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案课程思政精编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具体实施方案课程思政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实施方案专业课程思政【第一篇】
作为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思政实施方案的出台和实施,对于加强和深化高校思政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个方案的作用和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精准思政实施方案是对高校思政工作传统规范化、基础性、重复性的打破和重塑,旨在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影响力。从根本上回应和解决了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实现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深化和升级。
通过多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精准思政实施方案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和收益。在思想教育、心理疏导、职业规划等方面,扩充了大学生的见识和视野;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创新点;在学生管理、组织活动、志愿服务等方面增加了多元化的参与和喜好。
在实际操作中,精准思政实施方案也面临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由于不同学生群体间的差异性,实现“精准”需要不断探索和调整;另外,由于思想观念和文化层次的差异,有效性需要在多个维度进行细化而不是单纯的扩大。
面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精准思政实施方案也需要更为深化和优化。对于未来,可以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的思想需求和特征,精准瞄准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点和关键时刻;同时,也需要提高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打造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平台,使思政工作的开展更为自然、顺畅和有效。总的来说,精准思政实施方案是一种尝试和创新,它的成功,还需要持续的关注和努力。
结语。
通过对精准思政实施方案的思考与体会,我认为它的实施是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更为贴近时代现实和大学生需求,更能够引导和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协调性和创造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多的人能够加入精准思政这个队伍,为更好的思政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实施方案专业课程思政【第二篇】
自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我校开始实施“精准思政”方案,旨在通过发挥党课教学、辅导员工作和班(团)课制度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我深感“精准思政”方案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它对我们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接下来,我将以我的实际体验为基础,总结和分析这一方案的实施效果,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精准思政方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将课程的内容、形式和方式进行了差异化安排,并进一步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精细化、多样化。通过调整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以及辅导员和班(团)课的组织形式,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关注到与自己当前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增强了他们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和有效性。同时,这一方案还使学校教育系统更加完善,为学生追求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和保障。
实施“精准思政”方案以来,我校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首先,通过辅导员时时在线、班(团)课时时启动等方式,学生思想意识的高度觉醒得以有效促进,全校在学工系统的各种思政活动中,如系别智慧空间、班级论文等,学生们表现积极,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其次,“精准思政”方案还将专业课与思政课有效结合,使得学生们的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此外,数据显示对于平时缺乏主动学习惯习惯的学生来说,班团课的触发式,让他们更容易融入到学校的集体生活,感受到“合作、互助、进退共生”的强烈意识。
尽管有着诸多优点,但实施“精准思政”方案也有其困难和挑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便是如何确保这一方案执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同的班级和年级在思政工作中存在差异,每个班级的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都有所不同,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具体班级的实际情况,展开思政教育可能会存在“千人一面”的局面。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班级思政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应该更加精细化,既要考虑到班级需要的群体形象化特点,同时也应该与年级思政主题相呼应。其次,对于每个班级的反馈和建议,需要引导辅导员和负责老师将其纳入到思政工作的实际策划中,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此外,适度增加学生主干活动的时间和频次,并加强对主干活动的规范管理,使其成为思政教育多形式和多层次发展的有效平台,同时,保障学生群体生活的品质和活力。
第五段: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这段时间对“精准思政”方案的实际体验,我认为它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使学校的思想文化建设更加深入。然而,在方案的实施中,还需要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改进,保证它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并支持学校的思政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施方案专业课程思政【第三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xx〕 35 号)等文件要求,按照《湖南工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示范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措施。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落实程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扎实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和教学设计活动。
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和深入解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促进教师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各教研室、实验中心召开1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
各教学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以课程组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做法,深化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20xx版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模块中,确保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3、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推出一批在全校具有引领作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遴选1-2门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4、遴选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进一步完善《湖南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立任课教师诚信档案。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选树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5、“以赛促教”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思政工作在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宣传部、教务处、教评中心、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实施方案专业课程思政【第四篇】
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实施方案专业课程思政【第五篇】
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xx〕47号),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全省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日前印发《山东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持“思政课是第一课、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第一学院”的建设理念,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聚焦“六个要”“八个统一”,实施“六大行动”,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提出,实施课程体系拓展行动。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思政课必修课;开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推动开设《沂蒙精神》地方(校本)课程,构建完善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引导学校规范使用国家统编统审教材,加强对地方和校本思政课教材编写修订、审核备案、出版发行以及选用使用等全过程监管。
实施教师培优育强行动。推动各市、县(市、区)将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纳入教师招聘计划予以重点保障,推动高校加快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确保基本达到国家要求;实施“五支队伍进校园”活动,动员校外社科理论专家、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时代楷模等兼职讲授思政课;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申报省级人才工程;每2年实施一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培养100个优秀团队和300名教学科研骨干;建设10至15个实践研修基地,开展省级示范教学培训和国内外考察研修;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推动各地中小学在内部绩效工资分配时向思政课教师适当倾斜;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项访学交流计划;逐步扩大全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研究生招生计划;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联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导高校建立完善优秀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传帮带制度。
实施教学提质创优行动。开展全省学校思政课质量监测;加强省、市两级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统筹指导各类学校思政课建设;推动建立区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和校内集体备课制度,建立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员、高校思政课名师示范授课、巡回评课制度;每2年开展1次“金课”评选,定期举办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学大赛或展示活动;实施“同城大课堂”活动,利用不同城市重要近现代历史事件节点,组织驻地学校集体备课、专题授课。
实施教研科研助力行动。加强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指导,建设“全省学校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库”;设立大中小学思政课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在教学成果奖中单列思政课专项,定期举办教学改革论坛;单独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定期评选优秀科研成果;推动省、市、县(市、区)三级教研机构配齐思政课专职教研员。
实施实践赋能增效行动。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省内外建设首批100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逐步扩充至200至300个;推动高校结合实际单独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分别从本、专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和1个学分,开展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允许学生通过参加教师统一组织的实践教学或提交相关的实践成果申请获得相应学分;推动全省建设10个左右vr或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
实施学院强基固本行动。组织实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示范思政部建设项目,加大动态调整力度;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协作;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培养计划,探索推动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兼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组织书记;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和重大问题研究,编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年度发展报告》;引导高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纳入重点学科予以支持建设,力争在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上实现新突破。
《方案》还就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组织保障提出要求。
实施方案专业课程思政【第六篇】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过程的教育模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到一起,形成协同效应“李德树人”把全面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具体实施方案课程思政精编8篇”,高校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和思想建设得关键阶段。高校学生能通过互联网多元化得接收外信息和思想观念。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起着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得人生价值观和思想政治,同时肩负着推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进入课堂进的重要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下高校学生得思想政治教育,史艳芳教师认为高校所能做的就是教学改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管齐下,并“有效利用互联网这种新型的传播模式,创造机会接触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掌握他们所关注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延伸思政课教育的时间与空间”。余欢欢则通过对课程教材现状、教师教学现状、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教师要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者、要创新教学内容、在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上提升课程育人功能”的建议,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发展。
课程思政实质上就是隐性的德育课程,利用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课思政不仅指课程本身即课程内容所产生的道德教育意义,而且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诸种因素所产生的道德教育意义”。学生的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的,所受到的道德影响也多来自课堂,知识学习与道德教育是不可分的一体两面,在课程的学习中蕴含着大量的道德教育资源。通过专业课程中通过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巧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学习到专业知识,而且深刻地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在专业课堂上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坚持推动高校课程德育与德育课程的深度融合,有效整合高校德育资源,形成高校德育合力,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将高校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到实处。
(一)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以极大的充实教学内容,相对与传统的教育内容来源与教材和思政教师的理解,在教学内容在能难在短时间内更新,思想教育课程相比于其他专业学科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内容也相对枯燥和乏味,单一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政教育,根据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通过互联网平台寻找相关结合实际热点和背景的思政素材,将两者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思政课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对素材的讨论交流来加深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培养,通过互联网可以不断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二)利用隐性课程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思政。
隐性课程是间接地、自然而然地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达到教育目的。以临床学习为例,此类课程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隐含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例如角色定位、规则、医德、等级制度,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或遭受压力烦恼时逐渐变得成熟稳重,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特别是在对待病患的时候。在隐性课程的价值观塑造过程中,重视知识学习中精神和心灵的丰富,从而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意志和性格,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让教学不再枯燥,而是充满生命力。他坚信只有培养出明辨是非、绝对坚定性格的学生,才是统一国家、壮大国家的唯一出路。
(三)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案例教学法。在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精编专业课程案例,找到专业课程与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动态的契合点。具体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探讨的协作精神,实现思政内容的自我教育。最后在教师点评环节,再一次深层次地挖掘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团队合作意识教育等。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同时,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课程体系。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育人功能,“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同时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是改变思政课程孤岛效应,有效提升思政教学的必要途径,也是探索创新、由本及里的教學改革应有过程。在新时代下应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围绕学生全方位能力素养提升,坚持正确理念,注重德业相授,树立价值观念,灌输职业精神,培育更多政治坚定、本领高强的有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洪杰,王振兴,钱彬,等.专业课课程思政有效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2]陈宏.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19(4).
[3]武娜.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对策研究[j].福建茶叶,2019(8).
[4]王立新,王英兰.“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重庆财经职业学院2019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课程思政”的嵌入和隐形渗透,培养正确的财务管理价值观——以《财务管理实务》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19kcsz002。
对于高校课程建设,“立德树人”已经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目标,而是各个学科应该把握的教育原理。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有效融合,以“课程思政”为契合点增强教学的育人功效,与此同时,加强专业课教师角色转变,发挥与思政课教师联动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融入育人方案之中,。
“课程思政”是寻找思政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融合的契合点,进一步完善育人功能。因此,“课程思政”对完善专业课架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立德树人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还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课程思政”明确提出在知识传授中注重素质培养,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发挥高校立德树人主阵地。
实施“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在高校,面对当前教学过程中的“两张皮”现象,高校应承担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责任。对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课程思政”的有效构建,既能促进高校全面育人工作,同时也能优化专业课建设,促进教学、课程、学科之间的相互协调。
(三)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保障。
专业课教师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力军,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所授课程也是学生认同度最高的学科,专业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育人优势。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专业课教学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专业教师参与构建“课程思政”能够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丰富课堂内容、发掘思想资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课程思政”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它推动专业课育人功能的优化转变。
第一,专业课构建中,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还有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既要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学习,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主体性发展;又要不断增强专业课的理论厚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第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充分实现育人功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点来指导教学,将其融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更为有效实现专业课教学的育人作用。第三,思想政治理论的融入,能有效促进专业课的全面构建,同时对于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也大有助益。
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根本点是要求高校课程要突出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功能。从这一点出发,要求专业课具有多向维度的育人功能。作为高校教师,担负着传授专业技能的任务,从传统讲授、单一讲授的方式转变成为多元化教育渠道,实现育人的全面性。在专业知识传播的同时,让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头脑中,“入脑入心”。因此,专业课教师就需要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在平时准备的教学工具、教学案例和教学实践能与思政课教学目标相辅相成,体现丰富的德育内涵,凸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是所有教师履行职责、承担使命的重要表现,当前高校中,如何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发力、助力课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于高校而言,应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措施,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于一炉,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共同发力,实现两者互补有无。“课程思政”意味着所有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专业课教师所扮演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明确思政课的内容要义。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时,教师应时刻牢记自身的育人职责,增强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应坚持以育人为依托,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体现出教学的育人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师资方面,发挥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互动,促进双方教学能力的增长,有效完善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全面架构,也为高校多元化育人功能提供助力。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各学科是大势所趋,也是学生培养计划中十分必要的部分,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其中的有效融合方式,对于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思.探討高校思政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纳税,2017(12).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
[3]高德毅.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
摘要:随着党的十九大及全国全区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思想政治教育被摆在了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我校不断深入学习并贯彻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力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本文在此背景下,认真思考税务专业教学体系中,所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除了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引入了翻转课堂,并以警示教育、案例教学及法制教育进行强化,较为有效的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思政教育;融合途径。
一直以来,“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引领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1]。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定位于培养职业性人才。而职业道德教育的疏忽,则最容易使我们精心培养出的人才“有才无德”。税会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多为企业财务岗位、财会代理服务行业或税务机关等,这些岗位或部门对于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要求相对较为严格。职业道德沦丧、职业犯罪丛生、经济损失严重、一系列社会问题尖锐重重,是我们不愿意看到和承受的恶果。随着党的十九大及全国全区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思政教育被提上首位,我校不断深入学习并贯彻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将“两课”融合作为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突破点,力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本文在此背景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使命,转变传统的专业教学理念与思路,充分领会精神,立足自身专业,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税务专业教育体系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途径做出几点思考。
(一)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二)教学手段过于简单,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会计职业道德培养目标的偏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往往更注重理论教学,将会计职业道德化为一句句需要背诵的条目甚至考点,而非植入素养的习惯和深入心灵的底线,在课堂设计上也并没有太多思考和创新,更不会通过实践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进行塑造和检验。这种教科书式的教学方式既单一又乏味,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性不足,理论性有余,难达目的且难见成效。
(三)考评机制不完善,考评手段过于单一。
将会计职业道德当做一门课程学习的另一大弊端就是考评手段单一,往往以期末成绩作为会计职业道德合格与否的标准,即以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判断依据,显然这种评价机制十分不合理,不仅不能准确的考评学生的道德水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号:职业道德只是一种理论形式,死记硬背便能通过。
(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往往更重视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对思想道德建设会有所疏忽。思政教育与专业融合的开端应从教师队伍开始做起。“言传身教”从来都是最好的一种教育方式,一个身形不端的教师即使用再华丽的语言也无法打动学生令其信服。因此,在融合过程中,一是应加快理清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关系的认知,明确思政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的核心位置,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二是应提高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完善学生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的工作方法及能力,充分认识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意识的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和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从日常教学生活中无形的影响着学生,达到令其久居兰室,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培育出德才兼备、真正于发展有益、于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要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能终身坚持并践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这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会计职业道德中所要求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无一不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之下方能实现。因此,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会更有助于学生接受、理解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比如,对于爱岗敬业这一内容,可以“为什么要学习会计知识”、“是否真心喜欢会计工作”、“如何更好的在会计之路上走的更远”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大多数学生的专业选择为父母所定,因此学生自身对此并无清晰概念,在此可融合自身价值与社会责任,鼓励学生在职业了解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提早规划,将岗位职责和职业使命牢记于心。
(三)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
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始终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内化于心,如果只将其当做一门学科,单一的进行理论教学,必然无法达到良好效果。因此加强学生的内部驱动力去理解和吸收,是极为重要的。首先我们应当摒弃将其作为独立学科教学的模式,而是将会计职业道德的思想内容贯穿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中,甚至融入在教师与学生日常的交流相处中,一点一滴的将其渗透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其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取更为多样和生动的教学方式,比如翻转课堂,由学生提前进行内容学习和资料查找,自行理解后再进行课堂讨论,或者组织一场类似“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哪个更重要”的辩论赛,由学生自发的去认识和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能加以运用。而且,当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投入到对道德的思考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变的明辨识理、三观清正,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加强警示教育。
(四)将法制教育融入案例模拟演练。
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最后环节,应设置一些有代表性的场景进行模拟演练,真正将理论用于实践。通过多种情形的演练,使学生对于社会中可能发生的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情况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在情形模拟演练中,尤其应注重法制教育的融入,结合“会计法律制度”和“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就此形成“懂法、敬法、畏法、守法”的法制意识以及职业底线,养成事事“以德律之、以法规之、以心敬之”的职业习惯和道德修养,以此,与思政教育再次相互作用,融合呼应。
(五)完善考评机制,将道德考评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会计职业道德就不单单是一门专业课程,而是专业人员的立身之本。将职业道德的考评范围扩大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不仅从课程考核本身进行强化,还可以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活动中进行规范,如课堂纪律的遵守、考试纪律的遵守、尊师重道的教育等,从基本道德开始做起,让学生养成诚实、守信、谦逊、有度等良好品质,那么会计职业道德则不再是一种说教,而最终会成为一种自律。
(六)把握实习阶段的教育时机。
对于进入到最后实习阶段的学生而言,初涉职场的习惯养成极其重要。高职院校应在实习指导环节把握最后的教育时机,将会计职业道德运用到实践中去。除了对学生进行岗位、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外,更应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场心理建设等方面的指导,尤其是当学生初次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最容易在遇到困难和挫折后产生沮丧、退缩、消极甚至自我怀疑和否定的不良情绪,专业指导教师应这个关键环节帮助学生坚定职场信心、做好职场定位以及强化职业道德,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职业道路上走的更远更好。总之,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非一日可成,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长期、艰巨、又义不容辞的任务和责任。我们也相信,由此培养出的这些既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将极具竞争力和发展潜能。
摘要:本文阐述了将会计学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的一般性原则,以此为基础,着重探讨如何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中建设课程思政和将思政内容有效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会计学专业专业课程。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习总书记在此次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为执行中央政策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全国高校随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借此将思政教育分解到每一门课程的学习之中,并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中。就会计学专业教学而言,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中建设课程思政并将思政内容有效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鉴于会计学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会计学专业教育之中并非易事。本文首先探讨将两者有机融合的一般性原则,以此指导后续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补充性。
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样服务于思政教育,但是两者主次有别。思政课程应该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中“立德树人”的主要职责。专业课程则在立足于专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在思政教育环节必须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补充,并与之形成协同效应。
(二)差异性。
思政课程改革要求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鉴于专业课程毕竟不同于专门的思政课程,因此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思政课程应该旗帜鲜明地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价值观,注重全面性与系统性。专业课程则应该将思政教育思想体系细化为点滴知识理念有机融入到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着重于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提供丰富的细节与落叶生根的土壤,在潜移默化之间完成思政教育。
(三)关联性。
基于学生所学专业的多样性,各类专业课程千差万别,因而难以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课程思政方法。然而,如何避免在专业课程中教条僵化地推行思政教育,避免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完全脱节则成为课程思政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在推进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任何一门专业课程必须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努力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的契合点与关联性,从而自然而然地将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理念灌输有效结合起来。
结合上述基本原则,本文进一步探讨从以下视角出发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中建设课程思政的具体思路。
(一)职业诚信。
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讲求诚信不仅是个人的道德素养,而且是会计职业的从业要求。作为个人基本素质的诚信是个人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理应属于以德育人的范畴。人人讲求诚信是社会系统良好运作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市场经济高效运转的必要条件。将诚信原则引入会计职业之中,其所代表的内涵是企业的会计师应该做出合理的会计估计与判断,并在财务报表中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同时,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应该秉持“形式与实质并重”的审计独立性,不偏不倚地审计企业财务报表,并给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上述职业诚信不僅是会计职业的社会价值之所在,也是会计职业得以存在的前提。由此可见,会计职业诚信是个人诚信原则的自然延伸,属于个人价值观在会计执业中的具体表现,两者紧密关联、由此及彼。因此,在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可以将两者有机结合。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会计职业诚信的重要意义,使其领悟到要成为一名称职的会计从业人员,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又要遵守职业诚信。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个人诚信的价值与社会意义,使其领悟到要成为一名称职的会计从业人员首先要成为一个遵守诚信原则的人。
(二)会计法规。
正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遵纪守法既是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也是会计职业人士应该坚守的底线。法制作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的基本规范,是社会有效运转的基石。培养具备法制理念的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属于“立德树人”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将法制理念引入会计职业,即是要提倡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遵守会计准则以及各种法律法规的要求。朱铬基总理曾经为了勉励会计工作人员,特意提出“不做假账”的要求。这一要求的内涵是指会计人员的行为必须符合会计法规,这是法制理念在会计职业中的延伸。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可以将两者相关联,使学生明白正如作为公民要遵纪守法,要成为一名称职的会计从业人员也必须遵守会计准则与法规的要求。
综上所述,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建设“课程思政”,不能仅就“思政课”谈“课程思政”建设,也要抓住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诸如会计专业课程在内的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去,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门课程和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教学任务中去。
摘要:简要阐释课程思政基本内涵,依托知网数据库,以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为筛选范围,以篇名为“课程思政”作筛选条件,梳理国内学术界在课程思政领域取得的成果。分析这些成果在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机构和期刊来源分布等方面呈现的特点,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未来研究提出意见,以期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现状;问题;建议。
2019年9月9日,《人民日报》第13版刊发了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谢辉的名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题文章,向全国教育工作者传达了一种信号,那就是要积极行动,认真落实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课程思政”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根据习主席的讲话精神,“课程思政”的核心思想,就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把立德树人当作根本任务,运用并发挥好课堂的育人主渠道功能,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和改革中,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格局,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产生协同效应,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爱党,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思想的提出,意义重大。它是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纲领,是一种办学理念,一种育才方式和一种教学方法。撰写此文,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温故而知新”。习近平主席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讲话,已过去近三年的时间。对三年来的学习和研究情况做一个整体性回顾,便于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及时纠正。其次,我国有句古话,叫作“行成于思”。对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有利于今后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提高效率,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很大程度上,核心期刊刊载的研究成果,更能反映特定时期内,相关研究的水平和动态。为此,文章依托知网数据库ki),以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为筛选范围,以篇名为“课程思政”作筛选条件,梳理国内学术界在课程思政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这些成果在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机构和期刊来源分布等方面呈现的特点,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未来研究提出意见。
以“课程思政”为题名、“精确”为相关度、“核心”及“cssci”为文献来源和“2019年8月31日”为时间节点,共采集到92篇课程思政研究成果。从检索到的研究成果来看,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始于2017年。为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研究动态,为推进相关研究和建设工作提供参考,文章从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机构和期刊来源分布四个方面,对92篇成果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内容。
通过对92篇核心期刊论文仔细研读和甄别,发现论文的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观点阐述、路径或策略探讨、实践模式讨论、价值分析等几个方面。其中,观点阐释34篇,路径研究17篇,实践讨论17篇,价值分析10篇,各类占比分别为%、%、%和%。在观点阐释方面,高德毅和宗爱东认为,课程思政是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的必然选择。闵辉认同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并从材体系建设、教学指南制定、课堂教学改进和教师素养提升等层面,提出课堂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关于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孙杰和常静认为教育部门和机构应利用各级党委组织、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的执行力和影响力,鼓励党员发挥先锋带头作用。江颉和罗显克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他们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应围绕工作目标体系的制定,部门间的协作、团队的建设、课程资源的挖掘和校园思政文化的创建等方面,逐步推进。在课程思政实践的17篇成果中,有5篇介绍了学科或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实践经验,其余12篇均为理论性讨论。实践经验方面,崔戈從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打造示范课程、制定教学指南和培养专业化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四个维度介绍了外语课程思政实践经验。陈琳等依据三个“融合”,即专业院所与高校融合、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融合、思政思想与教学模式融合,组织开展了《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实践。最后,统计结果发现,价值分析也是课程思政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邱伟光认为,课程思政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董勇认为,课程思政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理念的升华、内涵的转型和体系的重构。
研究范围。
首先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范围”指的是课程思政研究成果中,研究内容所涉及的客体所处的环境。对92篇课程思政研究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是:高职课程思政研究13篇,高校(本科)课程思政研究78篇,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1篇,占比各为%、1%和%。
研究机构数量及分布。
笔者对92篇期刊文献的署名机构进行统计,研究机构的总数约40所。研究机构的地理分布情况是:上海14所,浙江7所,东北4所,江苏、南京和天津各3所,湖北和北京各2所,安徽和宁夏各1所。
期刊来源分布。
92篇论文的来源涉及思政、高教、社科、学报、专业刊物、出版、职业教育6类核心或cssci学术期刊。其中,33篇来自6个思政类期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1篇,《思想理论教育》10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7篇,《思想教育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各2篇,《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篇。另有32篇发表在高教类7种期刊:《中国高等教育》11篇,《中国大学教学》9篇,《教育理论与实践》4篇,《黑龙江高教研究》3篇,《江苏高教》《重庆高教研究》《现代教育管理》《研究生教育研究》《教学与研究》各1篇。职业教育类期刊13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7篇,《教育与职业》4篇,《职业技术教育》2篇。大学学报、社科和出版类期刊10篇,其中《广西社会科学》2篇,《社会科学家》《学术论坛》《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现代出版》《传媒》和《出版广角》各1篇。《生物学杂志》《时珍国医国药》《中国健康教育》和《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专业性学术期刊4篇。
根据前文统计和分析可知,课程思政的研究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发展迅速,成果也算丰硕,但从现有成果来看,问题也很突出。首先,在研究内容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实践成果少,理论讨论多。具体而言:一是论文观点虽较为丰富,但讨论不够深入,不够彻底。二是多路径或策略探讨,少实践总结。三是泛泛而谈的多,结合学科或专业实践的少。其次,前文分析指出,在研究范围方面,92篇文献主要围绕高等教育领域如高职、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展开,研究范围或领域过于局限。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初级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几个阶段。课程思政是整个教育战线的课程思政,所以,除高等教育外,其他三个教育阶段,可以成为,也应该成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的主场。第三,教育部官网2018年7月19日发布的《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万所,而参与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机构仅40所。巨大的差距说明,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不成规模。另外,现有成果的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诸如上海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这反映出内地乃至大部地区的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相对滞后。第四,从文献来源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思政类和高等教育类的期刊占据半壁江山,是课程思政研究的主要根据地。对比之下,大学学报和其他学科性或专业性很强的期刊则凤毛麟角,对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相对比较冷淡。
4建议。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课程思政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开展教育的主线,是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有力保障,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根本保证。课程思政又是一个新思想,其价值的实现,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积极研究和实践。课程思政的研究尚有广阔空间。基于目前研究现状,未来的建设和研究方向,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两个“加强”。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理论体系;加强开展结合学科、专业和职业的课程思政实践,总结实践模式。二是拓展研究范围。在教育战线围绕课程思政组织广泛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导和鼓励各级别、各层次的教育科研机构,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和研究,冲出高等教育领域,拓展研究范围,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全覆盖。三是以点带面,均衡发展。鼓励不同地区的教育和研究机构,通过项目合作、交流、培训、研讨等多种方式交流研究和实践经验,多方发力,提高教育战线整体课程思政能力,齐头并进,实现课程思政遍地开花。四是加强载体建设。各类学术期刊和大众媒体应与时俱进,寻找切入点,结合媒体自身及学科和专业特点,开辟相关专栏或专辑,组织开展相关讨论,参与并助力学科和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那么,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另外,课程思政何以持续地、常态化地进行?這些有关主体性、制度性和机制性的问题,都是今后研究和讨论的重点。
5结语。
课程思政研究和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虽然已取得一些成果,也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思政是教育战线的思政,所有的教育管理部门、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学习课程思政理念,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和建设活动,探索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的长期有效制度和机制,持续发力,使活动成为教育战线工作的新常态,最终提升办学水平和育才质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2]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3]孙杰,常静.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现实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
[4]江颉,罗显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
[5]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
[6]陈琳.《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4).
[7]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8]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
摘要课程思政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集合,在整体课程中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将财务会计课程与思想教育进行结合,使其保持协调;在教育中渗透强化学生品德、培养整体素质高的人才的综合性教育观念,为学生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正确的指导和依据。
当前形势下,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人们对教育更加关注和重视,相关高校也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提高财务会计的思想水平,高校必须将财务会计与思想教育进行紧密的结合,形成统一,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应该对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有正确的了解,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从根本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统一是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高校应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对立德树人原则进行强化。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该逐渐将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的渗透,对会计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只有如此,才能对知识进行合理的讲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引领,对财务会计应该具备的技能进行强化,并将其应用于经济业务处理中。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遵守相关的经济要求,灵活进行运用,为今后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水平。
(二)“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在财务会计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关键。例如,教师在教学“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中,需要对会计服务的对象进行详细的介绍,对财务会计主体进行确定,使学生可以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对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更加向往和热爱,认真遵守相关的职业规范。在“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财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对业务进行准确的核算,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开展工作,对工作更加严谨、认真,培养良好的道德。在财务会计实训课程中,学生在对票据进行处理时,需要保持长久的耐心,对单据能够独立进行审核,并对其进行准确的记录;对账簿进行登记,对会计报表等进行编制;在实际工作中保持恒心,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是财务人员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在对报表进行分析时,需要能够独立看懂财务报表,并能对财务报表进行精准的分析,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对国家利益进行保护,为保证社会和集体利益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报表,客观公正,不能对报表进行修改。在税费计算课程中,学生应该对企业纳税的重要性進行明确,深刻意识到纳税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合理进行纳税,才能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
(三)为学生搭建全方位合理的教育平台。
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学生是最主要的教学主体,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在财务会计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为学生搭建课堂教育平台,让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中进行多方位的教育,外在和内在都能受到感化,从而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对职业操守有更加明确的领悟。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另外,实践教育平台也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对实践资源进行丰富,让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工作中;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行为进行约束,可以采取微视、微课等方式进行教学。专业学习的平台不应该限制于课堂中,也可以在网络教育中对思政教育元素进行融合。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课程思政理念进行合理把握,将思想教育理念与财务会计课程进行紧密的融合,为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提供充足的准备工作。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在课堂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可以掌握更加明确的价值观念,对会计职业行为进行规范,并将核心价值观念融入会计工作中,对自己的工作更加热爱,遵守岗位应该完成的工作规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保证账目的真实性,使学生可以在未来更好地完成财务会计工作,为社会服务。
实施方案专业课程思政【第七篇】
该方案从目的、要求、方法、方法、进度等方面都是一个具体、周密、可操作性强的方案。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具体实施方案课程思政精编8篇”,学校制定出台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在学校已有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目标和工作举措,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方案》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具有农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指出,要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课程思政建设覆盖所有学科专业,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方案》明确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伟大抗疫精神”主题宣传教育。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根据不同课程类型、不同专业类型,实施分类建设,优选、建设通识类课程,打造特色体育、美育类课程,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开展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依托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组织各级各类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模范教师、一流课程负责人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选遴选推广课程思政优秀成果。分类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选编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打造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优质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辐射和带动其他课程思政建设。要大力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结合教师党支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形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增强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实践研修,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要加快建设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考核、成果表彰等设置课程思政相关指标,建立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学院和教师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五)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五)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19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广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关于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一流课程的实施意见》,切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建立党委领导下齐抓共管的思政工作大格局,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建立以通识课、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全课程育人体系,打造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三位一体的“育人联动共同体”,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建立分工协作育人联动保障机制。党政齐抓共管,协同合作,建立共同服务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育人联动保障机制,扎实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二)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能够主动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将德育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每一位导师、辅导员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承担起育人职责。
(三)形成课程育人功能的改革经验。通过设立试点、树立典型,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广至全校,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把握适度、恰当、自然渗透的原则,避免单向灌输和强贴标签,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找准学术突破口,系统整理和分析德育渗透点,结合课程特点适时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历史文化、思维品质、科学精神等德育元素,将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之中。
(一)推进实施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成立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及工作机构;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遴选1个课程思政试点学院、10个试点专业、40门试点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单位制定课程思政推进方案,在试点学院、专业、课程中先行推进;建立考核机制。
(二)深化推进阶段(2021年1月-2021年12月):将试点逐步推进到每门课程的至少一个课堂;遴选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课程(教学团队)12门;组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检查及教学督察。
(三)全面总结阶段(2022年1月-2022年12月):遴选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3个、课程(教学团队)13门;全面总结经验、展示成果。
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负责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整体规划和重要事项的决策,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负责具体落实开展课程思政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实施经费。
(一)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先进人物评选、师德典型宣传等工作,发挥党组织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牵头组织开展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专题学习活动。
(二)党委宣传部。
1.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以榜样故事赋予改革参与者创新进取的源动力。
2.针对相关教学典范,充分发挥好校内外传统媒体、校园网、微博、微信、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宣传平台作用,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舆论氛围。
(三)党委组织部。
指导各党总支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清单,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将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成效纳入党建述职的重要考核内容;把课程思政的工作要求纳入到干部培训和党员学习中。
(四)教务处。
2.指导各教学单位具体落实课程思政推进工作。
3.组织启动“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项目遴选,指导项目建设工作。
4.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督察重点项目,加大对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试点课堂及相关教学资料的教学专项检查。
5.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教学观摩课等活动。
6.组织“课程思政”试点转示范的评选工作。
7.将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成效纳入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考核内容。
(五)人力资源处。
1.制定并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教师培训专项计划,并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以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2.举办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师提升计划。组织开展教学比赛、优秀教师评选、设立名师工作室等活动。
3.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职务聘任、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标准;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纳入教学单位学年度考核和领导干部年终述职的内容,列为评价和衡量教学单位领导班子工作业绩主要内容。
(六)学生工作处。
1.提高辅导员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2.提高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发挥辅导员在学生与专业教师中的思政工作桥梁作用。
3.组织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教研会议,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发掘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德育元素。
4.协助专业学院开展课程思政改革。
(七)校团委。
1.抓好美育实践工作,将艺术实践过程与共青团思想引领相结合,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2.做好“第二课堂”的内容把控,引导学生活动开展方向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价值导向为主线。
(八)马克思主义学院。
1.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效果。
2.实行思政课教师联系专业学院“结对子”制度,在试点课程的教案设计、教学资料、授课内容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九)通识教育中心。
挖掘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加强德育教育,进一步拓展美育类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起先行示范引领作用。
(十)试点学院。
1.全员全专业全课程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先行先试经验。
2.总结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组织开展示范教学观摩课,为学校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可复制经验。
3.探索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形成一批可供示范的建设成果。
(十一)其他各专业学院、教学单位。
1.组建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本单位党组织书记必须参加),负责推进本单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把握方向,遴选试点,对试点专业、课程、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审核把关。
3.做好课程思政试点项目遴选及建设工作。
4.组织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研讨及教学沙龙等活动。
5.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有关课程思政的政治学习,对任课教师、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与宣传。各教学单位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课程思政专题教研会议,提高专业课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6.对试点课程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研讨“课程思政”方案,编好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好课下辅导、发掘思政元素、交流教学经验。
7.对试点专业、课程、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进行审核把关。
8.院级教学督导监督检查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课堂的效果。
9.充分调动、发挥教师党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0.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对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等情况进行监督跟踪,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共计350万元,用于思政课程群建设,以及推进实施课程思政“四个一”试点及示范工作。
实施方案专业课程思政【第八篇】
该方案从目的、要求、方法、方法、进度等方面都是一个具体、周密、可操作性强的方案。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具体实施方案课程思政精编8篇”,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19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5.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制定出台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在学校已有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目标和工作举措,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方案》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具有农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指出,要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课程思政建设覆盖所有学科专业,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方案》明确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伟大抗疫精神”主题宣传教育。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根据不同课程类型、不同专业类型,实施分类建设,优选、建设通识类课程,打造特色体育、美育类课程,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开展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依托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组织各级各类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模范教师、一流课程负责人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选遴选推广课程思政优秀成果。分类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选编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打造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优质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辐射和带动其他课程思政建设。要大力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结合教师党支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形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增强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实践研修,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要加快建设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考核、成果表彰等设置课程思政相关指标,建立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学院和教师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五)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上一篇: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