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笔记【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笔记【实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笔记【第一篇】

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的自序题为《用一生写三本书》,也就是《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艺术与趣味》三卷本教育随笔系列。实际上,肖川老师后来还写了《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形成了四卷本的系列。《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是第二册,这本书对我触动依然很大,读这样的书总是有一种愉悦感,读肖川的随笔总会有一种亲切感。

这本谈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本书,很想一下看完,又想慢慢回味一段段精妙缜密的美文,是越看越爱不释手,丝毫没有一点倦怠。看完后感觉进入了一个智慧氧吧,使人心旷神怡,心灵得到真诚的洗礼,思想得到朴实的升华,眼界得到至善的开阔。在优美的文字和广博的知识中,我阅读和写作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激发。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思考能力的,但是我们通过智者的思考来更好地认识教育。

在中国教育界,肖川的美文可谓几乎“家喻户晓”,他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数十万中国一线教师的阅读习惯(刘铁芳语),魅力何在?刘铁芳认为肖川的教育随笔对传统教育学社论体话语模式的突破让人耳目一新,还对传统教育写话语框架的突破拓宽了教育学的视野,积极回应社会问题和时代问题。最重要的是,肖川对教育生活,对教师,对教育中的生命个体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来看看书中的两个话题。

本书的第1篇文章就是谈“教育的方向与方法”,肖川说“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少惹点麻烦,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甚至为了更高的奖学金。在评优评先中、在年度考核中、在职称晋升材料中,我们都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可曾有过,我们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我们总是怀疑自己的力量,我们总是哀叹身不由己,其实我们可以做到目中有人的,如果我们的眼界放开了,方向也会对了。

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

1、教师的编制过紧。

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

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

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

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

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

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看后同感颇深,肖教授只是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点,或许造成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的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很佩服肖教授仗义执言,也能说出老师们长期憋压在心中无法言表的郁闷,让我们获得一种倾诉后的快感。由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社会现实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还是文中说得好: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解放教师,首先要有自我的意识和力量。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书中的良言佳句非常多,分享我划出的几句,感受肖川随笔的魅力:

1、所谓民主的性格,就是乐于分享、善于沟通、服膺真理、勤于反思、用于承担、敢于创新的性格。

2、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个人:他(她)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着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她)勤勉而又从容,刚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

3、正因为人只能由人来建树,心灵只能由心灵来感召,所以,教师将是一个永恒的职业。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笔记【第二篇】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讲练是一种教学方式。讲和练怎样结合呢 最近我们也一直在探究这个问题。

一种是"精讲多练"强调精讲后要让学生适当地练;另一种是"精讲精练"强调的是精讲后要让学生有示范性代表性地练;再一种就是"讲而泛练"意思指有的内容通过讲述泛泛一练或不练只要明白就行了;还有一种是"精讲不练"只要讲得好讲得精学生不练也能掌握其实质及其要领。

这四种提法来自不同教学内容归纳起来我们称其为"精讲善练讲练结合"。也就是说讲课无论何时都要精讲一个学生学很多门课如果教师都要旁征博引必然喧宾夺主学生听得热闹而收效甚微。精讲有利于记忆;练习多少要看教学内容课程性质不管如何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实践去思考使他们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锻炼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如果把"多练"理解为"练的越多越好"无限地加码;把"精练"理解为"练得少一点"于是对习题作业不加挑选使学生无法去理解解法程序规范无法起到"解剖麻雀"的作用这都达不到练习应用的目的。

基于上述的观点和认识我想说几点:

1各门学科的练习方式应该不一样的什么都是动笔我想不是太合理。比如说英语可能应该侧重一点口语。

2每一堂课练习的时间强度等应该不一样。可能有的课时不需要太多的练习有的课时可能需要多点练习时间。

3讲和练如何结合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练可能很有讲究就像烧肉什么时候该文火什么时候要焖一下时机很重要。

4总的来说讲和练都要精不是多就是好的。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笔记【第三篇】

假期,我仔细阅读了《当代教育家教育智慧》一书。书中有大家熟悉的'魏书生、李希贵、李镇西、窦桂梅、杨瑞清等名师的智慧魏书生老师的智慧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与责任。老师就是给孩子提供服务,要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服务,要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们人人有事做,让班级事事有人做,没有人没事做,没有事没人做!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平常学习生活中,帮助管理班级,班主任可以积极地下放权力给学生。自己则牢固树立服务的观念。李希贵的教育智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李镇西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非常重要,他们不同的教育人生和共同的教育情怀,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财富。读此书感慨颇深,我的读后感言是:一本好书如同一桌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大餐,让人食欲倍增,回味无穷。

感悟之一:树立理想。读几位教育家的故事,虽然他们的经历不同,但他们对教育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忠诚实践,都是令人佩服的。他们都想做最好的老师!关于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有着独特的解释,他以为:“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

感悟之二:亲近学生。魏书生老师认为他的长处是对学生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关于亲近学生,李镇西老师说得好: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要亲近学生,要多和孩子们接触。首先在感情上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融为一体之后就基本上站在管理的制高点上了。孩子们从心底里佩服你、接受你,这时可以说嬉笑怒骂皆文章,你不用去特意多讲什么东西。而且接触孩子一定要带着一颗童心,以一颗童心走进童心,这里面就包含民主的内涵。不是那种表面上蹲下来说话,李老师强调:蹲下来说话,你的心没有蹲下来,身子蹲下来那只是故作姿态而已。教育无痕,亲近学生,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方能体现教育的力量。

感悟之三:坚持积累。研究,就需要素材,需要有第一手实践的事实与有关数据。素材、事实、数据都需要积累,而比较好的积累办法之一就是写日记。魏书生老师尽管工作繁忙,但这些年来,他一直坚持记日记。魏老师认为:写日记还有利于研究自己、改变自己。很少有人写日记让自己狭隘、自私、消极、懒惰。神经正常的人,一般都在日记中劝自己、鼓励自己,要宽厚、要助人、要积极、要勤奋。这发自内心的劝说和鼓励,同来自外界的劝说和鼓励相比,作用更大。经常这样劝说自己,自己就能更冷静、更清醒,更能宽厚助人、积极勤奋,更具科学头脑。

总而言之,《当代教育家教育智慧》给我以无数的收获和启发,他们崭新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如清泉一般流淌在我的心中,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受益匪浅。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笔记【第四篇】

合上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潜力,就应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务必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资料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潜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构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构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仅依靠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国26省市、自治区各实验点的一个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透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透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个性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林崇德在第八章也谈到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方法。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状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构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群众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

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状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48 7205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