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树林实用【精彩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冬天的树林实用【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冬天的树林【第一篇】
提到冬天,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停几秒,提问学生)你心中的冬天的树林是怎样的?(展示图片)我们已经预习了《云南冬天的树林》,云南冬天的树林很我们心中的冬天树林一样吗?(不一样)那究竟有何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
作者简介。
于坚,青年诗人,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幼儿时期注射链霉素致弱听,少年时遇学校停课流窜街头,14岁辍学,在故乡闲居。16岁以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其间曾漫游云南高原及中国各地。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曾与同学创办银杏文学社。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影响很大。另著有诗集《空地》。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
文本研习。
1、云南的冬天和我们想象中的冬天是一样的吗?我们心中的冬天在于坚笔下是哪里的冬天?云南的冬天有什么特征?阅读1-2节,划出关键的语句于坚笔下的云南的冬天是和北方的冬天相对的云南冬天的树是“一片苍绿”、“一片葱茏”的,是暖和的,是无需“棉袄、围巾这些北方的抢手货”的。(具体内容见第一节)。
2、那么,云南的冬天是不是就是一片生命繁盛的景象呢?在那里可以看出?第三节“然而,树叶同样会在云南死去”
3、作者在哪几节写了云南冬天树叶的死亡?阅读这几小节,划出他们的关键句。
第四节,每一片叶子的死亡,仅仅是这片叶子的死亡(不好找,可根据后几节的关键句提示)。
第五节,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
第六节,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
第七节,在云南,有几片叶子在12月31日下午4点10分51秒落下(强调细节)。
4、通过关键句的查找,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关注的是个体树叶的死亡。那么云南树叶的死亡和北方树叶的死亡有什么不同呢?阅读第四节,划出相应的语句回答云南:“树叶永远,每一个月份都在死去”“死,永远是单个的,自觉自愿的选择”“连绵不断的死亡和连绵不断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个季节共存”北方:“作为集体,作为树叶这个词的死亡”“自己的离去同时也是一个季节的结束”在北方:落叶以“集体”的状态出现,与季节相关;在云南:落叶则是每时每刻,但又是“个体”的,非季节的。
5、
(1、一片叶子的落下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呢?(学生齐读第五节)一片叶子的落下是一次辉煌的事件它只是在风来的时候,或者雨中,或者随着一只鸟的沉浮,一匹兽的动静。。。。。。忽然就从那绿色的大陆上腾飞而起(起因)它从他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它并不向下,而是漂浮着(姿态)。
(2、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描写来写一片树叶落下的过程的?细节描写。
(3、作者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树叶的落下?冷静而客观。
6、“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可是我们为什么会忽视了这些细节?
“在那些文字里,一片叶子只是一个名词和些许形容词的集合体,没有动词”
“一切细节都被抹去,只被概括为两个字:落叶”
探讨:为什么我们一提到冬天,就想到寒冷;一提到落叶,就想到死亡和凋残?
(2)于坚:一匹马跑过草原被诗人捉住关进形容词的马厩里骏马死掉的马―《便条385》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马”代表事物本身,“形容词”是人类加诸马身上的种种属性,比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等。
(3)人么总是在事物身上加上了很多意义,我们了解事物总是先通过意义来了解,而忽视了事物本身。我们被意义“遮蔽了”
7、为什么作者说“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叶子”?
“它是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去除意义的遮蔽所以,“没有落叶,只有这一片深红的活那一片褐黑的”
第二课时。
文本研读。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对于自然的态度,今天我们就来看作者是如何去观察自然的。
2、作者说我们要躺下看自然,“躺下”你认为包含了哪些含义?
“躺下”可以看作是一个真实的动作,一种观察的角度,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姿态,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带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扰的审美姿态去尊重自然(就是去除我们种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抛弃意义的干扰),亲近自然,去感受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态。
3、9-13节开头一句有一个共同特征“躺在那儿”,作者躺在那儿干什么?
仰望树叶和天空望蜘蛛结网看鸟儿看看蚂蚁的生活场景看光。
4、分组朗读9-12节,教师读13节,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作者完全融入了自然,细致入微了描写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
5、试着向小组内的其他同学描述于坚眼中看到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然后请同学起来向大家描述。
7、作者在最后为什么说“这个被你描述,赞美了一天的树林,现在像一个陷阱,到处是隐伏着危险的洞穴”?“你的离去使树林的真相永远被隐没。回头望望,那一片耸起在星夜中的黑暗的东西,是你无以言说的东西。”――语言的尴尬,语言有先天的弱点,无法描述本真的自然。于坚笔下的树林依然是于坚的感受,不是你的。文字的背后造成了新的遮蔽。自然在本质上是无以言说的,他只是存在着。
拓展延伸。
1、语言的能指与所指。
“我们跟在一个词的屁股后面,随着它去说出所见所闻。我来了,我看见,我说出。这是春天,这是玻璃,这是道路。但我们如何在所见所闻之前就知道这是春天,这是玻璃,这是道路?恰恰相反,我们不是尾随着一个词,而是在它来的路上与他迎面遭遇。我来了,我看见,我说出的是一个现成的它,不是我的发现。它在历史中被完成,它已经是道路,已经是玻璃,已经是春天。”
能指――语言。
所指――事物的本身。
我们总是先了解能指,才接触到所指。正如我们总是先看到明信片上的大海,后来才能结束到真正的大海。而我们对大海的理解,一直都在那张明信片上。所以我们在没有感受的基础上也可以说出对大海的见解,但那种见解不是你自己的,是一个虚妄的能指,是陈词滥调。所以我们要去除语言对我们的遮蔽,摆脱意义的束缚,回到事物本身。
2、反思语言:
3、认真反思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被语言所遮蔽?回到事物本身去看事物,你又得到了什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试着将这种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写出你对生活中你时常见到却从来没有反思过的事物或是景物的独特感受,可以仿照于坚对冬天树林的描写方式,也可自出胸臆,200-300字。
冬天的树林【第二篇】
一片片树叶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树冠,一棵棵树组成一片树林,一片片树林组成了一片森林。我又去拜访那位老朋友了那片树林。
远远望去,树林的上空仿佛笼罩着一大片翠绿的积雨云,仿佛一碰,就会降下大片绿色的甘霖,放出耀眼的光芒。又仿佛梦境似的奇幻世界,我生怕轻轻一碰,就会将这脆弱的梦境破碎。如若一缕绿色的清风久久徘徊在树林上空不愿散去。我恨不得立刻就飞到这片树林里。
大自然好美妙,大自然真的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
冬天的树林【第三篇】
在学校教学楼后面,有一片杨树林,它前边和右边是绿化带,左边摆着一些石椅。
这些杨树十分高大,都有几层楼那么高,它们就像校园的卫士一样,挺拔的站在那里,守护着整个校园。
春天,树木都发出了嫩嫩的小芽,杨树当然也不例外,也发了芽,每棵杨树都为自己装点上了春天的颜色——浅绿色,比比看谁最漂亮。春天快结束的时候,也就是晚春,叶子从浅绿色变成了嫩绿色,小燕子也回来停在了枝头上,让满树的`绿色里添了一点黑色,使得杨树变得更加的漂亮了。
夏天来了,嫩绿色的叶子变成了深绿色,杨树林里一片茂盛的景象。树木更加茂密了,为我们铺下了广大的树荫,我们在这片树荫下,快乐地奔跑、玩耍、游戏,我们整个夏天都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秋天悄悄地来到了,杨树的叶子变成了金黄色,有的已经开始枯萎,从树上掉落。好像一只只黄蝴蝶,漫天飞翔,捡起一片落叶放进书本,让我永远记住它们。
冬天,漫天大雪从天空上飘然而落,整个校园成了冰雪世界。杨树上积满了雪,好像为校园的卫士们穿上了白色的铠甲,让它们更好的守卫我们。我们在杨树林里打雪仗,杨树真的像保护我们的卫士一样,用身体帮我挡住扔来的雪球。
杨树林一年四季都很美,而且一年四季都能给我带来快乐,我真是太喜欢校园里的杨树林了。
文档为doc格式。
冬天的树林【第四篇】
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
把握风景的独特意义,理解作者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理解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是重点。
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是难点。
本文篇幅较长,并且写景的方法比较特殊,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搞好预习,还要与其他写景的文章做对比。
比较体会点拨。
2课时。
一、导入。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今天我们就学习1篇尽量避免主观,写“无我之境”的散文。
二、作者简介。
于坚,诗人,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文集《棕皮手记》等。
三、检查预习,阅读文章。
说一说你对文章的第一印象。
明确:云南树林的更替更接近于自然,树叶的生死有种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静。不像北方的树,每到秋天,它们像是抗拒恶劣的气候或是向上天申诉似的,一起从树冠上飞下,来向大自然展示它们抗争的力量与决心。那种死亡是让人惊悚的,经过这场搏斗之后,大地便归于沉寂,荒寒。而云南树林里的死亡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状态,平和的状态。
四、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3)什么是云南的冬天。
第二部分(4—7)细腻的描写了一片树叶“死去”的全过程,并强调要回到事物本身。
第三部分(8—14)写真正的走进自然,对大自然专注的凝视和倾听。
五、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
1、朗读第5自然段。
2、找出描写叶子落下的动词和你认为细腻的句子。
明确:“离开”“落下”“腾飞”——描写准确细腻。
“它从它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在阳光的粉末中,它并不一直向下,而是漂浮着,它在没有水的地方创造了漂浮这个动作,进入高处,又沉到低处,在进入大地之前,它有一阵绵延,那不是来自某种心情、某种伤心或依恋,而是它对自身的把握。”——力求写出景物的客观状态,所以很少用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而是采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描述——白描——来呈现直观状态,用富有质感的词语让人身临其境。
3、与下面一段文字比较。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分析:朱自清描绘月光如流水般照着荷花和荷叶用“泻”字;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准确生动。并且还用了比喻、类比、和大量的形容词描绘了月色的特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4、通过比较可体会到白描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描述,很少用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去除语言的遮蔽,避免主观的想象和夸张,力求客观的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在写景上的表现力也是非常强的,与详细描绘相比毫不逊色。
一、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
阅读第6自然段。
明确:我们提起“落叶”可能会伤感、寂寞、孤独、悲观。但是,这些也是一种“阻隔”和“遮蔽”,因为它们,我们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说以外的风景。
第14自然段。
明确: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敞开,我们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
二、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
本文以树叶为例,认为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经构成了“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在“意义”的作用下,我们平常谈论的树林落叶等等早已经不是事物的本身。
作者认为,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的优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现自己的状态。这就是要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三、正是由于作者的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审美态度,作者才会对云南冬天的树林产生物我同一的审美体验,在描写时,才采用白描的方法。
冬天的树林【第五篇】
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
把握风景的独特意义,理解作者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理解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
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是重点。
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是难点。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长,并且写景的方法比较特殊,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搞好预习,还要与其他写景的文章做对比。
教学方法。
比较体会点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今天我们就学习1篇尽量避免主观,写“无我之境”的散文。
二、作者简介。
于坚,诗人,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文集《棕皮手记》等。
三、检查预习,阅读文章。
说一说你对文章的第一印象。
冬天的树林【第六篇】
盼呀盼,冬天终于迈着强劲的脚步浩浩荡荡的来到了树林间。
我们来到了树林,轻轻地捡起了飘落的叶子,看到银杏树的叶子全部都变成杏黄色的了,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飘落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之中。枫树的叶子火红火红的,远看枫林像一片红红的晚霞,好看极了,还有一棵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树,它的叶子颜色可与众不同了,它的颜色是外边黄色,里面是绿色,好看极了,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过最好看的、最美丽的叶子,所以我轻轻地捡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到了袋子里。还有松树的叶子也是翠绿色的,我看看哪一片叶子都没有像松叶那么翠绿,那么好看了。
这就是山上的美丽的树林,美丽的叶子,我爱冬天美丽的叶子,我下次一定还会来这片森林采叶子的。
冬天的树林【第七篇】
一片空阔的海面难以形成意境,看得太久了,只剩下一片湛蓝色的单调。突然间,浅水中长短不齐的木栅栏牵着水影进入我的眼睛。古朴的、棕黑色的木栅栏,围出了滩涂间起伏的韵律。风时而到访,栅栏间因而风生水起,倒影婆娑。那滋味丝毫不亚于淮河边上的柳影,不亚于江南小桥边上沉浸的那一方屋檐。
是啊,背后的大海是一片空旷的苍茫,而这一排小小的栅栏,不更甚于一首精美的诗词么?心因而宁静、陶醉,以至于一只白鹭翩翩飞来,往栅栏上轻轻一站,竟能站出我心头的层层涟漪。滩涂间的灌木一片翠绿,绿得使这一点白色显得如此高雅,如此空灵。突然间很想拿起墨水来,朝着长长的宣纸上就势一泼,泼出内心的一片震撼,再拿起笔来作几笔勾勒,画上那只休憩的精灵。
突然间一阵感慨,原来,诗境只会在不经意间出现,无法固定、飘逸空灵,让人会有手舞足蹈的冲动。
冬天的树林【第八篇】
明确:云南树林的更替更接近于自然,树叶的生死有种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静。不像北方的树,每到秋天,它们像是抗拒恶劣的气候或是向上天申诉似的,一起从树冠上飞下,来向大自然展示它们抗争的力量与决心。那种死亡是让人惊悚的,经过这场搏斗之后,大地便归于沉寂,荒寒。而云南树林里的死亡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状态,平和的状态。
四、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3)什么是云南的冬天。
第二部分(4—7)细腻的描写了一片树叶“死去”的全过程,并强调要回到事物本身。
第三部分(8—14)写真正的走进自然,对大自然专注的凝视和倾听。
五、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
1、朗读第5自然段。
2、找出描写叶子落下的动词和你认为细腻的句子。
明确:“离开”“落下”“腾飞”——描写准确细腻。
“它从它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在阳光的粉末中,它并不一直向下,而是漂浮着,它在没有水的地方创造了漂浮这个动作,进入高处,又沉到低处,在进入大地之前,它有一阵绵延,那不是来自某种心情、某种伤心或依恋,而是它对自身的把握。”——力求写出景物的客观状态,所以很少用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而是采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描述——白描——来呈现直观状态,用富有质感的词语让人身临其境。
3、与下面一段文字比较。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分析:朱自清描绘月光如流水般照着荷花和荷叶用“泻”字;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准确生动。并且还用了比喻、类比、和大量的`形容词描绘了月色的特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4、通过比较可体会到白描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描述,很少用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去除语言的遮蔽,避免主观的想象和夸张,力求客观的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在写景上的表现力也是非常强的,与详细描绘相比毫不逊色。
第二课时。
一、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
阅读第6自然段。
明确:我们提起“落叶”可能会伤感、寂寞、孤独、悲观。但是,这些也是一种“阻隔”和“遮蔽”,因为它们,我们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说以外的风景。
第14自然段。
明确: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敞开,我们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
二、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
本文以树叶为例,认为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经构成了“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在“意义”的作用下,我们平常谈论的树林落叶等等早已经不是事物的本身。
作者认为,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的优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现自己的状态。这就是要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三、正是由于作者的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审美态度,作者才会对云南冬天的树林产生物我同一的审美体验,在描写时,才采用白描的方法。
上一篇:保险公司工作周记精编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