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安的荔枝》有感(汇总4篇)
作品通过荔枝的传递,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与人情的温暖,勾勒出长安繁华的画卷,深刻反映了文化的交融与时代的印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读《长安的荔枝》有感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第一篇】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先生的新作,它的篇幅不算很长但却给我了一种十分新奇的体验——用一个九品下的小官的视角来看“一骑红尘妃子笑,有人知是荔枝来”。
主人公是负责送荔枝的荔枝使——李善德。他因为上级的.阳谋而接到了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李善德在接到任务后消极过,崩溃过,甚至想过与深爱的`妻子和离让她和女儿不要受自己任务失败的牵连。但在好友杜甫的鼓励下,他决定为了家人,放手一搏。
李善德的梦想是在长安城内买一间房子,让家人安定下来,更幸福地生活。这个梦想并不崇高,十分朴素,但却是支撑他的最大动力,让一个普通人展现了他不可思议的毅力和意志力。尽管在瓮装腊封,隔水隔冰和许多不同的路线运输皆失败后,他都没有放弃。这个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梦想让他平凡的身躯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令他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李善德坚毅、执着的身影通过作者极具穿透力的笔触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他要豁出命来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这个梦想,这种精神带给他的冲破一切阻滞的闯劲让我看到了梦想对一个人巨大的影响,也令我惊叹梦想的巨大力量。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要有一个梦想,它会让你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闪耀出生命中最亮眼的光芒!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第二篇】
在朋友圈刷到分享的这本小说,薄薄一本,作者马伯庸老借杜牧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并借用大量其他时代史实,半虚半实地写出了这本小说。体量不大,慢条斯理可三四个小时读完,蛮有意思的。
荔枝一日色变,二日味变,三日香变。一颗荔枝鲜如何能历经五千里的路程从岭南运往长安而不变质?很显然,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上头发话了,下面人就要想办法办好。这就意味着背后有太多的`艰辛和血泪。历时四个多月的谋划,反复试验,劳民伤财,却只为博妃子一笑,可悲可叹!李善德正如其名为善为德,却也在毫无退路的`压力下失去朋友、违背诺言……最难的就是上面人一句话,底层人民跑断腿。真可谓: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
同时看到了官场的复杂,书言:“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虽未做官,但初入职场发现好多为人之道需要学习。有时回忆起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免为自己的情商堪忧,我大概就是那种放电视剧里都活不过一集的人吧。慢慢成长,时刻谨记一些经验教训,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其余的,没有野心,安稳度日便好。毕竟就像李善德最终被流放岭南却逃过一劫一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的,福祸相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周末闲来无事的话,不妨一读。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第三篇】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诗,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杨贵妃究竟是如何在数千余里之外的长安吃到了来自岭南的新鲜荔枝呢?在没有生鲜运输技术的古代,将保鲜时长极短的荔枝运送到千里之外,可谓是难上加难。带着这些好奇,我翻开了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
《长安的荔枝》是作者马伯庸参考史料撰写的历史小说,以长安城上林署令李善德这个底层小吏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为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而不得已接下运输荔枝的任务,一路上遇到各种磨难,经历了恐惧、焦虑再到成功喜悦的心路历程。《长安的荔枝》见微知著,描述了小人物在官场的辛酸苦楚和身不由己。
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以当时的'条件,将鲜荔枝从产地岭南运输到数千里之外的`长安,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小吏李德善为朝堂勤勤恳恳工作十数载,却被构陷,在上级踢皮球式的推脱下,这个任务最终落到了他的头上。在别人眼中,这相当于已经被判了死刑。但李德善没有选择的余地,要么死,要么拼一拼,挣出活路。“就算失败,我也要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李德善和命运的抗争,在官场上的挣扎,都被马伯庸描写得淋漓尽致。
三日就味变的荔枝如何运送到千里之外?李德善在接下任务后,就一次次做实验,也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运荔枝,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还非常考验协调运作能力,荔枝转运涉及的人力物力调动牵扯到的因素甚广,驿站、马匹、人员、路线、气候等等,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需要重新来过。在交通运输、信息传递都不发达的古代,运输保鲜时长只有三天的荔枝,难度可想而知。但李德善还是成功了,当最后两瓮荔枝得以运送进长安城,我惊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感慨于过程的艰辛。两瓮荔枝的背后是被层层加码的指标,是累瘫的马匹和骑手,是耗尽的钱粮,是承受过重徭役的百姓……杨贵妃是笑了,这个笑容的代价却是无数小人物数不尽的辛酸。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李德善运送荔枝时,他一路遵守规矩却处处碰壁,在拿着杨国忠的令牌时却通行无阻。这一块不在任何官牍里的牌子,却胜过任何规章制度。“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守的规矩”,杨国忠的这句话让心怀正义的李德善疑惑不解、思绪万千,同样也让我陷入沉思。在那个时代,规则在位高权重者的眼中不值一提,却让位卑言轻者苦苦挣扎。
“此事起于贵妃的一句无心感叹,终于贵妃的一声轻笑。”千里送荔枝的故事读完后,一种极其沉重的感觉萦绕在我的心头,这个“胆小、笨拙、窝囊”的中年小吏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儿、朋友,面对这样一个几乎可能性为零的任务依然心存希望、勇往直前,并几乎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努力,甚至于豁出了性命,换来的却是那个时代的冷漠、不公、荒诞,真是可叹又可悲。在四海笙歌的大唐盛世背后,有多少个李德善因为一句话跑断腿,甚至丧命?又有多少个李德善能够在复杂的官场里真正保全自己呢?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第四篇】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能倒在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长安的荔枝》
篇幅不是很长,但是看得很尽兴,能感觉到作者写得也很尽兴。继《长安十二时辰》后看的第二本马伯庸的书,是21年的新书。看完以后再一次感叹马伯庸的文笔。虽然整本书只描写了一件事———把新鲜荔枝从岭南转运到长安(从两广地区到西安的CBD),对圣人来说一句轻飘飘的命令,其中却包含了许多基层官员与百姓的难处,也影射了现在社会的很多官僚作风,甚是讽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看马伯庸的书感觉比看电视更加精彩,戏剧化的情节合理又不夸张,奇妙的'比喻形象生动,人物的内心转变与故事发展环境紧紧相扣,就连配角也是带着自己的个性出场,难以想象要是搬到荧幕上,演员的表现能否重新刻画出对人物的细腻描写,应该很难吧。现在好像一搜这个书名跳出来的就是“长安的荔枝选角”,看来影视化是无可避免了,只希望能多找些实力派演员来演。
看完这本书以后就把岭南的荔枝刻进DNA里了,加上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对新鲜荔枝流下了心动的口水。书里还写到为了防止工人采摘时偷食,需一边采摘一边大声唱歌(哪怕唱的很很很难听哈哈哈哈)这个场景也是十分有趣了。工人:要么让我吃荔枝,要么就听我美妙的歌声!希望有机会也能去当地尝尝新鲜荔枝,能边摘边吃边唱的那种。
“有什么法子,让荔枝不变味。”
“你别摘下来啊。”
下一篇:小海蒂读书笔记摘抄优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