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4年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一篇】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二篇】

1、判断依据: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年雨型(2000)

2、位置: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点(特征):常年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旅游城市万隆、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亚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秘鲁城市伊基托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三篇】

1. 城市化的开始时间英国最早,开始于18世纪中叶,其次是美国,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期,再次是日本,印度开始时间比巴西要早一点。

2. 从城市化水平上看,目前三个发达国家均处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巴西很明显地处在中期的加速阶段,印度由于城市化具有“滞后城市化”的特点,所以可以判断处于初期阶段。

3. 三个发达国家由于处在城市化后期的成熟阶段,所以城市化将减速,并会随着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城市居民陆续向外迁移: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区向边缘区迁移. 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出现了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

4、两个发展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同时也会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郊区城市化。

1、城市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2、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3、主要的推力来自农村,如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等。主要的拉力因素来自城市,如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等。但是也要看到对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来说,农村也有拉力,如人们的乡情、故土难离等,城市也有推力,如陌生的城市环境、

生活

方式、住房、教育、政策等也会阻碍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4、城市化的动力

(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

(2)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促进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意义

(1)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四篇】

1、气候变化

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

(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近现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五篇】

1、群岛是彼此距离很近的许多岛屿的合称。群岛也有大小之分,在许多在群岛中往往也包含着许多小群岛,如马来群岛就包括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小巽他群岛、东南群岛、西南群岛、马鲁古群岛等。若岛屿的排列成线形或弧形,习惯上又称为“列岛”,如我国的长山列岛、澎湖列岛等。

3、除马来群岛外世界上较大的群岛有:位于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海域的加拿大北极群岛,面积130万平方千米;位于太平洋西部海域的日本列岛,面积万平方千米;位于大西洋东北部的不列颠九岛,面积万平方千米;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菲律宾群岛,面积万平方千米;位于大西洋西北部的西印度群岛,面积24万平方千米。

4、世界上最小的群岛是位于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北部的托克劳群岛。它由3个珊瑚环礁组成,面积仅有10平方千米,可以称得上是“袖珍群岛”了。

5、我国的主要群岛有长山群岛(又称长山列岛)、舟山群岛、庙岛群岛、膨湖列岛,以及南海海域中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其中舟山群岛面积,由大小600多个岛屿组成。舟山群岛附近,是我国的渔场。

48 206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