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教育书籍推选范例【实用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寻找教育书籍推选范例【实用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寻找教育书籍推荐【第一篇】

那天,是个晴朗的大好周末,我去姐姐家做客。

在姐姐的卧室里,我发现了一本《哈利波特与密室》静静地躺在书桌上,便好奇地问:“姐姐,《哈利波特》好看吗?听说好多人都爱看呢!”

“当然啦,《哈利波特》可好看了!”姐姐解说员一般热情地回答我,“这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描写生动优美,事件合情合理、激动人心……”

“姐姐,能不能借我看一个月啊?”听姐姐说《哈利波特》这好那好,我心中种下了一棵草,打断了姐姐的“解说”。

姐姐摇摇头,说:“不行,我还没看完呢!”我心里好失望呀,但也不坚持了,心里想:我一定要想办法读到这套书。

那天我一回到家就打开淘宝网,准备买《哈利波特全集》。结果我点开链接一看:以售罄!虽然大失所望,但我是“不到黄河不死心”,更加渴望读这套书了。

第二天,我来到凤凰书城,在电子屏上搜索《哈利波特》,可还是缺货!我失落无比,终于打消了这个念头。

光阴似箭,很快,两周过去了。南京的天气是说热就热,我拿出50元零花钱,准备买一袋冰淇淋在家慢慢享用。路上,我发现了一家新华书店,便想起了《哈利波特》,就怀着最后一丝希望进了书店,在一个标有“新货降价”二字的柜台上发现了《哈利波特全集》!我冰淇淋也不吃了,激动地买下了这套书!出了店门,我感觉自己轻飘飘的,兴奋地想:世界上肯定没有比我更幸运的了!今天不仅阅读梦想成真,还碰上了大减价!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哈利波特》值得我们寻找!

寻找教育书籍推荐【第二篇】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转载自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

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

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读后感范文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寻找教育书籍推荐【第三篇】

刚看到《寻找教育原生态》这本书,因为是校长的著作,猜想谈管理之类的文章会比较多,没曾想会跟老师们的日常教学生活有多少相关,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有多少相关,读后才知道这本书对我们一线教师特别有意义。

作品没有多少“高屋建瓴”的宏论,也没有什么叫人眼花缭乱的花样,而是把人人都可能想到的事情做实,做得富有成效。搞教育只要一些教育的常识就够了,把那些一般人感到不在意的的东西做得叫人感到需要在意,把那些人们感到枯燥无味的东西做得有滋有味。教育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天动地,只是一件一件小事的积累,把小事融会到学生的人生里,让他终身难忘,小事于是就变成了大事,变成了决定命运的东西,这就是教育。高峰校长以他最本质的身份--教育者与我们共同分享了他的思考与感悟,让整天埋头教书的我意识到:懂得停下来思考,才能真正教好书。

受目前教育体制的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家长们一味追求分数的心理,导致了我们学校的特殊性--高分。这一条决定了我们必须教会孩子更多的知识,才能让他们在同龄人中成为佼佼者,才能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成为高学历人才。既然要多教知识,那我们自然希望通过多上课,多做练习,多攻占学生的时间等等来达到目的。是呀,孩子们不停地听课呀听课,做题呀做题,让这一切成了生活的主题,孩子们还能爱学习吗?学生们也疲惫,有的开始厌学,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课堂,最后是成绩低落,实质上就是教学质量下滑,就象拼命拉长一条弹簧,最终必然会导致弹力的丧失。

美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的获得--怎样让孩子学会学习,他们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经验越来越丰富,获得知识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们的分数自然也会越来越高。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从自身经历来看我们以往的教育,记忆得多,记忆力好,谁就得高分。似乎总是不断地对记忆能力做了测评,对于其他能力的测评并不是很明确。现在身为人师,决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再走这一老路。教学内容是虽说书本规定的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进行调整,灵活处理;教学方式更是可以千变万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激活他们的思维。应试教育的现状不能改变,我们可以改变测验的方式,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试,对自学能力的检测,在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给他们更多的信息量,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掌握更多学习技能(包括应试技能)。学校安排的课程不能改变,但我们能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的知识为生活所用。

常常跟孩子们讲:不要让学到的东西静静地躺在那一页一页的纸上,希望知识成为你们头脑中思维的源泉。相信,我们坚持传授孩子知识的同时,注重传授孩子如何学会学习,孩子们收获的会远远超出书本的厚度,思想也会变得有深度。自信,积极,创新,会在每个孩子身上开花结果。

感谢高峰校长更加坚定了我的教学理念,让我继续思索前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寻找教育书籍推荐【第四篇】

作者:孙瑞雪。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年:2010。

网友有话说。

《爱和自由: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全新增订第4版)》是孙瑞雪教育机构经典图书《爱和自由》全新增订第4版。从第一版到今天的第4版,《爱和自由》已经走进几十万个家庭。千万个父母因此书而彻底改变,她们“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并从中学会真正的爱,真正的教育。千万个孩子因此书而健康、愉悦地成长,成长为心理有力量、有强大自我、有创造品质的一代新人!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什么是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自由走向独立。

2.儿童的成长,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思维上,都是一个趋向于独立的过程,他会沿着这条路不停地走,他会为着自己的独立冒很多险,会进行各种探索。

3.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基本成长的条件,有一天,自由和爱就会在漫长的童年时代过去后,成为一个人身上最美、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质。

2、《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作者:尹建莉。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2008。

网友有话说。

相比许多家教图书,这本书有以下特点:

第一,本书首次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章可循。

第二,书中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使父母们不仅立刻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它是实事求是谈家教的典范,是家长们最实用的工具书。

第三,本书不但告诉你怎么能提高孩子成绩,而且告诉你怎么教孩子做人,教你怎么培养一个自觉、自强、自立的孩子。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家长要建立这样一种信心:不提分数或名次要求,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从家长的态度中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学会,他不对分数斤斤计较,才会最终获得好成绩。

2.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以保护孩子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某种能力为目的。

3.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家长和教师要尽量给孩子提供“好阅读”,避免“坏阅读”,这也是你给孩子提供良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作者: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年:2007。

网友有话说。

世界上数以千万的父母用自身的亲身实践证明了书中提供的方法非常有效。该书在美国畅销300多万册,并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风靡全球。世界各地的父母和专家热情洋溢地赞誉两位作者,她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的这套语言是那样行之有效,的的确确能缓解所有年龄段的孩子与父母的紧张关系,结束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对抗,带来父母和孩子的合作。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惩罚孩子,我们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非常重要。

2.当我们出现冲突的时候,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我们要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让我们每个人的需求得到尊重。

3.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孩子需要他们的感受被接纳和尊重。

4、《正面管教》。

作者:简·尼尔森。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年:2008。

网友有话说。

它是一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正面管教讲述的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书中讲述的主要就是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

1.如果说爱的经历丰富了人生,那么,爱的体验则丰富了心灵。

2.当我们注意维护孩子尊严、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定时,孩子很快就会明白,他们的不良行为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会激励他们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

3.今天的孩子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为家庭生计付出努力,相反,孩子们被以爱的名义给予的太多,而无需自己付出任何努力和投入,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5、《父母效能训练手册》。

作者:戈登。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年:2002。

网友有话说。

父母效能训练()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于40多年前创立,是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父母训练教程,向父母传授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并循序渐进地提出建议,以解决家庭冲突,让每个人在冲突中都赢。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当一个人能够感受到并且向另一个表达真诚的接受时,他就拥有了成为另一个人强有力的帮助者的能力。

2.除了给孩子一个具体的理由,说明他们的行为为什么会令父母无法接受,从而增加孩子作出改变的机会。

3.这是生命中的一个简单而美丽的矛盾命题: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真正被另一个接受时,他就会从此起步,开始思考自己希望做出什么改变,希望如何成长,怎样才能变得不同,如何才能发挥更大的潜能。

6、《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作者:艾斯奎斯。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年:2009。

网友有话说。

在美国的众多名师中,很难有人如雷夫·艾斯奎斯一般给人以震撼与惊叹--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轰动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他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这本书被美国总统、英国女王和欧普拉同时感动推荐。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乐于阅读的孩子能和身旁的世界产生联系,最后具备超越现阶段的想象范围的思考能力。

2.飞不起来的火箭不是失败,只有当你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时才算失败。

3.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在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

7、《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作者:吉诺特。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年:2004。

网友有话说。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毫无效果的对话——说教和批评产生距离和怨恨。

2.做父母之于孩子的责任,大过外科医生之于病人,因此,要像外科医生一样,具备与孩子相处的“专业技能”。

3.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一、树立榜样:榜样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如同学、邻居、教师、英雄模范人物、文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领袖的优秀品质,都是子女学习、模仿的对象。不管家长的言行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对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

二、环境熏陶: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要组织好生活,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为准则,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三、批评惩罚:批评和惩罚都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不过后者是对严重不良思想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批评惩罚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情况,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从错误的实际出发,批评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时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惩罚主要是剥夺某种权利,而不是体罚,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残身心。

四、指导安排生活秩序:良好的生活秩序是培养子女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指导子女安排生活起居,布置好生活环境,教给子女学习安排和利用时间,使之有条不紊。要让孩子自己安排,家长可以在旁指点。

五、说服教育:说服教育的具体做法:一是谈话,家长根据子女的思想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谈话要有针对性、灵活性,态度要和气,不要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地训斥、挖苦。二是讨论,家长与子女共同讨论。讨论时要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其意见,有不正确的观点,也要耐心地讲道理,使子女明辨是非。家长观点不正确要勇于承认。

六、实际锻炼:实际锻炼的内容相当广泛,如适应周围环境,锻炼身体,生活自理,家务劳动,独立作业,文明礼貌,社会交际等等。进行实际锻炼,首先要孩子明确目的意义(为什么),提出具体要求(怎样做),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到底。锻炼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从他们的实际能力出发,交给的任务和提出的要求必须适当。要允许孩子在实践中有失误,不可过分苛求。家长不能因怕孩子吃苦而中途停止锻炼。

七、表扬奖励:表扬奖励是对子女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和好评。通过肯定和好评,以加强子女进取心和荣誉感,争取更大的进步。表扬奖励要实事求是,要及时,要说明原因,并且应以精神奖赏为主,物质奖赏为辅。

八、指导课外阅读:指导子女阅读书报杂志,从中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家长要掌握子女阅读的内容,和子女一起讨论,引导子女通过阅读增长知识,开扩眼界,受到精神陶冶。

九、利用家庭电视:电视进入家庭,子女可以从看电视中得到许多知识,增长见识,要充分利用。但是要注意:不能没有选择,不要时间过长。看完电视最好和子女谈论,讨论电视内容。

十、带领子女外出接触社会:带领孩子到公园、风景区、商店、工厂、农村去,或者去访问同学、亲友,进行社会交往,使之开扩眼界,接触社会,认识社会。

父母的教育素质对孩子人生的影响。

教育素质通常是指教育者自身的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及教育方式方法。家,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为人父母,必需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父母教育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败与孩子一生的幸福。

“刘德华事件”中的女粉丝杨丽娟的父亲出身于教育行业,据说曾是高级教师。可是,作为家庭教育者,他的教育素质和他的学历并不成正比。首先,杨的父母在心理学方面缺乏基本常识,对于女儿病态的追星心理毫无警觉。13年来,他们不认为女儿的心理有问题,不带她去进行心理治疗,反而一味地放纵,把溺爱当成教育,甚至最后以生命做为赌注,想为女儿赢得最后见刘德华的一线机会。把他女儿变成了一个不孝的典型教材。我不懂分析心理疾病,但作为教育者,我知道人的思维是在支持与鼓励中得到发展的。我想杨丽娟从一个普通的“追星族”到最后发展到患有“痴妄症”,这其中,杨家父母的态度便是诱发这种“痴妄症”的最大动力。

其次,杨的父母对女儿缺乏最基本的教育原则。杨丽娟13年来看着日渐年迈的父母,为了支持她那虚幻的梦想,变得一贫如洗,每日仅有两元的生活费,最后不吝卖血卖肾,直至跳海自杀,旁人看了都心酸心痛,她竟能心安理得,泰然处之,并在杨父死后,还有心作秀:住酒店问有没有消毒?还问为什么记者不在?这样的人,不说仁孝,连做人最起码的善良都没有!而杨的父母对女儿这种病态的要求,不采取任何的限制手段,不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科学理智的处理,反而无原则地支持她。他们对女儿缺乏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更不用说应具备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另外,我对杨的父母本身的品德表示怀疑:对自已女儿教育不好就应该感到惭愧,而最后竟然把怨气撒到刘德华身上,对刘德华特意安排和他女儿的见面毫无感恩之心,反而得寸进尺,以死相挟。杨父死后,杨母竟要求刘德华祭奠杨父,对他们一家人的闹剧不以为丑,反以为荣,毫无廉耻之心,纯属无赖行为。真是有其父母必有其女!

学校的教育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家长来说,良好的教育素质并非指很高的学历及财富,他们只需有一颗善良、正直,能明辨是非丑恶的心。

-->

-->

寻找教育书籍推荐【第五篇】

放暑假之前学校发了《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让所有老师在假期里阅读。原本没有在意,当某天闲来无事翻阅次数,变被此书中的朴实无华的话语给吸引了,让人有一睹为快的感觉。

读完此书,让我有种错觉,这不像是老师写的,在我的认知里老师和作家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读罢此书后方知那些但凡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必然有与常人不同的地方。这个不同的地方并不是在于你有想法,这只是前提,如果有想法却表达不出来,是不会出彩的。这也是书中王维审老师的想法。我们都是躬身于教育第一线,每天都有很多繁重的工作要做,其实教师工作不累身,最关键的是心累。我们每天都是在用心和孩子交流,每天都用心上课背课,每天都用心去处理孩子家长眼中的“大事”。正因为如此,我们每天身心俱疲,下班之后再有自己的生活已无暇去整理了(*),其实教育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每天都有不同的素材,只是我们之所以成不了名师,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每天喊着累的幌子不去记录,二是因为我们不经常写东西,以至于不会写,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去写。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不能走得更远的原因。

人活在这个世上,遇到的困难和坎坷固然很多,但所有的困难就怕一个“钻”字。我们只有全身心的去钻,去做,才能收获自己想要的,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才能走得更远。这也是这本书的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出这么多精彩纷呈的教育故事,有踏实的文笔是基础,更重要的是那股钻劲儿,我想这就是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去学习的。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要忽视这些问题,而是要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寻找解决之道。同时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下次遇到类似问题就可以做到轻松面对了。记录什么?怎么记录?王老师在书中谢了他的案例,我们可以模范着来写。

我们在教学路上,要“不忘初心,善思善行”。

寻找教育书籍推荐【第六篇】

在我工作的第一年,在我对未来还有些迷茫的时候,王维审老师所撰写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一书让我对即将面对的未知生活充满了信心,这本书不仅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教育,也让我懂得了如何在教育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多写教育叙事、多反思、多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最先吸引我的便是封面上的“不一样的教育”几个字,教育不就是教育吗?为何还有不一样的教育?带着这两个疑问,我开始阅读。这本书和我之前接触过的教育理论书有很大的不同,它不像那些专业理论书一样大多是对写作理论的知识讲解,比较枯燥乏味,而是运用一个个小故事循序渐进的为我们展开教育写作的密码,他将故事和写作指导相结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融入了教育叙事的写作方法,同时也向我们诉说了他眼中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在书本的第一章《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下面,他用一句简单的话讲述了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叙事写作:“教师进行教育叙事写作,不仅是为了戳破生活的真相,安顿生命里的痛感,更重要的是为了找到摆脱教育困惑的出口,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这句话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我们想要到达自己想去的终点,有一个简单而又非常有用的方法,那便是进行教育叙事写作,就像王老师一样,当他感到颓废、无助时,他通过撰写教育叙事来充实自己的生活,不仅如此这些文字还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另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我想,如果我也可以坚持记录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就算将来不能如此成功,用来回忆也是很有价值的。

王老师用一个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他的每个故事都是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他用故事的形式来告诉我们遇到不同的情况应该如何去处理,当然这些方法的确是非常受用的,如果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相信我们的课堂会变得有趣而又和谐。此外,在王老师的这些故事里还藏着我们经常忽略但是却值得我们深思的话,例如“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种载重,千万不要过分关注最终收获什么,而是要学会欣赏过程,欣赏一步步走来的细节和心情。其实,有时候也是为了看花”、“作为教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应该给他们开始的机会和坚持的勇气,并告诉他们行走的方向和前行的方法。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无权彻底否定一个生命,或者简单地折断一个孩子成长的念想”、“教育,是一种人性的引领,绝对不能等同于企业的加工生产。一个孩子的行为好与不好是不能用分数来量化的,一颗心灵的纯净与否更不可能用数字来计算”、“教育需要谨慎,教育需要心平气和。对于教师来说,谨慎是对教育复杂性的尊重,是减少错误行为的必需。我们可以对教育进行千百次的反思,但是对于孩子的生命来说,教育没有如果”等等,所以只要我们用心去读,用心去思考,就肯定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其实和孩子们一样,一直在成长,与其说我们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成是孩子们在陪着我们成长,因此我们也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这样才可以在未来的路上走的更远,在未来的`路上走出一片天地,继续加油吧!成长,一直都在!

寻找教育书籍推荐【第七篇】

“人的诞生不只是一个行动,而是一个过程。生命的目标在于完全诞生,可悲剧却在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至死都没有达到这种诞生。活着就是每一分钟都在诞生,一旦诞生停止,死亡也就来临。从生理学上看,我们的细胞组织处于不断诞生的过程中;但从心理学上看,我们大多数人却在到达某一点后就不再诞生。有些人完全就是死胎,在生理上他们继续活着,在心理上却渴望返回大地、黑暗和死亡”。人必须学习,人不仅仅是躯体、身体,更是鲜活的人,人的诞生必须以最近发展区为起点并以促进新的、更高层次的最近发展区的生成为目标。

最近发展区由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其实质是强调儿童认知更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既然是一种可能性,那么可能性本身具有的特性就是具有动态性。可以说,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认知结构发生质变,是更高水平的发展,是在追求平衡与不平衡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螺旋上升和产生质变。最近发展区使人产生认知困惑,打破已有的平衡状态,从而导致人的认知结构产生不平衡。处于不平衡状态的个体无法忍受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学生的“相异构想”让他开始怀疑,并产生困惑最终发现问题。

“作为偶然的、社会的人的我,被分割在作为整个人性的人的我之外。我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个陌生人,在同样的程度上,每个人对于我也都是陌生人。我被割裂在人性经验的广阔领域之外,自始至终是人的一块碎片,体验到于己于人来说都是真实的东西的极小的一部分。人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学生很可能不会发现自己的相异构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突显出来。为了解决问题问题,他会通过不同的路径找到解决矛盾的平衡点。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育要走在学生已有发展的前面、强调外在力量对儿童成长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种外在力量主要是成人或比自己具有更强能力的同伴和同学。因此,最近发展区理论尤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作用。

(一)重视顺应过程促进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人“从他诞生那一刻起,生活就向他提出了问题,这些问题必须由他回答。每时每刻,他都必须回答;不是用他的头脑,也不是用他的躯体,而是用他的全部身心来回答,用那会思、会梦、会睡、会吃、会哭、会笑的他来回答。人不得不以各种方式回答这个问题;即便是疯狂,也是一种解答”。困惑、矛盾、误区都是学生已有的智力水平和品质的体现,因此,要找到学生已有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必须重视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智力表现。杜威曾经提出了问题解决的经典过程:感知困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面临共同的疾病,即人同人自己、同他的同胞、同自然的梳理,是感觉到生命像沙子一样才能够手中流失,还未懂得生活就将死去;是虽生活在富裕之中却无欢乐而言。不管是学生产生困惑、矛盾还是误区都是新学习的知识不能纳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即顺应发生了。

人的认知结构或智力要不断发展或产生质变就需要一个个顺应过程的不断产生。“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聚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人的生成似乎是于不知不觉的无意识之中达到的,但这无意识曾是在困境中以清醒意识从事某事的结果。”困惑、矛盾、误区的产生说明教学活动本身已使学生注意到教学活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就是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不断求证或反证自己的已有经验从而获得认知结构产生质的飞跃,因此,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确定是评判一个老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组或成长。不管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还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都需要找寻到一个已有的道德水平或经验。教育目的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宏观角度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的确定除了要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还必须结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确定。除了宏观角度的教育目的,还有微观角度的.教育目的。

微观角度的教育目的有个人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不管是微观角度的教育目的还是宏观角度的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都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可能的认知结构的距离,这种距离是科学的、可以缩短的。教育目的的确定实际上也是在寻找已有的目的和可能的教育目的的区间,因此,最近发展区理论不仅适合儿童的认知状况的分析,同样适合寻找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三)高效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在他的《教育是什么》一书中明确地指出,“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使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然而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实现它的途径似乎已不是教育,因为现行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或学生的“新人”的生成,教育必须考虑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等,总之,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就要把学生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并创造学生的新的最近发展区为目标。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为迁移而教”,但我们很少有人强调为不断创造学生的新的最近发展区而教。教育促进人的实质就是不断创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不断生成。因此不管是教学的目的还是具体的某一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不管是高效的教学还是低效甚至是零效的教学,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得到检验,实质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不断更新。因此,教学效果的试金石可以说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利用先行组织者促进儿童最近发展区的跨越。

“教育者为了在所有无法避免的挫折和失望前不丧失信心,他们需要一种极大的内在稳定性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耐心。”教育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活动,是人与人的交往,钱林森在《和而不同——中法文化对话集》一书中说,“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正是他们构成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生生不息的代代繁衍。但是,这种独特性如果缺少了和其他独特性之间的交流的话,那么,它就会失去意义,就无法显现,更无法绚丽绽放”。

加强现在的话,那么他们就毁灭了现在。人的成长也是一个区间,这个区间如何不断被超越和新生对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利用先行组织者是促进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不断超越的措施。“先行组织者”具有固着点和桥梁的功能,目的是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并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能清晰地把已有认知结构和将要生成的更高水平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材料。“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

“生命是完整的,它有着年龄、自我实现、成熟和生命可能性等等形式,作为生命的自我存在也向往着成为完整的,只有通过对生命来说是合适的内在联系,生命才能是完整的。”生命的不断完整在于不断推进人的认知、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的新的最近发展区的不断发展。最近发展区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把人当人,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依据生命的特性,尊重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创造适合生命发展需要的环境,提供生命成长的养分和能量。”

参考文献:

[1]弗洛姆?弗洛姆文集——我相信人有事先自己的权利[m].改革出版社,1990,(1).

[2]亚斯贝尔斯著,邹进译.教育是什么[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3).

[3]博尔诺夫著,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2).

[4]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10).

[5]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3).

寻找教育书籍推荐【第八篇】

在我工作的时候,,一直以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源于精深的学科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技巧。源于对怎样做一个优秀教师的认识,很有自信自己能做一个优秀的教师。自己认真的钻研学科的专业知识,经常坐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认真学习他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并在自己的课堂上简单的模仿。

当我有幸学习了李惠娟老师的专题之后,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过于肤浅。《寻找教育的勇气》使我对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学习足够的教学技巧,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当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和同事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认同,我的自我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然而当我回忆我几年的教学工作时,我发现我和我的同事有很多类似帕尔默所描述的状态:课堂中的“我”与真实生活中的“我”是分离的,缺少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独立于学生之外,独立于所教的学科之外。当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原因正如帕尔默所说的,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认识途径是以“脱离我们的自我”为代价,将我们带入“真实”世界的“客观”认识途径。而悬置于我们教师和学生头上的高考试卷使我们更加默认了这种认知途径,我们害怕,恐惧我们介入到我们的学科会受到评判,有可能招来漠视和嘲讽。因此,造成了课堂上的“我”与真实的“我”相分离,与所教的学科相分离。师生有别的思想作怪以及害怕,恐惧与学生发生冲突,造成了“我”与学生的分离。这种种由于害怕和恐惧所造成的分离更使我缺少了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们在这种分离的状态下教师成了考试的工具,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同的事情,造成了我们教师的职业倦怠,缺少了教育的热情和冲动,本来生机勃勃的教育被我们弄得死气沉沉。因此为了让教育事业恢复它应有的活力,发挥它应有的对这个社会的功能,作为我们要寻找自我,寻找自身认同和自我身份完整。

寻找教育书籍推荐【第九篇】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学校教学是发展的源泉”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最近发展区,而下一个阶段又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在幼儿的教育活动方面,我们应该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材料同时考虑到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性。比如,由于年龄的特征,小班幼儿不适宜做剧烈的运动,所以老师可以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小动物头饰,引导幼儿模仿小动物飞飞、跑跑、跳跳,有利于幼儿在体能方面最近区的发展;到了中班,幼儿的肌肉和骨骼方面都有发展,而拍球可以促进幼儿的新陈代谢,使幼儿的体质增强。老师可以让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一个皮球。开始只要求滚着玩,也可以互相滚着玩;过一阶段,幼儿开始学习拍球,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如何把球拍起来;再过一段时间,就要求将球拍得平稳;到下学期末向幼儿提出要求可以边走边拍球,走几步就可以。这样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出相关的要求。大班幼儿身体较中班又有了一些发展,动作更灵活,可以做相对来讲难度大一些的动作,比如玩鸡毛毽、沙包等,可以自己玩、可以和同伴玩。教师要细致观察幼儿踢毽子的数量,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性理论,要求踢毽子的数量逐渐增加。同样的道理,教师要求幼儿投掷沙包的距离要逐渐加长。

二、可能性。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依赖的是正在成熟的功能,而不只是限定在已经成熟的功能中。教学的可能性是由它的最近发展区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学的任何学科,总是建立在未成熟的基础之上的。

教育活动中,在数学方面一定要注意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可能性。比如,中班有相“量”的教学:比较认识粗细、高矮、宽窄与厚薄。对于粗细、高矮、宽窄与厚薄比较明显的事物或材料拿来提问幼儿,就违背了最近发展的可能性。因为这些知识幼儿已经掌握,或者很熟练,在幼儿已经成熟的功能中。象提供粗的彩笔和细的彩笔要有度,高矮、宽窄亦如此。提供的书籍相对厚薄程度,都要考虑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可能性。

三、兴趣性。

维果茨基说,学前儿童的态度是这样确定的:他做他要做的`事,但他要做的事情,恰恰也是他的领导希望他做的。

幼儿园大班的孔老师执教的音乐欣赏活动《啄木鸟》中,幼儿最后想表演。由于自己已经学习了相关的表演技能,所以跃跃欲试,希望老师能让他们合作表演大树和小鸟。合作表演需要幼儿与幼儿之间互动,有难度,这种要求属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结果老师满足了幼儿的要求,幼儿自选表演大树或小鸟,动做得到了发展,心理上的到了满足,活动效果非常好。这就是活动符合了最近发展区的兴趣性。

教育活动中运用好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有利于幼儿语言、想象力、创造力、学习品质、社会性及情感的发展。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和运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寻找教育书籍推荐【第十篇】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仔细阅读了王维审老师写的这本书,或许没有王老师亲身体会的那样深刻,但也让我内心和对教育的认识有了巨大的提高。想想自己,从学生生涯的结束走到老师这个岗位,我曾迷茫过,高兴过,失望过;看着每天的每一节课,每次考试的每一张卷子;我依旧没有清楚什么才是“教育”。

王老师在这本书里面用了许多教育故事来阐述什么是“教育”,在阅读这一个个简单而深刻的教育故事时,很多次,都让我回忆起了自己上初中、上高中那会儿的生活,激起了学生时代的感情。在这些故事里,我一会儿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学生时代和学习有关的一切人或事;一会儿又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心理、老师的处理方法,虽然这一个个故事大都和中学、高中相关。但也能让我联想到我所接触、面对的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

然而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可能暂时不用面对孩子叛逆时的种种情况,但这时的孩子个个充满着调皮的性格。当每次遇到孩子们出现问题时,我很多时候会不知所措,感觉头大,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更合适。只知道对错的一方进行批评,对另一方进行安慰,以为这样就是事情最完美的结局。但是在我阅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曾经自己做的远远不够,也不是最正确的方法。如果学着开导孩子们去面对矛盾,解决矛盾,可能到最后两个孩子会变成好朋友。因此我们作为老师需要去试着学习不一样的教育,而达到不一样的结果。

再回顾王老师书中的内容,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成绩或许是一把枷锁。有的学生在上学时成绩很差,在班里只能屈居于角落,但很多人即使考不上大学,也能做出一番事业。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去掉了成绩的枷锁,给了他探索其他领域的机会,或许在学习上不是什么好手,但天生我才必有用,当孩子们放弃自己的弱项时,就一定有属于自己的那片光明。

然而在这本书中王老师的教育主角大多都是比较大的孩子,而我作为一名小学老师,面对的都是小孩子,所以特别研究的比较少。在看到他的1篇文章“教育,什么时候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时,我发现他的主角是一个学前幼儿,我便细细的研读了起来。的确,像王老师看到的这件小事在生活中发生的比较多的,大人在不了解孩子心理情况下,将自己的意思强加于他们,理所当然的进行着教育,那么孩子受到的教育就是被动的.,如此一来教育的意义还有吗?显而易见。因此我们作为老师更应该注意自己在日常上课传授知识时的方式方法,让孩子们有自己的思维和方法。

最后再想想自己这一年的教学路程,依旧平平常常,中规中矩;如同王老师说的“教育是一个舞台,我们都在扮演一个相同的角色―教师。只不过这样的扮演,有的顺风顺水,有的磕磕绊绊,有的平常平庸,有的精彩精美。庆幸的是,我们都没有选择放弃。”是的,无论怎么样,我们都在坚持,既然在坚持为什么不能做的好一点。

回头去想想什么是“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说:“教育就是成长,或者帮助成长。”对于我来说就是走出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48 1868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