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水的组成汇聚精彩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化学说课稿水的组成汇聚精彩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化学说课稿水的组成【第一篇】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第一节。这是一节课前说课。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学程序三个方面来进行说课。首先是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介绍溶液的基础知识,是以后学习溶解度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有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当中发生的,所以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溶液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a.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2) 了解乳浊液的概念,知道乳化现象;

3)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 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b. 教学重点

1、 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 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c. 教学难点

1、 乳浊液的概念,乳化现象的解释

2、 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溶液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类物质,它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这些物质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更加直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首先从学生们最熟悉的物质入手,引出新课溶液的形成,通过蔗糖溶于水的实验介绍溶液的概念,讲解溶液的特征和组成。通过实验介绍溶质与溶剂之间的辩证关系。再由实验引出乳浊液、乳化现象,最后介绍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溶液的形成

一、 溶液的定义

特征:均一、稳定

组成:溶质、溶剂

二、 乳浊液的定义

乳化现象

溶液的应用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恳请老师、同学批评指正。谢谢!

化学说课稿水的组成【第二篇】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学习单质气体。通过实验感知来获取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氧气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也是很重要的两类化学反应,这些内容都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以实验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将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什么是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实验探究,提高观察与总结能力,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

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

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一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我会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需品?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氧气是一种能够供给呼吸的气体,进而设问氧气还有哪些性质,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氧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空气一节中有关氧气的部分知识,以及对课本的阅读能够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从已有知识向未知过渡,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1)木炭与氧气的反应。

我会做一个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紧接着我会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对于这个现象我会进行讲解,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并板书出木炭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硫与氧气的反应。

我将演示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纯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且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对于这个现象我会讲授硫与氧气生成的刺激性气体是二氧化硫。让学生在黑板上仿照木炭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出硫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铁丝与氧气的反应。

提出一个问题“非金属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那么金属是否也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观看铁丝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的对比燃烧实验的视频。从视频中能够看出铁丝在空气中加热发红但是没有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耀眼的白光,并且生成黑色固体。

对于生成的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我会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书写出文字表达式并且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内容解释铁丝呈螺旋状的原因,以及瓶底放少量水的原因。

设计以上教学过程是为了通过实验以及视频的播放将抽象的原理形象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4)氧气的助燃性。

让学生根据以上三个实验的现象推断氧气还有什么性质。学生根据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反应更加剧烈,说明氧气能够支持燃烧。

3、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让学生观察对比黑板上的文字表达式,学生能够得出共同点均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并且都有氧气参与反应,在这里我会给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请学生来解答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这一反应是否属于化合反应,来检验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氧气的化学性质,来说一说氧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化学说课稿水的组成【第三篇】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四方面设计这节课:

本节课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重点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与乙醇性质又存在不同。苯酚安排在此节既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

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通过实验探究、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苯酚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难点:官能团-oh和苯环的相互影响。

本节课前,学生已学完了烃、卤代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及操作能力。

苯酚结构与乙醇结构的相同点(都有羟基)为学生对苯酚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基础;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不同点(羟基与苯环相连)又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空间。因此,我将本节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反思应用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创设情景、实验探究、理论探究。

利用实物感知、教学模具和多媒体动画演示。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对比、迁移、分析、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引入新课,先展示一段新闻:塑料奶瓶含有双酚a奶瓶会诱发儿童性早熟,引出双酚a的结构式(2,2-二(4-羟基苯基)丙烷,)进一步构建酚类物质的定义。由此引入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接着借助对比醇的定义判断是醇还是酚,让学生学会区分醇和酚,加深理解。

展示苯酚软膏以及苯酚软膏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提问: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初识苯酚,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一,根据苯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主动地获取苯酚物理性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把物质的物理性质直接传递给学生,显然,这些知识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比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学生实验:

(1)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色、态,并小心的闻它的气味。

(2)溶解性实验(溶剂分别为冷水、热水和乙醇)。

重点归纳出苯酚的色、态、味和溶解性。

回顾情景二,提出问题1: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提到了“放置时间过长色泽变红”,色泽变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通过分析色泽变红可能是苯酚与空气中某些成分反应了,首先,我引导学生们分析空气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与苯酚发生反应的物质是水和氧气,设问:苯酚是与水反应而色泽变红吗?根据刚才的探究实验一,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苯酚变红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既然不是与水反应造成,那就是与氧气反应造成的,说明了苯酚很容易被氧气氧化。

提供试剂:石蕊试液、ph试纸、苯酚饱和溶液(约为1mol/l)。

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苯酚溶液的ph大约在5-6,且浑浊的苯酚溶液滴加naoh溶液后变澄清,说明苯酚显酸性。但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并不显红色,学生产生了疑问,苯酚既然是酸,为何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呢?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因此,苯酚又名石炭酸,那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教师演示实验:向苯酚浊液滴加naoh溶液至澄清,再向溶液滴加hcl至溶液出现浑浊,说明苯酚的酸性比盐酸的弱。接着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向co2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会变红,说明苯酚的酸性弱于h2co3。哪些酸可将苯酚钠转化为苯酚?这样自然地过渡到co2与苯酚钠的反应,此时苯酚钠与co2的反应产物是na2co3还是nahco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确定苯酚钠与co2的反应产物是苯酚和nahco3。

思考与交流:乙醇和苯酚都含有-oh,乙醇不显酸性而苯酚显酸性,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通过相同浓度的乙醇和苯酚的ph和结构简式对比分析,对比苯酚和甲苯的性质,得出结论苯环对有-oh活化作用,使苯酚具有弱酸性。

联系前面已学的知识:苯与液溴的反应,推测:将浓溴水加入苯酚中会发生什么反应呢?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三,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应,那么,是几元取代呢?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类比类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请学生回忆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现象,并与该反应对比,哪个取代反应更容易?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苯酚更易取代,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这个事实,我从苯和苯酚的结构上对比说明,由于-oh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酚中苯环上-oh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有了差异,加深对官能团对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理解。

请学生演示fecl3与苯酚的显色反应,此反应操作简便,现象明显,也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这也是区别于醇的另一种性质。

性质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用途。

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造酚醛树脂、染料、医药、农药等,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但其对人类的环境也带来一定的危害,如有毒“香味”的玩具、以及轮船的苯酚泄漏事件,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带着刚才的思考、讨论的结果再次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通过酚类废水处理的流程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1.教材p55课后习题1、2、3、4。

2.家庭小实验:遇到fecl3会变色,请查阅资料,制取蓝黑墨水。

第三章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苯酚。

(一)、物理性质。

1、无色、特殊气味的针状晶体;

2、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1、易被氧化:

2、弱酸性:

3、取代反应:

4、显色反应:遇fecl3溶液显紫色(检验苯酚)。

(三)、结构决定性质。

(四)、用途。

化学说课稿水的组成【第四篇】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应聘高中化学的x号考生,很高兴今天跟大家相聚在美丽的风筝之城潍坊昌乐。化学的世界深不可测,化学的世界精彩纷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又为高中化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可谓是知识过度的一个桥梁,呈现出知识结构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本节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知识,而且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对比归纳、类比推理法等也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为后继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掌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下,通过分组实验、小组讨论获得新知,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逻辑严谨性,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与自主学习,使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学科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结合以上的教学目标和对课程标准的认识,我确定如下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四。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本课中我采用启发、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具体通过(1)演示讲授法,演示视频图片、列举生活现象引出主题、讲授复习旧知识,以便迁移应用。(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观察实验、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建立新知识。这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3)设疑递进法,对学生思考的问题和疑问,进行解答,然后再提出问题,再解答。这样层层递进的过程使知识步步加深,突破难点,得出结论。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的辅助教学方法以突出重点。这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而突出重要知识点和突破难点。

那么基于我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有(1)比较归纳、分析推理。通过对比相同点和不同点,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推理,总结规律。(2)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小组问题探讨,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环节。

环节三,分组实验,探究行知。

认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因此环节四,学以致用,总向社会(拓展应用)环节五,课堂小结。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环节六,布置作业?加强只是练习与巩固。

六。板书设计。

最后我将补充一下我的板书设计?(画图简单结构联系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希望当这样的教学运用到实践中,学生能有更多的收获,引发学生对学习更浓厚的兴趣。

化学说课稿水的组成【第五篇】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1、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学生回答后转入:任何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如,1滴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应该有相应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科学上称为“物质的量”。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不要过多的强调,以免将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心理压力加重)。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教学。

让学生联想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国际千克原位,指出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个。然后进一步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1表示。

运用实例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n=n/na。

学生进行讨论,考虑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质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呢?从而提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或g·mol?1)。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每摩尔物质含有个粒子。

(2)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

(3)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

(4)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5)1摩尔小麦约含个麦粒。

2、填写下列空白

(1)1molo中约含有个o;

(2)3molh2so4中约含有个h2so4;

(4)10molna+中约含有个na+;

(5)28mol电子中约含有个电子;

(6)个水分子,其物质的量为;

同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3、布置作业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化学说课稿水的组成【第六篇】

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节选自全日制普高教科书化学第二册第二章,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碳族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认识硅的晶体结构。性质和用途。联系c的知识来学习硅的新知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b、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习硅元素性质知识的方法。

c、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会将平面图想象成为空间结构,又能将空间结构表示在平面图上。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具备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都有一定乐于展示自我。在本节课的概念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与乏味感。

由于理论性较强。采用互动式教学理论性较强,用图片。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程,我准备请同学在课前对景德镇陶瓷。秦始皇兵马俑等作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早请同学作介绍后,我将给他们较为具体的去陈述中国陶器的历史。从而引出现实生活中的含硅的性质。

2、丰富知识的外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阅读课本,并请学生归纳课本内容并回答。

提问如“谁知道硅在地壳中的含量?”“谁知道硅在宇宙范围内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

3、借助于多媒体向同学们看晶体彩图。

从晶体的外在结构引入硅的结构及其硅晶体结构平面。

再展示金刚石晶体球棍模型。

通过对比金刚石晶体与晶体的结构分析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再推出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通过讨论晶体硅。金刚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种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

再比较它们的化学键,对它们物理性质的影响因素。

利用判断题,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模糊点。

4、指导学生归纳本章本节的内容。

归纳。总结。及时巩固。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掌握并及时解决可能留下的问题。

五、总结。

化学说课稿水的组成【第七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钠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首先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以启发质疑,引起学生好奇、惊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然后是实验探究,以准确的演示实验现象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从而归纳出钠的性质。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钠的第一课时的一些想法:

1、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碱金属编排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也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本章实质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钠是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金属,学好钠的性质可为后面学习其它碱金属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教材是本章的重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2、 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第一次在高中阶段遇到一族元素,要指导学生去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为以后学习其它族元素作一个铺垫。

在能力方面,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改进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 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直接放入空气中会变成什么呢?把钠投入水中有什么现象?会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演示实验,观察现象

通过实物钠归纳出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钠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再演示钠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浮"、"球"、"游"、"消"、"红".(课本上对生成气体的检验方法效果不好,我对此进行了改进: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三)分析现象,深入探究

钠是银白色的,其表面颜色是灰暗的,而钠在空气中燃烧后又呈现淡黄色,这些说明了钠在常温下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钠、点燃则与氧气反应生成了过氧化钠,条件不同,产物不同。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反应,当氢离子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钠与稀盐酸的反应会发生爆炸原因就在于此。

(四)总结性质,得出结论

通过钠的性质得到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结合钠的性质去解释钠的用途,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用途。

4 、 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对金属钠的认识,掌握金属钠的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化学性质。从钠的性质可以类推其他碱金属的性质,这样,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对钠的性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下课后小组研究: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钠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钠在水和苯间跳上"水上芭蕾",为什么?

(3)钾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写出其离子方程式。

化学说课稿水的组成【第八篇】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四方面设计这节课: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重点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与乙醇性质又存在不同。苯酚安排在此节既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苯酚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难点:官能团—oh和苯环的相互影响

1、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学完了烃、卤代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及操作能力。

苯酚结构与乙醇结构的相同点(都有羟基)为学生对苯酚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基础;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不同点(羟基与苯环相连)又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空间。因此,我将本节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反思应用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 “动脑想”、 “动手做”、 “动口说”的机会,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2、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实验探究、理论探究

3、教学辅助手段

利用实物感知、教学模具和多媒体动画演示

4、学法指导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对比、迁移、分析、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情景一新课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引入新课,先展示一段新闻:塑料奶瓶含有双酚a奶瓶会诱发儿童性早熟,引出双酚a的结构式(2,2—二(4—羟基苯基)丙烷,)进一步构建酚类物质的定义。由此引入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接着借助对比醇的定义判断是醇还是酚,让学生学会区分醇和酚,加深理解。

情景二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质

展示苯酚软膏以及苯酚软膏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提问: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初识苯酚,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一,根据苯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主动地获取苯酚物理性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把物质的物理性质直接传递给学生,显然,这些知识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比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探究实验一物理性质(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肤上如何处理?)

学生实验:

(1)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色、态,并小心的闻它的气味。

(2)溶解性实验(溶剂分别为冷水、热水和乙醇)

重点归纳出苯酚的色、态、味和溶解性。

情景三探究苯酚的化学性质

回顾情景二,提出问题1: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提到了“放置时间过长色泽变红”,色泽变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通过分析色泽变红可能是苯酚与空气中某些成分反应了,首先,我引导学生们分析空气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与苯酚发生反应的物质是水和氧气,设问:苯酚是与水反应而色泽变红吗?根据刚才的探究实验一,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苯酚变红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既然不是与水反应造成,那就是与氧气反应造成的,说明了苯酚很容易被氧气氧化。

探究实验二苯酚的酸性

(1)验证苯酚是否具有酸性?

提供试剂:石蕊试液、ph试纸、苯酚饱和溶液(约为1mol/l)。

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苯酚溶液的ph大约在5—6,且浑浊的苯酚溶液滴加naoh溶液后变澄清,说明苯酚显酸性。但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并不显红色,学生产生了疑问,苯酚既然是酸,为何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呢?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因此,苯酚又名石炭酸,那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教师演示实验:向苯酚浊液滴加naoh溶液至澄清,再向溶液滴加hcl至溶液出现浑浊,说明苯酚的酸性比盐酸的弱。接着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向co2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会变红,说明苯酚的酸性弱于h2co3。哪些酸可将苯酚钠转化为苯酚?这样自然地过渡到co2与苯酚钠的反应,此时苯酚钠与co2的反应产物是na2co3还是nahco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确定苯酚钠与co2的反应产物是苯酚和nahco3。

思考与交流:乙醇和苯酚都含有—oh,乙醇不显酸性而苯酚显酸性,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通过相同浓度的乙醇和苯酚的ph和结构简式对比分析,对比苯酚和甲苯的性质,得出结论苯环对有—oh活化作用,使苯酚具有弱酸性。

探究实验三苯酚的取代反应

联系前面已学的知识:苯与液溴的反应,推测:将浓溴水加入苯酚中会发生什么反应呢?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三,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应,那么,是几元取代呢?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类比类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请学生回忆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现象,并与该反应对比,哪个取代反应更容易?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苯酚更易取代,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这个事实,我从苯和苯酚的结构上对比说明,由于—oh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酚中苯环上—oh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有了差异,加深对官能团对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理解。

探究实验四探究苯酚的显色反应

请学生演示fecl3与苯酚的显色反应,此反应操作简便,现象明显,也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这也是区别于醇的另一种性质。

性质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用途

情景四苯酚的用途

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造酚醛树脂、染料、医药、农药等,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但其对人类的环境也带来一定的危害,如有毒“香味”的玩具、以及轮船的苯酚泄漏事件,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情景五学以致用,整合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带着刚才的思考、讨论的结果再次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通过酚类废水处理的流程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1、教材p55课后习题1、2 、 3 、 4

2、家庭小实验:遇到fecl3会变色,请查阅资料,制取蓝黑墨水。

第三章:第一节:醇、酚;第二节:苯酚

(一)物理性质

1、无色、特殊气味的针状晶体;2、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化学性质

1、易被氧化:

2、弱酸性:

3、取代反应:

4、显色反应:遇fecl3溶液显紫色(检验苯酚)

(三)结构决定性质

(四)用途

48 3246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