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实验报告 计量经济学论文【精彩5篇】
【导言】此例“计量经济学实验报告 计量经济学论文【精彩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计量经济学论文【第一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指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重数学推导,轻经济直觉,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等问题;然后分析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方式。
关键词:实践教学;计量经济学;开放性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高校经济类本科生三门核心理论课程,是现代经济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也在实证研究中被大量应用,因而在经济学界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和经济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计量经济学的确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既要注重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方法和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又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基本方法与理论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该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基础,并且需要利用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计量经济学就成了经济类本科生最头疼的一门课程,形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同时并存的局面[1]。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数学推导,轻经济直觉
计量经济学所使用的经典教材大多是从国外引进,国外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内容比较复杂高深,对于一般本科生而言有较大难度。近年来,国内经济学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多本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推导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因而,绝大多数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都侧重于数学推导,缺乏简明而实用的经济学案例,使学生望而却步;一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过于强调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觉得像是一门数学课,从而望而生畏,且感觉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后又不能解决多少实际的经济问题,颠倒了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学科属性[2]。我国大多数院校的经管类专业本科生是文理兼收的,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因此,他们普遍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较大。
2.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
计量经济的实证分析应该包括经济问题的提出、理论模型的建构、参数的估计与检验、理论模型的经济解释等。在各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都比较强调计量理论与方法的介绍,对如何从经济现象中提出经济问题,如何应用计量理论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却很少讨论,学生在这些方面接受的训练也很不够,许多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3.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学校相关硬件建设落后等原因,许多学校都没有开展实践教学,教师主要讲授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推导,经济软件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环节,学生学了不少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但还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在实际中运用它,不知道如何提出经济问题,不知道如何进行经济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作用就无从谈起。
三、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与综合性都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既具有较强的经济理论知识,又具有良好的统计学与数学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已不适应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要求进行开放式实践教学,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并借助计算机,从定量角度来分析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的学科,势必对实践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开放性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开放性实践教学,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寻求者,这对于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进行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
四、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机制构建
1.开放性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开放性实践教学不仅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书本知识,加深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3]。开放性实践教学倡导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推广个性化培养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开放性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运用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本要求,并能够较熟练使用Eviews与Stata等计量分析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模型参数的估计与检验,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开放性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与选择
从培养经济学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需要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加以适当地选择与调整,就必须以计量经济分析软件为工具,以经济理论教学为基础,对其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结合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学习的特点,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案例库,针对开放性实践教学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结合专业特点展开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编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教材,教材内容实用即可,改变现行教材的呈现方式,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让学生在使用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学习它[4]。以问题为导向,将课程内容项目化,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设定计量模型并对参数进行估计与检验,通过项目的进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沟通合作能力,同时还能够兼顾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逐步构建使学生受益的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
3.开放性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
开放性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何评价,在实际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开放性实践教学的不同环节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开放性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开放性实践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根据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撰写实践报告或研究论文等,综合考核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给出相应的实践教学成绩,采用这种方式考核评价学生,不容易作弊,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以此作为优先推荐评审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的条件。在传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大多处于知识被动接受状态,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研究性、探索性与创新性学习和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开放式实践教学,激励学生进行应用性和创新性研究,参加各类应用技能竞赛,并解决相关实际经济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对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进行宣讲,并接受老师与同学的提问,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有助于考查学生对计量理论与方法的理解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五、结论
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师应不断探索计量经济学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以开放性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是广大经济学教师所应共同思考的问题。希望通过以上的几点建议,能够对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到达提升经济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哲学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xx(2):69-83.
[2]阳玉香,谭忠真,莫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xx,94(20):212-213.
[3]鲁嘉华,成琼,张燕。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促进机制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xx,33(3):172-175.
[4]陈国平,张勇。实践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J].考试周刊。20xx(44):12-14.
计量经济学论文【第二篇】
摘要:任何一个学科都不仅告诉我们世界是如何运行的,还能交给我们一定的人生哲学。计量经济学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着某些统计规律,这些规律将帮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世界进行认识和预测。
关键词:统计观点计量经济学“决定论”观点萨缪尔森说“二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 但大多数学经济的 学习的意义何在?本文试从计量经济学认识世界的方式和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叙述其魅力所在。
一、两种世界观
1.“决定论”的观点
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本质上是什么样的呢?在怎样运转?是有序的、有规律的,还是无序的、杂乱无章的?这种运转能否为我们的智慧所认识?牛顿、爱因斯坦等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按照某种秩序规则运行的,并用自己的理论为之做出了证明。自然科学家们关于宇宙的这种信念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家们,其中也包括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有序世界的观点应用到人类社会里,认为是人的自利动机维持着一个“和谐的经济系统”。这种认为人类经济社会本身能“完美和谐”运转的信念直接导致了大家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效果的质疑,让人
2.统计观点
消费函数c=a+by,其中a是自发消费,y是可支配收入,b是边际消费倾向。这个函数说明,居民的消费量将精确地取决于可支配收入、自发消费和边际消费倾向。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的关系。但是,这种关于居民消费的断言在现实中毫无疑问会被质疑,居民的消费量是不确定的,受很多随机因素的影响,比如自制力、心情等,有着一定的概率分布。前者(变量之间是确定性关系)是“决定论”的观点,后者(变量之间是不确定性关系)是统计观点,正是这种观点,打破了原来思想家们头脑中的有序结构。
二、两种观点的矛盾统一
让人迷惑的是,当我们在利用统计方法的时候,却得出了一些几乎完全可靠的定律。统计总体越是偶然、紊乱,就越能更好地表现出统计规律和必然性。比如,我们对于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发现,如果样本足够大,成绩分布将会呈现正态分布,且人数越多,成绩就越呈现标准正态分布。某些看起来无迹可寻的东西,似乎又都可以找到规律—某种稳定的关系。那么,决定论和统计观点之间又有什么差别呢?其实,差别仅在于,统计观� 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只不过以不同的概率。
但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并非就无法认识,我们能够在“决定论”和“统计观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那就是: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定律,这些定律是对某些事情本质的一种最好近似。或者说,这个世界会从无序走向某种程度上的有序。而经济领域的统计定律的发现,就是计量经济学的任务了。
三、计量经济学的任务
计量经济学就是为了在这个随机的世界中探讨统计性规律。因为只要得到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识这个世界,虽然这种认识不会是完全的。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永远是不会完全的,而只能根据部分“样本”来推断这个世界的整体状况。由样本对整体进行推断正是计量经济学的主要方法。回归分析技术帮助我们进行这样的推断。
1.回归与相关
“回归”一词最早来源于生物学。英国生物统计学家高尔顿,根据1078对父子身高的散布图发现,虽然身材高的父母比身材矮的父母倾向于有高的孩子,但就平均而言,身材高大的其子要比其自身矮些,身材矮小的其子要比其自身高些,这种遗传上身高趋于一般、“退化到平庸”的现象,高尔顿称作回归。
现代意义上的回归是指一个解释变量与对应的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在统计学中,回归和相关是两个极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回归分析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有解释与被解释之分,而在相关分析中的变量地位相等且都是随机变量,回归分析中的解释变量可以是非随机变量。
2.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的分歧
统计资料表明,订牛奶人的死亡率高于不订牛奶人的死亡率。这是否意味着牛奶对身体有害呢?不是,只是由于订牛奶的人大多是老弱病残者,老弱病残才是死亡率高的原因。再比如,这也经常被用来反驳统计结论,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的情况可能和这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太阳黑子出现的情况存在一种相关关系,但是这种相关关系同样不能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导。
在这个问题的区分上,就是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之间的分歧了。计量经济学讨论的是回归关系,是试图根据某些变量来估计另一个变量。这种估计依赖于两个量之间存在的理论上的联系。而相关关系则充斥着统计学的各个方面,毕竟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3.计量经济学用数据说话
认识世界的本质要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有两种分析方式:一种是对现象直接进行操作。便捷简单,但是对天赋的要求非常高。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得出的结论可能广受争议。另一种方式则是对现象的属性——数据来进行操作。过程中要遵循严格的科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用的是这种方法。因为是用数据说话,可能争议较少。但是对数据的质量的要求很高。不过,数据的质量可以通过统计手段和统计工具的完善加以解决。
四、计量经济学的智慧与我们的人生
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时段会遇到什么,未来似乎是随机的、紊乱的、偶然的和无序的。但这种无序和紊乱最终会走向有序。用计量经济学的说法,我们会从这些紊乱偶然的样本中得到一个回归方程——我们的人生轨迹。虽然对这个轨迹的认识只可能是后验的,我们不可能在这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之前就得出一个回归轨� 老子早有劝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人生的轨迹在某些年里需要紊乱和无序,根据计量经济学的思想,越是紊乱和无序的样本,就越容易得出稳定的统计定律——一条稳定的人生轨迹。人物传记里的人生大多起起伏伏,他们可能做过记者,参过军,当过演员,看起来和其最终的路径有很大的背离,可是这些背离最终回归到这条路径上,甚至可以说是这些背离的经历为为他们最终的那条路打下了基础。也许正是每个阶段的紊乱和无序最终造成了他们稳定的人生轨迹。
一条稳定的人生轨迹,依照计量经济学的理念,要求样本——我们的人生经历足够大。因此,我们要主动追求人生,要勇于尝试,要勤于行动,因为,主动追求、付出行动才会有发现有惊喜有奇遇。消极和封闭的人生态度不利于扩大自己的人生经历样本,样本不具有变异性,就难以得出好的回归方程。
参考文献:
[1]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庞皓。计量经济学。科学出版社。
计量经济学论文【第三篇】
与经济学专业相比,应用数学与统计学专业有它们本身的特点。本文从老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就本科这两个专业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理论教学、实践课、案例教学与课程论文这四个环节,探讨课程中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优势和劣势,并针对优势和劣势,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集数学、统计与经济学为一体的方法论学科,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目的,在以精确地量化分析代替模糊问题描述各国经济研究和经济政策的这种明显趋势下,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性就很突出的显现出来[1]。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应用数学专业和统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经济金融研究分析的比例非常大,所以为这两个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并且学好这门课程非常的有必要。
我校应用数学专业与统计专业分属于金融学院和商学院,在各自的学院偏理工科类别,属交叉学科,为此也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并由笔者主讲。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与经济金融类专业相比,应用数学与统计学专业有它们本身的特点,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有诸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所以笔者从老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就本科这两个专业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理论教学、实践课、案例教学与课程论文这四个环节,探讨课程中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优势和劣势,并针对优势和劣势,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 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与学现状
1 注重数学推导的优势,轻视经济理论的劣势
老师与学生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注重对于数学与统计方法的推导以及模型建立的讲解与学习,是数学与统计学专业老师与学生的优势,同时也是劣势。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理论教学中很注重数学与统计方法的推导,而对于经济理论的介绍与讲解却很概括与笼统。老师侧重于讲述计量经济学的建模步骤:“观察调查-抽样假设-建立模型-求解模型-结论检验-分析预测” [1]以及理论部分的公式模型的推导,而应用数学与统计两专业的学生也对于这些数学与统计方法上的推导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计量经济学之前要先修很多经济类课程,比如宏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等经济类学科[2],笔者发现应用数学与统计专业学生对于这些经济金融课程中的数学与统计部分也掌握得比较好,这是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学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优势所在。但是由于这些特征,恰恰也让老师与学生轻视了更重要的另一面。计量经济学本身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它是用来解决经济和金融领域里的问题,数学和统计学知识的推导和建模过程是为了解决经济金融问题的,即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本质应该是“从经济问题中来,最后要回到经济问题中去”,所以由于老师和学生都轻视对于经济理论的讲解和学习,使得学生们对于用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缺乏一定的敏感,也不知道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来建立模型,在取得了模型的估计与检验后,不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和模型的意义,即不能很好地实现“从经济问题中来,回到经济问题中去”的本质,有点本末倒置了。
2 注重软件操作的优势,轻视分析数据经济含义的劣势
实践课即计量经济学的软件学习应用课,计量经济学需要建立模型并求知结果和统计分析,所以要借用到一系列的软件,现在最常用的是EViews,一般的计量经济学教科书中的案例也是使用这个软件来分析结果。笔者发现,在实验课的上机操作上,数学与统计专业的学生由于身处理科中,逻辑性分析能力得到了很多的锻炼,对于计算机上机操作很快能掌握,也掌握得比较好,而老师们对于上机软件的操作也非常熟练。这是笔者多年在上机实验课上的感受,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但是我们很少在实验课上“从问题出发”来上机实验,即直接选取一个案例的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分析,再建立模型,而对于为何选取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数据我们在软件上如何对于数据做出合理的分析,对于模型取得的检验结果能说明更深层次的问题,探讨得比较少,所以这是我们以后要多思考和分析的问题,也是劣势所在。在实验课时间的安排上,一般的高校在此专业的教学中都是将实验课安排在理论知识结束之后,即快期末之前的几个星期,一般在3~5个学时,在笔者所处的学校这两个专业我们安排的是8个学时,专门的上机操作时间,刚开始的几年安排在学期的期末,同样是在理论课结束之后,但是笔者发现,这样的安排虽然能在软件的应用上有连贯性,让学生连贯性的掌握建模的过程和模型的分析,但是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每一个章节过后,都有一定的模型需要软件的操作来求解分析,仅仅依靠教材上的几个书面案例远远不够学生们对模型求解与检验分析的掌握,很多高校和我们系的这两个专业一样面临着实验课的时间安排得不够多,与理论知识的衔接不够紧密,不够合理的问题。
3 注重案例教学中的模型求解的优势,轻视案例模型的建立和案例回归的劣势
案例教学是真正实现计量经济学的本质“从问题中来,回到问题中去”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精心安排和策划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对典型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找出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按照所学的计量知识建立模型,并求解模型,最后回到经济问题中去,对经济现象作出评价[5]。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也能学习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即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在很多高校有选择性的开设,越来越多的教师也感受到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笔者所教授的这两个专业,案例教学还比较欠缺,在选择少有的案例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偏重于对于模型建立的步骤,而学生们也侧重于对模型中数学和统计部分的掌握,而轻视了如何在经济活动中找出经济问题,也即缺乏从经济问题入手的这种思维。多开设案例教学以及如何更有效的开设案例教学,以达到案例教学的最大效果,是我们老师在日后的教学中探讨和实验的重点。
4 注重论文数据处理的优势,轻视论文经济意义的劣势
课程论文是在学生学完了所有的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自己取材,建立模型,并且分析模型,最后回到经济问题中所做的1篇小论文
相关信息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在笔者近几年的教学中,课程结束后,都会安排学生4个学时来做课程论文,笔者学校数学和统计学这两个专业计量经济学的开设在大三上学期,离毕业做毕业论文刚好一年的时间,所以笔者对于学生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预演,对于形式和格式的要求如同毕业论文的要求,很多同学在大学的三年间,没有接触过写论文,如何写好1篇小论文或者毕业论文,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非常陌生的。通过近几年的课程论文的安排教学,笔者发现数学系和统计系的同学在做论文的过程中在寻找数据和对数据的处理,以及对于模型的建立和求解上,运用得比较好,这是这两个专业同学的优势。但是在选材和最后依据模型的结论来分析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依据所得到的结果,对于所选问题的分析上缺乏经济意义。
二 计量经济学教与学的若干问题的改革建议
1 以“问题”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课堂内容调整
讲述和学习计量经济学模型最终是为了解决经济金融的问题,理论背景知识是经济问题产生的摇篮,是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础,而模型的学习和推导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对于应用数学和统计学的学生来说,前者是弱势,后者是强势,所以教师应该把有限的课堂时间花在讲述理论背景知识上,以“问题”为导向,讲述产生各类经济问题的背景以及相关的理论,而模型的推导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些简单必要的推导,而把更详细的推导过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自己在课下推导,这样就可以把握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本质,从本质出发,学习如何产生问题,怎么利用模型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着重解决“问题”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课堂上,既要学习如何熟练的操作软件,处理数据,又要学会如何“从问题出发”来上机实验,即分析数据的来由,对比数据的合理性和数据的质量,在对使用数据后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分析,探讨检验和结果代表什么样的经济意义,即“回到经济问题中来”。所以笔者建议,把实验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以书上的例题为主,简单分析数据的由来,教学生操作软件,发挥数学与统计专业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得心应手的掌握软件的操作,很熟练的得到操作结果,然后对于数据的结论进行广泛和深刻的讨论。第二部分则在熟悉了一些软件的基本操作后,让学生在课下带着问题选择一些数据,在实验课上输入自己的数据,通过软件分析,得出自己所选择的数据的结果,自主的分析模型想要的结论,看是否简单的解决了选择的问题。这样做即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课上体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乐趣。在实验课时间的安排上,笔者认为在每一个章节过后安排一两次上机课,立即进行“葫芦画瓢”的过程,才能更好的掌握前面这一阶段的知识和应用,体现计量经济学应用性强的特点,这样既可以弥补教师在教学上只重视模型操作而轻视分析模型数据结论的经济意义的劣势,也弥补了学生在这方面的劣势。实验课的时间可由各个老师自己考虑安排,如果此章的课程内容较多,则可多安排一次上机课,做更详细的分析,这种安排比在学期末统一安排上机实验课的效果好很多,但是同时对于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即要比较准确的安排好理论课的时间,这也需要老师平时的经验积累和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调整教学的能力。时间长短上笔者建议安排16个学时,即8节实验课,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掌握和熟练软件操作,且能自我选择数据,自主建模,使用软件来解决问题,既可以弥补教师在教学上只重视模型操作而轻视分析模型数据结论的经济意义的劣势,又弥补了学生在这方面的劣势,为学期末的课程论文打好实践基础。
3 提炼“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计量经济学作为应用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对于应用数学和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针对于近几年所发生的热点经济金融问题进行分析,提炼出若干个实际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针对于所要选择的案例所处的经济环境,引导学生进入经济背景和经济事件来进行一定的讨论,然后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种可能的经济问题,继而引出所要选择的案例,充分体现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确定经济问题后,针对这一经济问题进行“建模—分析—求解—‘回到经济问题中去’”。对于案例教学的时间,笔者建议安排四节案例教学,每个案例教学安排四个课时,在这四个课时中,前两个课时安排经济背景,经济事件的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提出各种可能的问题,最后提炼问题。后两节则演示如何解决问题,则建模,求解,分析的过程。对于何时安排案例教学,笔者认为安排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全部结束后比较合适,在学生具备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后,再安排案例教学,让学生体会如何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真正的体会计量经济学的本质:“从问题中来”到“回到问题中去”。这样的安排即发扬了案例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对于模型求解的优势,又弥补了对于如何建议模型和模型最后回归经济问题的劣势。
4 学生验证自己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论文
根据笔者近几年所开设的课程论文教学,发现老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非常有意义。笔者把做课程论文的时间安排在理论课、实践课以及案例教学都结束之后,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让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写作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去验证自己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做课程论文可以单独或者几个同学一组,寻找他们自己觉得有问题可研究的题材,在课程论文结束后,笔者会对学生所有的论文进行批改和点评,从选材的问题,建模的过程和求解以及对于结论的分析,还有论文的格式,从题目、摘要、主题词以及正文和参考文献的书写都会给予示范性的分析和要求。对于各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论文,比如题材新颖、格式标准、模型处理完美、经济意义分析比较透彻的各类论文做出好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自己独立学习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学习到了如何去做1篇比较标准和规范的期刊论文或者毕业论文。在课程论文的教学环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两个专业的同学还是习惯性的把重点放在模型求解上,而对于模型代表的“问题”是否有较大的经济意义,还有所欠缺,笔者相信在前面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中都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和学习的话,老师和学生一定可以既发扬应用数学和统计学这两个专业在这方面的优势,又可以弥补在这方面的劣势,解决好问题,让课程论文这一环节真正的实现它的作用,让学生学有所获。
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应用数学和统计学专业,本身属于经济类别和理工科类别的交叉学科,有自身的特点,而在学习同样具备应用性较强的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中,如何发扬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值得同行们共同探讨,希望笔者在本文的探讨分析能尽到绵薄之力,共同推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改革。
计量经济学论文【第四篇】
空间计量经济学逐渐成为计量学的主流,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总结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起源及其发展,并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未来做了简要的预测。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处理地理单元( 或由网络连接的个体) 之间空间相互作用效应的学科,它着力解决空间依赖与空间异质两大主题。空间依赖是某一空间单元与其他空间单元的功能性关系,是空间过程与空间( 行政区) 边界不一致的结果。空间异质是空间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它在模型中体现为异方差、因空间变化的系数等。
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发展,空间计量逐渐从边缘发展成为应用计量经济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流,被广泛运用至各个社会科学方面,包括社会学、犯罪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最近研究尤其关注经济学领域,涉及的内容包括空间溢出、城市发展和组群经济、贸易和经济增长等。
本文主要总结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涵义其发展过程,并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未来做了简要的预测。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1、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起源
1979年,Paelinck和Klaassen出版了《空间计量经济学》,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Paelinck和Klaassen全面论述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基本模型,从而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
一般认为,空间计量经济学起源有两个。一个是可以追溯到地理学的定量革命,这一阶段的代表性著作是Berry和Marble(1968)《空间分析》,并且出现了一些著名学者经典的论文。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定量的地理学家开始研究空间模型的估计问题。第二个起源源于区域科学和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工作,他们把空间效应纳入到模型中。
萌芽期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以莫兰指数(Moran's I)检验方法为主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空间计量模型的基本估计、模型的识别以及模型的识别检验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大量的学者关注模型的识别和模型设定的检验,这一时期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模型设定检验的方法,比如Anselin(1984,1986)提出的非嵌套假设检验。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空间计量时空模型的初步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关于时空模型设定方面的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空间似无关回归模型方面的研究。
2、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是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迅速发展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较,这一时期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范式逐步正规化、严格化,尤其对模型估计量渐进性质的证明方面。这一阶段利用各种检验和估计方法对有限样本性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的模拟实验方法也为有限样本性质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这一阶段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估计和检验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模型的设定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模型设定形式,如空间误差分量模型。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面的进展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在计算速度上的技术改进,另一方面表现为其他估计方法的应用,如贝叶斯方法在空间计量模型中的应用、蒙特卡罗模型(MCMC)和吉布斯抽样在模型中的应用。在空间检验方法的研究方面新进展包括:考虑空间相关性与异方差同时存在情况下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稳健形式的LM检验统计量,针对不同模型的莫兰指数统计检验方法的扩展等。随着空间计量经济学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各种统计、计量软件应运而生,已有的统计计量、软件都相继增加了对空间统计的软件包。
进入21世纪后,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一种主流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被广泛认可。这一时期,空间计量经济学不仅应用于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领域,而且被广泛应用到劳动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等传统领域。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法进一步深入。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设定也得到进一步地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空间计量模型检验方法的理论研究进入了成熟期,其标志是为了检验和诊断空间计量模型的各种误设情况进行的LM检验有了突出的进展。空间经济预测研究一直是空间计量研究较弱的领域,21世纪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代表性的研究是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空间预测研究。
总而言之,这一阶段空间计量经济学发展迅速,在应用计量经济学领域的地位得到了普遍地认可。这一时期,一些主流的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杂志开始刊登关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论文,主流计量经济学教材增加了对空间计量经济学进行专门介绍的章节。空间计量经济学从边缘逐渐走向主流。
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未来趋势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方面,空间计量经济学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些不足之处是空间计量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一,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空间经济学处理空间效应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空间权重矩阵来描述。然而,在目前的文献中,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几乎都是基于作者的主观判断,且没有一种固定的评判标准。因此,如何较为准确地设定空间权重矩阵、检验空间权重矩阵的有效性是空间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其二,非线性模型和限制因变量模型的空间效应设定。目前的文献大多关注了线性模型的空间效应问题,而较少涉及非线性模型或限制因变量模型。然而,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比比皆是。这就需要学者们更多地考虑除线性以外的模型空间效应问题。
其三,空间异质性和变结构模型的处理问题。已有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围绕空间相关性展开讨论的,而较少涉及空间异质性的处理方式。因此,空间异质性的类型、检验方法和处理手段将是空间计量经济学另一发展方向。
其四,不同估计方法和模型设定的比较研究。目前的文献较少涉及不同方法和模型之间的比较研究,如GMM和ML两种方法的优劣、贝叶斯和非贝叶斯估计量之间的比较以及变系数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在处理空间异质性的优劣性比较等。此外,把贝叶斯引人空间计量经济学,也是未来需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计量经济学论文【第五篇】
统计学是应用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面的二级学科,与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并列。以下是“统计学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及对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伴随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于统计学专业学生而言,无论继续深造还是就业,都应具备利用统计学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要切实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核心课程,也是统计的主干课程。因而,高等院校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要通过调查搜集获得数据资料,设定适当的模型,经过分析求解,找出经济发展的规律,以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计量经济学模型已� 显然,就教学来说,统计学专业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不容忽视。本文剖析周口师范学院统计学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改进对策。
1 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
周口师范学院学院在第四学期为统计学专业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每周4个(3节理论课+1节实践课)学时,共68学时。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统计、数学交叉结合的学科。其内容体系分为: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违背基本假设的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等内容。该课程开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基本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与研究理论及方法,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主要包括线性回归分析、违背基本假定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及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等。
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内容体系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西方经济学等紧密相联,我校目前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
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现实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为支撑,利用数学、概率统计等方法,依据计算机技术,来研究分析伴有随机因素效应的现象的定量关系和发展变化的统计规律的一门学科。计量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新的一个分支,西方经济学为其发展奠定了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对经济变量之间质的分析是计量经济学进行定量研究的前提。数学与概率统计是计量经济分析、理论研究的主要工具,计量经济学在的建立与选择时,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在实际教学中,仅注重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求解及检验方法,而忽略模型建立的经济学基础;仅仅强调模型的设定是正确的,但是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检验模型是否正确;同时,也未将经济学基础考虑进来。
第二,目前的教学过于强调“重思想、重方法”,把必要的数学过程与技巧只是作为解决计量经济学基本思想的工具,不过分强调,而是着重于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
第三,在教学时,并没有将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实践。在上机课上,让学生自己操作Eviews软件对课本习题进行操作练习,并写实验报告,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并没有机会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实践相脱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处理经济问题时,感到迷茫,也不知运用相关软件来完成计量经济学的运算,即使能够运用软件,却不知该怎样解释与分析模型的结果。
3 计量经济学教学措施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使学生达到掌握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和方法,了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新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对实现经济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继续学习高级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打下基础。
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发展,提升教学效果
加强理论教学,同时开展创新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协调发展。
以"任务"驱动教学
课程理论知识、使用专用软件、提出研究问题、解决研究问题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四大任务。带动学生的自主创新及动手能力,适时的给学生布置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划分和挑选教学内容
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形成分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
教学和考核形式的改革
不应把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在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的基础上,分组讨论课题、课程小论文等考核形式都非常值得借鉴。
下一篇:研发工程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