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大全【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小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大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小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第一篇】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含量越来越高,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决定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也已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的大小。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最实处。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我们下面就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来探索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是非常容易误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的。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1、观察是创新的前提。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2、实验,在学习中创新。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序言中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
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3、重视方法的总结,动手动脑。
科学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证据;总结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应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也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关于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辨证原则。
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比如在做完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应该总结实验时所采用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的实验中是最常用的,是应该掌握的。这样在学完密度知识后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可以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不仅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
运用现有的知识内容推论后面的学习内容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思路,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有新的突破。在做固体融化的实验过程中(直接加热),开始的实验结论和课本上总是不一致,学生甚至考虑了推翻课本的大胆想法。在引导学生考虑小学学习的热平衡的知识后,就有学生考虑是不是加热不均匀的问题,通过讨论,最终使用了水浴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结论与课本基本一致。这就是运用来探讨新知识新方法,在探讨中学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新意识。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的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在以往的教学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当中,在实际操作时就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文档为doc格式。
-->
-->
小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第二篇】
进入21世纪,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一系列的微事物随之涌现出来,如微博、微新闻、微电影等。而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特征顺应了社会对知识的快速需求,也是眼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话题。目前,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已将微课带入到教学之中,但是存在教学效果不显着、应用频率低下等现象。本文在分析小学语文学习特征与微课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设计方案‘对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方式性进行了探索。
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法对微课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又对微课的特征和类型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论证了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可行性;继而以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地调查了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问题及原因分析;然后,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特征和微课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内容确立了语文微课设计的维度,提出了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设计方案,并以银川市兴庆区二十一小四年级四班的学生为被试,实施了某一单元的教学案例,通过分析数据结果,对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一些建议及反思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目录。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微课简介。
第二节微课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第二节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的了解和开展情况。
第三节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三章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小学语文学习特点。
第二节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小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第三篇】
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是医学、药学、化学、化工、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备熟练的实验技能,而且还应当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安排学时较少,实验内容单薄且较为陈旧,只能使学生大体了解有机化学实验,而远远达不到上述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校参考和比较了多所学校化学课程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情况,开展了有机化学开放性实验的教学,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结合我校有机化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介绍了实验的安排与管理、实验教学内容的一些具体实例以及对改革开放性实验教学的一些思索。
一、实验的安排与管理。
在每一个学期末,有机化学的任课教师根据实验室可供使用的时间、仪器设备等条件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一些开放性实验项目,实验室汇总后在校园网上公布,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先报名,然后在相应的时间进入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活动。我校开设的开放性实验项目大体可以分为了解和学习使用新型仪器的实验、教学实验的扩展性实验、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的开放性实验这三种类型。
1.了解和学习使用新型仪器的实验。
我校为药学、化工等多个专业的学生开设“现代有机合成仪器的使用”这一开放性实验。在实验课上由教师讲解数字熔点仪、旋转蒸发仪、集热式磁力搅拌器、有机合成装置等仪器的使用。然后由学生进行样品熔点的测定,减压回收溶剂等实验操作。实验时间约为3学时,实验室一次性容纳学生数约为20人。这一实验与传统的熔点测定、减压蒸馏等实验相比,使用了一些新型的仪器,学生积极性较高,因此报名参加这一类型实验的学生人数最多。该实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帮助并不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抱着走马观花的心态来参与,不过也有学生反映这一类型的实验对他们自己提出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很有帮助。
2.教学实验的扩展性实验。
我校为学生开设了“多种方法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碱”和“乙酸苯酯的合成研究”等开放性实验。这些实验可以认为是对“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碱”“乙酸乙酯的合成”等常规教学实验的一种拓展。在“多种方法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碱”这一开放性实验中,学生需要将普通回流提取法、索氏提取器回流提取法与教学中的直接升华法进行比较讨论。在“乙酸苯酯的合成研究”这一开放性实验中,学生需要比较乙酸酐与苯酚反应及乙酸酐与苯酚钠反应这两种常见文献合成方法的优缺点。大学各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参与这一类型的开放性实验。这种类型的实验相当于让学生进行几个较为简单的文献实验,所需时间一般为10~20学时。
3.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的实验。
我校根据教师自身参与的一些科研课题开设了双乙酸钠的合成新工艺研究、芳基吡唑腈的合成研究、五方酸的合成研究等开放性实验。在这些开放性实验中学生不仅成为了教师的科研助手,而且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但限于实验条件,一般一个实验项目参与的学生只有5~10名,因为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实际报名的学生数也较少。以芳基吡唑腈的合成研究为例,实验过程包括低温下2,6-二氯对三氟甲基苯胺的重氮化反应,重氮盐与2,3-二氰基丙酸乙酯的取代反应,偶氮中间体在浓氨水作用下的关环反应等多个反应。实验操作包括磁力搅拌、机械搅拌、萃取、洗涤、抽滤、重结晶等多个环节。学生需要查阅一系列文献,学习影响重氮化反应、吡唑环形成反应等反应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一些设想,在获得教师的`许可后,动手进行实验。在这一实验中能够提出一些较好设想并努力进行实验的学生一般都将这部分工作作为自己毕业论文中的一部分,因此参与的学生多数为大三、大四的学生。这种类型的实验时间安排较为灵活,实验总学时为20~100学时不等。能完整参与这一类型实验的学生往往在考研面试和用人单位招聘时得到主考官的青睐。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是教师讲一下,然后学生“照方抓药”,所选择的实验内容也受到学校的教学条件限制,新型的仪器设备、较长时间的多步合成这些都很难在常规教学中得到体现。这种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开放性实验应当是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题目的要求,独立拟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技术路线,完成实验过程,指导老师只负责对实验方案进行审查,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启发与引导,实验完成以后对实验结果和报告进行评定。但实际上一般高校的普通大学生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即使是有机化学的研究生刚进实验室时一般也只是先重复一些文献实验有能力越过这一阶段直接去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的本科生在普通高校中为数不多。开放性实验的实施也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相适应。
我校实施的这些开放性实验难易不同,所需时间也不相等,因此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也给了一些对有机合成有热情、有天分的学生一个提高和表现自己的机会。这一做法切实可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实践技能的获取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这一工作的进行需要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敬业和奉献精神,还需要学校能提供相应的支持和鼓励措施。一些有探索性实验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科研水平。
我们对开放性性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改进,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开放性实验教学能够持续良好的发展下去。
小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第四篇】
针对小学科学实验出现的新问题,本文从科学实验内容、实验方式、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信息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思考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
作者:石莺莺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18)分类号:g62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基本策略新问题
小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第五篇】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测量误差、不确定度和数据处理”“物理实验的基本训练”“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随着教学改革,物理理论课和实验课学时都在不断压缩,对于中医药院校,由于受到资金投入和实验教学条件的限制只能开设一部分实验项目,所以将微课融入物理实验教学中,通过微课的方式将实验进行开放,有利于学生了解每个实验,为物理实验教学也开辟了新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实验教学的一种补充,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学时压缩,一部分传统高水准和经典的实验很难开设起来,把这些实验利用网络仿真实验及微课,能弥补教学资源不足,也可以丰富实验内容,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微课主要以视频为载体,教师讲解,结合多媒体辅助和实物现场演示来完成,包括实验原理和仪器的操作,会出现的各种现象及操作中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都可以利用微课直观的表现形式详细地进行讲解,提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当其境地认识仪器的构造和原理,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目中有物。学生通过学习实验讲义,观看微课音视频,回答微课中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提出未知的问题,寻找自己哪些地方不太理解,可以在实验课堂上得以解决,在既轻松又需要不断动脑思考的情况下,游刃有余地完成实验任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
(二)利用微课实施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依我校医药物理实验课教学,一般通过分小组,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课堂实验操作。学生开始做实验之前,教师先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根据观看制作好的实验原理和仪器操作等微课音视频内容来讨论,并解决发现的问题和不理解的地方。实验操作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随时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共同来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实验现象和存在问题,分析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帮助学生获得可靠准确的实验数据,但教师要合理把握课堂实验的进度。这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表格设计、数据记录、误差估算、结果判断,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学生提升了对仪器操作的熟练度,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微课教学,除了根据已有的仪器和知识设计实验,教师应该多搜集与实验相关的资料,演示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特点,展示科技应用的延伸内容,挖掘实验原理知识的拓展内容,精心提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其中,实施互动,积极鼓励学生提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4]。
(三)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微课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目标单一,方向明确,而医药物理实验一般按照实验原理、仪器、内容要求和注意事项分别讲解,把他们分别制作成能把知识点讲解透彻的不同视频的微课上传到网上或者生成二维码发送给学生,学生通过微课平台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音视频,可以在线观看微课视频,也能快速地将其下载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设备,能清楚地了解到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过程和注意事项,每位学生还可以充分地利用闲暇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根据个人情况对不理解的地方反复多看几遍,直至弄懂为止。从而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时间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有些实验还能通过微课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上对学生在微课视频学习中提出的问题集中解答,实时调整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和方法,引导学生对实验知识进行深度认知和创新应用,增强实验指导,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短小精悍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对于中医药院校物理实验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将微课应用于医药院校物理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深入了解学生、实验内容、仪器使用及同类院校的教学,精心设计音视频及课堂教学环节,从而真正发挥出微课教学的优势,提高中医药院校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第六篇】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正以指数曲线的规律在缩短,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数字化、智能化产品的空前繁荣。形式多样的数字化设备和产品正以各种方式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的支柱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倍增器和催化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信息产业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因此,培养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就成为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技进步和国际间人才的竞争,人们对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对计算机这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硬件实验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培养实验技能的必修课。实验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全过程,逐步掌握科学实验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的训练,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笔者从这个目的出发,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对计算机硬件实验进行了教学研究和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服务于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硬件实验课程,主要有模拟电路、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实验课程。它们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根基,因此,首先要突出硬件实验的基础性:突出科学实验的思维和基本研究方法,突出能长时期发挥作用的基础性内容、基本原理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要充分的预习,明确实验的要求和内容,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以及相关的实验仪器,或通过必要的理论计算,编写实验程序,预计实验结果,写出预习报告,做到有备而来。如“字符和数据的显示”实验,首先给出实验任务:从first开始的10个单元中存放着一个字符串,结束符是“$”编写一个程序,统计该字符串中字母b的个数,将结果放入cou单元。
学生结合该实验任务分析得出,要完成实验所需的知识点有:比较指令、条件转移指令和数据传送指令。其中,数据传送指令在此实验之前的实验中已经反复使用过,因此学员只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简单的回忆即可,而条件转移指令和数据传送指令,目前还没有在编程实验中应用过,只是在理论课上听老师讲解过,因此,这两个知识点需要学员去详细的复习,明确各指令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编写出此实验的源程序,以便实验课上进行调试运行。加强预习,使学生在实验中增加了主动性,减少了盲目性,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创新和积极吸取知识的习惯。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以前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以传授知识为主方式进行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教学。由于学生生源整体素质的提高,加之实验所需的理论知识在相关课程中已经学习,经过充分的预习,他们对实验原理及实验设计有自己的认识和较好的把握。如果像“走过场”式的讲解实验课,势必会出现学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现象,因此对实验教学方法必须有所改变。我们的做法是集思广义,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实验基本原理,给出自己的设计思路,或画出主要原理图,并简述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也许一个同学的想法并不成熟,但是可以从其他同学的补充得以完善。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模拟电路”实验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各种各样的电路。对这些不同的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实验室条件采用相应的实验方案。
这里,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看似由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的任务就减轻了,实则不然。首先,为了鼓励学生发言,要有鼓励性措施,比如对主动发言的学生,在点评时要进行表扬,平时成绩适当加分,同时要照顾到所有学生,根据个体差异性,对害羞胆小的学生提前进行沟通,力争做到每个学生都有上台发言的机会。这样,学生在准备发言的预习阶段比较认真,发言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其次,教师要适时引导,在不打断学生思路的前提下对学生考虑欠缺的问题或操作中常出现的问题提出疑问,要求学生考虑。例如,在“单片机原理结构设计”的实验中,思考某一个指令代码的放置位置不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通过这种方式教学,一方面带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了知识面,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普遍感到收获较大。另一方面,学生的设计方法及表达方式的闪光点,教师也可以借鉴和汲取,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在实验指导方面,要注重实验过程,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与基本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发现问题或遇到困难时,教师不是替他们排除,而是先问清楚情况,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自己解决,每做一个实验就吃透一个实验,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精神。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把握细节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加深,培养学生耐心、严谨的实验态度。对试验中发现的一些细节问题,经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给出详细说明。有的学生还给出了严格的证明这些细节问题是否影响测量结果,从而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
再者,随着实验课程的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实验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中,让学生进行复杂模型机的设计。这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富有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预习分+操作分+报告分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自评分并附上评析内容,让学生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自己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计入最后考核成绩。这样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自己参与实验及教学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评分,分析把握他们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重点放在实验测量结果及数据处理过程,将实践中获取的经验总结升华,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在实验报告的批阅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术语、图形、文字符号、法定计量单位等的准确使用,并能够正确地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和图表,从方案设计到器件选型,从程序开发到调试等,说明结果,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还要关注学生对实验误差分析及实验感悟,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或设计更好的方案。学生的想法是丰富多彩的,对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教师在评语中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引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探求创新之路,从而拓展硬件实验教学创新的新视界。
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切实可行,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受到学生的欢迎。由于每个实验有限,增加了讨论部分,相对地,就缩短了实验操作时间,教学中可以考虑增加一个学时的讨论课,充分发挥讨论课的优势。另外,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强,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如何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使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展现自己的才华,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再次,对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应想方设法在开放性实验中实现,这确实会起到创新教育的作用。
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人民教育,1997,(7 )。
吕红,王凤琴。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实验教程.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7.
-->
-->
-->
-->
-->
-->
-->
小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第七篇】
一、前言。
2003年,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受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托,围绕“首都支柱产业未来5年人才需求状况”,对北京的机械、化工、电子、汽车、金融、运输、通讯、房地产等重点发展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在我国,it人才队伍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分布,“两头”短缺:既缺高级it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it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图1it人才呈现橄榄型分布。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生产、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劳动部、信息产业部等六部委于2003年12月联合启动“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将“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和“护理”列为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2004年4月,教育部职成教育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联合举办了“全国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相关人员培训会”.
参加这次会议我们开阔了眼界,深受启发;同时深深感到,职业教育改革和实施的紧迫性。原有计算机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上流水线当一线工人,中专学生的熟练程度比不上技校的学生,高一层次的工作,用人单位又会首先选择高职的毕业生,中专生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新型教学方法、模式,规划并开发面向职业、贴近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二、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根据信息化技术相对发达国家的调查结果以及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的分析,信息化人才的合理配置结构应为“金字塔型”,信息化领域中的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和应用人才的比例,应基本维持在1:4:7的比例。
图2it人才合理配置结构。
当前,无论是软件人才还是企业信息化中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在人才结构的配备比例上严重失调,由于低端人才短缺(即应用型人才-信息化办公应用人才、图形艺术设计师、网络安装与维护),使得大量的中端人才不得不从事一些非常低端的工作,造成了人力资源上的一种浪费。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我们应该填补低端人才培养的空白,成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
反思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我们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要确定一套灵活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图3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三、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企业需求分析。
2003年,由教育部职成司牵头,对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广州等省市773个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统计数据表明(表1)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在计算机专业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表1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统计。
计算机应用专业初级人才岗位。
比例(%)。
1.计算机销售/技术支持服务。
。
2.信息收集/录入与数据处理。
。
3.办公文秘。
。
4.局域网维护与管理。
。
5.多媒体制作。
。
6.网站管理与维护。
。
7.软件编程。
。
8.其他。
。
图4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统计图。
同年,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638家企业),从每一类企业需求最多的3种专业人才看,生产类型企业需求较多的是机械专业,占%、计算机专业占%、化工专业占%;服务类企业需求较多的是计算机专业占,房地产占%、财会统计和国际贸易占%;其它类型企业则更多的需求企业管理专业占20%、计算机专业占%、机械专业占%的人才。由此看出,三大支柱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在人才招聘中始终处于前3位。
四、计算机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广的就业范围,如办公文秘、信息通讯领域、图形图像处理、影视制作与编辑、管理信息领域和信息出版领域、网络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硬件维修、软硬件销售领域等。具体工作包括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发送、接收、查寻;操作、维护(修)控制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管理信息领域(如金融业、经贸业、服务业、图书馆、学校等):操作、维护和管理计算机(单机和网络)的硬件和软件;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操作、网络管理、软件开发、信息出版领域(如新闻出版业、印剧业、电子信息网)、软件工具的操作;计算机硬件软件销售领域(如各大小电脑公司):软硬件实现、现场安装、调试、用户培训,产品介绍等。
根据国家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制定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项目之计算机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计算机专业所面对的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认知能力。
2.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3.熟练的办公软件、常用软件操作能力。
4.数据库操作能力。
5.图形图像制作能力。
6.静、动态网页制作能力。
7.网络构建、网络布线、配置、维护能力。
8.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能力。
9.应用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监控、维护能力。
10.网络安全与防范能力。
11.网站的建立、发布、维护与管理能力。
12.组装计算机硬件、安装操作系统能力。
13.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
14.计算机平面设计和动画制作能力。
15.影视媒体素材加工与多媒体合成制作能力。
16.使用主流计算机多媒体输入输出设备能力。
五、确定专业方向。
从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类型上分析,计算机销售/技术支持服务、信息收集/录入与数据处理、办公文秘这三类岗位占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表明企业与用人单位在这方面有很大需求。
伴随着数码设备走入普通家庭,大众对视频处理、媒体编辑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更加注重对外宣传,塑造企业文化,对多媒体制作人才需求激增。同时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各类企业都将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广泛开展计算机应用。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电子政务、企业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使网络应用人才供不应求。因此,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虽然只占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但这三类人才不是不需要,而是严重紧缺。
俗话说:出口畅,入口旺。针对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我校当务之急是调整专业方向,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紧缺人才。计算机专业(大专业)分为以下三个专业方向(小专门化),即:桌面办公、网络安装与硬件维护、多媒体制作。
六、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与专业方向、核心课程的关系。
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我们以一种岗位能力需求为主,辐射与之技能需求相近的岗位,建立岗位技能与核心课程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模块化设计思想。详见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与专业方向、核心课程的关系图表,核心课程设置见表2.
为了促使学校的课程接近社会需求,将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将专业课程模块,与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对应起来。在此过程中,改造传统的课程模式,突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训环节的比重,通过模拟操作、顶岗实习和强化实训、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把实践能力的考核作为学生考核的基本内容。
在教学中,建议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汇报演讲、社会调查、团队竞争等,培养学生通用能力。提供真实企业案例及参考手册帮助组织案例教学,感受企业真正的工作流程。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及项目的开发过程。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四个“从”:从应用入手,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
结束语。
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及其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为社会提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高素质的劳动者。
表2核心课程设置。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主要内容。
建议课时。
教学要求。
备注。
语文。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听、说、读、写的训练。
190。
通过北京市文化基础水平测试。
数学。
190。
具备基本的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北京市文化基础水平测试。
英语。
系统训练,从读、写、听、说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
190。
达到中专英语水平测试大纲的标准。
通过北京市文化基础水平测试。
语言与交流。
培养交流技能,涉及写、说、调查、撰写报告等。
60。
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角色扮演、小组协作,案例分析、社会调查。
计算机英语。
80。
能够借助字典或者字典软件阅读一般的专业英文技术资料。
阅读计算机相关设备的英文原版说明书。
计算机写作。
编写计算机软件使用说明书、技术文档、需求分析。
30。
读懂计算机软件程序,用专业术语、清晰列出开发思路,编写通俗易懂的专业文档。
项目分析,案例教学。
it职业修养。
30。
具备从事it行业的职业素质。
案例教学。
科技文献检索。
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30。
社会调研、小组讨论。
计算机操作基础。
1.计算机基本原理与基本结构。
2.计算机键盘操作与录入技能。
的基本使用。
70。
英文打字120字符/分钟。
中文打字30字/分钟。
文字录入不断线。
办公软件应用。
。
oint。
age。
180。
以实训带动知识点的讲解,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与职业技能认证结合。
分模块授课,实训,取得两个以上技能证书。
互联网应用。
的应用与网络基础知识。
2.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70。
熟练掌握internet的基本操作,各类压缩、下载软件及杀毒软件的使用,
分专题授课、实训。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1.计算机硬件知识与简单维护。
2.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选购与装配。
3.常用计算机硬件测试软件。
4.系统优化软件的使用。
5.板卡级故障的诊断与维修。
70。
参加全国计算机硬件工程认证考试,安排对应的实训课程。
网络配置与管理。
1.安装常用操作系统。
2.网络配置与管理。
3.维护网络安全。
120。
分专题实训,学生实际动手组装网络,带动知识点的讲解,在实践中学习。
计算机网络技术。
1.网络拓扑结构。
2.网络模型与协议。
3.网络设备与网络连接。
60。
分项目布置学习专题,讨论、调研查找资料,学习,动手实践,安排对应的实训课程。
网络综合布线与局域网构建。
1.网络施工布线标准。
2.局域网的维护与故障排除。
3.网络中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120。
案例教学与项目分析相结合,在不同环境构建中、小型局域网络,安排对应的实训课程。
网站建设与管理。
1.网站建立与发布。
2.网站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3.动态网站的建设。
4.后台数据库的使用。
150。
案例教学与项目分析相结合,结合实际项目搞开发。
多媒体基础与制作技术。
1.多媒体技术基本知识。
2.计算机多媒体输入输出设备使用。
3.多媒体软件应用。
4.多媒体在网络应用中的特点。
5.因特网、多媒体广播与多媒体通信系统基础知识。
90。
案例教学,安排对应的实训课程,与职业技能认证结合。
图形与图像处理。
使用常用软件进行平面图形图像处理。
90。
通过学习,具备使用平面图形图像软件工具进行图形图像处理扣效果图制作的能力。
安排对应的实训课程。
二维动画制作。
使用软件工具生成基本形状,层和帧的使用,按钮、声音与动作脚本程序,事件处理,卡通与游戏制作。
50。
1.具有二、三维电脑动画制作能力及其相关经验。
2.具备动画综合没计和制作的能力,掌握初步的综合策划技能,并具备一定的经验。
采用项目教学。
安排对应的实训课程。
三维动画制作。
使用软件工具进行几何形体生成和修饰,几何形体的合成和色彩渲染,任意对象的动画变化效果及动画制作。
70。
网页制作。
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2.动、静态网页制作。
3.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
150。
通过学习,能够综合运用软件技术和开发工具进行网页设计,并具备相应的经验。
采用项目教学。
安排对应的实训课程,与职业技能认证结合。
音、视频编辑处理。
1.音频、视频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
2.音频、视频处理技术相关硬件。
3.音频、视频处理软件的灵活运用。
80。
安排对应的实训课程。
-->
-->
-->
小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第八篇】
7年4月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大众化普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微课作为网络时代下的产物,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创新,更体现了新环境下教育方式多样化的可能性。微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为英语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1微课内涵及其优势。
微课是以短视频作为载体,以供教师对教学的重点知识或者难点问题进行记录的形式。究其根源,微课是网络时代下的产物,可以广泛传播,并且易于学生集中学习,其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教学形式,教学课例、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等都有着明显的不同,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相对于传统课堂来说,具有时间短、内容精、针对性强和可反馈等优势,通常一个教学视频时长约5~8分钟,最长不会超过10分钟。微课的短时间特点促使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精简化,教师可以在几分钟内着重讲解教学的重点知识或者是难点问题,知识点的聚焦有利于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反复的观摩来发现自己教学的问题,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也可以针对视频中的重点知识反复学习,巩固自己对已有知识的掌握。
上一篇:实用黄鹤楼原文及翻译主旨样例
下一篇:学校说明文最新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