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论文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安全论文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国安全论文1

视,安全文化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当然,如何科学地、准确地描述它

的涵义,目前理论界还有不同的认识,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有各种各样的表

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

程中,在向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生产资料活动中,为维护自身免受意外

伤害而创造的各种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成果的总和;有的表述

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

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还有的说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标准

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安全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它涉及了安全哲学、价值观、道德规范、

精神、规章制度、宣传教育、标志等方面,同时,安全文化又具有鲜明的

时代性、独特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具有强大的方向、凝聚、协调、

约束、激励和辅射功能。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对于推进我

国“两个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倾向和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提出了有关“安全文化”的概念并系统

地传入中国之后,引起了我国各界的高度重视。此后至今在安全文化的理

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出版了一大批研究、介绍安全文化的

书刊和研究安全文化方面的论文,成果颇丰。然而,综观这些研究成果,

不难发现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恕我直言在这里提出,愿与关注者探

讨。

其一,研究缺乏深度,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许多论著内容

相近,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含混不清,有的论述仅限于表面,理性的多、可

操作性差;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在理论的深度上上

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不少方面长期滞后于实践。

其二,有把安全文化“束之高阁”和“庸俗化”的倾向,既不是“阳春白

雪”,也不是“下里巴人”。从一些已发表、出版的论著看,其研究成果难以

胜任指导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许多论著讲体系、讲宏观,但很少针

对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的实际研究安全文化的现状及特征。换句话说,在理

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还显得“生硬”、不太自然、“虎头蛇尾”。

其三,研究方法单一,简单说教育者多,打动人心者少,抽象者多,

具体者少。还有的把安全文化建设同宣传教育等同起来,做表面文章,甚

至把安全文化作为口号挂在墙上,人们天天可以看到这些动人、精练的口

号但熟视无睹,因此行为往往与口号内容相悖。

其四,安全文化建设人材缺乏。安全文化的建设有赖于一支有较高理

论素质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材队伍,这支队伍应当是一种跨文化学、心理

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组织学、哲学和信息学等人材群体。相对

于这种要求来说,我国现在的安全文化建设人材队伍差距还很大,因此很

难转变已有的“思维定式”,形不成诸家争鸣的局面,从而在理论体系建设

上、特别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难以实现突破。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安全文化建设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解决目前安全

文化建设别是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倾向和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必

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由安全文化的涵义可知,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涉及面较宽的系

统工程,因此,必须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建设、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应当

把系统工程的思想同安全文化本身的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随着时代的

前进而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

笔者认为,在建设安全文化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建设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人本”文化,

是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的文化。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利

益,同时旨在强化全民安全意识的安全文化又是先进文化和社会精神文明

的重要内容。先进文化的发展就是要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反

映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时代的文明进步。

第二,从我国安全生产的实际出发,安全文化建设要为安全生产服

务。理论可以来源于实践、总结实践,反过来又要为实践服务。我国是一

个发展中国家,科技和生产力水平都比较低,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

足,劳动者安全意识十分淡薄。也许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时期,重特大事故

时有发生,在某些行业中每向前发展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因此安全文化

建设应当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安全文化水平,强化全民的安全意识,为安

全生产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实践服务,为安全生产服务。

第三,要大力培养和造就安全文化建设的人材队伍。只有创造一种理

论研究的新风,使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才能在安全文化理论建设方面形

成突破。在这方面政府部门和有关方面应当有所作为。

第四,要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协作,注重吸收发达国家安全文化建设

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为我所用。

第五,创建安全文化学,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来对安全文化进行总体

构想和规划。创建安全文化学和建设安全文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

前所述,自有人类生产劳动以来就有安全文化。但一段时间里,在我国安

全文化发展缓慢。应当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安全

文化学是对安全文化加以系统的总结并使其理论化,从而指导安全文化建

设的学科,是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创建安全文化学和

建设安全文化应当走理论结合实际、普及文化与提高相结合的道路,它的

发展方向应该是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总之,我们应当认识当前我国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营造安全

文化建设的环境,采取积极的策略和措施。可以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

安全生产论文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强化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和本质安全管理;并结合车间实际生产,特制定xx年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将安全生产工作作为车间重点工作来抓。深入贯彻落实公司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安全职责,使安全工作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为实现xx年车间安全生产目标而努力!

一、全年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

安全生产方针:

安 全 第 一 遵 章 守 纪

保 障 健 康 持 续 发 展

安全生产目标:

1、全年火灾、爆炸、中毒事故为零;

2、全年人身伤害事故为零;

3、事故隐患排查、整改率100%;

4、员工安全培训覆盖率100%;

二、推进安全标准化工作,完善安全组织和管理体系,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管理,并保障有效实施。

1、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的目标责任制管理,本车间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违章,谁负责”的管理原则,层层落实,加强监督,严格考核。

2、切实落实各项风险控制措施,确保作业活动的风险在可控范围内。认

真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对照《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完善与本车间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记录台帐。按时完成、改进各项工作。

3、严格执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责任,保证完成公司交代的安全任务,做到组织措施、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的认真落实。

4、强化现场安全管理,认真抓好特殊作业的管理,严格遵守审批程序,加强作业过程监控,加大监护力度,节假日和特殊时期作业本车间领导必须坚守现场,确保作业安全。

5、合理进行工作安排,加强协调、沟通,抓好跨区域作业、交叉作业、工作变动时段的管理。

6、严格按照企业《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制度》,组织开展综合、专业、节假日等各种安全检查活动,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本车间应按时完成各项隐患项目,并将隐患整改情况备案。

7、严格执行外车间来厂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协管规定,明确安全生产条款和责任,并加强监督。

三、提高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

1、把防火、防爆炸、防泄漏、防污染作为危化品管理的重中之中来抓,加大生产过程监控力度,从管理中进一步完善。

2、加强对现场应急喷淋装置、洗眼器、急救箱等应急设备(施)维护保养,落实专人负责,确保随时有效好用。

3、完善车间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提高车间的应急响应能力。继续修订应急预案,除公司组织有针对性的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外,车间对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每半年进行一次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置及自救能力。

四、深入开展好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整治工作

根据车间安全生产现状,确定出xx年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岗位、重点部位,完善各类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加大危险源的监控和管理力度。要严格按照各项法律法规规定强化专项整治。

1、认真开展车间级月度安全检查和专项安全检查,班组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检查,班组坚持班中的安全检查,车间领导、班组长加强日常安全检查。

2、坚持要做好各种隐患的排查,防患于未然。要把无事当有事,无中找有。排查隐患最重要的是要细致,慎之又慎,正如公司提出的精细化管理一样,不采取细致全面的方法、手段,就可能对问题视而不见,就可能对发现的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安全生产是动态的,是24小时不停运转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可能又会出现,一定要彻底执行全员排查隐患的长效机制,去解决问题。

3、加强对岗位现场的安全管理,及时查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等现象,最大限度降低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车间生产工作正常运行。

4、对查出的事故隐患,及时组织整改,暂不能整改的,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5、继续严格落实预案演练计划,针对车间的易燃、有毒、腐蚀危化品泄漏、中毒窒息事故等重点进行演练,充分有效发挥演练作用,提高员工抢险自救的能力;并加强对个人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列入安全检查内中确保紧急情况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五、继续做好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和外来施工的管理。

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员工和外来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营造安全生产的良好环境氛围,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提高工作主动性,弥补安全生产被动管理的不足。全员安全综合素质是影响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核心因素,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全面安全教

育培训和宣传工作,促进全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1、安全培训,首先是安全意识培训,其次才是安全技能培训,而培养员工与管理层的合作态度,又被放在安全意识教育之前,也就是靠培养员工的合作态度来逐渐培养其安全意识。

2、督促班组开好安全会;适时提供安全信息和安全指导工作。使员工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和加强,做好人的本质安全管理工作。

3、加强对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员工学习有关安全生产法规、法律及安全生产知识,做好新员工上岗及调换工种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事故的发生。

4、认真组织学习和贯彻执行公司下发的关于安全生产的文件精神,不断规范和强化安全生产宣传工作。

5、深入开展好“安全月”和安全生产竞赛活动。充分利用好6月份的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通过张贴安全生产标语、安全专题板报、树立典型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教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达到以月促年的目的。提高员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引导班组建立安全文化理念,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将安全生产与保公司稳定、和谐、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

6、强化对外来施工人员的管控、和管理力度,实行进厂前安全教育,施工过程现场监督、监管,对施工周期较长的进行每周一次安全例会。避免因监管不到位造成安全事故。

安全生产论文3

在安全生产月里B2小组利用休息组织大家进行学习。让大家在安全意识在安全防范方面有很大提升。

首先, 对自已所处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方式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一定的认识; 其次, 对于隐患有一定的防范措施。最后, 这些意识始终在人的大脑里跟随。在进入工作场所后, 这些意识就不断地提醒自己, 从而消除人为的不安全因素。 安全意识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 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要让安全驻足于人的意识中, 必须依靠安全教育培训和对焊接车间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 只有清晰地感知到车间的客观环境, 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

同时, 只有员工意识到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 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 实现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操作规程。

小组还经常开展安全活动,开好周例会,不定期进行认真整改、清除隐患。切实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按规定穿戴好劳保用品,认真执行安全生产。特殊工种作业应持特殊作业操作证上岗。学徒工及其他学员上岗操作应有师傅带领指导,不得独立操做。 生产、检验记录即使填写,班后认真检查,清理现场。非本工种人员或非本机人员不准操作设备。 要专人管理,卫生清洁、严禁坏。消防器材要确保灵敏可靠,定期检查更换器材,有效期限标志明显。加强事故管理,坚持对重大未遂事故不放过,要有事故原始记录及时处理报告,记录要准确,上报要及时。发生事故按有关规定及程序及时上报。将安全常记于心中!

安全论文4

国家文化安全作为一个战略问题近年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美国和西方实行文化扩张战略的情况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迅速崛起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与西方迥异的和正在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至关重要。本文从战略重心定位、战略措施运筹、战论文联盟略底蕴开发、战略环境优化等四个维度试图简略构建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基本框架。

一、国家文化安全战略重心定位——明晰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公共文化建设方向

国家文化安全语境下的文化包含三个方面,即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公共文化,以此对应国家文化安全由意识形态安全、民族文化安全、公共文化安全构成。[1]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重心应定位于明晰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公共文化建设方向。

1.进一步解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活力

意识形态是政权合法性的文化基础,而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巩固是国家文化的最主要体现,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靠国家政权来维护与传播,同时也为国家政权提供“合法性”的文化基础。我国文化安全的核心问题是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仅仅靠政权来推动,而要靠自身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永葆科学的生机与活力。解放和发展创新力是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根本所在。进一步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活力,关键在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结构的转型。

意识形态的内部结构可划分为价值理想、理论学说、政策主张三个层次。[2]在这三要素中,根植于特定利益的价值理想是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核心,理论学说与政策主张最终都是为价值理想服务的。在“传统的”意识形态结构中,意识形态三要素价值理想、理论学说、政策主张处于合一状态,这种类型的结构缺乏兼容性与灵活性。实际上政策与理论观点都是动态的,而价值理想却具有“终极性”,在三者合一的结构中,这种矛盾会导致整个意识形态系统经常呈现紧张和不稳定的状态。意识形态内在结构的这种“合一”状态使得整个意识形态体系变得单一化、僵硬化。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结构的现代转型,就是要实现理论学说、价值理想、政策主张的合理分离,使其各归其位,并在各自领域按自身特点发展的基础上保持统一性。这种结构具有开放性、兼容性与灵活性。这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在结构的现代转型,才能使主导意识形态体系具有自恰性、兼容性与灵活性,因而具有更强的社会整合能力和利益协调能力,最终获得动态的稳定性和永恒的生命力,也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内在推力。

2.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民族文化是国民凝聚力的深厚来源,是民族国家完整性的文化基础。民族文化及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来源。[3]民族文化安全直接关系作为国际关系主体的民族国家核心利益,维护我国民族文化安全的战略优先方向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党的十七大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四大战略部署之一。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4]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首先是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在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构建中,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十分重要。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我们才能以更加深邃的目光去审视文化遗产和文化现象,才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以创造性的劳动去获取研究成果和工作实绩。其次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脉。民族文化只有实现创造性转换赋予当今时代的含义,取得文化传承的现代形态才有与世界平等对话的可能;第三是要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是在文化层面的中国化,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民族文化之中,用民族文化解读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改造民族文化,在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过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精髓,同时也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打上民族文化精神的烙印,使这两股文化势能汇集在一起,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势能,从而增强国家文化力。

3.引导公共文化健康发展

国家文化安全语境中的文化还存在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不能完全涵盖的文化形式,即国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与文化实践,这可称为“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是一切文化形式体现其目的与功能的最终载体,既不违背主导意识形态导向和民族文化认同,又体现真善美价值的公共文化实践,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而违背主导意识形态导向和民族文化认同,甚至走向真善美反面的消极、低俗、腐朽——如宣扬色情、暴力、恐怖、歧视等的公共文化实践则在最深层次上消解国家文化利益,危及国家文化安全。

应对公共文化的庸俗化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挑战,关键是在文化面向市场背景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众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公共文化健康发展。在大众文化建设中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处理好大众文化商业化与文化追求的关系,同时有效地将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整合起来,使得主导文化势能的力量在大众文化领域得到拓展,从而使文化的多维价值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消费相结合,形成与意识形态、民族文化相贯通的文化体系。

二、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措施运筹——完善文化管理系统,提升文化软实力

在当今世界的国际环境中,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安全状况的首要因素还是实力,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战略谋划的重要作用。高质量的战略谋划能充分调动国家战略资源,使国家力量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发挥所谓“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反之,则可能白白浪费国家战略资源,使国家力量大打折扣。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措施的运筹应集中于完善文化管理系统,提升文化软实力。

1.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研究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一方面应着眼于增强国家文化力,另一方面也应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谋划。实际上,如何有效增强国家文化实力,这本身就是一个战略谋划问题。当前,缺乏完整、全面和系统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是当前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意识和战略措施尚未充分体现在中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战略中。而考察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应从两个层次展开:一是战略意识,二是战略措施。战略意识是战略决策的背景和重要基础,主要是指决策者及其“思想库”对战略谋划对象的认识状况。目前,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意识最突出的情况就是对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形势认识不足,由此,必须建立健全我国文化安全研究思想库,加大对思想库的扶持力度,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研究。

转贴于论文联盟

2.建立健全国家文化安全决策管理系统

国家文化安全危机决策管理系统是实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枢纽性环节,该系统的建立并不是要在原有的国家文化管理体系以外另起炉灶,而是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给原有的文化管理系统赋予国家文化安全决策管理的功能和职能。我国原有的文化管理系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很大程度上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以集论文联盟权、集中和统一为主要特征。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文化管理系统有了很大变化,但相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应对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等新任务、新要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特别是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文化安全危机处理的三大机制:一是常设性的文化安全危机管理协调机构,这是建构危机管理机制的前提;二是政府文化安全危机管理的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长效的沟通机制;三是国家文化安全预防预警机制。

3.构建国家文化创新体系,提升文化创新力

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5]同志也强调:“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6]放眼全球,构建国家文化创新体系已经刻不容缓。作为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国文化创新力的开发与提升是一项关系全民族的国家文化建设工程,它主要围绕国家整体创新体系能力的建立,以关注个体文化创新为基础,以为提高群体文化创新为目的,以文化制度与管理政策创新为手段,以构建国家整体文化安全体系为归宿。所以,要从根本上实现文化创新能力的提高,就必须在汲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人们在文化领域进行大胆的创新,尊重和保护人们进行文化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文化创新体系,引导和协调包括文化管理部门、学术界以及民间社会的关系,共同推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所必需的观念、制度和政策的创新和探索。

4.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传播体系,增强文化传播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传播呈现全球化趋势,文化传播的途径和载体也更加复杂多样,文化传播力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决定性因素。从宏观战略高度上看,增强文化传播力关键是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传播体系。

首先,应以文化建设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强化文化传播力的物质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看成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更重要的是要作为加强文化建设、扩大文化传播的手段和途径来认识。这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一方面要确保本国文化产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wto所给予的战略空间,促使更多的进入中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投资包含更多的中国文化信息。其次,应加强对外文化外交与文化交流,提升文化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并藉此来弘扬本国文化,扩大自身影响。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趋突出,利用文化来提高本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抉择。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势融入国际社会,不断开拓对外文化交流的新领域、新渠道和新形式,积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艺术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三、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底蕴开发——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在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体系中,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公共文化发展的底蕴所在,也是文化势能积蓄、文化创新力和传播力提高的重要前提。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将其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追寻其逻辑起点,探明其发展规律,并结合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具体情况作出战略思考。

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逻辑起点交汇于西方资本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学术三条线索的发展。三条线索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三大矛盾,即科学与价值、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应对世界变局,实现民族史向全球史转换的探索中走出的一条成功道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这条道路的文化与学术维度。在文化及人文学术领域,全球化历史逻辑对应地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与借鉴以资本主义学说为主流的西方学术思想,以及实现中国传统学术的创造性转换。

进入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这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出了新要求。2004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本文简称“一指三中”)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总目标。“一指三中”的科学含义应置于三条线索形成的张力为背景,三大矛盾对立统一为框架的分析中进行解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马克思主义统领意识形态领域,这与三重逻辑中社会变革领域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相对应,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体的和当下的实践形式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这理应包含充分借鉴资本主义精神文化成果和吸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成果。“三中”的实质是强调个性的弘扬,而中国的国别性和民族性只有在全球性和世界性的历史进程中才具有现实性,只有在对“科学与价值”、“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三对矛盾的解决中才能变成现实。因此,“一指三中”转贴于论文联盟

的科学含义就是沿着三条线索决定的发展方向,不断解决三大矛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一指三中”为总目标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关键在于抓好两大核心任务:根据不同学科和学术体系意识形态性的强弱不同分层分类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同时建立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吸收以资本主义学说为主流的西方学术系统中的学科经验和中国传统学术特点的动态的学科结构体系。

四、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环境优化——推动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

国家文化安全指向的是国家文化利益,安全威胁的直接来源是国家间文化利益矛盾,因此,在国际社会中现实地存在着国家间的文化力量博弈,文化大国或强国在国际文化博弈中可能表现为文化扩张或文化渗透,而文化弱国则可能面临这种扩张或渗透的威胁。然而,国家间的文化竞争和文化利益矛盾并不必然地通过文化冲突和“文化战争”的方式解决,这决定于国际文化秩序的状况,在存在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的国际文化环境中,靠力量说话,实力决定一切,但是,如果国际文化环境是健康的和平等的,国家间文化利益矛盾本着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等原则解决,文化强国不扩张,文化弱国得到尊重,文化安全的状况就会得到改善。因此,推动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优化我国文化安全的战略环境是解决我国文化安全问题的根本性因素。

在以往对国际秩序的考察中,更多关注的是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随着全球化进程中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凸现,国际文化秩序理应纳入论文联盟国际秩序的考察视野。国际文化新秩序是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逻辑延伸,根据我国对建立稳定和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主张,按照同样的逻辑延伸,我们可以把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基本主张简单概括为: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特征,每一个国家单元的文化共同体的文化不可侵犯,各文化共同体不分强弱与大小平等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中,坚持和而不同,相互包容;以国家为身份的文化共同体应开展文明对话,各种文化应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各种文化都有其优势和特点,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任何国家不得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国,应本着相互借鉴、共同繁荣的原则,构建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国际文化新秩序。

针对当前国际文化秩序中存在着文化传播的技术性资源分布不均衡、文化信息流量与流向不对称、文化传播为政治服务、文化信息的内容存在偏见等特点,推动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基本途径应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应调适文化外交秩序,充分调动国际机制的作用,建立国际文化关系的基本准则。秩序的核心内容是规则,没有规则,就不可能有秩序。“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就必须大量建立和完善涉及文明问题的各种规则”;[7]其次,要规范文化贸易秩序。与世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相协调的是世界文化贸易发展严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一边倒的趋势。要实现南北文化贸易平衡,关键在于打破国际旧秩序中“弱肉强食”、“赢家通吃”的“丛林法则”,在促进文化贸易自由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的保护和扶持,规范国际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贸易秩序;第三,要改革国际信息传播秩序。改革信息传播秩序是20世纪70年代末第三世界国家提出来的基本主张。这种改革试图反抗由美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及其全球媒介集团支配的全球传播秩序,建立一种更加民主、公平和均衡的,相互平等交流文化与信息的新全球传播体系。这既是第三世界国家对现存的或传统的全球传播秩序造成的文化霸权等现象的不满和对本国文化安全可能造成伤害的担忧,也是对国际文化传播新秩序的呼吁和期盼。为了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发达国家提出的一些有益建议和措施也得到了采纳,“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主张反映了全球化时展的必然趋势。

安全论文5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矿区的主体,保障矿区的安全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保障人的安全,所以做好矿区安全文化工作,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使职工获得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等,只有在职工心里树立安全文化观念,才能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为加强矿区安全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氛围。

2、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

在创建矿区安全文化时,一定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首先要对安全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投身于安全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加强宣传工作,使职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这就是做好了“知”的工作,职工在平常的生产中加强安全防范措施,积极主动的杜绝安全隐患就是做好了“行”的工作,知行合一才能提升安全文化建设的质量。

3、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事物是在变化发展中不断完善的,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策略也要随着矿区形式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要牢牢跟上时代的步伐,对安全文化建设策略做出及时的调整,对于进步的地方要予以保留,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地方要毫不犹豫的进行改造或者是摒弃。加强工作方式的创新,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共同发展。

二、做好矿区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1、对安全理念进行宣传

要做好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就要做好对安全理念的宣传工作,使安全文化的理念融入到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使安全理念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成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向工作人员宣传“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比如在井上可以制定安全标语、出黑板报等,在井下也要建立起安全文化长廊。这样可以使安全意识潜移默化到职工的心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理念。但是简单的喊口号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定时的召开安全学习会,在安全学习会上,要主动积极的向职工灌输安全至上的理念,公司管理人员可以对本单位或者是其他煤矿企业近年来发生的事故进行收集整理,利用身边的人或者是事情展开有效的宣传工作,这样可以使职工对安全事故的认识更深刻和直观。同时在煤矿企业内部,可以促进职工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职工可以在工作之余将自己的经验或者是教训告诉工友,促进职工的共同发展。另外让“三违”人员现身说法,加强对安全理念的宣传工作,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氛围。下井之前空出20分钟让职工学习安全制度,同时展开班前会安全教育活动,可以自创安全快板等文艺节目,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定期开展各种活动,鼓励职工积极参加,职工在活动的参与中,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意识。除了正面的宣传外,反面的警示也是提升安全理念的有效方法。一旦发现“三违”人员,一定要对其进行曝光、经济处罚等惩罚措施,绝对不能手软。为了有效的遏制“三违”现象的再次发生,可以对“三违”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办学习班等,同时进行家访活动,用亲情打动员工,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遏制“三违”现象的发生。

2、加强安全投入,逐步改善工艺

为了从根本上做好安全文化工作,就要加强安全投入,逐步的完善工艺,很多煤矿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做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比如改造主要通风机,来有效提升矿井的通风能力;对井下巷道进行扩修,保证局部通风的能力;对矿井的提升系统进行全面的改造,增大绞车功率的同时,保障矿井生产的安全性。同时还要注意对人才的培养,只有大力的培养专业人才,才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积蓄人才力量。在改善工艺的同时,技术培训工作也要全面的展开,采取岗位培训与业余培训同时进行的方式,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提升职工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定期举行科技创新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企业职工的整体科技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3、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

为了更好的进行安全文化工作,要加强对外学习的能力。煤矿企业可以组织一批学习能力强的人员到别的企业进行观摩学习,通过参观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找出差距所在,然后认真学习企业的先进经验,并且有效的运用到自己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中。同时还要对每一位职工进行严格的要求,使职工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全名做好安全预防工作,鼓励职工踏实的干好本职工作,进一步完善奖励约束机制,对刻苦钻研的职工进行有效地奖励,提高工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4、加大安全管理力度

强化公司、矿、队三级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性强的的管理制度,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了保障激励约束机制可以发挥作用,要制定规章制度确保制度的顺利实施,使基层工作单位充分认识到其主体地位,,对党政工团的领导责任进一步进行强化。对安全六条线要齐抓共管,每一条线上的职员都要认真负起责来,做好本职工作,共同构筑稳固的安全大梯,从根本上杜绝一切安全隐患,从而保证安全文化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结束语

48 1930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