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重于泰山专题片【实用5篇】
【导言】此例“生命重于泰山专题片【实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命重于泰山专题片【第一篇】
安全意味着责任,一个人的安全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多地是对关心你的家人负责,安全又等同于效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观《生命重于泰山》专题片心得感悟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观《生命重于泰山》专题片心得感悟12021年的6月是第二十个全国“安全生产月”,而在这一天《生命重于泰山》电视专题片同步上映,为我们讲述了有关安全生产,合法生产,工人安全的重要性的一部专题片,不仅是督促各大生产单位做好工人安全保障设施,也是为了提醒广大一线工人朋友们,注意安全,重视安全,只有将安全列为岗位工作的第一位,才能在为祖国做贡献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辛勤劳作后的幸福与美满。
不重视安全,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也是对所有一线生产工作的不负责,我们只要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理念,牢牢刻印在心中,这样才能更好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真正的将安全责任扛肩上,落在行动之中,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做到两个“维护”之中。
身为一名一线在职工人,我认真的观看了《生命重于泰山》这一专题片,看完之后,更是深深的感受到,在各行各业中,安全都应该是我们最为重要的东西,不管是身体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如果不重视安全,最后一定会因为不可避免的意外,威胁到我们的个人生命安全。
我们每个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是父母最爱的孩子,是爱人坚实的支柱,是孩子最为安全的壁垒;因此为了父母、为了爱人、为了孩子,我们都要将安全深深的记在心中,时刻不忘安全生产这一头号法则。
《生命重于泰山》最令我深有感触的,就是一例因为麻痹大意,最终所酿成的生产安全事故,不仅工人受伤,领导也为此受到牵连,家人失去亲人,孩子失去父母,这是我们最值得深思的事情。只有重视安全生产,将生命视为最高存在,我们才能将事故排除与身边,将健康安全带回家中。
我们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工人与各个环节互相结合,只有把握住最基本的安全问题,才能将安全隐患降至最低,不然只要我们出现松懈大意,那么安全事故迟早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生命重于泰山》是一部值得所有工人朋友观看的电视专题篇,它可以提醒我们,只有重视安全,我们才能将自己的生命牢牢的守护住,不重视安全问题,不仅害了自己,也给我们最爱的人带来悲痛与哀伤。让我们保护好自己,重视工作生产中的各个安全事项!
观《生命重于泰山》专题片心得感悟2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说只有一次,只要是热爱生活的人,都会珍视自己的生命,树立生命安全观,以意识指导行为,在行动中强化意识,热爱生命,珍视生命。在生活中,无论处于什么行业,我们都要注重安全,安全就是幸福,只有拥有生命的安全,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
通过观看专题片《生命重于泰山》,让人内心甚是感慨,感悟颇深。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如何牢固确立这一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的安全工作,我认为,必须上下同心,讲究科学,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说起安全生产,严是爱,松是害,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和认识程度远远不够,为了生命,我们必须要拿出实际行动保护好,切莫往后出了事情才来后悔。
《生命重于泰山》,这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专题片,认真观看后,总有一番深刻的收获。内心感受安全对于生命的意义,实在是重于泰山,感慨颇多。安全生产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切工作的真谛。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企业要想寻求更大发展,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就必须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所以从这部专题片,其实我们可以感悟到安全对于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企业能否更好地发展下去,安全的维护也是必不可少的。
时展的步伐是永远都不会停止的,企业公司也不例外,近几年,集团公司、公司对安全环保工作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严,可以说,在当前形势下,安全是政治、是大局、是稳定、是和谐,更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作为基层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断提高对安全环保工作的认识,增强抓好安全环保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除此之外,在日常工作当中,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摆在第一位,不断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总之,安全生产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为了能可持续发展,安全问题永远都不可忽视!
观《生命重于泰山》专题片心得感悟3美好的六月是大家期待的一个月,生命如如流星一样,让我们就如飞火一般让人留恋,就好像这个季节一样让人难以忘记,蒸蒸日上,兴旺腾达。同时六月份也是安全生产的季节,不仅是我们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家人负责,更是对员工的负责,对企业的负责,这不仅是关乎你我的安全,也是关乎每个人防止财务损失的保障之一。
安全就是第一,企业的安全第一个就是来源安全,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安全这两个字。企业的生产顺利开展,企业的长期发展都需要每一位员工的安全而组成。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对企业造成很大影响,只要员工通过安全的教育,不断地去强化安全意义与实操,才能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只有生产实现了安全,企业的效益和发展才会有保障,整个企业才能良好运行。只有企业实现了效益,员工才能实现自我的效益。
只有做好安全措施的落实,打好安全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加强责任感,才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对于安全具体的个人学习感悟以及具体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我们要认真学习国家、集团公司及公司的各项法规、规定、制度,提高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并在日常的工作中严格遵照执行。做到安全生产无漏洞,监督到位,措施到位,各种监护到位,对于运行中设备我们要谨慎后行,应做到心思缜密,不要盲目的以己之力独自完成。
二、加深学习深度,加大管理打击违章现象的力度,使每个人感到生命可贵的意识,从而杜绝此类的现象发生,对于安全的防患意识一定要做好认真执行,做好每一步细节上的杜绝,并不断地加强安全紧急救生的实操。
三、工作之前要做好深入了解火灾隐患分析,避免人身安全以及财务的伤害。做让你和一件事情之前都要做好百家事的态度,不要马虎了事,对待工作任何一项工作,尤其是在安全上,更要仔仔细细做好每一步,保证好防患于未然,也是为了大家美好的明天!因此我们都要行动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将安全时刻牢抓,永不放松铭记安全在我心中,安全在大家的心中,这样才能一起携手共创造更好的明天。
观《生命重于泰山》专题片心得感悟4安全第一这几个字常常伴在我们耳边,每次出门时我们的长辈总是开口第一句便是安全第一,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当中,最渴望听到的便是安全这个字眼了,可见安全已经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一个因素。
而观看了《生命重于泰山》的专题片,感触很大的便是对于安全知识的认知,同时也明白了无论是生活当中,还是工作上,安全意识切记不可无。而所谓的安全就是要在工作当中时刻保持着警惕性,防患于然,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当我们要去任何一件事情优先想到的便是安全这个问题。
现如今随着时代高速的发展仍然还是有一小部分的人把安全当成儿戏,有的时候因为一点点安全上的疏忽而导致丢了高贵的生命,不仅对于社会影响很大,但更多的是对于身边的朋友,家人其代价是无比大的,至此呼吁全国人民在时时刻刻牢记安全的重要性,而提高安全意识是我们当下最为主要的学习任务之一,我们要时时刻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树立安全至上,砥砺前行,把安全第一的原则性宣传到每个人的耳边,为安全树立一个新的榜样。
最后为了使我们在安全生产管理上所作的努力取得最佳效果,到达有效地防患于未然,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既定目标,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发动群众,群策群防,全员参与。有必要对《安全生产法》进行再学习、再宣传、再教育,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帮忙和引导大家构成共识,实现思想上再统一、认识上再提高、防控职责上再明确。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巩固和创新,努力走出一条适应本单位安全管理、操作性强的管理路子,时刻坚持良好的、稳定的安全生产局面,做到筑牢防线、长抓不懈、警钟长鸣,为建设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安全,一向以来,我们关注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安全事故都会让我们胆战心惊,想到万一发生在我们的身上会是什么情景,尤其是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简直让人防不胜防,我们也只能加强教育。时刻保持着警惕性,那怕是小事做起,都要时刻以安全为主,只有常常把安全放在嘴边,才能共创美好的未来。
观《生命重于泰山》专题片心得感悟5观看《生命重于泰山》专题片,让我们知道了安全的重要性,生命是宝贵而脆弱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安全隐患都像凶残的野兽般盯着我们麻痹的神经,我们不能因为忽略了那些潜在危险而没有了防范意识,一次次的悲剧发生应该让我们时刻敲响警钟,安全就是我们生命的支点,如果我们不注意安全,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我们要知道生命重于泰山。
观看《生命重于泰山》我们可以知道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安全是在工作中时刻围绕在我们工作的主题,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安全生产是涉及到每个员工的生命安全问题,同时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稳定,对于一个人来说,安全是一种幸福,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却是生产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安全生产既是人们生命健康的保障,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对每条生命的关爱,不能只是美丽的词藻,而是要真真实实的付出实际行动,生活中有那多因为对安全意识的疏而付出生命的例子,我们应该以此为戒,我们必须吸取血的教训,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
安全是什么?安全是一种责任。什么为责任?责任就是做好自己分内应做的事。在工作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忽略细节问题而让自己身处于危险环境当中,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当中要加强注意细节,保证自身与他人的平平安安,这就是一种负责,安全是一种经验,每出一个事故,都能总结一二三条的教训,而这些经验的日积月累,就会成了我们的规章。
生命重于泰山专题片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 西部电影 新西部电影 现实主义 《可可西里》 人性
在中国广袤无垠的西部,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古朴而原始的民族风情永远都是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热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经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现在更是以其历史和现实在中国百年电影传奇中留下了最富中华民族本土文化意识和特征、并具有现代影像表述语言的西部电影。80年代中期到晚期,《人生》、《黄土地》、《红高粱》、《老井》、《孩子王》、《黄河谣:》等一批佳作的纷至沓来,使西部电影步入辉煌和鼎盛时期,甚至还一度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代名词。但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电视传媒及影像出版业包括盗版影像制品的迅速发展。由于网络文化的逐渐入侵,更由于好莱坞全球化霸权主义的电影文化扩张,致使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众所周知的“滑坡”现象,这种创作的不景气与市场的受冷落,使西部电影如同众多国产片的遭遇一样好景不在。“尽管整个90年代不乏有《双旗镇刀客》、《筏子客》、《炮打双灯》、《在那遥远的地方》、《黄沙·青草·红太阳》、《秦颂》、《一棵树》、《西夏路迢迢》等优秀西部片,但除了个别作品大有反响之外。大多数作品因为缺乏集团冲击力和规模效应的烘托而反响平平”。
进入新世纪后,西部电影又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曙光。2002年《美丽的大脚》由于在第22届金鸡奖中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女配角四项大奖。而使西部影人又恢复了往昔的自信。影片捧得四项金鸡奖大奖的业绩虽然不能替代市场回报的落差,但却使一直关注西部电影生存与发展的人们心头为之一振。更有人誉之为“新西部电影的第一部作品”。虽然《美丽的大脚》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但这部影片的局限性在于它所关注的文化视角还仅仅驻足于一种区域性、全国性。并不具有一种共通的世界性乃至前瞻性的文化胸怀。但《可可西里》这部影片的出现,无疑使西部电影重新具有了一种世界性的胸怀。这部影片就像当年的《黄土地》、《红高梁》、《老井》一样。不仅具有一种民族性,也有着一种世界性(如《可可西里》中人与自然的冲突与和谐就是人类的永恒母题)。如果说《美丽的大脚》标志着新西部电影发端的话,那么《可可西里》则无疑标志着新西部电影的崛起《可可西里》不仅获得了第24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41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和最佳摄影奖,更是获得了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而陆川本人凭借此片荣获第一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奖青年导演奖《可可西里》这部新西部片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笔者以为,这是因为它在传统西部片的基础上有所继承,更是大胆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可可西里》较之于传统西部片,其突破和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传统西部电影现实主义风格的弘扬和拓展
受30、40年代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影响(这一时期代表性作品有《神女》、《渔光曲》、《十字街头》……)以及新时期初期“纪实美学”思潮的影响(这一阶段代表性作品有《沙鸥》、《邻居》、《乡音》……),西部电影也崇尚于一种对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不懈追求。这种纪实性风格的追寻,使西部电影产生了一大批现实主义力作,如《人生》、《野山》、《老井》、《秋菊打官司》、《一棵树》、《美丽的大脚》、《惊蛰》等作品,这些作品由于以其真切地关注现实生活。细微地呈现、剖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力求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高度融合的美学特质而闪耀于国内外影坛,使得中国西部电影具有了迥别于其他风格和流派电影的主流特质,《可可西里》毫无疑问承继了传统西部电影里的这种纪实风格,在此基础上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与创新。这主要体现在:
1.1、在故事情节的改编上
传统的西部现实主义力作大都改编于文学作品,虽然这些作品也来自作家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能动性反映,但这种能动的反映在作家、导演进行心灵化地创造过程中。必然会对现实进行一种合理的粉饰和美化,同时也会加入作家、导演的一些主观意念和思想道德评判。这些作品如《人生》改编自路遥的小说《人生》,《野山》取材于贾平凹的《鸡洼窝人家》,《老井》取材于郑义的小说《老井》,《秋菊打官司》取材于陈源斌的《万家诉讼》……而《可可西里》却有着具体而真实的事件以及人物原型: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羚羊,随着欧美市场对沙图什披肩需求的增加,其原料藏羚羊绒的价格暴涨,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可可西里。短短几年间,百万只藏羚羊几乎被杀戮殆尽,残存不到两万只。1993年起,一支名为“野牦牛”的武装反盗猎队,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志愿加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这支由“临时工”组成的队伍在可可西里腹地和盗猎分子进行了无数次浴血的奋战,两任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牺牲《可可西里》就是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因而在影片的纪实性上。《可可西里》要远比传统的西部现实主义作品来得客观和真实。
1.2、在人物表演上
传统的现实主义西部片大都是选用一些职业演员来担当影片的男女主角。依靠他们的精湛演技在影片里取得一种神似的生活质感。以求实现一种非职业化的演出效果,而绝少使用非职业演员去强化影片的真实(《老井》中张艺谋所扮演的孙旺泉是个例外)。这些影片如《人生》里的高加林、刘巧珍(周里京和吴玉芳),《野山》里的桂兰、灰灰、秋绒、禾禾(岳红、辛明、徐守莉、杜源),《老井》中的巧英、喜凤(梁玉谨和吕丽萍),《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巩俐),《一棵树》里的朱珠、王旺(奚美娟和陈大力),《美丽的大脚》里的张美丽、夏雨、王放映员(倪萍、袁泉和孙海英)等等。在《可可西里》中,除了导演在选用部分不大出名的职业演员担当主演,以取得一种非职业化的演出效果外,更是选用了一大批非职业演员来参与演出,而由于这种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演出有机地契合在了一起。从而使影片达到了一种原生态的真实。这正如导演陆川自己所说:“我选择的演员是尽量接近实际生活中的巡山队员,有的甚至是有过这种真实经历的人,当然主人公队长需要选具有表演经验的职业演员,扮演巡山队长日泰的藏族演员多布杰就是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他是一个有鹰一样的眼睛、坚毅、粗犷的男子汉,业余演员中,有原来的巡山队员,也有原来的盗猎分子,他们在演出中体现出令人不容怀疑的真实感,有的人因为原先是盗猎分子,有过被打被关的经历, 在拍摄中表演被殴打的情景时的那种状态,真实得让人忘了这里是在演戏”。
《可可西里》的演员阵容是由部分专业演员与非专业演员混编而成的,他们都有影片所需要的“血与泪”与在生命禁区为生命而搏斗的“生命体验”,陆川认为也只有他们本色、日常生活化的表演才能传达出那“血与泪的生命体验”。从另一方面。《可可西里》的创作成果,也是导演陆川长期体验的结果,是他亲赴可可西里之后,包括在拍摄过程中的生命感悟之成果。摄制组一百多天的拍摄,实际上是一次生命的历程,是一次对“死亡”、对“人在绝境中生存挣扎”的体验,为了拍摄这部影片,陆川先后“三进可可西里”,用在可可西里高原上的真实境遇给观众视听感受上带来了一股强大的纪实性冲击力。
2、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切揭示和袒露
“开掘人和自然关系的新层面,以多种手法揭示自然在人类生活中深刻、微妙的非物质作用,人对自然的主动性和自然对人的主动性,以及两者的相互渗透,”是传统西部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这是因为西部自然景观的雄奇和待开发以及在辽阔土地上生活的疏落的人群,处于商品生产十分不发达的现状中,横向联系较少,而与自然的直接交往相对更多,这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包孕了更多的审美内容。具体表现在《黄土地》中,黄土地和黄河既是影片银幕形象构成中有相对独立美学意义的组成部分,又是西部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一种生存象征。影片一开始,首先是摄影机以大远景和大全景横摇所摄录的黄土地盖满银幕,然后我们才看到了顾青像一个小白点似的身影渐渐走来。可见,在人与自然的二元构图中,自然比人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在《一棵树》里,通过西部荒漠中的一对夫妇,一个家庭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传统的陈规陋习,人生的不幸遭遇的奋力抗争,展示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气质。并透视出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内在动因。
而在《可可西里》这部影片中,人与自然关系超越了传统的人与天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人与厚土型的传统文化关系,而主要是以人与动物关系为主来探讨深层次的人性问题和审视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在这部影片中,自然对人的作用主要是从潜隐的陶冶、涵养方式表现出来的,而这种作用总是和社会文化环境水乳交融在一起的,陆川导演很少着意去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是依稀从银幕画面所造成的默默的氛围中感觉到那么客观、冷漠、节制。也因此,《可可西里》大量的长镜头运用将“可可西里”中的人,人在环境中的绝望挖掘得极为深刻。司机在风雪中等待救兵、刘栋陷入流沙后静默的沙漠、马占林们一路走过的雪山以及雪域群山中迷漫的风沙增加了可可西里的神秘感和人物的宿命感。长镜头下那种安静、内敛的力量使得“可可西里”那种崇高感、神奇感表露无疑。影片中大量的自然场景,“构成了人物生存境遇的物质空间,同时又将它看作是作者自己的视点,是作者现实感的一种外化。这是显示作者现实认识和现实阐释的重要笔触。这种自然造型远离了许多现有文本,远离《黄土地》中那种强化构图镜头后面的呼喊和悲怆。”也因而,影片在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为真切和深刻。
3、《可可西里》丰富了传统西部电影的样式和类型
“中国西部片是中国第一个以地域文化资源为内容的类型片,其电影美学价值在于开辟了一条通向尚待开采的文化富矿的通道”。西部电影现在存在着这样几种类型:一是以《人生》、《老井》为代表的文化片:二是以《黄河大侠》《双旗镇刀客》、《天地英雄》等为代表的武侠片:三是以《红河谷》《黄河绝恋》为代表的具有本土语境和异域情调相结合的电影类型:四是以《东归英雄传》、《成吉思汗》、《嘎达梅林》等为代表的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片,五是以黄建新系列影片为代表的“西部都市风情系列”。《可可西里》在以上五种类型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惊险电影样式。巡山队员强巴的死,一开始就使影片充满了惊险和悬念:盗猎分子又进可可西里了,于是巡山队长日泰马上召集队员进可可西里去追踪和抓捕这些盗猎分子,但这些盗猎分子如同鬼魅般忽然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剥去羊皮的藏羚羊尸骨,更糟糕的是。一名巡山队员冷不防倒在冷枪之下。风雪中。继续追赶盗猎分子的巡山队员已濒临绝境:车辆抛锚、汽油耗尽、食品短缺、大雪封山。但盗猎分子却一直也没有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随着银幕上时间的一天天推进和在可可西里的一步步深入,观众的神经也丝毫不停地跟着剧情游走,去跟巡山队员一起去追寻盗猎者的痕迹。所以日泰带领巡山队员能否追捕到神出鬼没的盗猎分子,这无疑是影片的最大悬念,这个悬念大大强化了影片的惊险意味,颇有希区柯克惊险片式的风格。
生命重于泰山专题片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泰国北部;跨境山地舞蹈形态;舞蹈教育;大学课程
一、泰国北部跨境山地民族以及舞蹈概况
泰国山地民族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东北部山区,包括苗(miao, hmong, meo)、瑶(yao, mien)、傈僳(lisu, lesu)、拉祜(lahu, mussur)、阿卡(akha, ekaw)、克伦(karen, kariang, yang)等20多个少数民族及其支系。山地民族寄居的地方,可以说是原始生态舞蹈的海洋,特殊的地理地域特征、气候条件、农耕经济形态等因素造就他们的传统舞蹈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特征,以及宗教特征。其舞蹈形态还处于较为原始、古朴的状态,集中体现了山地民族民俗、宗教、生产、生活的状况。
山地民族勤劳、智慧、善良而坚强,在漫长的族群迁徙途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他们用舞蹈的形式,真实、直观地记录了迁徙过程中先辈们用勤劳的汗水甚至是鲜血、生命换取的宝贵的生活、生产、战争等经验,并感召后代子孙以自强不息的顽强的抗争精神来优化生存环境:由于山地民族的聚居地大都远离都市,虽然风景宜人、山清水秀,可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瘟疫、疾病时常在村落里困扰着村民以及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家畜,没有现代医疗条件,就用舞蹈来“治病疗伤”、驱除邪恶;很多山地民族处于半山农耕经济状态,生产力水平底下,基本上处于靠山吃山、就地取材、刀耕火种的原始自然经济状态。当年的气候条件决定人们的温饱,降雨量的多寡主宰着村民的衣食住行。为了来年庄稼长势旺盛,获得丰收,人们通过舞蹈来企求风调雨顺、消除虫害。论文 毕业论文
舞蹈,还作为他们与上帝、祖先通灵对话的工具,成为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灵的寄托。有了舞蹈,村落头人、巫师、摩批的威严显得神圣不可侵犯,因为他们是村落的守护着,同时也是领舞者。在阿卡、傈僳族等村落,举行仪式前所跳的舞蹈,都必须由头人、巫师或者摩批领舞,在他们家里面先跳过之后方可以全村人参与在特定的场所跳。所以,舞蹈,在人们的意识里是神圣的,他跟想象中的神灵、祖先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赋予舞蹈和祖先、神灵一般无穷的魔力。而人们只要投入到舞蹈中,也就受到了神和上帝的庇护,就会变得健康、强壮从而坚不可摧。由于受到上述各种因素作用,泰国北部山地民族舞蹈形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舞蹈形态具有较浓郁的原始宗教特征;(二)、不同山地民族舞蹈形态的内涵、风格特征各异、个性特征突出;(三)、舞蹈文化在民俗活动、宗教仪式里占主导。
二、泰国北部跨境山地舞蹈在教学中的运用现状以及走入课堂的必要性
1、让跨境山地舞蹈走入大学课堂,是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说到底,舞蹈就是人体反映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的写照。泰国北部山地民族踏着先祖留下的粗拙足迹,唱着先祖灵魂编织成的单纯而神秘的旋律,创造了灿烂的舞蹈文化,开辟了属于族群的一片净土。
大部分泰国跨境山地民族如苗(miao, hmong, meo)、瑶(yao, mien)、傈僳(lisu, lesu)、拉祜(lahu, mussur)、阿卡(akha, ekaw) 等均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历史上曾同属起源于中国甘青高原的氐羌族群。山地民族的先民顺着湄公河流域经过漫长的迁徙过程进入泰国境内。他们的根是在中国,所以,他们的舞蹈形态很大程度上还有很多中国境内山地民族的痕迹,如:以腿部动作为主。从舞蹈形态的文化内涵来说,几乎跟境内的有着惊人的相似甚至是雷同,如:跨境拉祜族舞蹈“拜神树”“风吹谷子倒”“ 跳鹧鸪”“ 藤子上树”等,以及跨境苗族舞蹈“吹芦笙”“送葬”等,其舞蹈名称、步伐套路和境内是一样的,而他们的很多宗教仪式、民俗活动以及在仪式上跳的舞蹈,其风格甚至比境内的还要古朴,换句话说,由于远离都市,村落里的舞蹈形态还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污染”,仍然保留着古朴、原始的风格特征。尤其是宗教舞蹈文化,是散落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泰国北部地区璀璨的文明碎片之一,撷取泰国北部地区跨境民族原始生态舞蹈这一文明碎片,走进大学课程,拼凑成完整的、美丽的图案,形成具有一定教学训练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教学组合,或者通过对原始素材的提炼、加工,形成舞台艺术作品。在此过程中发现文明传承的密码,为保护、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2、在大学课题里充分发挥其美育教育功能。
舞蹈的教育功能,是舞蹈的意义所在,通过舞蹈的审美教育,在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上给人以影响。但它不是以某种抽象的道德原则进行说教,而是把道德准则通过审美功能体现出来,使人从情感上受到感染,发自内心地体验到这一原则的崇高性,把它变为自己内在的心理欲求。过去历史上一些有见识的统治者也重视舞蹈教育,原因就是他们也懂得舞蹈教育功能这一特征。如中国古时周代,"设乐师掌国学之政,教国子小舞。凡舞,有恢舞,有羽舞,有皇舞,……"《周礼•春宫》,其目的就是利用舞蹈的审美功能,潜移默化地把一整套封建道德礼教观念,输入贵族子弟的思想情感之中。 从美学的角度上说,舞蹈的这三种功能,就是真、善、美这三方面的作用。认识功能是真,教育功能是善,审美功能是美。但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辩证统一。在正常的情况下,舞蹈艺术总是作为真善美的统一整体来对人和社会发生作用的。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举行一些公益性活动外,笔者认为,以山地民族舞蹈为载体,让博大的民族文化之精髓渗透到学生的心里无疑是一项有着特殊意义的举措。
3、泰国以及中国境内,跨境山地舞蹈纳入舞蹈专业课堂现状简析。
笔者在访问清迈皇家大学艺术系、国家戏剧学院等高校时,曾和这些高校的舞蹈专业老师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切磋。我们感到:现在他们的课程设置主要针对泰国的传统舞蹈、孔戏等,而对山地民族的舞蹈仅仅限于了解、适当接触,而没有正式纳入课程教学的建设范围。也就是说,还没有正式进入大学课堂形成必修科目。而在国内,专业舞蹈院校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或者专州综合艺术院校的民间训练体系,基本上围绕中国四大民族舞蹈来展开,跨境山地民族舞蹈教学仅仅限于限修课,可有可无,甚至一片空白,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在专业的舞蹈院校,更应该让跨境山地舞蹈走入大学课堂,要使舞蹈教育事业真实意义上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实现“国际化”,只有走“民族化”的道路。毕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性的”。
三、泰国北部跨境山地舞蹈形态纳入大学课程的途径、措施。
侧重、健全艺术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把整个湄公河次区域舞蹈文化形成大学必修课程。
1、形成基本功训练体系
基本功是学习其他舞种必须要具备的基础能力,是所有舞蹈课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避免生态舞蹈“西洋化”,结合湄公河次区域舞蹈文化特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基本功训练课程体系——“民间”基训。而尽量不采用传统芭蕾舞基本功训练体系(当然可以有所吸收,但尽量以经过提炼的“民间”基训为主体)。另外,基本功训练课程里所用的伴奏音乐也尽量采用本民族的音乐素材。
2、形成民间舞蹈组合训练体系
以本土化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为民间舞课程的主干内容:阿卡族舞蹈、拉祜族舞蹈、花腰傣、佛教舞蹈、泰族舞蹈、缅甸舞等。
这里有两个教学任务必须按步骤完成。民间舞教授的过程也就是动作元素组合提炼的过程;除了在练功房里,面对镜子再现其原始风貌外,更重要的还是在原来基础上进行雕琢、加工,形成既具有训练价值又不失去其原始风格特征的次区域民族民间舞蹈组合。
另外,除了次区域本土舞蹈外,还应该教授一些相互具有历史渊源的舞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对比与鉴别,这样就可以更正确快速地把握所学主干课程内容的风格特征。
3、形成单一舞种创作排练剧目或者形成能体现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舞蹈文化历史渊源的舞蹈诗或者舞剧
剧目排练,简单的说,也就是把课堂里面单一的训练内容再经过加工、创作,升华成为能够体现、反映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特征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形态,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把最原生的原创乡土舞蹈精髓以新锐的艺术构思全新整合重构,创造出独具浓郁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舞蹈文化特征的民族风情并通过专业舞台进行展示。
四、结论
生命重于泰山专题片【第四篇】
《忠烈杨家将》
导演:于仁泰
主演:郑少秋,郑伊健,于波,周渝民,李晨,林峯,吴尊,付辛博
类型:古装、战争
上映时间: 2013年4月4日
于仁泰打造摩登古装片
仔细算算《忠烈杨家将》已经是导演于仁泰,继《霍元甲》蛰伏了七年之后的作品,提到新作的风格定位,于仁泰表示,“虽然这是一个旧故事,但我要出一部充满青春气息的摩登古装片,标准就是剧本要精练,台词不能矫情,动作戏要震撼,节奏一定要爽。”于仁泰还笑说,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心态却很时尚。
从演员阵容及造型就可以看出,《忠烈杨家将》被定位为“摩登古装片”算是实至名归――从老帅哥郑少秋,到由郑伊健、吴尊、周渝民、林峰等组成的杨家七子,清一色全是当红的型男。谈到这次选择演员的标准,于仁泰更是直接表示,“酷就用,不酷就不用”。
完美特效百分百还原金戈铁马
作为一部不折不扣的男人戏,电影《忠烈杨家将》的大体故事框架故事,取自传统故事中最为惨烈的金沙滩、两狼山之战,讲述了杨家七子冒死救父的故事。
据介绍,《忠烈杨家将》为还原宏大的古战场以及残酷的冷兵器战争,该片动用了大量马匹参与拍摄,平均每天多达500匹,更有专职人员每天“伺候”这些战马。实拍时,杨家7兄弟冲锋在前,后面还跟着几百匹马,一旦不小心跌倒,便会发生不堪设想的踩踏事件。
除了真实拍摄的战争场面之外,《忠烈杨家将》的后期制作也是一大亮点,预告片中巨石阵“轰炸”两狼山的画面就让观众印象极深。其实电影在一年多以前就已完成全片拍摄,之后便由导演带影片远赴澳洲,进行长达一年之久的后期特效制作。电影的上映日期才一再延后。
最强帅哥卡斯揭角色终极宿命
之所以《忠烈杨家将》还为上映就引起这么大的关注,片方在上映更是自信满满开出3亿票房的期望,除了片中郑少秋的杨令公、徐帆的佘太君片外,最强卡斯的“杨家将”功不可没,郑伊健扮演的大郎、于波扮演的二郎、周渝民扮演的三郎、李晨扮演的四郎、林峯扮演的五郎、吴尊扮演的六郎和付辛博扮演的七郎。
生命重于泰山专题片范文【第五篇】
你会想到什么?
红火的剪纸、风趣的皮影戏、栩栩如生的木偶……
这些记忆深处的欢乐一件件跳了出来。质朴、亲切的艺术形式曾带给我们欢欣雀跃,热闹、活泼的表演风格曾令我们叹为观止,幕后勤奋、执著的民间艺术家们更让我们心存感激。
城市依然喧嚣而忙碌,落地玻璃不再眷顾“剪纸”,电动玩具、动画片更是取代了“皮影”和“木偶”的地位。
与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受到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危害。人们价值观的改变、社会形态的变迁、传承人的断层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式微、甚至消失的危险。
社会的发展应当是一个兼收并蓄的过程,多元文化相互补充,不该把“遗忘”作为前进的代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过程也正是中华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其中蕴含着祖先特有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民族情感。
在岁月的长河中,一颗颗凝聚了民族智慧的明珠见证着历史。我们不想看到它们的光辉渐渐被城市的霓虹吞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不言而喻。
令人欣慰的是,一批肩负着传承使命的民间艺术家从未放弃,仍然在寂寞中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欢乐、忧虑、自豪和困惑,且听他们把个中滋味一一道来……
范正安:我的心病是“人”
63岁的范正安是“泰山皮影戏”的第6代传人。泰山皮影是清朝光绪年间发源于山东省泰安市的古老绝活儿,演出时,他独自坐在幕后,神情专注、字正腔圆、手脚并用,铿锵锣鼓声伴着朗朗对白,手中的人物活了一般,演绎着正义与邪恶的交锋。这正是泰山皮影与众不同之处――所有的表演都由一个人来完成,又称“十不闲”,也就是“五官、四肢、脑”同时运用,最大程度地考验着艺人的协调性和熟练度。
范正安13岁师从刘玉峰师傅学习皮影,8个徒弟中只有他最终坚持了下来,泰山皮影的经典曲目《泰山石敢当》在他手里已经演绎得炉火纯青。随着对泰山皮影越来越深入的了解,范正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构想,他尝试着把新内容融入到作品中去。在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上,范正安创造性地一分为二――师傅传下来的曲目原封未动,充分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自己创作的新曲目与时代结合,抓住现代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心理特点。这样既保留了真实的历史,又避免固步自封,使这种表演形式在民间蓬勃发展。
现在,范正安还在继续着新节目的设计与改进,他一人包揽了从道具、剧情、台词到表演的所有事宜。泰山皮影的精髓就是强调“独立”。此外,范正安一直在思考推广泰山皮影的方法。考虑到泰山皮影中的人物讲的都是山东当地的方言,很多人尤其是南方人听不大懂,影响到了观众对剧情的欣赏,范正安想到用“同步字幕”来解决这一难题。“技术上难度倒不大,增加一台普通的投影仪就可以,不过这就需要另一个人来协助了。”范正安说,“很想在实践中看看效果到底怎么样。”
谈到传承人,范正安很认真地说道:“我没有接收外面的徒弟。很多人找过我,我都没收。我看得出他们不是真心爱这个,他们是有目的的。看到近两年皮影戏慢慢热起来了,就想从我这儿学上个一两段,然后出去表演挣钱。这种功利性的我不教。我要的是‘热爱’不是‘盈利’。”
这项独门绝技在家族内部默默地延续着,三十多岁的儿子和女儿是泰山皮影戏的第7代传人,11岁的外孙女和9岁的外孙学习皮影戏也已四五年了,第8代传人的重任落在了他们肩上。
最近,泰安市文化局、群众艺术馆正和范正安商讨组建培训班的事项,不过,很多细节尚未落实,一切才刚刚开了个头。“政府也越来越重视这个事,我希望能尽早有个专门的场地。泰安是旅游城市,想找个地方费用太大,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达不到的,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范正安强调,“不过我最大的心病还是‘人’,什么场所啊,经费啊,这些再怎么困难也能克服,可传承人真的是一件大事,千万不能让这门技艺失传!”
目前,泰山皮影戏已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中。谈到未来,范正安充满信心,当地文化局已经将泰山皮影戏列入到5年保护计划之内:2008年,泰山皮影戏的全部曲目均以文字、影像的形式整理完毕,形成完整的剧目;2009年,为泰山皮影戏建立固定的演出场所;2010年,招收不低于10名学员;2011年市文化局组织相关专家权威举行学术研讨会,对泰山皮影戏进行研究和评价;2012年,完成从制作、创作、演出到市场开发的一条龙规划,扩大泰山皮影戏的知名度。
范正安不回避“市场”,“‘市场’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与保护和发展并不冲突,关键是适当的方式。单靠国家、政府的拨款是有限的,只有走到群众中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才更加有生命力。”
刘静兰:只是想为后人留点什么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双巧手,只看到一团火红在手中翻转着,不一会儿,一只乖巧的小猪便跃然眼前。每当拿起剪刀的时候,刘静兰的心就会安静下来,完全沉醉于剪纸的魅力。
刘静兰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妇女,8岁开始接触剪纸,当时是因为看到自家的窗花不如别人家好看,争强好胜的她便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让家里的窗花又喜庆又漂亮。最初跟着同村妇女学,十几岁时,刘静兰剪出的窗花已经像模像样了。随着技能的提高,她不满足于总是按照老花样来剪,逐渐将自己的灵感融入到剪纸中去,一有机会就拿着作品去请教美术方面的专家、教授。
刘静兰说:“爱一个东西就老是要琢磨它,想着怎么才能做得更好,不然我心里放不下。”与剪纸结缘40多年来,刘静兰对剪纸的学习、钻研始终未曾间断过。凭借对剪纸发自内心的热爱,刘静兰源源不断地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代表作有《十二生肖》《草原吉祥》《三羊开泰》《老窗户》《月光》等,并有二百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和国家博物馆收藏。另外,部分剪纸还被国家邮政总局选为邮票、首日封、明信片的图案发行。
总的来说,剪纸在民间的根基比较牢固,想要学习的不乏其人。刘静兰介绍,现在学剪纸的大概有两类人:岁数大一点的,有古老的情节,喜欢把剪纸作为消遣,同时也可以赚点钱补贴家用;小孩子也有学的,家长希望他们多一门技能。但真正愿意把剪纸当作一项事业的人却少之又少,这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
刘静兰认为剪纸最大的特点是独一无二,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的特点和创意。现在市场上也有大量机器印制的剪纸在出售,可其中原创的韵味已经完全没有了,剪纸的精髓在这里无法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家户户已不再使用木格窗,更别提贴窗花了,人们一般把剪纸直接挂在墙上。渐渐地,剪纸不再是逢年过节才出现的装饰品,它们进入了百姓日常的生活。刘静兰把新鲜元素注入作品中,大胆地推陈出新,她说光靠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图案是不够的,剪纸也应该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贴近生活、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成功。
刘静兰最大的心愿就是趁着自己精力旺盛的时候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她笑称自己做事情慢,最近社会事务又多,创作的时间比以前少了。现在得好好把脑子清理清理,争取将心中的想法都落实下来。
“等我有一天没了,我希望能给后人留下点什么,这也算是我的一点价值吧!”刘静兰很认真地说。
李天明:我该把绝活儿传给谁?
一旦耍起木偶,李天明便立刻进入了状态,矫健的身手、浑厚的唱腔、精湛的技巧,很难相信这表演竟出自一位67岁的老人之手。李天明自豪地说:“活人能做的动作,汉调桄桄杖头木偶都能做得很好。”
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是陕西省汉中市的地方剧种,因在表演过程中用梆子击节发出“桄、桄”之声而得名,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了。它萌芽于元末明初,明代万历年间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桄桄木偶表演中有很多绝活儿:担水换肩、吹胡子、亮靴子、脱衣服等等,这是一般木偶做不到的。
桄桄木偶剧团由汉中市洋县的十几位农民自发组成,没有经费,无人管理。农闲时、春节前后会在周边村镇和县城里演出,平时成员们就在家里做农活。李天明和师弟杨丑娃是剧团的牵头人,也是桄桄木偶的传承人。“剧团收入很少,如果去庙会,十几个人表演,一天一共赚300块;要是在村子里演,观众都是看着给。不挣钱,就是图个乐子。”李天明憨厚地笑着。
1956年,国家在洋县成立了一个木偶剧团,李天明就是从那时开始跟随师傅李德山学习桄桄木偶的。11年后,剧团在中解散了,剧团人员也都流落四方,如今能熟练表演桄桄木偶剧目的只剩下李天明、杨丑娃二人。
虽然汉调桄桄杖头木偶已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种种原因,各项经费仍未落实。桄桄木偶剧团一直处于松散、自然的状态,会表演的农民不断流失,又没有新人加入,桄桄木偶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当时,师傅教戏都是口传身授,李天明把二三十部戏牢牢记在了脑子里,最拿手的是《李彦贵卖水》《唐玄宗醉酒》《竹子山》等。一出戏要十几个人共同协作,其中2~5人耍木偶,剩余的弹奏乐器,一般持续2~3个小时。李天明计划着把桄桄木偶的戏词好好整理一遍,请人记录下来,“就害怕它失传了,对不起师傅。这么多词,最少也得三个月。”
“我现在没有正式的徒弟,有人学也只是学上一点点,表演个简单的还行,那些绝活儿就耍不来了。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向‘钱’看,不挣钱的东西碰都没人碰。桄桄木偶的基本功要练上两三年,谁也没这个时间。”停顿片刻,李天明老人叹了一口气,“我真不知道该把绝活儿传给谁。”
今年6月,李天明接到省里邀请,带着剧团去北京表演了一遭,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一举夺魁,被文化部授予“文化遗产日奖”。这是他第一回走这么远,谈起这次的经历,他仍激动不已,“好几个国家领导人都在台下看呢!”
说到未来的打算,李天明道出了朴实的愿望――去一趟西安,到省木偶剧院买点道具。他说剧团里的木偶还是1994年定做的,早就坏得差不多了。当时是一两百块钱一个,不知道现在涨价了没有。无论如何,剧团是要添置些物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