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样例优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语文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样例优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语文教育的心得体会【第一篇】

在这一次对2022版新课标的研读中,我收获了很多。和2011版的课标相比,新课标在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理念方面都有变化,这些变化恰恰是我们需要研读,需要重视的地方。

在本次课标的修订中,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同时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双减”这一背景,进一步精编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

尤其是在课程内容部分,我感触最深。在2022版课标中,新增了主题与载体形式,强调在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了这些年中高考的改革,以及从上到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它们可以更好的体现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更有效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国家。

通过这次研读课标,我发现小学语文不仅仅是教孩子们怎么读字词句,他还是文化传承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爱国必不可少的一环,甚至在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条就是文化自信。当我们的孩子看着日漫,追着韩星,聊着美剧的时候,当家长们争先恐后的送孩子学西洋乐、跳拉丁舞、说英语的时候,当爱好二胡、武术、戏曲被人认为是土老冒的时候,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哪里呢?对中国文化都没有了认同,民族尊严,爱国热情又从何而来呢?这一点在新课标中,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就像很多孩子都知道日本的国花是樱花,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却不知道在中国牡丹花、莲花、丁香、桂花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和含义。可是六上的《丁香结》这篇文章,带着孩子通过文字领略了丁香这种花的审美情趣,感受到独属于我们的美好感受,以后他在读到《雨巷》的时候,欣赏国画、服饰等等的时候,就能立刻悟出这其中的独特韵味。其他还有很多作品都有这样的作用,我们老师应当好好用课标来解读文本,借文本来引导学生。

语文课要既有语文味儿,又有中国情在其中啊!

语文教育的心得体会【第二篇】

阅读语文教育是我们中小学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更能够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我多年的学习中,阅读语文教育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修养。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从五个方面谈谈我对阅读语文教育的体会。

一、阅读可以拓展视野。

人的视野往往受到生活环境、社会圈子和学习经历的限制,但阅读能够打破这些限制,带给我们更加广阔的视野。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可以认识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与先贤、名家、英雄、伟人的思想对话,领略到人类智慧的魅力。同时,阅读也能够打开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和预见,强化我们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

二、阅读可以提升语言能力。

语文学科是我们中国教育体系的核心学科,而阅读是该学科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阅读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更能够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名著经典,我们可以吸收到大量的优美词句、语言表达方式和修辞技巧,从而提高我们的语言修养和感受能力。不仅如此,阅读还可以增强我们的写作技能,使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阅读可以培养思辨能力。

在阅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复杂的情节和思想,这就需要我们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会作者的意图。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思考,我们会逐渐拥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内突破自己并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

四、阅读可以培养情感。

情感是人类的核心,也是人文教育的重点。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情感表达,这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情感和同理心。当我们读到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之后,我们的情感和意识会得到提升,这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五、阅读可以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对人类文明、人生价值、政治伦理、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教养和素养。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历史上的伟大事件、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科学技术、人类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这种知识与思想的丰富,会增强我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和未来。

总之,阅读语文教育是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知识、技能和人文价值,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和未来。我们应该珍惜这种学习机会,认真地阅读和思考,将它融入自己的生活和成长之中。

语文教育的心得体会【第三篇】

语文老师大抵都知道这句所谓的名言: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也有很多老师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离如今这个时代太久远,学生无法理解,因此应该从语文教材中删去。我倒是觉得,没有任何一位作家,可以像鲁迅先生一样,将那个时代如此真切地剖开摊在我们面前,也只有鲁迅先生的作品,才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抛开其作品的时代性不说,单单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赏析,鲁迅先生的每1篇文章,都是学习语言运用的最佳材料。

鲁迅先生的《故乡》这课,我备了足足一周时间,才有底气站在讲台上,和学生一起聊《故乡》。

这课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第二单元需要学习的读书方法是“感悟、品味、欣赏”,我先让学生读单元提示,连读三遍,然后说说学习本单元需要重点学什么。学生把握的很准确,告诉我要“仔细辨析作品浓厚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方式以及语言艺术的特色”。我让学生又将这句话连读三遍,告诉学生九年级学习小说和七八年级不同,不仅要知道小说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而且要思考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表达这些东西。

我采用了余映潮老师的切入方法,一上课,就将作者、时代背景等知识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齐读。理清文章的线索、给文章分段之后,我就开始带领学生潜入文本,品味文字。

我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第三段:“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让学生在文章中找“我”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将两个故乡对比着读一遍,抓住不同的色彩,来理解两个故乡的差异。学生很快就在文中找到了,作者描写现实中的故乡,用了“苍黄”,而记忆中的故乡,则是“金黄”。我让学生思考这两个颜色带给人的感觉,“苍黄”是一种很灰暗的黄,给人一种压抑的、萧瑟的感觉,而“金黄”则是鲜亮的、金灿灿的黄,“金”字本身就有一种质感,给人明亮的、欢快的感觉。

在比较两个故乡不同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体会“阿”字和感叹号的含义。学生纷纷说“阿”表示很意外,觉得自己记忆中的故乡很美,如今见到的却荒凉萧索,心里觉得出乎意料。我问学生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阿”,学生都说应该用低沉的、悲伤的语调来读。我就让学生酝酿感情,读出悲凉来,学生读得很有感染力。

接下来,我抛出了一个问题:“看到故乡和自己记忆中的不一样,很意外,还可以怎么表达呢?”一名学生说:“这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吗?”我说:“对啊,这个疑问句也可以表达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出现巨大反差时的意外啊,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加上一个‘不’字呢?”学生齐读这两个句子,讨论这两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但是,他们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于是我向学生解释:“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我’因而产生了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所以又对怀疑加以否定,这个否定的疑问句反映了‘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解释完之后,我又总结道:“每一位文学大师,都是遣词造句的高手,鲁迅先生用一个‘阿’字,就写尽了‘我’的疑惑、意外、难过、悲凉,文中如此精练的词语还有很多,我们在读的时候,要细细品味。”

接着,我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我’一方面怀疑眼前的是不是自己的故乡,说‘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一方面却又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不是很矛盾吗?”看到我一脸疑惑,学生们兴奋极了,热烈讨论着,希望能够为他们亲爱的老师排忧解难。一番讨论之后,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故乡本来就破败荒凉,只不过小时候有少年闰土在,有纯真的友谊在,所以觉得故乡很美。而且小孩子无忧无虑的,看到什么都觉得好玩儿,故乡有西瓜有猹,当然会觉得故乡美了。孩子眼中的故乡,和为生活所迫的大人眼中的故乡是不一样的。一种意见认为,故乡二十年前确是很美的,但是二十年过去了,故乡变得荒凉萧索,‘我’不愿意承认故乡这种不好的变化,所以就用‘故乡本也如此’来自我安慰,这句话里其实是有一种难过的。

孩子们问我哪一种理解更正确,我没有下定论——时间还不到。当我们研读到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时候,或许孩子们自己会得出结论来的。我只是在黑板上写下了“反差——疑惑——悲凉——自我安慰——忧愤”这几个词语,来帮助学生理清文中‘我’的心理变化历程。

第二课时,我们研读了闰土的变化,照例是潜入文本,品词悟句。学生谈到小闰土的脸色时,我追问学生“为什么是‘紫色的圆脸’,让小闰土的脸‘粉嘟嘟’的不是更可爱吗?”学生略一思索,便答出了“因为他经常在海边看瓜,被太阳晒成了紫色”,我顺势告诉学生,写人要考虑到人物的身份、生活环境,比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的衣袖,是‘油晃晃’的,符合他屠户的职业特征,所以以后写人,不能再“千人一貌”,让所有的女孩子都长“瓜子脸、柳叶眉、樱桃口”。

中年闰土的脸色是“灰黄”,我再次提起文中出现的另外两个表示黄色的词语——现实故乡的“苍黄”和记忆中故乡的“金黄”,让学生体会鲁迅用词的讲究。我又引导学生将孔乙己的“青白”脸色与中年闰土“灰黄”的脸色相比,让学生明白,孔乙己的“白”,是因为他鄙视劳动、从不劳动,而中年闰土的“黄”,是因为他常年种地,再次强调描写人物要考虑到不同的身份。

我们继续品味词语。学生谈到闰土见到“我”后脸上“欢喜”、“凄凉”的神情,我让学生想象那种“凄凉”,想象当时闰土心中会涌起哪些思绪;学生谈到“那时是孩子,不懂事”,我告诉他们即使是现在这个社会,所谓的“懂事”,其实就是不断妥协不断放弃;学生谈到闰土要的“香炉和烛台”,我告诉他们“没文化真可怕,因为没文化的人,连自己为什么会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到压迫和剥削都不知道,更别提想办法改变命运了”......

或许是我的语言点燃了学生的思想,我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连续的两节课下来,学生不仅毫无倦意,反而越来越兴致勃勃,课堂上小手如林,都争着阐述自己的想法,一扫往日死气沉沉无人应答的气氛。我忽然想起了黄厚江老师在《语文课堂寻真》中的一段话:“教师必须先阅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发现,然后才能用自己的阅读引领学生的阅读,用自己的阅读感受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激活学生的体验,用自己的阅读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用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的发现。”原来,要想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老师必须先自己“活”起来——当然,所有的“活”,都是以深入钻研文本、品味感悟语言为前提的。

语文教育的心得体会【第四篇】

20xx年8月,林区实验小学组织全校教师在实验小学本部进行师德集训,通过这三天的培训活动使得我受益匪浅,对我来说,来得及时,来得实在,我觉得受益匪浅,深受启迪。这次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对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和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都做出明确的定义,教师的成长历程和教师的职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培训和再学习,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执业水平,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仅是教师自身的需求,而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本次的师德培训中,通过听报告以及老师的讲座,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爱心和责任心,更要学会跟孩子沟通,跟家长沟通,多了解孩子需要什么?而不是一味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

教育是爱的事业,冰心老人曾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实,当老师的,总是想当个好老师,都知道要对学生付出爱心,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心中总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

有人说,教师工作是一个无底洞,有看不见的深度,摸不着的广度。这就要求一个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必须爱岗敬业,树立教书育人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要热爱教师职业,把它看成是一种事业,这样才会为教育事业不懈努力,并在工作中时时感到苦中有乐,时时有一种幸福感,这样才能保证所任教的学科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同学们学得舒心,家长满意,领导信任。教师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要健康的成长就要遵循这几个规律。职业理想是成功的要素,要把个人的奉献与自身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教育理念是成长的关键,我们要与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知识水平是成长的基本要素,教育实施能力是成长的核心要素,环境是成长的外部要素。影响教师成长的主要因素有教师的工作态度,组织教育能力,和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要关心集体,团结合作,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尊重前辈,诚恳待人,信守诺言。

老师告诉我们,要把教育看成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人不是生活在道理中的`,而是生活在情感与生活中的。我们要学会站在家长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因为我们与孩子是社会关系,所以内心有一定的标准,规则,会理性的去看待问题。但家长与孩子却是亲缘关系,是以情感为准则的,他们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但当。所以,我们在与之沟通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问题,这时候,作为老师,要学会改变与家长沟通的视角,要从同理性的角度与之看待问题,去了解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家长最关注的其实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孩子的生命,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通过观看四个视频,老师讲了生命的长度,生命的宽度,生命的厚度,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成长。

作为一名执教于农村小学的教师,今年暑假我很荣幸参加了xx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半年的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活动,感觉真是受益匪浅,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对我们的教学和认识都有很大的提高。从网上的一场场不同风格名师的精彩讲座中,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

语文教育的心得体会【第五篇】

语文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它涉及到语言文字的学习、交流、应用,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表达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语文教育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和思考。

二、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未来需要的人才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这就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际应用能力和国际化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学校和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促进人才的培养。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影响到各行各业,语文教育也不例外。信息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让语文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高效。未来,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其优势,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和外延。

四、评价体系的完善。

目前的语文教育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主要依靠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这种评价体系极易导致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未来,应该改变这种现状,推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从竞争中走向协作和发展。

五、教师的作用和素质。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中的核心力量,其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思考、提升素养。未来,教师的作用将更加重要,需要更加注重教师的思想教育、专业技能培养以及激励机制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语文教师,让他们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

六、总结。

语文教育展望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要加强人才培养、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完善评价体系、提升教师的作用和素质等方面工作,打造更加科学、完善的语文教育体系,让学生在习得语言文字的同时,更好地发展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育的心得体会【第六篇】

我享过不默写的福,更吃过不默写的亏。

我自己读高中时,语文老师几乎从不默写,课本上、考纲上要求背诵的内容,他会提醒我们自己去背,自己去写。需要背的文章,两三节课教完,我们基本上也就能背下来了,自己再注意一下字形,都能掌握得八九不离十。等到考试,同学们的默写得分都还不错。看看现在学生们疲于奔命地背诵、默写、重默、罚抄,我越发觉得当年无需默写真正可算是享福了。

20xx年,我初登讲台,语文该怎么教,大部分倒是继承了我当年老师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其他的不说,在我的班级也是基本不默写的。1篇《劝学》教完,提醒孩子们多读几遍,背诵,自己写一写个别易错的字,也就结束了,很快就开始了下1篇课文的学习。有一天,同班的数学老师跟我讲:“你从来不给学生们默写嘛。”我很诧异:“为什么要默写?告诉他们要背要考,自己去背不就行了吗?”数学老师笑着摇摇头,走了;我也继续上课,不默写。很快考试了,结果让我大吃一惊,与其他班级相比我的班均分低了好几分,满分10分的默写就低人家4分。现在,我终于明白数学老师那善意的提醒了。

十多年过去了,在年复一年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对默写有了更多的体验与思考。我发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默写检测还是必需的。一方面,现在大多数高中生已经习惯了默写,如果没有默写,很多人就没有背书的意识和动力,没有明确的“任务驱动”和及时的“反馈检测”,学生就不会学习了。(可以说,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非但没有养成,甚至可能被扼杀了)另一方面,语文学习需要不断积累,需要背诵、记忆很多内容,适当的默写检测,客观上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养成积累的习惯,避免考前临时抱佛脚,毕竟语文学习,功夫在平时。平时抓紧一点,总不会是坏事。

但是,默写绝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方式,更不是提高教学质量“一抓就灵”的灵丹妙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默写的功能被无限放大了。对很多高中毕业生来讲,他关于语文学习最深刻的记忆可能就是默写:默课文,默词语,默翻译,默答题格式、默作文套路……内容无所不包、形式层出不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强化。更可怕的是,默写之后还有罚抄,写错的抄写100遍并不是天方夜谭,早已成为习惯、成为经验,成为教师敬业、认真负责的标志。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语文老师。如今的高中,从高一到高三,考试频繁,一月一考,早已成为“标配”,一周一考可能还算不上是“顶配”。每次一考,各种数据一目了然,平均分、上线率、贡献率,全方位多层次地把你的“优势”和“问题”揭示得体无完肤。正如一些领导所言,老师们都是要“脸面”的,如果看到自己班级的成绩不好,甚至远远落后,那肯定是要采取一些行动的。就语文而言,如此密度的考试之下,要确保分数不那么难看,要在一个月甚至一周之内有一些提高,默写就成为了最好的法宝。

当“一抓就灵”的默写被“抓出血”来的时候,语文教学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我们的教育也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

语文教育的心得体会【第七篇】

近日,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小学语文教育的见习实践。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并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将就此为大家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简单的汉字书写和阅读技巧,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并鼓励他们勇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让学生喜欢语文,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其次,我认为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抓住重点,循序渐进。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应当突出重点,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力。我在实践中发现,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让他们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因此,我在实习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了知识的堆砌,注重夯实基础,掌握好每个环节的教学进度,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提高自己。

此外,我还深刻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养成。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待学习态度的差异非常明显。有的学生缺乏主动性,不愿意思考和动手实践;而有的学生非常积极主动,善于总结和归纳。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鼓励与引导结合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究问题、主动思考的能力。

最后,我认为小学语文教育还应该兼顾素质教育的培养。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实践中,我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学活动和社团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和力量。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见习实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次实践,我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我将继续努力,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将这些体会融入到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并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语文学生做出贡献。

语文教育的心得体会【第八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师在关注课堂实效的同时越来越淡漠了朗读这个主要环节。“三分文章七分读”,好的文章必须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其真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强调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长期的教学探索,我总结了如下的几点:

教师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也是培养学生朗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教师本身的职业特点, 决定了他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朗读时感情饱满,声音洪亮,节奏明显,读得抑扬顿挫,这无疑就会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如诗词、文言文教学,教师通过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的直接朗读指导。教师在范读时对多音字的读音、长句的停顿、句子的重音要重点指导。如《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两个“轻轻的”要读的轻快,这样才能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留恋惜别之情。教师在范读时还要让学生再联系诗句的内容,把诗人所描绘的情景在头脑中构成一幅幅画面,把优美的文字变成立体的画面。只有这样,才能把老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思考联系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教师的范读也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文体特点,可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文章片段,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可高声朗读,可悄声默读,可激情昂扬,可委婉低沉,只要便于感情表达,便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既便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又便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通过自由诵读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和赏析。如在散文《鼎湖山听泉》的教学中,我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自由的吟诵。学生很快便理清了作者的行踪,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在散文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好胜心强的时期。针对这种心理,课堂上可采用比赛的朗读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其他学生做评委,对每一位同学的朗读作出点评,并评出“朗读能手”。也可在全班推行这种朗读方式,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各自互评,评出“优秀小组”。在准备朗读、评比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也调动了他们朗读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小说教学。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对话富有特色,彰显个性。课堂上,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在准备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菲利普夫妇、于勒和我,学生在朗读时激情昂扬,语气语调模仿的活灵活现,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阵阵高潮。

由于多媒体设备的普及,配乐朗读也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因为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朗读时创设情境,放些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如:我在教学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时,配上一首雄壮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配上一首悲怆凄凉的《二泉映月》。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48 19188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