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的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样例汇总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精编的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样例汇总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的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第一篇】
教学内容:
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
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
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
先测100粒黄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的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第二篇】
1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复习过渡。
引入新知。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
探索发现。
归纳总结。
得出新知巩固运用。
及其推广。
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的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第三篇】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依据的理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的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第四篇】
本节是学生首次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本章节元知识的基础。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要利用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借助天平平衡的道理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以加深理解。因此本信息窗安排了三个内容,第一个首先利用天平平衡原理理解等式的意义。第二和第三个红点部分是学习方程的意义。
1、这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为以后学习运用准备。
2、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学习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教学方程的意义,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方程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探索,掌握方程的特点和意义。
1、能利用天平,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等式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和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达简单的'等量关系。
3、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方程意义的理解。
难点: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
的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第五篇】
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2、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
行辨认。
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4、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
5、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p、1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课前准备: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出示玩具汽车,学会观察物体第一步:
1、观察玩具汽车,学生分别站在汽车侧面和后面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
2、分别把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对着全班,让学生说一说这是谁看到的?
3、小结: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时,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第二步:
1、让学生站在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与同伴进行交流。第三步:
1、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说一说。
2、利用教室里已有的物品,进行观察物体。
二、实践操作,巩固观察方法。
1、第1题:下面哪一辐图是淘气看到的?(1)、先说说淘和笑笑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2)、给淘气看到的打勾。
2、第2题:它们看到的是哪一面?连一连。(1)、说一说小猫和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哪一面?(2)、连一连。
3、第3题:看一看,说一说。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按要求完成题目。再交流评议。
4、猜一猜。上、下、左、右、前、后都相同的是什么物体?
三、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在家找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做好记录。
四、教学反思。
空间想象能力要想在一堂课中就有不错的表现,这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整堂课下来,只有那些基础很突出的学生才能基本掌握空间想象的方法,大部分同学还不能对某一物体进行想象,想象出从各个角度观察的结果。
教学内容:桌子有多长(p、14)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
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
来自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课前准备:尺子、铅笔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疑问。
1、估一估、说一说: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2、小组讨论: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课桌有多长?
3、小组代表发言,说明自己的方法。(用手、笔、文具盒、书、本子、橡皮等)。
二、学习厘米与测量方法。
1、疑问过渡:为什么我们同学说的数都不相同呢?该怎么呢?
2、为了让我们得到数据相同,我们要用相同的工具来测量,要用相同的单位来计数。我们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3、认识尺子,学习厘米。(1)、出示尺子,认识尺子。(2)、认识刻度,学习厘米。先估计1厘米的长度,再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每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也可表示为1cm。
4、联系实际,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的?
5、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
6、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与测量方法。
7、小结测量方法: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三、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2、第2题:先估后量再填。
四、课堂总结。
教学内容:我又长高了(p、16)教学目标: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对米的概念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师:去年我们参加了体检,大家还记得咱们的身高吗?生:我的身高是1米21厘米。
那我帮你量一量,有没有长高啊!长高了,1米25厘米。得出课题米的认识。
二、学习米。
1、估计“1米”大约有多长。
2、感受1米的长度。(手臂或身高等)。
3、找一找,身边物体的长度有1米的东西,在量一量。
4、猜想:1米有多少个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1m=100cm。
5、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长度,然后在进行测量。
三、实践练习,巩固知识。
1、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题目:p16试一试。
2、一张课桌大约有多高。谁猜对了?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学生观察图,然后独立完成。完成后核对。5实践操作。
学生自己画出一条长3cm的线段。
四、总结。
你这堂课感觉学什么对方最难。为什么?还有什么不动吗?教学反思:
整堂课,当我上到1米,在你身体的什么地方时?学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兴趣,但是,有趣教具的有限,学生不能全部进行感受1米的高度,我想如果一人准备一个卷尺,那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学内容:估一估,量一量教学目标:
1、能选用恰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教学重点:不足1米的部分如何用厘米作单位。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一、估一估、量一量。
1、让学生估计我们教室里黑板有多少长?
2、师生测量。
当出现不足1米时,学生讨论如何来表示。得出可以用------米-----厘米来表示。
二、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试一试。
(1)讲桌的高是---米---厘米。(2)板报的长是---米---厘米。(3)门的高是---米---米。,学生先估测,再量一量,最后得出具体的数值。填写。
2、练一练第1题,同桌合作,先估测,再进行测量,然后再把正确的数值写在数上。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3、估计淘气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再独立完成。核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得。
第二课时。
1、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有,再算一算,最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内容是p19第三题。
2、找一找,量一量。
先小组里交流,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然后小组里进行测量。
3、p19第5题。
想让学生小组内进行,先估计,同学间再进行互量。讨论出测量的方法。
4、实践运用。
(1)多少人手拉手长度大约是10米?(2)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活动。
三、课堂总结。
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后延伸。
回到家里,对自己家里的一些物体先进行估计再测量。
的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第六篇】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第一课时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课题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让学生参与活动,能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
3、从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引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提问: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
教室在第几层?楼上是几年级?楼下是几年级?
如果现在咱们要开家长会,请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你怎样告诉家长自己的位置呢?
2、导入新课。
师问:太阳是从什么地方升起?(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发言)。
二、探究新知。
1、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1)全体到操场,找一找太阳在哪里。(2)说一说,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东方)(3)想一想,太阳从什么方向落下。(西方)(4)指一指,西边在哪里。
(5)请同学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
提问:你们面对的、背对的、左手的、右手的位置分别是什么方向?(6)讲述前、后、左、右与东、南、西、北的联系。
2、指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说说我们学校的校门朝什么方向。
站在操场中央,看一看,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
3、学习两组相对的方向。
(1)站在操场上,你能确定出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吗?(2)面向你家所在的方向站好。
(3)观察:家在东、西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背对背而战)。
(4)观察:家在南、北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也是背对背而战)。
(5)发现:东与西两个方向,南与北两个方向是相对的。(6)说一说,操场四个方向的建筑物,那两个是相对的。
(7)说一说,你与谁家的方向是相对的。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把教材第3页例1补充完整。
(1)提问:小明是面向什么方向站立的,你是怎么知道的?(2)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操场四周的建筑物各在什么方向。(3)把结果填在教材上。
2、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1题。(1)说一说,教室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2)说一说,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各有些什么。(3)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2题。向同学们介绍你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
四、思维训练。
出示**广场及四周建筑物平面图。观察后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城楼、正阳门、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物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关系。
第二课时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课题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能够在图上表示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正确绘制出校园示意图。
教学难点能准确运用词语,正确描述行走路线。教具准备四张卡片(东、南、西、北)。
一、学前准备。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1)回忆学习了哪些方向。(2)连一连,找出相对的方向。
前左下东南北西上右后。
(3)提问:谁能说出我们校园内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课题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2、导入新课。
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指出北京市所处的位置,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校园示意图。
(1)描述地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把教室内的黑板看作地图,指出北在什么位置。
(3)提问:现在我们确定了方向北,你能不能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请同学到前面黑板上贴出相应的位置。
(4)用语言描述建筑物的具体方位。(5)提问:如果我们把上方规定为其他方向行不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你们尝试着做一做,并说出其他三个方向。(6)小组交流。
(7)集体反馈。比较各种方式,说一说,怎样画最清楚。
2、小结。
通常情况下,地图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这样标准统一,简单清楚。当我们看一幅地图时,一定先看清所给方向,然后根据所给方向,辨认出其他方向。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尝试操作:
(1)绘制出自己房间的平面示意图。(2)确定图上的方向。(3)和同伴交流。
第三课时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1)课件演示。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1)出示指南针。(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课题。
教学目标。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1)说明题目要求。(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2)按要求独立完成。(3)订正。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
课型。
新课。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2、体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学前准备。
提问:你去过米易县城哪些地方?你是怎样辨认方向,找到要去的地方的?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参观动物园。(1)熟悉导游图。
师出示例4主题图。提问:动物园里有哪些主要场馆,每个场馆都坐落在什么位置?(2)了解学生的参观意向。
问:你最想参观哪个地方?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教学过程学生一人当游客,一人当导游介绍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文文位于长颈鹿馆,她要去看狮子,再去猴山,应该先往西北方向走到狮山,再从狮山往西南方向走到猴山;小平位于狮山,要去熊猫馆,可以向西北方向走,也可以先向西走到大象馆,再从大象馆向北走到熊猫馆。
同桌互相提问题时,可以提的问题有很多。例如,从大门到熊猫馆怎么走?
2、拓展。
师:看着这张导游图,作为游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5—7题。(1)明确题目要求。(2)按要求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四、思维训练。
从你所在市区的地图中,指出自己家所在的大概位置,并说一说自家相对于学校的位置。
的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第七篇】
1、通过具体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加深对图形与统计的理解。
3、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综合运用图形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了解可以用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本单元教学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要求学生整体感知五种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再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他们的名称,能用简单的方法制作这些图形,初步感受图形的变换。本单元的内容三部分编排:(1)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拼组,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从而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3)通过动手操作、拼组七巧板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
上个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对图形的认识有一了定的基础,所以在学习平面图形方法上应该有知识的迁移,学习起来不会很困难,对平面图形特征要让学生掌握精确,特别是正方体、长方体、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要突破。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经历拼、摆、画、折等活动,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3、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4、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难点: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认识图形。
教材第2页例1及相关练习。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将图形送回家以及画各种图形,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在学习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应用意识。
3、初步认识几何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创造性。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辨别。
课件、白纸、立体图形模型、平面图形、卡纸、印泥。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训练。
四、总结延伸。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们想不想变一个给老师看看。
1、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问:你是用什么形状的物体印出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汇报交流。
将印好的图形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2、多媒体课件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的一面分别抽取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师:这个图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对边相等。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
4、请你观察一下,今天认识的图形与以前认识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图形都是平平的,只有一个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1、游戏:
(1)师说平面图形的名称,生根据要求举起图形。
(2)师出示各种平面图形,学生抢答。
(3)师说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名称,生按要求出示相应的图形。
2、课件出示:说说以下交通标志是什么形状的?
3、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教室里,哪些面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
4、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图形?
1、我说你想: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画一画。
2、猜图形。
(1)用卡片遮住一个圆,露出一小部分让学生猜,并说说理由。
(2)教师用卡片遮住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来猜,并且说说理由。
(3)教师用卡片遮住一个长方形,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猜,并且说说理由。
提供学生常见的立体图形模型,以小魔术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轻松的玩乐中,认识几个图形,并体会到“面在体上”。通过动后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让学生体会由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
让学生在层次清晰、趣味浓厚的习题练习中巩固新知,加深印象。
结合生活实际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通过猜图形这个有趣的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图形的特征。
堂清。
1、辨一辨,连一连。
2、认一认,填出下面图形的名称。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还是“探索创新”、“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在充分的思考之后,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的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第八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至第35页的内容。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习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估测活动中反复体验,加深认识。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新授课。
1课时。
教学用具。
教具:米尺、1分硬币、铅笔、电话卡、光盘、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一)上课之前,老师要考一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呢?(学生试着以米或厘米作单位估计)。
(二)你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用什么字母怎样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长度单位家庭中还有很多兄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设计意图:创设估计老师身高的情景,复习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一)认识毫米。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下面的三条线段请你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在测量一下,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近。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以四人为一组测量作业纸上的线段。
学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出第三条线段比3厘米多,又不够4厘米。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4、毫米的认识。
(1)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毫米的知识。直尺上1厘米中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我还知道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2)拿出手中的直尺看看、数数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直观感受1厘米中有10个这样的小格。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5)请组长组织你们小组的同学拿出准备的学具,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
物品。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一元硬币的厚度。
电话卡的厚度。
我的铅笔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线段的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是学生体会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二)认识分米。
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高度。
2、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用厘米和毫米都不方便,而且课桌的高度又不够一米,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3、教师指出: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板书:分米dm)。
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4、现在你再量一量课桌有多高?
5、估计一下你的小臂的长度,再测量一下,小组内比一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测量课桌高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体验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三、全班练习,巩固提高。
(一)说说我们一共认识了单位家庭中的几个兄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游戏:变一变。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听老师的口令用手指比划一下,看谁的准确?学生在老师的口令下比划几个单位的长度。再睁开眼对比一下。
(三)修改日记:课件出示。
4月10日星期天晴。
今天,我和妈妈去秦岭野生动物园参观,玩得可开心呢。
我们穿过4厘米高的门就来到了动物园里,哇,里面有好多动物呀!我看见左边是3分米高的大象,右边的犀牛个子也不小,大概有2分米高吧,再往前走就是蟒蛇馆,里面的蟒蛇好吓人呀,最长的一条估计有30毫米长。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溜滑滑梯,滑滑梯一定有4厘米高。
在滑梯的旁边我还发现了一群蚂蚁在搬家,别看它们个子不大,每只蚂蚁只有2米长左右,但是即勤劳又很团结,我想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呀!
(四)拓展训练:有一把断尺,零刻度已经没有了,怎样用它来测量铅笔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四、课外延伸,结束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长度单位的大家族里,还有它们的老大哥,你们想知道吗?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新单位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