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活着读后感大学生实用【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活着读后感大学生【第一篇】

从纵情声色到散尽家财,从儿女双全到孑然一身,几番波折来去末了只剩一头黄牛老来伴。这一生的起伏都化作深沉长叹,而长叹沉淀下来,便成了两字:活着。

小说《活着》以老农福贵之口,讲述了他漫长又辛酸的一生:福贵原为富家少爷,却因嗜赌输光家产,不久父亲也意外去世。在为病重的母亲进城寻医时被抓走充军,回乡后又不断遭遇变故,相继失去儿女、妻子和女婿,最后连小外孙也意外死亡,只剩一头老黄牛与他在阳光下回忆过往。可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福贵的一生可以说是尘世中千万人一生的缩影,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长须短褐、倚仗叹息的“福贵”;在海洋的另一端,也定有金发碧眼、沉浮苦海的“福贵”。他们被生活不断击倒,却未停止前行,无论以奔跑或攀爬。也许有很多人彻底倒下,但从时空的总和上看,人们的脚步却是坚定的。我想并非所有人活着都是因了一份顽强的执念,更多时候是出于骨血中生来就有的惯性,即“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这是全人类共有的属性。因此,《活着》可以是发生在任一时空的故事。它向我们揭示了人类本质的生命规律,足以激起所有人的情感共鸣。

当然,《活着》不仅体现了人类生存的共性,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气质。福贵的一生从美满到零落,很有“食尽鸟投林,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意味,是循了传统说法中的因果轮回之论。而独守黄牛的结局犹如一声深沉又不见重量的叹息。说深沉是因这声叹在沧海桑田间被成千上万次地重复;不见重量则是因为尽管苦难轮番上演,人们却仍在吞咽、消化现实给予的幸福和痛苦,并在叹息后复又前行。这声叹息中外皆有,不同之处在于叹息后的动作。美国的郝思嘉叹息后会扬起下巴亮着绿眼睛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而中国的福贵唯见叹息不见雀跃,苍老的眼睛里也没有涟漪。但你知道,他一定会活下去,哪怕老黄牛也离开他,他也一定会活着。正如回溯我们的五千年时,你会发现这片土地不管经历了多少血雨腥风,中华儿女也从未被真正击倒,硝烟散尽后大地上依然是人们蓬勃的身影。中国人的“活着”是平静而坚定的,如作者余华所说:“‘活着’在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和进攻,而是来自于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的无聊和平庸。”

《活着》打动人心的原因除了有对生命规律的揭示,还有作者对苦难淋漓尽致的刻画。在余华的笔下,苦难被具象化为纷至沓来的死亡。人物的死因有的虽显荒诞,但却都在情理之中,而死亡的叠加与其荒诞性更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性,对读者造成心灵上的冲击。例如,福贵的儿子有庆被活活抽干血而死,小外孙苦根被豆子撑死,儿女、女婿又都死于同一家医院……无不予人以震撼。而对于苦难的描述,作者将悲悯蕴于冷静之下,没有哭天抢地的哀号,而是采用冷静又不致冷漠的笔触。如他所言,“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而应向人们展示高尚,高尚即对事物理解后的超然,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在平时的语言背后,你能感受到作者深沉的叹息,而苦难也在冷静的刻画下更具冲击力。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作和尚”,福贵的一生虽似一声长叹,末端却又系了歌谣般的期盼。这一缕期盼虽非雀跃,但也是一种乐观,为“活着”增添了云淡风轻的超然。书页翻动中,我获得了关于生命的指示,感受到生命在与苦难相依中迸发出莫大力量,指引着我坚定而缓慢地前行。

活着读后感大学生【第二篇】

我非常喜欢余华先生的一部书《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

书中的主人公徐福贵可谓是个富二代。整日流连烟花柳巷,烟酒赌博,鱼龙混杂之地,荒废学业,在大好的青春年华,却将大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事情上。就这样,一步错,步步错,原本坐拥几百亩地的地主家的儿子变成了穷得叮当响的贫农。我想,本该是努力拼搏的时候,却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无用的事情上,最终落得这样的下场,也是自作孽不可活。之后,父亲病死,母亲去世,福贵必须一个人担起肩膀上的责任的时候,福贵才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恨这,恨那,最恨的是他自己。一下子从天上掉到地下,福贵的后半生在曲折、艰难、痛苦的长河中无声挣扎。儿子有庆被抽血抽到失血过多而死,妻子家珍也因此病故,女儿凤霞难产而亡,女婿二喜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孙子苦根被豆子噎死。所有的亲人全是福贵一个人送的葬,亲手埋的。读到这里,我忍不住眼泪就流了出来,如果我是福贵的'话,一定忍受不了自己亲眼看着最亲的人一个个死去,人生最大的苦难与不幸莫过于此了。

福贵的后半生极其跌宕起伏,痛苦艰难。有言到,生命有裂缝,阳光才照得进来。福贵的一生也绝不是没有一件幸福的事,他的人生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他曾有一个贤惠的妻子,一群懂事的孩子。

福贵的故事就像传奇一般。他经历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但他依旧好好地活了下来,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讲述的故事,余华先生在自序中写到:“这是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美国民歌《老黑奴》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但他依旧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福贵和这首民歌中的老黑奴,两个命运截然不同的人,但却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书中开头时写道:“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的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我想《活着》这本书打动我的不仅只有故事情节了,而是福贵身上的精神。无论在面对怎样的坎坷,在失意过后又重新振作,这种面对困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个时候我,不再认为这是一具行尸走肉了,福贵是在有血有肉的真正的活着。

我想我应该去学习怎样对待人生中的苦难,也应该学会对世界的乐观态度。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才能充满力量,活着就是生活的希望。“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

有岛武郎有句话:“上人生的旅路罢,前路很远,也很晴。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所以,从现在开始,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认真的人改变自己,坚持的人才能改变命运。

活着读后感大学生【第三篇】

在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我翻出来一本积了一层厚灰的书,打算消遣一下。书名挺文艺,印刷土了点,作者照片亦忧郁深沉,名字普通到我现在都记不住,只知道介绍上写:

“xx,作家,19xx年生于xx,妇科大夫,前麦肯锡合伙人"。

下面又加一条:“古器物爱好者"。

喔,这个人很牛啊,我想。作家可以爱好古器物,妇科大夫怎么会跑去做麦肯锡合伙人?

在一个更加无所事事的晚上,我读完了这本书,打破了我对文学和笔法的世界观。

真正好的文学体系,不是诗歌,不是传记,不是散文,不是小说,而是随笔。真正好的写作笔法,不是华丽,不是阴郁,不是精致,不是煽情,而是简·畅。

冯唐(我去翻了翻书)的笔法,也正是如此。李敬泽写的序,笔法和他如出一辙。李敬泽说“冯唐的小说不是现实不是梦想,也不是梦想照见现实或现实侵蚀梦想。"我读了冯唐的随笔集,直觉的思想的浪潮汹涌澎湃,带着清新的海风扑面而来,把我淋了个透心凉。

我再看看,发现冯唐不太像情绪激动的人,他的文字嬉笑怒骂散逸不羁,但你就是知道这种酣畅淋漓的文字后面不是个易激动的人。他的文字很少失去控制,再挥洒浩荡敢怒敢骂还是失不去控制,永远在冷静的逗号与句号之间徘徊,让人畅快让人大笑,让人看不清这种平易近人的幽默文字后人是怎样。

唯一1篇激动的文章在第一卷,小猪大道。

冯唐写着写着就激动了,他写了他妈妈,写了那个年代,写了很多往事,灰蒙蒙的,有点忧伤。逗号和句号没变,但文字已然失去控制,他写“我眼圈红了",我在文章外差点哭出来。

原来文字可以这么简单,想什么说什么,只用逗号句号,我也要学冯唐,不矫情不做作不装忧郁,人有多简单文字有多简单,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大气磅礴得像幅泼墨山水。

我要记住两字真言,“简·畅”。

活着读后感大学生【第四篇】

生活是一种本能,与环境无关。即使世界让你绝望,让你沮丧,你仍然必须顽强地生活。这是生活的本能,也是对生活最真实的信念。

在读《活着》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曾经认为主人公真的太了。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但读完后,我意识到生活可能只是为了生活。这是一种生存本能和对生命的尊重。当你失去一切时,你会发现你仍然拥有你的生命,你的生命仍在继续,你的生命不能被别人夺走。

在阅读的同时,我为福贵的悲惨生活哭泣。同时,我也认为对我们来说,生活比福贵简单得多。我们无法亲身体验福贵的痛苦。生活很简单。如果你想追求如何生活,生活可能会变得奢侈。

生活是有尊严的,我们应该尊重生活,即使面对更多的痛苦,我们也应该努力继续生活。这就是生活真正打动我的地方。

人们活着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生活外的任何东西而活。正如余华所说:生活充满了我们中国语言的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呐喊,而是来自忍耐,来忍受生活给我们的责任,来忍受现实给我们的快乐和痛苦,无聊和平庸,所以忍受痛苦创造了生活。

《活着》描述了人们承受苦难的能力,以及他们对世界灾难的乐观态度。他让我真正知道——生活本身是困难的,而继续生活则更困难。

活着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东西。

活着读后感大学生【第五篇】

我是在和朋友的聊天中听到《活着》这本书的,聊天过程中,大家都诉说着自己喜欢的作家,看过哪些书籍。“你看过《活着》没有?余华写的。”“没有。”我不加思索的回答着,那一刻,我感到有些无知了,从他的语调中可以看出他的意思便是,“你竟然没有看过《活着》,你怎么可以没看过《活着》。”“很好看,是真的很好看。”而朋友给我传达的第一个《活着》的印象便是好看,至于为什么好看,好看在什么地方,到底有多好看,我全然不知。

我相信缘分,也相信在你内心中所期待的东西它是默默地靠近你,向你走来的。

有一天下午放学,我走在学校的过道里回宿舍,过道旁边有人摆了个长长地书摊,对于书摊,只要我遇到了,无论多忙,都会停下来看一下书摊里书的内容,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也会是这样。我看到了几天前让我想要一睹芳容的《活着》静静地躺在那里,黑色的封皮,就像是一个幽灵一样,在众多的书本当中透出一股诡异的黑色的光芒。我并没有像大多数买书者一样在买书前先翻阅一下,以确认书的内容是否是自己喜欢的,我毫不犹豫地给了钱,拿着书就走了。

回到宿舍马上翻阅起来,我承认,这是我二十几年来第一本一口气读完的书。不是出于任何的目的,不出于任何的义务,仅仅是被书里面的情节给吸引着,余华用他那朴实的文风征服了我,采用第三者的诉说,娓娓道来,让我就像是在听一位老者在讲着他们那个年代的事情,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我听的入迷,看的入迷。后来我也在我的小圈子里说着余华的《活着》,我也像我的朋友那样问着我的朋友,“你看过《活着》没?那是真好看,只要你一看就会吸引着你看下去的。”

我不会用语言形容一本书的好坏,就像我不会形容一个美女一样,我只会说,好看好看,真好看。我也有过冲动想仿写余华的《活着》,不过刚写了个开头就写不下去了,因为经典是不可复制的。从《活着》开始,到《兄弟》,我渐渐地喜欢上了余华,喜欢上了他的文风,喜欢着他的作品。

我问一个朋友,问她有没有喜欢的作家?她说有,我说为什么?她说因为她的作品悲,对于我来说,越悲越好。我说你这是虐心,那你得看《活着》,她说不,我只喜欢这一个作家的作品,别的我不想看。我说好吧,既然你那么专一。她莞而不语。我们结束了这次对话,别人不想看的,不需要强求的,因为每个人喜欢的东西都不一样,在你心目中像珍宝一样的东西,可能在别人的眼中就像是废品。

看《活着》的时候,我的心里是特别地沉重,在看的过程中,我的心里一直重复着“活着真不容易”这句话,无论生活是如何地艰难,生活还是得继续,人生下来了,就得想尽办法活下去。开始的时候我会对吃喝嫖赌的主人公福贵产生憎恶感,因为他已经结婚了,天天出去风流,趾高气昂地走在大街上,目中无人,当他把家产输光的那一刻,我在心里竟有一股高兴,心里想着“活该”。而我对主人公的同情也从这一句“活该”开始,因为他的悲惨生活也才刚刚开始。

当我看到福贵被捉去当壮丁打仗的时候,我才发觉战争离我是那么地近,那么地残酷,炮弹就在耳边嗖嗖地飞过,吃饭喝水成次要问题,主要问题是忍受着生命随时没有的恐惧。“活着真不容易”我的心里响起了这句话。

当我看到有庆为春生输血而死掉时,我心痛地不行,我恨那个抽血的护士,恨那个当官的春生,我不知道生命为什么这么脆弱,这么年轻的生命,没有做任何反抗地就死在了医院里,我木然地让眼泪打湿了眼眶,对一个隔了这么远的年代的读者尚有如此打击,对主人公福贵所造成的伤害更是不用多说了。“活着真不容易”我的心里又响起了这句话。

当我看到苦根因为吃豆子吃得撑死了时,我在那一页上呆住了,一个小孩子饿地头昏眼花,走路都没有力气,当好不容易地里的豆子熟了,能填饱肚子了,可是吃的撑死了。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死法,不过苦根的死法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他的人生就和他的名字一样,生下来就注定了要苦,也注定了要归根。“活着真不容易”我的心里再次响起这句话。

家珍的病死,凤霞的难产而死,二喜在工地上被水泥块砸死,每个人的死都深深刺痛着我,也让我不断地同情着主人公福贵,在亲人都去世完,还能买个和自己一样上了年纪的老牛一起活着,并且平淡地活着,这让我同情的同时增加了许多的敬佩。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对命运最有力的反抗,是对生命的召唤。不管是为了崇高轰轰烈烈地死,还是不为任何卑微坚韧地活着,都是一种生命的尊严。

48 1846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