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小学数学论文(实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数学论文1

论小学数学概念数学

摘 要:现在很多的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其主要是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数学;教学质量

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7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7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4、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我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是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倍数的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有时可以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二、有效巩固概念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我认为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固概念具有特殊意义。

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

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

2、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心讲好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既是落实双基的前提,又是使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只有学生会运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胥宝凤。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浅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xx(06):21—22

[2] 熊玲。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体会[J]。新课程(中)。20xx(07):23—24

[3] 黄秀玉。分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中)。20xx(03):15—1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这5篇小学数学论文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学数学论文2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3

一、关于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方法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可是,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就是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整天研究如何教,不是研究学生如何学。数学学习的各种问题层出必穷,需要一定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接受的知识就能明了、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有时并不是同步进行的,想象得很好,表达不一定很好,也就是说运算的好不等于说的就好。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明白计算就可以了,教师一定把时间放在学生的表达上;学生掌握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教师不突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用几道抽象的应用题强化训练,训练是可以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创新意识扼杀在摇篮里就得不偿失了。有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实质上就是感觉枯燥的说理没有意思,学生说理能力是理解问题之后逐渐形成的,学生能解答问题逐渐就能说出道理,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一定边做边说,促进学生的良性循环。不当的教学方法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安排教学过程的一切,教师准备上课需要的一切,学生处于接收器的位置。

例如,讲授应用题时,教师不是向学生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介绍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反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就是完全由教师安排教学程序,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只为教师的教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比如,讲授应用题时,教师不是向学生介绍面对新的问题想象如何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向学生介绍解决问题要用到的知识。讲授三步计算应用题时向学生介绍如何做,两步的和一步的应用题,然后整合它们就可以了。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让课堂真正发挥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作用。

二、关于对策措施

1、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当今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频繁,掌握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学生一定适应新时代的形势,学会生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应该明确自己教学的任务,自己的责任,注重传授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理念,既要育人,又要教书,不能只教书不育人,把自己放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上好每一节课。彻底摒弃旧的知识体系,不能为了考试成绩高而教学,不能让学生为老师教学服务,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差就发脾气,必须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2、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与否决定着教学改革。教师一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师德修养,树立为教育事业贡献一切的理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研读新课程理论,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掌握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理解程度,必须从一定的高度来驾驭教材,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教师一定用更好的心态、更高的境界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教师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存,走在学生的前列,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阐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一定树立以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不断学习,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为基础教育尽绵薄之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4

一、促进数学生活化教学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由于,一些学生认为数学与生活实际相隔较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升学用的,加上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于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和公式原理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就应该在授课的时候列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事例,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缩短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讲人教版教材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这个教学模块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提前进行观察,可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好任务:请同学们通过一个星期的观察,找到我们身边的物体是圆柱或是圆锥的,同时做好记录。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结合了以前学习的数学知识,以及通过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最终,说出了很多关于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事例,我观察我妈妈的化妆品纸盒是圆柱形的我观察了我们家的水杯也是圆柱形的我知道圣诞老人的帽子是圆锥形的教师在讲到圆柱与圆锥这节课的时候,学生就能轻易的理解圆柱和圆锥性质不同的原理了,并且可以根据他们之间的联系通过教材中给的数据计算出平方数值。由此可见,通过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增加课堂活动

角色扮演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课堂教学之间的距离,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生活中的数》的时候,采取了分组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师首先将全班的学生分为N个个体,一个人代表一个数,然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记住自己表示的数字,然后我随机说出一个数,代表那个数字的学生{}立即站起来,准确率最高的同学获胜。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投入到了活动的准备当中,十几分钟后老师提问,有的同学说:我是3我代表10老师我是40这样富有情趣的数学课堂,能有效的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的学习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身体、心灵的解放,同时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效的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教学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最关键的是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精神和科学技能。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探索中,潜移默化的掌握数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当然,构建高校课堂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广大教育人员的共同努力,让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在新课标教学改革中绽放光芒。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5

一、合作学习的随心所欲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真正理解新理念下良好学习习惯的精神实质。必须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一部分教学常规和学习习惯,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突出思维质疑、认真倾听、标新立异习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真正理解新理念下良好学习习惯的精神实质。

2、让学生亲身感悟良好学习习惯在实际的学习环境中的重要意义。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能只说不做,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亲身体验、感悟良好学习习惯是何等的重要,是学生一生学习的需要。

3、把握启发与引导的最佳时机。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正处于激烈搏击的时期,积累的数学经验、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策略杂乱无章,有待于静静的思考,仔细琢磨,融为一体,经过整顿,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教师一定把握启发与引导的最佳时机,否则恰得其反。

二、探究学习时的畅所欲言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操作实践教学,一般经过是让学生主动探索、进行汇报交流程序,教师一定增加一个回忆活动过程,表达体会的环节,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例如讲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推导公式教学片段: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哪一种图形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呢?生:是用学过的图形吗?学生纷纷议论,都说用三角形。师:请同学们用纸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操作后惊奇看到拼成了平行四边形,计算两个三角形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组拼,学生顺理成章得出探究结果,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方式属于探究吗?教材就是这样设计的,学生有些疑问,为什么老师已开始就就知道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学生感觉茫然。事实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拼图并不陌生,以前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学习时已经掌握了拼图操作,探究中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使探究更有意义。对策措施:

1、研读新课标,吃透教材。教师一定注重教材的研究,吃透教材,研读新课程标准,探究教学内容、学习素材和蕴含着的数学思想。必须对教材详细地解读。弄清每一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推敲教材所蕴含的知识、思想,理解作者真正的编写意图,领会教材的精神实质。

2、掌握学情,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了解每一名学生,掌握学情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前提。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学生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哪些问题需要学生讨论?哪些知识学生学习会遇到障碍?需要教师点拨指导?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三、教学情境创设的多彩多样不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思维的发展

创设教学情境这一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它是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纽带。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情境创设越来越多种多样,花里胡哨,阻碍了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发展。例如讲授《认识人民币》时,多媒体课件播放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物品,问学生:超市摆放了这么多物品,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教师就是想由物品的标价引导认识人民币。没必要让学生欣赏超市里众多的物品。学生看到商品真的会想到人民币吗?对策措施:

1、明确创设教学情境做什么。创设情境时,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分析,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找到情境与数学知识的切入点,为学生创设真实、有效、客观的情境。

2、创设有价值的学生需要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一定引起思维碰撞,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尽量不用绚丽多姿的画面,必须突出教师的表情、语音语调、动作姿势和数学内在的魅力,最大限度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扰。

3、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不能急于过多的解释与引导,必须提供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领悟能力。

48 53977
");