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工业发展综述-

云海 分享 时间:

工业发展经历了技术进步、资源优化和市场扩展,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形成了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工业发展综述”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目录

1.挺起工业"硬脊梁"迈向发展新高地--我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2

2."工业强市"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8

年10月汽车工业产销综述 13

4.工业强州步履铿锵--XX州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16

5.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21

6.强工业行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半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综述 24

7.十年辉煌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新时代机械工业发展综述 29

8.挺起工业"硬脊梁"迈向发展新高地--我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39

9.稳舵奋楫势昂扬!XX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综述 45

10.奏响工业高质量发展最强音--XX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59

挺起工业"硬脊梁"迈向发展新高地--我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五月的浦江,处处涌动着蓬勃发展的滚滚热潮:企业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忙碌;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上,车辆往来、焊花四溅;招商战场上,干劲十足、捷报频传......

这里,赶超发展的步伐铿锵而坚定。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存量与提增量并举,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以产业发展打造新高地,以创新驱动激发新活力,以项目投资增强新动能,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和行业"隐形冠军"成长壮大,高质量发展势头正劲。

制造业已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透过数据看变化:2021年,我县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大关,达到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与2017年相比翻了一番,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亿元,同比增长%,且连续九个月增速排名全市前三。

一、壮大规模产业量质双升

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浪潮中,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制胜的"牛鼻子",就在于先进制造业。

浙江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派忙碌景象,一台台智能化设备马力全开、高效运转,工人正在全力赶制订单。作为一家集科研开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亚特新材料年产值达亿元,同比增长%,已成为国内包覆丝行业的技术领跑者和探索者。

近年来,通过实施"年产4万吨新型锦氨空气包覆丝技改项目"等技改项目,企业得以快速发展。今年1-3月份实现产值亿元,同比增长28%。

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仅需要亚特新材料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头行动,更需要各个层次的企业奋勇争先,才能由"参天大树"形成"生态绿洲"。

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筑牢"四梁八柱"。我县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开启优化产业结构、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点点"盆景"不断汇聚成为"风景"。较之2019年,2021年我县规上企业数实现翻一番,由200家达到534家;国高新企业翻一番,由20家达到79家;全县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41家,比2020年增加10家。

追求量的增长,更追求质的提升。2021年,丰安齿轮、杭机股份、艾杰斯生物等14家中小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三思光电和万赛汽车零部件两家企业成功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实现零的突破。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工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显现:2021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大关,达到亿元,占GDP比重%,对GDP贡献率达到%。

二、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浙江红颂新材科技有限公司的指挥室就是企业运行的"智慧大脑"。该公司通过智能工厂改造提升,企业运营决策系统实现生产、运营一屏掌握,货车排队叫号、业务接单报表、仓库存量、待送纸板的数量与区域等智能信息一目了然,已实现瓦线干、湿两条生产线自动化。

通过拥抱"数字化",红颂新材实现全业务过程管理可视化、智能化,大大提升管理水平、运营能力和周转效率。据统计,生产效率提升40%,人员配置可减少63%,综合能耗降低10%左右,仓库流转效率和物流周转效率都将达到90%以上。

创新、转型,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我县坚持实施科创兴县战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以科技创新激活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

一方面,我县以转型升级做优存量,按照"1个部门10家企业1个行业协会1所科研院校"的组织架构推行"链长制",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我县以科创驱动增强后劲,出台科创25条新政,以实实在在举措支持科技创新。

在浦江,产品换代、生产换线、技术升级成为诸多企业的选择,创新赋能为浦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天晨胶业2021年投入亿元进行改造创新,实现多环节智能数字化控制,实现"机器换人";圣力工贸成功研发锁具生产自动化设备,从人工装配到自动化装配,生产效率是原来的7倍;亿通塑胶投入1500万元建设新生产线,项目全面建成投产预计可年产1万吨高分子材料;中宝机械经过数字化改造,产品A等品率超过98%,计划与订单的匹配度提升30%;万赛汽车零部件建设智能工厂,操作流程实现数字化运作,2021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同比增长45%......

通过把落脚点放在智能制造上,浦江制造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2021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总额亿元,增幅%,全市排名第二;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为24家、125家,均创历史新高。

三、招大引强汇聚发展后劲

重大项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县将重大制造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实行精准专业化招商,招大引强、招新引优,着力补链、强链、延链,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和项目涌进浦江,完善产业链条,努力形成产业集群。

虽然近期阴雨绵绵,上海亥博年产万吨光伏组件用硅胶及3600万平方米胶带项目现场,工人、机械紧张忙碌,项目方正紧扣时间节点,抓紧施工建设。目前,项目已完成厂房和研发楼主体结构,正在进行设备调试;预计7月份进行试产和量产准备工作。

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主要研发和生产胶粘剂及胶带制品,同时为配套企业提供太阳能光伏产业相关的设备和材料。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6亿元,年税收可达1200万元。作为光伏产业链企业,上海亥博项目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完善我县光伏产业链条、壮大产业体量。

县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水晶、绗缝、挂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5G信息、光电光伏、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培优培强,着力形成"33"的百亿级产业集群,挺起浦江工业的坚实脊梁。

近年来,我县做实做好"固链、强链、补链、延链"文章,紧盯5G信息、光电光伏、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招引了赛伍技术、杭机股份、三思光电、极道科技等一大批重点产业项目,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大动能。

项目要引得进更要落得下。在推进项目中,我县深入开展"暖企助企服务年"活动,围绕重大产业项目,明确责任单位负责,以保姆式服务,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加快建设、投产达效。

数据显示,2021年,我县共招引项目37个,其中3亿元以上项目15个、20亿元以上项目3个;重大产业项目到位资金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到位资金亿元。今年一季度,我县成功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个,其中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个;落地2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个。

抢眼表现,带来抢眼成绩。奥隆机械年产95套纺粘针刺无纺布设备生产线建设项目、机场照明与智慧照明产线迁移项目、安通智汇谷?浦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一大批项目均已落地开工。在招商项目的不断加持下,浦江产业发展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实体经济的根基愈发稳固。

县第十五次党代会已经打响了制造业起跑的"发令枪":要聚焦工业经济这一浦江发展最大短板,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2347"三年计划,推动工业经济量质并举实现双提升。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丰安大地上,工业经济规模总量在壮大、质量在提升、后劲在增强,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热潮正在掀起。

"工业强市"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财富之源、就业之本、发展之基。如今,放眼滕州,日新月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地生根的重点项目、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处处涌动着蓬勃的朝气,正带动着滕州经济社会飞速发展。

"工业强则滕州强,产业兴则滕州兴。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抓工业、抓大产业'的鲜明导向,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生态,为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枣庄市委常委、滕州市委书记陈永生在多次会议、调研活动中反复强调。

5月27日,我市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工业强县。这是我市获评全国治理能力百强县、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后的又一块金字招牌。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去年以来,我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创新驱动,优化政务服务,推动全市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增速加快、总量稳步提升、集聚优势巩固、发展活力增强。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位列枣庄五区一市首位;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实现亿元、亿元,昂首阔步迈出了"工业强市"的坚实步伐。

一、领航企业培育扬起产业"龙头"

仲夏时节,威达重工高端智能重型数控机床装配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一幢恒温恒湿的高标准厂房已经初具雏形。该项目采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将自动化设备与智能工厂数据大脑紧密结合,实现产业链协同赋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产品稳定性。"我们倒排工期,加班加点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产,让产品更具核心竞争力,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叫响品牌。"威达重工副总经理雷祥元满怀信心地说。

威达重工是我市高端装备的龙头企业,经过多年发展,成为全国机床行业30强、全国机床出口10强,连续三年荣获国家机床行业最高奖"春燕奖"。

一叶知秋,威达重工的飞速发展,只是我市"链主"龙头企业近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加大龙头骨干企业扶持力度,实施领航企业培育。鲁南化工、联泓新科年营业收入双双突破百亿,进入2021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前100强,联泓新科成功在A股主板上市。全市年营收过10亿元工业企业发展到13家;19家企业入选枣庄市"双30"工业企业。

我市持续深入推进"百项企业技改"工程,重点推进总投资51亿元的山能鲁化己内酰胺等100个重点技改项目,5个项目列入省重点,20个项目列入省导向目录,57个项目已完工。在全省县级率先设立首批2亿元技改基金,2家企业获技改基金资金共计5800万元,8家企业列入第二批备选名单。深入推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9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7个产品入选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项目。

二、聚焦补链强链产业结构"更优"

己内酰胺项目的投产,对鲁南化工这一老牌企业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意味着企业正式迈进高端化工产业。而聚合顺作为新材料产业的头部企业,选择把生产基地放在滕州,正是看中了己内酰胺项目的发展前景。"通过这一产品把传统煤化工产业延伸到高端化工和新材料领域,产品附加值提升了8倍,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鲁南化工常务副总经理李志远告诉记者,目前鲁化已经形成一条从原材料生产到切片制造,再到下游纺织行业一条龙的产业链。

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壮大,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工业经济发展形势的准确研判、对发展定位的科学谋划。

我市大力实施"强链、建链、补链"工程,夯实专班专抓,编制完善产业链图和招商引资路线图,强化与世界500强、央企省企、行业领军企业合作,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优势产业规模不断膨胀。高端装备产业以数控机床产业为重点,把"以企引企"作为"沿链招商"的重要方式和路径,在打造数控机床和金属制品两大产业链上攻坚突破。高端化工产业依托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大力推进总投资57亿元的基础设施综合提升项目,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鲁南化工、联泓新科为链主的"氨基"和"醇基"两大产业链,纵深向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下游方向发展。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两大主导产业年营收分别实现280亿元、300亿元,中小数控机床、煤基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先后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我市还围绕产业链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中小企业集聚要素资源,深耕主业,弘扬工匠精神,开展精细化管理和全过程质量管控,聚焦特色优势,形成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依靠技术的独特性、巧妙性、关键性,抢占更多细分行业市场份额。去年,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2家,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家、瞪羚企业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小巨人等企业发展到50家。

三、提升服务效能激活一池"春水"

"针对企业提出的问题,5天内必须拿出解决方案。"近日,在三维重工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现场,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刚就负责人提出的供电、土地等9个方面遇到的难题,责成市自然资源等部门当场拿出解决方案,目前问题已全部得到妥善解决。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全力提升服务质效,营造舒心创业、安心发展的优良营商环境,让每一位投资商专心创业,这既是企业家们纷纷来滕州投资的重要原因,也是滕州打造工业强市的根基所在。

我市建立了市领导帮包镇街、镇街部门协调联动的"企呼政应、接诉即办"企业诉求解决机制,面对企业和项目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实施全生命周期服务。深入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工作,实施差别化资源配置政策,集中力量推动资源要素向高产区域、高端产业、优质企业集聚。持续开展送政策上门活动,把各级政策汇编和申报指南送到每一家工业企业,让企业知政策、懂政策、用政策,真正让"真金白银"落到滕州。

2022年10月汽车工业产销综述

我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恢复向好,保持在合理区间,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加快落实,汽车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行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有助于汽车市场实现全年稳增长、稳预期目标。

10月,汽车产销延续平稳发展态势。当月产销分别达到万辆和万辆,环比下降%和4%,同比增长%和%。受疫情多发散发等影响,终端市场承压,环比呈小幅下降。由于车辆购置税减征政策的持续发力,同比依然保持增长势头。

1-10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万辆和万辆,同比增长%和%,增速较1-9月分别扩大和个百分点。

10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万辆和万辆,环比下降%和%,同比增长%和%。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四大类车型除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量微增外,其余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多功能乘用车(MPV)产销降幅更为明显;与上年同期相比,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和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销呈较快增长,其余两类产销呈两位数下降。

1-10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万辆和万辆,同比增长%和%。乘用车市场在购置税减半等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保持高速增长、汽车出口势头良好等因素拉动下,自6月份以来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和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销保持较快增长,其他两大类车型呈现不同程度下降。

10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万辆和万辆,产量环比增长%,销量环比下降%,产销同比分别下降%和%。在商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货车产量微增、销量微降,客车产销均呈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客车产量小幅增长、销量小幅下降,货车产销均呈明显下降。

10月,在货车细分品种中,与上月相比,重型货车和轻型货车产销呈不同程度下降,中型货车产量明显下降、销量微增,微型货车产销呈两位数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四大类货车品种产销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在客车细分品种中,与上月相比,大型客车产销实现增长,中型客车和轻型客车产销呈不同程度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型客车产销呈现较快增长,轻型客车产量小幅增长、销量呈两位数下降,中型客车产销均下降。

1-10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万辆和万辆,同比下降%和%,降幅较1-9月收窄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在商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客车和货车产销均呈较快下降。商用车作为生产资料的属性,市场恢复难度更大,仍处于低位徘徊态势。

1-10月,在货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四大类货车品种产销依然呈现明显下降;在客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型客车产销微增,中型客车和轻型客车产销呈现两位数下降。

10月,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月度产销再创新高,分别达到万辆和万辆,同比增长%和%,市场占有率达到%。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三大类产销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燃料电池汽车增速最为明显;与上年同期相比,上述三大类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1-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万辆和528万辆,同比均增长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4%。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产销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1-10月,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共销售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在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企业中,与上年同期相比,比亚迪股份销量增速最为明显,奇瑞汽车、广汽集团和吉利控股也呈两位数快速增长,上汽集团微增,其他企业呈不同程度下降。

工业强州步履铿锵--XX州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这是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1-7月份,全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增速排名全省第7位。

这是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201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亿元,增速%;202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亿元,增速%。

这是一幅热火朝天的画面:现代化标准厂房里,机械高效运转;工业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抢工期......

曲线、数据、画面,共同勾勒出了我州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的脉络,放眼XX大地,处处迸发着工业经济发展的活力与热潮,全州工业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优的良好态势。

一、科学谋划、锚定目标加快发展

工业,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今年以来,我州抢抓政策叠加机遇,结合XX工业发展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省上"强工业"行动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了《XX州"5540"百亿工业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培育产值达10亿元的企业5户、产值达5亿元的企业5户、产值过亿元的企业40户。1-7月,"5540"培育企业完成产值50亿元,增长29%,占全州规上工业产值的74%。

委托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分别编制的《XX州"十四五"制造业发展及民族特需用品和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规划》《XX州"十四五"工业互联网及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共谋划项目93个,总投资亿元。根据州委打造"五个百亿级产业"的要求,完成了《XX州打造沿黄沿洮工业百亿级产业工作方案》,并制定了实施方案,稳步推进总投资116亿元的71个项目和总投资16亿元的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特色化改造项目建设。

筹备成立XX州建设"一带一路"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基地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加快推进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特色化改造项目,加快方案确定的项目建设进度,继续落实"一企一策"、包片包户制度,确保每个项目有专人跟进,协调和督促项目顺利实施。

工业经济发展要抓好顶层设计。我州加快沿黄沿洮工业产业发展,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和沿黄沿洮工业百亿级产业工作方案,加大"一带一路"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奋力推进沿黄沿洮工业高质量发展。

二、百花齐放、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近年来,我州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食品、民族特需用品、皮革毛纺等优势加工业,改造升级中医药生产、装备制造、建材加工等传统制造业,积极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各项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走进广河县东西协作产业园的甘肃汉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厂房,工人们在现代化流水生产线上繁忙作业,琳琅满目的电地暖、电炕、穿戴用品及新能源汽车电池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吸引着大家的眼球。这是我州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一家高科技企业,不仅打破了XX州高科技企业匮乏的局面,更为工业产品逐渐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工业经济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转型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投资亿元的甘肃建投绿色建材生态产业园项目、亿元的凯帝斯电梯生产线建设项目、5000万元的东乡县方大丽明年产6000吨纯涤纶股线项目已建成投产;燎原乳业公司乳制品绿色化生产建设改造提升项目、方大九间棚公司东乡县金银花产业建设项目、俊林肉制品公司定点屠宰加工项目等13个项目已完成现有生产线特色化改造,实现绿色循环发展改造任务......

新兴产业的"轮子"转起来了,传统产业的"轮子"也在同步转动。近年来,我州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增强市场适应能力,不断提升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制造业产业结构向新型化、多元化推进,特色工业从产品种类单一、管理模式粗放、知名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低向多元化、品牌化、集约化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发展。

同时,稳步推进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建立投资额500万元以上"三化"改造项目库,储备"三化"改造项目47个,总投资亿元。建立完善传统制造、数据信息、清洁生产三大生态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全力推进"一带一路"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共计规划食品产业、民族特需用品产业、商贸物流产业和原料基地建设项目等108个,总投资亿元。

三、提升服务、营商环境逐步优化

服务做加法、审批做减法。"加减"之间,折射出我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的可喜成效。近年来,我州全力提升服务效能,营造舒心创业、安心发展的优良营商环境,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盘盘支持企业发展的"硬菜"先后出锅。

中小企业服务平台逐步完善。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与14个市州的综合窗口平台和7个产业集聚区窗口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建立信息库与数据库,加大州内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全州中小企业提供项目咨询、项目申报、技术咨询等各项服务;持续推广"甘肃省涉企政策精准推送和'不来即享'服务系统",切实打通惠企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积极搭建政银担企融资平台,着力研究和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2016年至2021年,累计向各商业银行重点推介融资需求企业六批次、511户,融资需求亿元;向省工信厅推荐70户工业企业融资需求,需求总额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政银企长效对接的新途径、新办法。

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完善研发平台,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深化与省内各院校的科研合作,围绕重点领域搭建科技合作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培育综合性、专业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近三年全州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达3亿元、年均增幅10%以上。

一个个工业园区、一个个重大项目、一个个龙头企业在这片沃土焕发出璀璨光芒,助推XX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XX正以饱满的活力,不断增强工业竞争力,奋力书写新时代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华彩乐章。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进入11月,气温骤降,但在阜新氟产业开发区,却仍是一派热火朝天、生机盎然的生产景象。

在辽宁天予化工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条条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开展生产。在相隔不远的辽宁众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内,研发人员正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着新项目的实验验证。

从10年前园区建设刚刚起步,到如今跨入发展的"快车道",阜新氟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历程也恰是阜新工业经济10年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发展。

来自市工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17年的亿元增长到亿元,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增长到97户,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增长到11户,20亿元以上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10年来,全市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园区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新能源、绿色食品、高端装备、精细化工"四个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氢能源、智能无人系统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逐步从粗放走向集约,由产业单一向多元支撑转变,有力支撑起阜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将时针拨回到2012年,当时的阜新已初步构建了多元发展的产业基础,但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依然面临严峻挑战。思路决定出路,市委、市政府直面现实寻求突破,提出加快推进以接续替代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阜新开启了以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化征程。

几年时间里,以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集聚发展为方向,全市加快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坚持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集群,积极延长产业链条,推动重点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如今,我市已彻底改变一煤独大的局面,全市煤炭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下降到%,"四个优势产业"茁壮成长。2021年,全市"四个优势产业"合计完成产值334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市经济总量的%。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点到群,阜新工业的飞跃发展,筑牢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10年来,产业园区建设提档升级。"我们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园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推动氟产业开发区和煤化工产业基地通过首批省级化工园区认定,加快推动各园区加快完善管理制度,实现了园区建设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的高质量发展。"市工信局相关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如今,以氟化工、煤化工为基础的医药化工产业已在阜新蓬勃兴起,其中阜新氟产业开发区累计入驻企业48户,今年1至8月份,园区实现产值亿元。

10年来,创新企业培育富有成效。全市已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1户,350个项目列入省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成功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个,省级专精特新称号59个。获得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省级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省级现代企业制度示范企业1个。

10年来,绿色发展成效显著。"阜新伊利"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泰山石膏""富新新材料""德尔汽车部件""凯莱英"等5户企业荣获省级绿色工厂称号。

10年来,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300户中小企业实现基础上"云",40余家企业完成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评估。"力达铸造"等10个数字化改造项目纳入省"数字车间、智能工厂"项目库。全市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项目建设完成,并通过国家顶级节点对接测试,是全省第20个、全国第215个二级节点平台。"排山楼金矿"成为全省首家智慧矿山,"弘霖煤矿"成为东北首家智慧开采地方煤矿,"数字矿山""数字工厂""数字车间"达到5个。

岁月匆匆,时光无言。一串串数字有力佐证了10年来阜新工业经济发展的成就。展望未来,在新征程上,我市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在新型工业化大道上阔步前进。

强工业行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半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综述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

今年以来,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稳经济各项政策措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量增长、质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

上半年,甘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规上工业增速高出全国平均个百分点,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一、建立健全强工业政策体系

金昌、平凉、武威等6个市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实现两位数增长;

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煤炭、有色、石化等19个行业工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占全省工业总量75%的50户重点调度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

......

上半年,全省多数市州、多数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工业产值都实现较快增长,成绩令人鼓舞。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强工业行动安排部署,省工信厅牵头制定《甘肃省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并督促各市州工信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研究出台强工业措施,形成推进强工业工作合力。

围绕省委省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省工信厅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服务保障机制,将全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货运司乘人员全部纳入"白名单",目前共梳理2批333户"白名单"企业。

截至6月底,2309户规上企业中,正常生产企业超过九成,1254户企业达产率80%以上。

电煤气等要素保障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今年以来,围绕"保安全、保民生、保重点",我省全面发挥省煤电油气运保障协调机制作用,强化电煤调度监测力度,制定并落实保障机制方案,积极应对要素供应风险与挑战,实现全省电力电煤和天然气稳定有序供应。

上半年我省生产原煤2780万吨,其中6月份日均产量万吨。全省电厂存煤平均可用天数35天,统调燃煤电厂存煤均在20天以上。

二、充分发挥省属企业"压舱石"作用

省属企业是甘肃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各省属企业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企业经营生产,全力以赴稳产增产,产能充分释放,继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后,顺利实现"二季度双过半"目标。

今年1-6月,省属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白银集团等11户重点企业工业总产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窑煤集团工业总产值完成年计划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3%。

省属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实现利润总额亿元,同比增长%。金川集团、白银集团、靖煤集团利润总额实现大幅增长。

上半年,各省属企业经营效益实现稳步增长,离不开投资这辆"马车"的有力拉动。

今年以来,各省属企业加快实施"强工业"行动,金川集团加大三元前驱体、电池正极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投入,投资同比增长%;酒钢集团加快发展高品质碳钢、不锈钢、铝等产业链建设项目,有力推动"原字号"向"材字号"转型。甘肃电投集团加快推进金昌紫金云数据中心产业园项目,项目总投资50亿元,满负荷年用电量将消纳25亿千瓦时......

今年上半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出年度预期目标个百分点;省属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

同时,各省属企业抢抓有色、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有利时机,加大传统产业"三化"改造投入,推动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据统计,今年1-6月,全省270个"三化"改造重点项目完成投资亿元。

"我们将强化投资拉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督促各省属企业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把握好速度与结构的平衡,把握好增长与效益的平衡,全力以赴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在保增长过程中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省政府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说。

三、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今年3月,我省印发《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若干措施》《甘肃省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为我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今年6月,我省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包括加强纾困资金支持、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等共20条措施,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力度。

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工业新生力量不断涌现,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入库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倍,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小微企业2274户,实现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增速同比增长%。

今年以来,我省工信部门不断完善企业反映问题调度台账,发挥好工作专班和驻企业联络员作用,进一步加强涉企联络,落实重点问题抄告制度,强化部门协调会商机制,采取"一企一策",全力帮助企业纾解困难问题。截至6月底,全省工信系统梳理问题1527件,协调解决问题1325件。

同时,着力减轻企业负担,为各类中小微企业缓税、减免失业保险费、减免工伤保险费、发放稳岗返还亿元。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开展"一起益企"和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2184场(次),服务中小企业万家(次)。积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全省金融机构新增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亿元。

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决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各项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力推动工业经济"稳中有进",为全省经济社会实现全年目标作出新贡献。

十年辉煌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新时代机械工业发展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遵循这一指示精神,机械工业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攻高端、夯基础、补短板、锻长板、强管理、兴文化,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成就,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积极贡献。

一、坚持稳中有进,确保国民经济基本盘

进入新时代的10年间,机械工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形势研判、经济运行监测与信息统计分析,全力攻坚克难、稳增长保全局,为落实"六保"、"六稳"积极作为。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据统计,十年间机械工业增加值、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实现利润和外贸出口,年均分别增长%、%、%、%和%。在外部形势复杂多变、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背景下,2020、2021两年机械工业增加值、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实现利润和外贸出口,年均增速依然达到%、%、%、11%和%,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

产业规模实力明显增强。2021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机械工业资产总额达到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6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万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3144亿美元,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机械工业产业规模、汽车、电工电器等一批重点产品产量连续位居世界前茅。

在全国工业中贡献突出。截止2021年,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万家,占全国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资产总额占比%,营业收入占比%,利润总额占比%。机械工业对全国工业新增营业收入贡献率达到%,拉动全国工业收入增长个百分点,拉动就业作用突出,支柱产业地位稳固。

二、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进步成果丰硕

新时代10年,机械工业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围绕行业发展中的断点堵点和短板弱项,依托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工程项目,持续推进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强链补链和自主安全可控,提升了现代化水平。

创新平台、创新成果丰硕。10年间,新增创新平台66家。截至目前,挂牌运行和批准建设的创新平台达234家。10年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申报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项目8117项,共有3772项获得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其中特等奖29项、一等奖355项。组织科技成果和新产品鉴定3530项,其中新产品1851项,科技成果1679项。

装备自给率不断提高。目前,机械主导产品的技术来源中,国内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的%,上升到目前的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批自主设计制造的发电、通用、工程机械等重大技术装备达到或处于国际先进水平。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700吨挖掘机、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400马力拖拉机等一批重大装备研制成功,中国品牌汽车市场份额达到44%。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5%,基本改变了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重大技术装备亮点纷呈。依托三代核电、超超临界火电、特高压输变电、特大型水电站、大型煤化工、油气长输管线、大型矿山采掘与煤矿综采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共完成500余项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研制任务。其中"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1000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超超临界高效煤电机组、百万千瓦混流式水电机组、1000kV特高压交流、±1100kV特高压直流、±500kV柔性直流输变电,以及百万吨乙烯和PTA、千万吨炼油、大型煤化工、天然气长输管线、大型LNG接收站等项目,国产成套装备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补齐了短板,打破了国外垄断,解决了"卡脖子"难题,为推动重大技术装备高质量发展,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坚持"两化"攻坚,产业基础能力增强

10年间,行业实施"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围绕绿色制造技术与装备、重点产品节能技术、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等开展了150多项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成效。

基础支撑能力稳步提升。截至2021年底,机械领域国标与行标达到18807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分会325个。承担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机构16个,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重要岗位中的主席、副主席14人,秘书(经理)17人。行业国际标准转化率由%上升到%。10年间,行业质检机构发展到251家,培育机械工业优质品牌308个、质量诚信企业110个、质量品牌领军人物73名、优秀工匠145位、领军企业73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20个,涌现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成效显著,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

基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0年间,攻克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基础共性技术,在可靠性技术、试验技术、基础工艺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性技术成果。在可靠性及实验技术方面,突破了大型升船机复杂系统可靠性多元评价方法与长寿命高可靠服役策略、大模数重型齿条制造技术与寿命评价、升船机可靠性评价准则与工程验证技术。在基础工艺方面,掌握了大型复杂复合材料构件数字化柔性高效精确成形关键技术、复杂铸件无模复合成形制造关键技术。

基础零部件取得突破。工业机器人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三大核心零部件、高端核级密封件系列产品,打破了长期技术封锁和垄断。第三代轿车轮毂轴承实现产业化,替代进口并出口国外。高精高效五轴加工中心、超重型数控机床、大型压力机等基础制造装备取得重要进展。重大装备核心部件国产化取得显著进展。石岛湾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并网发电,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达%。我国首套"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正式投入工业性试验。自主研制成功全球首台超万吨米级的额定起重力矩达12000吨米、最大起重重量达到450吨、最大起升高度400米的上回转超大型塔机。应用国产化主轴承、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变流器IGBT等核心设备的7兆瓦等级海上抗风型风电机组完成吊装作业。国内首台套储气库用离心压缩机、天然气管网大口径轴流式调节阀,填补了国内空白,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四、坚持推进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进入新时代,围绕强国战略与五年发展规划,机械工业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生产端入手,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成效。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10年间,通过制定实施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兴产业发展蹄疾步稳,产业增长新动能有力迸发。"供给体系质量提升,新兴产业对机械工业发展带动作用显著增强。至2021年,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在机械工业占比已达%,利润总额占比达%。我国工业机器人2021年产量达到万套,同比增长%,产量再上新台阶。

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迈出新步伐。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机械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5G智慧工厂的示范应用,实现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营销服务一体化的集成管控与决策体系,为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提供可推广、可借鉴的应用案例。一汽解放J7整车智能工厂落成,采用国际领先的制造装备,融合解放先进工艺技术和精益生产思想,致力实现智能化、柔性化生产,其中新松公司机器人的应用实现了移动机器人技术对重卡总装线各环节工艺的全流程覆盖。"两化"融合快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机械领域广泛应用,数字化工厂、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化服务模式、工业云等方兴未艾,在电器工业产业链基本实现全覆盖。生产+服务、产品+服务等全方位价值链经营等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一些骨干企业服务型制造占比达到30%以上。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多功能联合收割机、智能六行采棉机研制成功。工业机器人蓬勃发展,连续9年成为世界最大市场。

绿色制造、"双碳"达标快速推进。十年间,绿色制造发展理念形成共识,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以及大批节能产品与绿色制造、再制造等,已在行业全面推广,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空间加速释放,营业收入在机械工业占比已超过40%,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屡屡创新,跻身世界前列,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

产业集中度提高、结构优化。目前,电工电器行业三大集团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汽车前十家企业轿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90%,通用、重型、工程和农业机械等重点产业支撑作用明显。一些重点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能源结构不断优化,风电、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占比提高,其中风电设备和可再生能源产量的贡献率达到%,火电设备比重已由2016年的%降至2021年的%。新能源汽车成为最大亮点,2021年全年销量超过350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区域经济与东西部产业均衡协调发展趋势向好。

五、坚持对外交流合作,"走出去"步伐加快

机械工业坚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促进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共创高质量发展。10年间,行业举办"走出去"推进大会、与国外对口行业组织及海峡两岸产业交流活动等上百次。一批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与发达国家知名企业同台竞技。机械产品出口到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中国装备享誉全球、遍布世界。

对外贸易展现强劲韧性。10年间,机械工业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跃升,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12年的亿美元,提高到2021年的亿美元,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出口金额从3506亿美元增加至亿美元,贸易顺差从539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在全国外贸中的比重上升。机械工业进出口占全国外贸总额比重,从2012年的%,提高到2021年的%。其中进口占比从%提高至%。贸易顺差占比从%提高至%。充分显示我国机械工业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

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10年来,机械工业外贸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正快速由加工贸易和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向一般贸易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及成套设备升级。近年来,机械工业一般贸易出口占比近70%。汽车零配件、低压电气设备等机械工业传统优势产品近年出口显著增长,汽车整车、工程机械整机等产品出口表现突出,2021年汽车整车出口量超过200万辆,工程机械中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电动叉车出口数量大幅增长,成为带动出口总额创新高的主要力量。

一批排头兵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一批重点企业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在海外建厂、建立研发基地,并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了一席之地。2021年,机械工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占全行业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上海电气提供核岛及常规岛等主设备的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海外第二台机组--巴基斯坦卡拉奇K3机组通过验收,华龙一号海外首个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对优化巴基斯坦能源结构、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徐工集团研制的全球最大130吨全地面起重机出口波黑,服务于波黑最大的新能源伊沃维克风电项目,助力当地清洁能源发展。东方电气集团与台塑集团签订了越南河静钢厂燃气系统改造项目合同,为越南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助力。

六、坚持党建引领,两个文明建设同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机械联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总要求,推动系统党建和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

确保正确发展方向。10年间,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械工业发展和行业协会党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开展党内专题教育,持续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教育引导党员和干部职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把方向、管全局、抓大事。在突发疫情面前,加强领导、靠前指挥,统筹运作、维护大局,坚持疫情防控与经济工作两手抓双促进。为推动行业复工复产,组织系统18家协会、覆盖8200多家企业,坚持连续两个多月进行动态情况日报周报。组织企业提供生产信息和防疫设备,组织系统100多家媒体媒介联合发起公益广告,组织职工参加抗疫捐款等活动。机械行业组织和广大企业,也在各地和各自领域中为抗击疫情与复工复产做出了贡献。

引领促进改革创新。10年间,机械行业及中国机械联系统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先后组织开展了行业劳动模范评选表彰、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组织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系列活动;组织了庆祝建党100周年纪念、先进党员与先进集体表彰和"红歌永向党"职工文艺汇演等活动;组织了学"四史"和编学行业史,以及传承弘扬民族先进文化、培育企业文化、工匠精神等系列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实业报国的爱党爱国情怀,凝聚了奋进新征程的宏大力量。10年间,按照国家总体部署,机械企业、行业组织以及系统单位,适应改革发展新形势,深化改革、转变观念、调整思路、锐意创新,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较好成绩。

今天,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回顾总结机械工业十年发展历程,豪情满怀,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使命在肩,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新的战略部署,坚定历史自信,坚守初心使命,以产业报国的情怀和久久为功的定力,踔厉奋发、拼搏进取,为建设现代化机械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挺起工业"硬脊梁"迈向发展新高地--我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五月的浦江,处处涌动着蓬勃发展的滚滚热潮:企业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忙碌;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上,车辆往来、焊花四溅;招商战场上,干劲十足、捷报频传......

这里,赶超发展的步伐铿锵而坚定。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存量与提增量并举,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以产业发展打造新高地,以创新驱动激发新活力,以项目投资增强新动能,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和行业"隐形冠军"成长壮大,高质量发展势头正劲。

制造业已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透过数据看变化:2021年,我县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大关,达到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与2017年相比翻了一番,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亿元,同比增长%,且连续九个月增速排名全市前三。

一、壮大规模产业量质双升

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浪潮中,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制胜的"牛鼻子",就在于先进制造业。

浙江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派忙碌景象,一台台智能化设备马力全开、高效运转,工人正在全力赶制订单。作为一家集科研开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亚特新材料年产值达亿元,同比增长%,已成为国内包覆丝行业的技术领跑者和探索者。

近年来,通过实施"年产4万吨新型锦氨空气包覆丝技改项目"等技改项目,企业得以快速发展。今年1-3月份实现产值亿元,同比增长28%。

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仅需要亚特新材料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头行动,更需要各个层次的企业奋勇争先,才能由"参天大树"形成"生态绿洲"。

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筑牢"四梁八柱"。我县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开启优化产业结构、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点点"盆景"不断汇聚成为"风景"。较之2019年,2021年我县规上企业数实现翻一番,由200家达到534家;国高新企业翻一番,由20家达到79家;全县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41家,比2020年增加10家。

追求量的增长,更追求质的提升。2021年,丰安齿轮、杭机股份、艾杰斯生物等14家中小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三思光电和万赛汽车零部件两家企业成功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实现零的突破。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工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显现:2021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大关,达到亿元,占GDP比重%,对GDP贡献率达到%。

二、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浙江红颂新材科技有限公司的指挥室就是企业运行的"智慧大脑"。该公司通过智能工厂改造提升,企业运营决策系统实现生产、运营一屏掌握,货车排队叫号、业务接单报表、仓库存量、待送纸板的数量与区域等智能信息一目了然,已实现瓦线干、湿两条生产线自动化。

通过拥抱"数字化",红颂新材实现全业务过程管理可视化、智能化,大大提升管理水平、运营能力和周转效率。据统计,生产效率提升40%,人员配置可减少63%,综合能耗降低10%左右,仓库流转效率和物流周转效率都将达到90%以上。

创新、转型,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我县坚持实施科创兴县战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以科技创新激活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

一方面,我县以转型升级做优存量,按照"1个部门10家企业1个行业协会1所科研院校"的组织架构推行"链长制",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我县以科创驱动增强后劲,出台科创25条新政,以实实在在举措支持科技创新。

在浦江,产品换代、生产换线、技术升级成为诸多企业的选择,创新赋能为浦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天晨胶业2021年投入亿元进行改造创新,实现多环节智能数字化控制,实现"机器换人";圣力工贸成功研发锁具生产自动化设备,从人工装配到自动化装配,生产效率是原来的7倍;亿通塑胶投入1500万元建设新生产线,项目全面建成投产预计可年产1万吨高分子材料;中宝机械经过数字化改造,产品A等品率超过98%,计划与订单的匹配度提升30%;万赛汽车零部件建设智能工厂,操作流程实现数字化运作,2021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同比增长45%......

通过把落脚点放在智能制造上,浦江制造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2021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总额亿元,增幅%,全市排名第二;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为24家、125家,均创历史新高。

三、招大引强汇聚发展后劲

重大项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县将重大制造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实行精准专业化招商,招大引强、招新引优,着力补链、强链、延链,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和项目涌进浦江,完善产业链条,努力形成产业集群。

虽然近期阴雨绵绵,上海亥博年产万吨光伏组件用硅胶及3600万平方米胶带项目现场,工人、机械紧张忙碌,项目方正紧扣时间节点,抓紧施工建设。目前,项目已完成厂房和研发楼主体结构,正在进行设备调试;预计7月份进行试产和量产准备工作。

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主要研发和生产胶粘剂及胶带制品,同时为配套企业提供太阳能光伏产业相关的设备和材料。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6亿元,年税收可达1200万元。作为光伏产业链企业,上海亥博项目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完善我县光伏产业链条、壮大产业体量。

县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水晶、绗缝、挂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5G信息、光电光伏、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培优培强,着力形成"33"的百亿级产业集群,挺起浦江工业的坚实脊梁。

近年来,我县做实做好"固链、强链、补链、延链"文章,紧盯5G信息、光电光伏、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招引了赛伍技术、杭机股份、三思光电、极道科技等一大批重点产业项目,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大动能。

项目要引得进更要落得下。在推进项目中,我县深入开展"暖企助企服务年"活动,围绕重大产业项目,明确责任单位负责,以保姆式服务,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加快建设、投产达效。

数据显示,2021年,我县共招引项目37个,其中3亿元以上项目15个、20亿元以上项目3个;重大产业项目到位资金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到位资金亿元。今年一季度,我县成功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个,其中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个;落地2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个。

抢眼表现,带来抢眼成绩。奥隆机械年产95套纺粘针刺无纺布设备生产线建设项目、机场照明与智慧照明产线迁移项目、安通智汇谷?浦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一大批项目均已落地开工。在招商项目的不断加持下,浦江产业发展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实体经济的根基愈发稳固。

县第十五次党代会已经打响了制造业起跑的"发令枪":要聚焦工业经济这一浦江发展最大短板,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2347"三年计划,推动工业经济量质并举实现双提升。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丰安大地上,工业经济规模总量在壮大、质量在提升、后劲在增强,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热潮正在掀起。

稳舵奋楫势昂扬!XX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综述

岁去弦吐箭,一年已过半。转头回望,XX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工业经济破浪前行。

这是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1-6月,全市规上工业完成产值亿元,同比增长%,企业增长面明显向好。其中,全市7户百亿级企业完成产值亿元,占比%,大户企业"稳定器"作用明显。

这是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1-6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比全国规上工业增速高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五、中部六省会城市第一。

这是一幅热火朝天的画卷:YE4电机中标包钢集团大单,YE5电机中标中天钢铁大单;山西电机制造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装配完毕的电机,源源不断地发往外地;中国电科(山西)新型显示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一期)投产,推动我国高端电子制造装备自立自强......

数据、曲线、画卷,共同勾勒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运行的轨迹,一起拓下XX谋划长远、实干争先的印记。

亮眼!提气!

一、定方略谋长远--冲击万亿大关,形成梯次产业发展格局

成功者先计于始。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促进经济循环和产业链畅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要体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上。

不久之后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聚焦重点、找准抓手、扭住关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做好传统优势产业稳产保供、绿色发展、精深加工文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链集群发展。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韦韬履新XX次日,就来到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标杆项目--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调研。

接下来,他频频深入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山西长城计算机有限公司、太钢中厚板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等企业生产车间和项目建设现场,深度调研走访,举行工作会谈,把握XX工业经济脉搏和发展重点,同时为2022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举行做准备。

2021年12月29日,韦韬与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武宏文一行举行工作会谈。"工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硬支撑。"韦韬强调指出,XX锚定"十四五"实现万亿级工业产值目标,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全力打造"四个高地",做到"四个走在前列"。

2022年1月5日,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对于XX工业经济发展,韦韬要求,要强梁壮柱、延链建群,全面实行"链长制",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打造一批纵向关联、横向耦合、综合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链,形成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先导、百亿级产业为骨干、千亿级产业为引领的梯次产业发展格局。

2月2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全力打造更有实力的产业高地。未来五年,工业对经济的支撑更加有力,打造6个千亿级工业支柱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向3000家奋进,新兴产业竞争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工业总产值冲击万亿大关。

这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确定了航标和方向。

强大的工业,既是城市的底气,也是发展的依托。

百亿级产业、千亿级产业、万亿级工业总产值。XX,这座共和国的制造业重镇,产业基础深厚,工业脉搏强劲。目标确定以后,就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包。"市工信局负责人信心满满,"可以说,XX的各种优势在集成、资源在集中、动力在集聚,一定能够走出工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市发改、工信、科技、财政等部门实施《关于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每年投入2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10亿元人才发展资金、10亿元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和5亿元新动能发展资金,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工业转型升级。

......

当前,XX正面临难得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五年三次亲临山西视察,嘱托我们再现"锦绣XX城"盛景,为XX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家将XX列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点城市,以XX为核心的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进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省委赋予XX重大责任和使命,明确提出建设XX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举全省之力支持XX打造"四个高地"。

XX的各种优势在集成、资源在集中、动力在集聚,只要抓住机遇、用好优势,定能走出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为实现远大目标而拼搏奋进。XX工业正以实际行动践行领袖殷殷嘱托,为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作出贡献。

二、挺脊梁壮筋骨--定向强梁壮柱,焕发老工业基地风采

神舟飞天,蛟龙入海,高铁飞驰......不论是高端装备还是精密仪器,不论是重大工程还是基础材料,"XX制造"频频亮相,蟠天际地、通江达海。

作为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XX聚集了太钢、太重等一批老牌工业企业,"XX制造"一直是大国重器的重要构件。这些重点骨干企业也是XX工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市委、市政府把工业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来抓。

3月29日,韦韬与山西焦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建泽一行举行工作会谈。XX市将与山西焦煤集团建立常态化沟通对接机制,定期研究解决相关事宜,在项目审批、用地保障、设施配套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市委要求市级领导干部包联帮扶企业和项目。今年以来,市领导一次次带队深入包联企业,听取企业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各市直部门、各县(市、区)纷纷开展入企服务活动,帮助企业加快发展步伐。

一季度,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比全国高出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表现亮眼,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局企稳发挥了"压舱石"作用,顺利实现"开门稳""开门红"。

工业始终是XX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和"压舱石"。

我市实施工业经济稳增长工程,确保工业稳盘托底。

工信部门做好生产要素协调保障,全面保障年产值过百亿的富士康、太钢、西山煤电、美锦、梗阳、太重、山西天然气等企业稳产增产;创造条件促进太钢大明、阳煤太化、山西电机、XX锅炉、晋西春雷、三高能源等高增长潜力企业实现倍增。

"这其中,富士康、太钢等企业发挥了顶梁柱作用;比亚迪、长城电源等新项目成为重要拉动力量;山西电机、蒙牛乳业等高增长企业贡献率提升,共同夯实了稳增长基础。"市工信局负责人分析说。

以强梁壮柱为方向,我市全面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找准在国内国际定位,推动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实现工业全环节提升、全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按照"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区域"发展模式,建设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

《XX市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打造"产业名城"工作方案》确定,依托综改示范区、中北高新区、清徐县等重点地区,在特种金属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计划新建、改扩建工业项目100余项,总投资约2000亿元。

政府和企业双向合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率先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转型,加快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产业集群。

......

强筋壮骨挺脊梁,铸就XX工业发展硬实力。

三、延链条建集群--"链长"引领带动,总产值迈向万亿规模

工业强市,产业是王道。

产业竞争从来都是区域竞争的主赛道,当下的焦点已经转向产业链竞争。

深圳、苏州等先进地区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打造具有创新力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是更好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是系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去年12月10日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务虚会上,强调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全产业链布局、招商、服务,推动产业横向联动、纵向贯通。

今年1月12日召开的全市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市委、市政府鼓励民营企业聚焦产业主攻方向,顺应产业转型大势,积极参与到相关产业链中,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不断做大实业、做强产业、做优主业,在助推XX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大发展。

今年以来,韦韬深入县(市、区)、企业调研时,屡屡提及产业链发展。

在古交市调研时指出,要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改造,培育壮大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在太钢调研时,鼓励企业要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招引力度,推动优势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十四五"是XX提升现代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行"链长制",做强产业链条,既是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迫切需要,也是塑造区域经济新优势的有效抓手。

市长张新伟担任全市产业链总链长,市级领导和综改区领导担任各重点产业链链长。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找准国内国际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和路径,我市全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

今年初,我市公布实施《XX市"十四五"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规划》,着力推动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我市经济持续增长和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市工信局确定了特种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6条千亿级重点优势产业链,确定了太钢、太重、美锦等一批"链主"企业。

这6条产业链,产业基础好、产业规模大,力争用五年时间,6条产业链工业产值达到万亿规模,基本构建起具有XX特色的、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这是我市产业发展的核心和未来发展的希望。

这些"链主"企业,市场竞争力强,具有很强的引领带动作用。到2025年,美锦能源将建成氢能装备产业园2个,全产业链累计产值超100亿元。太重集团在综改示范区投资40亿元,建设高端液压挖掘机产业园区,打造行业"灯塔"工厂......

如果把一条产业链比作参天大树,"链主"企业是树之主干,而中小企业则是枝干。

围绕产业链,我市精心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截至6月,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81户,占全省的%;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2户,占全省的%。

在产业链竞争新格局中,做强主干、带动枝干,XX产业体系日益枝繁叶茂。

四、强引擎增动力--"北引擎"马力足,产业新城跑出"加速度"

2月19日,韦韬与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陈文健一行举行工作会谈。他强调,把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工程,抢抓机遇、抢占先机,倒逼潜力、倒逼提速,聚拢人气、聚集资源,加快项目谋划招引落地,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加速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北引擎"。

6月底7月初,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强力聚焦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媒体负责同志和记者们深入一线工地实地考察采访。人民网《太忻经济区一线见闻:"大家就像拓荒者一样,干劲满满"》、新华网《三个镜头,直击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山西太忻经济区:"筑巢引凤"为"北引擎"增添新动能》、中国日报网《XX"北引擎"强力驱动大盂产业新城跑出"太忻加速度"》......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发展热度迅速传向全国。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蓝图规划,兼顾多种产业齐头并进,打造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百亿级集成电路和半导体等产业集群。

上海喆航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建成一条直升机生产线,可年产各类直升机80架,将强化本地配套,助推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建有T800级碳纤维生产线,正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带动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阳曲县转型发展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太忻双碳产业科技园、XX科创驱动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纷纷"出镜"......

这些,都为国内权威媒体高频率宣介"太忻速度"、多角度反映"太忻亮点"提供了足够的素材。

6月以来,太忻一体化经济区(XX区)大事不少。

6月21日,全省民营企业助力太忻一体化经济区(XX区)发展招商引资推介座谈会召开,来自全省的众多民营企业家和省级商会负责人参加,抢搭产业发展快车。

6月24日,《大盂产业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公布。

作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XX区)启动区的大盂产业新城,位于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承南启北"的中枢节点,是引领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和主要阵地。这里将重点建设高端装备制造板块、新材料板块、新能源板块和通用航空板块四大产业板块,并实施"龙头+配套"企业培育计划。

建设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战略自提出以来,就被赋予了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北引擎"的重大使命,确立了"一年见效、三年成形、五年成势、十年成城"的发展目标。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社会关注度空前,企业投资意愿强烈,强势起步的态势已经形成。"6月29日,韦韬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调研时要求,抓实项目建设,做强产业支撑,高标准高质量加快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

五、显特色壮实力--开发区、县(市、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烁科公司成功突破了碳化硅材料"卡脖子"技术,研发成功状如光盘、厚度仅毫米的高纯半绝缘碳化硅晶片;

海纳半导体(山西)有限公司引入120套单晶生产设备,建设年产750吨6英寸半导体硅单晶生产基地;

......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不断壮大。

中北高新区,以蓝宝石项目为代表,聚焦新材料,打造全国知名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科比特无人机、远望神飞无人直升机等项目为代表,聚焦智能制造,培育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

小店区,与综改示范区合作共建"新兴产业园区"和"提质升级产业园区",通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计算机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

迎泽区,促进工业企业"小升规"。建立"小升规"工业企业基础库、有望升规的重点培育企业库。XX思宸机械设备有限公司、XX铧强门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已经入库。

杏花岭区,依托区域优势,推进XX酒厂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搬迁转型升级建设酿造小镇、山西春光铁路装备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及兵器装备零部件扩产等工业项目建设,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尖草坪区,狠抓项目落地达效,加快推进太钢中厚板、鹏飞装配式板材生产线等重点工业项目;加强企业与科技院校的合作,帮助恒山机电等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发新产品。

万柏林区,发挥区内工业企业集聚优势,服务和支持重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煤化工等传统制造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流程优化,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晋源区,布局制造业版图,推进山西万家科技园落地姚村,加快远东构件二期项目建设,支持北方重工、大强伟业、华伦机电、申海机械等企业扩规技改。

古交市,建设以绿色能源产业为主导的"太阳城",打造智慧综合能源基地、光伏制造及应用基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示范基地。

清徐县,清徐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内美锦、梗阳、亚鑫三家企业一期项目基本建成。其中,美锦园区内投放100多辆氢能源货运车辆,所产高纯度氢气被北京冬奥会组委会采用。

阳曲县,淘汰落后产能,引进新型项目,全县工业结构实现了从"传统主导"到"多点支撑"的历史转变,筑就了工业强县的坚实基础。

娄烦县,推动形成铸造企业与选矿行业、煤炭企业与洗煤企业、久通筑路材料有限公司与政府筑路项目和建材企业上下游产业对接、供需互补、延链强链,形成县域内三个内循环。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战略部署,各开发区、县(市、区)立足自身优势,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狠抓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为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活力。

六、立当下赢未来--抓项目谋招商,厚植未来发展基础

今天的项目决定明天的产业,抓今天的项目就是抓明天的发展。

单片重量达400余吨的轧机牌坊,从齐齐哈尔历经2100公里后运抵XX。3月22日,顺利完成吊装。这标志着太钢不锈热轧厂中厚板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该项目是XX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项目,预计今年10月底建设完毕,年产精品中厚板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

市工信局数据显示,1-5月,在建项目247个。其中,今年投资完成5000万元以上项目42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3个,完成投资亿元,对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起到重要支撑。

美锦醋业50万吨/年食醋系列产品生产线项目总投资20亿元,预计8月投产。

太钢钢科先进复合材料项目正在安装设备,预计10月建成;高端冷轧取向硅钢一期投产,二期进行方案设计。

......

既有项目建设紧锣密鼓。新的项目准备整装候场。

招商引资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所在。

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工作摆上突出位置。

韦韬亲自部署,推动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他多次表示,要在疫情可控的条件下,前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推介XX、叩门招商。

6月13日至16日,韦韬率我市党政代表团远赴深圳考察招商。这是我市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的第一步。

"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的诚挚邀请,引来热烈的回应。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诚邀各位走进XX、品读XX、投资XX。让我们携手前行,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共建锦绣XX城,共谱合作新篇章!"

在招商引资推介会上,韦韬致辞后深鞠一躬,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深圳之行,XX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签约项目32个,总投资亿元,涵盖新材料、绿色能源等领域,将为我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发挥重要作用。

工业,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经济的"命脉"、经济发展的"脊梁"。

工业发展的成色,决定着一个城市未来产业图景的底色。

在谱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XX篇章伟大进程中,奋力实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再现"锦绣XX城"盛景奋斗目标,XX承担国家重大使命,彰显省会城市担当,XX工业正扬鞭策马,奔向未来。

奏响工业高质量发展最强音--XX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1958年,一块孔雀石敲开了戈壁荒漠镍矿宝库的大门,让工业成为XX立市之基、强市之本。在一代代镍都开拓者的奋力建设下,XX已经发展成为一座资源优势明显、产业体系完备、基础条件完善、投资环境优越的工业城市。

近年来,我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补短板、锻长板、扬优势,在改旧育新中推动工业经济提档升级、扩量提质,加速融入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守正创新,奏响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2021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有力拉动了全市GDP的增长,工业经济始终处于主要支撑和主导地位。202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8个月保持全省第一。

一、培育龙头延链补链,工业经济腰杆壮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工业,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市委、市政府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动,市企融合一体化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特别是202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培育提升"2+4"产业链的发展思路,使产业发展的重点更加突出、方向更加明晰,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步入"快车道"。2021年,"2+4"产业链实现产值668亿元,同比增长%,形成了新能源电池、白铜管、金镒康锅具、绵羊奶等一批终端产品,实现了从"原字号""初字号"向"新字号""深字号"的突破。

在永昌县河西堡工业园区内,偌大的施工现场上,数十辆工程机械紧张作业,挖掘机、推土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重型卡车来回穿梭。新开工建设的"十四五"省列重大建设项目--金川铜冶炼工艺技术提升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地施工,工地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项目计划总投资亿元,设计年产铜阳极板万吨、黄金10吨、白银150吨,年销售收入可达260亿以上,预计2024年12月建成投产。

金川集团公司是甘肃省唯一的世界500强企业,更是我市最大的龙头企业,培育提升"2+4"产业链,关键要靠金川集团公司这个"龙头"的带动,发挥好"链主"企业的协同作用,链接上下游、带动中小微、引领高新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才能持续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不断将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精深",已具备年产镍20万吨、铜100万吨、钴万吨、铂族金属7000公斤、金30吨、银600吨、硒200吨的有色金属冶炼综合生产能力;黑色金属铸造产业已具备年产20万吨优质铸造生铁、2万吨高端工业铸件、50万口精品铸铁锅具生产能力。今年1至9月,产业链实现产值亿元,同比增长38%。

--突出新能源及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燃爆",XX被确定为全国有色金属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地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甘肃省新能源电力就地消纳试点城市,建成全省首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1至9月,产业链实现产值115亿元,同比增长%。

--聚焦数字经济产业链"蜕变",XX紫金云大数据中心获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东数西算"试点取得新成绩,紫光云节点、政务数据灾备中心等平台上线运行,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甘肃分中心等一批高技术含量项目开工建设。1至9月,产业链实现产值亿元,同比增长%。

--加速化工循环产业链"裂变","三酸两碱"化工原料一应俱全,化工产品已具备900多万吨的生产能力,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农药产能重点园区被列入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1至9月,产业链实现产值73亿元,同比增长35%。

--紧盯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技术",尾矿、冶炼废渣、磷石膏、粉煤灰及脱硫石膏、电石渣、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攀升,金川集团公司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功从工业固废中提取有色金属,产出高质量的镍铜钴盐、铅、银等贵金属、硫磺、海绵铜、七水硫酸锌、电积铋粉等产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工业资源循环利用格局,循环经济"XX模式"入选国家区域循环经济12个典型案例之一。1至9月,产业链实现产值亿元,同比增长45%。

......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市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制定产业链年度行动计划,积极引进链主企业、头部企业,建立链上企业产品清单,培育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3家、省级21家,宇恒镍网、恒信高分子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重点扶持企业。

随着三峡新能源、中国风电、浙江正泰、上海电气、金拓锂电、晶科等20多家大型新能源企业的入驻,XX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渐趋壮大,呈现出集群式发展态势,率先建成全省首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XX市成为国家首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和我省新能源电力就地消纳试点市。

二、项目引领创新续航,铸就发展新动能

深秋十月,穿行于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现场,从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到加紧建设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从科技创新的智能制造到夯实根基的城建工程,到处都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和生产场景,工业园区里日新月异,厂房车间内繁忙有序。

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30Kt/a新能源电子材料铜箔项目、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园项目、甘肃金车储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8GWh磷酸铁锂方形储能电池项目、甘肃佰利联化学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合成金红石项目以及金川铜冶炼工艺技术提升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你追我赶、竞相建设、加力推进。

我市狠抓转型项目投资,不断加大支持服务力度,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争取项目早完工、早投产、早达效,发挥增量对稳增长的拉动作用,为工业发展积蓄后劲、增添活力。

一个个优质的项目,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无不彰显着我市工业经济高歌猛进的发展历程,而今的XX大地上,一朵朵工业之花开满戈壁,工业发展的硕果正在孕育。

项目遍地开花、产业势头强劲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是中国镍钴工业为之付出无数努力的目标。金川集团公司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咬定"创新驱动的主旋律,攻克了多种有价金属分离提纯并综合利用技术,成为亚洲地区首屈一指的特大型镍钴工业企业。

金川集团公司先后召开五届科技攻关大会,组织开展各类科研攻关课题306项,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率超过60%,《冶金炉窑强化供热关键技术及应用》《镍阳极泥中铂钯铑铱绿色高效提取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羰基镍产品、电池用镍带材及核电用高温合金等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攻克了高纯镍钴铜湿法和火法冶金过程中的诸多"卡脖子"技术问题,通过自主创新,努力对标国际水平,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现状,率先在国内实现了高端半导体芯片用超高纯镍钴铜材料的产业化和国产化。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市围绕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通过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市企科技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持续释放全市科技创新活力,有效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目前,已建成"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等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甘肃镍钴新材料创新中心""甘肃镍钴资源高效利用及新产品开发创新联合体"等14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培育其他各类科创平台及企业90余家。截至2021年底,全市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到%,"科技创新"得分位列全省第一。

三、国企给力民企活跃,经济"双雄"齐发力

近日,记者走进XX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片"试验田",这里的企业"拿地即开工"。企业家们明显感受到政策环境、营商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微信群里,市领导、政府各部门负责人都在其中。我们企业有任何需要咨询或者解决的问题,一天24小时随时都有人答复,快捷又方便。"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分别代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主体,是构建工业经济基本盘的"双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国企提质增效为着力点,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同时,进一步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带动扩大创业就业。

发展环境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土壤,再好的种子没有优质的土壤也不会茁壮成长。

聚焦"2+4"产业链培育提升,我市大力支持国有企业"三化改造"和科技创新工作,XX经开区国资公司成功申报国家级孵化器,实现XX经开区一项考核指标清零;金铁集团盘活闲置高炉设施用于3万吨全自动水平分型静压造型生产线项目;金泥集团累计盘活存量土地46亩用于6万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项目、20万吨电石渣制脱硫剂项目建设;金化集团计划利用金雅德公司生产厂区内闲置土地,推进丰盛公司和金雅德公司下游的硝基复合肥项目实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坚持把培育优质工业企业作为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和增后劲"的重要途径,引导民营企业学习国企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促进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共同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

培育的规上工业企业从2012年的38户上升到2021年的123户,新增85户,同比增长224%;累计兑现"小升规"奖励资金1630万元;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2012年的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亿元,增长了倍。全市1563户企业注册使用"不来即享"服务平台,金川恒信高分子、瓮福化工、元生农牧等多家企业通过系统成功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企业技术中心,真正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

在"一企一策"精准解决一大批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的同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创新创业活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繁星点点的XX工业企业成功实现提档升级。

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让更多企业坚定了在XX投资兴业的信心。金川集团公司跃居世界500强第336位,XX经开区2021年综合实力排名全省第二,跻身全国217个国家级经开区78位,区域带动单项指标全国第三。

在10月31日召开的全省季度经济运行调度会议上,我市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已连续三次获市州重点工作完成省级评价"贡献奖"。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增长1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一批又一批的丰硕成果,无不展示着XX工业发展的辉煌成就。

48 36845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