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转化【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科研成果转化【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研技术成果转化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成果 工业化转化

一、前言

石油是国家重要能源,石油和石油产品的供应不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而且与国家能源安全息息相关。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使催化裂化面临严峻的挑战。催化裂化作为一种先进的工艺技术,有着其他工艺不可替代的诸多优点,但从清洁燃料指标要求来看,由于其产品的十六烷值低、汽油烯烃含量过高等,已不能满足质量要求。目前,最突出的矛盾是汽油烯烃含量过高,如何在保证轻质产品收率不减少的前提下降低催化汽油的烯烃含量,同时尽可能保持辛烷值,是催化裂化技术研究的重大课题。所以,开展重质油轻质化及产品的后精制、清洁化技术的研究和工艺开发对我国石油炼制技术的发展相当重要。

二、国内技术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在工程技术开发及转化方面比较落后,成果工业化率低、周期长,经济效益低。这也就造成了很多技术需要长期引进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真正具有工业转化价值的研究成果比例不高。现在有很多成果,只是纸上谈兵;有些研究深度不够;有些只是设想经不起考验,没有经济性,离工业化有很大距离。

2. 缺乏转化机制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化、产业化的首要任务是识别成果的可转化性,不但要考虑项目的技术含量、项目转化后的预期经济效益、社会和环保效益,而且要考虑项目的转化难度、可推广程度及远景目标。这就需要具有一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组织地实施。目前国内缺乏这种有效的产业化机制和技术专家。

3. 缺乏有利的社会外部环境,对技术转化重视不够,认同不够。技术工程化和技术研究一样,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辛劳动,把复杂的研究数据变成简单的工程方案,技术上便于推广,但千辛万苦搞成的工程技术,在有偿使用方面面临很大困难,往往遭到技术剽窃。严重挫伤了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结果造成一个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技术转化水平的提高。

我国在工程技术开发及转化方面一直相当落后,这也造成了很多技术需要长期引进的被动局面。有些技术及工艺在国内开发出来,但工程放大、工程开发甚至工程设计却要外国人承担,最后“钥匙”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关键技术和工艺包仍属外国人专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缺乏自己的石油化工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要想改变技术转化的不利局面,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工业技术,本项目的实施就是闯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式。

三、项目的特点及可行性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术工业化中试项目最大的特点是项目的不确定性和项目的风险。该项目是一个从科研、实验室研究的理论研究向工程转化一个过程;是一个全新的工艺,是我国炼油工业第一次缩短催化裂化反应的时间,也是我国第一套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

该工艺技术具有催化剂接力、分段反应、短反应时间和大剂油比的特点。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术工业化中试项目的关键是工艺方案,而工艺方案的关键是将第一段生成的柴油取出作为产品,汽油与重油组分混合后进入第二段与再生后的催化剂接触继续反应。这样,在第二段就存在一个汽油与重油以哪一个组分反应为主的问题。

当以第一段生成汽油的二次裂化反应为主时,经过试验总的汽油产率下降,液化气等产率上升,产品分布变差,则该工艺无应用价值。

当第一段生成重油组分的裂化反应占主要地位时,重油组分的裂化反应生成大量的轻质油品,可以有效地降低重油产率,提高轻质油品收率,改善产品分布,从而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在整个技术开发过程中,从技术基础研究、工业化方案研究及工程设计到施工建设及工业试验,专门为该项目的实施组织有关专家多次召开论证会,为该项目的成功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四、项目经验

两段提升管项目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通过项目的实施,开创了我国在科研成果往工业化转化过程中的先例,为炼油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该项目在方案论证阶段,由于实验提供的仅是理论数据和试验阶段的成果,我们多次组织国内有关专家进行论证,经过多次论证,提出了更加可行的方案。

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多次与设计专家进行沟通交流,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投资,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使用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例如:KH-3喷嘴,石油大学等单位开发的FSC和VQS旋流式快速分离系统等,粗旋、预提升技术,使设计工作更加可靠。

在项目施工阶段,充分利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合理安排施工各专业之间的通力协作,使施工的风险降到最低,而且费用较预算节约约5%。

在新装置实施过程中,第一步确保装置能流化正常;第二步使装置能够正常运行;第三步调整优化操作;第四步进行各种条件下的工业试验。在实验中,我们根据装置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有关的工艺参数,使实验能够在最佳的条件下进行,从而使两段提升管新技术能够得到充分的验证,把理论通过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升华。

五、结论

该项目在充分进行理论分析、现场采样分析和实验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术具有催化剂接力、大剂油比、分段进料和短停留时间等诸多优点。这些优点经我公司工业化试验和多年的运转得到了验证,体现了效益最大化。

1.根据实验室研究成果,通过多种设计方案比较,将我公司的1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成功改造成为世界上第一套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TSRFCC-I型)工业试验装置(15万吨/年),并一次开车成功、运转状况良好。

2.工业试验和运转充分证实了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难裂解的油,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能提高产品的收率和改善产品的质量。

3.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两段提升管的理论得到验证,开创了我国在科研成果往工业化转化过程中的先例,逐步形成“实验室研究――中试放大――工业化生产(技术推广)”一条龙科研开发体系,并且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左丽华。 我国催化裂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 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0, 16(1):16-21

科研成果转化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 转化 对策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教育部在2000年全国高校技术创新大会上要求高校“把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科研基础雄厚等特点,因此在促进企业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是有着自己独特优势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既说明了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1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6种:高校自己创办企业直接转化科技成果通过技术转让向社会转化科技成果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实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利用一批重点科研基地,加强对重点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和转化,使高校自己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参加各种技术交易活动,向外宣传和推广高校科技成果,通过”技术+资本”的方式与企业合作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当前,我国高校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为67万人,占全国科技力量的22%,每年完成的科技成果和发表的科技论文约占全国70%以上:发表SCI。El论文也分别占到SCl、EI收录我国论文总数的70%和75%。这些数据充分表明,高校己经成为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与国家科技创新的强大生力军。然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状况并不理想。高校每年的部级科技成果达6000~8000项,但真正实现有效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左右的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

2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分析

高校科研与市场脱节,科技成果先天不足

高校每年申报大量的成果,但适销对路的成果少。长期以来,高校的研究开发项目违背市场导向原则,致使大量科技成果在研究、开发、产生之前就没有明确的应用对象和形成产业化的条件,产生的成果缺乏实用性,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据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有%的大型企业和28%的中小企业认为,高校提供的技术成果的配套性和成熟度差,企业不愿也无法使用它们。

现行科研管理体制不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首先,高校目前科研体制下的科研管理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基本模式,传统的科研体制重视学术水平,不重视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和中试工作,科学研究,科研项目的结题方式主要停留在论文的产出和成果的鉴定上,导致科技成果产出少、成熟度较低,实用性较差:其次,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课题、经费,论文以及成果的数量是目前评价高校科研实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这种评价体系影响了科技人员投身于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积极性,制约了高校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

科研经费短缺阻碍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目前高校的大部分科研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即只能关注那些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研究项目和高新技术研究项目,而忽视了许多有市场潜力的中小型实用型科技项目的研究加之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负债率很高,使得高校科技成果二次开发困难;科研经费短缺影响了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中试、批量生产和试验,无法继续中试,从而制约了成果的转化。

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队伍

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大多数科研人员擅长理论分析和科学实验,而缺乏科技成果宣传,推销及经营的经验和能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缺少一支专业化队伍,在企业和高校之间缺乏科技信息交流的平台,使大部分科研成果不被企业所了解,导致成果推不出去,资金引不进来,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多数停留在理论和实验阶段,难以成熟和应用,成熟的技术又难以迅速地抢占国内国际市场,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3 加快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改革高校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首先,高校科技部门一定要树立科技管理的超前意识,在立项时既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又注重工程技术方面的论证,掌握好市场动向,优先选择生产需要的课题。在成果鉴定时一定要在考核成果先进性和新颖性的同时,注重考核技术的成熟性和可产业化的程度,从而促进广大高校科技工作者更加关心成果的应用和市场对成果的反映、评价;其次,在分配机制上,要进一步明确高校科技成果归学校和研制者共同所有,允许研制者及所在院系按一定比例分享技术转化收入,在分配比例上研制者占大头,真正落实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再次,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的科研人员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在对科技人员评定职称和表彰奖励上,应对从事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给予政策倾斜,以鼓励他们投身于推广应用工作中,如中国农业大学的评聘“技术推广型教授”和清华大学设立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显著奖“在这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拓宽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渠道

资金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粘合剂”和“催化剂”,国外成功经验表明,理顺中间环节,完善投融资体系是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需要依靠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等手段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不同的组织载体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可以借鉴日本政府对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即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优惠三大支持。另一方面,政府要支持、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为风险投资者创造较好的法制环境,改变科技风险资本来源渠道单一的状况,迅速扩大我国的风险投资规模,鼓励企业加大吸纳高校科技成果的投入。

组建和培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队伍,搭建校企信息交流平台

一方面,有条件的高校,特别是有较多的科技成果需要推广的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成果推广中介机构,吸引专业人才组成科技中介服务队伍,开办后的3~5年中由学校和科技管理部门重点扶持,逐渐进入市场后再脱钩。并要加强对科技推广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水平,以加强科技成果的信息服务、咨询评估能力及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咨询活动,增加高校与企业合作交流的机会,大力推动高校与企业的相互联合与合作,拓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和资本来源。

科研成果转化范文【第三篇】

1.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途径

建言咨政

向国家决策型转化。通过提出建议或方案,形成上级国家机关的决策方针或参考。中国档案学会保护技术委员会向国家档案局提出了《关于推进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科学化实施的建议》,建言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重点档案实施科学抢救方案。国家档案局的领导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管理工作。中国档案学会承担的《电子文件国家战略管理》重点咨询决策课题,提出的构建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机制的对策和建议,对提升国家信息资源控制力,加强我国电文文件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直接应用

档案科研成果或管理经验直接被采纳和推广到实践中去。古代,我国的档案库房如皇史晨、建造与保护方面的一些做法属于世界首创。其做法与经验对于当代我国档案馆库建设和档案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对于大多数小型档案馆来说,借鉴古代在档案馆库建设和档案保护上的经验,不失为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好措施。

治学育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档案学者们在加强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十分重视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收获颇丰。据有关资料介绍,近20年来,我国档案学界共编写出版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专著、教材和论文集200余种,这些成果极大地充实和完善档案科学体系。

2.推动档案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对策

建立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立法机制

档案科研成果在转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在社会中的地位进行全面的分析。就现阶段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来看,其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国家虽然针对哲学社会科学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建立也并没有对其形成良好的保障,很多的法律法规中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并不完善,这样就是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要明显落后于科学技术成果的研究和转化,从而无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从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立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立法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只有建立健全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立法机制,利用法律形式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保护,才能够使得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效果更加的明显,从而能够更好的应用到社会发展中,为社会发展而服务。

构建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档案科研在开展之前,要注意选择适合的命题,而无论所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以及研究的项目是何种项目,在对档案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都需要根据档案工作的现实情况以及档案工作发展的情境进行合理的档案科研工作,这样可以有效规避不利因素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影响,从而使得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更加突出。在政策上要注意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进行倾向保护,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积极鼓励相关的档案科研人员恩能够针对各种命题和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得出有效的科研成果,为转化提供前提条件。为了能够使得档案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转化,就需要构建一个专属的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根据档案的类型来对档案科学研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组建专门的机构,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进行全面的引导,加强档案科学研究的集中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从而可以更好的推动档案科研成果实施转化。

打造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研究团队

新时期科学研究呈现多学科交义融合、各专业联合攻关、众学者集团作战的发展趋势,那种小农经济的“作坊式”的科研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需要。为此,要转变科研观念,组建档案科研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科研培训,尽快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科研水平。特别是设置档案学类的高校,作为知识密集性组织,要通过选题引导、项目设计、跟踪管理等各项措施,进一步整合研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学科和单位界限,建立跨学科、跨单位的综合研究体系,形成强大的研究合力。

科研成果转化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体育;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50-01

一、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科研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在它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发挥之前,它的研究价值可能仅占1%,甚至是0。因为我们知道科学研究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研究价值体现在哪儿?从应用的角度看,体现在所研究的问题能对社会或实际工作产生重大的意义或作用;从理论角度看,研究问题的提出应当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可见,研究成果的转化是科学研究价值的有效平台、是检验科研价值最有效的途径。

二、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

(一)成果转化周期长、转化率过低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何转化,是长期以来困扰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问题。社会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特别是对基础理论研究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社会科学成果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对策研究,都是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是转化的方式、途径与自然科学的成果有所不同。

当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速度慢,转化率低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仅降低了研究意义,而且为重复研究埋下了隐患。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例:1999年—2004年共立693项,截至2005年年底已结668项,结项率为%。1999年—2005年共出版了9本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汇编内容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已经结项的,部分优秀研究成果的6000字左右的摘要,其中1999年—2000年收录了28篇、2001年收录了39篇、2002收录了43篇、2003年收录了45篇、2004年收录了43篇、2005年收录了50篇,另外,2002年—2003年资助出版了三本书,包括5项研究成果,华南师范大学《美国体育社会学》、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中心《日本体育产业研究》、首都体育学院《体育经营学》、体育信息科研所《体育赛事经营管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学院《美国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9本汇编共包括251项研究成果,转化率为%。当然,部分研究成果通过或政策应用等形式也进行了转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以研究成果摘要汇编的形式还是以论文或政策应用的形式进行转化的仅仅是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二)成果转化途径单一、专业性不强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公开出版发行的方式面示学术界与社会。这是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最主要、最常见的形式;2、以内部报告的形式,为党和国家、政府部门、地方省市和企业的决策提供政策依据和正确的理论方法,服务于社会;3、以在学术研讨会议上发言或提交论文的方式,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4、以学术评价、评论的方式,向学术界和社会介绍和阐释社会科学成果的研究内容、研究状况、研究水平、学术成就以及研究的得失,推动学术交流与学术争鸣;5、以教学演讲、电视访谈、影视制作、网络文章等方式,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大众传播媒体,多方面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播科学知识、传承文明、教育青年与民众的功能,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三、制约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因素

(一)学术环境影响

就社会科学自身而言,一些研究人员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对国家和社会急需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热情不高;有的学者有意无意地远离实际,认为只有搞纯学理研究才是有学术水平和学术品位,看不上做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的人;有的学者的应用研究急于求成,深入研究不够,研究质量不高。这些都造成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困难。科研成果推广应采用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战略。同时,现有的成果管理的评价机制,还没有将成果的转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内容。以学术价值为评价重点的取向,有利于学者不断提高其学术水平与学术质量,但由于评价的结果大多用于评奖、专业考核和评职称等项工作,也加剧了一部分研究人员重成果写作不重成果应用、重学术界反响不重社会影响的倾向。

(二)社会环境影响

就其外部而言,完备的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制度与机制还未形成;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有效渠道和途径还需进一步拓展和规范化、制度化;对社会科学成果应用中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改进;一些实际部门的同志对社会科学的学术贡献和实际作用仍缺乏深入的了解,重视不够。

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策支持

制定政策,建立适宜科研成果转化的新体制;增加经费投入,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探讨建立科学、客观、可操作的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既要拓宽视角、转变观念,提高对成果转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也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家和社会科学界在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方面的制度和机制建设。

(二)完善推广方式及途径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尤其自身独特方式与途径。按成果的性质及应用范围,其推广的方式与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包括应用基础):通过公开,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报告,专题讲座和出版专著等方式,进行推广;2、实用性研究成果:通过咨询、报告、和提供有关部门进行试用等方式,进行推广;3、拓展互联网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应用

扭转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困境,要求既要大力宣传社会科学研究的成就与社会贡献,又要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为社会和大众提供高质量、多形式的优秀成果;逐步纠正当前学术界的不良风气,改变的被动因素,增强研究人员的主动研究意识;增强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联合协作,以其不断改变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氛围,继而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参考文献:

\[1\]田雨普。澳大利亚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内部管理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9,(1):47.

48 576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