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知识分享地震安全的实用【参考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安全知识分享地震安全的实用【参考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安全知识分享地震安全的【第一篇】

不管在哪里,都要注意安全,平时要多多了解安全知识,要吸取经验教训,不做危险的事。下面就由本站网友为大家推荐安全知识经验分享的范文,欢迎阅读。

小学生游泳安全知识一、游泳安全要点。

1.下水时切勿太饿、太饱。饭后一小时才能下水,以免抽筋;。

2.下水前试试水温,若水太冷,就不要下水;。

3.必须有父母相陪,不可单独游泳,不可离开父母视线;。

4、忌饭前饭后游泳。空腹游泳会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也会在游泳中发生头昏乏力等意外情况;饱腹游泳亦会影响消化功能,还会产生胃痉挛,甚至呕吐、腹痛现象。

5、忌剧烈运动后游泳。剧烈运动后马上游泳,会使心脏加重负担;体温的急剧下降,会抵抗力减弱,引起感冒、咽喉炎等。

6、忌长时间曝晒游泳。长时间曝晒会产生晒斑,或引起急性皮炎,亦称日光灼伤。为防止晒斑的发生,上岸后最好用伞遮阳,或到有树荫的地方休息,或用浴巾在身上保护皮肤,或在身体裸露处涂防晒霜。

7、忌不做准备活动即游泳。水温通常总比体温低,因此,下水前必须做准备活动,否则易导致身体不适感。

8、忌游泳后马上进食。游泳后宜休息片刻再进食,否则会突然增加胃肠的负担,久之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

9、忌游时过久。皮肤对寒冷刺激一般有三个反应期。第一期:入水后,受冷的刺激,皮肤血管收缩,肤色呈苍白。第二期:在水中停留一定时间后,体表血流扩张,皮肤由苍白转呈浅红色,肤体由冷转暖。第三期:停留过久,体温热散大于热发,皮肤出现鸡皮疙瘩和寒颤现象。这是夏游的禁忌期,应及时出水。游泳持续时间一般不应超过——2小时。

10、发现有人溺水,不要贸然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成年人前来相助。

户外运动存在较高的危险性,因此加强安全意识,如何避免各类意外事故的发生,以及发生意外事故后如何自救和救人就是我们应该着重讨论和强调的。

户外活动中无论是登山、朔溪、漂流还是速降、定向等,都经常会遇到江河湖海。因此溺水是户外运动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种事故。

一、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1.心脏病、高血压、传染病、癫痫、皮肤病、眼疾等不宜游泳;。

2.疲倦、生病、饱食、空腹、情绪不好及酗酒后不宜游泳;。

3.正确评估自我能力,游泳时不能逞强好胜,应该量力而为。泳技差者不能到深水处或离岸太远。

二、选择安全场所:

1.不可在有“禁止游泳”、“水深危险”等警示标志区域内游泳;。

2.不可在航道、港区、急流区、礁岩区、码头旁及水草生长区域游泳;。

3.游泳时遇大雷雨或地震时应立即上岸;。

4.了解水温、海浪、风力、潮流等情况;。

5.不明地形或水浅处均不宜跳水、不可贸然潜入深水;。

三、养成良好的习惯:

1.热身运动:入水前应先做伸展热身操;。

3.养成睁眼游泳的习惯,戴泳镜,以免被撞或踢伤;。

4.结伴游泳以便互相照顾;。

5.从事水上活动,泳外,均应穿着救生衣;。

6.不可拿呼救的动作开玩笑;。

7.离水后应立即擦干身体、保持体温;。

8.游泳前应仔细勘察水域,并用浮标划分深浅水及安全区域。

生命是唯一的,是宝贵的,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精彩!您的生命,您珍惜了吗?要想得到生命的保障,请您了解以下知识,为自己的生命做一份保障。

一、如果有避难层或疏散楼梯,可先进入避难层或由疏散楼梯撤到安全地点。

二、如果楼层已经着火燃烧,但楼梯尚未烧断,火势并不十分猛烈时,可披上用水浸湿的衣被,从楼上快速冲下。

三、多层建筑火灾,如楼梯已经烧断,或者火势已相当猛烈时,可利用房屋的阳台、落水管或竹竿等物品逃生。

怎样及时灭火?

家中起火,不要慌张,应根据火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果炒菜时油锅起火,迅速将锅盖紧紧盖上,使锅里的油火因缺氧而熄灭,不可用水扑救。当房间内起火时,不能轻易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形成大面积火灾。纸张、木头或布起火时,可用水来扑救,而电器、汽油、酒精、食用油着火时,则用土、沙泥、干粉灭火器等灭火。若火势已大,必须立即报火警。被火围困时,应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脱离险境。如俯下身体,用湿布捂鼻。

路上被人抢劫、敲诈和勒索怎么办?

(1)要保持冷静,不要害怕,尽量说好话,跟他们说明自己没带钱,避免被他们绑架。

(2)如果他们继续坚持要你拿钱,就跟他们说我回家取钱,先放掉我并趁机跑掉,并向你认识的人求助。

(3)如果一个人遭挟持,不要反抗,不要“硬碰硬”,可以给钱,但要记住对方的相貌和特征,事后向公安局报案。千万不要拉住欲跑的持刀歹徒不放,这样容易造成歹徒狗急跳墙,持刀伤人。

为防范被歹徒抢劫勒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和同学结伴上学、回家,尽量不要单独外出。

(2)言谈举止一定要符合身份,不要过分张扬,避免引起问题少年的注意。

(3)上学放学路上尽量走大道,不走偏僻小路。

(4)穿着打扮要朴素,平时不穿名牌、不高消费,不在外人面前炫耀自己家的财富,以免被不良少年盯上。

我们在校园里,应该注意哪些安全?

1、上课要遵守纪律,听从老师指挥,体育课、活动课上应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体育器材。

2、课间玩耍不打闹追逐,严禁爬围墙、爬树、爬走廊栏杆、攀校门等。

3、上下楼梯靠右走,不在楼道内玩耍,严禁在楼梯扶手上嬉戏。

4、不带利器及易燃易爆物品来校,不做危险游戏。

5、注意用电安全,不要乱摸乱动教室、走廊等公共场所的电器设备。

6、放学要按时回家,不要在教室、校园内逗留,也不要在街头闲逛。

7、上学、放学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看清来往车辆,要走人行横道。学生乘车一定要遵守交通法规,不乘坐不符合规定的车辆或超载车辆。

“高高兴兴上学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是每个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的一个共同心愿。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道路上注意安全,不要再让亲人们牵挂,担心。

安全知识分享地震安全的【第二篇】

一旦家中发生危重病人,现场人员(含家庭人员)的及时救护,对病人的安全与预后至关重要。家庭急救须注意以下六项:

一、救护人员自身要镇静。切忌慌张,慌张易出差错。臂如遇人触电,首先应切断电源,用木棍等绝缘物拨开电线,再行抢救。

二、首先观察病人的生命活动体征。如心跳、呼吸、血压以及瞳孔反应。一旦心跳呼吸停止,则应立刻做人工呼吸(如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不要忙于包扎伤口和止血,否则连病人死了也不知道。

三、不要随意推摇病人。如遇骨折、脑出血,随意搬动会扩大病情。

四、不要舍近求远。伤病员呼吸心跳停止时,应在就近医疗单位进行初级急救,之后再送大医院,避免病人在途中死亡。

五、切忌乱用止痛药。有些家庭备有药箱,若急性腹痛服用过量止痛药会掩盖病情,妨碍诊断。

六、严禁滥进饮料。胃肠外伤病人不可以喝水进食,烧伤病人不宜喝白开水,急性胰腺炎病人应禁食,昏迷病人强灌饮料会误进气道引起窒息。

安全知识分享地震安全的【第三篇】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安全知识分享地震安全的实用【参考10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我们常说的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1)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进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2)如果住在楼房中,发生了地震,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也可以躲在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

(3)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了地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靠近门的青少年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青少年可以尽快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靠墙的青少年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

(4)如果正在街上,绝对不能跑进建筑物中避险,也不要在高楼下、广告牌下、狭窄的胡同、桥头等危险地方停留。

安全知识分享地震安全的【第四篇】

地震安全逃生知识旨在帮助你和家人学会未雨绸缪,以便在大地震时逃生。下面就是网友分享的地震安全逃生知识,一起来看一下吧。

物资储备

1、水。每人每天至少需储备升的水。应该从军用品或者野营用品专门店购买那种不漏气的、专门储存食品的盛水容器。

2、食品。准备足够72小时之用的听装食品或脱水食品、奶粉以及听装果汁。

3、应急灯和备用电池。

4、急救箱和急救手册。

5、灭火器。

6、现金。确保在自动取款机、银行和信用卡系统瘫痪时,有足够的'现金可用。

7、工具。一个管钳、可调扳手、一个打火机、一盒火柴和哨子。

8、衣服。确保每个人有一整套换洗的衣服和鞋子。

抗震准备

地震发生时,你应该关闭家中的水电设施来降低灾害风险,一定要确保:(1)切断保险丝或跳闸;(2)关闭煤气阀门;(3)关闭自来水阀门。

防震演习

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知道各个房间的安全及危险地点在哪里:

(2)危险地点:窗户、悬挂物件、镜子、壁炉以及较高的未固定家具边。

1、如果你在室内

蹲下,寻找掩护,抓牢——利用写字台、桌子或者长凳下的空间,或者身子紧贴内部承重墙作为掩护,然后双手抓牢固定物体。如果附近没有写字台或桌子,用双臂护住头部、脸部,蹲伏在房间的角落。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床上,请待在那里不要动。抓紧枕头保护住你的头部。在晃动停止并确认户外安全后,方可离开房间。切勿使用电梯逃生。

2、如果你在室外

待在原地不要动。远离建筑区、大树、街灯和电线电缆。

3、如果你在开动的汽车上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快靠边停车,留在车内。不要把车停在建筑物下、大树旁、立交桥或者电线电缆下。

4、如果你被困在废墟下

不要点火柴。用手帕或布遮住口部。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救援人员发现你。可能的话,请使用哨子。在其他方式都不奏效的情况下再选择呼喊——因为喊叫可能使人吸入大量有害灰尘并消耗体能。

安全知识分享地震安全的【第五篇】

各位同学:五一假期即将来临,为了保证大家能够拥有一个安全舒心的假期,特别提醒小朋友要合理安排出游计划、注意出行安全:

一、外出游玩安全假日期间,小朋友在游乐场、旅游景点游玩时要有家长陪伴注意人身安全和公共道德。

1、要选择经国家检测合格,比较安全、正规的游乐场;

4、天气炎热,不要到山塘、水库游玩,平时多喝水,以防中暑;

5、患病或身体不适时,不要勉强参加活动,要尽快就医。

二、财产安全假期出行时,要加强自身防范,谨防街头扒窃、抢劫、诈骗案件的.发生。

4、不要贪小便宜,不要指望有“天上掉馅饼”美事,以防受骗。

三、交通安全假期期间,出行的市民、游客较平常会大幅增多,人流车流量大,小朋友出行一定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

2、随家长乘私家车,要注意安全,不要坐副驾驶位置,系好安全带。

此外,提醒大家严格遵守学院请、销假制度。

如有突发情况请及时与年级主任、班主任和班长联系,或者向学校求助,报警求助电话:110最后,预祝同学假期愉快!

安全知识分享地震安全的【第六篇】

如果因为行动受限,无法立即趴在地上,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保持坐位。

如果正坐在轮椅上,迅速将轮椅轮子锁住,以防轮椅不受控制地滑来滑去,发生意外。

与此同时,要利用比较厚的书本、枕头或者手臂保护头颈部,将那些掉落或飞来物件可能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

2、正在高楼里。

趴下、寻找掩护并躲到地震结束为止,避开窗户等。此时有可能会发生断电,室内的灭火器也会开始洒水,不要惊慌。

切记不要使用电梯!

3、正在电梯里。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恰好被困在电梯里,试着用力拍电梯门或用金属物件敲,尽量引起他人注意,等待救援。

4、正在拥挤的室内。

趴下、寻找掩护并躲到地震结束为止。

不要盲目冲到出口处,此时肯定会有很多很多人涌向出口,有可能发生踩踏事件。

5、正在体育场或电影院。

待在自己的座位上直到地震结束为止。即使地震结束,也要小心余震的发生,离开现场时要随时保持警惕。

6、正在海边。

需要大概估计下地震持续的时间,如果剧烈摇晃持续了有差不多20秒以上,可能会伴随海啸的发生,抓紧时间跑到地势比较高的地方(至少距离海岸3公里,高于海拔30米较安全)。

7、正在大坝下游。

剧烈地震时,大坝随时可能坍塌,如果你正处于大坝下游,寻找紧急事件疏散路线,抓紧时间离开现场。

震级大小划分。

震级大小划分——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1、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2、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3、中强震:震级大于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4、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分类——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粗略判断地震的远近与强弱。

地震时震中区的人们感到先颠后晃,随着震中距离的加大,颠与晃的时间差会逐渐加长,颠与晃的强度会逐渐减弱;在一定范围以外,人们就感觉不到颠动,而只是感到晃动了。若地震时你感到颠动很轻,或者没有感到颠动,只感到晃动,说明这个地震离你比较远;颠动和晃动都不太强时,说明这个地震不很大。

震时是跑还是躲。

目前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高楼里,跑出来更是不太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科学避震。

地震发生时应沉着应震,立即采取行动避震。假如你的行为镇定自若,就会获得安全,躲过灾难,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了一定准备,震时又能利用预警现象,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安全知识分享地震安全的【第七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防震减灾,从我做起》。

大家从电视或报纸上看到了,于上周二晚上在山东烟台发生的3。7级地震长岛海域等地活动相对活跃,地震活动具有小震频次高震群较多震源浅的特点地震发生后长岛公安边防部门第一时间组织警力深入辖区开展受灾排查。截至目前为止长岛地震没有人员伤亡消息生活秩序正常。同时大连震感也很明显。近几年来世界各地大震造成的灾难仍记忆犹新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过五级以上地震20世纪全球两次造成死亡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源级地震死亡万人;另一次是1976年唐山级地震死亡万人由此可见,地震灾害是我国人民生命安全最大威胁之一。

近年来安全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学生安全意识也随之增强,防范能力逐渐提高,但是重特大伤亡事故仍时有发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面对每一次残酷的事故,面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瞬间逝去,每一个同学都应当视自己的生命为最宝贵的东西,都应当时时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如何正确防震避震,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平时注重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可以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如遇见地震应尽量保护头部,冲出房屋到空旷地带再伺机转移到户外,或躲藏在坚固的桌下或床边;低矮坚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厨房储藏室等。

千万不可乘坐电梯;不要到阳台上去;不要到外墙边或窗边去。

正在学校上课时应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躲在各自的课桌下;震后应有组织的迅速撤离教室到空旷安全的地方去。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蹲下不动,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或危险物。

地震中,如果被塌落重物压住身体,不要轻举妄动,以免造成更大伤害。应该查清压在身上的是何物,不要轻易移动物体或身体。要检查自己是否受伤,若没有受伤,应根据情况向外缓慢拽拉身体。若已受严重外伤,应尽力用衣服等物包扎好伤口。若发生骨折,不要轻易移动,应等待救援。

知道了这些关于地震的知识,相信大家一定对地震也有所了解,也不会对地震还有先前的恐惧心理了,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的运用这些地震知识保护自己,我们一定要记住:防震减灾,从我做起!

安全知识分享地震安全的【第八篇】

4、忌饭前饭后游泳。空腹游泳会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也会在游泳中发生头昏乏力等意外情况;饱腹游泳亦会影响消化功能,还会产生胃痉挛,甚至呕吐、腹痛现象。

5、忌剧烈运动后游泳。剧烈运动后马上游泳,会使心脏加重负担;体温的急剧下降,会抵抗力减弱,引起感冒、咽喉炎等。

6、忌长时间曝晒游泳。长时间曝晒会产生晒斑,或引起急性皮炎,亦称日光灼伤。为防止晒斑的发生,上岸后最好用伞遮阳,或到有树荫的地方休息,或用浴巾在身上保护皮肤,或在身体裸露处涂防晒霜。

7、忌不做准备活动即游泳。水温通常总比体温低,因此,下水前必须做准备活动,否则易导致身体不适感。

8、忌游泳后马上进食。游泳后宜休息片刻再进食,否则会突然增加胃肠的负担,久之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

9、忌游时过久。皮肤对寒冷刺激一般有三个反应期。第一期:入水后,受冷的刺激,皮肤血管收缩,肤色呈苍白。第二期:在水中停留一定时间后,体表血流扩张,皮肤由苍白转呈浅红色,肤体由冷转暖。第三期:停留过久,体温热散大于热发,皮肤出现鸡皮疙瘩和寒颤现象。这是夏游的禁忌期,应及时出水。游泳持续时间一般不应超过——2小时。

10、发现有人溺水,不要贸然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成年人前来相助。

安全知识分享地震安全的【第九篇】

据专家统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每次地震都会造成一定的人员财产损失。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安全知识分享地震安全的实用【参考10篇】”,欢迎大家阅读!

地震发生时,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躲避在讲台旁或墙角空处,切忌躲在桌椅下。同时,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乱跑或跳楼。

地震发生时,不要在道路上奔跑,这时所到之处都是飞泻而下的招牌、门窗等物品。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在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可称其为避震空间。比如: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同时,地震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当晃动停止后,应立即撤离室内,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要寻找空地,远离建筑物。

1、发生地震时,一定要沉着冷静,不可惊慌失措。地震的发生过程很短,前后不过一两分钟,地震来时,应用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少上下颠簸,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如果判断是小震和远震,也就有不必外逃。

3、躲避地震时,将身体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还应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注意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如果时间允许,应带一瓶水在身边,等待救援。

4、地震来时,应立即关火,关电。

地震的时候,关火的机会有三次:第一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第二次机会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第三次机会在着火之后。

如果未能及时关火,失火后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安全知识分享地震安全的【第十篇】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1.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哪几类型?

主要属于构造地震。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

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3.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4.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5.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6.根据成因地震分为哪几类?

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7.什么叫震源深度?何谓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8.何谓地方震、近震和远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9.什么是震级?影响震级的因素有什么?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10.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

按震级大小分: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震;7级以下、5级和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或中强震;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称为小震;3级以下、1级或1级以上的称弱震和微震。小于1级的称为超微震。

11.目前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多少级?

级,发生于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12.何谓地震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为烈度。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因素有关。

13.震级和烈度有何不同?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它是用“级”来表示的;而烈度则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是用“度”来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14.何谓等烈度线?等烈度线图的作用何在?

等烈度线是地面上各相同烈度点的连线。等烈度线图绘出了地震影响的总轮廓,为我们进行震灾快速评估、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15.什么叫地震序列?什么叫主震、余震和前震?地震序列一般分为哪几种类型?

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总称地震序列。

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地震序列可分为以下几类:

(1)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的;。

(2)孤立型(单发性地震)—其主要特点是几乎没有前震,也几乎没有余震。

17.什么是破坏性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

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一定数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事件。

严重破坏性地震是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使灾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采取救援行动的地震事件。

18.何谓城市“直下型地震”?最典型的城市“直下型地震”是那几次?

在大城市及其周围地下发生的地震称为城市“直下型地震”,这一名词是日本学者提出的,这类地震往往会造成城市较大的损失。

最典型的城市“直下型地震”是1976年的我国唐山地震和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

19.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验震器)是谁发明的?用于何年?

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于公元132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

20.我国最早的地震台和地震遥测台网建于何时何地?

1930年我国第一个地震台—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成立。1966年北京遥测台网建成,有8个子台。1975年海城地震后进行第一次扩充,子台21个,分布在京、津、唐、张地区。1980年进行第二次扩充,实施加密工程。1990年大同地震后,进行第三次扩充,实施“华北台网联网”工程。

21.地震横波与纵波有何区别?

横波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而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在震中区,地震波直接入射地面,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另外,横波振幅比纵波大,破坏力大,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22.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有哪几个大地震带?

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叫地震带。世界主要有两大地震带:

(1)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经缅甸到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区,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24%。

23.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据统计,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我国处在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并且广大地区都受它的影响。

24.我国地震较多的省(自治区)是哪几个?

我国地震较多的省(区)依次是台湾、西藏、新疆、云南和四川等。

25.什么叫“南北地震带”?

从我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南北方向的地震密集带,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简称南北地震带。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

1.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2.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综合防御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

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4.何谓地震次生灾害?

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5.什么叫次生灾害源?

次生灾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存设施,以及水坝、堤岸等。

6.地震造成的最普遍的灾害是什么?

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财产损失。

7.常见的由地震引发的哪种次生灾害最严重?

火灾。

8.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灾发生在何时、何处?

1739年银川8级地震引起的火灾,大火烧了5天5夜。

9.为何城市的地震次生灾害十分突出?

城市是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区,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次生灾害源集中,所以地震次生灾害突出。

10.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水灾发生于何时何地?

1933年四川叠溪级地震造成的水灾。地震时山体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个堰塞湖,大震后45天,湖水堵体溃决,造成下游水灾。洪水纵横泛滥,长达千余里,淹没人员2万多,冲毁良田5万亩。

11.影响人员伤亡的因素有哪些?

(1)地震强度(震级和烈度);。

(2)震中距离;。

(3)震区人口密度;。

(4)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

(5)发震季节和时间;。

(6)有无地震预报;。

(7)有无地震应急预案;。

(8)抢救速度。

12.世界地震史上,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是哪次地震?

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我国陕西华县的8级大震,死亡人数约83万。

13.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中国的地震主要是板内地震,具有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特征;中国人口众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因而成灾率较高。(板内地震是指板块内部发生的地震)。

1.何谓地震前兆?常见的前兆现象有哪些?

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地震前兆。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下水异常变化,动物异常反应,地壳变形,小地震活动,地声、地光、地磁变化、重力变化、地电变化、地应力变化、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份的变化、地震波速度变化等。

2.地震前地下水有什么异常变化?应当排除哪些干扰?

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水(下雨、下雪)、干旱、河水涨落、冰雪融化、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3.是不是天气突然变化就一定要地震?

不是。在某些大地震前确有气象异常的记载,但气象与地震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即使有某种关联也是比较间接的,而且只有在某种特殊条件下才能起作用,对一个地区来说,天气的变化是经常发生的,而破坏性地震却是少有的。有的人一见天气变化就以为要发生地震,这种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

4.动物的生活习性发生异常是否就意味着一定有大震来临?

不一定。因为引起动物生活习性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天气变化、生存条件的改变、生物干扰、饲养条件的改变、环境污染的影响等都可能引起动物生活习性发生异常。另外动物本身生理状态的变化、人们观察错觉等都可能被认为异常,我们要在识别真假动物异常的基础上再确定这种异常是否与地震有关。

5.何谓地震预报?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什么?

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以及地震影响烈度和破坏损失程度的预测。地震预报的三要素仅指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

6.什么叫做地震中长期、短期和临震预报?什么叫地震年度趋势预报?

对某地几年至几十年内,甚至上百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地震长期预报。对某地几个月内至几年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的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合称中长期预报。对某地几天至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短期预报。对某地几天以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临震预报。年度地震趋势预报是由中国地震局每年组织专家对下一个年度国内可能发生大震的地点所做的一年尺度或稍长时间的趋势性预测。

7.目前世界上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工作较多的国家是哪四个?

中国、日本、美国、原苏联。

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下,还不可能对多数破坏性地震作出预报。但在充分和合理地应用现有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在某些有利条件下,对某种类型的地震有可能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现场预报经验的积累方面具有优势。我国频繁发生的中强以上地震为我国地震工作者提供了较多的实验预报的实践机会。在70年代中期,我国曾成功预报过辽宁海城级地震等破坏性地震。9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过1995年云南孟连级地震,1997年新疆伽师强震群中、级等地震,1998年11月云南丽江宁蒗县级等4次5级以上地震,1999年12月29日辽宁岫岩棗海城级地震等一系列成功的短临预报。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总体而言,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处在世界先进行列。

1.地震发生时,在工作岗位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在办公室内要赶紧藏在办公桌下,震后从楼梯迅速撤离;正在工厂上班的工人,要立即关闭机器,切断电源,然后迅速撤到安全处。对于特殊的部门(如电厂、煤气厂、钢厂、核反应堆等)按专门操作程序运作。

2.地震发生时,在公共场所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在公共场所,影剧院、体育馆的演出或比赛要立即停止,观众应躲在排椅下,舞台脚下或乐池,震后有秩序地组织观众分路疏散;正在比赛的体育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慌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空旷安全处疏散;正在上课的学生,迅速在课桌下躲避,地震停止时,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切忌拥挤、跳楼。

3.地震时,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镇居民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

4.地震时,人员疏散应避开哪些地方?

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山坡、河岸边。

5.地震发生时,在家中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保持清醒冷静头脑,做出敏捷反应,是保障安全的关键。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住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角躲避;同时,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溢;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当大地震后,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

6.何谓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对工程建设场地进行的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地震小区划、场址及周围地质稳定性评价及场地震害预测等工作。其目的是为工程抗震确定合理的设防标准,实现震时安全、建设投资合理的目的。

7.联合国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的宗旨是什么?

把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的职能,把政府的权力变成民众的行动。

年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定为什么日?

国际减灾日。

9.地震发生时,在室外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保持清醒冷静头脑,做出敏捷反应。

在室外,汽车司机要选择安全地带刹车,火车司机,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稳缓地逐渐刹车;要停留在开阔地方,远离高大建筑物,高压线;在山坡上注意滚石,同时要远离陡崖,防止滑坡、泥石流的威胁。

10.什么叫生命线工程?

主要是指维持城市生存功能和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工程,主要包括供水、排水系统的工程;电、燃气及石油管线等能源供给系统的工程;电话和广播电视等情报通讯系统的工程;大型医疗系统的工程以及公路、铁路等交通系统的工程等等。

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什么?

预防与减轻城市化灾害。

12.总书记是怎样论述减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

答:1993年6月25日总书记在致中国灾害管理国际会议的贺信中正式提出,“我国将继续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继续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基本方针,增加投入,加强防灾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3.我国地方地震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方针是什么?

地方地震工作是由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直接领导,主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列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计划及地方财政预决算管理的地震工作,属于当地社会防灾公益事业,承担地区性防震抗震工作。地方地震工作致力于地震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全民族防震意识,最大限度地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14.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任务、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宣传防震减灾知识,传播防震减灾工作信息,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与能力,提高群众防震减灾的自觉性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动员社会公众参与防震减灾行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要遵循“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经常持久,科学求实”的原则。

15.我国农村抗震的长远目的是什么?

(1)逐步改变农村建筑材料的构成;。

(3)加强地震和抗震知识的普及,使抗震防灾成为农民的实际行动和自觉需要。

16.我国本世纪第五个地震活跃期开始于何年?在防震减灾方面,我国将采取什么对策?

1988年。基本对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御,认真做好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和重建四个环节的工作。有八项具体措施:

(1)在全国各省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

(2)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法规体系;。

(3)把防震减灾工作开始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4)增强地震监测预报和快速反应能力;。

(5)努力做好地震安全性评价为基础的抗震设防工作;。

(6)制定好地震应急预案;。

(7)增强震后恢复重建能力;。

(8)提高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17.怎样识别地震谣言?

(1)由政府(省级)发布的地震预报。

应该完全相信!

因为它是地震监测预报部门的科技人员通过收集监测到的大量地震异常信息,经过认真仔细综合性的研究,参照以往的成功经验,非常慎重地提供给政府决策部门,由政府依据防震减灾有关法规,本着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危,社会稳定着想而做出的。

(2)不是政府发布的,但预报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非常准确。

不可信!

地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自然现象,虽然科学家们在地震预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还缺乏对地震产生的原因和发生规律的科学揭示。目前的地震预报仅处于探索阶段,不可能做得非常精确。因此,那种时间精确到某天、甚至到某时某分,地点在某个很小的范围,震级也很准确的地震预报超越了目前的科学水平。

(3)是某某专家预报的。

不可信!

根据我国《地震预报发布的管理规定》,任何个人都无权擅自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意见或消息,不管他是谁。由于地震预报处于探索阶段,因而,科学家的预测意见只能提供给地震部门做参考。将个人的预测意见向社会散布本身就是违法的。

(4)国外科学家预报我国地震。

不可信!

地震预测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在地震预测方面,国外水平不比我国高多少。国外科学家预测我国地震必须按照我国法律进行。除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发布地震预报外,任何个人、组织、都无权发布,外国人也如此。

(5)看见或听说地震部门在做地震宣传或其他相关工作,是否要地震了。

不是!

让广大社会公众了解地震科普知识,提高减灾意识和能力,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在任何时期都是地震工作部门的神圣职责。

(6)听亲戚朋友说要发生地震了。

不可信!

他们又是听谁说的?因此,一般社会上的地震谣言都不应相信,否则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甚至破坏社会安定。听到传言后应与当地区、县地震部门联系。

(7)发生有感地震过后,是否有更大的地震。

是否有,应听政府公告。

(8)带有迷信色彩的或别有用心的有关发生地震的消息。

不仅不相信,而且要报告公安机关。

18.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四个环节是什么?

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按其工作内容和时序特征,可分为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

(1)地震应急是指为应付突发性地震事件而采取的震前应急准备、临震应急防范、震时应急指挥和震时应急救援等应急反应行动。

(2)震后救灾与重建是指紧接地震应急之后的全面救灾行动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

(3)地震监测预报包括监测和预测未来地震发生的科学技术工作和地震预报社会发布的行政管理工作。就科学技术的内容而言,是指为获取与地震发生有关的信息所开展的对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的信息检测、传递、处理和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对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时域、地域和强度的预测。地震预报的发布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环节,它为其他环节提供地震危险性的背景和三要素信息,以便采取各种针对性的防御措施。

(4)地震灾害预防是指震前所做的防御性工作,包括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工程性防御措施主要是指在国土地震区划和工程建设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的抗震设防,包括对新建工程和设施进行的抗震设计和施工,以及对已有建筑物、构筑物的抗震加固。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主要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采取的工程性防御措施之外的依法减灾活动,包括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和计划,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演习、科研以及推进地震灾害保险,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等工作。

19.我国抗震救灾工作方针是什么?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20.我国地震救灾原则是什么?

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保险补偿;及中央企事业单位主要由主管部门负责等原则。

21.什么叫地震应急?

是指为了减轻地震灾害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抗震救灾和地震救援抢险行动。

22.“防御震灾”的含义是什么?

防御震灾是人们为防止、减轻、避免和抗御地震灾害而采取的社会行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建立起来的以预防为主的长远战略手段。

23.各级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

24.新的地震活跃期防震减灾工作指导思想是什么?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防震减灾职能,促进地震科学的进步,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坚持以预报为主,测报防抗救结合的方针,走综合防御的道路,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服务。

25.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减轻震害损失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各级领导迅速上岗指挥救灾,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果断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有效组织救灾。

26.我国抗震救灾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1)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救灾体制;。

(2)实行以行政区域为主的组织指挥;。

(3)发挥军队、民兵和各专业救灾队伍的作用。

27.地震灾情上报内容包括哪四个方面?

人口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

28.地震灾情调查、评估、上报如何进行?

在上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地震部门牵头,会同有关行业部门按规定共同进行。

29.抗震救灾的原则有哪些?

(1)快速反应原则;。

(2)就近就地开展自救互救原则;。

(3)突出重点原则;。

(4)主动配合原则;。

(5)主动报告原则。

48 2148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