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春节的风俗(汇总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重庆春节的风俗(汇总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重庆春节的风俗【第一篇】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炎黄”的始迹在黄河流域,而从夏禹始,先民的传闻则已开始南渐。禹的出生地相传有三处,都在长江流域,即四川、江西九江和安徽。据大量史籍所载,禹就是生于四川境内的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乡,娶江州涂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秦灭巴国设巴郡后,巴人更是长足步入了汉化的过程。三千多年来,重庆处处留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渝鄂交界处,有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涪陵周易园,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大足石刻,汇集了中国唐、宋时期石窟艺术的大量珍品;合川钓鱼城,保存着南京军民抗击蒙哥军队入侵的古战场遗址。历代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苏轼、陆游、郭沫若等,都在这里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巴渝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与中国其他地区比较,无不大同小异。重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曲艺、绘画,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活动等,也颇能反映巴渝风俗民情。
刚进腊月,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乡红杏村农民许文旭家就忙开了。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许文旭说,“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令人意外的是,海带还曾一度成为土家年夜饭的主菜。因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区吃盐巴都困难,医疗条件也差,经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为了给家人补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饭上一道海带,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在当时的条件下,海带对土家人来说,真可谓“山珍海味”,经常吃根本不可能,因此成了年夜饭上的一道好菜。如今,海带早已退出年夜饭的“舞台”。
土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各家都会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达对田地的热爱。
客家人的不断迁徙,使他们对故土更为留恋。对家乡山水、习俗的怀念使他们紧紧地团结起来,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困苦,传统习俗成为联系客家人的坚强纽带。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来仍保持了客家的传统风俗习惯。
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
重庆春节的风俗【第二篇】
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腊梅花。
重庆当地人喜欢春节的时候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来作为装饰,因为腊梅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让人感到很舒适。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鲜花装饰房间会多些些浪漫。
重庆南山是盛产腊梅花之地,从腊月开始,你不管在花市还是普普通通的街道上,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都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
在逛街的时候,你经常也能碰到很多市民手持蜡梅花,它的价格非常便宜,一束(4支)人民币两元。
由于市内是严禁放鞭炮的,但是郊区一些划定的地方可以,所以那些想放鞭炮的人都会开车到郊区,在这里尽情大放一番。
那些在农村有亲戚的重庆人会乘机到乡下放鞭炮,过过瘾。
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提到春节,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到年夜饭。
中国北方小年夜那天晚上一般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而重庆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
并且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
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通常是一边打牌,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打牌主要玩斗地主(谁先出完牌谁就是赢家)或者是麻将,也有的一家人一边做汤圆一边看晚会。
大年三十那晚,很多人都会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全部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用来表示辞旧迎新。
大年初一那天,很多地方都是出去拜年,问好之类的,但是重庆人都是不出门守在家里的。
而且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据说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
还有,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重庆人还喜欢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
当地人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也就是中国的灯节。
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吃汤圆。而且这时候经常是搞灯展的时候,大街小巷,灯火通明。
各种民间庆祝从十三就开始了,有表演鱼翁和蚌仙,踩高跷,耍狮子等。
元宵节一过,也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人们又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重庆春节的风俗【第三篇】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
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邹城则有捣鼠洞的特殊习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解除。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商店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鲁西南地区俗规,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它如牛、马、狗、猫等家饲动物,都得到优待,有的吃饺子,有的啃肉骨头。有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喂牲口,牲口吃饱以后,再用扫帚从牲畜头上往下扫,扫出什么粮食来,就意味着这种粮食丰收。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胶东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还有些特殊活动。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恶息统统赶出去。二是压窗台,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种各样的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台上,十分美观。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这样能长得快。四是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有余钱。五是丢盛虫(蟠龙),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中。盛是剩的谐音,丢盛虫取“剩余”之意。地当京杭大运河的微山县南阳镇,年初一由儿童擎灯笼上街,跳跃欢呼唱吉利歌谣,俗称“喊发”。儿童所唱吉利歌谣有多种:“发财!发福!买地!盖屋!”,“今年好子(个)年!明年排大船!装红枣,下江南,装一个,卸一万,扫仓扫个八百担!”,“发来!圆来!元宝轱辘家里来!”
莱芜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串亲拜年的顺序各地不一,临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孙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称“走丈人家”;初四日,姨家及较远的亲戚家。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男女青年可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新婚女婿给岳父的礼物十分讲究,莱芜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点、馍馍。鸡、鱼、香肠、罐头、挂面、油条各算一色。此外,香烟、糖块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鸡要带两只,鱼要带两条,各色礼物,均要双数,切忌单数。
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岳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接待。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岳家给姑爷的回礼是10斤左右的大馍馍和大糕各一个。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娘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亲,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
重庆春节的风俗【第四篇】
传说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人们就慢慢的掌握了“年”的出现时间,原来它每年春节都来,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的时候,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思,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还必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保佑他们平平安安的度过这一夜。
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儿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年,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再也没有来了。
通过络,我了解了很多关于春节风俗的知识,以后要经常上,了解了解大事和有趣的事。
重庆春节的风俗【第五篇】
除夕晚上,一家人要和和睦睦的相处,即使有再大的矛盾也要收起来,尽量不要起冲突,除夕是新年的前一天,是当年的最后一天。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重庆的风俗作文除夕”,下面网友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大年三十时辞旧迎新的日子,到处洋溢着春节的热闹气氛。爸爸、妈妈、大伯、大妈还有姐姐和我,我们在一起过年。全家人高高兴兴的吃过年夜饭后,妈妈和大妈准备包大年初一吃的饺子,而我们这几个孩子便开始看着爸爸放鞭炮、烟花,我们其实也很想放,但为了安全起见,就让爸爸代替我们吧!
那起伏的鞭炮声像是告别过去的点点滴滴,那争奇斗艳的烟花,像是迎接新的一年的开始。
这时,爸爸从屋里拿出100响的烟花,小心翼翼的点燃了导火线,不一会儿,就开出非常漂亮的花,直飞天琼,非常的壮观。一会儿是红的,一会儿是绿色的,像许多可爱的蜻蜓在空中飞舞。接着,爸爸又点燃了“菊花”,那“菊花”向“火星”一样直冲上三四米高的地方,又洒落下来,即像美丽喷泉,又像一朵朵正在开放的白菊花。紧接着又放了一串红鞭炮,能把人的耳朵给震聋了。
烟花在天空中越来越多,鞭炮响成一片,望着夜空中洒下的滴滴金雨,地上的朵朵银花,天空中五光十色,使我们眼花缭乱。五彩缤纷的烟花,满面春风的人们,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天空换上了黑色的晚礼服,满天的星星,眨着眼睛,好像在兴致勃勃地观看人们合家团圆的热闹场面。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透过窗户上的一层雾气,有几点朦胧的灯光,露出的是一派喜气洋洋的和谐景象。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在耳边,透彻云霄。不断升起的焰火,把漆黑的夜晚照得如同白昼。此时,我们一家人正在忙着包饺子,当然包饺子这种热闹事肯定少不了我,我一手托着饺子皮,一手拿着一小勺肉馅,学着大人把馅填到饺子皮里,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它们捏起来,形状虽然怪怪的,但还说得过去。奶奶正在往饺子里放硬币、花生等,听奶奶说,这是有寓意的:把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币放在饺子里面,意为在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好运不断;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等。在下饺子之前,我和爸爸去楼下放鞭炮,楼下的鞭炮声震耳欲聋,仿佛都要尽努力喊出对新年的祝福,我们来到小区的铁栅栏旁,挂好鞭炮,用火机点燃,然后跑到远处,可没等跑几步,鞭炮就迫不及待地响了起来,每响一声就会闪出一个金色火花,在这漆黑的夜晚显得格外耀眼。
回到家中,依旧是暖意融融。我打开窗户,看到街道两旁的树枝上都挂满了彩灯,五颜六色的灯条盘旋在树上,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华丽的宫殿,华丽、壮观。这时我那调皮的表弟大喊了一声:“年夜饭开始了。”我回头一看,一大桌好吃的菜呈现在我眼前,红的、绿的、白的……令人眼花缭乱。等大家都坐好后,年夜饭正式开始,大家吃着家庭版的“满汉全席”,畅谈自己的理想,不时穿插几个笑话,所以饭桌上空不时飘出朗朗的笑声,不一会儿,饺子上桌了,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就像一盘盘元宝,看着让人满心欢喜,我接过一盘饺子,翻来覆去地找花生、硬币,但老天似乎故意跟我作对,一个都没有找到,就在我完全丧失信心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圆圆的、硬硬的东西硌到了我的牙齿,我心想:“难道我吃到硬币了?”我吐出来一看,果然不出我所料,是一枚一角的硬币。我激动地站起来大喊:“我终于吃到硬币了。”大家也都纷纷为我送上祝福,那时的我感觉就像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玩具一样。
年夜饭结束后,我们一群孩子兴冲冲地拿着火机来到楼下准备放烟花。首先我挑了一个的烟花,用打火机把它点燃,跑到远处观看。随着几声响,一朵朵烟花在神秘的夜空中瞬间绽放开来,又迅速地凋零,不见了。这时夜空中的月亮与星星都以成了陪衬者,来陪衬这瑰丽无比的烟花。顿时,我觉得烟花的绽放和凋零,与人的一生极其相似,你可以重于泰山,绽放得很灿烂,也可以轻于鸿毛,绽放的不起眼且迅速凋零。
噼噼啪啪……”一阵阵的鞭炮声送走了旧岁,迎来了新年。
在鞭炮声中,我们一家围桌而坐。呀,满满的一桌菜真不知从哪儿下筷,让人眼花缭乱。我们一家人开始举杯,说上最美好的祝福,别看我说的祝福最多,可我这心呀,早就跑到外面去了。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吃过饭就和你一起去放烟花好吗?”我听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匆匆吃了几口就准备放烟花。
天黑了,我来到了院里,啊,满天的小星星朝我一眨一眨。我迫不及待地抽了一根长长的烟花,点燃导线……谁知只是一颗白色的小点慢慢地升上天空,正当我失望时,白色的小点突然“啪”地炸开了,顿时天空犹如白昼,五彩缤纷,光彩夺目,大家都惊呆了,好久才回过神来。
这时,各家各户的烟花也相继升空。看,远处的是“七彩云吗?”近处的是天女散花,有的像菊花,有的像牡丹,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像流星,像彩虹,染红了整个天空。这边的“钻天猴”刚呼哮着升空,那边的“火龙冲天”直冲云天,“摇钱树“也不甘示弱,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从天而降,把除夕的夜空点缀得绚丽多彩。
“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除夕之夜是多么温馨呀!
除夕很快到了,这一天,我们一家人可忙了。爸爸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门上贴上了大红纸的春联,院子中竖起了一根高杆子,上面挂上了彩灯,院子里很有节日的气氛。
晚上到了,彩灯也点亮了,屋里屋外灯火通明,我和表弟表妹在院子里放烟花,放鞭炮;外婆和妈妈切肉剁馅,准备包饺子,每个人都忙着。等我们玩够了,回到屋里,饺子也已经煮好了,大家围坐在一起,看着电视,吃着饺子,其乐融融。
吃完了饭,自然是要守年岁了,一家人坐在一起,看起了春节联欢晚会,嗑着瓜子,唠着嗑,别提有多热闹了,没过多久,表妹就已经困了,迷迷糊糊的睡着了,我们依然聊着天。
新年的钟声即将响起,我叫醒了表妹,大家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不时看一看大钟;很快,大家开始倒计时,“5,4,3,2,1!”时针,分针,秒针挤在了一块,大家欢呼了起来,阵阵爆竹声也从窗外传来,大家走出了屋子。街心,时而万条银龙直窜太空;时而千万朵春花竞放天空;时而“噼里啪啦"一片炒豆声;时而”咚嘎“似惊雷阵阵。一刹时,空中绽开了一朵巨大的宝花,那金的,红的,黄的蓝的,绿的,色彩缤纷地交织成一簇簇璀璨无比的花来,喷射着,闪烁着,像千万只流星缓缓垂落下来。
清晨,爆竹声又想起,越渐越大,晨光中,火花闪闪,硝烟弥漫,红红绿绿的纸屑,飘飘扬扬,把凛冽的清晨搅得热烘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