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拜师课文主要内容【范例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拜师课文主要内容【范例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孔子拜师的故事【第一篇】

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乘坐马车到一个地方去讲学,见前面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在路上堆土玩,子贡便大喝一声,要赶车轧过去。可是那个孩子把路一挡,高声叫道:“站住,前有城池在此,过不去了,你们退回去绕道走吧!”

子贡赶紧停车,喊道:“你这顽童休得胡闹,这是孔夫子的车,快放过去!”“不管谁都得讲道理,我来问你们:到底该城躲车还是车躲城?”小孩有板有眼地说。

子贡又气又急正要发作,孔子从车上走下来忙拦住说:“小孩讲得在理,你们不要乱来。”说着,孔子走上前对小孩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吧!”小孩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呀?”“周游列国呀。”“周游列国是作啥呀?”“讲学传道啊。”“讲学传道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你知道些什么呀?”孔子回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小孩又问:“那你知道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吗?”孔子说道:“眉毛本人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呢?”小孩眼珠一转,接着问:“那天上的星星看得见,你知道有多少颗吗?”“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如何数得过来呢?”孔夫子为难地说。小孩笑着说道:“那日头就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我来问你,什么时候近什么时间远?”孔子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上来,便诚恳地对那个小孩说:“本人才疏学浅,以上事情确实不知,愿拜你为师,望多指教。”说着,磕头便拜。

后来孔子以此事教导众弟子说:“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拜师的故事【第二篇】

颜回的故乡是山东兖州。

颜回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得意门生,学富五车,孔子对其称赞不已,赞其好学且仁人。为人谦逊,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不幸早逝。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为其追加谥号。

(来源:文章屋网 )

孔子拜师的故事【第三篇】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拜师的故事【第四篇】

[关键词] 《孔子》; 姓氏称谓;跪拜礼

一、姓氏称谓

电影《孔子》里的人名看起来奇奇怪怪,如公山狃、季孙肥、漆思弓等,让人迷惑,不知他们到底姓甚名谁。其实,这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姓氏称谓有关。首先我们来谈一谈古代的姓氏。古人的姓和氏是不同的概念,来源也不同。夏商周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以“姓”来表明自己的母系来源,同姓的男女不能结婚,否则对后代不利。当某个大姓的后代人数众多了,有人要出去独立族群时,就会被赐以支姓,也就是氏。据《春秋》整理出淼墓判罩挥22个:、姒、子、姬、L、A(秦姓)、己、任、吉、芊、曹、祁、u、姜、董、偃、w、曼、d(楚姓)、隗(原北方少得褡逍)、漆(m)、允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百家姓绝大多数都是当时的氏。所以姓和氏各有各自的来源,不是一回事,古人对此很重视,区分得也很清楚。但是到了战国以后,天下分合无常,人们流离失所,便不再区分姓和氏了,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一。到了汉代,便通称为姓,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了解了这些,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影片:《孔子》中的鲁国人都姓“姬”,表明他们都是一个姓姬的母祖所生,相互之间不宜通婚;鲁国还有很多不同的氏,他们都是姬姓大树上的小枝条,比如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等,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人,俗称三桓,因他们各自组建家族为方便相互区分而各自拥有自己的氏号。

那么氏是怎么起的呢?情况比较复杂,有的以动物为氏,有的以封国、封地、居住地为氏,有的以官职、职业为氏,有的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等等。电影《孔子》中的孔丘就是以他的六世祖――孔父嘉的字为氏的。孔父嘉以何为字呢?我们来推理一下:首先,在汉武帝之前,称呼一个男子的名是不用加上他的姓的,所以“孔”肯定不是孔父嘉的姓;据考证孔父嘉的姓是“子”,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其次,“孔父嘉”是这个人的名和字的连称。而古人名和字连在一起说时都是先称字后称名的。那么我们可以知道:“孔”是这个人的字,“父”是表明这人的性别为男子,“孔父”是这个人字的全称;“嘉”是这个人的名。所以,孔子就是以他六世祖的字“孔”为氏的。此外,影片中的季平子、季桓子、季孙肥等也是以他的先祖季友的字“季”为氏的。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古人的名字号。古人的名,是出生3个月后由父亲赐予的。字是男子在20岁、女子在15岁行成年礼时,由主持成年礼的宾客赐予的。号则是由本人自己起的。所以,在古代人际交往中,自己的名只能由长辈或尊者来称呼,或在自谦时用;自己的字和号则可以由平辈或晚辈来称用。也就是说,上对下、长对幼、尊对卑时可直呼其名,下对上、幼对长、卑对尊和平辈之间需称对方的字或号,否则便是失礼。电影《孔子》开演伊始鲁定公和孔子商讨平定三桓之事时,便叫孔子为孔丘,直呼其名,上对下,这样做是合乎礼制的。在片中孔丘和颜回等自称丘和回,这也是合乎礼制的。但片中孔子喊弟子时,没叫其名,却称其字“子路”“子贡”等,这不但是违反古礼的,而且和影片所表现的孔子尚礼的主题是相悖的。为什么孔子不守礼呢?原来据编剧陈汗解释说:“这是为了照顾观众对人物的熟悉而刻意为之的;否则依照古礼,这些弟子一会被称名、一会儿又被称字,观众特别是外国观众容易弄蒙的。”

古人的字和名在意义上都有着某种联系,一般是根据名来命字的。最常见的是互为同义词,如颜回,名回,字子渊,《说文解字》说“渊,回水也。”孔鲤,名鲤,字伯鱼。也有的是反义词,如曾点,名点,字皙,《说文解字》说:“点,小黑也”,“哲,人色白也”。有时字和名之间则是其他联系,如孔子,名丘,字仲尼。那是因为孔子的父亲和母亲在尼丘山上祷告求子,才有了孔子,所以起名丘,字仲尼。

刚才在举例时提及“颜回,字子渊”“孔鲤,字伯鱼”“孔子,字仲尼”,根据名与字的关系都生生多了一个“子”“伯”“仲”等,这是与春秋之前取字的特别规律有关的:首先春秋时期,男子取字最普遍的方式是在字前面加上“子”,做男子的尊称,如子路、子贡、子有。其次,周代贵族字的前面要加排行伯、仲、叔、季等,如伯禽、仲尼、叔兴;还需要在字的后面再加上“父”“甫”“母”“女”表示性别,所以上述三个字的全称应该是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古人也感觉这样称呼比较麻烦,所以有时去掉排行或去掉父、甫,如称禽父、伯禽都可。

以上人物的姓氏名字号是可以依据古代礼制解释清楚的,但影片中还有一些历史人物的名字是需要导演和编剧来解释的,如公山狃和叔孙武。根据汉代以前称呼男人只称其氏不称其姓,我们知道“公山”和“叔孙”只能是这两人的氏,不是姓。“狃”的意思是拘泥、因袭,以此贬义词为名字仿佛很难理解。原来据演员张兴哲解释说:历史上这个人的名字叫公山不狃,影片为了从语言感觉上叫起来不拗口,便把公山不狃的名字简化为公山狃了。所以再去对比历史,我们才明白公山不狃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不狃,字子泄,不知他在天之灵知道自己的名被简化成相反的意思了,会有何感想。至于叔孙武是不是由历史人物叔孙武叔的名字简化而来,笔者认为也是极有可能的了。

二、跪拜礼

在影片中孔子的扮演者周润发经常在现实生活中伏地跪拜行大礼,并呼吁大家一起跪拜。周润发的出发点是好的,呼吁我们知礼行礼,但是在21世纪行跪拜礼和春秋时期行跪拜礼的意义已经大有不同了。这得从古人的坐卧器具谈起了。

在唐宋以前,古人是没有桌椅床等坐卧器具的,他们都是坐卧在地上的。地位尊贵的或家境殷实的人则会坐卧在筵席之上:在地上先铺一层竹编的筵以防潮湿;再在筵上铺一层草编的或兽毛的席,质地柔软以求舒适。所谓“凡敷席之法,初在地者一重即谓之筵,重在上者即谓之席。”(《()周礼•春官司•几筵》)遇到招待客人时也是铺筵设席,将酒器菜肴就放在筵席之上,送走客人便撤去筵和席,俗称撤席。所谓“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礼记•乐记》)后来出现了矮小的几案等,酒器菜肴便放在了几案之上了。

由于席在当时居家生活中的特殊用途,便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礼节。如“席不正不坐”,就是席要放得平平正正,与居室的方正平行,显示坐席之人的德行方正。“尊者居席中”,即尊贵的人要坐在席子的中央。影片中有一镜头:陈蔡被围之时,孔门弟子饥寒交迫,孔子却端坐室内中央弹琴,没有恬淡地坐在室内一角,就是因为孔子是当时所有人中最尊贵者,所以端坐中央是守礼的。“跣足入室”则是那时拜访尊者的礼节,也就是在入室前必须先脱去脚上的鞋和袜,然后赤脚入席,以此作为对主人的尊重。所谓“侍坐于长者,屦(草、麻等编织的鞋)不上于堂。”(《礼记•曲礼》)而出室迎接客人,则需要穿鞋相迎,以表示热情待客;古时有人在匆忙中将鞋穿反了,被当成热情待客的典范,被一些人效法下来。影片中子见南子的部分,周迅饰演的南子穿鞋见孔子是对来者的尊敬,而周润发饰演的孔子入室拜见南子,则应脱鞋脱袜了。按照古礼,即使当时孔子患有脚疾,影响观瞻,也是不能违例不脱鞋和袜的。

至于席上的坐姿,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跽坐,也就是跪坐,将臀部压在后曲的腿脚之上;一种是趺坐,即双叠,盘腿而坐,像佛教修禅者的坐姿;还有一种是箕踞,坐时将臀部直接着地,两腿前伸,身体后仰,从侧面看,形似簸箕。

其中,第一种跽坐是比较正式的坐姿,用于庄重严肃和人际交往的场合。而且坐的时候最好挺立上身,整理衣襟,正襟危坐,显示对对方的尊重。第三种箕踞,看起来比较舒适随意,在当时则是被视为一种轻薄的坐姿,被认为是轻视对方、傲慢无礼的举止,所以《礼记•曲礼上》规定“坐毋箕。”《韩诗外传》上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孟子回家进屋,看到妻子正箕踞而坐,便非常生气,认为其妻无礼,找到母亲要求休妻。幸好孟母明晓事理,说孟子进屋没有出声示意,其妻并不知道有人来,才没端正坐姿,可以原谅。这样,孟子的妻子才免于被休掉的命运。在电影《孔子》的后半段,当季孙斯与鲁定公在享用齐人送来的美女佳肴时,便是斜倚几案,箕踞而坐,此处细节便暗示了他们放荡无礼的行为和散漫松弛的朝政。

理解了古人的这种起居方式,就很容易懂得跪拜礼为什么会产生。因为在正常跪坐的时候,双手一般是放在膝盖上;在这种坐姿下,如果要行跪拜礼,只要身子稍往前倾,双手放到地上或席上就行了。因此,对于跪坐习惯来说,跪拜礼是一种十分方便的礼节。古人认为不跪不拜,所以跪拜由此而来。在《周礼•春官•大祝》中又将跪拜礼细分为九种:“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其中“稽首”,是最隆重的跪拜礼,是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要求施礼者从左右伸展双手至前方先拜,然后双膝跪地,双手合抱按地,头伏于手前触地,要停留(就是“稽”的意思)较长时间后起身。在影片中,孔子拜见鲁定公时、到达齐国宫殿前拜齐国国君时、拜见南子时和回到鲁国国门前时等,所行之礼都可以算是稽首大礼,而且当时脸上表情是严肃而恭敬的。

关于“肃拜”,先说明的是古代女子的行礼与男子不尽相同。从先秦到清代,女子多是在站立的情况下行礼,是不需要下跪行跪拜礼的。除非在向神仙祖宗、皇帝皇后、父母公婆、公堂判官、主人主子等行礼或表示特别敬畏时,就要行素拜礼了。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影片中子见南子那部分:南子领悟到夫子的真君子的高尚品格后,作为齐国的第一美女竟然跪地而拜,而且长久不起,可见南子对夫子的尊敬。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南子所施之礼不是素拜礼,而是比素拜更隆重的稽首礼!敬重之心非同小可啊!难怪片中夫子为之动容再三,不知所措,收受不起,惟有以稽首礼还之,久久不起了。

当然,所有这些跪拜礼都是在桌椅未出现跪坐于地的情况下流行的。到了唐宋以后,桌椅普及了,人们由跪坐变成了悬足坐了,跪拜礼就由原来的生活礼节演变为等级礼节。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曾宣布取消过一些落后礼节如跪拜礼。如今,周润发再呼吁我们一起跪拜行礼,我想无论是稽首,还是素拜,其间包含的礼义都已经远远重于古代了。

其实,要想真正深入理解影片,还需要了解春秋官职文化、教育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等。囿于篇幅,以后有机会再做阐释。

[参考文献]

[1]雁侠。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2]陈明远,汪宗虎。中国姓氏辞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3]朱筱新。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孔子拜师的故事【第五篇】

今天,我看了《中华美德故事》这部电影。觉得其中《孔子好学不倦》的故事,对我的启发特别深。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的好学精神。孔子60岁了,还要拜师学琴。他学琴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要迫不及待的要求学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学两三太难。可是孔子学一首曲子就要十天甚至更多时间,明明已经弹熟了还是不肯换新的曲子。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孔子不但要把曲子练熟,而且还要通过曲子来知道这首曲子作曲人的人品、个性、精神以及外貌。孔子的好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的老师。

看到这里,想想自己,我感到非常惭愧。又一次,我在家庭作业中,我碰到了一道难题。怎么也想不出该怎么做这道题。这时,我突然想起一本参考书上有这道题的正确答案,而且每一步算式都写得很清楚,我就不懂装懂的把答案抄了下来,我的了优秀,老师还表扬我,夸我聪明。之后,老是让我给大家讲解一下,我给大家讲不出来,老师批评了我,我越想越觉得难受。今天我看到了孔子的故事,又让我想起了这件事,他提醒我:作为一个班干部在办理要起好带头作用,对待学习不能不从装懂,碰到困难要虚心向老师请教。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学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成功。我们现在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就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出贡献。

48 3104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