年朋友的头脑里传统文化的精粹积累得越多,他们现代化眼光将会越加深邃,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会更加强烈[5],这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关键,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10-25(1).

[2] 内蒙古大学。总书记视察内蒙古大学侧记[EB/OL].[1999-01-31].省略/xxgl/.

[3] 纪宝成。 重估国学的价值[N]. 南方周末,2005-06-01(4).

[4] 郝建功。高校校园建筑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21(2):17-20.

[5] 张岂之。 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 China)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5篇国学经典范文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国学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国学经典2

《弟子规》是教我们小孩子在家孝敬父母,外出和别人友好相处,在学校尊敬师长的行为规范,原名《训蒙文》,是根据古代名人孔子的教导编写的。从古代到现在,小朋友们都在学习这本书。

《弟子规》一开头就教我们“首孝悌,次谨信”,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谨慎、讲信用。接着就教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和姐姐平时基本上都做到了,除了有时我看书入迷了听不到妈妈叫我的声音。

父母养大了我们,我们该怎样孝敬他们呢?《弟子规》是这样教我们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感到暖和;夏天要让他们感到凉爽。早晨起床,要先向他们请安问好;傍晚回来了,要向父母报平安。这里还有一个“黄香温床”的故事呢。

黄香是东汉时的一个小孩子,他对父母十分孝顺。黄香九岁时,母亲去世了,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对父亲非常体贴。

夏天,黄香每天都熬一锅清凉降火的青草茶让父亲喝,让父亲消去暑气。晚上,黄香用蒲扇扇父亲的床铺,直到枕头、竹席都没有热气了,才让父亲上床睡觉。

冬天,黄香每晚都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直到把被褥暖热了,才请父亲上床睡觉。

《弟子规》中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这段话我不太理解,读了更让我感动的故事“卧冰求鲤”,我知道了“如果父母疼爱我,我孝顺父母,并不是一件难事;如果父母讨厌我,我却还能用心尽孝,那才算得上难能可贵。”

王祥是西晋时临沂人,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亲给他娶了后妈朱氏。朱氏经常虐待他,可是王祥觉得她是长辈,一直都很孝顺她。

一年冬天,朱氏想吃鲜鱼,可到处都买不到。王祥只好跑到河边,准备把冰凿开来打鱼。冰太厚,很难敲碎,他就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坚冰。后来,终于在冰上凿开一个大窟窿,有两条受到感动的大鲤鱼从水里跳出来。王祥带着鱼回到了家,继母朱氏被王祥的孝心感动了。

黄香和王祥都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我也要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爸爸妈妈累了,我就给他们捶捶背捏捏肩;妈妈胳膊疼了,我就给她揉一揉;我有好吃的东西就先让爸爸妈妈尝一尝。

当爸爸妈妈老了的时候,我也要天天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他们提出的任何问题我都会认真地回答;如果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就上网查资料,找到正确的答案。

《弟子规》教会了我怎样去孝敬父母,还有很多很多的道理。

国学经典3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语文教学 朗诵 德育教育

一、探究国学经典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得学生们在人生道路上找到最佳的开端和继续学习的动力,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学科魅力,引入国学经典教学不失为一个方法。国学经典在于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学生的教材中渗透着国学经典,在课堂上教授国学经典文章,帮助教师在最快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国学经典的应用创造看课堂的上课气氛

国学是一门非常具有学科魅力的学科,想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国学还有语文的知识海洋,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引入国学经典后,教师真正需要的是渐渐地解放课堂上传统的教学,缩短讲解基础知识的时间,同时还需要改善讲解古诗文的方式,放弃逐字逐句解释的传统方法,要给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文学环境,让学生能够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意境,教授学生朗诵国学经典中的诗文,让学生感知诗中美的意境,一旦学生体会了国学经典之中的意义,就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国学经典读物,积极地开展语文的学习。

(二)国学在教学中应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

在朗读国学经典的时候,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如何真正将自己放入国学经典所创造的环境中去,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底蕴,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体会古人的道德观念,同时学习他们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自我的文化修养,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将国学经典引入课堂的目的,实现了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多引用国学经典语言

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时候多多引用国学经典中的名言佳句,给学生讲授名言的含义、传授名言所讲述的道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将所讲的知识清晰地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迅速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传扬国学经典中的精神,同时还可以辅助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自觉地获得了知识,还得到了人格的熏陶。

(四)精心选择国学经典读本,丰富教学内容

国学经典是历史文化的精髓,在开展朗诵国学经典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精选一些国学经典读本,将一些文字优美、充满智慧的人文精神读物引荐给学生,选择好优秀的国学经典读物。教师在讲课的时候,结合课本和国学经典读物,将二者的精髓融合讲解给学生听,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的中心思想,甚至是可以理解课本和国学经典读物二者的内涵。

(五)建立健全国学经典考核制度,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为了使国学经典朗诵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学校可以适当建立一些考核制度,考核学生对于国学经典读物的理解,但是在设定国学经典考核制度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将考核的制度设定得过于严格,以防止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的时候有太大的负担,这样便失去了学校使学生接受国学经典熏陶的目的。建立适当的考核制度只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给予学生们一些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学习国学经典的成就感。

二、探究国学经典朗诵

国学经典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朗诵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和教师的道德品质,增强其文化底蕴,培养学生以及教师的读写能力,增长知识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在古代传统美德的影响之下健全人格发展,规范自身行为,随着时间的积淀,学生和教师一定可以在朗诵国学的过程中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升道德素质。

(一)朗诵国学经典可以充分了解国学经典的教育作用

国学经典涵盖了我国人民在几千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总结出来的文化经典,是具有权威性的典型著作,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教育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朗诵指的是读书、思考这两方面内容,朗诵指的是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设身处地地思考国学经典中的场景,一旦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就可以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纠正一些对事物的错误认知,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渐渐加强。

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朗诵绝不是简单地将书中的内容复述出来,也不是单一地朗读,而是要学生体会古人的心境,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塑造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朗诵国学需要的是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声音释放出来,并不是默读。在大声朗读的时候,学生可以体会到古人吟诗之趣,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吟诗咏赋的场景。可见朗诵与国学经典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字面的解释之上,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使得学校的教育宗旨得到贯彻执行。

(二)加强朗诵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学生朗诵能力的培养

由于国学经典的传承与朗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学校需要重视对学生朗诵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所以学校需要重视对教师朗诵能力的再培训。

学校应该选出一批教师参与到教研中心举办的经典诵读教研班的培训中,选用优秀教师参与诵读培训班的学习,定期开展经典教学竞赛活动,加大对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的重视,学校还应该积极给教师和学生讲授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意义,并为了实现目标制定详细可行的计划,实现学校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终极目标。

三、朗诵国学经典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

(一)朗诵国学经典,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诚信乃是做人之本,国学经典之《论语》中记载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说明了倘若一个人没有信用,做什么事情都是困难重重,很难成功。当今社会随处呈现着信任危机,正是由于做人没有诚信,才使得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为了避免信任危机的极度恶化,要在祖国未来的希望,也就是学生的身上做好教育工作,在学生时代保证学生可以受到国学经典读本中的诚信精神的熏陶,使得学生们明白诚信的重要性,积极践行古人的教训,深刻体会诚信的重要性。

学生们在阅读国学经典的时候,深入地了解古人对于诚信的重视,明白诚信的积极作用,学会诚信,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诚信的做人原则,遵循古代圣人贤士的教诲,在朗诵国学经典的时候做到感悟经典、诚信待人,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将建设文明社会作为自己肩上的责任,这样看来,国学经典朗诵的德育教育是十分成功有效的。

(二)朗诵国学经典,利于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国学经典中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学经典中强调孝道的语句很多,也可以看出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孝道的重视,国学讲授了做人要善良,对待父母要孝顺等等,诸如此类的人生哲理还有很多。

学校在开展朗诵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可以深入加强对学生孝道的教育,仅仅是教师的口头教育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反而让学生在自我朗诵的时候体味到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起到的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可见,朗诵国学,不但要秉持仰慕的心态,更是要带着理解学习的态度,对于一些看起来浅显易懂的道理进行深入地思考,这样才能在其中学到一些深刻的做人之本,才能在其中找到自我的人生价值观的归宿。

(三)朗诵国学经典,利于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的习惯

国学经典涵盖的文化和生活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大到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小到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所以朗诵国学经典读本可以帮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会学生们珍惜时间,珍惜年少时的机会,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奋斗。再有《弟子规》中“事虽小,勿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一句则教导学生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要私自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不然造成的是影响深远的。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们朗诵国学经典,使得孩子们从小就能受到良好的影响,改掉不良的习惯,养成遵守道德行为规范的良好风气。

(四)朗诵国学经典,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传承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涵盖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崇高的中华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礼仪等等。这些国学经典学说是经过历史的而流传下来的,是经得住考验的学说,是在如今浮华的社会中能够继续流传的,所以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朗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正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不良诱惑,使得学生能够正视自己面对的困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品质,继而可以将华夏的悠久文化发扬光大,对于我国的民族复兴道路有益。

结语

国学经典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国学经典传承的是我国的道德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国学经典传授的人生哲理对于人与人之间相处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国学经典,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国学经典可以给学生的人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使得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知晓感恩的真实意义,了解文明习惯对于一个人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学生需要了解国学经典,将中华的传统文化向世界发扬光大。语

参考文献

[1] 罗洪保。浅析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德育功能[J].老区建设,2010(08).

[2]黄卓华。浅谈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德育功能[J].科教文汇,2008(07).

国学教育4

一、观美国学校教育

1.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

参观了孟菲斯的几所学校,我们发现,美国的教室像我们学校的餐厅,学生发言讨论非常主动,而他们的餐厅又像我们的教室,非常的安静。美国学校一物一景,极具人性化,处处感化人。他们的校园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非常丰富,特别漂亮,而且极具个性特色,贴满了各种资料,诸如课表、教学用的贴图、图画、操作规则、重要知识提示、学习方法、充满哲理的标语、名人名言、公式、概念等。教室里还放着学生小组活动的手工制品等。教室是全方位、立体的装饰布置,就连教室门内外及黑板都不放过。每个学生的单人照片、名字、集体照以及教师和其家人的照片都贴在了墙或门的某些位置上,打扮得似家一样温馨。教室座位摆放不拘一格,教师讲课不受任何约束,学生也不受任何纪律约束,课堂松散自由开放,高年级课堂秩序井然,中低年级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2.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

美国中小学一般早上7:30开始上课,每节课40~55分钟不等,课间休息5分钟左右,中午吃饭时间只有30分钟左右,没有午休时间,下午≮≯15:00前学生放学离开校园。学生没有大量课外文化课程类的作业,布置的课外作业多是小组活动或社会实践。学生日常学习很少在晚上加班加点,星期六、星期日以及节假日学生从不补课,因而,学生很少戴眼镜,从他们脸上看到的始终是快乐、自信和阳光。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课程分a、b类,五花八门,如,运动、打球、艺术、建筑设计、雕刻、绘画、管乐、动画设计、摄影、书本等,每天每周都在变化。三种课程表,各种类型的每节课时间也不一样。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学生身心健康发育、生活技能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都非常重要。学校特别重视多样化的学生运动需求,每个学校都成立了篮球、足球、棒球、橄榄球等各类运动队。另外,很多学校在高中四年级都有预备役学生,学生在校穿军队服装,训练各种军事素养。康坦尼高中校长介绍说,他们学校每年的毕业生中,至少半数以上学生参加了预备役,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军事素质都非常棒。

在美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里,许多教师在一学期内可同时讲授几门不同学科的课程,学生从上小学开始直到大学二年级结束才分专业。小学到高中的物理、化学、地质、生物等统称为科学课,基础教育阶段淡化学科界限。在美国的大学里,有专门的课程讲述各学科之中的科学,这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全面了解与掌握。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二三十年代起,美国就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美国中小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方式非常普遍。它是一种在团队意识引导下的集体学习方式,个体中既有相互依存性又有个体责任感。教师通过分工让每个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并把荣誉与同组所有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相互依存感。同时,教师也要关注个体的业绩,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活动过程给予反馈,让学生先独立进行,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活动,这样有效地促使学生个体责任感的形成。他们在注重学生课内合作学习的同时,也强调学生课外合作学习。在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也提倡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合作学习方式。他们特别强调小组和团队集体的力量,发挥团队的作用。注意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提倡在合作中提高自己。如,说话课、阅读课、写作课和交流课,课堂上经常可见学生小组讨论和发言。为便于学生讨论交流,课堂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类似开圆桌会议的形式,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随时回答问题和指导学生学习。学生的实验结果或手工作品一般都需要通过口头表达展示给大家。他们语言表达流畅、滔滔不绝、动作自然大方。在学习中,学生动脑、动口与动手紧密结合,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4.有针对性的培优辅差

同我们一样,美国人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不容置疑。美国中小学实行的是学区就近入学制,学区所在的社区居民素质在很大层面上决定了学校的生源和质量。他们的培优辅差很有针对性,特别是精英教育,他们在孩子读小学时经常搞类似智力测验的测试,发现这个孩子智商很高,州政府首先和家长签署一个非常细致的协议,然后每周定时到一个地方接受专项培训,诸如猫科类知识的培训和实践等活动,着重于特长和创造力的培养、与学科相关联的实践知识,这些有别于国内的文化课知识提高培训。辅差则由学校专门的队伍负责。不论是培优还是辅差都是不收费的。学校一般都有心理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要求是硕士或博士学位),心理学工作者主要是定期对“问题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估,心理咨询师主要是联合教师家长来怎样利用测试结果帮助孩子,即测试价值的应用,心理咨询者在学校的角色有很多,如,参与学校方案、学生学习计划等,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个人学习计划,详细列出学生需要哪些帮助,这是最具美国特色的教育。

5.细致全面的学生管理

学校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细致全面。如,对高中生的着装要求是:不能穿运动裤睡裤,建议系腰带,衣服不能有洞,不能太短等,对学生穿着衣帽鞋要求是很严格的。屋内不能戴帽子,衬衣要有里子,不能是透明的。学校的各种安全教育和演习是常态化的。学校的考勤制度非常严格,上课10分钟内考勤完毕,由学生把考勤送到学校去,迟到会被警告、罚站、聊天、送交单交校长(校内禁闭和校外禁闭)。

在美国教小学生的陈乃琳老师(之前在国内教大学)告诉我们,他们学校学生行为习惯非常好,学生早晨进校向老师问好,下午离校和老师礼貌道别。每天早晨老师把所有要求写在白板上,早读是语言练习,有时间可以在教室读书角学习。角落里安排了每个学生的工作,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经常在上课时,会突然有消防演习或地震演习,每个班都有疏散图。角落里每一天都有安排,先是教师的详细计划,接着是阅读课、整体课、分组课、独立看小说,再接着是写作、练习,再是阅读,再是课外玩。对于行为表现好的有不同的奖励,如,和老师一起吃饭、照相等;学生如果违纪,会有不同的惩罚,最厉害的是请家长,表现差的中午休息就会少几分钟。美国有20多个州准许体罚学生,他们认为惩罚也是必要的教育手段。

二、做中国教育加减法

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中国,人们的回答大多是让孩子考上好大学。从这一点看,家长的眼光往往集中在孩子的“高考”上。由于高考与招生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这就客观上支持了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得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新课改实行过程中产生了冲突,这正是新课改推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所在,也是学校、教师、家长及社会面对新课改产生的主要困惑。

国学教育5

一、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两解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统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等。直至清代鸦片战争之前,这一含义并未发生本质变化。但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学”这个概念,产生于清朝末年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大变革时期。1902年秋,流亡日本的梁启超致函黄遵宪,建议创办《国学报》,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落实。同年12月14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长文,多次使用并阐述“国学”。这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国学”一词的最早版本。

国学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国学,指中国学术文化的精髓。章太炎于上个世纪30年代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所发“国学讲义”共分诸子学、文史学、制度学、内典学、宋明理学、中国历史等六册内容。在章氏眼中,“国学”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正统高雅文化的学术活动,有时则混同于“国粹”。若按此理解,国学的核心内涵,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这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广义国学,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以学科分,可分为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可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但儒家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以《四库全书》分,则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另外,医学、戏剧、书画等,也可归入国学范畴,但居于外延之列。

二、如何看待“国学热”

对于国学,有人认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只有依傍于传统才能富有生机,将国学兴起比作文艺复兴。它不是复古和唯国学独尊,而是对传统的重新判断,是以传统文化为根系汲取更加丰富的养分,是现代中国文化的全面繁荣和新的发展。

反对者则认为,重提国学是复古和倒退,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四书五经在过去是好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未来发展肯定还得依靠新知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汗牛充栋,专心研读,有埋首故纸堆、与当前潮流背道而驰之嫌。

凡事有利必有弊,应看主流,不能因噎废食。国学自然有其价值所在。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它宛若一个民族的童年。如何理解历史文化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失去记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何等可怕!目前,国人的国学知识普遍欠缺,国学在教育和人们生活常识中所占的地位和它应有的地位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恢复国学的种种努力是正当而必要的。

但是,如果企图恢复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使中国回到“独尊儒术”的时代,那无疑是开历史倒车。某些国学班,一天学费上千,不免让人怀疑校方和学习者有追名逐利的动机。另外,让天真孩童回到私塾式学校,穿上古代服装跪拜老师,这是不是形式化的复古闹剧?难怪有些人担心国学热得不地道,终成昙花一现。

三、对待国学须去粗取精

研究本民族学术传统的根本意义,在于达到民族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应站在历史高度,具有世界意识,从文化视角来认识国情,认清中华民族的长处与短处,力求寻找出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繁荣兴旺与危亡衰败在文化上的原因所在。在这个基础上,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发扬我们自身的长处,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我们提倡国学,有一个前提必须弄清,就是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缺陷,它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上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怎样才能使其积极合理的成分转换为人们的现代文化意识?因此,剔伪谬,别美丑,取精华,去糟粕,是国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与目标。例如,儒学典籍文化中有“仁者爱人”“民为邦本”等体现人文精神的精华,也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体现封建专制主义的糟粕。再如,传统文化重义轻利、注重人伦人情,却轻视法律法规;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衍生出民主精神的缺乏和泛滥;天不变道亦不变,造成知足饱和、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积习难改……以上种种都是禁锢自由思想和扼杀开拓精神的糟粕,须引起注意并予以剔除。

时间转换,时势已变,对待国学,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因弊弃利,也不能一厢情愿,只见一端。复古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均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敌。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分析的态度,批判地扬弃,运用辩证综合的方法,处理好古今关系和中西关系。有学者指出,当代文化学者进行文化重建的主要方向,应当是如何基于对国民素质现状的分析,利用现有的全部人类文化资源,重建符合当代实际需要,以现代性为核心的价值组合和文化体系,并以此推进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还有一些专家提出,弘扬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应着眼于民族自新,这是当代国学努力的方向。他们认为,当代国学与其取径汉魏,规摹宋明,不如直奔先秦,回归元典,在综合各家各派思想要义的基础上,吸纳其他文化传统的人文精髓,融旧开新,重建新的国学研究和教学范式。

四、国学教育的重点在于塑人

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几千年来,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道德榜样和典范事例,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极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但是,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往往是不平衡的,科技的巨大进步,并不能挽救人们精神的缺失。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正处在深刻变革的时期,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如果没有稳定的信仰与价值观,缺乏精神动力,人们就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中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中华民族复兴的生力军。中小学生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不仅是个人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

如何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正确引导当代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大课题。陈敏在《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价值观》中提出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五个方面:用忧患意识塑造社会责任意识;用“诚信”观来塑造正确的诚信意识;用义利观塑造正确的利益意识;用“自强不息”精神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用“修齐治平”精神塑造正确的理想人格。这个论析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五、融国学教育于中小学语文教学

国学教育应贯穿学校教育全程,而中小学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地应承担起这个重任。就是有意识地从小培植和炼铸诚信笃实、光明磊落的君子人格,使之具备高尚的精神境界,具有比较扎实的国学功底,逐渐积累人文底蕴。对于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进国学教育,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国学教育,应着眼于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培养一批人文学科薪火相传的“读书种子”。这自然要从娃娃抓起。刘梦溪先生在《国学与国民教育》中指出:如果把国学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主要内容是经学和小学,如果这个意见能达成一致,那么就可以在学校,特别是在小学开设国学课,以《论语》和《孟子》作为基本选本,但要做到精选,慢慢再加上“六经”精选本。这会很慢,不是几年、十几年能够解决的,可能要上百年,百年树人。如果这一教育能够成立,几百年后,中国几千年的基本价值,敬、恕、诚、信、仁、爱等,就会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推广国学教育,首先面临的是课程设置问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经典篇章。童蒙时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期,童蒙教育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阅读兴趣,对于促进人格优化,健康成长,大有裨益。如果教师每天在早自习开始的20分钟领着诵读,其潜移默化作用不可小觑。在学生记忆力处在最好的时期,把这些经典背诵下来,经过复习和日常应用,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都会增强。另外,积学以储宝,学生在作文或发言时,就会引经据典,左右逢源。在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应作为单独的课程;到了中学,则应将其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构建国学教学体系,应有选择、有分析地学习。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取精用弘、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循序渐进,是所要遵循的四个原则。笔者认为,目前适宜中小学生学习国学的教材有三部: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二是岳麓书社出版的《青少年国学文化读本》;三是由中华书局引进并修订的台湾版国学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三部教材的内容选取和编排各有特色,但内容仍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声律启蒙》《论语》《孟子》《孙子兵法》《道德经》《古文观止》,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散文等为主体。另外,还要适当编入民俗文化知识和传统艺术教育,如书画文化、节令文化、茶文化、京剧文化等内容。循序渐进,拾级登高,低年级以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为主;中年级则以诗词美学教育、声律启蒙为核心课程;高年级段则重点学习经典著作选编等内容。

陆九渊有名言:“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国学教育就是思想启蒙和文化引导,融合着国学要素的语文教学,应摒弃苍白的理论,力避空洞的说教,让国学教育如水中著盐,有味无痕;如润物春雨,潜移默化。“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不应迫切希望这种教育效果立竿见影。教师做文化导游,和学生一起走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学生自然会慢慢体味,逐渐感悟。通过日积月累,国学精华将逐渐浸染融贯学生的灵魂,孕育出新型的社会良知,达到和谐圆融的人文品性。

参考文献

[1]么振华。国学冷热之争[N].中国教育报。2006-3-16.

[2]李喜所。“国学”的历史沿革[N].今晚报。2007-11-8.

[3]刘梦溪。国学与国民教育[N].滨海早报。2012-10-9.

48 583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