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作文字10篇样例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说明文作文字10篇样例”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说明文字【第一篇】

苹果、桔子、西瓜、草莓、桂圆和哈密瓜,这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水果,但是我最爱吃的就是那有着“苗条”身材的黄瓜。

在百花齐放的春天,农民伯伯把带着希望的种子,种在泥土里。黄瓜不像苹果、桔子那样,要用一年的时间才能开花、结果,而黄瓜大约只要两个月,可以了。大约过了一个多月,绿油油的瓜藤爬爬上支架,开出了一朵朵金灿灿的小花,就像黄色的小喇叭,唱着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所以引来了不少来玩耍的蝴蝶和哼着小曲来采蜜的蜜蜂。又过了一个星期,只有小拇指大小的黄瓜,已经变成了大黄瓜,这时的黄瓜足有一尺长,整整齐齐地挂在瓜藤上,就像一个个士兵。

看,那细长的身体,绿油油的皮肤。如果没有心里准备就去摸它的身体的话,小心被扎去喔!黄瓜看上去真是让人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啊!咬一口,清爽、可口的滋味真是让人记忆深刻。

黄瓜真是一种,健康、营养、美味的绿色食品。相信你也会喜欢它的。

说明文字【第二篇】

狗它是一种灵活的动物,非常惹人喜爱。不过有些人还不太熟悉它,就让我来介绍介绍狗吧!

狗的长相大不相同,这主要原于种类不同。贵宾犬个头小,两只柔软的耳朵比自己的脸还要长呢!而腊肠狗则不同,它只长长不长高,扁长扁长的耳朵上似乎没有一点毛。

狗的性格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温顺的,一类是凶猛的。温顺的狗当然要数可爱的宠物狗了。它爱在没事的时候,绕着主人转圈圈,随时听从主人给它下命令。凶猛的大狗可厉害了,如果你不小心惹到了它,它就会对你厉声叫嚣,除非你没惹到它,不然可要随时做好逃跑的准备了!它追人的速度,那可是一级棒!

狗它对主人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如果自己的主人有事出去了,不在家,它就像门卫一样,保卫着家,如果有陌生人来了,它会对着陌生人狂吠,直到陌生人离开它才放心。不仅是主人不在家,主人在家时,来了陌生人它也会大声叫。狗不像猫,只要有人给猫吃的,供它住,它便忘记原主,另归他宿。而狗不会这样,它不会忘记主人,而且对自己的主人有强烈的保护心。

狗吃东西不像人那样有一定的规律,只要它们饿了,随时都可以向主人要东西吃。一般情况下,主人都会给狗能吃的东西。有时候,它们从主人手里吃到东西后,会“汪汪”地叫两声,可能是因为主人给它喂了食物很开心吧。

狗尾巴的动作也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语言”。虽然不同种类的狗,其尾巴的'形状和大小也不同,但是尾巴的语言大致意思是相同的。一般在兴奋或见到主人高兴时,就会摇头摆尾,尾巴不仅左右摆动,还会不断旋动;尾巴翘起,表示喜悦;尾巴下垂,意味危险;尾巴不动,意示不安;尾巴夹起,说明害怕;迅速水平摇动尾巴,象征着友好。

我非常喜欢狗,它是那么惹人喜爱。我相信,你们也一定很喜欢狗吧?狗永远都是我的好伙伴,也永远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它,让它不受伤害。

说明文字【第三篇】

说明文:西夏文字之谜,欢迎使用 一个多世纪前,人们对西夏文几乎一无所知。这种死去的文字存世极少,偶尔有所发现,国内外专家见到也大惑不解,莫名其妙。至今全中国能破解其意的不足10人。

文史料极度匮乏,使后世研究西夏史的专家们深感困难。

西夏经历十代帝王,最后亡于蒙古。党项族在元朝被称为唐兀,属色目人,经明、清而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其文字随之死亡,文献典籍渐被湮没,西夏历史文化更加模糊不清,后人称之为神秘的王朝。而破译死亡的西夏文字就成了研究神秘西夏历史的关键所在。

西夏文诞生于西夏政权正式建立 (公元1038年)前夕。雄才大略的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出于统治的需要在自己登基之前下令,由富有才华的大臣野利仁荣来主持创制自己国家的文字西夏文。野利仁荣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且一下子就创制出6000多个单字。这种被今人称作西夏文的文字,在西夏国里却被尊为国书,具有很高的地位。它不仅在政府公文中使用,而且被用来翻译经典著作,在民间交往中更是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说,在西夏政权存在的190年中,西夏文几乎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用。就是在公元1227年西夏政权灭亡之后,它还被继续使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这种未知的文字在1870年被英国人伟烈考定是12世纪金朝创制的女真文字。 12年后,法国学者德维利亚判定此种文字不是女真文,怀疑它可能是西夏文。又过了13年,他再次撰文论述这种文字为西夏文,但仍难决断。其实在此之前,中国人早已能识别出西夏文。清朝著名西北史地学者张澍,于嘉庆甲子年(1804年)在家乡武威养病。发现一块通石碑,这通石碑就是有名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张澍的这一偶然发现使这一重要文物重现于世,也使久已死亡的西夏文开始又为世人所知。

20世纪中国在历史文献方面有几次重大发现,这些发现使人文科学很多重要领域有了重大突破,如殷墟甲骨、敦煌石室文书和大量简牍的发现。然而还有一项重大发现应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那就是上世纪初在西夏黑水城遗址出土的珍贵西夏文书。

1909年6月,科兹洛夫率领考察队进入黑水城遗址。考察队员打开了西城外的一座佛塔,塔内从上部到基座摞满了大量的文物、文献,他们似乎找到了一座古代的博物馆和图书馆。这些意外发现的珍宝被运到圣彼得堡,现分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和爱尔米塔什博物馆。

网友叶草在转发的帖子中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1962年,我大学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成为中国第一名西夏文研究生。我始学西夏文时,西夏学专家们在6000多西夏字中能知晓字义的不超过一半,西夏语语法也有很多关键问题未得解决。文革中我被下放到河南干校。 1971年我便乘探亲之机,将过去出版的北京图书馆馆刊《西夏文专号》带到干校。从此开始了了我的西夏文研究之旅。1976年,我和同事考察西夏故地,历时3个多月,考察了不少西夏故址,见到了很多西夏文物、文献。其中黑水城遗址是重要一站。当我们离开这个令人陶醉的古城时,更加挂记藏于圣彼得堡的大宗西夏文献和文物。我在1983年出版《文海研究》,使西夏文字绝大部分得到解释,提高了西夏文的释读水平。不谙悉语法,仍难翻译西夏文文献。我发表了数篇研究西夏语语法的论文,提高了自己翻译西夏文文献的能力。由于西夏文字和西夏语法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经几年努力,1981年我发表了国内第1篇没有现成译文对照的长篇西夏文文献的论文,西夏文不再是难懂的天书。

通过国内外几代西夏学专家的不懈努力,对多种西夏文文献的成功解读,那段鲜为人知的西夏文化、社会场景不再模糊和神秘,在我们的脑海中逐渐变得清晰、鲜活起来。

说明文字【第四篇】

溪水潺潺,汇聚成湖泊,如果想观赏到更美的风景,就请继续往前走,向它流去的方向走。记住过往的那片湖泊,闪着金光,渴望你留下的那片湖泊。走着,茫然不知前景,脑中不断幻想它的去处,安静流淌的河水瞬间一落千丈,这就是壮观瑰丽的瀑布飞流直下的美。

静的升华,是动,在动中品味精华。

花儿悄然绽放,野菊孤寂生长,小草杂然丛生,幸福的享受阳光与瀑布溅出的水花。暂时忽略那澎湃的布帘,身临其境,你一定会觉得不安――周围太静了,静得诡异,毛骨悚然。你会逃离这样的现实,这样的场景似乎要将你一并吞没,甚至浸染你的灵魂,将你催眠,引入另一个恐慌世界,你便有了渴望――声音抑或是喧闹。

期盼中的使者到来了,正是它的汹涌打破了这死寂的地域,好像突然来到天堂。你渐渐地向它靠拢,不会害怕它将你淹没。这一刻,珍珠般透明的水珠涤荡着你的心灵,奔流而去的水滴儿带走了你的郁闷,即使在炎炎烈日下,你也倍感舒畅。因为你的心静了,那涛声震天的瀑布就是令你心动的东西,一个触动你内心的东西。

在静中寻动,在动中感受静。不被外界的幻像所迷惑,让动与静充溢着你的生活:动丰富人生,静填补人生。不要单恋动,它会使你无知;不要独享静,它的黑暗正侵蚀你的灵魂。动中享静,静中求动,无限美好的人生风景等待着你。

黑夜到来,别坐在太空旷的地方,在树下坐着,夜风会提醒树儿,树儿会摇摆树叶,树叶的飘落是在提醒你,你仍然在世上,享受着欢乐与痛苦。

说明文字【第五篇】

一个多世纪前,人们对西夏文几乎一无所知。这种死去的文字存世极少,偶尔有所发现,国内外专家见到也大惑不解,莫名其妙。

文史料极度匮乏,使后世研究西夏史的专家们深感困难。

西夏经历十代帝王,最后亡于蒙古。党项族在元朝被称为唐兀,属色目人,经明、清而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其文字随之死亡,文献典籍渐被湮没,西夏历史文化更加模糊不清,后人称之为神秘的王朝。而破译死亡的西夏文字就成了研究神秘西夏历史的关键所在。

西夏文诞生于西夏政权正式建立(公元1038年)前夕。雄才大略的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出于统治的需要在自己登基之前下令,由富有才华的大臣野利仁荣来主持创制自己国家的文字西夏文。野利仁荣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且一下子就创制出6000多个单字。这种被今人称作西夏文的文字,在西夏国里却被尊为国书,具有很高的地位。它不仅在公文中使用,而且被用来翻译经典著作,在民间交往中更是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说,在西夏政权存在的190年中,西夏文几乎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用。就是在公元1227年西夏政权灭亡之后,它还被继续使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这种未知的文字在1870年被英国人伟烈考定是12世纪金朝创制的女真文字。后,法国学者德维利亚判定此种文字不是女真文,怀疑它可能是西夏文。又过了,他再次撰文论述这种文字为西夏文,但仍难决断。其实在此之前,中国人早已能识别出西夏文。清朝著名西北史地学者张澍,于嘉庆甲子年(18)在家乡武威养病。发现一块通石碑,这通石碑就是有名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张澍的这一偶然发现使这一重要文物重现于世,也使久已死亡的西夏文开始又为世人所知。

20世纪中国在历史文献方面有几次重大发现,这些发现使人文科学很多重要领域有了重大突破,如殷墟甲骨、敦煌石室文书和大量简牍的发现。然而还有一项重大发现应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那就是上世纪初在西夏黑水城遗址出土的珍贵西夏文书。

196月,科兹洛夫率领考察队进入黑水城遗址。考察队员打开了西城外的一座佛塔,塔内从上部到基座摞满了大量的文物、文献,他们似乎找到了一座古代的博物馆和图书馆。这些意外发现的珍宝被运到圣彼得堡,现分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和爱尔米塔什博物馆。

网友叶草在转发的帖子中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1962年,我大学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成为中国第一名西夏文研究生。我始学西夏文时,西夏学专家们在6000多西夏字中能知晓字义的不超过一半,西夏语语法也有很多关键问题未得解决。文革中我被下放到河南干校。1971年我便乘探亲之机,将过去出版的北京图书馆馆刊《西夏文专号》带到干校。从此开始了了我的西夏文研究之旅。1976年,我和同事考察西夏故地,历时3个多月,考察了不少西夏故址,见到了很多西夏文物、文献。其中黑水城遗址是重要一站。当我们离开这个令人陶醉的`古城时,更加挂记藏于圣彼得堡的大宗西夏文献和文物。我在1983年出版《文海研究》,使西夏文字绝大部分得到解释,提高了西夏文的释读水平。不谙悉语法,仍难翻译西夏文文献。我发表了数篇研究西夏语语法的论文,提高了自己翻译西夏文文献的能力。由于西夏文字和西夏语法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经几年努力,1981年我发表了国内第1篇没有现成译文对照的长篇西夏文文献的论文,西夏文不再是难懂的天书。

通过国内外几代西夏学专家的不懈努力,对多种西夏文文献的成功解读,那段鲜为人知的西夏文化、社会场景不再模糊和神秘,在我们的脑海中逐渐变得清晰、鲜活起来。

48 332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