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说课稿幼儿园通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说课稿幼儿园【第一篇】

主动学习和发展。

原本一锤子下去就能砸碎的核桃,在孩子眼里却充满着无尽的探究余地,为使这个科学主题构成一个渐进的整体,使幼儿的经验逐渐加深,我首先请幼儿竞猜可以砸开核桃的工具,然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各种工具成功与否的假设,无论他们的预想怎样,我都支持鼓励他们去尝试,让他们从事实中得到反馈,在尝试统计的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经验,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

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世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也认识到,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是从身边事物开始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同时也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1、知识目标:引导幼儿独立设计记录符号在记录表中记录,尝试统计的方法,使用恰当的语言与同伴交流、描述探究的过程。

2、技能目标:鼓励幼儿运用原有经验,猜想并尝试,发现工具的不同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体验思考、发现、探索与成功的乐趣。

1、知识准备: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工具,并能正确的说出它们的名称。

2、物质准备:

(1)核桃肉若干,放在一个方盘里;核桃若干(每名幼儿三到四颗);

(2)记录表;笔;

(3)纸板(供幼儿砸核桃时垫在桌子上,保护桌面)。

1、教学重点:使用不同的工具砸开核桃,学习用表格的方式记录。

2、教学难点:运用统计的方法表述探究的过程。

《纲要》里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究科学主题,感受探究尝试科学主题带来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我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实物核桃、工具、记录表等),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我始终只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结合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观察法,讲解法(记录表格)等进行教学。幼儿始终是科学主题的主体,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引导幼儿运用探索发现法、交流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记录法等进行学习。

一、情境导入

1、集体品尝,激发幼儿砸开核桃的欲望。

2、说工具,请幼儿说一说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砸核

二、猜想与尝试

(1)示范讲解记录表格的使用方法。

(2)幼儿设计记录符号,记录猜想结果。

2、实验与验证

(1)请幼儿自由使用各种工具实验,并记录结果。

(2)幼儿间交流实验结果,引导幼儿注意到同一工具有不同的使用结果。

三、探索与发现

1、统计与排除

经过小组统计与集中统计,确定能成功的工具,排除不能成功的工具,找出有分歧的工具。

2、交流新发现

(1)交流工具的恰当使用方法

(2)交流砸核桃的适合部位

(3)交流使用工具的力量

四、激励与创造

欣赏成型的艺术作品(图片),激发幼儿用核桃壳创造的欲望。(在收集核桃壳的同时整理科学主题室)

说课稿幼儿园【第二篇】

《吃“伞”!》出自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中班上册的“伞的世界”单元。在这个活动之前,小朋友已经通过围绕“伞”来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对伞的结构、外形特征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让幼儿认识像伞一样的植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然要数“蘑菇”了。小朋友平时在家里或在幼儿园里经常都会吃到蘑菇,它的外形特殊,像一把小小的可爱的伞,小朋友看见蘑菇都会忍不住拿来玩一玩,摸一摸,甚至闻一闻。同时,蘑菇的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可是由于它有一种特殊的味道,许多幼儿都不喜欢吃它,一种极有利于幼儿生长发育的优秀食物就这样被幼儿拒之嘴外,真的是很可惜!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这些可爱的“小伞”,并愿意与它成为“好朋友”,从而使幼儿能更加健康的成长,特此设计了《吃“伞”!》这一个综合活动。

1、引导幼儿观察认识不同的像伞一样的菇类食品,激发幼儿喜爱蘑菇的情感(其中重点认识各种食用菇)。

2、培养幼儿的`分析和观察能力。

3、体验尝试合作烹饪的乐趣。

1、购买各类食用菇。如:香菇、金针菇、平菇、茶树菇、草菇等。

2、一把美丽的伞,录音机,录音带,有毒蘑菇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3、不少于师幼人数的碗筷,盘子多个。

4、电磁炉,烹饪材料——盐、油、酱油、糖、葱花、蒜粒,已炒好的肉丝、鸡块等。

(一)我和伞来做游戏。

活动开始,老师指着场地中央放着的一把伞,用游戏的口吻说:“哟!太阳都老高了,伞还在睡懒觉呀,真羞!小朋友,我们去捉弄一下伞,把它叫醒,好不好?”小朋友就会很高兴的响应。音乐声中,幼儿快乐的进行游戏,或碰或拍或摸伞。

游戏的时候,老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把注意力放在伞的结构上,用动作或语言进行提示,比如让幼儿摸一摸伞面,拍一拍伞柄,嗝吱一下伞骨等等。如果老师不加予引导的话,小朋友碰摸伞的位置大多数都会集中在伞的一个地方,象伞面或伞柄等,那伞的其它结构就会被小朋友忽略了。因为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幼儿在和伞玩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伞的基本结构,为后来的“认识蘑菇”做好铺垫。所以老师一定要让幼儿把伞的基本结构都注意到了。

游戏的最后,伞就要醒了,老师赶快引着幼儿背对着伞躲起来,配班老师悄悄的把伞藏好,藏伞的时候注意不要给幼儿看到,否则会影响游戏的效果。

(二)通过伞来变魔术,让幼儿找像伞一样的蘑菇。

很快的,幼儿就会发现“伞不见了”,小朋友正在奇怪的时候,伞出现在大屏幕上。

通过课件,让伞来告诉小朋友,伞躲起来是在玩变魔术,伞变了好多“样子长的像它的,可以煮来吃的菌”出来。伞要考考小朋友,能不能猜出是什么?并把它们找出来。小朋友看完了以后,就会很开心的一边猜一边找。

可能大多数幼儿都不知道菌是什么,他们在找的时候,不单把场地周围事先放置的蘑菇找出来,也会把用来装饰主题环境的美工小伞或玩具伞也找了出来,教师就可以提示:“它可以煮来吃吗?”让找错的幼儿重新再找。找到蘑菇以后让幼儿把它们分类放好。这里不要求幼儿了解菌是什么东西,因为这个对中班小朋友来说,有点难,只要幼儿知道蘑菇是一种菌就行了。

这个环节通过外形的联系,让伞来变魔术引出蘑菇,幼儿在找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他们想认识蘑菇的兴趣。

1、识蘑菇的简单构造。

蘑菇和伞的结构很相似,基本的部分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地方。

比如:伞面——菌伞伞柄——菌柄伞骨——菌。

老师可以把伞和蘑菇放在一起让幼儿对比一下,或让幼儿在蘑菇上找一找伞的影子,看看哪些地方象伞。小朋友很容易就弄清楚了蘑菇的基本结构。在前面“我和伞来做游戏”这个环节中所做的铺垫在这里就派上了用场。

2、认识常见食用菇。

(1)结合识字,让幼儿认识各种食用菇的名称。

老师分别向幼儿提问:你喜欢哪一种蘑菇?

你吃过哪一种蘑菇,什么味道的?

你刚才找到了哪一种蘑菇?

(2)幼儿自由的讨论和比较一下,这些蘑菇有什么不同。

蘑菇的外形看起来都像一把伞,但仔细看来各有差异。幼儿的发言可能千奇百怪,毫无条理性和系统性,只要他们能够仔细观察并踊跃发言,老师都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幼儿的也能区别简单的颜色、大小等等,老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启发和引导。

(4)让幼儿自由的选择两种自己喜欢的蘑菇和它们做好朋友,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拿到蘑菇后,小朋友都会摸一摸,闻一闻,玩一玩。这个和磨菇玩的过程也是幼儿进行比较分析和发现问题的过程,老师要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很快的,幼儿就会发现不同的选择居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比如:香菇有时变高了,有时又变矮了;茶树菇的颜色时深时浅……,这会让幼儿惊奇得不得了,幼儿探索蘑菇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激发了幼儿喜爱蘑菇的这种情感。

说课稿幼儿园【第三篇】

诗歌《夏天的歌》,教材选自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主题六中第三周。诗歌内容形象生动,音韵和谐,问答式诗词描绘了一幅极富童趣的夏天场景。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易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符合大班语言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适合我班教学。诗歌鲜明的结构特点,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诗中的蝈蝈、知了、青蛙的叫声,已被幼儿所熟悉,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源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通过活动中诗歌仿编,可以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与同伴交流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画面,理解掌握诗歌内容。

2、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3、幼儿能根据诗歌的格式及夏季的特征大胆地仿编。

三、说重难点:

重点: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画面,理解掌握诗歌内容。

难点:幼儿能根据诗歌的格式及夏季的特征学习仿编,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

在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本次活动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整体教学法、观察法、直观演示法、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感官认识。()使教法和学法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目标得到落实。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培养了幼儿对诗歌的感受力,想象力,记忆力。

五、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目标教具准备:事先录制好的蝈蝈、知了、青蛙的叫声。夏天的歌《课件》、图片——(蝈蝈、知了、青蛙;戴太阳帽的小朋友、撑小花伞的小朋友;草丛、大树、池塘、冰激淋。)学具准备:记号笔、操作材料。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对夏天的特征有所了解。

七、说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话题,欣赏诗歌。

教师首先提问:"谁能告诉我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组织幼儿谈论夏天:夏天里你有什么感觉?草地上、大树上、池塘里有些什么变化?能见到哪些虫子?能听到那些动物的叫声?这是一个课前知识的经验准备,需要幼儿去运用具体形象思维去理解,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这一特点,在平时我利用谈话活动、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为理解诗歌内容,仿编诗歌做铺垫。

(二)操作探索,具体感知。

说课稿幼儿园【第四篇】

对于本次活动的综合评析:

本次活动材料的选择体现了“生活化”的特点。《纲要》用“身边事物和现象”“周围环境”“生活经验”等词句明确了数学内容应取材于现实生活,适应幼儿的实际水平。教师选择幼儿较为熟悉的生活――“搬家”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材料,创设了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引导幼儿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会。

教师在制定目标时,能意识到从知识技能转到关注“三维目标”达成。即关注幼儿认知、能力、情感三方的发展。目标定位符合大班幼儿年龄水平。目标明确了行为的主体是幼儿,陈述的是幼儿学习的结果。但在数学情感与能力的目标表述方面过于宽泛,活动落脚点不够明确。

教师立足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出发,充实创设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搬家”,引导幼儿从实际生活中感知,从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乐趣。教师把数学内容设计成一个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和游戏情境,为幼儿提供了可亲身体验的生活时间,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由境生情,由情促学,全身心投入数学活动,体现了一个数学内容就是一个情境、一个事件、一个情节的展开,把教材变成幼儿可操作、可感知、可表现的实践活动。

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学应从直接传授为主转向引导发现,以幼儿的直接体验为主,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与参与性。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提供给幼儿两个大的操作时机,让幼儿在轻松的活动氛围中探究与发现,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本次活动的操作体现出教师新观念,操作练习亦能体现“生活化”。教师紧密联系生活,为幼儿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活动着的环境中操作练习,促使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探索数学知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数学活动感兴趣。本次活动选取生活中的实物供幼儿摆弄,注重将现实生活引进课堂,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自己感悟数学知识以及数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从活动中得以看出,教师的观念开始有所转变,努力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并让幼儿面对生活,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探索和自己与客观事物的真实接触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它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教条。《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数学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本次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把生活中知识恰到好处的运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设情境并能及时地抓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了恰当、巧妙的指导,体现了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活动中,教师的善于观察、果断决策,针对幼儿的表现,尊重幼儿的活动兴趣,让幼儿在积极互动的活动氛围中进行探究活动,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在数学活动中应如何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幼儿主体性的关系?

(三)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如何让幼儿有更多思考、探索、总结的机会?

(四)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如何与幼儿的生活习惯相联系?

说课稿幼儿园【第五篇】

小袋袋形象是著名的绘本大师查尔斯·福格为孩子们塑造的,生动可人,深入人心。书中的小袋袋形象滑稽可人,孩子总是乐此不疲的模仿。除了塑造了小袋袋形象外,还出现了很多动植物。有高大的树木,有枯萎的树叶,有盛开的花朵,有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有美丽的花蝴蝶、有小鸟、鼹鼠、卡拉熊、乌龟、蜈蚣等。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孩子去观察,让孩子想一想,说一说。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观察力。

幼儿期是人类的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作为老师就要把握住这一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让幼儿获得多方面的语言信息,自由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四个方面。

根据这四个方面,我对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进行了评估,发现了小班的孩子他们倾听的特点是:由无意识倾听到学习有意识倾听表述的特点是,以自身活动或经历为内容,其中夹杂着一些想象的成分,表述的方式比较简单,欣赏文学作品较少,早期阅读的兴趣还不明显。

所以我选择了这个绘本。书中的小袋袋形象滑稽可人,孩子总是乐此不疲的模仿。在阅读过程中,孩子总是会模仿小袋袋,做那些天真可爱的动作,能让孩子觉得快乐就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幸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小班下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为中心。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观察、阅读画面,理解小袋袋喜欢做的事情,感受小袋袋的天真活泼。

2、愿意用动作语言表现画面内容,尝试运用“我喜欢……”的句式进行讲述。

3、喜欢和同伴一起阅读图书,体验集体阅读的快乐。

本次教学活动以遵循“三个原则”,做到“两个注意”,体现“一个整合”的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

“三个原则”:一是“教师主导、幼儿主体,以问题的引导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二是“教师在前、幼儿在后”的教学原则,既当幼儿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过程时,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并在尊重幼儿认识过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施加影响。三是“同时进行原则”,即在教学活动中,要同时顾及兴趣,态度和行为的培养,既有明确的重点,又相互渗透。

“两个注意”:一是设置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既要把各教学环节与教学要求设置成问题情境展示给幼儿,这样容易使幼儿被问题情境吸引而主动投入学习。二是注意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规律,把教学目标的要求分解成若干细小的层次,分散到各个具体的活动中,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使教学重点得以巩固,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一个整合”:《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通过自主的学习,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教学过程体现整合性,对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保证。

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讲述法和提问法。

1、直观演示法: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表演示范,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活动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个故事制作成形象直观的ppt,既可以完整欣赏,又能分段播放,通过观赏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提问法:这是语言活动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尝试改变以往语言教学总是先讲完故事再进行提问的模式,将单一性、回忆式、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整个活动主要运用了讨论谈话法、发现法、讲述法等学习方法。

1、讨论谈话法:幼儿在讨论、谈话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2、发现法:教师提供适于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教材,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过程,发现知识。在活动中,请幼儿观察、讨论故事中人物,通过提问和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讲述法:主要教会幼儿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恰当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为幼儿提供讲述的空间,启发幼儿用宏亮的声音、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并且注意为每名幼儿创设讲述的机会。

整个活动分为四大部分,活动流程图简单明了地概括了整个活动,使大家一目了然地明白设计意图,下面将其详细说明一下:

这是一本非常简单的图画书,单看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就能猜出故事大概。前半部分,主要描绘的小袋袋的动,一个非常顽皮的形象。后半部分,主要描绘的是静,一幅很美丽很温馨的画面。故事本身浅显易懂,讲述了可爱的小袋袋和他的动物朋友之间的故事。这样可爱的形象不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也吊足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较符合小班小朋友的年龄特点,且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既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因此,我选择了这个绘本。

1、出示“小袋袋”图片,并提问。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新朋友,我们来看看他是谁?

师:这是袋熊,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袋袋。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

师:小袋袋的样子是怎么样的?它的心情怎么样?那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它的手和脚是怎么放的?大家一起来做做小袋袋的样子吧!(幼儿学做)。

师:小袋袋很可爱,每天,小袋袋都要做好多有趣的事情。他喜欢大声叫;他喜欢转圆圈,跳到自己摔跤;他喜欢做鬼脸,还喜欢泡在烂泥塘里。不过,你知道小袋袋最喜欢做什么吗?你们猜猜看它喜欢做什么事情?喜欢玩什么游戏?(幼儿猜想)。

小朋友觉得小袋袋喜欢做那么多事呀!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喜欢做什么吧!

1、阅读画面一:扮鬼脸。

师:你们为什么笑呀?小袋袋在干什么呀?

幼:吐舌头、鼻子这样(幼儿做顶鼻子)、像魔鬼一样(扮鬼脸)……。

师:对,小袋袋特别调皮,它在吐舌头、顶鼻子、拉耳朵。

我们来学一学,给旁边的小朋友看一看吧!

小结:小袋袋喜欢扮鬼脸,吐吐舌头、顶顶鼻子、拉拉耳朵,真好玩……。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小袋袋喜欢扮鬼脸。

2、阅读画面二:玩泥巴。

师:我们再来看看,你们看到小袋袋在玩什么了吗?

幼:玩泥巴。

师:小袋袋哪里有泥巴呀?

幼:头上有泥巴、手上有泥巴、肚子上有泥巴、腿上有泥巴。(教师动作提示)。

师:小青蛙在干什么?小兔子身上有什么?

师:小袋袋在玩泥巴时心情怎么样呀?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袋袋的样子吧。

小结:小袋袋喜欢玩泥巴头上、手上、肚子上、腿上都是泥,玩得真开心。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小袋袋喜欢玩泥巴……。

3、阅读画面三:扮大树。

师:你们看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呀?

幼:小兔在跳、小乌龟在爬……。

师:小袋袋在干什么呀?它举着树叶一动不动像什么呀?

师:我们来学一学小袋袋的样子吧!

小结:小袋袋喜欢变成一棵大树,一动不动地站着。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小袋袋喜欢扮大树……。

4、阅读画面四:捉迷藏。

师:小袋袋在干什么呀?(教师用动作表现小袋袋缩成一团的样子。)。

师:谁躲起来了?谁在找它?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小袋袋缩成一团的样子。

小结:小袋袋喜欢捉迷藏,把自己缩成一团,让大家找不到它。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小袋袋喜欢玩捉迷藏……。

5、阅读画面五:回家。

师:玩了一天了,小动物们都回家了。谁在门口等小袋袋呀?

师:妈妈见了小袋袋心里怎么样?小袋袋见了妈妈心里怎么样?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小袋袋喜欢扑到妈妈的怀里,那里又安全又温暖。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小袋袋喜欢躺在妈妈的怀里……。

1、完整观看ppt,再次感知绘本内容,感受其中的语言美。

师:我们再来看一遍故事吧!看看你们能不能发现更多好玩的事。

2、师幼共同阅读ppt并表述画面内容。

师:小袋袋喜欢玩这么多好玩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吧!

师:小袋袋喜欢玩,也喜欢做好多的事情。小朋友你们喜欢做什么呢?

幼:……。

小袋袋形象是著名的绘本大师查尔斯·福格为孩子们塑造的,生动可人,深入人心。书中的小袋袋形象滑稽可人,孩子总是乐此不疲的模仿。除了塑造了小袋袋形象外,还出现了很多动植物。有高大的树木,有枯萎的树叶,有盛开的花朵,有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有美丽的花蝴蝶、有小鸟、鼹鼠、卡拉熊、乌龟、蜈蚣等。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孩子去观察,让孩子想一想,说一说。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观察力。在阅读过程中,孩子总是会模仿小袋袋,做那些天真可爱的动作,能让孩子觉得快乐就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幸福。

1、观察、阅读画面,理解小袋袋喜欢做的事情,感受小袋袋的天真活泼。

2、愿意用动作、语言表现画面内容。

3、尝试运用“我喜欢……的句式进行讲述。

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讲述法和提问法。

1、直观演示法: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表演示范,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活动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个故事制作成形象直观的ppt,既可以完整欣赏,又能分段播放,通过观赏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提问法:这是语言活动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尝试改变以往语言教学总是先讲完故事再进行提问的模式,将单一性、回忆式、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整个活动主要运用了讨论谈话法、发现法、讲述法等学习方法。

1、讨论谈话法:幼儿在讨论、谈话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2、发现法:教师提供适于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教材,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过程,发现知识。在活动中,请幼儿观察、讨论故事中人物,通过提问和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讲述法:主要教会幼儿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恰当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为幼儿提供讲述的空间,启发幼儿用宏亮的声音、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并且注意为每名幼儿创设讲述的机会。

整个活动分为四大部分,活动流程图简单明了地概括了整个活动,使大家一目了然地明白设计意图,下面将其详细说明一下:

这是一本非常简单的图画书,单看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就能猜出故事大概。前半部分,主要描绘的小袋袋的动,一个非常顽皮的形象。后半部分,主要描绘的是静,一幅很美丽很温馨的画面。故事本身浅显易懂,讲述了可爱的小袋袋和他的动物朋友之间的故事。这样可爱的形象不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也吊足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较符合小班小朋友的年龄特点,且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既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因此,我选择了这个绘本。

1、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

2、师:这是袋熊,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袋袋,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

3、师:小袋袋的样子是怎么样的?它现在是开心的还是伤心的呀?(开心的,快乐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它的手和脚是怎么样放的?(缩在一起的)大家一起来学学小袋袋的样子。

4、师:哇,小袋袋真可爱呀,它喜欢做很多事情呢!你们猜一猜,它喜欢做什么事情?(幼儿猜想,玩游戏、看电视、吃东西……)。

5、那我们一起接下来看一看小袋袋到底喜欢做什么事情吧!

1、阅读画面一:跑步。

师:我们看到小袋袋喜欢干什么呀?(跑步)。

师:我们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它是喜欢跑步的呀?它跑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头、胸、脚、手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师:对,小袋袋跑在最前面,很神气的样子,我们一起来学学它跑步的样子吧!

师:宝宝们看一下还有谁也在跑步?

幼:考拉熊、乌龟、青蛙、小虫。(引导幼儿用有……有……还有句式讲述)。

师:所以小袋袋是喜欢一个人跑步还是和好朋友一起跑步呀?

小结:哦,原来小袋袋喜欢和好朋友一起跑步,和它一起跑步的好朋友有小虫、考拉熊、乌龟,还有青蛙。

2、阅读画面二:捉迷藏。

师:哇,这回小袋袋喜欢干什么啦?

师: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小袋袋又在干什么呀?(小动物们在找小袋袋你,小袋袋躲在草丛里)它的身体是怎么样的呀?(从身体各部位说)那我们也一起来学学小袋袋的样子,躲起来,不让别人找到我们!

师:所以小袋袋喜欢干什么呀?

小结:小袋袋喜欢捉迷藏,把整个人缩在一起,躲在草丛里,不让小动物们找到它。

3、阅读画面三:玩泥巴。

师:这回小袋袋在玩什么?

幼:玩泥巴。

师:小袋袋身上那里有泥巴呀?(有……有……还有)。

幼:头上有泥巴,手上有泥巴,肚子上有泥巴,腿上还有泥巴。(可以适当用动作提示)。

师:小袋袋玩泥巴时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呀?你怎么看出来的?

师:小袋袋又喜欢干什么了呀?

小结:小袋袋喜欢玩泥巴,头上、手上、肚子上、脚上都是泥,玩得真开心。

4、阅读画面四:睡觉。

师:天黑了,月亮出来了,小袋袋要睡觉了,谁抱着小袋袋?

师:小袋袋躺在妈妈的怀里感觉怎么样?(温暖的、舒服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呀?

师:现在啊,我们的小袋袋喜欢干什么啦?

小结:小袋袋喜欢躺在妈妈的怀里睡觉,又温暖又舒服。

在音乐声中师幼共同阅读ppt并表述画面内容。

师:小袋袋喜欢做那么多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吧。

四、运用”我喜欢……“的句式,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讲述。

师:小袋袋喜欢玩,也喜欢做好多好多事情,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什么呢?

(和边上的小朋友相互说一说)。

师:我们一起回到班里和其他小朋友也讲一讲吧!

说课稿幼儿园【第六篇】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孩子自主探索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多变的表情》,幼儿时期是情感最丰富的时期,他们对情感的表现和流露往往体现在他们的脸上。《幼儿园教育指南》中指出:结合实际情景,提醒幼儿注意别人情绪,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多变的表情》这节中班社会活动,是通过认识常用的表情,学习描述不同的表情,感知、体验各种表情等方法,促进幼儿社会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从情感、能力、认知三方面确定了本活动的目标:

(1)能分辨高兴、生气、伤心、害怕等基本表情。

(2)理解人物不同情绪,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3)依据自身理解事件,心情与表情之间关系的经验,辨认、判断别人的情绪。

《纲要》的基本点是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过程的设计上,我努力体现以儿童发展为中心教育理念,把“理解人物不同的情绪,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依据自身理解事件、心情与表情之间的经验,辨认,判断别人的情绪”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中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始终贯穿直观性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1、直观法。

这里使用的是演示法,通过故事课件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对中班幼儿来说,有图片的故事,情节更加形象化,方便幼儿理解。而且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同时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从而使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2、谈话法。

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通过认识常用的表情,学习描述不同的表情,感知、体验各种表情等一系列方法,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语言交往环境中学习。《多变的表情》是社会活动,社会活动不要求幼儿统一认识,而是让幼儿根据个人感受发表见解,说自己的独特的经验。

3、操作体验法。

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操作体验活动是在延伸环节,发给幼儿空白头像和剪好的各种表情图纸,让幼儿粘贴出各种表情,并展示给小朋友门看。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共情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种感官参与法。

新《纲要》社会领域中,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体验法。

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在活动中就采用了体验法,让幼儿看图片,自然的流露出各种表情,体验不同的表情,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去表现。

3、尝试法。

陶行知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环节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表情图片,尝试根据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讲述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表情;在分享活动中,又充分给予幼儿与同伴和老师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记录下的表情告诉同伴和老师,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谈话活动,我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出现的,我一样和孩子一起分享我的经验,谈我的感受,我觉得这样能更好的和幼儿进行互动,减少师幼的距离感,谈话活动又是随机性的,但并不表明这场谈话是任意无计划的交流,我在设计组织谈话时,仍然是按照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紧扣《多变的表情》这个中心话题,层层深入,结合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5个环节:

1、开始环节:

教师边讲故事边出示相应的表情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的人物面部表情。

一天,小刚和小华在楼下踢球,俩人互相追逐,玩的非常高兴(出示高兴的表情)。忽然,小华用力一踢,球踢偏了,踢到了玻璃窗上,只听“哗啦”一声,玻璃碎了。紧接着,从楼里冲出来。一位叔叔,他怒气冲冲地问:“是谁把我的玻璃打碎了?”(出示生气的表情)小华和小刚十分害怕(出示害怕的表情),都连忙说:“不是我,不是我。”这时,小华的妈妈走了过来,轻声说:“做错了事要勇敢的承认,就是个诚实的好孩子。”小华听了难过的低下了头(出示伤心的表情),说:“玻璃是我打碎的,对不起!”叔叔听了,表示理解和原谅,并且说:“下次踢球注意点!”

2、基本环节:。

1、学习看表情图,识别、理解人的情绪。

教师用课件出示高兴、生气、害怕、伤心等四种表情图,引导幼儿观察并判断:哪幅图说明小刚和小华很高兴?哪幅图表达的是生气的情绪?哪幅图是害怕的表情?哪幅图是伤心的表情?归纳幼儿的答案,教师引导幼儿重复表示心情的词,同时将相应的文字(高兴、生气、害怕、伤心)贴在表情图旁,进一步讨论: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使幼儿知道通过看人的眉毛、眼睛、嘴等的状态和变化来判断人的情绪。鼓励幼儿做出这几种表情,对做得好的幼儿给予奖励。帮助幼儿归纳:我们每天都会遇到高兴的、生气的、害怕的、伤心的事情,在这些时候,脸上的表情就会表现出来,我们通过别人脸上的表情就能看出别人是什么样的心情。

3、解决问题,做“开心娃娃”。

请幼儿看课件上的各种表情图,说说太阳宝宝们是什么表情。教师启发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一讲曾经遇到过的高兴、伤心或生气、害怕的事情。与幼儿共同讨论伤心、生气的害处,使幼儿知道快乐、高兴能让人心情愉快,吃的香,睡得稳,有益于身体健康。

课件展示各种人物表情,请幼儿猜出表情所代表的的心情,并鼓励幼儿根据情绪配音。

1、分发给幼儿空白头像和剪好的各种表情的五官图纸,让幼儿粘贴出各种表情,并展示给小朋友们看。

2、播放《幸福拍手歌》,请幼儿随老师一起律动。

说课稿幼儿园【第七篇】

大家都知道,秋天是各种水果收获的季节,秋天的水果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不仅有不同的名称,还有形状的不同,颜色的不同,味道的不同等。对于小班的幼儿,他们的认识是具体的,只能根据外部的特征来区别事物,水果中的不同最直观的是外形,幼儿对此已有了一定的经验认识,但水果中除了外部的不同,它的内部也藏有许多的教育契机。

1、在活动中,养成爱动手动脑的习惯。

2、能运用多种感观感知苹果、桔子的特征。

3、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一环节:观察苹果、桔子。

第二环节:游戏“摸水果”。(巩固对苹果、桔子的认识。)

第三环节:品尝苹果、桔子。

第一环节,“观察苹果、桔子”。小班的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在整节课的开始部分,我就充分利用孩子的这段有意注意时间,让幼儿观察苹果与桔子有那些方面的不同,这是整个活动的重要环节。我要鼓励幼儿去观察,去发现这两样水果的不同,并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开始时,教师与幼儿围坐在大桌子旁,告诉幼儿:秋天到了,水果丰收了。这里都有哪些水果呢?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让幼儿找一找苹果与桔子的不同,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找到的?苹果是圆形的,桔子也是圆圆的;苹果是红色的,桔子是黄色的。

小班小朋友他们最初表达的一定是他们直观看到情形,多数以单词的表达形式出现,如圆圆的,红红的,等等。这是老师的作用除了帮助孩子表达清楚,还可以通过顺口溜的形式,把形状与孩子生活中某些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如:“苹果苹果红红的,桔子桔子黄黄的”等等。同时,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观察苹果与桔子的不同,可以用刀子将苹果和桔子切开后进行比较。

第二环节为游戏“摸水果”。小班的孩子们好动、好玩,对学习的认识很大的程度依赖于行动。“摸水果”的游戏,就能满足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学习的快乐。此环节,我将水果装于一只布袋中,让幼儿蒙住眼睛后伸进一只手进行摸索,并回答摸到了什么水果,然后拿出来进行验证,看回答得是否正确。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强调营造一个愉快、欢乐、无拘无束的游戏气氛,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让孩子们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第三环节为“品尝苹果、桔子”。经过以上一段时间对苹果与桔子进行比较,幼儿的神情应得到一定的放松,这时让幼儿品尝苹果与桔子,比较一下它们的味道有什么不同,如“苹果是甜甜的,还有点酸酸的;桔子不仅甜甜的,而且水份还多多的。”

整个活动是围绕着水果展开的,以充分展现孩子们自主的表达,并在愉快、轻松的游戏中学习、感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幼儿喜爱吃水果的兴趣。在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幼儿是主体。我会关注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的情况,并帮助胆小的孩子能大胆地去游戏,去表现;也要保护敢说敢做的孩子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并给予肯定;还要注意那些一般不起眼的孩子,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得到发展,其次,活动结束时还要鼓励幼儿们多吃水果,这样才能使我们孩子们的身体长得棒棒的。

说课稿幼儿园【第八篇】

前一阶段小朋友们参加了"六一"义卖的活动,对买卖商品这一过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前几天,在带小朋友参观市场时,人们卖东西的吆喝声再次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由此,我发现我们江南地区人们叫卖东西的声音中蕴涵着某些音乐元素,能够通过某种音乐活动来让幼儿进行体验,进行感知,这也是我园体验学习课程所倡导的"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的思想。所以我选择了《小货郎》这首音乐,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1、体验叫卖声音韵绵长、旋律上扬悠远的特点。

2、学习创编叫卖词,大胆表演、表现叫卖乐音。

三、在整个音乐活动中,我始终以问题情境的设置者,体验活动的鼓励者、欣赏者,体验过程观察者的身份组织活动,让小朋友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创编过程中体验音乐作品的美,获得对音乐作品的更深的理解,体验全身心参与的美,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美,体验成功的喜悦。

希望在座的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大四班薛风蕾。

活动目标:

1、体验叫卖声音韵绵长、旋律上扬悠远的特点。

2、学习创编叫卖词,大胆表演、表现叫卖乐音。

1、音乐录音。

2、幼儿已学过歌曲的歌表演。

3、纸、笔若干。

上一次我们学会了一首歌曲,叫《小货郎》,今天。

我们就来玩"小货郎"的游戏,好吗?我们都是小货郎了,大家准备好了吗?我们来仔细地听音乐。

(音乐响起,师生边表演唱边入室)。

(我们坐下来休息会儿吧,小货郎唱歌的样子真神。

气,表演得真好。)。

1、今天,我们是小货郎,那你们准备卖些什么好东西呀?(幼儿自由讲述)。

在两边有纸和笔,大家画好了以后,比比谁最先回到老师身边。(老师指导:哦,你要卖**呀,……)。

2、我们都已经准备好了要卖的东西,有**,有**,有**……,那怎样才能让很远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在卖什么呢,有什么好办法?(幼儿自由讲述)。

好,小货郎们说得很好,这些都是推销商品的好办法,真正的货郎呀就是要带着自己的商品,再新村里,用自己叫卖的声音来吸引顾客,告诉大家自己要卖什么。

现在你准备怎样叫卖自己的东西?(幼儿个别讲述)。

4、哟,我们真象小货郎呀,叫卖声音很响亮,音拖得很长,他喊的叫卖词简单、明确,所以大家一听就知道他在卖什么东西了,连很远的人也听得见。

1、现在我们把自己准备的商品拿出来,学着真正的货郎来试着叫卖一下吧,看谁叫卖的效果好!(幼儿自由练习)。

2、现在,我们都是快乐的小货郎!那,想不想把自己编的叫卖词唱进歌里去呀?

听,薛老师想把"卖衣服"唱出来。(老师示范)。

你们会这样唱出自己编的叫卖词吗,谁来试试?

***唱的叫卖词真好听,我们再帮着他一起叫卖吧!

1、我们是能干的小货郎,现在,我们来把自己编的叫卖词跟着《小货郎》的音乐完整唱一遍吧。

3、客人老师说我们唱得好,那我们再唱给客人老师听一听吧。

五、结束:

我们再到幼儿园各个地方吆喝一下,让别的小朋友都知道我们这里有好东西卖,好吗?

48 1712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