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学校体育学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能力的培养【推荐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学校体育学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能力的培养【推荐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学校体育学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能力的培养【第一篇】

培养学生能力教育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中,应重视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加强口算教学。只有学生口算熟练了,笔算才能正确、迅速。因此教师要把口算这项基本任务完成好,就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口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口算兴趣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情境中,容易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选择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内容,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事物入手,组织教学: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进行口算教学。在教学“9加几”时,我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形象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出示情境图:一天,企鹅博士邀请小狗、小猫和小熊到它家做客。三只小动物来到企鹅博士家,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锁上还有一张纸条写着:“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口算能力,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9+1、9+2、9+3、9+4、9+5、9+6、9+7、9+8、9+9,每个算式的和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连起来就是锁的密码。”学生在这富有童趣的故事情境激发下,进而开展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全班同学的参与和计算中得到了密码,这个情境的创设,不仅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学习了口算,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作研讨,感悟口算算理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享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见解、解除心中的疑惑,直至感到豁然开朗。

笔者注意,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探究问题的核心,根据操作探究过程、体验、感悟等进行交流。交流强调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笔者耐心地倾听了学生的交流,给予有效的点拨、梳理、引导。

如:在教学“9加几”的课堂中,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探索的方式也可能是不同的,例如:“9+5”求和的算法多种多样:有的是在9的基础上往后1个1个地数;有的是先数上1个和9凑成10再接着数;有的从9里面拿出5和另外的5凑成10;有的将“9+5”看成10加5,然后再去掉1;有的用学过的“8+5=13”,8添1是9,13添1是14;……通过合作研讨、交流、展示,学生们形象地感受到口算“9+5”的算理及不同的思维方法,从而找到捷径。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明白了算理,感悟到相关的`数学思想,增强了成就感,培养了探索的兴趣,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9+5”及“9+几”的多种思路的争论,使学生通过思维碰撞“悟”出道理、规律和方法,形成科学的结论,发展了思维能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研讨。培养了合作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三科学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按照新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笔者做出长计划、短安排,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教学与训练,把口算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笔者坚持长期训练口算,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1)在每天的数学课开始用2~4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听算训练:采用教师报算式、学生在本子上写答案的方法,要求学生合理选择算法,在短时间内正确地计算出结果,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和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2)坚持口算与笔算相结合,沟通口算与笔算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口算能力的发展。(3)开展口算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增强学生对口算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口算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如:“口算抢答”、“开火车”、“夺红旗”、“口算接龙”、“对口令”、“找朋友”、“小蝌蚪找妈妈”、“手拉手找朋友”、“龟兔赛跑”、“抽签答题”等,让学生在玩中促练、练中提高。(4)定期开展口算竞赛,检验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和口算能力。

总之,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训练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才能达到培养低年级学生过硬口算能力之目的。

学校体育学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能力的培养【第二篇】

浅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培养方面的问题以及国外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法,并结合笔者自身实际情况,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法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体育教育培养方法

大学是一个人认识社会、步入社会的开端,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大部分会担负起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体育专业的学生身上的担子也是一样重的。但是,目前的师范院校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培养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关联度不高

目前的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基本没有什么太大差别,虽然不同学校在表述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总体上看依然存在贪大求全的问题。在实际行动上,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基本都定位在学术型培养上,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培养目标无法适应目前的社会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率不高。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培养过程较粗放

由于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课程分布不清,具体课程比较随意,导致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课程学分分配不合理,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学分要重得多,而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占学分的比例相对较低;课程内容已过时,课程内容停留在本科阶段,与时代不同步,不能反映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导致研究生知识面窄,创新能力不足。

(三)学制缺乏弹性,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些高校实行严格固定学制管理,规定不能提前毕业。有些大学虽然灵活,但实际上更为正式。有些学校还要求学生提前申请毕业。这些是封闭式的教育体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更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国外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

国外以留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多种教学理论,如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

(二)以见习和实习为手段的实践能力训练

密歇根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前7个月便开始学习专业知识;法国的“学徒制”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从入学开始便在企业接受2年的训练;俄罗斯和德国罗斯学院的学生必须到指定的工厂进行实践来获取学分。

(三)以“产学研”为内容的校企合作实践训练

“产学研”是指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科研生产、管理、人才交流、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培训。大学的产业、大学和科研合作模式得到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以提高高校的就业技能和工作经验。

三、培养模式的改进策略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突出社会的应用要求,高水平的体育专业人才可以自主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为此,应根据培养目标,设计相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一系列指标体系,将体育学术人才培养纳入学生培养阶段。培训的目标应放在广阔的领域,目前的体育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扩展,加强目标广泛的老年体育教育和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二)优化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培养过程管控

重视方法论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创造力。围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减轻必修课程的权重,提高学生选修课的自主性,建立交叉学科和交叉课程。实施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体育教育培训基本状态数据库,公布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建立学生毕业后的跟踪评价体系。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培养模式评价反馈机制

通过管理与评价的分离,加强学位与学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立学位与学生教育信息平台,加强社会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建设、学位授权体系的动态调整措施,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建立有效的教学督导考核制度,特别是学生综合考试制度,以鼓励学生之间的竞争。

四、结语

总之,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与训练过程应由封闭的传授向开放的研究型转变。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不断思考问题,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握事物发展的优化结构,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葛惟倬,安红,李骏.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02).

[2]荀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

[3]徐万彬.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策略[j].工会论坛,(09).

学校体育学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能力的培养【第三篇】

3.1拓展培养途径

拓展培养是在强化学生基本师范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一是开展设计体育游戏的比赛,有针对性地以中小学生为假想对象,在比赛中实现角色互换,同学们密切协作,充分体验中小学体育课堂的`特点及规律,为学生今后作为体育教师奠定基础,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二是开展多媒体制作比赛,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可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

3.2专项培养途径

一是开展教案编写比赛,通过教案编写比赛,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比赛,学生通过对比赛的精心准备,不但可以熟悉教案编写过程,还可以强化专业知识。二是进行说课练习,可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及普通话水平。三是进行教学比赛,班上各专项小班分为一个组,组内各成员之间进行比赛,请教师予以综合考评,并给予指导。这种“实战演练”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在校教学实践的机会,还可通过这种方式规范学生的技术动作、术语的正确使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四是进行试讲练习,学生按学号进行试讲,并对每位同学的试讲进行点评,这样不仅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还可以通过他人的不足进行自我反思,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3.3实践培养途径

大四学生除了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实习外,还可通过自己寻找或教师的介绍到相应的学校以顶岗或代课的形式进行“实战演练”,为其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起导向作用。此外在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期间,学生的实习经验及体会,在实习结束时,将实习成果制作成简报进行展示,学生们可进行实习经验的交流和学习,对于他人的亮点可借鉴、创新为自己所用,切实提高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波.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4):124-128.

[2]张明伟,吕东旭.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9,16(4):48-52.

学校体育学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能力的培养【第四篇】

1.1课程结构不合理,综合性不强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开设是“杂烩式”,开设的课程门类太多,其中部分课程内容重复,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和“学校体育学”课程中。此外,各高校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体育专业技术,忽视基本教学理论的传授与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专项技术课程仍以“传授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专项技术上的精、深为重点,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教学理论知识薄弱,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从而造成培养的学生到基层中小学任教师时,不能满足基层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需要,甚至难以胜任基层体育教育工作。

1.2教学实践不足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都是以理论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甚至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在部分高校几乎完全以室内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缺少专门的教学能力实践课程,学生无法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致使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尽管诸多高校安排了教育实习,但是重视力度不够,多数高校缺乏相应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以致学生的教学实训机会少,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实践效果。

1.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脱节

目前,部分高校不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向,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未适时调整与改革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途径与方法,导致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与基础教育改革不相适应,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不能满足中小学体育实际工作的需要。

学校体育学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能力的培养【第五篇】

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体育能力的内涵展开,深入分析体育能力的特征及现阶段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并对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本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能力;教学改革

1体育能力概述

体育能力概念。一提起体育能力很多人都会认为是运动能力,这是很狭隘的,往往大家认为体育成绩好的人,运动能力越强,体育能力也就越强。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体育能力不仅仅指运动能力,还包括接受、掌握体育知识的能力以及体育运动的创造性。所以,体育能力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体育能力就是指身体锻炼的能力,广义的概念则是指运动能力、运动知识的掌握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接受能力、协调配合能力的总和。

体育能力的内涵。体育能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能力,它既是基本身体机能的反应,也是与体育相关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体育能力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活动能力,包括走、跑、跳跃、爬行、投掷等;

(2)是在掌握了一定的体育知识以及技战术的前提下,从事不同体育运动的能力;

(3)在熟练掌握体育知识后,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及自身的身体特点,自发的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4)是指自己所作出的体育动作、身体姿态、身体健康状况等做出正确的评价并能及时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改正的能力;

(5)是指包括对环境改变、身体状态变化甚至是社交关系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的适应能力。

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受应试教育影响,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以应付考试及竞技体育为主,尤其是重视竞技体育的现象特别严重,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强调的评判依据就是竞技体育的成绩,如在各级运动会上取得优异的名次等,都可以被称为体育强校。但是这些竞赛成绩仅仅代表几个人具有很强的体育素质,无法代表全体或者大部分人都有较高的体育能力。而在教师的评价体系中,竞赛成绩几乎成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对群体体育的发展及考核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此外,体育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甚至有些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已经简化到连教师教的环节都舍去了,一上体育课就给学生几个篮球自由活动,没能有效地组织好课堂的教学活动,一来学生没有获得相关体育知识的途径,二来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及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尚存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学生体育能力及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一批能够胜任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

3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意义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有2个:一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二是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及培养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体育可以强国兴邦,强国兴邦的根本在于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崛起。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就承载着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兴国安邦的重任,这就要强求其具备强健的体魄,以保证其未来事业发展的身体基础。体育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在于教会学生如何锻炼身体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与意识,体育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高职院校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一站,如果在这个阶段还不能帮助学生培养起体育能力,那很难想象学生能够在步入社会后靠自身的努力而培养起体育能力来,因此这一环节的体育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要确保每一个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要使得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

4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本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加强体育基础知识教育。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忽视理论知识的讲解,直接给予相应的体育器材,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不仅有碍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还容易造成身体损伤。体育基础知识是构建体育学科的基础,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体育的内涵、体会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只有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实践活动。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自主性更强,判断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个时候正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黄金时期,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可以依据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热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体育行为与体育习惯。

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的改革势必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改革,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想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势必完善体育教学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简单、粗暴、单一,从教师教授理论知识到教师示范动作再到学生实践,单一的流程很难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起来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勇于创新,打破常规,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的就是当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后就能自主、自发的去挖掘探索体育的奥秘与魅力,体育能力的养成也就自然水到渠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利用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也可以采取分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总之体育兴趣是体育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

完善体育考核评价制度。高职院校的体育评价分为2部分:一是对学生的考核,一是对教师的考核。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主要以体育考试成绩为主,而现行的体育考试以运动能力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自身身体素质不够优秀的学生成绩偏低,久而久之对体育失去兴趣,毕竟学生要更容易对自己擅长的领域产生兴趣。要完善学生体育考核的评价体系,以体育能力为出发点,不仅考核学生的运动能力还要在考核中融入体育创新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体育锻炼的自主性等体育能力相关的其他因素。第二点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考核也不能单纯看竞赛成绩,毕竟能够在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只是极少数,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考量也要参照多方面的因素,如学生整体体育水平的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程度的变化、教师教学特色的评估等,通过全面的评价手段弱化竞赛成绩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让教师逐渐转变思想,由以往只关注个别运动员的教学方式转变至关注整体水平提高的教学重点上来。

丰富课外活动,提升学生体育参与程度。培养体育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仅仅靠每周两次的体育课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增加课外活动的种类与频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在学生的业余时间已经不仅仅是通过体育活动来度过了,更多的学生是在宿舍或者网吧打游戏,不仅逃避了体育锻炼还给自己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学校与教师要将课上的内容与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结合起来,将课外活动变成课上的延伸,鼓励、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引导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是新时代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健康的身体基础。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来应对未来社会的种种困难。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要将其付诸于行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不间断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理清体育能力的培养与其未来的发展的重要关系,使学生从思想上发生转变,从意识上加强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并在实践中认真落实。

推进体育教材改革,完善教材的合理性。为保证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机制可持续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对现有教材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针对当前形势进行针对性的修订。在教材设定上要打破传统体力的束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内容的丰富,加入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以及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培养体育习惯的内容。高职院校体育教材要明确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最终目标,要做到强身健体、强化体育素质、培养体育目标三位一体。根据现阶段学生的体育素养情况,高职院校的体育教材可以适当的降低难度,方便体育课堂的展开,另外对于传统项目可以适当进行删减,增加一些趣味项目,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与发展,使学生逐渐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比如可以在教材中适当加入中国武术、拳击、花样游泳等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的项目,将运动与娱乐相结合,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5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这不仅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出新的要求,对其身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要不断的寻求符合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全心全意为学生将来的发展保驾护航。随着全民体育、终身体育思想的深入人心,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把握体育能力的内涵,了解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重要意义,认真研讨有益于学生体育能力长远发展的具体措施。本文从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育、完善体育教学方法、完善体育考核评价体制、丰富校园课外活动、完善体育教材的合理性5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但由于笔者个人水平有限,本文仅为抛砖引玉,望广大体育工作者能够参与到此课题的研讨中来,共同努力,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壮大。

参考文献:

[1]叶佳春.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嘉应大学学报,(6):113-115.

[2]陈新生.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能力现状及其培养对策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16-19.

[3]钟振新,陈中林,涂伟仕.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培养对策[j].体育学刊,(6):80-82.

[4]史立峰.从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j].山东体育科技,,38(3):79-82.

[5]任欣.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6(1):83-85.

48 19169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