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论文格式范例(优推5篇)
【导言】此例“选修课论文格式范例(优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选修课论文格式【第一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有效教学;模块整合
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是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的,但在整合教学时,教师不能机械、一一对应地照搬照抄这种模式,一切要根据具体的课程情况而定。在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教学基础上提炼其核心目标,再重新整合相关模块,以寻求有效教学的可行性,从而建构整知识体系,就能逐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模块整合中探究作者的情感世界
诗词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后,学生虽然对英姿勃发的周郎敬佩不已,被他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情所深深的感染;但对词人坡的遭遇却不足为奇,认为有这种遭遇的人在古代屡见不鲜,为什么作为豪放派词人首领的他却产生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悲情呢?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利用选修②模块《后赤壁赋》“道士化鹤”的寓意,引导学生向选修模块延伸,学生通过阅读选修②模块《后赤壁赋》中“予亦情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的句子,很快就能认识到,作者之所以感伤,并非因夜间登山历险而伤怀,而是借助阴森恐怖气氛影射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同时还寄寓了词人悲苦的人生阅历在其中:乌台诗案,词人险些命丧黄泉;一再贬谪,自己历尽人间苦难;这些怎不叫词人刻骨铭心、悲从中来呢?为此,词人常常感叹人生短促,华年早逝。这样一来,不但深入探究了作者的情感世界,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在必修模块里建立形象,再在选修模块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心灵,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深度,既拓展了学生的人文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二、在模块整合中感知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高尔基有一句名言:“文学就是人学”,说的是文学是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或性格为旨归的;为此,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了解语文课文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比如,孔子是圣贤也是人师。学生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感受到孔子真不愧是万世师表的伟大教育家。学完人教版选修模块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之后,笔者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还有没有别的性格侧面呢?特地印发苏教版必修④模块《季氏将伐颛臾》给学生,让他们仔细阅读完,再一起回答这个问题。于是,学生认真读课文,有的学生还把两篇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性阅读。通过阅读理解,学生很快认识到,孔子既有循循善诱的一面,又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作为教育家,他能诲人不倦;作为政治家,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这样,学生通过认识孔子性格的多面性,也就很容易认识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在模块整合中拓展文章的主旨
语文课文都有自己的主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同时选了近似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课文与课文之间的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为此,教师在指导阅读时就要立足必修模块,适当延伸至选修模块。既让学生了解课文主旨之间的联系,还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如《庄子》选读,必修选《逍遥》,选修选《秋水》,《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不同一现象,还在 《逍遥游》中表现出来:庄子在《逍遥》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宏大形象的向往,因此,“鹏程万里”也就一直成为中国人志向高远的象征,可见,大鹏形象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教师甚至还可以引伸至《庖丁解牛》:《庖丁解牛》的主旨是:世上事物虽然复杂,只要善于适应自然之理,就不会蒙受损伤。同学们如能细读课文,一定会看到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这样,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貌似孤立,模糊隐晦的行文中把握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领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人生哲理。可见,跨模块整合阅读拓展文章主旨,很有意义。
四、在模块整合中建构知识体系
语文知识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在模块整合中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怎样做呢?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必修③模块中的《中国古典诗歌》 一文,制作表格,列出中国古典诗歌流派各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诗歌风格、写作方面的主要特征等要素,在学完该单元诗词以及选修①模块后,填表完成作业,这就自然延伸到选修①模块的篇目。选修①模块中初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盛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月夜》、《蜀相》等与必修③模块的篇目构成“互见”的关系,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互见”的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当然,这张表格的完成时间可以相对较长,而且教师还要相机点拨;比如有些古诗的意象较为艰涩难懂,教师必须给予相应的指导,学生才可能透彻理解。
五、提高同步整合有效性的方法
(1)要讲究教法。“必修”“选修”是两门不同的课程,各有侧重。语文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立足于自己“用教材来教”和让学生“用课文来学”的现代教学观。面对“必修”中的每一个单元,要有所教有所不教,面对“选修”中的每一个专题,要有所取有所舍。
(2)要讲究策略。一是“必修”“选修”课程内容都很丰富,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学会取舍和整合,找到取舍和整合的“契合点”。二是“必修”“选修”同步整合,方式方法要多样。可以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品读研讨等方式,也可以是点拨与讨论、开展辩论、写小专题论文、总结学习心得体会等方式。无论如何,策略一定要切合实际。三是教师对“必修”“选修”要学会调整、增减、重组。
(3)要注重反思。“必修”“选修”同步整合教学,要求教师注意教学反思。教师要反思教学中较好的方面、不足之处、应该改进的地方等,以更好地促进今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要努力做到“必修”以教师“讲”为主,“选修”以学生“学”为主,要有所区别,要有针对性。
总之,实现高中语文“必修”“选修”的同步整合教学,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良好途径。如何实现好“必修”“选修”的同步整合教学,应该引起高中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选修课论文格式【第二篇】
关键词: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71-03
生物专业毕业生要求在毕业前提交一份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水平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最初尝试,也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一份综合考卷。《毕业设计指导》课是生物专业一门重要的限定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讲解,主要是让学生对毕业论文整个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为毕业生规范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目前国内开设《毕业设计指导》课的高校不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探索。
一、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性、实用性强的教材指导
目前生物专业没有配套的《毕业设计指导》课教材,现有的教材多数偏重于对一些概念和标准的讲解,同时有大量空泛的理论内容。学生拿到教材后,普遍感觉对自身专业适用性不强,缺乏实际的指导作用,为此在主观上降低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课程设置学期不合理、课堂到课率较低
据调查,开设有《毕业设计指导》课的高校,基本将该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而第七学期恰好是学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学生经常请假去参加就业招聘会,课堂到课率较低,学生无心学习,学习氛围较差,《毕业设计指导》课的教学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3.限定选修课开课的局限性致使学生群体学习积极性不高
作为一门限定选修课,只有学生选课并且符合相关规定才可以开课。由于开课学期晚,少部分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基本上是因前几学期自己的限定选修课未通过而差一个学分才选修的,为此选修《毕业设计指导》课的学生群体学习积极性本身就不高。
4.《毕业设计指导》课堂重理论标准灌输,轻实践教学环节
《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注重理论标准灌输,教学内容空乏,传统的“一言堂”灌输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学生课后未将课堂所授的理论标准与实验实际有效结合。
5.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方法
作为一门公共课,因为研究的领域和方向不同,《毕业设计指导》课堂教学在学科、专业之间存在差异。对毕业设计指导课的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方法以供参考。为此,《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评价体系和方法不够健全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1.结合生物专业特点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浙江中医药大学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大纲指出,《毕业设计指导》为讲座类课程,从本科毕业设计的工作程序、毕业论文写作和毕业设计实现等方面介绍毕业设计的具体要求和完成的方法。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毕业设计选题,文献检索方法,撰写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等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技能。通过科学规范训练,掌握完成设计的全过程,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根据生物专业培养方案中对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要求,选取几本理科类《毕业设计指导》规划教材作为参考,结合生物专业特点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增加毕业设计案例分析课时数的安排,合理精简理工科类毕业论文写作章节的理论教学内容,提炼本科毕业设计基本程序和工作内容要点,理清各章节之间的优先顺序,优化各章节的教学课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课程性质,由限定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因生物专业学生要求在毕业前提交一份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水平的毕业论文,只有作为一门必修课,才能对所有毕业生提供有效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同时,必修课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要求上相对较高,学生会从思想意识上比较重视,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开课学期,由第七学期调整至第六学期。第六学期是专业课开课的重要阶段,在第六学期安排毕业设计指导课,可将课堂所授的理论标准与实验实际有效结合。因为该学期安排有大量的专业实验实践课,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师可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通过专业课教师向学生讲解如何撰写综述、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和开展科学研究,等等,从专业角度丰富毕业设计指导课的教学内容。毕业设计指导课安排在第六学期,也可以暂时错开与就业工作的冲突,让学生安心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学时数,《毕业设计指导》课学时数由原先17学时(1学分)调整为26学时(学分)。利用这增加的8学时,可以适当合理拓宽教学互动内容,增加毕业设计案例分析环节,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指导毕业设计的实际开展。
(4)穿插实践教学环节,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到毕业设计指导课中。根据教学目标,在毕业设计指导整个过程中,本阶段直接穿插一些实践环节,让课堂所学内容融入到实际课题开展当中。例如,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直接到各实验室找指导教师,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或自选研究课题,选择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此过程中,毕业设计指导课授课教师可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介绍毕业论文整个进程安排和一些规范化要求等。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则应向毕业设计指导课授课教师介绍毕业生基本情况和对课题的有关要求。更重要地是,能通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向学生宣传并教育他们按照规范要求和计划进程完成毕业设计。
2.成立“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优化教学进程,完善教学方法
成立“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对“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方法等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
(1)优化教学进程。由每周2课时、共9周的授课模式调整为每周3课时、共9周的授课模式。在合理精简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以专题形式展开,每周主攻一个专题,每周3课时的安排主要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具体教学进程安排如下:第一节课安排理论教学,第二节课安排案例分析、师生互动,第三节课安排合作探究、个案研究,这种互为衔接、科学有序的教学进程安排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由传统的标准灌输调整为启发式、师生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研究性教学,不是将已有的结论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听懂记住,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经过逐层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是以“探究”为本,而不是以“学会”为本。这种教学方式强调过程,强调逻辑的推理和展开。《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注重启
发式、师生互动式教学环节,除了适当地向学生讲解和强调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各项内容标准外,重点探讨历届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剖析历届不合格毕业论文在各项环节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分享历届优秀毕业论文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本届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典型课题开展合作探究和个案研究。每次课结束后,布置下节课的专题任务,以学生所在开展毕业课题的各分实验室为单位成立毕业生研究小组,让各研究小组针对下次课堂专题开展调研和实践,形成调研总结报告,并于下次课堂专题中开展讨论。通过这样的启发式、师生互动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3)在评价体系和方法上实行考试改革,开展形成性评价,分为阶段式测验,注重平时参与。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开展形成性评价,分为阶段式测验,注重平时参与。具体做法是:采用“平时成绩结合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考试模式,强调考试的过程化,将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根据课堂提问、调研总结报告、修改论文情况核定。在开课期间,将已毕业生物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初稿发给授课学生,要求授课学生根据《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所学内容,修改已毕业生物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格式等相关内容,由修改结果给予相应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末成绩则以撰写论文的形式完成。实行这种考试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毕业论文相关理论标准、毕业论文写作技能和要求,为后续毕业论文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要进一步与其它高校生物专业合作,在参照理科类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安排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探索出一条符合生物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毕业设计指导》课课程教学模式。
三、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本次教学改革以2008级生物科学专业为实验对象,以2008级生物技术专业为对照组,分别统计论文的选新率和选优率,经X2检验显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具体结果见下表。
可以看出,2008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选新率和选优率明显高于2008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X2检验显示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四、小结
选修课论文格式【第三篇】
关键词:约束条件;设置原则;菜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26—03
一、现状与问题
20世纪80年代选修课制在我国大学开始试行,90年代以后逐渐朝纵深方向发展,提出了高校选修课的改革。改革背景之一是市场经济发展后新的用工模式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求职体制下,一个人再想一生从事某种工作恐怕就难以适应社会对人的需要。选修课作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突破口,同时扮演着使学科体系向综合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载体。二是高校经过了几年量的扩张之后,又将工作重心转向了质的提升。纷纷通过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科研突破等方面来加强和提升各自的办学质量。在课程建设这个环节中,许多高校又不约而同的将多开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和份量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的改变对高校课程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选修课成为了课程改革大潮的当纲之选。
当前我国高校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类别大致有公共课(可分为工具类课程和理论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选修课等类型。部分学校设立平台课,类似于公共专业选修课,高一级的课程有如理论性强、为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而设置的研究型课程等。对选修课的关注点集中在作为一般性高校本科生的选修课设置、管理、考核等方面。比如认为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学科结构、教学管理、师资薄弱及选课指导等方面,针对财经类本科专业选修课的研究则很少。
高校财经类各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类别有所不同,有的简明划分为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其他教学环节;有的分为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有的分为全校共同课、部类共同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有的分为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验课、实验教学环节等。虽然类别名称不一样,但从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上讲,大致可以归类为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及实验教学课程和实验环节四类。
我们首先分析公共课程,又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其中必修课课程目录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部分、英语、数学、体育、计算机、心理健康等,个别学校开设人文艺术通识课和社会科学通识课,但是所占学分不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英语课,所占学分一般为总学分的20%左右,安排课时平均占总课时的30%左右。公共选修课部分包含人文艺术类选修课、通识教育大讲堂、法学类课程,具体方向和课程名称不明确,比较笼统,随意性很大,有的学校这部分课程安排各院系根据自身情况指导学生选修,这类课程一般占公共课程学分不高,所占课时比重低。其次是学科基础课。这是财经类专业都设置的课程,要求必修,主要设置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原理、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等课程,占总学分比例大概14%左右。第三是专业课程,由各学校根据财经类各专业方向设置。这部分课程由各学校自行设立,体现专业方向及专业特点,但是各学校所开立的课程门数差距较大,少的开设26门课程,多的开设40门课左右,学生的选择范围大不一样。这部分又分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必修课所设置课程数一般在5—8门左右,选修课所设置课程数一般在15—40门左右。第四是实验课程和教学实验。这部分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包括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等。
总结起来,课程设置的特点或者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选修课虽然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但是公共选修课无论是所开设的门数还是所占学分比重都无法和专业选修课相比。公共选修课一般开3—5门,而专业选修课少的开25门,多的开40门左右。公共课程没有考虑文理科交融,自然科学科目类和思辩、哲学类科目基本没有。易导致学生思维狭窄,缺乏全面、辩证看问题的眼光和思想。以美国高校为例,其规定工程类本科教学计划中,人文教育理论课程达到20%左右,哈佛大学更是规定理工科学生必须修满25%的人文课程。德国理工科大学中的人文课程占到总课程量的四分之一。日本有的大学也规定大学工科本科教育中,人文课程要占到24学分,占总学分的17%。同理,我们财经类专业虽然归为文科类,是否也可以效仿其他学校,要求学生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并要在总课程总占一定比例。
(二)选修课部分突出功能性,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如英语、数学、政治思想、计算机等,大部分的课时和学分分配给这类课程。选修课部分体现人文素质则很含混,往往只列出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通识大讲堂、通识教育任选课程等。虽然从发展趋势看,选修课设置体现通识教育也是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认可的发展方向。一般认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但是,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高校的选修课设置并没有体现这一精神。表现为缺乏具体课程方向和名称及课时安排,随意性太大,所占课时和学分都很少。
(三)专业类课程设置褊狭。表现为没能够比较全面体现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观点,即便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归在政治思想课程部分,少有从经济学的角度介绍马克思思想。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学介绍则更少,只是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中有所提及,缺乏对代表性的著名经济学家思想作专题学习,导致经济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不知道哈耶克是谁,不知道弗里德曼是谁,甚至可能不知道凯恩斯。致使培养的学生缺乏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及价值观,思想褊狭,立场单一,眼界低下。另一方面,专业选修课科目多,一般不少于25门课,多的达40门课左右,使得其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并且课时安排少,好比蜻蜓点水,每门课都学点,但又都学不深,使学生不满意,教学效果也不好。
(四)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的知识总信息量大,各门功课学习时间相对紧张,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变成灌输知识,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不多,学生基本上是被动赶场的学习模式,缺乏自习的时间和心情进行复习与回顾,欠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训课时分配少,不能满足学生希望掌握实际技能的要求。
二、约束条件与设置原则
各高校由于存在生源质量、办学条件、资源禀赋等差异,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目标时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不尽相同,因此各高校在设置选修课的方式、选修课的内容编排、学生选择选修课的方式等方面都不应该一致,不同的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但是从整体角度而言,高校选修课的设置还是具有一些有规律可循的共性。首先表现为高校选修课内容设置和开设方式上应该体现并服务于课程的培养目标;其次表现为高校选修课的设置从内容到具体实施必须考虑到在校生普遍面临的约束、急待实现的任务和现有的知识结构等特点。
(一)择业、继续深造、获取财经专业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等多重任务是在校生所面临的硬约束,这种约束的存在决定了选修课的设置应该坚持有助于缓解学生升学、就业和参加各种技能考试(含行业资格考试)之间矛盾冲突的原则。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大,各用人单位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动手能力,而且要求他们具有各种行业技能证书和实际工作经验,对于财经专业学生对于而言,这一要求更多。学生在大二年级时基本上要开始考虑自己大学毕业时的出路和走向了。就目前而言,其发展方向大致就是直接择业、继续深造两种。如果选修课无助于减轻大学生的课业负担,无助于实现上述目标完成所面临的各种任务的话,那么选修课的效果必然不尽人意。因此,考虑到如今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外在的硬的约束,选修课的设置应该坚持有助于缓解升学、就业和参加各种技能考试(含行业资格考试)矛盾冲突的原则。
(二)学生自身条件和就读学校教学、科研的硬件和软件的约束决定了高校选修课既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要坚持扬长避短,因校而异的设置原则。在现行的高招体制下,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基础已经在高考的招生录取中得到了初步分类。因此不同批次的高校同种专业开设选修课应该是不相同的,这里所说的选修课的不同是指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并不是指不能开设同种课程。一般而言,批次高的综合性院校和财经专业类院校往往定性为研究型大学,其学生素质也往往比较高,选修课的开设上可定位为跨专业设置选修课,学生的自主能力、自我识别和自我约束能力也强,可以采取把选修课的课程介绍和教授人的相关信息挂到网上,然后让学生在试听之后自主做出选择的方式;批次低的一般是地方性的财经类专业院校,定位于教学型专业性大学,学生素质较低,可以为相近专业设置选修课。学生一般基础和自制力也较差,在选修课的选择中,应该适度界定选择范围或实行导师适当干预选修的举措。还有一部分技能实用性院校,则以掌握多项技能为基本目的来设置选修课。总之,从学校的角度来说,选修课的开设应该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根据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和领域,细化后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坚持扬长避短,发挥和挖掘学校优势资源的原则。
(三)财经专业大学生所具有的知识体系模块化的特征,决定了选修课的开设从内容上应坚持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观察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原则。模块化的特征是指:在校大学生所学习的各种课程尤其是专业课,除了个别课程之间存在前后延续的逻辑关系外,多数课程之间并无太多的必然关联和严格的递进关系,各个课程之间往往是彼此相对独立的,因此具有模块化的特征。这种模块化的独立系统只有在相互组合成一个整体之后,也就是集成到某一个整体系统中去之后,就能极大的发挥彼此的功效。出于稳固已有知识体系(这对于兼顾学生从事各种类型的择业考试或者是继续深造都有极大意义),整合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选修课的设置必须充分利用学生这种知识体系模块化的特点。从整合和运用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来界定选修课的内容,从联系和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来归属和界定选修课。如果选修课是一种已有知识的运用过程,是各种零散知识的组合应用过程,那么不仅起到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观察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效果,同时也加强了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不仅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而且这种稳固和深化还足以让学生从容应对各种类型的考试,避免了因为求职备考耽误正常学习的情况。由于这种选修课中新增知识并不多,所以需要完全讲解给学生的东西并不多,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思考的能力。
三、菜单模式
通过以上论述,结合选修课存在的问题、约束条件和设置原则,我们提出通过建立选修课菜单模式来体现选修课的改革方向。大致设想如下:
(一)第一层面,选修课的菜单设计,确定哪些课程装入菜单。合理设置并划分选修课的类别、性质和功能,好比区分哪些是米饭、哪些是蛋白质、哪些是青菜、哪些是水果,营养必须均衡。既兼顾继续升学和就业需要,也要满足培养人文精神,提高素质的需要,包括美学思想、艺术熏陶、艺术欣赏、心理健康、自然科学知识、思辨能力等。进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建立选修课菜单目录,并确定每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选修课课程品质,体现培养特色。
(二)第二层面,针对批次高、研究型的综合性院校以及财经类院校,宜设计完全自由选择的选修课套餐,同样推出A、B、C、D、E…….等多套套餐,每一套餐里都做到营养合理搭配。这部分套餐与第二层面套餐的区别是学生可以只选择套餐里的几门课进修,而不是要求每门课都必修。教学管理只要求必须达到一定学分即可。
(三)第三层面,针对批次低、教学型的财经类专科院校,根据菜单目录,把不同类型的选修课进行合理组合,就像套餐一样,推出A、B、C、D、E……等多套套餐,每一套餐里都做到营养合理搭配。不完全由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单独课程,而是给与一定约束,但是学生可以选择B套餐或者A套餐等等。这个部分也许需要突破原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固有安排或者限制,内容一般是包含要求学生必须修的课程。
(四)最后是选修课菜单课程管理建设。由于选修课的课程设计必须遵循综合性、基础性、多样化、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等原则,因此必须依靠各个学科门类的专家才能完成。如有些综合性课程需要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设计课程,所以还要有相应的课程管理机制。比如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聘请专家(课程委员会)进行设计、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同时提高选修课的学分,强化选修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以此推动对选修课的重视,保障培养特色。认真研究并确定每一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请各学科专家精心设计教学目的、内容。在选修课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确定合理的选修班级人数以保证教学效果,配备助教进行研讨以提高学习效果。在师资方面,对开设通识课程的教师有一些必要要求,课程开设需要严格的审批程序,每年组织教师进行选修课课程教学研讨等。达到通过选修课的设计和学习,提升培养特色。
(五)更高级设想是实行“选修课护照”制度。针对现有选修课师资力量缺乏的状况,利用网络,打破各财经类高校间的选修课制约,让学生可以共享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宽泛的选修课选择范围,实行“选修课护照”制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选修课学分记录于选修课护照,作为毕业考核合格的依据。当然,目前这一想法受很多外力制约,暂时无法实现。
参考文献:
[1]于立军。大学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2).
选修课论文格式【第四篇】
关键词 考古学研究方法 教学实践与探索 考古学 论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Courses
XU Ya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Abstract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method" is the newly openedmaster's elective course in Henan University archeology professional , as a new lesson, its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This article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targeted about course content and teaching focus and clarify this course for graduate students entering the field of academic research is important.
Key words archaeology research methods;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Archaeology; essay writing
1 课程性质与学科定位
“考古学研究方法”是大学本科院校考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旨在指导硕士生进行考古学方面的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程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学术的大门,讲述具体的学术研究方法,启发学术思维,指导学术论文写作。因此,它具有其他专业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经过四年本科阶段的知识储备,学生对考古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但是,涉及到研究领域,可能知之不多。进入硕士阶段,学习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更在于探索性的研究,重点是掌握研究方法和培养学术思维,而这正是“考古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的教学任务。
2 课程内容
信念激发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各种文物资源非常丰富,与我国巨大的文物资源极不相称的是,文物考古工作者人数有限,远远满足不了文保工作的需要。文物考古领域也是门庭冷落,无论在高校还是社会上,都属于冷门行业。这就造成了我国文保工作的落后局面,国内的很多珍贵文物得不到及时保护,被盗掘、破坏、走私出境的文物比比皆是,很多国宝流落异国他乡。面对这种局面,亟待大力发展我国的文保事业。随着媒体的介入,鉴宝栏目、探索发现等电视节目对我国文物事业大力宣传,引导民众的关注度,文物与考古开始进入大众视野,逐渐升温。良好的舆论导向使我们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从专业角度来看,文保人才的培养才是文物事业不断繁荣的有力保障和坚强后盾,在此过程中,高校文保专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物古迹的热情和信念,这是我国文保人才必不可缺的入门课。
理论学习
在理论学习过程中,需要做到主次分明、点面结合。一个学期一门课程的课时量是非常有限的,在短时间内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所有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学生的专业基础也会参差不齐,本专业学生在本科期间已经学习了一部分考古学理论,而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对此则是空白,因此,这门课所讲授的考古学理论需要覆盖面而又不能面面俱到。最好的办法就是主次分明、点面结合。课堂上,主要讲授一些基础性、前沿性的理论方法,如考古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环境考古、农业考古等,除此之外的其他考古学理论,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参考资料,并安排讨论课解疑答惑。如此,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尽可能全面地介绍给学生。
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讲解,不但要讲理论,还要讲理论的运用方法,结合前辈学者的研究文章,具体阐述如何运用这些理论。
实践参与
考古学科的课程实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参加考古调查与发掘,二是参观博物馆,归根结底是为了接触文物、接触考古,亲身体验考古专业是怎么一回事。
关于考古调查与发掘,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往往只能参与前期的调查发掘过程,而没有机会参与后期考古报告的整理与写作,这在专业道路上是致命的缺憾。考古报告的写作,是从事考古专业的基础技能,也是考古学研究的入门。会写报告、能看报告,才能为将来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是通往学术殿堂的必经之路。因此,今后我们要努力为学生争取参与写作考古报告的机会。 (下转第141页)(上接第97页)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标,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讲授论文写作方法,二是讲解学术规范,三是学生写作论文。
首先讲授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以前辈学者的研究论文为例,具体讲解论文的写作步骤,包括选题、查资料、列提纲、调研、写初稿、修订、定稿等。学术论文成功的标准有“四新”:新观点、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目前很多刊物筛选论文的标准就是这“四新”,当然,不必每篇文章都“四新”具备,只要做到“一新”就能算得上是好文章了。
如何了解学术热点和学术前沿问题,对初涉研究领域的学生来说是个难题。了解的途径很多,具体来说包括:专业课教师平时的授课内容、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和期刊、校园网中的期刊网、其他报刊杂志等,其中最快捷、最高效、最频繁使用的是校园网中的期刊网。在授课过程中,必须给学生示范如何使用期刊网查资料。最后,关于当前的学术热点,授课教师需要自己总结并讲授,以引导学生自己找选题。
除了“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经常去考古工地、博物馆、遗址现场等文博机构参观访问,这是灵感的来源,多看多问,选题会在不经意间冒出来。不要死读书,要结合现实搞研究,尤其对于文化遗产方向的学生来说,大遗址的保护、遗址的旅游规划等等,这些都要结合实际来做。
关于学术规范,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严禁剽窃。所以,在讲授学术规范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点。做学术研究,后辈必然要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因此,对前人研究成果必须引述。在此情况下,如何避免剽窃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引用”。对别人观点或材料等内容的运用,要“引用”,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都需要给出注释,注明出处。
关于学术规范,还体现在论文格式方面。虽然各个学术机构和期刊对论文格式的要求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都包括: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语、注释和参考文献,只是各种刊物的具体版式略有差别。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需要举例说明。以几篇期刊范文为例,具体讲解每一部分的写作方法、语言表述、注意事项和写作技巧等。这种结合实例的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最后,是论文写作阶段。这是考查和检验学生对这门课掌握程度的关键步骤。让学生自由发挥,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命题,写作1篇课程论文。待论文提交之后,教师需要仔细批改,指出文章的不足和修改方法并交给学生修订,最后给论文定稿打分作为课程成绩。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很多高校的选修课仅仅将课程论文的初稿作为评分标准,缺乏论文修改环节,这是很不恰当的。实际上,论文修改的环节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这一环节不可或缺。
3 结语
综上所述,“考古学研究方法”作为我校新开设的一门硕士选修课,在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上还比较稚嫩,问题在所难免。但是,作为考古学研究领域的入门向导,该课程的开设是非常必要的。今后,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学生顺利进入考古学研究领域,会写文章,多写好文章。
参考文献
[1] 孙书平,呼庆媛。文献检索课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05(9).
选修课论文格式【第五篇】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 考核 多元化
《办公自动化》课程是高职高专办公自动化相关专业,如文秘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加强高校文科类学生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能力培养的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办公自动化的基础理论知识;办公公文的制作;工作表中数据的处理;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常用办公设备使用和维护及计算机外设硬件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以及计算机操作系统及计算机安全知识等。从教学内容上看。知识点多且分散,然而在教学目标要求上大部分知识点又都需要掌握。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才能做到考试知识点全面,注重能力培养的要求。实践证明,多元化的分段考核可以达到以上要求。
一、结合课程特点,对考核方法进行总体设计
从内容上看,《办公自动化》既不是一门纯粹的理论课程,也不是一门纯粹的实践课程,而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心偏实践的课程。因此,在考核方法设计上,不能像理论课程一样安排期末笔试考试,也不能像实践课程一样。采用项目式或者现场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而是在期末考核上,主要采用上机操作和现场考核两种方式;鉴于考核内容知识点分散,在平时上课过程中,灵活性地对重点难点部分进行随机考核:《办公自动化》教学内容知识点模块划分明显,在各个模块授课结束后,进行模块项目式考核。综上所述,《办公自动化》课程考核方法总体设计为期末上机操作和现场考核,知识点随机考核和模块项目式考核等多种考核方法并用,即多元化的阶段考核方法。
二、结合知识点特点和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对考核方法进行详细设计
从总体设计来看,《办公自动化》课程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期初,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每一个知识点选择相应的考核方法,在教学过程或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
1、随机考核方法在相对分散的重点和难点测试上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相对分散,无法综合考查的重点和难点,采用随机考核的方法。对于理论知识,例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功能知识点,则在理论讲解结束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发言,以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然后采用抢答的方式来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对于实践知识,例如,透视表制作知识点,则通过演示广播软件,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现场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从中再学习,发现演示过程的简单方法和可能发生的错误,教师可以对操作过程进行评价,对于不当或错误的操作进行提示或更正。该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上课时间关系,不可能为每一名学生打成绩,只能给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或演示操作的学生记录相应成绩。此考核成绩只作为期末的加分部分看待。采用随机考核方法对学生进行随堂考核,不仅测试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对学生的应变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模块项目式考核方法在联系密切的多知识点测试上的应用
Office办公处理系列软件中各软件相对独立。在各软件应用上,知识点连贯,易将各知识点综合在一个项目中进行测试。例如文档处理软件Word中字体格式设置、段落格式设置、样式应用、图形和表格的制作、对象的插入、页面设置等知识点,可以综合在学院毕业论文格式设置上进行测试。具体操作是,教师以文本文档的方式将1篇内容完整的毕业论文发给学生,并让学生到学院教务处网站下载学院毕业论文格式要求,然后按照其中格式要求进行毕业论文格式的设置,对于格式要求不详细的地方,可以自由发挥,体现特色,但要美观大方;学生以作业的形式课下完成,并以电子邮件附件的形式发回给教师。教师在批改后,为每一位学生记录成绩,并记录其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及时纠正。该成绩可以做为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期末考核,具体比例根据考核大纲设置。该考核方法,可以综合测试学生对于文档处理软件模块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3、现场考核方法在常用办公设备使用和维护知识点测试上的应用
常用办公设备使用和维护模块是办公人员必须掌握的内容,而且要求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因此,采用现场考核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进行设备正常情况的操作步骤演示,也可以设置设备常见故障让学生现场排除。该考核方法在办公自动化实训室进行,学生随机抽取考核题目,依次轮流参加测试,被测试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旁观,但不能给被测试学生提示或代替其操作,教师在监督被测试学生操作结束之后,针对操作过程提出一到两个问题,根据其操作情况和问题回答情况给出成绩。该成绩可以做为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期末总成绩,具体比例根据考核大纲设置。本部分内容通过现场考核方法进行考核,不仅可以较全面测试学生对于该模块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4、上机操作考核方法在综合知识点测试上的应用
《办公自动化》做为一门课程,各知识点之间自然就是一个体系,对于本体系综合知识的测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期末上机操作的方式进行考核。教师在设置考核内容上,要注重能力,尽量包含多的知识点,而且能将理论知识融合到操作过程中。如我校期末上机操作测试的试题就包括办公公文制作部分、工作表处理部分、演示文稿制作部分和网络部分共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在知识点的设置上包括办公公文制作的规范、办公文稿制作的基本格式、用语、网络基础等理论知识和文档处理软件的应用、工作表处理软件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和邮件收发软件的应用。该试题的内容设置能够将各知识点巧妙地融合到一起。学生在测试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知识的搜索。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测试结束后,将自己的测试文件夹压缩后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教师指定的邮箱,以便教师查阅并记录成绩。该成绩可作为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期末考核。具体比例根据考核大纲设置。该考核方法,不仅能够结合实际对各知识点进行较全面的考核,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一篇:苏小懒的语录35条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