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人【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监测人【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监测人【第一篇】

2018年安全监测工作依据上级下发各类文件完成了安全监测数据采集、整理和初步分析,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服务单位工作计量和考核,安全监测仪器设备及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以及安全监测问题查改等工作。具体如下:

1.安全监测数据采集、整理和初步分析

(1)本年度共进行安全监测内观数据采集后审核54期;外观观测数据审核12期。

(2)大流量输水期间对关键点进行加密观测。内观每日对2座观测建筑物和5个监测断面共17支仪器进行加密观测;外观对2座观测建筑物和6个监测断面共285个垂直位移测点进行加密观测(频次为1次/15天)。

(3)每次数据采集完成后及时审核人工观测数据录入自动化系统情况。对观测数据及时整理并进行初步分析。其中在2018年10月外观观测时发现金水河左排倒虹吸沉降测点JSH08和199+970观测断面沉降测点BM3本月沉降速率加快并及时上报分局后,分局目前共组织局领导、相关专家和设计院对该问题进行技术讨论3次。管理处其他建筑物和监测断面目前运行状态良好,无异常。

2.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

(1)督促安全监测人员每日登录自动化系统查看数据采集情况,发现数据采集异常时及时与自动化系统维护单位人员联系解决。

(2)核对自动化系统中各类仪器基本信息,发现录入有误时及时通知维护单位人员进行更改。

(3)督促查看自动化系统数据分析结果。

3.服务单位工作计量和考核

(1)安全监测外观单位现场观测时,至少每周一次频次对观测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形成检查记录。每月5日前对外观单位上观测工程量计量签证。

(2)每月初对上月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维护开展考核工作,并对维护人员进行考勤确认。

4.安全监测仪器设备及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

(1)外观设施维护,及时将损坏的外观测点保护罩进行固定,2018年管理处改进了外观保护罩固定方式,由以往射钉枪固定改成膨胀丝固定,减少了保护罩经常掉落的问题。

(2)根据安全监测系统问题整改方案要求按时完成了外观测点标牌更换工作。

(3)对46根测压管墩进行维修,按照安全监测系统问题整改方案要求将测压管墩刷白。

(4)按期将2台二次仪表BGK-408读数仪和2台平尺水位计进行送检,确保仪器在检定有效期内。

三、自身不足及改进措施

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沟通交流欠缺,在日后工作中要明白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多想想后再与人表达。

监测人【第二篇】

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研究内容局限,主要是收集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生物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身体活动等行为危险因素,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情况等相关信息,而无慢性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等指标,与临床关联性不强,对保健工作的临床指导作用有限。人群流动性大依从性不理想现况调查所获得的描述性资料是在某一时点或在较短时间内收集的,客观地反映了这一时点的疾病分布以及人们的某些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但由于被调查人群的不固定性,难以继续进行再次或多次调查,因而无法与既往的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此外,受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所表现出的依从性也并不理想。监测形式陈旧人力投入较多目前,我国慢性病信息监测主要是依靠常规报卡和流行病学调查,大样本人群和较高层次的监测网络尚未建立。在监测中,通过单病种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的信息量较少,通过常规报卡效率低、环节多,手工操作量大,数据质量不高。同时,所收集的信息不便于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和数据再利用,制约了研究的延展。

2慢性病监测新思路

有关慢性病行为方式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呈现给临床医生的患者大多已经是症状明显或相关临床指标警示明确的人群,而处在临界状态的人群却失去了更好的干预时机。对于有相同特征的固定人群,或是有更高医疗保健需求的人群,我们提出了一个慢性病监测新思路:将健康管理与慢性病监测结合起来,实现慢性病研究的早期化、临床化、连续化、数字化。

长期监测与随访实现监测早期化

较好的预防疾病和及早发现疾病是保健工作的重点。对于健康医疗需求较高的保健人群,不仅需要在患病后得到良好的诊治,更需要对健康状况进行长期监测。通过对各种健康指标的长期监测并及早进行临床和行为因素的干预,为处在临界状态的人群赢得更好的干预、治疗机会,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期获得良好的预后。

结合体检与临床实现监测临床化

将慢性病监测的内容由单一的行为因素拓展到更多的临床项目,将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等指标纳入监测内容。这不仅对研究临床指标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有所帮助,更可以为保健计划的制定及体检项目的设立和执行提供指导。

开展持续性调查

实现监测连续化开展长期的、连续的、有间隔的、定时定点的现况调查,短则6个月1次,长则24个月1次,将同质指标的结果按时间顺序排列或连接起来,形成慢性病相关的临床指标和危险因素曲线。这些曲线既可以反映慢性病及相关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反映临床和行为因素干预的效果和效益。

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监测数字化

随着较大规模研究的开展,监测的数据量将不断增加,传统的纸张记录和手工操作已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监测信息采集、管理、分析和利用的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支撑业务活动的信息管理需求,从而实现数据采集网络化、信息管理自动化、调查分析一体化[4]。这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手工操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更可以较好地提升信息准确性并提高数据质量。

监测人【第三篇】

关键词:老年人,淮安市,体质,监测

1 前言

联合国规定,一个国家和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7%或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0%,即为“老年型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正在迅速形成。据统计资料,1982年,我国60 岁以上人口为万,占总人口%,到1990年60岁以上人口已接近1亿,截止1995年底,60岁以上人口达到亿,占总人口的%,到2000年,已达到亿,占总人口的%,中国已经进入世界老年型国家的行列。据专家预测,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2020年将达到%,2050年将上升到%。

中国正在进入老年社会。中国的老龄化过程规模大、速度快,而且老年的平均预期带病期较平均预期健康期要长,在高龄老人中多伴随着各种慢性疾病,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欠佳。因此,关注老年人的体质、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也是急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难题。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以及全国老年人体质监测工作的开展, 全面了解淮安市老年人体质健康状况,2005年淮安市体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对老年人的体质进行了监测。通过抽样监测,一方面获取了淮安市老年人男、女不同年龄段体质指标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另一方面,为了解和掌握淮安市老年人群体质的现状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男、女体质变化规律,为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严格按照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编制的《2005年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 》的要求,分别从淮安市清河区、清浦区、楚州区和金湖县四个监测站,整群随机抽取了60-69岁老年人312名,他们按照性别和城乡共分成四个群组,进行分析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体质测定法

体质测定过程,是培训合格的测试人员在统一规定的器材上进行的。本研究的体质测定指标分别为: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上臂皮皱厚度、肩胛皮皱厚度、腹部皮皱厚度、肺活量、安静脉搏、收缩压、舒张压、坐位体前屈、握力、闭眼单足立、选择反应时。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的监测数据全部是由2005年淮安市国民体质监测课题组提供的。本文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常规的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有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

3 结果与分析

淮安市老年人身体形态现状及特点

监测结果如表一所示:淮安市老年人男子的平均身高为,女子的平均身高为。城镇老年人男子和女子的平均身高都比农村老年人男子和女子的平均身高要高。

淮安市老年人男子的平均体重为,女子的平均体重为。城镇老年人男子和女子的平均体重都比农村老年人男子和女子的平均体重要大。

表一 淮安市老年人形态指标一览表

监测人【第四篇】

[关键词]广州地铁 测量机器人 自动监测

[中图分类号] TP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137-2

1测量机器人

自动全站仪又称测量机器人,是20世纪80年代由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同Geo Data和瑞士Leica公司共同开发的全自动型测量仪器。它是在全站仪的基础上集成激光、精密机械、微型计算机、CCD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它通过CCD传感器识别目标并对所接收的电磁波强度进行探测,在计算机控制下驱动步进马达,能够实现目标的自动识别、精确照准和测量数据的自动记录,并可实现对大量目标的无接触自动遥测。测量机器人最主要的特征是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ATR)。它发射红外光束,并利用自准直原理和CCD图像处理功能,无论在白天还是黑夜,都能实现对目标的自动识别、照准与跟踪,利用跟踪测量模式能实时测得动态数据。工程中使用的两种型号的自动全站仪TCA1201- M 和TCA1800 等。

2自动监测控制和分析软件GeoMos

徕卡监测软件Geo Mos 是一套集GPS 、TPS 、倾斜传感器、各种气象和地质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监测系统, 它是可以实现计算机远程控制和配置, 具备自动报警和消息发送功能, 可以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自动应急处理和实时可视化、数字化分析结果的24 小时不间断运行的系统,如图2 所示。Geo Mos 专业版由两个模块组成: 监测模块( MONI TOR) 和分析模块( ANAL YZER) 。监测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集成各种传感器( GPS 、全站仪、气象传感器、地质传感器等) 进行数据采集;自动计算变形结果、可实时显示当前测量信息; 对测量、计算、限差检测进行自定义、探测各种工作状态;实现服务器与单机监测系统间的数据传输。分析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测量数据与结果进行图形与数字方式显示、进行数据编辑与后处理、进行的超限探测、进行注记、对图形格式进行自定义、对报告格式进行自定义、输出各种兼容数据格式( 如ASCII , DGN , WMF) 。

3测量机器人与监测软件GeoMoS在广州地铁一号线监测中的应用

工程概况

广东省人大代表之家工程基坑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一路和农林东路交汇处的东北角,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大院内,现广东省人大主办公楼的西侧。设二层地下室,采用钻(冲)孔桩基础;基坑呈不规则形状,基坑尺寸约×,基坑周边总长度约250m;基坑开挖深度约~;基坑四周环境比较复杂,基坑南边是中山一路,西边是农林东路,北边是一栋8层楼住宅,东边是省人大主办公楼。由于基坑施工紧邻地铁一号线隧道,随着基坑开挖施工,隧道上方及侧向土压力将发生改变,堆场一旦变形过大,就会对工程运营带来严重的危害, 故需要对该工程进行长期监测, 以及时调整来满足安全运营要求。由于基坑开挖较深,竖直面上已到隧道中部区域, 在正常运营期间, 场区必定发生偏移或者沉降, 而列车轨道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将极大地影响地铁列车的正常安全运行。为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 对可能出现的过量沉降能提前进行预报, 需要对运营期的列车轨道基础进行长期监测, 又考虑到现场的实际情况, 从而推出了全站仪自动化变形监测的监测模式。

监测方案

整个系统为无人值守的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为提高工程的测量精度, 增加测量频率, 经设备比选, 拟采用徕卡TCA1201- M 和TCA1800 型自动监测型全站仪和徕卡Geo Mos 监测软件构成的测量机器人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施自动化监测。

考虑到现场的实际情况, 电源采用隧道内专用电箱供电模式, 通讯采用中国联通CDMA(地铁隧道内覆盖全部信号), 控制室选在办公室。整个系统是无人值守的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项目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① 观测传感器――TCA1201- M 和TCA1800 自动全站仪; ② 控制参考点和变形点监测――― 棱镜; ③室内控制系统――― 监测软件和I T 设备。系统运行模式如下: 整个观测现场建立在由TCA1201- M 和TCA1800 全站仪和参考控制点组成的坐标基准, 在关键的变形点上布设监测点棱镜; 由TCA1201- M 和TCA1800 自动全站仪对监测点棱镜按照设定周期进行观测, 实时地把变形点的三维坐标通过数据线传到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主要由安装在台式电脑上的徕卡Geo Mos 软件运行, 通过徕卡Geo Mos 软件可以实时地了解各个变形点的变形情况。监测结果实时通过网络传到地铁监测管理中心。如果超限, 可以实时迅速通过短消息进行报警。

监测网的布设

本项目的全站仪观测站不动,固定在监测影响区域范围中部附近, 场区内每个观测站设控制点共计4 个, 每根断面设变形监测点5个, 共计60 个变形监测点。此外, 整个监测网的网形必须要科学, 图形结构要合理, 最后整个监测网的观测站和基准控制点要经过测量平差处理。因为地铁线路的带状特点,监测基准控制点一般布设在隧道两端稳定区域范围内。 整个监测系统的全站仪观测站、基准控制点和变形监测点的点位分布图如图2 所示。

通过安装仪器房可以使监测系统24 小时自动化运行,完全可以满足甲方要求的监测频率。

信号传输线路的布设

为实现本监测方案良好的数据通讯, 考虑到实地监测的距离在隧道中部,距离较远, 本系统采用无线数据通讯模式。隧道无线通讯的特点是传输距离长、速度快、受外界环境影响小、抗干扰能力强、费用低廉。为了保证各仪器的通讯数据的安全快速传输,系统的现场控制室采用一台32口串口服务器对仪器进行管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我们采用无线数据通讯模式来保证信号传输的可靠、高带宽和先进性。该方式具有传统模拟方式无可比拟的高效性能。

4工程应用中的一点体会

在广州市地铁一号线隧道监测工程中应用的徕卡测量机器人与监测软件Geo Mos 组成的监测系统, 可以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24 小时自动运行,在监测工程中无论测量机器人还是监测软件Geo-Mos 都表现出了优越的品质。TCA1201- M 和TCA1800 自动全站仪都有稳定的1′的测量精度, 尤其是其望远镜的ATR 功能, 即使是在200 m的以外的轨道尽头的棱镜也能够被轻易地迅速识别。监测软件Geo Mos 的多传感器集成系统为现代化全面监测方案提供了保障。在工程中安装的气象仪可以直接与Geo Mos 连接, 从而对采集的监测数据实时进行气象改正, 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度。徕卡强大精确的测量机器人与功能完善的监测软件Geo Mos 组成了完整的结构监测解决方案。为保证地铁结构体的安全基坑所对地铁隧道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及时了解隧道结构状况,对确保施工安全、确保地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1测量机器人

自动全站仪又称测量机器人,是20世纪80年代由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同Geo Data和瑞士Leica公司共同开发的全自动型测量仪器。它是在全站仪的基础上集成激光、精密机械、微型计算机、CCD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它通过CCD传感器识别目标并对所接收的电磁波强度进行探测,在计算机控制下驱动步进马达,能够实现目标的自动识别、精确照准和测量数据的自动记录,并可实现对大量目标的无接触自动遥测。测量机器人最主要的特征是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ATR)。它发射红外光束,并利用自准直原理和CCD图像处理功能,无论在白天还是黑夜,都能实现对目标的自动识别、照准与跟踪,利用跟踪测量模式能实时测得动态数据。工程中使用的两种型号的自动全站仪TCA1201- M 和TCA1800 等。

2自动监测控制和分析软件GeoMos

徕卡监测软件Geo Mos 是一套集GPS 、TPS 、倾斜传感器、各种气象和地质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监测系统, 它是可以实现计算机远程控制和配置, 具备自动报警和消息发送功能, 可以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自动应急处理和实时可视化、数字化分析结果的24 小时不间断运行的系统,如图2 所示。Geo Mos 专业版由两个模块组成: 监测模块( MONI TOR) 和分析模块( ANAL YZER) 。监测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集成各种传感器( GPS 、全站仪、气象传感器、地质传感器等) 进行数据采集;自动计算变形结果、可实时显示当前测量信息; 对测量、计算、限差检测进行自定义、探测各种工作状态;实现服务器与单机监测系统间的数据传输。分析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测量数据与结果进行图形与数字方式显示、进行数据编辑与后处理、进行的超限探测、进行注记、对图形格式进行自定义、对报告格式进行自定义、输出各种兼容数据格式( 如ASCII , DGN , WMF) 。

3测量机器人与监测软件GeoMoS在广州地铁一号线监测中的应用

工程概况

广东省人大代表之家工程基坑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一路和农林东路交汇处的东北角,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大院内,现广东省人大主办公楼的西侧。设二层地下室,采用钻(冲)孔桩基础;基坑呈不规则形状,基坑尺寸约×,基坑周边总长度约250m;基坑开挖深度约~;基坑四周环境比较复杂,基坑南边是中山一路,西边是农林东路,北边是一栋8层楼住宅,东边是省人大主办公楼。由于基坑施工紧邻地铁一号线隧道,随着基坑开挖施工,隧道上方及侧向土压力将发生改变,堆场一旦变形过大,就会对工程运营带来严重的危害, 故需要对该工程进行长期监测, 以及时调整来满足安全运营要求。由于基坑开挖较深,竖直面上已到隧道中部区域, 在正常运营期间, 场区必定发生偏移或者沉降, 而列车轨道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将极大地影响地铁列车的正常安全运行。为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 对可能出现的过量沉降能提前进行预报, 需要对运营期的列车轨道基础进行长期监测, 又考虑到现场的实际情况, 从而推出了全站仪自动化变形监测的监测模式。

监测方案

整个系统为无人值守的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为提高工程的测量精度, 增加测量频率, 经设备比选, 拟采用徕卡TCA1201- M 和TCA1800 型自动监测型全站仪和徕卡Geo Mos 监测软件构成的测量机器人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施自动化监测。

考虑到现场的实际情况, 电源采用隧道内专用电箱供电模式, 通讯采用中国联通CDMA(地铁隧道内覆盖全部信号), 控制室选在办公室。整个系统是无人值守的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项目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① 观测传感器――TCA1201- M 和TCA1800 自动全站仪; ② 控制参考点和变形点监测――― 棱镜; ③室内控制系统――― 监测软件和I T 设备。系统运行模式如下: 整个观测现场建立在由TCA1201- M 和TCA1800 全站仪和参考控制点组成的坐标基准, 在关键的变形点上布设监测点棱镜; 由TCA1201- M 和TCA1800 自动全站仪对监测点棱镜按照设定周期进行观测, 实时地把变形点的三维坐标通过数据线传到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主要由安装在台式电脑上的徕卡Geo Mos 软件运行, 通过徕卡Geo Mos 软件可以实时地了解各个变形点的变形情况。监测结果实时通过网络传到地铁监测管理中心。如果超限, 可以实时迅速通过短消息进行报警。

监测网的布设

本项目的全站仪观测站不动,固定在监测影响区域范围中部附近, 场区内每个观测站设控制点共计4 个, 每根断面设变形监测点5个, 共计60 个变形监测点。此外, 整个监测网的网形必须要科学, 图形结构要合理, 最后整个监测网的观测站和基准控制点要经过测量平差处理。因为地铁线路的带状特点,监测基准控制点一般布设在隧道两端稳定区域范围内。 整个监测系统的全站仪观测站、基准控制点和变形监测点的点位分布图如图2 所示。

通过安装仪器房可以使监测系统24 小时自动化运行,完全可以满足甲方要求的监测频率。

信号传输线路的布设

为实现本监测方案良好的数据通讯, 考虑到实地监测的距离在隧道中部,距离较远, 本系统采用无线数据通讯模式。隧道无线通讯的特点是传输距离长、速度快、受外界环境影响小、抗干扰能力强、费用低廉。为了保证各仪器的通讯数据的安全快速传输,系统的现场控制室采用一台32口串口服务器对仪器进行管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我们采用无线数据通讯模式来保证信号传输的可靠、高带宽和先进性。该方式具有传统模拟方式无可比拟的高效性能。

48 634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