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孔融让梨【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孔融让梨的故事【第一篇】

我想,大家都知道“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吧,孔融知道让梨是因为他知道要尊老爱幼,许多人知道了这个故事以后,纷纷效仿“孔融让梨”,可是,这只是行为上的表现,并不是出自内心的。

给大家讲一个由于效仿孔融让梨造成悲惨后果的故事吧!

一户人家生了个孩子,取名叫融融,因为他们十分喜欢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能顾及别人的人,从此,他们天天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每次母亲买回来水果什么的都让融融先挑,融融一旦挑大的给自己,妈妈总会把它从融融手上拿回去,假装是融融准备给自己的,毕竟母亲是心疼孩子的,为了让融融每次都吃到大的,妈妈总会找理由把大的再给融融,最后还夸融融是个好孩子,日子长了,融融每次挑大水果给妈妈这种动作就固定不变了,融融习惯了这种生活,因为他觉得这只是吃大水果前的动作,反正大水果最终还是到他手中。然而就在这一天,融融的行为让他们彻底的觉悟了…

这天,融融父亲的上司来到融融家,妈妈让融融去拿苹果招待贵客,融融挑了个大大的苹果递到了他的手中,上司见了夸融融是个好孩子,融融的母亲也为此感到欢喜,然而,悲剧就在这时候发生了,虽然那个上司最不喜欢吃苹果了,但是盛情难却,他刚刚咬一口,麻烦就来了,只见融融用手指指着他大骂:“你这个不要脸的东西,大苹果是我的,你怎么可以吃呢,你太卑鄙,太无耻,太下贱了!”上司听了,脸红成了一片,吞也不是,吐也不是,他干脆直接出了家门,往家跑…..

融融知道了孔融让梨,可是并不知道孔融为什么要让梨,他只是知道大水果最终会回到自己手里的,那个最大的是属于自己的,悲剧的酿成的原因是融融没有亲自的去体验顾及别人的快乐,他只是知道这只是吃大水果前的小动作!

知道又怎么样,你会去做吗?经常的小事:你知道作业是什么,可是你懒的去做!

你知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可是为了一点零零碎碎的小事却抛弃了诺言,你知道粒粒皆辛苦可是为了少吃一点,宁愿倒了也不愿意可怜辛勤劳动的成果,你知道你自己终究也有死的一天,可是,却觉得这太遥远了,不愿去做该做的事!你知道…..你还知道什么?我知道我们所知道没什么人会用一生的经历去证明所知道的对与错!

你呢?你敢许下诺言吗?你敢说你现在知道的会去用你的行动来证明你所知道的没白知道吗?我希望是这样……

如果你感像我保证,那我衷心的祝愿你实现你的保证,别忘了,你像我保证过了!诚信是你的本钱哦!

六年级我的老师作文【第二篇】

我最喜欢我们的语文老师:刘灿。我们叫刘灿老师小刘老师。小刘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一双弯弯的眉毛,美丽极了!在上课的时候,小刘老师很风趣,经常逗得我们捧腹大笑。我希望小刘老师不要为了生二胎而离开我们,我希望一至六年级都是小刘老师教我们语文,小刘老师最唠叨的时候是中午打饭的时候,小刘老师一手拿着饭碗,一手拿着汤勺,一边唠叨:“多吃点,多吃点!”我们知道小刘老师是为了让我们吃饱,所以都没有剩好多饭,我喜欢这样疼爱我们的小刘老师。

小刘老师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深黄色的头发,经常穿着粉色的连衣裙,像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小作文刘老师每天都要给我们上课很辛苦,我希望老师不要因为我们顽皮而变老,我希望小刘老师一直年轻。当早自习铃响起的时候,门口总会出现小刘老师的身影,她亲切地称呼我们“孩子”或“宝贝”。小刘老师就像母亲一样热爱我们、关心我们,我喜欢这样温柔的小刘老师。

有一天中午,打上课铃了,我们却还没扫完地,我急得像热锅上的**一样团团转,催着我的同伴,心想怎么办,怎么办?小刘老师肯定会狠狠的把我们骂一顿的,可是小刘老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轻轻的拍了拍我们的肩膀说:“没关系,快点扫完吧!”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我喜欢这样爱我们的小刘老师!

孔融让梨的故事【第三篇】

儿童听故事,总喜欢追问“后来呢?”“再后来呢?”多少年来,我也一直琢磨,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不是没有讲完啊?因为我特别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即那梨到底吃了没有,后来是谁把大梨吃了?史书上没有说,《三字经》上没有说,小学课本上当然也没有说。

我想,孔融七兄弟若都是一般样的道德楷模,你推我让的,都抢小的让大的,那梨断然是吃不成了。日后负责买梨的孔家大人(多半是孔府的仆人)为了让自家道德高尚的孩子们能吃上梨,必须挑选同样大小没有区别的梨子。再说,如果大家都推让,就不可能单把“融四岁,能让梨”记载下来,可见孩童让梨,特别是小的让大的,是一件极其稀罕的事情。因此,极有可能的是,孔融的五个哥哥把大梨吃了!

如果是这样,那《三字经》没有写上的内容,应该有诸如“兄十岁,吃大梨”之类的语句,合着他的五个哥哥都没有中华传统美德,只有四岁的小弟弟有。那“传统美德”这东东,怎么只有不懂事的孩子有,略长大些就没有了呢,好像也说不通。

吃梨时谦让了一把,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呢?推想大概是孔融后来有了些成就,写得好文章,还做了大官,别人夸赞时,孔家人顺竿爬,说我家孔老六打小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呢,比如吃梨的时候如何如何。这样一来,“美德”成了特异功能,只有极个别的人才能有,而“别人”是不做或做不到的。这样的话,那还能叫做传统美德吗?

也可能,在孔融家,吃梨不是什么稀罕事情。孔府是世家,孔融的老爹当的是太山都尉。梨子嘛寻常水果,又不是澳洲鲍鱼,在军区司令家的公子眼里,应该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就像我们今天的孩子,到了食品店,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提不起精神一样。若说礼让,恐怕挑拿的时候“先后”的顺序,比梨子的“大小”更加重要。那样,若表现孔融的礼让美德,应该是“融四岁,后挑梨”才是。

总之,我有点怀疑这故事的真实性,若真是后人编的,那也编的太糙,经不起推敲。一个四岁孩子,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反正这故事流传千年,让孔融成为中华“让梨第一人”。

善良的人们一定想,如果大家的行为都能像这四岁孩子一样,那社会该有多好呢。可看历史,恰恰是那些大人们,几千年都在“争梨”,而且争得是天翻地覆血腥残忍,寸利不让你死我活。若是说中华传统,还真说不清“让梨”和“争梨”这两种行为,哪样更传统。

树立典型,教化民众,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固然是好事,可谁又能知道,那些卖力宣扬孔融让梨故事的人里边,有没有心里一直惦记吃大梨,或者正在吃大梨的呢。

原载2009年12月10日《都

市文化报・谈天说地》

孔融让梨的故事【第四篇】

无独有偶,在美国,家庭主妇们中间也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兄弟两个因为分一块饼而发生了争执,就请妈妈来裁决。可是,妈妈只给兄弟两个定了一条规则,并监督规则的执行,这个规则是:哥哥切饼,弟弟先拿。

一个“让梨”,一个“分饼”,中外这两个有趣的故事孰优孰劣?我们不敢妄加评判,可是,仅就这两个具体的故事来说,却可以引起我们很多的思考。

首先,这两个故事中的受教育者都分别学到了什么知识?

“让梨”故事中,除了孔融在分梨的过程中一定有过较为激烈的心理冲突,从而学习了一种很重要的心理技能(和自己的欲望作斗争),训练了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外,其他的受教育者学到了什么,似乎都很不确定。因为他们既可以选择学习孔融的谦让,从而使自己产生有益的改变;也可以选择无所谓的接受谦让,从而使自己脱离这个教育过程。孔融学到了一定的心理技能,而且是主动学习;而其他受教育者学到了什么,有没有主动学习,至少在当时我们是无从知晓的。

“分饼”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知道,哥哥的平分的操作技能得到了锻炼,弟弟的辨别大小的技能也得到了强化。而且他们的学习过程都是很积极主动的,因为切得不平均或者辨别不出大小就会吃亏。

其次,这两个故事会对受教育者的将来产生什么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呢?

“让梨”故事中,得到较大的梨的受教育者可以从中受到心灵的感化,也可以觉得无所谓而认为理所当然;而得到较小的梨的受教育者则可以冠冕堂皇地指责别人不谦让,从而逐渐产生一种遇事只知道抱怨他人的心理模式。

而在“分饼”的故事中,一个人得到的饼比另一个人少,责任却只在他自己,他没有任何理由去抱怨别人。这样,受教育者就会认识到自身的责任,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自己的收益是挂钩的,从而遇事就会多从自身找原因,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发展。

第三,这两个故事中,“让梨”故事的核心是谦让,“分饼”故事的核心是规则,那么,谦让和规则哪一个的效率更高呢?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开车抢行固然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然而如果彼此一味的谦让,我想也会很容易造成交通阻塞。这个时候,只有统一执行“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一切才会井然有序,高效运行。

电视台曾播放过一个节目,在德国街头相邻的两个公用电话亭上,分别贴上男用和女用的标志,并悄悄进行拍摄,结果德国人先是一怔,接着就按照标志各就各位了。搞笑之余,不无深思。《中国青年报》上说:“德国人宣称,他们可以取消红绿灯了,因为规则意识已经渗透到他们民族的血液中了”。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但他们不但在战败的废墟上迅速地崛起,而且重新统一了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个奇迹的创造绝不是偶然的。联想到世界杯足球赛上的德国队,虽然踢法有些单调、古板甚至不大好看,但一板一眼、坚忍不拔的德国队总是能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成为获得世界杯冠军次数最多的球队之一。

另外,“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的故事,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什么摧崇这个故事呢?显而易见,这里面肯定有教化老百姓做顺民来巩固其皇权统治的原因。在专制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是从来都不谦让的,该谦让的总是被统治者,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谦让是封建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愚弄。而在现代社会,在民主和法制健全的国家里,我们更应该关注公民的个人利益,倡导每个公民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我们在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其中消极的东西,并赋予它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主流的时代精神。

48 604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