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读懂人生心得体会范文3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读懂人生心得体会范文3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读懂人生心得体会篇1
再读《人生》时,已过而立之年。记得初读路遥的《人生》,刚刚读初中,彼时的年纪,只嬉笑或惋惜于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对于作者煞费苦心隐蕴文中的描写和哲思,则无法参透。当十多年后,静心再次品读,有种入身三分的浸入之感,久久无法平静。
多年来,对于人生的探究是我和身边同龄的朋友们热议的话题,但一直无法有清楚的答案。我常常会想,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人生?我的价值……路遥的《人生》,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创作背景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依然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文中最后,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可谓一语中的,震撼人心!究其然,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的自己,而最强大的则是内心的坚韧。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灭,此段经历会必会成为他最宝贵的财富。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记得自己当初因为一份不甘心,离开了家乡优越、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报考了机关。等到了大城市、挤进机关之后才发现,现实中的荣耀远比想象中的要骨感,而困扰却远比想象中的要丰满很多。拥挤而寂寞的都市,风光而重负的工作,热闹而孤独的生活,人生的矛盾在这里体现了极致,内心的纠结甚至后悔总是如影随形。与我有相似经历的朋友曾作过描述:回想这几年的生活,我一直是在追求理想的生活。但是,我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对于每个人来说,理想的生活却是各不相同的。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工作,却意味着要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呆在大城市的某一个角落,却意味着过着一种平民的生活;在各地出差奔波,却意味着与家人聚少离多。与以前相比,我的外表已变得朴素,内心已变得粗糙。
说实话,什么叫忙碌的不可开交,这几年算是感同身受。有很多个晚上,我和同事们都是坐在电脑边,核实各类数据、整理各种工作情况报告。很多不了解我们单位的人,根本无法理解,甚至难以置信在机关怎么会这么辛苦。工作压力之大,神经之紧绷,都是我职业生涯的挑战。至于逛街、美容、泡吧、看电影、旅游,尽管都不是我很热衷的事情,但感觉已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了。有那么一段时间里,我曾深深地迷茫过,甚至怀疑过自己最初的选择。
前些时日,出差时与一位老县委书记偶然聊起关于人生和人生价值的话题,他的话语朴实却有力,让我印象至深:“你们这代人不像我们这代人,受过很多苦,对我们而言,特别珍惜现有的工作和条件,我们只想踏踏实实的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但你们代表着未来,有活力,有理想,敢于质疑和抗争,这些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但你们也应正视自身存在的浮躁,摒弃浮躁,才能静心做事,未来的人生方向固然遥远,但只要明晰自己的阶段性目标,心怀坚韧,努力的做好,享受奋斗过程也不失为实现人生价值啊!”
是的,人生的道路上,幸福的目标是什么?一个身无分文的穷人说:有钱就幸福;一个忙忙碌碌的富人说:有闲就幸福;一个寒窗苦读的学子说:能放假就幸福;一个婚姻破碎的女人说:能被爱就幸福;一个双腿截肢的残者说:能走路就幸福;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说:能看见就幸福……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积极心理学把这种理解和感受称为“主观幸福感”。不管你是通过追求什么到达幸福,所有人在这种主观幸福感中都体验到了两种共同的情绪:快乐和满足,并且这种快乐和满足不是稍纵即逝的,而是一种长久保持的并且持续对生活施加正面和积极影响的。而努力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是人生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对生命的一种赤子之情。一心努力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想获取可谓道路逼仄,天地窄小。所以,与其规定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获得什么东西,不如磨练自己做一个努力的人。志向再高,没有努力,志向终难坚守;没有远大目标,因为努力,终会找到奋斗的方向。做一个努力的人,可以说是人生最切实际的目标,是人生最大的境界。
那么,今天,明天,无论怎样,我都必须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很努力的人,然后,为了自己理想的生活而继续努力。
本文地址:http:///zuowen/
读懂人生心得体会篇2
大学阶段是人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大学生在个人初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接受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理论学习,深入思考 “ 人是什么 ” 、 “ 人生是为了什么 ” 、 “ 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 ” 等人生观方面的问题,对于他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了解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人生观如果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
我看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有关斯芬克司的,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斯芬克司是希腊神话中带翼狮身女怪,这个家伙成天坐在奥林匹亚山上,向过往的行人出谜语,如果来人猜不出,她就一口将他们吃掉。一天,俄狄浦斯王经过这里,斯芬克司像往常一样拦住了他,并说出了她的谜语:世上有一种动物,它早上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这是什么动物?她刚说完,俄狄浦斯王就不假思索地答道: “ 你说的这种动物是人。人在幼年的时候,尚未学会行走,只能在地上爬行,手足并用,所以,看上去像是四条腿走路;待到儿童长大成人,他身强体壮,仅靠两条腿就可以行走自如;而当一个人进入老年,年迈体衰,他不得不靠手杖支撑着缓慢行走,这手杖就成了老年人的第三条腿了。 ” 狡猾残暴的斯芬克司原以为没有人能够猜出她的谜底,但是没想到被俄狄浦斯王一语道破。斯芬克司又羞又怒,一气之下,栽到身后的万丈悬崖下,摔死了。
从这个故事时有关于 “ 人是什么 ” 或 “ 人的本质是什么 ” ,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料。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有关论述:
第一、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第二、人的本质是由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形成和决定的。
第三、一切社会关系的 “ 总和 ” 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第四、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第五、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 , 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我们做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要知道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的内容。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因为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具体说人生目的决定一个人持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一个人采取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当然,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也会影响人生目的的实现。还要做到以下方面的内容:
形成原因主要是自身性格方面淡漠、自卑、过于自傲或遭受太多挫折与打击,以致对人生失去信心;
形成原因主要是外在优越物质条件或不良社会思潮影响;
形成原因主要是西方思潮影响或不善与人合作。
最后我们要竖立高尚的人生观来指引我们的人生:树立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积极的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还要抵制各种错误的人生观,避免这些错误的思想迷失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来改造自己,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读懂人生心得体会篇3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必须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中学生处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激剧转化时期,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初中学生还保留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许多心理特征,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在教学中应运用形象的故事描述的方法讲授,或在课中适当加入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使他们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当然这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通过这种手段使学生在感动之余,向教学目的靠拢。也可以采用设疑、留悬念的办法,让学生渴望了解史实,把学生引向探索真理的道路,还可以用一些成语、典故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高中学生兴趣的热点已发生转移,要求从理论出发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事物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人生的道路、人生的真谛、个人理想、国家前途和命运报有一种探索的态度,并希望有一个满意的解答。小故事对他们的吸引力已大大减弱,所以教师要用科学的知识和理论逻辑为他们释疑解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也就是说,即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确有疑难,又要让学生感到解决这些疑难确是力所能及的。因而急于想得出答案,乐于从探索中欣赏自己学习的效能。
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在培养兴趣的过程中要重视三个转化。
从学生学习过程来说,兴趣的形成首先对事物或活动过程的直接兴趣,这是十分必要的,但还很不够,还必须引发学生的间接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历史是生活本身的需要。只有这样,兴趣才能有持久性和方向性。要保持间接兴趣,一是通过历史学科对其他学科影响和渗透的分析,说明历史学科在整个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通过历史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民生活影响的分析,说明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数百年来的人类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民族、外交、社会生活等内容,况且历史又是在时光流逝中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回不断向后延伸,现代史逐渐变成近代史、近代史有逐渐变成古代史,当代史又在不断扩展。公之于众的历史文献和考古挖掘的新成果也会越来越多,人们对它的研究也会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史学理论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认识也会产生新的观点,因而历史教材也会不断吸取新成果,增加新内容。另外,当今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兴起,基础教育课程的大整合和素质教育的深入,要求历史教师不但要掌握精深的、全面的历史知识,还要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知识,还要有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更新教育观念,开展科研活动,关心史学动态,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当代教育是创新教育,当代社会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创造型的教师,如果我们教师仅有当年读大学时代所学的知识,就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据有关材料估计,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大学毕业生五年后就有一半知识陈旧,十年后则基本过时。因此,过去学校“一次性”的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历史教师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要不断“充电”,边教边学,教到老学到老。
要做到这种转化,首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艺术。如丰富历史教学中的语言,历史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师的语言叙述,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进而达到抽象概括出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因此教学语言一定要具有准确性,来不得一点含糊。表述历史的技能,这是作为历史教师最重要的技能,它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既要会简明扼要地表述历史梗概,形象生动地表述历史情节,还要会有逻辑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既要在课堂上应用语言的力量,将历史上的人和事讲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会总结教学经验,写成有一定水平的教学论文,否则不会总结就不会进步。同时还要注重历史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和通俗性;优化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和板书,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线索一目了然;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经过则由学生自学,教师只是稍加点拨即可,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这样的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强历史课堂教学必要的延伸和补充,如通过所学知识撰写历史小论文、介绍课外书目、指导阅读等。
要做好这一转化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问题的讨论,讨论形式可以在课堂,也可以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出墙报,举办报告会等。问题和练习的设计要优化,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往往一个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完成预定目标,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练习的设计也应紧扣教材实际,既要渗透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二是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回答和解释现实问题,如巴以冲突、阿富汗问题等,还可以插入时事新闻,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填补教材空白,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弄清史实根源,解决疑难问题,它既能帮助学生把死知识学活、学透,又能提高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积极培养学生兴趣,使我们的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历史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以历史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每一位学生,使之受到感染、激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