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专升本政治试卷真题及答案5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专升本政治试卷真题及答案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专升本政治试卷真题及答案篇1
成考专升本政治邓论复习资料一
1、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3、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性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题(论述)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指这一理论所依据和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是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乐思想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自然是这一理论中的应有之义。
(3)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邓小平理论没有从本本出发教条式地对待畚主义,而是从中国国情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5、试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意义(论述)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摘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2)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6、邓小平社会主义本本质理论的内容是发展生产力(辨析)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命题。之所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因为:
(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发展起来,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就会大大增强。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只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人民才能从内心里拥护社会主义,才能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们相信社会主义,也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首先,中国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是不行的。其次,不解决好发展问题,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社会主义就坚持不住。其三,中国能否真正顺利地实现国家统一,还是要看经济能不能发展上去。
7、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原因有以下三点:
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一种社会制度是否优越,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贯穿社会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原因如下
1992年dxp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是说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9、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10、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论述)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或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初给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这对正确认识和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对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1、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师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第二,社会保险居于社会保障的核心地位,指对交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难时,有权得到国家、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主要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第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普遍提供的帮助和服务。第四,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比如对军人或军烈属的优待和安置,它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
12、试析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论述)
(1)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选择资源的配置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第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不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而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和方法。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三,计划和市场要结合。1985年lo月,邓小平指出: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第一,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第二,解除了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第三,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体现在哪方面?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论述)
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体现在:
(1)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切事物。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体现在:①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主权是同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物的最高权力。同家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国家利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准则;②真正的不结盟。不结盟就是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与军事集团,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只有不结盟才能更有效地、独立自主地处理各种事物:③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干涉、侵犯他国主权的主要根源,反对霸权主义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纲领。
(2)维护世界和平,争取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维护和平主要体现在:①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于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和乎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形式;②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坚持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③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核心是强调不干涉别国的内政,尊重和维护世界各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利益,建立民主、平等,合理、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的共同繁荣。
实行对外开放体现在:
(1)对外开放作为我国-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
(2)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的经验-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人才,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等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参与国际经济、科学、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经济、科技信息;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发展经济,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程度的差距。
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而对外开放可以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从而提高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和水平。
1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其鲜明特点主要有: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各民主党派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5、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
1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7、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是:
(1)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这种不变,既是承诺,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18、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同意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19、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1)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政治联盟。它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3)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20、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政策是什么?
(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1、论述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论述)
总书记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要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第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二,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第四,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第五,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于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第六,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成考专升本政治重点简答及论述一
2008-4-2 10:16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哲的三条定义
2.马哲与具体科学的2条关系(对立、统一)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与运动的概念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2.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
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概念
2.同一性与斗争性的两条关系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一个命题
2.四条论据
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的概念、作用
条论据
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及理性认识的概念
2.三条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及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1.劳动的概念
2.劳动的作用(基础——三条论据)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家的本质(一句话……的工具)
2.国体及政体的概念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答:(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结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条)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5条)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a三个概念(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方式三要素)
b三层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矛盾)
2.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a.三个概念 b.三层关系)
答:(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答:(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概念
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答:(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
(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毛主席思想常识
(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试论正确认识毛主席思想的活的灵魂)
条含义
项内容
个活的灵魂
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需知道a.名称b.时间c.代表作d.标志)
答:毛主席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毛主席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毛主席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三,毛主席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答:(1)毛主席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
(3)毛主席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三点路线内容
点革命性质
种错误倾向(左/右)
个革命对象(三座大山)
项革命任务
个革命动力(4大阶级)
7.一个革命领导(工人阶级)
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毛主席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这时中国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了。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毛主席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期。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获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几次失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毛主席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1.三大法宝的含义
2.统一战线的2条必要性、4条可能性、4条历史经验
3.武装斗争的3条必要性、4条人民军队建设思想
4.党的建设的1个形成、3条思想建设、5条执政党建设
5.三大法宝之间的2层关系
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与武装斗争的开展密切联系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党的一切,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有新型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
(2)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的,而统一战线问题主要也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在统一战线中正确地处理了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党就发展和壮大,否则,则相反。
(3)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4)只有把党建设好,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正确,组织坚强有力,党才能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正确地理解这三者及其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1.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5个条件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2)良好的群众基础
(3)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5)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工农武装割据的3条内容
毛主席”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3条必然性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
(3)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初选”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4.道路理论的4条意义
(1)农村包围城、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冲破教务、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主席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上,开辟了革命道路多元化的进程,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走毛主席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是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第五,共产党正确领导。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答: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第三,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二,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题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第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答:(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主席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条内容
(1)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2)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伟大目标。
2.三个特点
(1)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
(2)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
(3)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答:第一,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第二,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第三,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完成民主革命建设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答:确定“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方针,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1.两项内容(一化三改造)
条必然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正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伟大的意义:第一,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第二,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经过建国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第三,集中反映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主席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注意建设道路的提出及指导方针?
答:正确认识社会注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以苏联为借鉴,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邓小平理论常识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性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题)
1.历史地位
个形成条件
个基础与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条实质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答: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答: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答: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本文地址:http:///zuowen/
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专升本政治试卷真题及答案篇2
12、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发展而达到成熟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3、处理党内矛盾的正确方针是()
a.惩办主义 b.残酷斗争
c.无情打击 d.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14、毛泽东在1941年精辟论述“实事求是”原则的著作是()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整顿党的作风》
d.《反对党八股》 d.《学习和时局》
15、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
a.实现对军队的领导
b.实现对小资产阶级的领导
c.实现对农民的领导
d.实现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
16、新民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定是()
a.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b.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实行自我批评
c.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d.实事求是、根据地建议、群众路线
17、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观点的著作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改造我们的学习》
c.《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d.《反对本本主义》
18、毛泽东全面论述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成熟的著作是()
a.《论人民民主专项》 b.《论联合政府》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政策》 19、1947年3月,被国民党宣布为非法团体的政党是()
a.中国民主同盟 b.中国青年党
c.中国社会党 c.第三党
20、中共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陈云 d.邓小平
21、大革命失败后建立的南京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是()
a.地主阶级政权 b.城市买办资产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政权
c.资产阶级政权 d.民族资产阶级政权
22、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理论联系实际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23、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回答()
a.社会主义实践的问题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问题
24、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a.革命 b.政治运动
c.改革 d.阶级斗争
25、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没有关系 b.替代关系
c.继承关系 d.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发展生产力与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c.发展生产力与科技、教育体制之间的矛盾
d.发展生产力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
27、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
a.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b.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概括了社会主义冬生产的目的 d.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28、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
a.加强党的建设 b.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
c.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9、速度、比例、效益是国民经济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速度 b.比例
c.效益 d.三者的统一
30、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保持党的先进性 b.发展
c.增加党的活力 d.理论创新
31、坚持与时俱进,最主要的是要()
a.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巩固执政党的地位
d.发展先进生产力
3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
a.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b.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c.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d.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是()
a.分层次深入 b.宽领域发展
c.全方位推进 d.梯次推进
3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
a.爱国主义性质的 b.社会主义性质的 c.人民民主性质的 d.政治联盟性质的
35、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c.相互尊重,和平共处 d.友好往来,增进了解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36、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37、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9、简述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及其意义。
40、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满分20分。
41、试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参考答案
14a
28c
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专升本政治试卷真题及答案篇3
成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80分)
一、选择题:l~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2.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的存在d.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3.时间的不可逆性是指它的a.持续性b.顺序性
c.一维性d.广延性
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5.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a.是否受多数人的拥护b.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d.出现时间的先后
6.理性认识赖于感性认识,这体现了
a.认识论上的唯物论b.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上的形而上学d.认识论上的唯心论
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8.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d.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意在说明
a.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相同的b.社会发展是一种受盲目力量支配的自发过程
c.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d.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不起作用
10.有人说:伟大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种观点属于
a.重视伟大人物思想意识作用的正确观点
b.重视历史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片面夸大个人历史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偶然性在历史上作用的机械论观点
11.在社会存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方式b.自然环境
c.社会心理d.人口因素
12.在自由和必然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a.主观意志的产物b.不受任何限制的活动
c.对必然性的否定和超越d.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3.中国共产党人第1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反对本本主义》
1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5.“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
a.武装斗争b.土地革命
c.根据地建设d.政权建设
16.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
a.人民团体b.人民政府
c.人民政协d.人民代表大会
17.首次明确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的会议是
a.中共六届七中全会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d.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18.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
a.武装斗争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d.独立自主
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
a.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观点
b.关于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观点
c.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
d.关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
20.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领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中共
a.十二大8.十三大
c.十四大d.十五大
2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
a.与时俱进b.党的先进性
c.执政为民d.理论创新
22.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
a.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鲜明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c.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23.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标准是
a.实践标准b.综合国力标准
c.人民生活水平标准d.生产力标准
2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d.坚持党的领导
25.我们党正式确定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
c.十三大d.十四大
26.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 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基本路线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d.基本原则
27.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任务是
a.建设总体小康社会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基本实现现代化d.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
28.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把教育放在a.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b.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全部工作的中心地位d.快速发展的战略地位。
3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应该成为
a.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经济法人实体 b.由国家直接经营管理的经济单位
c.由国家统负盈亏的经济单位d.拥有全部资产所有权的经济实体
3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a.公有资产占优势上b.控制力上
c.集体经济大发展上d.国有资产占优势上
32.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
3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a.指导思想b.唯一方法
c.基本方略d.基本政策
3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
a.社会主义劳动者为目标
b.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目标
c.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d.先进思想的传播者为目标
35.“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提出的。
a.香港问题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d.国际争端问题
36.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国家测绘局lo月9日公布了2005年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的数据.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度为:
37.新华社于4月27日播发了胡锦涛同志今年3月4日的讲话《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
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a.背离人民 勤俭节约b.背离人民 艰苦奋斗
c.脱离群众 艰苦奋斗d.脱离群众 勤俭节约
38.从2006年4月1日起,我国对现行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通过税收手段,限制行为,促进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
a.资源税 过度开发b.企业所得税 过度开发
c.消费税 高消费d.个人所得税 高消费
39.在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正案。在这个决定中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原来的800元提升为元。修订完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于起实行。
06年1月1日 06年5月1日
06年1月1日 06年1月1日
40.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题是:
a.共享一片蓝天b.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c.绿色北京、绿色奥运d.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第ⅱ卷(选择题,共7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3页,用蓝(黑)色字迹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直接答在试卷中。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个别包含一般,一般并不完全包含个别。
42.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在现阶段它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更重要。
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43.简述历史人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4.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是什么?
45.什么是新的科学发展观?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毛泽东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d b a c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d c b c c d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d d d c b b c b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c c c b d b c c b
二、辨析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
41.答案要点:
命题正确,正确地表达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1)个别包含一般,表达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辨证关系。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共性只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个性一定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2)一般并不完全包含个别,表达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关系。矛盾特殊性由于是具体的事物,因此比普遍性要丰富、具体。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只概括了个性、特殊性事物中的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所有的东西,因而是抽象的、深刻的。
42.答案要点:
答:错误。上述说法颠倒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一个国家自主地决定和处理本国事务,而不受任何外国的控制和干涉,并且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来发展民族经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更不是盲目排外,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对外开放永远都不能取代或否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根本方针。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是我们的根本立足点,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更好地发展我国经济,二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更好地加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3.答案要点:
(1)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根据历史人物起作用的性质,又可区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反映历史规律、代表进步阶级和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
(2)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第一,历史人物是历史实践的当事人和策划者,因而他们总要在历史事件上留下自己鲜明的印记,使历史事件具有独特的个性。第二,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在历史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一些伟人或杰出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
44.答案要点: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以“三大作风”为核心内容的一套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优良作风。“三大作风”是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总结出来的。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毛泽东强调指出,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45.答案要点: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根本观点。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发展。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全面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整个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之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社会走上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四、论述题(20分)
46.答案要点: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创造性地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学说。主要内容是:
(1)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他们之间存在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这一矛盾同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加以解决。正是这些矛盾推动我们社会的前进。
(2)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社会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属于非对抗性矛盾,解决敌我矛盾需要用专政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必须用民主的方法。
(3)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必须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避免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
(4)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经济工作中实行“统筹安排全面兼顾”的方针;在教育工作中,实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这些方针为解决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
p
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专升本政治试卷真题及答案篇4
你站在那不要动!等我飞奔过去!
雨停了 天晴了 女人你慢慢扫屋 我为你去扫天下了
你是我的听说现在结婚很便宜,民政局9块钱搞定,我请你吧你个笨蛋啊遇到这种事要站在我后面!
跟我走总有一天你的名字会出现在我家的户口本上。
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简答题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五、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六、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七、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八、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九、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十、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答:(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十一、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十二、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答:(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十三、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答:(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十四、简述人的价值?
答:(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
(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十五、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
答: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十六、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三点路线内容
点革命性质
种错误倾向(左/右)
个革命对象(三座大山)
项革命任务
个革命动力(4大阶级)
7.一个革命领导(工人阶级)
十七、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毛泽东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这时中国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了。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毛泽东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期。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获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几次失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十八、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1.三大法宝的含义
2.统一战线的2条必要性、4条可能性、4条历史经验
3.武装斗争的3条必要性、4条人民军队建设思想
4.党的建设的1个形成、3条思想建设、5条执政党建设
5.三大法宝之间的2层关系
十九、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与武装斗争的开展密切联系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党的一切,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有新型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
(2)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的,而统一战线问题主要也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在统一战线中正确地处理了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党就发展和壮大,否则,则相反。
(3)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4)只有把党建设好,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正确,组织坚强有力,党才能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正确地理解这三者及其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1.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5个条件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2)良好的群众基础
(3)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工农武装割据的3条内容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3条必然性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
(3)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初选“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4.道路理论的4条意义
(1)农村包围城、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冲破教务、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上,开辟了革命道路多元化的进程,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是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二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第五,共产党正确领导。
二十一、“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答: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第三,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二十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二,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题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第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二十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答:(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条内容
(1)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2)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伟大目标。
2.三个特点
(1)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
(2)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
(3)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十四、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
二十五、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答:第一,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第二,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第三,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十六、完成民主革命建设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答:确定“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方针,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1.两项内容(一化三改造)
条必然
二十七、简述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正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伟大的意义:第一,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第二,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经过建国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第三,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十八、中国社会注意建设道路的提出及指导方针?
答:正确认识社会注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以苏联为借鉴,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理解邓小平理论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性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题)
1.历史地位
个形成条件
个基础与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条实质
二十九、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答: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答: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三
十、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答: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2条含义
2.基本路线的3条内容提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且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要知道)
3.基本路线的2层关系
三
十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答:(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转变经济(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1.增长方式
2.中心
3.基础
4.结构
三
十二、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答:(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社会保障制度(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1.含义
2.四项内容
3.一个核心
4.四个功能
三
十三、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答:(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第二,社会保险居于社会保障的核心地位,指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难时,有权得到国家、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主要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第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帮助和服务。第四,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比如对军人或军烈属的优待和安置,它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1.领导者(共产党)
2.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组织形式
4.基本方针
5.活动准则
三
十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其鲜明特点主要有: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各民主党派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亡的平等地位。
依法治国(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主体
2.客体
3.依据
三
十五、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1.指导思想与总的要求(原文的一大段话)
项意义
3.两项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建设)
4.一项原则(重在建设)
三
十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什么?
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1.四项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高度)
2.四项意义
三
十七、“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
(1)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国两制”长期不变。这种不变,既是承诺,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三
十八、“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民族问题(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政策是什么)
1.一个实质
2.三项原则
3.一个政策
三
十九、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时期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1.内容
2.任务
3.基础与性质
四
十、新时期爱国统一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政治联盟。它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
(2)新时期爱国统-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闭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3)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一、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答:(1)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即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个哲学重要派别。上述两个方面同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不可分割,但其中的第一方面,即何者第一性的问题,是更为根本的内容,规定着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以及所有其他哲学问题的解决原则和方向。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是因为:其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而且必须首先明确回答的问题。其二,一种哲学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规定着它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和立场,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其三,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也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斗争的焦点。其四,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3)正确认识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其一,理论上,它是我们正确识别哲学基本派别,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思想武器。其二,实践中,它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其三,现实中,它是我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党正确领导我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思想保证。
二、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关系?
答:(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即强调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有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三层含义:第一,世界的统一性。所谓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即构成世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现象之间有无一致性、共性,或说世界有无一个共同的本原。凡承认世界有统一性,即承认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的哲学属于一元论。绝大多数哲学,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哲学上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凡否认世界有统一性,即否认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而将精神与物质并列为世界本原的哲学属于二元论。只有少数不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属于二元论。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世界统一性的物质性。所有的一元论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其中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是某种精神或说将精神作为世界本原,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或说将物质作为世界本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即在于世界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世界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元论都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但旧唯物主义往往将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从而使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变为单一性。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解决了哲学物质观与具体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具体物质实物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与辨证法的高度统一,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即在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一元论。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已经被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所证明:第一,天体科学的发展证明,各种天体与人类居住的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第二,生命科学的发展证明,生命现象与非生命现象一样都是物质现象。第三,社会科学的发展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与自然界统一的基础也是物质。第四,哲学发展的成果,提供了科学的物质概念和以个别证明一般的辩证逻辑,使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得以被彻底的证明。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是我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既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唯一现实世界,那么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也无论身居何位、从事何种工作、遇到何种情况,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坚定不移地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严格按照运动变化着的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遵循世界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造世界,而不能有任何的主观附加和主观随意性。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既是我们从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得出的根本经验,也是我们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根本结论。
质量万变规律(试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1.质、量、度的概念
2.质变与量变及其关系
三、试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或状态。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在事物原有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表现为事物的统一、相持、平衡、静止等等。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表现为统一物的分解以及相持、平衡和静止等的破坏。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2)事物的量变与质变是相互联系的,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谓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指,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量变的这种准备既包括对质变发生所必须的数量基础的准备,也包括对质变发生的方向和性质的准备。所谓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指,单纯的量变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第二,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同时又引起新的量变。质变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当旧事物的度已成为量变继续下去的桎梏时,质变就会发生并突破旧事物的度,从而使量变的成果得以充分体现出来并保持下去。同时质变使旧事物转变为新事物,在新事物的度的范围内,量变又有了新的展开空间,新的形式、广度和深度。简言之,事物的量变超出了事物的度,就会导致质变,出现新事物-,在新事物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量变,如此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
(3)质量互变规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理论上,我们坚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既要反对只讲量变,否定质变作用与意义的庸俗进化论和右倾机会主义,又要反对只讲质变,否定量变作用与意义的激变论和左倾冒险主义。在现实中,我们要深刻理解将我国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方面,要懂得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决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脚踏实地、扎实苦干,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进行长期的积累。另一方面,当现代化建设经过足够的积累,面临质的飞跃时,又要敢于抓住机遇,积极推动现代化建设迈向新阶段,跃上新台阶。只有这两方面辩证结合,有机统一,才能早日将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辨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1.肯定、否定的概念
2.辨证否定观的两条含义
四、试述辨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答:(1)辩证否定观即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的基本观点,它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中肯定与否定辩证关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否定观。主要内容是:第一,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来自外力的否定,而是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矛盾推动下实现的合乎规律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这种自我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第二,辩证否定是扬弃。一方面,辩证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的环节。由于辩证的否定实现了矛盾的转化,实现了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所以它既标志着旧事物的灭亡,又标志着新事物的产生,是新旧事物相区别的界限,体现了发展中的非连续性。另一方面,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一事物被否定不是旧事物变成了空无,也不是新事物凭空出现,而是旧事物通过否定转化为新事物,是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的母腹之中,成长于旧事物的基础之上,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以改造过的形式存在于新事物之中。因此,辩证的否定既。能说明旧事物到哪里去,也能说明新事物从哪里来,是新旧事物相联系的环节,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总之,辩证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作为二者的统一,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辩证否定观是唯一科学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对任何事物,包括对本民族的和外来的文化,对我们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等等,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既不能只讲肯定,也不能只讲否定,反对任何不加分析地绝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复古主义”、“全盘西化”之类的形而上学片面性和绝对性。
试述矛盾普遍性及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普遍性及特殊性的概念及表现
2.三条关系
五、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答:(1)矛盾普遍性即矛盾普遍存在与共同具有的性质,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普遍存在的性质,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之中和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第二,矛盾的普遍性指同类事物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指矛盾的差别性和个性,有三种具体表现: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其二,矛盾及矛盾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其三,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它们是相互区别、相对绝对的关系。个性与共性不同,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相互包含,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总是一定共性的个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第三,它们是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关系。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个性可以转化为共性,共性也可以转化为个性。,(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唯物辩证法中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在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就人类认识过程而言,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一般、共性的认识,再用一般、共性的认识指导对其他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这正是人类获得正确认识的正常秩序,不如此,人类认识就不能得到丰富和接近真理。第二,就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而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理早毛主席同志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理论的哲学基础,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南。
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原理
2.唯一性(2条)
3.辩证性(2条)
六、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1)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指,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即是否为真理的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
(2)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实质上就是判定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真理的这一本性要求能够作为真理检验标准的必须是能够将主观与客观相联系、相沟通、相比较的环节,因此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都不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唯有社会实践才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连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同人,的主观认识相联系,是一定认识指导下的活动,另一方面又同客观对象相联系,是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一方面通过实践人们认识了客观对象,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人的认识又转化为客观现实。简单地说,认识指导实践,如果实践成功,得到了预想的结果,说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正确的,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3)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或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承认这点就是承认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可知论,否则就是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或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局限性,即实践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有些认识由于实践本身的局限性当前还无法检验,还要有待于实践的发展才能检验,有些认识虽然当前实践能够检验或实践已经进行了。检验,这种检验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认识与实践的发展,实践检验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承认这点就是承认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否则就会导致形而上学和思想僵化。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告诉我们,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现代迷信和思想僵化。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结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条)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5条)
七、论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答:(1)马克思主义首先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第四,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2)懂得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一,既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消极阻
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专升本政治试卷真题及答案篇5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
d.关于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规律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
c.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3.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论的说法,其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础润而雨 b.冬去春来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叉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6.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
a.只看到人的思想动机的作用,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宣扬英雄史观
c.宣扬上帝创世说,否定进化论
d.不了解社会中存在着阶级
7.历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所参与的活动。由此()
a.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b.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c.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完全不同
d.社会发展的规律必须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8.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阔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
a.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刨造一切 b.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人的意志绝对自由 d.完全摆脱了必然的制约
9.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b.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c.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善
10.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a.旧民主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性质
c.新民主主义性质 d.封建主义性质
11.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大会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四大 d.国民党一大
年1月,毛泽东写的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和概括农村包围城市问题的著作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3.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制定的打败蒋介石的军事原则是()
a.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b.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敌驻我扰,敌退我追
19.中国共产党各方面建设的基础是()
a.组织建设 b.思想建设 c.作风建设 d.政治建设
20.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帝国主义国家和新中国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
a.初步形成阶段 b.逐步发展并形成轮廓的阶段
c.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阶段 d.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阶段
22.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是()
a.《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2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24.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是在()
年 年 年 年
25.中国共产党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讲话中
b.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c.党的十二大报告中
d.当的十三大报告中
26.中国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
a.构建和谐社会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构建富裕的社会 d.构建民主的社会
2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社会主义现代化 b.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8.我国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由于()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b.吸引外资的需要
c.生产力发展多层次、不平衡的要求 d.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
29.社会保障是()
a.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产物 b.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c.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 d.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3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b.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31.我国实行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2.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的是()
a.党风建设 b.文化建设 c.思想道德建设 d.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3.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的各种形式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
a.对外贸易 b.对外技术交流 c.对外资金交流 d.承包国外工程
年总书记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
a.两套方案 b.四项原则 c.六点建议 d.八项主张
35.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放在首位的,是()
a.作风建设 b.组织建设 c.反对腐败 d.思想建设
(36~40题为2008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的时事题,此处略)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反帝反封,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42、共同富裕就意味着社会全体成员的同时富裕和同等富裕。
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43.简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44.简述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45.简述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