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三个一线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加速

爱美丽 分享 时间:

经验交流:“三个一线”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加速

近年来,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通过派优一线“排头兵”、建强一线“主心骨”、激发一线“动力源”,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加速。

一、派优一线“排头兵”,充足乡村振兴力量。一是突出精准选派。坚持因村派人、因村选人,紧紧围绕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乡村振兴重点村、软弱涣散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选派县直机关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结合干部年龄、特长和个人意愿等,按照每村1名第一书记、不少于2名县直以上部门驻村干部搭配,组建187个驻村工作队。2023年5月和12月,先后轮换选派563名干部到村。二是健全管理机制。落实驻村工作“四个划转”,通过组织、工资、管理、考核“四个划转”到基层,变垂直管理为属地管理,督促驻村干部扎根村寨、勤恳履职。加强驻村督导,强化“四个捆绑”,将管理情况纳入属地党委党建工作成效考核、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内容,并与派出单位年度综合考核挂钩。2023年以来,共开展驻村干部督导10余次。三是注重激励保障。落实驻村工作保障政策,2023年以来,先后2次组织驻村干部进行体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报销医疗费,按规定解决驻村工作经费2万元,定期报销交通补贴和驻村生活补贴,切实解除后顾之忧。落实定期走访慰问制度,乡镇定期组织开展座谈,派出单位定期到村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加大评先选优力度,自2023年以来,推荐省、市、县表彰65人,提拔晋升优秀驻村干部23人。

二、建强一线“主心骨”,坚固乡村振兴堡垒。一是为干部赋能。严把村干部入口关,大力推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依托东西部协作交流、县乡党校等,开展能力提升、学历提升行动,把村党组织书记培养成村集体经济“掌门人”,提升村干部能力水平。2023年以来,培训村党组织书记733人次,大专以上学历村党组织书记达156人。二是为后备蓄力。按照每村至少储备2名后备干部的要求,将本土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等纳入村级后备力量管理,在3个街道推行社区职业工作者制度,公开招聘85人,落实序列等级管理、激励保障等制度,为城市治理储备新鲜力量。目前,全县储备村级后备力量728名。三是为支部固本。持续巩固提升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成果,制定基层党建“3+N”结对联系工作方案,县委组织部班子成员结对联系乡镇(街道)党(工)委和县直工委,通过列席会议、实地指导等,督促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严格“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和主题党日等制度。规范村级挂牌和事务,落实基层减负措施,引导党员在服务群众、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中发挥先锋作用。

三、激发一线“动力源”,拓展乡村振兴路子。一是搭建强村富民平台。深入实施“强村富民”三年行动,围绕“两强两富”目标,制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升计划,按照“乡镇统筹、支部引领、平台共建、抱团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强村富民工坊和新型集体经济实体。全县22个乡镇(街道)均成立“强村富民”公司,打造“强村富民”工坊66个。二是整合强村富民资源。清理村级固定资产、闲置资源、沉淀资金,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2023年以来,全县共盘活闲置资产21处,盘活各村(社区)沉淀资金1274.6万元,村干部认筹126.5万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6000余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项目78个。三是创新强村富民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村施策,采取村村联营、村企合营、村社自营的三种模式,找准发展路子,激发内生动力。x镇采取村村联营模式,整合15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沉淀资金开办“农资超市”;x镇采取村社自营模式,由村集体经济自主开办脐橙加工厂、潮砥扣肉加工厂、潮砥富农纸业等,形成村级集体经济良好新业态。2023年以来,各乡镇“强村富民”公司收入均达100万元以上,2024年将有100个村经营性收入达45万元。

48 30768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