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精编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形势与政策论文精编”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十一五 国际金融危机 科学发展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06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07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
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09年一季度的%,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和%,“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年均降幅为%。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亿吨。
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累计实现节能量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和%。
从“十五”迈进“十一五”的门槛时,我们不仅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发展的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迎接最大考验。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十一五”,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下降到2009年的%,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下降到%。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波谲云诡,跌宕起伏,艰苦卓绝,而又成就斐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十一五”都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5年。它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促进“十一五”时期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2] “十一五”规划:关键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3] 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辉煌十一五·2006-2010);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民生金融顾名思义,是以人为本的金融体系。随着我国对民生金融投入的不断增加,民生金融建设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教育、民生保障、就业等重点领域。民生项目投资更加直接。线增加的趋势。民生金融建设无疑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项重点工程。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从“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角度,对民生金融建设进行深入思考是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分析了民生金融建设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社会事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利益诉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改善民生建设的难度。改善民生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要知道,民生财政是“普通政府之母”。加强民生金融建设,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经济压力,消除社会经济矛盾,确保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下面分析民生金融建设的现实意义。
。实现“中国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改善民生金融建设,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要求财政建设进行改革的社会和经济系统结构,立足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并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在社会保障、教育、住房和公共卫生安全。财政民生支出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社会需求,实现“中国梦”与“人民梦”的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生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这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的功能和状态分布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注重改善民生,保障民生,财政支出转移到人民的安全领域,并专注于解决困难和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包括公共卫生医疗设备、教育、社会住房等社会服务,进一步缓解民生矛盾。
。它是推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具体表现
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民生支出均有所增加,其中大部分占地方公共支出的50%以上。以安徽省为例,据财政部部长罗建国介绍,“2012年,安徽省民生支出增加亿元,亿元,增长%,占全省财政支出的近80%。”一系列数据表明,民生支出比重不断优化。可见,要加强民生财政建设,必须把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或公共服务,wen.阿拉文问题,进一步推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建设。
2、 民生金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系统
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财政配置形式更加复杂多样,政府投资形式更加多样化。然而,财务管理体制与财务权力并不匹配。大小事的决定权在上级领导手中。下级领导没有管理职务,但不能行使正确的管理职权。
上一篇:实用人力资源毕业论文选题汇聚
下一篇:实用qq经典个性签名实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