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三国志》人物刘禅简介5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三国志》人物刘禅简介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三国志》人物刘禅简介篇1
《三国志》导读课程论文
序号: 组号:
姓名: 学号: 上课时段: 指导教师:
《三国志》人物刘禅
《三国志》人物刘禅
摘要:本文是根据《三国志》中刘禅在执政时期及历史的评价来讲诉的,回到史书记载中,不同的版本有各自的见解,经过查阅资料并对刘禅这个人物作出分析,本文认为刘禅虽有一些愚昧,但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述的那么昏庸、无能,相反是一位中常之君,是我国历史上度量大的、节俭的、真正爱民、宁愿自己蒙怨,又去被后人误解千年的仁德之君。关键词:刘禅;仁德;无为而治;三国志;历史评价;
本文首先给刘禅做了一个简短的介绍,他是先主刘备为汉中王时立为的王太子,刘备称帝后便将其封为太子。从本文中,纵观刘禅为帝四十一年,此期间可从三大阶段加以分析,即第一阶段:诸葛亮时期(223~234),以父刘备事之;第二阶段:蒋琬、费袆执政时期,无为而治时期;(234~253)第三阶段:帝权失控期(253~263)。另外,本文还认为可以根据历史对刘禅的评价来对他进行新论。1·1 诸葛亮时期
白帝城托孤一事让世人皆知,其实这里刘备的用以很明确,让刘禅认诸葛亮为相父,目的就是为刘禅的蜀汉皇位提前上了保险,原因之一,根据诸葛亮的为人,刘备深知,一个父亲是不会去抢儿子的皇位的,另外,因为那时的刘禅没权没事,对内还不懂的如何处理政治事务,对外又不熟悉军事作战,更没有军事管控权,军中政权都有孔明在主持着,同时刘备在托孤时说的非常清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很显然,刘备就间接地告诉诸葛亮有两个选择,其一,若犬子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如果不能辅佐,你就取代他。当然,这纯粹是作为对诸葛亮的试探。其二,刘备知道刘禅可以辅佐;诸葛亮不会做出取代刘禅帝位的事情来,因为之前诸葛亮曾在刘备面前表扬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意即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后主的帝位和他在蜀国的生存。
按照常规,诸葛亮应该在刘禅18岁时把所有政权交于他,但是为了完成先帝遗愿,诸葛亮并没有将其政权直接交予刘禅,而是自己先带领,因为蜀国自刘备死后,人心不安,士兵数量急剧下降,这都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谈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这段话很有深意,诸葛亮自我解释了刘备为什么要托孤给他,就因为他谨慎小心。此时的蜀国必须要由这样一位谨慎小心的人来主持,才能转危为安。所以,此时诸葛亮不敢放手;另外,时的蜀国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出师表》也谈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 1
《三国志》人物刘禅
之秋也。”诸葛亮可不是小题大做之人,他能这样说,就说明现实的确如此。当时,诸葛亮不但面临着“北边有曹魏,虎视眈眈;东边有孙吴,不怀好意”的外部压力,还有很让人担心的内部压力。经过这两点的分析,虽然诸葛亮是为了蜀国着想,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代政而非辅政,这里显然犯了君臣大忌,在帝制时代,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君主可以容忍下来。虽刘禅心里虽有不满,但总的看来,他以大局为重,克制住了自己,始终没有发泄出来。
在诸葛亮病重期间,刘禅亲命尚书仆射孙德去汉中向咨询后事安排等。诸葛亮死后,消息传到成都,刘禅一方面非常伤感,并哭倒于龙床上;一方面下令成都城内立刻实行宵禁,进入紧急状态。在这关键时刻,刘禅作为一国之主,冷静处事做的非常到位,而且保证了局势的稳定。当灵位送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然后又素服发哀三日。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得出刘禅的为人,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的幼稚、无知、昏庸无能。
在这里我还需要补充一点,就诸葛亮死后,许多大臣和百姓都要求给予为亮立庙,但是,在当时被刘禅给拒绝了,这也不能怪刘禅,因为当时根据汉代制度及大臣商议讨论作出决定,丞相死不得立庙。这一直到众人的一度要求下,刘禅才在诸葛亮逝世三十年后,到亡国前夕,于景耀六年春,下诏为亮立庙于沔阳。从立庙这是看,很显然刘禅是对诸葛亮是有意见的,但是在诸葛亮逝世时,他能如此容忍。如此得体的处理好“功高盖主”的权臣问题,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一点就不能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刘禅昏庸、贪婪、无能来评价了。1·2 无为而治时期
建兴十二年(234年)8月,诸葛亮逝世后,在争论蜀汉政权由谁掌控这一问题上,其实,很多的迹象已表明,从蒋琬时期开始,刘禅就已经掌握了帝权,实际上控制着蜀汉。
诸葛亮刚死,丞相长史杨仪边借机斩杀了长期与他“不和”的大将军魏延,便率军返还成都,刘禅并没有直接揭穿他的阴谋,在之前刘禅就收到了诸葛亮在死时写下的书信,将下诏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在延熙二年,升蒋琬为大司马,并且在人事任免上,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以费祎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蒋琬只任“大司马”,这一期间,并提拔了姜维做荆州刺史,刘禅将费袆、蒋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再同一人一把抓。这些充分展示了后主的帝权,后主任命蒋琬后,对蜀中具体的军政事务不加干涉,真正做到了用人不疑。此前,诸葛亮多次北伐无果,之后,后主刘禅就停止的北伐攻率,这也是无为而治在军事上的表现。
蒋琬死后,后主便任命费袆以大将军秉政。在费袆执政期间,后主仍执行无为而
《三国志》人物刘禅
治的大原则。一方面后主控制着用人权和其他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另一方面,又充分尊重他对具体事物的处理权。做到,即使费袆身在前线,朝廷的庆赏刑微,都得征求他的意见并由其裁决,才能执行。1·3 帝权失控时期
在本文中写到,费袆死后,姜维执政,蜀汉进入最后十年的急剧衰亡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日趋没落。但蜀汉猝亡之时,国势并不耗尽,本还可能苟延。这种可能之所以没成为现实,其实有众多原因的,但主要与后主帝权失控和他的仁德有关。
在蒋琬。费袆执政时候,后主主要是通过他们来掌控大局。姜维执政后,种种迹象显示,后主不能很好地控制姜维。
从费袆死的延熙十六年春到蜀汉灭亡的前一年,短短十年间,姜维竟五次西征,当时蜀汉上层就有人明确表示反对,但没能阻止,最终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可以说姜维就是个好战而无功的人,在这里面还出现了一个人物,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当时蜀中有传说诸葛瞻曾上表后主,建议以阎宇取代姜维。帝权失控的一个原因还存在刘禅对宦官的宠信。
景耀五年十月,司马昭决心伐蜀。次年便命令诸军大举攻蜀,经历此仗后,蜀国投降,刘禅带领大臣投降与邓艾,邓艾同时秉承了魏主旨意,封后主为骠骑将军。随后,后主举家迁往洛阳,魏主册封他为安乐县公,至此,蜀国灭亡。
根据陈寿《三国志》中对刘禅的介绍,再结合到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刘禅,可以说是两个不同人物,我个人认为这也许是与写书人所站在的角度不同,一个为蜀,一个为吴,对于人物的书写就难免会存在差异。确实,我们所读到罗贯中《三国演义》和所看到的三国视频中,刘禅的确是个无能、昏庸之主,但是从《三国志》中我们去发现了刘禅真实的一面,他给我们的印象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而是具有容忍、肚量的一位明君。也许从一开始后主刘禅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那么不好,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依旧用《三国演义》中的角色来表面性的认识和看待刘禅这个三国人物,这是我们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刘禅他之所能作为蜀汉之帝41年,不仅仅是大臣辅政功劳,其实还是与刘禅为人处事有重要关系的,根据本文章前面的三个时期的部分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刘禅虽有些无能,但他却是个有容人之量、头脑清楚、知人善用的君主。
通过对《三国志》中被世人传的沸沸扬扬的“乐不思蜀”这里我有自己的看法。刘禅投降后到了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司马昭设宴招待他,席间特地演奏了蜀国的乐舞。这是何等悲哀的事情!所以“旁人皆为之感怆”,只有刘禅“喜笑自若”。
《三国志》人物刘禅
这一表现连司马昭都看不下去。这里刘禅虽然窝囊但绝不弱智。他是没有骨气,也并非没有心眼。说白了,我个人认为他是在装疯卖傻。因为刘禅很清楚,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他是永远也回不去了,能保住性命就是好事。他也清楚,要保住性命就不能让人觉得自己有复辟之心,就连想念蜀国也不行。因此,他必须表示自己“乐不思蜀”,安乐享受生活。而且他还必须表示,即使有了思蜀之心也是别人教的,自己学不像。这时,他这个“安乐公”就“安乐”定了。因为他那一句“诚如遵命”,不但证明自己并不思蜀,还证明自己缺心眼儿,可谓“一举两得”。1·5 历史评价
在世人的心目中,刘禅是平庸昏聩之君,在市井街头的平头百姓眼里,刘禅的形象始终是碌碌无为的的庸主一个,更有甚者称之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因刘禅小名为阿斗,于是在我们国语的形容词中,又多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有人预言,这个形容词将流传千年。也有学者认为刘禅有有容人之量,头脑清楚、知人善用,乐不思蜀 没皮没脸。 有容人之量
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6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按丞相说的办”。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 头脑清楚、知人善用
刘禅不仅有容人之量,而且头脑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绝对不是弱智。刘禅专用诸葛亮来治国,就是他聪明的地方,虽然诸葛亮有穷兵黩武的问题,但是他治理蜀国的措施确实给蜀国带来了发展。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后,刘禅仍然继续延用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诸葛亮所选拔的人。 乐不思蜀 没皮没脸
历来各方专家对后主刘禅的评价一直囿于暗弱无能、贤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个诟病就是不战而降、苟且偷安。“乐不思蜀”一个词语让刘禅彻底被定格为一个反面人物,被认定是个没皮没脸的窝囊废,从而对其进行口诛笔伐。
综合以上评价,我认为刘禅确实存在昏庸、无能的一面,但他并不是一位暴君,也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述的那样懦弱、无能,虽然“乐不思蜀”中刘禅的表现确实让后人感到很愚昧,但处当时的环境我认为,那并不是他愿意那么做的;从诸葛亮时期和无为而治时期我们也不难看出,六禅处理事务的方法还是比较好的,能够做到
《三国志》人物刘禅
别人不能做到的忍耐,多为百姓着想,这些方面则表现出了刘禅的聪明。以此,看待历史的各种评价,我们应该综合性的分析之后才应该下结论,而不应该从片面性的去看待。
参考文献:
1.《三国志》卷33《蜀书·后主传》 2.《<三国志>导读》缪钺 巴蜀书社 1988年
3.《白话<三国志>》曹文柱等主编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4年4.《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罗开玉谢辉 5.《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之非常君臣
本文地址:http:///zuowen/
《三国志》人物刘禅简介篇2
《三国志》读后感
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在三国志中你可以体会到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你还可以聆听到刘关张他们桃园三结义的誓言等等。
读过《三国志》后,我对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有了新的认识。三国时代不单单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豪杰角逐也并不是这段历史的全貌。当你想探寻三国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三国志》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从《三国志》中可知第一英雄乃曹操也。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可谓奸雄,可能也是故事情节的需要,不过即使如此,我们在《三国演义》的一些细节中可以找到反应曹操胸怀宽广的一面,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我们读过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负深深打动。从《观沧海》,《龟虽寿》这两篇千古绝唱中,我们能感觉到,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要给结束分裂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安 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还是一个很好的喜剧演员。他可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说到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属。早期董卓作乱,是曹操先起义讨伐,各地纷纷响应,后组成了一支盟军,可大家谁也不愿当先锋,怕打战会损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势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声色,甚至还在内部内讧,发生火并的丑事。此时,只有曹操胆识过人,带着自己微弱的部队追击董卓,虽然因寡不敌众而败,但也不失大将风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众寡”而逐渐“名扬诸侯”。
曹操还具有远见卓识。在其他军阀都忙着打战时,只有曹操采用谋士的建议开始命令军队屯田。因而后来袁绍军在吃桑葚,袁术军在吃河蚌,而更惨的是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时,只有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我想:那些挨饿的士兵正想着怎么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军吧。这也是曹操军能不灭的原因。
曹操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汉献帝出逃,狼狈之极,袁绍等拒绝迎接时,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这个好机会逢迎来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名义行事,不断扩充地盘,壮大实力。后来,当袁绍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处,想与曹操共享这张王牌,你说袁绍天不天真,曹操怎么可能答应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凡是谋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这是没谋士时,他还能胜的原因。在延津,得胜的曹军返回途中突然遇见文丑军,部下都认为应抛弃辎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敌军抢辎重时出击,把辎重当诱饵,结果袁军败,文丑阵亡。据记载,就连赤壁大战,功劳也不全归周瑜、诸葛亮。主要还是曹操军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损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烧了撤退。
曹操还是伟大的文学家。有许多诗作大气磅礴,流传千古。如《龟虽寿》:“老 2 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激励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个很好的戏剧演员。他有一个招牌——“笑”!不管遇到什么难事,都大笑面对,不管悲伤还是高兴,可见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也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地方。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曹操的个人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带给我很多启发。3
《三国志》人物刘禅简介篇3
导语: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快乐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
成语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如下: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历史上的刘禅并不算是十足的昏君,因为在蜀汉他很少下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圣旨。但后人已将刘禅逐步丑化成一无所事的人了。其实只要认真想一想就会明白,三国时期作皇帝时间最长的就是刘禅,如果他真是昏庸到了极点,怎么会坐那么时间的皇位?
刘禅“乐不思蜀”完全是明哲保身的韬光养晦之计!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成语典故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
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谷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三国志》人物刘禅简介篇4
今天我们想给讲一个大家可能不会讲,或者说不屑于讲的人物,即蜀汉后主——刘禅。
我们先来看一下刘禅的人物简介。
刘禅简介:(207~271),刘备之子,字公嗣,小名阿斗,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刘备死后继承皇位成为蜀汉第二位君主,公元223~263在位。公元263年,蜀汉政权被魏国所灭,刘禅主动投降,被封为安乐公。公元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
为什么说大家会不屑于讲刘禅呢?原因就是。《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为了神化诸葛亮而丑化刘禅,使得刘禅懦弱无能昏慵的形象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而深入人心,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刘禅是一个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不值得去讲。“扶不起的阿斗”成了无能的代名词。“乐不思蜀”的典故更是造就了刘禅没心没肺的低能形象。于是,我们在影视作品,游戏中看到的刘禅,是这样的图,视频基本上就是照着弱智来刻画他。
然而,历史上真正的刘禅并非如此昏慵无能。相反,应该说还是一个聪明的人。
首先,我们先从白帝城托孤说起,也就是从刘备的角度去思考。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对诸葛亮说了一段话:“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大概意思就是说,若犬子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如果不能辅佐,你就取代他。当然,这段话绝对不是刘备的真实想法,纯粹是作为对诸葛亮的试探。刘备想让诸葛亮一心一意的辅佐刘禅,所以说出这番话,而前提是“刘禅是一个可以辅佐的人”,所以刘备是相信这一点的。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他也认为刘禅是可以辅佐的。诸葛亮曾经夸奖过刘禅。在《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诸葛亮集》中,刘备给刘禅的遗书里写到“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意思就是说诸葛亮曾经对射援称赞过刘禅的气量和智慧的进步大于他的期望。另外,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 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则是一番称赞,如果刘禅真的无能,诸葛亮会多次称赞他吗?刘备不是一个好虚名的君主,诸葛亮也不是一个会谄媚奉承的人,他们都认为刘禅是聪明并且可以辅佐的,难道他会是一个无能的人吗?再刘禅本身来说,他是经历过磨难,吃过苦头的人。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没有过多的提及刘禅的早年经历,但在裴松之引注的《三国志》中较详细的记载刘禅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那还是在小沛大败之时,刘备受曹操、吕布的夹攻,仓皇弃家出逃。时年“数岁”的刘禅“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后来经过了多年的颠沛流离之后才与刘备相认。
从这段鲜为人知的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年的刘禅是有一番颠沛流离的辛酸的。这段难忘的与众不同的经历,也使得刘禅与那些从小养尊处优于宫殿之内的太子又有所不同。给别人做过书童和义子的经历也使得刘禅学会了察言观色和隐忍。他知道有所不为才能够有所为。接下来在说说刘禅登基之后的表现。值得一提的是,刘禅在位41年,是三国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在位之初,是诸葛亮时期,诸葛亮大权独揽,不肯放权给刘禅。尽管诸葛亮没有篡位之意,但以当时蜀汉外忧内患,刘禅年幼没有经验,包揽了大小事务,致力北伐以恢复汉朝。所以没有让刘禅掌权。作为君主的刘禅,却能因其父亲的叮嘱”以父事之”而一直容忍独揽大权的诸葛亮恭恭敬敬,始终如一,凡事谦让,表现出大气的特点。刘禅对诸葛亮大小权独揽的代政方式,虽有不满,但以大局为重,始终克制。
从蒋琬执政开始,刘禅便基本掌握了帝权,实际上控制着蜀汉,这主要表现在刘禅实际上掌握着最高大臣的任命权。他废除了一权独大的丞相制度,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自摄国事”。几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刘禅同意。刘禅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这一系列举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吗?因此,刘禅执政期间也不是碌碌无为。最后,在谈谈刘禅投降一事。更多的人会认为他,贪生怕死。实则也是保全保全子民之举,刘禅心里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伤忙一定会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刘禅投降后,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安乐公。这样一来,刘禅多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姓名财产,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也可以看出刘禅其实是一个仁君。去往洛阳之后就发生了我们熟知的“乐不思蜀”一事。刘禅面对司马昭的的询问,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不是他真的没心没肺,作为一个灭亡政权的君主,寄人篱下,只能委曲求全以自保,刘禅后来是得以善终的。在这一层意义上看,刘禅的“不思蜀”与刘备当年种白菜不失为异曲同工。
综上所述,评价刘禅,应该是一个综合课题。从帝业上看,你可以说他平庸的中常之君,但是从执政上,刘禅是一个聪明,有气量,知人善用的仁德之君。更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三国志》人物刘禅简介篇5
蜀汉四相 诸葛亮
蒋琬
董允
费祎
《三国志》人物 三国志·魏志
/ 曹操
/ 曹丕
/ 曹睿
/ 曹芳
/ 曹髦
/ 曹奂
/ 武宣卞皇后
/ 文昭甄皇后
/ 文德郭皇后
/ 明悼毛皇后
/ 明元郭皇后
/ 董卓
/ 李儒
/ 李傕
/ 郭汜
/ 袁绍
/ 麴义
/ 田丰
/ 沮授
/ 颜良
/ 文丑
/ 淳于琼
/ 审配
/ 袁谭
/ 袁熙
/ 袁尚
/ 高干
/ 袁术
/ 刘表
/ 吕布
/ 陈宫
/ 高顺
/ 臧洪
/ 公孙瓒
/ 陶谦
/ 张杨
/ 公孙度
/ 公孙渊
/ 张燕
/ 张绣
/ 张鲁
/ 夏侯惇
/ 韩浩
/ 史涣
/ 夏侯渊
/ 曹仁
/ 曹纯
/ 曹洪
/ 曹休
/ 曹真
/ 曹爽
/ 夏侯尚
/ 夏侯玄
/ 荀彧
/ 荀攸
/ 贾诩
/ 袁涣
/ 张范
/ 凉茂
/ 国渊
/ 田畴
/ 王修
/ 邴原
/ 管宁
/ 崔琰
/ 毛玠
/ 徐奕
/ 何夔
/ 邢颙
/ 鲍勋
/ 司马芝
/ 钟繇
/ 华歆
/ 王朗
/ 王肃
/ 程昱
/ 郭嘉
/ 董昭
/ 刘晔
/ 蒋济
/ 刘放
/ 刘馥
/ 司马朗
/ 梁习
/ 张既
/ 温恢
/ 贾逵
/ 任峻
/ 苏则
/ 杜畿
/ 杜恕
/ 郑浑
/ 仓慈
/ 张辽
/ 乐进
/ 于禁
/ 张郃
/ 徐晃
/ 朱灵
/ 李典
/ 李通
/ 臧霸
/ 文聘
/ 吕虔
/ 许褚
/ 典韦
/ 庞德
/ 庞淯
/ 阎温
/ 曹彰
/ 曹植
/ 曹熊
/ 曹昂
/ 曹铄
/ 曹冲
/ 曹宇
/ 曹林
/ 曹峻
/ 曹彪
/ 曹协
/ 曹蕤
/ 曹霖
/ 曹礼
/ 曹邕
/ 曹贡
/ 曹俨
/ 王粲
/ 徐干
/ 陈琳
/ 阮瑀
/ 应玚
/ 刘桢
/ 卫觊
/ 刘廙
/ 刘劭
/ 傅嘏
/ 桓阶
/ 陈群
/ 陈矫
/ 徐宣
/ 卫臻
/ 卢毓
/ 和洽
/ 常林
/ 杨俊
/ 杜袭
/ 赵俨
/ 裴潜
/ 韩暨
/ 崔林
/ 高柔
/ 孙礼
/ 王观
/ 辛毗
/ 杨阜
/ 高堂隆
/ 满宠
/ 田豫
/ 牵招
/ 郭淮
/ 徐邈
/ 胡质
/ 王昶
/ 王基
/ 王凌
/ 毌丘俭
/ 文钦
/ 诸葛诞
/ 邓艾
/ 钟会
/ 华佗
/ 杜夔
/ 朱建平
/ 周宣
/ 管辂
三国志·蜀志
/ 刘焉
/ 刘璋
/ 刘备
/ 刘禅
/ 甘皇后
/ 穆皇后吴氏
/ 刘永
/ 刘理
/ 敬哀皇后
/ 张皇后
/ 刘璇
/ 诸葛亮
/ 关羽
/ 张飞
/ 马超
/ 黄忠
/ 赵云
/ 庞统
/ 法正
/ 许靖
/ 麋竺
/ 糜芳
/ 孙乾
/ 简雍
/ 伊籍
/ 秦宓
/ 董和
/ 董允
/ 董厥
/ 刘巴
/ 马良
/ 马谡
/ 陈震
/ 蒋琬
/ 费袆
/ 陈祗
/ 吕乂
/ 吕凯
/ 刘封
/ 张松
/ 彭羕
/ 廖立
/ 李严
/ 刘琰
/ 魏延
/ 杨仪
/ 霍峻
/ 霍弋
/ 王连
/ 向朗
/ 向宠
/ 张裔
/ 杨洪
/ 费诗
/ 王冲
/ 杜微
/ 周群
/ 杜琼
/ 许慈
/ 孟光
/ 来敏
/ 尹默
/ 李撰
/ 谯周 / 郤正
/ 黄权
/ 邓方
/ 李恢
/ 马忠
/ 王平
/ 张嶷
/ 姜维
/ 邓芝
/ 张翼
/ 宗预
/ 廖化
/ 杨戏
/ 吴懿
/ 陈到
/ 徐庶
/ 夏侯霸
三国志·吴志
/ 孙坚
/ 孙策
/ 孙权
/ 孙亮
/ 孙休
/ 孙皓
/ 刘繇
/ 太史慈
/ 士燮
/ 吴
夫人
/ 吴景
/ 徐琨
/ 谢夫人
/ 徐夫人
/ 步练师
/ 大懿皇后
/ 潘皇后
/ 敬怀皇后
/ 全惠解
/ 朱皇后
/ 滕皇后
/ 孙静
/ 孙皎
/ 孙奂
/ 孙贲
/ 孙辅
/ 孙翊
/ 孙匡
/ 孙韶
/ 孙桓
/ 张昭
/ 顾雍
/ 诸葛瑾
/ 步骘
/ 张纮
/ 严畯
/ 程秉
/ 阚泽
/ 薛综
/ 周瑜
/ 鲁肃
/ 吕蒙
/ 程普
/ 黄盖
/ 韩当
/ 吕岱
/ 蒋钦
/ 周泰
/ 陈武
/ 陈脩
/ 陈表
/ 董袭
/ 甘宁
/ 凌统
/ 徐盛
/ 潘璋
/ 丁奉
/ 朱治
/ 朱然
/ 朱绩
/ 吕范
/ 吕据
/ 朱桓
/ 朱异
/ 虞翻
/ 陆绩
/ 张温
/ 骆统
/ 陆瑁
/ 吾粲
/ 朱据
/ 陆逊
/ 孙登
/ 孙虑
/ 孙和
/ 孙霸
/ 孙奋
/ 贺齐
/ 全琮
/ 周鲂
/ 锺离牧
/ 潘濬
/ 陆凯
/ 是仪
/ 胡综
/ 吴范
/ 刘惇
/ 赵达
/ 诸葛恪
/ 滕胤
/ 孙峻
/ 孙綝
/ 濮阳兴
/ 王蕃
/ 楼玄
/ 贺邵
/ 韦曜
/ 华核
上一篇:实用新娘简单致辞汇聚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