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纪录片我们在跳舞4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纪录片我们在跳舞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纪录片我们在跳舞篇1
纪录片《舞动了没,》拍摄提纲
总时长:预计约45分钟拍摄时长:预设一个月主题:
在当下校园文化建设欣欣向荣、社团活动推演缤纷洋溢的大背景中,真实再现那些热爱舞蹈,为舞蹈痴狂的文学与传媒学院舞蹈队的引领者杨阳和毕茹欣带领他们的队员们用滴滴汗水和不懈的努力铸造的舞动生活,主要集中反映大学生走近大学校园后对于自我兴趣爱好的发展,校园课外生活,社团实践,团体协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的成长回忆和青春见证。不为人知不为人理解的坚持背后的故事,用无数次的重复来弥补业余动作的不足,用无以累计的的汗水和重叠的伤痛记录舞动中的美丽和激情。简单的舞动,不简单的生活。
意义:
首先,本部纪录片主要着重于记录 叩问 反思 当下舞 蹈的大学生的日常舞蹈训练的过程前后,通过不一样的独立视角影像和访谈来展示舞蹈的大学生丰富的校园生活状态;另外,这也是对热爱舞蹈大学生的关注以及对其从舞蹈训练中、舞蹈后过程中的迷茫、学习、探索、认知,自省、体悟、反思、成长的思考记录。
另一方面,这对大学生团体或者大学生个人性格磨砺,能力的淬炼,人文素养提升过程的一个很独特的记载。
影片架构
本部纪录片主要由 四 方面组成,分别为对于舞蹈队平时训练以及校园杯舞蹈大赛前后;舞蹈队主要负责人舞蹈生活和日常生活;访谈学院领导和各相关学生部门 学生等等的记录。
把握住宏观,体现微观,紧促细节。
(一)日常训练:
主要集中场:所文友楼以及其他教学楼大厅
训练时长:两个月
主要记录舞蹈队从人员组建到正常训练基本动作以及主要负责人对于队员的指引训练。
1.连续记录每天不少于四个小时的单向动作训练和组
合动作训练的过程(晚上中午 全天)
2.针对性的记录队员及其负责人在舞蹈训练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和身体变化,以及队员间的感情交流,舞伴间的默契感和磨合力。
3.抓拍主要负责人之间对于舞蹈动作的试练和琢磨,以及感情的融入,状态的爆发,协调力的凸显、节拍和动
作的统一、柔美和刚强的组合。
4.整体拍摄日渐雏形的基本舞步和上体姿势。访谈队
员的心声和因为动作协商意见不统一负责人之间的矛盾纠纷。
5.男负责人不在的时候,训练的训练时的场景。长时
间训练后的队员们表现出来的状态。
(二)校园杯舞蹈大赛
1.预赛前期 整体阵容的排练。负责人和队员之间动作理解和现场表现的差距。
2.即将参加预赛,前期准备 租借服装,着服试跳踩场。
3.整理服装 修剪发型 进行前期化妆。
4.预赛现场 往往这个时候,是情绪波动是最大的时段,侯场 准备音乐伴奏带 试场地伴奏带出现问题;准备正式上场前的激动与紧张以及二次补妆。正式比赛 音乐伴奏带出现故障 进过多次调节顺利开赛,短暂的4分钟演绎。
5.舞蹈大赛初赛取得良好成绩,女负责人身体出现不适,大家迅速退场。
(三)跟拍舞蹈队主要负责人 日常生活 未能按时的午餐 晚餐。每日训练之后晚上 早上的状态。训练之后负责人对于每日训练的进程效果的思考。
(四)访谈:首先 对学院有关领导进行专访
其次 对学院相关学生部门负责人采访
话题主要可以集中在学生工作以及学生社团活动本身的看法。
访谈主要穿插于影像记录的各个节点上。具体话题需要大家讨论。
(五)舞蹈大赛决赛
1.前期准备 发型 化妆踩点 正式比赛
集体交谊舞取得第一的好成绩
现场是激动后的欣慰,是踏实后的哭泣。骄傲自豪欢喜交织反转。
(六)视角
独立角度:1.拍摄人作为曾今的参与者从已有体会的立场和角度重新体验和认识新的舞蹈和舞蹈人,既是回望过去更是记录当下新人的新舞蹈青春。
2.站在第三视角来理性宏观的记录舞蹈人们的每天的简单训练生活,从而正确的理解和体会舞蹈之内舞蹈之外的那些舞蹈的动静态美,舞蹈的灵魂与精神,舞蹈的持久与耐力、节奏、协调美。
3.以小人物凸显大学生的物质生活以外的那些精神生活,真实贴近现实和舞蹈的大学生涯和珍贵青春。舞蹈的生活,生活的舞蹈,为了青春舞蹈,为了舞蹈而青春。无怨无悔的从冬天走到夏天,用扎扎实实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证明了一切!
作品体裁形式 :
以全纪实小制作“ 记忆青春 舞动灵魂 ”
创作要求 :
以最真实的生活记录,以最简单直接的叙述方式,时间的的回忆,时代的见证,个性化的主宰自我的生活起点和旅程。
创作手法 :
以大量现实的真实生活为大背景下,进行长期跟拍记载生活掠影,与其说是放开视野探寻别人的生活世界,不如紧紧的就近回归自我的生活圈,在清晰中寻找那些被忽略的角落、人群,故事。
表现技巧以具体的单机拍摄
选材标准:
以大量纪录片为指导,学习模仿真是微纪实记录片为引子。贴近生活,了解社会生存,时间和空间的记载,顺序和累积的升华的具体但又不失抽象的简单生活背后的故事。
画面、节奏的阐述
轻快与沉重„„
色调影调、构图、用光
外部节奏与内部节奏
让所有的创作人员看后能迅速明白作品的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和表现重点。
评估:
时间跨度大,工作量大,耗时耗费可能会相当大;另外,目前的时间点拍摄需要评估。对于本作品的拍摄需要大量专业人士指导指正,需要非专业认识进行细节补充和修改。
操作实施上比较困难,但通过各方面的支持还是可以克服的,另外,与被拍摄人员交流人也比较困难。
时间表(待定)
整体基调:
偏重纪实风格;
内容与形式并行,形式为内容服务;
强调年轻人与舞蹈的关系,现实生活与青春的关系;
重要元素:
1、通过寻找视频与讲述的方式,展现交谊舞的魅力。
并希望展现一些新的东西,将会更好。
2、学生团队对舞蹈哲学和生活奋斗,青春酸甜的理解,现实和理想的的碰撞。
最终的总结:
在积极响应建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是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认真落实信息与文化,艺术与人生相结合的社团活动,深刻挖掘当代大学精神与信念,文化传承和现实探索的真实表现;用小人物的简单生活,小团队的坚持不懈,在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体现证明了大学象牙塔中的学子们的”勤奋史””生活史”。通过新的信息精神艺术的传播方式,用新媒体的独特视角记载传播,突破讯息简单实用性传播,真实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世界留住,让熟悉的陌生变得清晰贴近。
我们在喧嚣中,独守一片平淡,在繁华中,坚持一份简单,我们活出的轻松,活来的充盈,活去的有滋有味。人生本来就是一次时光的旅程,期待过去不再只是过去,我们让时间定格,让内心充实,让细节有力。
本文地址:http:///zuowen/
纪录片我们在跳舞篇2
纪录片《舞动了没,》拍摄提纲
总时长:预计约45分钟 拍摄时长:预设一个月 主题: 在当下校园文化建设欣欣向荣、社团活动推演缤纷洋溢的大背景中,真实再现那些热爱舞蹈,为舞蹈痴狂的文学与传媒学院舞蹈队的引领者杨阳和毕茹欣带领他们的队员们用滴滴汗水和不懈的努力铸造的舞动生活,主要集中反映大学生走近大学校园后对于自我兴趣爱好的发展,校园课外生活,社团实践,团体协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的成长回忆和青春见证。不为人知不为人理解的坚持背后的故事,用无数次的重复来弥补业余动作的不足,用无以累计的的汗水和重叠的伤痛记录舞动中的美丽和激情。简单的舞动,不简单的生活。
意义: 首先,本部纪录片主要着重于记录 叩问 反思 当下舞 蹈的大学生的日常舞蹈训练的过程前后,通过不一样的独立视角影像和访谈来展示舞蹈的大学生丰富的校园生活状态;另外,这也是对热爱舞蹈大学生的关注以及对其从舞蹈训练中、舞蹈后过程中的迷茫、学习、探索、认知,自省、体悟、反思、成长的思考记录。
另一方面,这对大学生团体或者大学生个人性格磨砺,能力的淬炼,人文素养提升过程的一个很独特的记载。
影片架构
本部纪录片主要由 四 方面组成,分别为对于舞蹈队平时训练以及校园杯舞蹈大赛前后;舞蹈队主要负责人舞蹈生活和日常生活;访谈学院领导和各相关学生部门 学生等等的记录。
把握住宏观,体现微观,紧促细节。
(一)日常训练:
主要集中场:所文友楼以及其他教学楼大厅 训练时长:两个月
主要记录舞蹈队从人员组建到正常训练基本动作以及主要负责人对于队员的指引训练。
1.连续记录每天不少于四个小时的单向动作训练和组合动作训练的过程(晚上中午 全天)
2.针对性的记录队员及其负责人在舞蹈训练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和身体变化,以及队员间的感情交流,舞伴间的默契感和磨合力。
3.抓拍主要负责人之间对于舞蹈动作的试练和琢磨,以及感情的融入,状态的爆发,协调力的凸显、节拍和动作的统一、柔美和刚强的组合。
4.整体拍摄日渐雏形的基本舞步和上体姿势。访谈队员的心声和因为动作协商意见不统一负责人之间的矛盾纠纷。
5.男负责人不在的时候,训练的训练时的场景。长时间训练后的队员们表现出来的状态。(二)校园杯舞蹈大赛
1. 预赛 前期 整体阵容的排练。负责人和队员之间动作理解和现场表现的差距。
2. 即将参加预赛,前期准备 租借服装,着服试跳踩场。3.整理服装 修剪发型 进行前期化妆。
4.预赛现场 往往这个时候,是情绪波动是最大的时段,侯场 准备音乐伴奏带 试场地伴奏带出现问题;准备正式上场前的激动与紧张以及二次补妆。正式比赛 音乐伴奏带出现故障 进过多次调节顺利开赛,短暂的4分钟演绎。
5.舞蹈大赛初赛取得良好成绩,女负责人身体出现不适,大家迅速退场。
(三)跟拍舞蹈队主要负责人 日常生活 未能按时的午餐 晚餐。
每日训练之后晚上 早上的状态。
训练之后负责人对于每日训练的进程效果的思考。
(四)访谈:首先 对学院有关领导进行专访
其次 对学院相关学生部门负责人采访
话题主要可以集中在学生工作以及学生社团活动本身的看法。
访谈主要穿插于影像记录的各个节点上。具体话题需要大家讨论。
(五)舞蹈大赛决赛
1.前期准备 发型 化妆 踩点 正式比赛
集体交谊舞取得第一的好成绩 现场是激动后的欣慰,是踏实后的哭泣。骄傲自豪欢喜交织反转。
(六)视角
独立角度:1.拍摄人作为曾今的参与者从已有体会的立场和角度重新体验和认识新的舞蹈和舞蹈人,既是回望过去更是记录当下新人的新舞蹈青春。
2.站在第三视角来理性宏观的记录舞蹈人们的每天的简单训练生活,从而正确的理解和体会舞蹈之内舞蹈之外的那些舞蹈的动静态美,舞蹈的灵魂与精神,舞蹈的持久与耐力、节奏、协调美。3.以小人物凸显大学生的物质生活以外的那些精神生活,真实贴近现实和舞蹈的大学生涯和珍贵青春。舞蹈的生活,生活的舞蹈,为了青春舞蹈,为了舞蹈而青春。无怨无悔的从冬天走到夏天,用扎扎实实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证明了一切!
作品体裁形式 :
以全纪实小制作“ 记忆青春 舞动灵魂 ”
创作要求 : 以最真实的生活记录,以最简单直接的叙述方式,时间的的回忆,时代的见证,个性化的主宰自我的生活起点和旅程。
创作手法 :
以大量现实的真实生活为大背景下,进行长期跟拍记载生活掠影,与其说是放开视野探寻别人的生活世界,不如紧紧的就近回归自我的生活圈,在清晰中寻找那些被忽略的角落、人群,故事。
表现技巧 以具体的单机拍摄
选材标准:
以大量纪录片为指导,学习模仿真是微纪实记录片为引子。贴近生活,了解社会生存,时间和空间的记载,顺序和累积的升华的具体但又不失抽象的简单生活背后的故事。
画面、节奏的阐述
轻快与沉重„„
色调影调、构图、用光
外部节奏与内部节奏
让所有的创作人员看后能迅速明白作品的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和表现重点。
评估:
时间跨度大,工作量大,耗时耗费可能会相当大;另外,目前的时间点拍摄需要评估。对于本作品的拍摄需要大量专业人士指导指正,需要非专业认识进行细节补充和修改。
操作实施上比较困难,但通过各方面的支持还是可以克服的,另外,与被拍摄人员交流人也比较困难。
时间表(待定)
整体基调: 偏重纪实风格; 内容与形式并行,形式为内容服务;
强调年轻人与舞蹈的关系,现实生活与青春的关系;
重要元素:
1、通过寻找视频与讲述的方式,展现交谊舞的魅力。并希望展现一些新的东西,将会更好。
2、学生团队对舞蹈哲学和生活奋斗,青春酸甜的理解,现实和理想的的碰撞。
最终的总结:
在积极响应建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是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认真落实信息与文化,艺术与人生相结合的社团活动,深刻挖掘当代大学精神与信念,文化传承和现实探索的真实表现;用小人物的简单生活,小团队的坚持不懈,在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体现证明了大学象牙塔中的学子们的”勤奋史””生活史”。通过新的信息精神艺术的传播方式,用新媒体的独特视角记载传播,突破讯息简单实用性传播,真实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世界留住,让熟悉的陌生变得清晰贴近。
我们在喧嚣中,独守一片平淡,在繁华中,坚持一份简单,我们活出的轻松,活来的充盈,活去的有滋有味。人生本来就是一次时光的旅程,期待过去不再只是过去,我们让时间定格,让内心充实,让细节有力。
纪录片我们在跳舞篇3
摄像是一场有“预谋”的战争
--拍摄感想
熊梅芳
在我看来,拍摄是一场有预谋的战争。
未雨绸缪在摄像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一场战争,若没有充分准备,十有八九便是要输的。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摄像中,若没有事先充足的准备,一切都免谈,而这些准备必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中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会让一部好的作品频频“难产”,甚至“胎死腹中”。
这都是我的教训。
一、资料准备
在我们小组确定要拍以吉庆街为主题的宣传纪录片之后,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既有新闻报道也有杂志专栏,随笔与游记以及齐追航拍摄过的与吉庆街有关的纪录片《江湖三姐胡幕萍》、《吉庆街四大天王》和齐追航为吉庆街的草根艺人录制的唱片等,在对吉庆街由一定了解之后,便敲定了这个选题,但因为时间紧促,所以这样的准备也不算十分充分,所以陈静雯便先写了拍摄方案,暂定下了分镜头脚本,后期主要是我在修改--按照王老师的提议,要充分体现出吉庆街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会根据具体的拍摄进行修改。
其实,若是当时能预先到吉庆街进行实地走访,那么后面的那些突发状况也会少了许多,对于整个纪录片的拍摄进度也能有序把握,减少一些无用功。
在第一次实地走访了吉庆街之后,我们先与当地的老板—园园大排档老板胡幕萍的弟弟胡先生进行了闲谈,观察了吉庆街的游客与艺人,并与他们进行了交谈,对吉庆街的了解也不止于资料之上。在这次实地了解之后,我们对吉庆街的汉味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我们原先的拍摄方案与脚步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动,不断完善。
每一次拍摄之后,我都会对拍摄方案与脚本进行修改,解说词也改了无数遍,力求精简,富有文化内涵。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事先准备时间极其充分,导演花了近五年的时间做了十万字的调查报告,然后进行了几个月的拍摄,最终剪辑出了这部精致且受欢迎的纪录片,相比之下我们的准备便显得十分粗糙了。
二、拍摄准备
在确定拍摄方案之后,我们先在园园大排档(园园大排档在吉庆街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是一家老字号大排档)品尝了吉庆街的几样特色美食,并拍摄了部分美食镜头。因为胡幕萍出差,所以我们便选择了胡幕萍的弟弟胡先生作为采访对象。因为我们在店消费,加上那天天气较冷,客人较少,所以胡先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按照我事先了解的关于吉庆街的历史,我设计了采访提纲并选取了部分问题,主要涉及到吉庆街的历史发展问题,吉庆街与艺人的关系,艺人的管理问题等。
胡先生很配合地进行了回答,但在采访中遇到了语言障碍,我们听不太懂武汉话,所以由些时候不能根据他的回答进行下一步提问,基本上就是按照采访提纲来问的,显得有一些呆板,感觉没有问出吉庆街的历史韵味的问题。不过,因为这次与胡先生的沟通,他答应下一次还会接受采访。
后来,一行三人的艺人组合来到我们的餐桌旁进行演出,我们附加条件是他们要接受我们的采访,后来我们点了一首歌,但他们却演出了三首,而且按照一首二十元的标准来,关于费用问题我们产生了一些争议,最终和平解决,他们按照点两首送一首的标准进行收费。
他们唱完之后(其实他们唱的不怎么样,主要还是热闹),我进行了采访,但他们却回答地很敷衍,还没有说几句就走了,我们有些无可奈何。这一次吉庆街艺人给我们的印象并不好,我们在下面的采访中会提到艺人们收费管理问题。
那天因为天气冷,游客和艺人都十分稀少,各个大排档也很是冷清,对于我们想要的那些热闹的镜头,那天的场景并不适合表现,于是我们便结束了第一次拍摄,而这是我们第二次来到吉庆街。
在第三次来的时候,天气很暖和,又是星期五的晚上,游客极多,老板四处拉客,艺人们也到处都是,吹拉弹唱,吉庆街十分热闹,很适合拍摄。于是我们先拍摄了一部分远景与全景,以表现吉庆街的热闹,这一部分主要由单反进行拍摄,因为考虑到了夜景的效果用单反进行拍摄会更好。当时的拍摄主要由谭福洁与陈静雯为主,我则在吉庆街进行观察,看看哪些镜头比较适合拍摄,另外,我在还寻找采访对象,主要是游客,与他们进行沟通,看他们是否愿意接受采访,因为当时只有一台单反,所以在这方面的协调并不太好,因而那一次的拍摄主要以吉庆街的夜景全景、艺人与客人的全景,艺人表演的中景、近景还有特写为主,那一天的采访很少。
在采访艺人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很有故事的艺人,也就是我们在片子里提到的李文瀚,只是当时他忙着去演出,所以我们并没有采访到很多信息,我请他留下联系方式,但他却不太愿意,于是只能先多问了几个问题,后来我们一直没有怎么看到他。至于其他的艺人却是不接受采访,或者是采访的内容不合格(内容比较敷衍)。我们在拍摄艺人的时候,几位年轻的女艺人阻止我们拍摄她们,而我们就只能偷偷地拍摄了几个镜头,而且还不是特写镜头,而是一个全景。
第五次来到吉庆街主要是想采访老板,因为第一次采访素材丢失,后来胡先生以及其他老板又不接受采访,所以我们只能再来,这一次我们联系的是我们采访了园园大排档对面金满酒楼(同属于园园大排档)的大堂经理陈先生,他的武汉话还比较好懂,所以采访也还算顺利,但是在采访的过程一直受到另一人的干扰,他一直催促我们离开,甚至动手动脚很不礼貌,采访拍摄几次都中断,造成比较大的困扰。
听陈先生的语气,那个人似乎是精神有点不正常,我们在之前拍摄吉庆街艺人以及街景的时候,他也曾数次干扰,甚至还要求我们去拍他。
在最后一次来吉庆街的时候,我们主要是以游客采访为主,前几次都是在天黑之后吉庆街热闹的时候来到吉庆街,但要采访的时候我们都是在四五点的时候来到吉庆街,事先跟老板进行沟通,然后去和正在用餐的游客沟通,只是由于准备不充分、还有就是选取的采访对象不太合适的缘故,加之我又没有正确使用好录音笔,所以那次的采访也不太成功,多采了几个游客,选取比较合适的采访素材进行剪辑—当时录音设备出了些问题,单反又隔得太远(我与谭福洁事先没有沟通好),所以做了很多无用功。
后来我们去了吉庆街艺人管理中心(具体名称太长,这个在片子中会展现)采访,恰逢负责人出差,不知何时才能归来,而有工作人员才刚入职不太了解情况,所以也无法进行采访,这方面的采访也只能作罢。
吉庆街采访的随机性太大,不确定因素太多。这就更需要我们做足准备,包括与采访对象的良好沟通,以及分散采访对象,涵盖到各个年龄层的游客,还有各个年龄层以及不同性别的艺人,大排档的老板或者经理要需要具有充分代表性。
三、技术准备
在拍摄过程之中出现了很多意外,第一次拍摄回来之后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极大的问题—拍摄素材丢失。
因为单反拍摄时间最长只能是十五分钟,而那一段采访拍摄近半个小时,从单反储存卡读不出那一段采访拍摄内容—显示格式错误,后来百度方法却把内容格式化,采访内容以及另一部分素材丢失。原先想过素材恢复,但技术难度大且成本高成功率低,于是只能作罢,那一次我们的努力就打水漂了,我们也不太好再次去采访胡先生,而后来胡先生一直因为有事而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换过采访对象。
在进行游客采访拍摄时,由于单反距离拍摄对象太远,单反录音设备不及摄像机,所以采访游客的那一部分因为现场太过嘈杂,所以声音不太清楚,因而那段采访只能作废。后来我们在吉庆街采访时,都会准备好录音笔,较好保留声音信息。
在第三次去吉庆街的时候,我们采访了园园大排档对面金满酒楼(同属于园园大排档)的大堂经理陈先生,但当时的单反却没有调回格式,原先我们一直用的是高清的拍摄模式,但那一次却用到的是标清模式,而这个问题在我们进行后期编辑的时候才发现,对于画面的匹配与挑战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我在我编辑的那一段关于吉庆街历史的那一部分,用到的齐追航的素材是标清格式,陈先生采访的那一段主要是讲述吉庆街的发展历史,所以二者有一定的匹配关系,作为历史部分的衔接也还是说的过去的,片子的其他部分都是高清模式,所以二者之间也不会显得过于突兀。
在后期剪辑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技术问题,主要还是我们对剪辑等不太熟练所致,还有就是各自的时间调配问题,所以剪辑方面的配合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整个片子大概有八九分钟,我负责的主要是中间部分的五六分钟包括吉庆街的历史,吉庆街现在所保留的汉味文化等,因为整个设计方案大多数是我改动的,有些部分我把握会比较好,加上我时间较多,所以负责的部分也较多,谭福洁主要负责开头部分的两段,陈静雯则负责片头的ai(下载了相关的模板)设计还有结尾部分,配音初步拟定为孙敦平。
在技术部分,主要是因为我们使用单反所以造成了很多失误,也有很多是因为准备不充分以及缺少经验等缘故,而随着拍摄的进行,我们的失误也逐渐减少,每个人都在积累着拍摄经验,对于拍摄也逐渐有了自己的领会。
在这次小组合作拍摄中,其实还是学到了很多课堂之外的东西,关于实践。但怎么说呢,对于团队合作,我还是不太擅长,有些时候甚至想,其实如果能一个人做的话,就只想一个人去做好,有时候人太多反而是一种坏事,而且比较亲密的人进行合作,反而会有摩擦,相互之间的妥协有时候反而会有些尴尬,我其实比较不喜欢室友之间进行合作,但很多时候发现自己没有其他选择,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但我会考虑在以后的合作重新组织团队,想尝试与不同的人进行合作,或许也能学到不同的东西。毕竟大学四年,不想除了室友之外没有其他合作伙伴,那也没有了发现合适合伙人的机会
至于拍摄的话,因为主要用的是单反(大多数时候是谭福洁在拍摄),所以我拍摄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更多时候我都是在准备资料,进行采访,以及修改方案,有时候就在机房剪辑素材,实际的拍摄时间还是很少的。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其实也发现很多都没有按照拍摄方案来进行,有很多重复的素材和无用的,似乎做了很多无用功。总体来说,我不是很喜欢这次的选题,对拍摄也很不满意,对于这部作品很不满意,但希望经过这次教训之后,自己能在下次可以做成更好的作品。
如果说拍摄是一场有“预谋”的战争的话,那其实我们的这场“预谋”糟糕透了,我们的准备更是差到极点,所以战争的失败是在预料之中的,作品的满意度也是极低的。这次权当是一次练手,是一场演习,这之后每一次拍摄,都是一场正式战争。
纪录片我们在跳舞篇4
2013050236 13新闻2班宋新越
经过一段时间的拍摄,我们的纪录片终于完成了。看着成品出来有一种莫大的欣喜,也有一点小小的骄傲。我参与拍摄的纪录片虽然不是什么大作,但我还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所理解的纪录片的拍摄。
在最开始确定好分组后,我们开始商量确定主题,大家各抒己见。主题的确定经过一番波折,由于大家商讨出的第一个主题不合适,于是我们又重新确定主题。这过程中大家一起出力,也在网上查找了相似的事例,同时也请教了我们的指导老师,最后确定了主题。主题确定了之后,我们几个女生开始写拍摄脚本。脚本编写经过了几次的修改,存在着各种不足,如内容太繁琐,场景太大,效果拍摄不出来,甚至编写的时候还出现了脱了主题。但最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经过几次修改最终完成脚本。虽然开头就让我觉得困难重重,但是团队的力量很强大,有的时候也会出现意见不合,但最后都能融洽解决。
脚本完成后,我们按照分镜头脚本编写并打印出来,这样便于中期的拍摄以及为了后期的剪辑更加有条理。编写的时候尽量细化,将同场景的镜头分出来,这样不管是拍摄还是最终的剪辑都更加省时省力。
拍摄现场常常是纷乱的、复杂的。对于纪录片而言,场面不受我们控制。在人物众多的嘈杂场面,我们常常会遇到不知所措、令人困惑的“盲点”。我在开始拍片时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事先预定了许多的拍摄方案、拍摄角度,但一到现场,突然的变化会让我手忙脚乱。这是考验人的时刻。环境变化、摄制组人员的建议或其他人的提示常会干扰你的初衷。应该学会排除干扰,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清醒意识,不妨反复问自己:“我事先准备的拍摄方案是否能行?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些众多的事件或人物中,哪一个最有意义?如何去实施?”当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在短时间做出,因为你所拍摄的事件、人物是不能等待你的。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摸索的过程,从中我知道了要拍好纪录片,首先要知道何谓纪录片。纪录片首先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对于某种问题、某个人物、某一状态所持的看法。纪录片作为一种“理念”,它永远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去观察、描述、记录世界,既有对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关注,也有对我们今天飞速发展和变迁的社会、文化的关注与记录。
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永远在“平等”之上进行平视、对等的交流,包括怎样适应险恶环境,怎样与你拍的对象融为一体,与被拍摄者一样思维,一样呼吸,一样喜怒哀乐。我们常要做的就是和拍摄对象交朋友,使他信任你,在拍摄中不再回避你和摄影机的存在,而是坦率地接纳这种存在,乃至忽略这种存在,忘记这种存在。
在纪录片拍摄中,现场的声音是构成真实性不可缺少的部分。忠实地录下同期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事实却并不完全如此,我们很多节目的同期声要么拒绝录入“噪音”,要么根据主观需要随意开启、关闭同期声,要么配以后期模拟音响。在拍摄纪录片中,真实还原同期声最好的办法,就是外接一路话筒收音,成为混合音响。
这次作业的要求是15到20分钟,而我们拍了大量的素材,对于第一次创作纪录片的我们来说,的确算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了。从大量的素材中我们最后剪出了半个小时的视频。把他们送给采访的那几个同学作为纪念。青春的影像记录,在多少年后,是多么的珍贵,虽然没人记录我,但是我却记录下了别人的一段时光。这样的经历充满了新奇也充满了伤感,因为,时间的流逝,在机器的运作中,仿佛眨眼之间。
孤独的眼睛,看见了不一样的世界。我付出了我所有的精力,在光与烟的流动之间,在喧嚣与寂静之间,我追求着最真实的青春。
下一篇:实用运动会致词(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