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旅游规划 休闲旅游规划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休闲旅游规划 休闲旅游规划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休闲旅游项目策划方案1

一、项目背景

1、生态优势:明正德年间(1506—1521),县令王伯令众自巴河口修筑江堤。自此积水成湖。昔日,湖区积水成灾,人们望天兴叹,故称“望天湖”。明清时期,湖水与长江相连,湖面上水波浩渺,渔船在长江和湖中往来频繁,渔船在长江和湖中往来频繁,打渔作业者昼夜不息。望天湖是浠水县第二大湖,位于巴河镇,湖区面积约万亩,流域面积169*方公里。望天湖无工业污染源,水质清澈,水产品质量上乘。

2、人文优势:望天湖历史悠久灿烂。古时,望天湖是长江北岸泛区之一,后因长江冲击成洲(伍洲)。相传清**乙卯(1819)科状元,陈沆应殿试时,****问他的祖籍,陈沆回答说:“家住火龙岗,门对望天湖。”又问他家里有多少人丁,陈沆回答说:“日有千人撒网,夜有万盏明灯。”自此,望天湖闻名遐迩。望天湖文化底蕴丰厚,明末阁老姚明恭,清朝状元陈沆,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斗士闻一多均出生在望天湖边,可谓“名人湖”。

3、区位优势:望天湖地处巴河镇,与黄冈市驻地黄州仅一河之隔,与鄂州市隔江相望,与黄石市相距车程仅20分钟,与武汉车程仅1小时。公路发达,与黄州直通公汽,大广高速穿镇而过。水系发达,有长江及巴河水系,自古是水码头,在90年代仍有“汉九班”边通九江、黄石、黄州、鄂州、武汉。

4、品牌优势:闻一多先生作为“双百人物”,已成为浠水县的品牌,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巨大推动作用,可以更好地推动浠水

的科学发展。目前,县*拟与闻一多基金会结成长期的合作关系,秉承弘扬爱国**,致力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宗旨,共同打造闻一多基金会战略合作示范区和浠水经济社会发展的升级版。

二、旅游定位:

望天湖总体上打的`是乡村旅游牌,以名人效应、乡村田园、湖光山色、大别山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

望天湖地域特色文化类型多样,其中主要包括:名人——湖畔诞生状元、**、诗人等众多名人,渔农——长江渔业文化,神农——农耕文化、风情——民俗文化等。一方面,以民俗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得以展示和传承。一方面,以闻一多品牌知名度的缇高,进一步提升了望天湖文化内涵,两者相得益彰文。

三、初步规划

对望天湖实行整体规划,规划布局凸显“文化”、“休闲”、“动感”、“自然”、“生态”的特征,体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原则,望天湖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区神总体布局结构为“三区一带”:

文化小镇区:游客集散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休闲娱乐及度假中心,其功能定位与项目设置直接影响到游客进入旅游区的第一印象。重点以展示名人事迹和大别山民俗为核心风格,建设一个文化小镇,包括名人展厅(闻一多诗人、陈沆状元、姚明恭**,以及巴河流域的名人事迹展),一条大别山民俗风情街。

农耕体验区:以一定规模的文化广场形式体现,主建筑

风格和附属景观主要体现当地的特色文化,夜间烧烤及休闲的主场所,可作*广场、开办文化活动、文化宣传展示。

水上娱乐区:以望天湖渔场及其附属设施为基础,利用其水域面积广、视野开阔、远景优美、水源充足等特色,打造以渔业文化为核心的水上娱乐、水上休闲。

一带:游船观光带,根据水系的现状特点,沿水系建设一条主观光游路。通过自然和人造景观整治,丰富景观内容、营造景区环境。如重建闻一多故居、陈沆状元府、姚明恭**府,环湖油菜花海等。

四、资金来源:

总投资约需5亿元,以闻一多基金会为*台,加大争资力度和招商力度,通过“以商养文、以文促商”,以旅游地产、望天湖系列水产品开发等筹措发展资金。

休闲旅游规划2

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桂林要打造国际旅游胜地。2012年国家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中国第一个旅游专项发展规划,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纲要》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空间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业发展、支撑条件、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具体措施,其中明确提出要构建桂林特色的绿色农业体系,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在这个政策背景下,桂林休闲农业必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形态。蒲彦伦等认为,发展休闲农业对推进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邱云认为桂林依托良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基本上实现了“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本文旨在分析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桂林休闲农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面临新的挑战,提出发展休闲农业的政策建议。

一、桂林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桂林的休闲农业的发展一直处在广西乃至全国前列。桂林市围绕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壮大“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多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建设,基本形成了以雁山区为核心,以阳朔、兴安、龙胜为副中心的“一核三区”休闲农业发展框架。截止目前,已经创建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6个,三星级以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8个,获自治区级四星、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的数量居全区首位。据桂林农业信息网报道,到2015年年底,桂林市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农家乐总个数达到1200多个,从业户数达4万多户,接待人数达超过1500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部分农民从休闲农业中的收入占到全年收入的30-40%以上,休闲农业逐步成为桂林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亮点。

二、桂林发展休闲农业的独特优势

(一)优越的自然禀赋

桂林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非常适宜发展休闲农业。

(二)丰富的农业资源

桂林是农业大市,农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近70%,动植物品种2500多种。近年来农业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桂林优势产业之一,建立起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经济带,如湘桂走廊,百里生态小康文明长廊沿线,漓江流域、资江流域和湘江(含灌江)流域经济带。根据桂林市统计局公布数据,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其中,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渔业产值分别达到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独特的旅游文化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奇山秀水美甲天下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著称,除漓江外,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地下洞穴自然景观,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景点。桂林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从汉至清乃至近代,历代都在这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如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二者浑然一体,相互辉映。丰富的旅游资源给休闲农业等新兴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发展平台。

(四)宜人的田园风光

在桂林的各县区,到处都是奇峰林立,阡陌纵横,绿树掩映的农家,一派田园风光。尤以阳朔福利、高田一带为代表,无论春夏秋冬,田园景色四季分明。利用宜人的田园风光,能够发展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如世外桃源、会仙湿地、阳朔遇龙河、灵川海洋银杏林等独具特色的景区都是充分利用田园风光的典型。

(五)浓郁的民族风情

桂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桂林市总人口的%左右。古朴、奇特、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达努节,苗族芦笙节、拉鼓节,侗族花炮节、冬节对中外旅游者具有极大吸引力,具有打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休闲农业的坚实基础。

(六)丰富的名优特产

桂林地处亚热带气候,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落差较大,造就桂林农产品品种十分丰富,号称“桂北粮仓”,是广西最大的水果生产区,蔬菜产量稳居广西第二,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的美称。永福、平乐、阳朔和恭城等是中国名特产之乡,罗汉果、银杏、金桔、马蹄、沙田柚、荔浦芋等驰名中外,特色农业发展迅速。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可以不断探索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路子。

三、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迎来的新的发展机遇

(一)优越的政策环境

《规划纲要》指出,在未来几年的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桂林将充分利用特色农业基地、自然和人文景观,更大力度地推进旅游与农业的融合,不断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使游客常年能够欣赏到“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为桂林休闲农业的发展做了定位,指明了发展方向。2015年、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分别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工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国家层面为桂林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列入广西国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东盟旅游展永久落户桂林等利好政策都必将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良好的农业产业发展势头

近年来,桂林市紧紧围绕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做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主动融入广西特色农业产业“10+3”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积极开展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大力实施产业精准扶贫,优先推动“一村一品”建设,启动包括生态环境建设在内的“绿色农业工程”,其中“两高一优”农业、出口创汇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取得长足发展,桂林市逐渐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良好的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必将带动休闲农业的迅猛发展。

(三)激增的游客群体

随着旅游胜地建设的加快推进,各项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来桂旅游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必将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据旅游部门统计,201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其中,休闲农业游客接近950万人次,占总人数的25%,2015年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休闲农业游客接待量突破1500万人,占总人数的36%,游客人数激增,将直接推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四)便捷的交通环境

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推动下,桂林的航空、铁路、公路等立体旅游大通道不断完善,初步成为西南交通枢纽。在航空方面,通过复航、新开通多条国内、国际航线、扩建新航站楼,将使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枢纽机场。在铁路方面,已经建成的贵广高铁、湘桂线在桂林交汇,使桂林高铁通车里程达440公里,占全广西高铁通车总里程的三分之一,成为国内首个“一市九站两高铁”的地级市。在公路方面,已经建成的多条出省大通道(如“灌凤”高速)及国省干线公路路网,使桂林拥有二级及以上普通公路达到1750公里。桂林西南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必将更加有力地拉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加速前行,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一)品牌建设压力加大

近年来,桂林市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的创建工作中,打造了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培育了数条中国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扶持了一批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星级企业,但是仍然没有形成叫响广西甚至全国的休闲农业品牌,与《规划纲要》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的定位还有很大差距,需要继续加强品牌建设。

(二)发展规划执行不彻底

2012年桂林市编制了《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对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发展方向、工作措施做了明确的要求。这个规划是休闲农业的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进一步打造桂林休闲农业品牌、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随着国际旅游建胜地建设的深入开展,部分发展规划已经得到了落实,但是如何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与落实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有效推动休闲农业发展,还需要不断努力。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

农业行业的属性及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大部分休闲农业的旅游景点、景区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安全、消防、应急、医疗、食宿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设备简陋,垃圾、污水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按照目前的基础建设条件显然不能满足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要求。

(四)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不高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与单一传统的农业和单一的旅游业不同,抓好休闲农业的发展既需要一批既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目前,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大多是当地从事农业的村民,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无法满足国际旅游胜地建设需要。

五、对策措施

(一)抢抓政策机遇,培育发展环境

以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为契机,积极编写发展休闲农业需要国家及自治区支持的的政策和项目。把休闲农业发展融入到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实施方案中,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等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强化产业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坚持在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的同时,将农业项目的安排布置与传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结合起来,狠抓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拓展农业功能,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进一步夯实休闲农业产业基础。如在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委建设万亩金桔“三避”栽培技术示范点,在阳朔县遇龙河景区、桂阳公路沿线、桂黄公路全州段、龙胜大寨村、草坪乡等地建立冬油菜、红花草观赏示范点等。

(三)落实发展规划,创建特色品牌

各级各地应根据职能与分工,全面贯彻落实《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打造“一核”即雁山、七星、叠彩、秀峰、象山五城区及临桂、灵川两县城郊型休闲农业核心区,“三带”即南部、北部、西部休闲农业示范带,“四园”即资源八角寨国家森林公园、龙胜温泉国家森林公园、阳朔国家森林公园、桂林国家森林公园的空间发展格局。将“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要内容的多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打造成特色品牌。

(四)强化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发展活力

休闲旅游规划3

论文摘要:休闲农业旅游在我国快速 发展 ,但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一直是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文章在旅游地生命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内涵、构成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对其生命力不强的原因和提升对策做出具体分析,力求提升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和缘由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 现代 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我国内地在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2007年的3个黄金周期间,城市居民选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纳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各区之间产品雷同,盲目重复建设,很多地方不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而是政府或个别 企业 想当然的圈一片地之后就在此建休闲农业旅游地,没有真正以原有农业为依托,反而成了部分政府重要的形象工程,再加上管理体制的问题,使得很多投资庞大的休闲农业旅游地面临经营的困境,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一直困扰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进一步发展。如北京海淀区的“锦绣大地”农业企业,游客很少,景点几乎没有活力。这说明休闲农业旅游地只有保证其持续增长的生命力,才能持续不断的吸引大量游客。如何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本文在刘滨谊教授的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不断完善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同时,以最终达到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为的目的。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内涵

(一)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有关旅游地生命力,刘滨谊认为“风景旅游地生命力指在单位时间空间内,使风景旅游地建设发展超越常规、非机械性增长,现状条件等客观因素往往退居次要地位,并持续推动风景旅游地发展增长变化的力。”李轶轮、蔡光宇、朱元恩等都从各自理解的角度给出旅游地生命力的概念。综上可知,旅游地生命力是一个变化的、保证景区平衡的力。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指的是使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建设发展能保持持续增长发展变化的力。在农业旅游资源、区位、旅游设施、形象、服务、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休闲农业旅游地获得社会、 经济 和环境利益并保持其农业生产及旅游的功能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表现在如下方面:休闲农业旅游地是在原有农业资源基础上开发出有别与其他农业旅游地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休闲农业旅游地是良性循环,使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现今,我国很多休闲农业旅游地不是依托原有的农业基础,而是另立门户使得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资金过于庞大,回收非常缓慢,大家都在比较前期的投入看谁投入的更多,其实往往陷入一个误区。

三、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分为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两大部分。其中,内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原有资源状况、区位条件、设施状况、人力资源、定位特色和形象吸引力、产品的体验性及新颖性、管理规划等。外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受经济、社会、环境、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影响。

(一)内在影响因素

1、旅游地区位。休闲农业旅游地建立之初最先考虑因素应当是选址。选址必须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其客源地主要在城镇,吸引对象为城镇居民。根据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城市居民大多选择环城游憩带内(大中城市周边地区200公里左右以内的范围)的度假设施进行短期近途度假。休闲农业场地比较适合的位置是距离城市中心50-200公里的地方。另外,休闲观光农业的布局也可以依托景区,选址在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周边,作为该景区的卫星景点,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2、特色资源与创新性产品。要使休闲农业旅游地保持极强的生命力就需要依靠自身资源特色,开发创新性产品。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根据当地资源及乡村文化特色设计有主题特色的新颖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参与活动,通过拟定参与体验活动的主题,塑造正面印象来加深游客的不同印象体验。并保证体验产品在设计和游玩中的卫生、无污染、环保等。在体验产品设计中应多加入感官的刺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使游客增加体验的力度,产品有“货架期”,加入科技含量的产品设计,并适时进行产品更新和换代。这是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保障因素。

3、旅游设施状况。休闲农业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 农村 ,这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加大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筹码。要解决好 交通 、通讯问题,与交通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出游提供方便。要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要达到卫生标准。要与村庄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

4、旅游地形象定位。休闲农业旅游地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和产品特点,首先要找准自身可能的竞争优势,选出竞争优势,推出与竞争对手不一样的特色差异进行差异化定位,并及时将自己的定位传达给目标消费者。最终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自己休闲农业旅游地形象,设计出形象定位图案和标识等。如 台湾 飞牛牧场诉求的飞蝴蝶和乳牛的定位,就是非常成功的形象定位。

5、 科学 规划与管理。休闲农业旅游地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生产与旅游兼顾发展原则、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性原则等来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规划布局,并将其规划与农村规划相结合,针对地域特征进行独特规划。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两部分。如建立旅游投诉机构、宣传营销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旅游地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员工 教育 培训制度等。

6、人力资源。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地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地要积极进行员工理念的培训,留住人才。要多聘请相关的大学教授专家指导,同时借助休闲农业旅游协会或学会的力量,储备相关的深入懂得休闲农业旅游的人才银行。

(二)外在影响因素

1、 经济 因素。休闲农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 发展 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休闲农业的发展才具有更大的潜力。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制约着当地休闲农业 旅游 地生命力的强弱。

2、社会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应尽量联合 企业 和当地人民一起来开展,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的事情多让农民来搞,农民的钱自己赚,其中,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我国有些地方上的休闲农业旅游地仍旧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如各地的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大量投资建设后,闲置在那里却不知如何来进行盈利及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客流量,这需要我们的政府要适时转换角色,将休闲农业旅游地以包装销售的方式,以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运营,提高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3、环境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良好的水质、空气质量、声音环境质量及高的森林覆盖率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另外,经营者的环境意识,如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率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外资影响因素,影响到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4、旅游地市场宣传。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 教育 程度的游客采用不同的销售手段。根据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依据成本及竞争两大因素,同时根据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合理订定价位。要善用推广策略,慎选媒体,以最低成本达到最高的促销效果。

四、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

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来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一)合理规划开发

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观光农业要顺应城市居民回归 自然 ,崇尚绿色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依托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才能生存,必须以特定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为基础,不能盲目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要针对地方现有资源背景,以现有农民接受的技术为背景不能大而全,不能什么都有。开发中要讲究自然,保持最佳生态位,要防止不引导、不规划、不设计。

(二)开发特色突出的产品

当今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由于 科学 技术、形象塑造、农业生产规模、产业链等达不到档次,导致产品缺陷太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出富有创意,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设计出娱乐型、教育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主动解说设计,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互动,使游客旅游之后对旅游地有丰富的认识、增强体验、敞开思维等功效。这样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设计则更能赢得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客人。

(三)根据优势资源进行旅游地形象定位

现在多数休闲农庄都未很好地进行形象定位,这样就淹没在众多的休闲农庄当中。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数没有对自身特色做出相对应的宣传,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建筑物富丽堂皇,脱离农家特色,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因此,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独特的市场定位。

(四)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休闲农业旅游地规划方面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即每一个休闲游乐区或休闲农场所推出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皆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可言,无法满足消费大众的休闲游憩需要。因此要做好整体规划,要做到整合资源,确保投资主题明确,规划风格和思路鲜明。管理上,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要朝知识化、精致化、体验化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加强相关产业链的交流合作,这样即使休闲农业旅游的淡季也能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盈利来源。

(五)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可进入性

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 交通 、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另外,由于因大多数农业旅游地在城市周边,所以要增加交通工具,保证游客方便进入。

(六)加大宣传,促进销售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 农村 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七)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重视员工教育、重视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服务水平跟的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

参考 文献 :

1、刘滨谊,蔡光宇。风景旅游生命力研究与应用——以菊花岛风景旅游区规划生命力分析评价为例[j].华中建筑,2004(5).

2、李轶轮。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组织[d].同济大学,2005.

48 24162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